河南人的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吗?你怎么看,2020教师副高职称啥时发证书

访客32024-03-22 07:34:57

河南人的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吗?你怎么看

你问的太笼统,别人也回答的笼统,我也笼统回答。鄙人不才去过两次洪洞景区,每次感受都不一样。我说一下提问者的问题。

河南人的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吗?你怎么看,2020教师副高职称啥时发证书

不能说河南人的祖先是洪洞人。

从我听过的故事和看到的一点点资料,我的理解是,在明朝统一中国后,全国各地人口减少,山西由于地理原因,人口没有减少,洪洞县一个地方不可能往全国各地补充人口,应该是山西及周边人口较多的地区统一先去洪洞集合在由当时的政府统一迁徙。先后应该是六次大迁徙,六次迁徙洪洞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口。应该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主要人口是从洪洞当地征召的。所以几百年流传下来洪洞是很多人的老家。

其实华北一代人们爱说自己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这并不确切,山西洪洞县只是一个集合地点,当时的人来自黄土高原各地,并不只是洪洞县的人。由于北方农村都习惯在村口栽大槐树,再加上黄土高原上的村口,往往是比较大的地,登记聚来的人口和分配到往的地方,往往就在大槐树底下,并从这里出发,走向华北各地。

那时普通百姓没文化,也不会写字,最后离开时,统一从洪洞县的大槐树下离开(这里的大槐树下,不一定只是一棵树下),而离开时回首一望的标志就是大槐树,因而时间久了,人们说起从哪来时,就说是洪洞县大槐树下,更久远些,人们就把自己祖先当做是从洪洞县大槐树底下来的。

说是祖先来自洪洞县大槐树下,河北、山东、河南、包括部分陕西地区,都会这样说,可不限于河南。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山西大槐树移民”的传说。

不仅仅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也都有不少村落认为自己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如果是这样,那大明朝初年的山西移民的后代到现在应该有将近两亿人。不过奇怪的是,大多数地方志根本没有对这次移民活动的记载。即使有也大多是晚清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传说。

  其实,传说中的“大槐树移民”确实存在,但是却并非都来自于山西,而这个传说的背后是明初十八次大移民的真实历史。

  据《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和《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的十八次大移民历经半个多世纪。最初是洪武六年到九年,分两次将山西及真定“无产者”迁往中都凤阳。之后洪武十三年到二十八年,分四次移民,基本上是士兵复原后的安置。此外还有洪武二十一年到建文四年,四次将无地贫民安置在河北、河南、山东;而从永乐元年到永乐十五年又分八次将山西、山东、湖广的贫民安置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各地。  

而在这“十八次移民”中,涉及河南的只有四次,其落籍地主要在“黄泛区”;但是作为一种“集体性记忆”,这些移民的子孙在修家谱时,往往会把“洪武、山西”等词语扩展形成为“大槐树移民”传说重要依据。但是永乐十五年的最后一次移民之后,又过了十一年,也就是明宣宗宣德三年,山西爆发大饥荒,其中洪洞县受灾尤其严重。据《洪洞县志》记载“山西民饥,流徙至南阳诸郡”,且流动人口高达十余万人。这些为了生存而辗转他乡的百姓又将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的记忆融合到已有传说之中,从此形成了“大槐树移民”的完整传说。

各种关于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和闯关东的传说一样,都是以无名的百姓为主角的民族史诗。这些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百姓用自己无以伦比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丰饶的沃土和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传说。就像炎黄、大禹、摩西、五月花号种种改变了历史洪流的伟大先人一样,大槐树移民是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见证了奇迹的初民。

明宣宗,大槐树移民的真正推手。虽然在历史上明宣宗存在感很低,但是他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善待百姓的君王之一。

很有时代特色大槐树的祭祀活动。

虽然在洪洞县大槐树遗址充满了人造景点,但是这株大槐树确实是神一般的存在。

掘坟,做的最出色的的就是河南人。

刚开始偷偷摸摸的刨自己家坟,掘别人家墓。最后还刨出经验了,整出来个洛阳铲。

就说这洛阳铲的出现就是很不人道的玩意。刨出了经验,刨出了技术,刨出了古代的科技感。

祖坟,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很神圣的存在,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血统的共同精神寄托和思想共鸣的基础。而你们不顾人伦纲常,刨自己家祖坟也就罢了,还去掘他人家的!这种行为,这种恶劣行径可谓是人神共愤!为天地所不能容!

你们口口声声说河南人是某某地方人的祖先。连自己祖先坟都刨的人,还有祖先的意识么?还有人伦纲常么?还敢谈什么“拜祖”这种话,不觉得羞耻。哪有把自家祖先坟掘了后再去拜的道理!

细究的话这种说法肯定漏洞百出,“山西大槐树”毕竟只是一个移民传说,退一步来说,即使这个移民传说是真实的,也只能说一部分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徙过来。

其实在河南不仅仅只有山西大槐树的移民传说,豫东南地区同样流传着“江西瓦屑坝”的移民传说,如豫东南的商城县,依据相关统计,全县242个常见姓氏,40%以上于明初从江西瓦屑坝迁徙而来,保留较多明清民居的信阳新县毛铺村,村民以彭姓为主,彭姓自明晚期由江西迁徙而来。

无论大槐树也好瓦屑坝也罢,都更倾向于是一个移民聚集地,换句话说,“山西大槐树”或者“江西瓦屑坝”都可能只是移民进入地区之后的一种精神寄托,而且在河南,北部更认可“山西大槐树”,而豫东南则多以“江西瓦屑坝”为传说,未尝没有地域因素在里面。

河南人的祖先不一定来自洪洞大槐树。

河南之广大,光靠迁民是不足为凭的。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人口稠密,土地肥沃,肯定有以前的老土著河南人。历史上洪洞大槐树移民只是具体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

据文献记载,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五十年的时间闪,明朝政府在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甘、宁等18个省巿,500多个县,进行了迁民安置。由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河南回迁来多少人。

明朝洪武年间移民10次,永乐年移民8次,共计18次。下面我们在来看向河南移民的次数和人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徏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明史》卷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后军都督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徏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明大祖实录》卷二二三)。1403年“(永乐)元年八月……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一)。可见以上数字,洪洞向河南迁民极少。

就我们中牟县而言,据《中牟县志》、《中牟县地名志》记载。明洪武年间中牟县只有四十一个村。现中牟县拥有三百六十多个村,凡是以姓为村的庄,一般都是从山西洪洞迁来说,比如,我们东谢村就是其中之一,杓王是一户王姓人家在此地卖杓为生,油房王是由王姓在此地开油房为生而立村等等。

由以上资料,可见河南人的祖先不一定是山西洪洞迁来的。

2020教师副高职称啥时发证书

自2019年起,评上副高职称和一级职称的老师不再发纸质证书了。如果确实需要纸质证书,可登录山东省教师职称评定平台,查看相应的证书,当然也可以打印出来。如果实在操作不了,也可以咨询当地的教育局如何操作办理。希望本条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解手”一词的来历,你知道吗

这个问题很有趣,话说明朝燕王扫北,成功后迁都北京。但见北方各省人烟稀少,赤地千里。故决定由全国各富庶之地向这此地方移民。成立了专门负责移民的机构。你想呀,谁愿意从富庶之地迁往赤贫荒野之地呀?于是就派军队武装征集移民。先将移民集中于山西洪桐县,然后由洪桐中转派往北方各地。当时的派遣官在洪桐县衙的大槐树下,支了张条案办公,向移民们发放派遣证。,这就是北方人大多希说自己祖先源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底下的原因。话在说回咱这个问题。因为当时移民时有逃跑,并没有按派遣地点移居的时有发生。后官府决定武装押送,为防逃跑,都将人捆起手来,长绳相联,鱼贯而行。这样呢途中有人想大小便时,都要向当兵的报告,让其为他解开手去大小便。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北方人大小便的代名词了。

在日常生活中,解手可谓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对该词的解释是排泄大便或小便。然而,解手不单现代普遍用之,这种称说由来已久,在古代一些小说中也常常出现。但是解手为何跟排便产生联系呢?它本来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到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 解手实际上就是解溲,因发音相近讹变为解手。解本是排泄的意思。分泌汗液、排泄大小便,均可称之为解。溲亦与排便有关,这在我国早已有之,有指排泄小便的动作,而溲的繁体字笔画繁多,手的笔画简单, 更何况大小便均需手的帮助,所以在话本小说之类俗文学作品中,解溲通常被用为解手。



另一种则认为解手与移民传说相关,例如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从大槐树迁出的移民,一部分到河南、湖北等地,一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被捆绑之移民途中需要大小便,便请求解押人员松绑,把手解开,为简单明了起见,后直呼解手,解手表示排便的意思由此产生。



我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不全对,解手的现有用法是与其本意相关的。那么,解手的本意是什么呢?据文献记载,解手至唐宋时期已经出现。唐朝大诗人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两都相望,于别何有,解手背面,遂十一年。”我们可以那时的解手的意思乃是分手、离别等。再后来则引申为解脱、解决的意思,例如在《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我教仁兄一着解手,未知如何?”。



那么,解手是如何与排便发生联系呢?那是因为作为一种生理活动,大小便本就意味解决或放下一种负担,是一种生理上的解脱和放松。但是,排泄大小便这样的事情,人们总不愿意直接出口, 日常生活中常用婉辞方法加以回避。这样一来,解手原来包含的解脱、解决的意思自然被人们用来称说大小便,如同将一件事情解决了一样,解手也就顺理成章地增添了排便之义。 后来,解手原有的分手、离别的意思逐渐被淡忘,而排便的意思则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

顾劲松撰:《“解手”来源纠谬》,《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

高伟撰:《“解手"由来》,《生活》,2003年。

这个问题可有多种解释,很难确认标准答案。但绝不是什么明军或清军对百姓捆手后需要解开方便。

解手一词原本就有分离和离别的意思,放开手让君远行。比如 知心海内向来少,解手天涯良独难 这里的解手就是放手、离别的意思。作为上厕所方便也是分离的意思,排泄物从体内分离出去。

自古一直都可用作上厕所,比如 人中于寒,饮药行解。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里拉屎读作"该该"。解还有一个读音就是gai。云南话就读gai手。

解手可能还是解守之意,顾名思义,解开守卫,释放。释放原意难道不是屎放的意思吗?否则如何理解 释 这个语音。还有就是解首,就是拉屎有一种身心放松的感受。云南话说前面、外面、里面,可以说成前首、外首、里首,也可以说成前头、外头、里头。

还有一种可能是解綬,绶是系玉佩的绶带,挂着玉佩组器,胸前有、后面有、侧面还有。上厕所的话肯定只能解下来。现在的绶带通常是礼仪小姐和受奖人员会佩戴于胸前。

山西洪桐县大槐树

为了文雅一点,现在大家说上厕所可能说成“解手”,但是不知道是否有人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上厕所和解手有什么关系呢?早年顾颉刚曾考证出,四川人说“解手”可能源自于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其实“解手”一词的来历还可以向前追溯,追溯到明初。

山西洪桐县大槐树

现在很多家族的家谱中都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元末明初的十多年战乱,在加上后来的“靖难之役”,使得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人烟稀少,而山西等省却因为太行山山脉的阻隔,因此战乱波及较少,人口众多,农民无地或少地的现象普遍存在。鉴于这种情况,明初政府便想出这样一个对策,即把山西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往河北、河南、山东地区。然而安土重迁的思想深入中国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中,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好,因此如何动员山西百姓迁往他地也是明初政府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传说,官府为了顺利解决此事,编织了一个谎言。官府发布文告,说:“不愿迁往山东、河北等地的百姓,都到山西洪桐县的大槐树下集合,愿意迁往的人,都在家里等着。”听到这个消息,不愿迁移的百姓纷纷拖家带口奔赴洪桐县的大槐树下集合。据说,来到此地的人数多达数十万。官府看人数差不多了,便揭下来自己的伪装,派遣官兵包围了集中在大槐树下的百姓,宣布皇帝命令,凡是集中在大槐树下的百姓都必须要迁往山东、河北等地。这道命令一颁布,老百姓立马不干了,吵着要走。但是官府好不容易才把他们欺骗来,又怎么会轻易让他们离开呢?拿着刀强迫他们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百姓中途逃跑,于是就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连接起来。

山西洪桐县大槐树

从山西洪桐县出发迁往河南、山东等地路途遥远,路上有人经常有人要大小便,由于所有人都是被绑着上路,因此只能向看押的官兵报告,请求解开绳子。时间一长,解开绳子,就自然而然的与上厕所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解手”也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

1. 朱俊奇编著:《古渡风世 沙洋传说故事采览》

2. 史氏家谱 (长支卷)

3. 耿玉儒主编:《民间文学集成 卫辉市卷 民间故事》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

个人简介:桂强,季我努学社记者团团长。曾参与学社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国外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史料整理与研究之一:李顿调查团档案翻译与研究》。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