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被虏到黑龙江,如今当地有赵姓后代吗,“女真族”为何改名叫“满族”

访客72024-04-05 17:13:10

宋徽宗被虏到黑龙江,如今当地有赵姓后代吗

宋徽宗一生有子女共计66人,32个儿子、34个女儿。这其中有6个儿子和6个女儿是徽宗被掳到黑龙江金营软禁后所生。

宋徽宗被虏到黑龙江,如今当地有赵姓后代吗,“女真族”为何改名叫“满族”

徽宗在远离故土的异乡虽然过着阶下囚的生活,但他还是不忘解决他的生理需求。他本来就好这口儿,到了金营,也许这也就只有这口儿能使他忘却烦恼和痛苦。

宋徽宗赵佶,当皇帝前被封为端王,本来就喜欢赋诗作画、玩弄鱼鸟、男男女女寻欢作乐等花花绿绿之事,说白了就不是个治国安邦当皇帝的料儿。可人家赵佶命好,皇帝的宝座偏偏他就给坐上了,当了皇帝也没想着怎么治国安天下、怎么解决内忧外患之事,而是特别钟爱男欢女爱之事,时间长了宫廷的几千佳丽赵佶觉得没新鲜感了,就微服出宫寻求刺激,京城名妓李师师就是徽宗常常临幸之处。


正是因为徽宗荒淫无能,才造成奸人当道、内乱四起、民不聊生的乱世局面,当金兵兵临城下时,这位当朝皇帝居然把烂摊子扔给其大儿子,自己则退居二线继续寻欢作乐。然而,有其父必有其子——宋钦宗赵恒比他父亲还无能,在位仅仅一年零两个月便被攻入皇宫的金兵掳走押到黑龙江,一同倒霉的还有徽宗和在京城的王公大臣以及后宫的数千女眷。

还是说徽宗吧,这人酷爱男欢女爱之事,不管是当皇帝还是退居二线,即便是被软禁在黑龙江金营做阶下囚也不忘解决个人的生理问题,昏君,没得救了。

至于黑龙江如今有无赵宋后人,这个既涉及到个人隐私又牵扯到历史谜团,真相还是让它继续扑朔迷离吧。


谢谢悟空邀请

野史靠不住

先看传得沸沸扬扬的所谓“努尔哈赤是宋徽宗后代”的说法。它的出处源于《黑龙江志稿》。

这个《黑龙江志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民国时期。是部野史,而其中只有一句: “觉罗者,传为宋徽、钦之后。”这段话有两个不确定的描述,一是觉罗者,二是传为……,

努尔哈赤全称应该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而当时的金国有没有姓觉罗的?答案是有的。据清朝编撰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之十二》记载,“觉罗氏为满洲著姓。”

既然觉罗氏不能等同于爱新觉罗,等于推翻了努尔哈赤说。

其次,《黑龙江志稿》中的“传为宋徽、钦之后。” 传为二字,明确说出,作者不敢肯定是否为真的就是宋徽宗或钦宗之后,只是怀疑或传闻一类的东西。

另一个疑问

另一个疑问就是,民国时期的《黑龙江志稿》这部野史,怀疑觉罗氏是宋徽宗的后代,其依据又出自哪里?《黑龙江志稿》里没说。

最大的可能,是根据宋人确庵、耐庵编纂的《靖康稗史笺证·宋俘记》里的记载而作出的推断。

书中是这样写的 : “徽宗入国后,又生六子八女,别有子女五人,具六年春生,非昏德胤”。

就是说,宋徽宗被俘后,他的女人们共给他生了十九个孩子,其中只有“六子八女”是徽宗的骨肉,而 “别有子女五人”却并非徽宗所生。(徽宗被俘后,金国为了羞辱他,封他为昏德侯。)

也就说,十九个孩子只有十四个是徽宗所生,另外五个是徽宗的女人与金人所生。(这段历史不再赘述)

由此看来,《黑龙江志稿》的作者,极有可能是抽出《靖康稗史笺证·宋俘记》中的那句 “别有子女五人,具六年春生,非昏德胤。” 而猜测努尔哈赤就是宋徽宗的后代。



如今黑龙江当地还有宋徽宗的后代吗?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看,要知道有没有?说难也可以,说容易也行。

以当今的科技手段,通过查找DNA,确认是否为徽宗后代并不难。难就难在,先要提取徽宗一族的DNA,再作比对。

所有的疑问都应建立在科学的证据之上,而非单凭臆想。

所以,这个问题自己不敢妄下结论。

满族中有一个大姓叫“伊尔根觉罗”,据说就是当年徽钦二帝的后代,“觉罗”是远方来的人的意思,“伊尔根”传闻是“赵”翻译成女真语又音译回汉语的结果。

无论这个传言是真是假,说明徽钦二帝的确是留下有后代的,而且人数还不少,要不然一般人也不会往他们身上认祖先。

事实上,清朝灭亡后,的确很多伊尔根觉罗氏的人都改姓赵了。

当然还有脑洞更大的故事,涉及了一个家族七百年的恩怨,攒够十个赞再更。

关于这个问题,曾经有人问我,赵四是赵匡胤后代么?

这话,得从1127年说起。那一年,金人攻破东京,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一万四千余人,全部打包北上。

这一万四千人,据说分成了7批。其中单是第一批,便有后宫宫女3400多人,短短一个月,便有1500多人被折磨至死。剩余的1900名未死者,大约1000人被赐给金国的留守人员,300人送去浣衣院洗衣服。据说宋徽宗的郑皇后、宋钦宗的朱皇后,当时也被迫“露上体,披羊裘”,朱皇后不堪忍受,先是自缢,不成功,在投水,这回成了。

剩余的一些女人,或是留在燕京被赏赐给伐宋的金兵,或是卖进娼寮,或是以十人换马一匹,有的卖到高丽、蒙古。

而因为受不了这非人的折磨,宋徽宗也曾想过死了算了,他将衣服剪成条壮,结绳准备悬梁自尽,但这个时候儿子宋钦宗闯了进来,一把将老爹抱下。父子二人抱头痛哭。

但随后没多久,宋徽宗还是死在了土炕上,他的尸体被拿去煎熬作灯油。具体来讲是扔到一个石坑里焚烧,据说宋钦宗亲眼目睹老爹被焚烧,他悲伤至极,也要跳入坑中,但被女真人拉住,说你是活人,活人跳进去这熬油工艺可就失败了。

然后,宋钦宗就被指派和辽天祚帝一起打马球,宋钦宗说俺这身体这么弱,又不会骑马,咋弄啊?女真人说不管,于是球打到一半,宋钦宗就从马上摔下来,被乱马铁蹄活活践踏而死。

当然,这些记载是描述二帝的悲惨遭遇的,但事情却有另一面,譬如《靖康稗史笺证·宋俘记》就说,宋徽宗到了东北之后,也没闲着,陆续又生了六个儿子八个女儿,还有五个子女则说不清楚。

由此一来,东北人中有宋徽宗后裔的说法便有了依据。

满族姓氏里头,有个伊尔根觉罗氏,按照汉姓的说法,那就是:赵!《黑龙江志稿·氏族》这本书上便说:“觉罗者,传为宋徽、钦之后。”也就是说,伊尔根觉罗氏,很可能就是宋徽宗、宋钦宗在东北留下的后裔。

而后来满人改换汉姓,爱新觉罗氏多以“金”为姓氏,那拉氏的后裔大多改姓“那”,比如说那英就是那拉氏后人。佟佳氏以及这个伊尔根觉罗氏,便有一部分人改姓了赵。

其实关于这档子事,民间还有一个野史版本,说北宋二帝虽然被俘虏去了日本,但耐不住南宋皇帝有本事啊,元朝最后一任元顺帝,就是宋恭帝的私生子,换句话说也是宋朝后裔。至于,爱新觉罗家,则是徽钦二帝留在东北的后人。

也就是说,别说元清厉害,其实都架不住大宋皇帝的基因厉害,元朝,可以说是南宋的变身版;清朝,则是北宋的威力增强版。

真实的宋徽宗

在我国民间传说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北宋宋神宗在位期间,曾经梦见南唐末代君主李煜前来投胎。李煜声称北宋平白无故灭亡南唐,自己前来复仇,于是转世成宋神宗的儿子——既后来的宋徽宗。宋徽宗断送北宋江山,在传说中被视为为南唐报仇。

这则民间传说的编撰,是建立在将李煜和宋徽宗视为同一类君主的基础上:既李煜沉迷于书画断送南唐江山,宋徽宗则是李煜第二。

但事实上,这是一大误区。

宋徽宗固然沉迷于书画艺术,但是和李煜不同的是,宋徽宗也曾打算在治国上有所建树——尤其是开边功上。宋徽宗在位期间,曾派遣童贯指挥北宋军队攻打西夏。西夏大片领土被北宋蚕食,一度处于灭亡边缘。辽朝灭亡前夕,宋徽宗还曾打算利用辽国败亡的机会夺回燕云十六州。宋徽宗的这些所作所为,李煜的性格是断然做不出的。

因此,个人感觉:宋徽宗在才艺方面和李煜相似,但是在治国方面,则和后世的崇祯皇帝极为相似:都是志大才疏之徒。

宋徽宗的晚年

宋徽宗野心勃勃,但是却忽略了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宋军队的战斗力是否能打败辽朝军队?此外,宋军指挥系统的效率如何?

这些问题宋徽宗丝毫没考虑过,最终,北宋军队在攻打辽国的过程中遭到惨败。辽朝覆灭不久,占领辽朝故地的金朝,就派遣大军南下,北宋在毫无招架之力的状态下灭亡,宋徽宗乃至几乎整个北宋宗室悉数被金朝人掠走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

宋朝的首都在开封。金朝俘虏徽钦二帝以后,将徽钦二帝带到了“五国城”囚禁。历史学者认为,五国城既今天哈尔滨下边的依兰县。对于有着高铁和飞机的现代人来说,从河南开封到依兰的距离尚且让人感到遥远。对于生活在一千年前的宋徽宗来说,或许五国城这个地方,是自己从来未曾听过的:毕竟太遥远了。

金朝灭亡北宋后,曾先后在中原扶植了伪楚和伪齐这两个政权,以为可以通过这两个政权,源源不断从宋朝故地搜刮财富——此时的金朝对于如何治理宋朝故地没有任何概念,不料宋朝宗室在靖康之耻后,建立了南宋王朝,甚至南宋军队还曾有过收复开封的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金朝对徽钦二帝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起初金朝分给徽钦二帝一些土地,让两位废帝自己耕种田地,自食其力。随着南宋抵抗的激烈,加之金人逐渐有了治国的意识,金人意识到,需要改善和南宋的关系,由此,徽钦二帝在金国的待遇开始不断提高,甚至金朝很多贵族甚至金熙宗,还娶过北宋公主。

徽钦二帝在金朝日子稳定以后,长夜漫漫,开始继续繁衍生息,有说法认为,宋徽宗在金朝生活的八年时间里,共计养了六个儿子。

徽宗后人

靖康之耻的五百余年后的崇祯十七年(西历1644年),中华大地发生了一系列变故:先是李自成推翻明朝,紧接着满清入关打垮李自成。这一幕,在当时的北京,被编成了一首歌谣:

朱家面,李家磨,

做成一个大馍馍,

送给对面赵大哥。

这首歌谣,阐释了这一年的变故:朱家江山被李家所夺,但最终被“赵”大哥拿了胜利果实。

而此前,有历史传说称:清朝的爱新觉罗家族,其祖先,便是宋徽宗。甚至有说法认为,爱新觉罗在满语里,就是“赵”的意思。当然,这个说法并没得到证实。

但是,历史上,宋徽宗父子确实在依兰留下大量后人,如今依兰当地,是否留有赵姓后代?

个人认为没有。

徽钦二帝的后人,即便留在依兰,往往也会胡化,最终丧失原本姓氏:元朝以后,明朝并未在依兰地区建立直接统治,而是委任当地土著自治。即便侥幸有徽宗后人在明朝初年依旧生活在依兰地区,也会因为周围环境胡化而随之胡化,最终改用胡人的姓氏,而放弃赵姓。

因此在当下,依兰地区的赵姓人民,和宋徽宗父子并无亲缘关系。

靖康之变后的赵氏家族,皇室宗亲几千人押到当时金国的国都“五国城”,现在黑龙江的阿城,强行行了“牵羊礼”仪式,就是在金国人祖宗的神位前,穿上金人祭拜祖先的服饰,强行重新认新的“祖宗”,同时改为“金姓”。后来在“女真”部落状大后替代了金国,有一部分被改为金姓的赵氏,受不了给祖宗蒙羞受辱的“金姓”改回了自己的赵姓,有一部分认为改回赵姓,虽有皇家血脉的荣耀,但又是屈辱者的根脉,脸上无光,不是不认祖归宗,而是祖宗对不起他们,就默认了“金姓”,好歹是战胜者的“大姓”。到了解放初期东北有一部分“金姓”的人自称是赵氏的后代,要改回赵姓,国家为了人口姓氏人口管理的准确率,防止给法律上带来诸多的复杂性,始终没有如愿。在解放前的东北,赵姓很少谈论自己的根在哪里。在民国一百年前避而不谈,现在谈论自己赵姓的人,大都是;闯关东过来的,建国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抗美援朝回来的志愿军战士,和从五十年代以后部队转业后在东北安家落户的赵姓。随着全国各民族的大统一,在东北的每一个外地人,进入这样游牧民族的地盘,好像受“地缘风水”的“应照”现在的东北人,不管来自那个省的人,都只是一个地名记忆的存在,我家来自哪里,具体的祖宗根脉已经不重要了。东北人高大而美的形象,代替了自己的“祖藉”统称东北人。

“女真族”为何改名叫“满族”

感谢邀请。首先必须澄清,不是“女真”改名为“满”,而是“建州女真”改名为“满”。历史上的金国女真大部分是融入汉,其实就是改为“汉”了。

(这本古书明确记载,金国女真被元朝称为汉人,是其汉化的最直接证据。)

要理解建州女真改名的真实原因还必须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1.“满”的概念。

2.女真和满族的关系。

3.他们从哪里来?

关于“满”的概念,其一是和民族特点有关系。当时的满洲人以渔猎为生,民风彪悍,部落众多,部落之间矛盾多,争斗不止,不但争强好胜,更以掳掠为荣。明代的《燕行录》等有大量记载,他们长期在关外掠夺,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生产资源获取的需要。明朝对其掠夺性极为鄙视,将这些部落一概斥之为“女直”,意为和金代的女真一样野蛮,视其为“蛮”族。这种概念根深蒂固。

其二,和努尔哈赤有关系。长期生活在李成梁身边,对“蛮族”的歧视产生了反感,并把这一切归因于明朝的“压迫”。当然,这都是借口!他出于民族自尊,决心彻底摆脱蛮族的落后愚昧标签。随着个人的野心不断膨胀,彻底改变蛮族的意识越发强烈。

其三,欲用“乱认祖先”的方式摆脱“恶名”。起初他发现金国女真的名号在当地名头很大,由于金国灭掉北宋,势力覆盖黄河以北,很多人忌惮其名,具有很强的威慑作用。于是,他一厢情愿地认了金国女真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为其六世祖。

(这才是金国女真)

然而,这属于“病急乱投医”,并没有改变其“蛮族”的恶名。因为金国女真在中原人心中有着难以磨灭的恶劣影响。

怎么办?努尔哈赤苦苦寻找着出路,但直到他去世也没有完成民族改名。

但他做的一件事直到今天仍无法洗刷他的罪名。


那就是如何壮大女真!网上很多人说,满洲人20多万就入关了,为什么汉人那么弱?这种说法就不对!满清入关的军队有15~20万,但入关时,其人口已经逾百万!这些人中,辽东汉人就有百万之众!

关于这些汉人如何编入女真,可以参考“辽东之屠”,可以说,始于努尔哈赤时代的“剃发易服”,乃是一项国策,并非如网上所说,是汉人孙之獬提出的!实际上,努尔哈赤这么做就是要彻底在东北“割据”、“称王”,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日后可以入主中原!因为,彼时的“后金国”显然没有这个实力!这从他对明朝的战争一直以“袭扰”、“掠夺”等游击战、劫掠等野蛮性可见一斑。

今天网上很多人说,东北是满清入关带来的嫁妆,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所谓满洲虽然是族名,它还是后金割据东北后对东三省的自称!历史上直到明代,东三省都称为“辽东”,汉代的“汉四郡”也属于“辽东”!可见其名其地由来已久,并非满洲人带来!

事实上,建州女真祖先从通古斯来,当时很落后,海西女真直接称其为蛮族。据朝鲜史书记载,这些来自东边的“难民”被朝鲜驱赶,最后被明朝收留安置在东北。所以,建州女真不是金国女真,它完全是努尔哈赤假托女真之名号,为了混个“脸熟”,和当地其它女真亲近、摆脱“愚昧落后”形象而编造出来的!

此女真非彼女真!圈起来,⭕下次考试重点!

然而,努尔哈赤没有做到的,他的后人做到了!

这个人就是皇太极!1635年,“满洲”的概念在他胸中如烈火般燃烧起来,愈益清晰,他诏告天下,把女真族名改为满洲。他从此以满洲人自居。并且,他还诏告天下,不再承认自己是女真人!

随着八旗制度的确立,汉八旗的诞生,满洲人的汉人队伍不断壮大,清末,他们都以旗人自居,后来都成为满族的一分子!

总之,随着满汉融合,满人中汉人血统占六成,基因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公元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公元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将国号“大金”改为“大清”,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洲”。作为民族名的“女真”存在了700多年后就此消失,那么皇太极为何要改族名?

关于皇太极将女真族改为满洲族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皇太极改族名是民族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众所周知,满洲族是从明朝后期的女真族发展而来的,其实二者之间并不能直接划等号。在努尔哈赤早期,女真三部被统一,在此期间女真逐渐发展壮大,吸收融合了一些小族群。

在皇太极执掌后金期间,女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此时的女真族已经不是当初的女真三部,期间经过民族大融合,其中有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其它的民族成分的人陆续加入到后金政权。此时的女真族已经不适应民族融合发展的趋势,已是一个融汇了部分外民族成员的新民族。

随着民族成分的增多,相互之间就存在利益分配的问题。女真优先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的不满,对想要建国称帝的皇太极来说,继续沿用女真名称,将会阻碍后金的发展。对于这个混杂的新民族来说,更改名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女真改成满洲,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结果。

第二种说法,更改“大金”与“女真”,避免历史旧事重提。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两年后,起兵反抗明朝。努尔哈赤时期只是起兵反抗,未来形势并不明朗。在皇太极继承皇位后,先后征服东北与蒙古诸部,其灭明入主中原的理想已提上日程。

同样由女真族在公元1115年建立的大金国,在10年后将北宋灭亡,迫使南宋赵构向大金国称臣纳贡。此时的中原地区饱受金兵战争的蹂躏,期间发生南宋二帝北狩、岳飞抗金等等事件。如果此时的皇太极还继续使用“大金”与“女真”的称号,势必会对他入驻中原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满洲入关之时,其总人口不过20多万,而中原地区的人口在明末时已近1亿。因此,皇太极想要入关征服中原,就必须要使用一些技巧与策略,更改“大金”与“女真”名称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种说法,水能灭火,顺应五行之说。新族名和新国名是为了符合顺应阴阳家的五行之说,明朝的“明”在五行之中属火,而原先的大金国号中的“金”正好犯了五行“火克金”的忌讳。因此,必须进行改名,以避免相克。

所以“大清”和“满洲”就应运而生了,新国名中“清”和新族名“满洲”都带有水子旁,五行中属水,顺应了“水克火、清灭明”的五行规则。“满洲”是来源于努尔哈赤尊号“满柱”部落“建州”女真,各取一个字而形成的。

总之,皇太极更改国号与族名的说法很多,除以上三种之外,还有说是源自藏传佛教中的“曼珠”,意为“美妙吉祥”之意。再有一种就是满语和蒙古语中,满洲也代表吉祥幸福之意。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原因,我想只有皇太极自己知道。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只是皇太极的政治规划。

努尔哈赤时期,满清还比较弱小。就像武昌起义的革命军,强迫旅长黎元洪就职充门面一样,努尔哈赤为了壮声势,自称后金。

也就是说,努尔哈赤自认是当年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又大败北宋汉人的金国后裔。

其实,建州女真当时基本和金国女真没有直接关系,只有其中一个部落勉强算是后代而已。

说白了,这就是拉亲戚为自己充门面。

然而,皇太极时期大明内部大乱,反而女真强大起来。

皇太极认为,女真已经有实力问鼎中原,没有必要谎称是后金,就将族名改为满,将国号改为清。

这又两个好处。

第一,满族也就是新生的一个融合民族

满族严格来说并不是仅有女真人,还有大量的达斡尔人、锡伯人、朝鲜人。

崭新的民族,打破了原有的狭隘民族主义。

同时,当时女真各部还有溯源,改为新民族就消除了女真各部的分歧和怨仇。

第二,便于入主中原

金国在汉人眼中,可不是什么好饼。

首先金国曾经在中原烧杀奸淫,被汉人当作野蛮人,非常鄙视。

其次金国最终失败了,大部分金国女真人都被杀绝,同样被汉人鄙视。

最后如果打着后金旗号,是不是要将国家交给完颜家族的后裔?

改国名为清,也就意味着和金国断绝历史关系,便于入主中原。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