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盖的房子算违建么,八七年的高中毕业证

访客32024-05-04 23:26:21

1987盖的房子算违建么

一九八七年盖的房子算违建么?建房都已经三十多年了谈不上违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房选宅基地真的很简单,那个时候只要村里和生产队里给安排一个宅基地就可以了,根本不须要乡镇国土部门审批发放准建证。更没有什么违章建筑一说。

中国从哪年普及的身份证

1987盖的房子算违建么,八七年的高中毕业证

八五年开始办身份证,八七年可以使用,但人们还是习惯用工作证、学生证等。真正普及并且要求使用身份证大摡是一九九O年。

为了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制定居民身份证法。

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未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居民身份证登记的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本人相片、指纹信息、证件的有效期和签发机关

我们国家是从198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的试行使用,1984年至1991年中国颁发居民身份证的试点和集中发证阶段,1995 年启用新的防伪居民身份证采用全息透视塑封套防伪,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开始换发。

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

秀才,也叫生员,是通过各省里通过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成为秀才,就可以参加乡试,成为举人。而取得生员资格,也就是成为秀才的考试叫做童试,也叫童生试,秀才之前均称为童生。

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可以视为县考,市考,省考,院试的主持者就是各省的学政,最后一关院试的合格者就是生员了,也就是秀才了。这个生员也分了好几等,分别是廪生、增生、附生。

其中,廪生是由官府每月供给粮食的,而增生就是增加的名额生员,附生就是再增加的名额生员,有些生员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去国子监,成为监生。

而真正的科举考试是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的。

乡试,可不要认为是由乡组织的考试哦,其实由各省组织的考试,每三年一次,是在鼠、兔、马、鸡年举行,乡试的合格者就是举人了,第一名呢,就是解元,而乡试的榜叫做乙榜。

每省每次乡试成为举人的数量可不多,一般在几十至一百之间,我们取个平均值大约在八十左右,另外再考虑到是三年举办一次,实际就是每年不到三十人,另外高考也是按省内排名录取的,再考虑到文理分科。

另外,再考虑到清代人口平均有两亿左右,而现在按十四亿来算,那么相当于现在的高考文理科前一百名,这个就相当于清华、北大每年在各省的录取人数了,可见中举人是多么的不容易了。

举人有两大好处,第一就是可以出来做官了,像我们所熟知的海瑞,就是举人,不是进士,先是担任南平教渝,后来担任淳安知县,最后官至二品的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所以范进中举之后,就有很多人送田送粮送钱。第二个好处就是举人名下的土地是不用纳粮的。

举人就能参加会试了,会试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显然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及及格者还不是进士,而是贡生,也可以视为准进士,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与会试同一年,参加者为贡士,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个,赐进士及第,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叫赐进士出身,三甲叫赐同进士出身,每次殿试产生几百名进士。

殿试榜,也就是进士榜,叫做甲榜,进士榜与举人榜合称为甲乙榜。殿试第一名就是状元,如果有人是殿试第一名,会试第一名,乡试第一名,那就是状元、会元、解元,那就是连中三元,这个就更加罕见了。新科状元会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比七品的知县要高,可以相当于副厅级了。

如果你这么想,我只能说你太小看古代功名的分量了。古代最不入流的秀才也相当于现在区县一级下辖部门的一把手,大学讲师、教授的级别。学术能力相当于大学博士,是县试当中的佼佼者。给你说一组数据你就清楚秀才的含金量了。

清朝260多年历史,大概3、4亿人左右,总共才有大概46万人的秀才,每年录取的秀才占总人口的1/15000,目前我国录取博士7.5万,约占人口的1/20000。所以,说秀才和现在的博士地位差不多,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

在古代,秀才也算是县里的有头有脸,算是有特权的统治阶级了。可以见官不用跪,受审不用刑,免税免徭役。而且秀才可以在下辖的各级私塾、学校当讲师,如果运气好的话,遇到极品的皇帝,甚至可以当个县老爷。万历朝年间由于官少,皇帝又迟迟不下批文,搞得陕西,尤其是陕北的官特别少。最后在县令辞职后都没人接任,最后巡抚只能提拔几个秀才来当县太爷来补缺。

至于举人嘛,是由乡试选拔出来的,要去省里考。大清朝260年的历史,总共才有15万的举人,平均一年不到600个而已。你觉得现在高考全国超过650分的考生才不到600?

在古代,举人就已经是“官”了,一般来说,举人可以非常轻易地当上县丞(副县长),想一下范进中举你就清楚了,县里最大的土豪来送银子,称兄道弟,一夕之间从穷屌丝逆袭成副县长,搁你你不疯?所以,有人说,举人相当于现在考中副处级(或者处级)选调生,或者顶尖大学毕业的博士生中的拔尖儿。

中了举之后你可能不甘心,想从铂金打到王者,那就只能考进士。进士一般跟普通老百姓没啥关系了,大多都是一些官宦世家的子弟。进士多难考?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大概全国才300人左右的进士。三年才三百人,现在全国高考三年时间里700分以上的不会才300人吧?

而且进士入仕的时候,最差的,最无能的进士,最惨也不过是个县令。一般来说,即使是碌碌无为的书呆子型的进士,你究其一生都混不进中央,那么至少你退休的时候混到五品知府,也就是市委书记这个职位是没问题的。而绝大部分的进士,十几年下来,混个布政使,也就是省长级别都属于正常,能力强的可以混个巡抚(省委书记)。当然,一甲进士以及二甲的佼佼者肯定又是另一种境况了。当其他的同学被下派地方当县令的时候,或者入中央六部从主事做起熬资历的时候,他们不用。这种优等生就直接进翰林院了,担任“庶吉士”,虽然官职差不多,但是前途却不一样。在明朝的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宰相必须是“庶吉士”,当然可能也有特例。不过一般只要当了“庶吉士”,入阁拜相早晚的事。就算当不了宰相,最差也不过是正二品的尚书都御史,等于实权的正国级或者是副国级的职位。

所以,我很庆幸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至少我可以通过网络跨过阶级壁垒,看到不属于我这个阶级的东西。如果是古代,我估计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最多考个“童生”。以上言论纯属个人观点,勿喷。

问题: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

秀才=600分,举人=650分,进士=700分,你觉得呢?

前言

秀才和举人、进士更像不同阶段的学生,用同一年的高考成绩来比较不是太恰当。

一、“童试”秀才

秀才有点像参加本市竞赛时的佼佼者。古代读书人要参加县、州、府的“童试”,优秀者成为“秀才”(生员),分别成为县、州、府学等的生员。

二、“乡试”举人

秀才们可以参加几年(一般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就类似于省级的奥数竞赛了。因为在秋天举行,所以又叫“秋闱”。乡试如果中榜,就称“举人”,其中第一名称解元,获得了参加国考的资格。

三、“会试” 贡士

全国的科举考试有会试和殿试, “会试”在春天举行,又叫“春闱”。明、清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清制称会试时的考取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四、殿试与进士

贡士才有机会参加朝廷举办的“殿试”。再经殿试赐出身,乃为进士,不过习惯上每于会试考中后即称进士。

进士中一甲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五、连中三元

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合称"三元"。

据说历史上共有18人连中三元(三元及第), 文状元15位:唐朝的崔元翰,张又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此外,历史上也出过3位“武三元”。

这里面比较熟悉的是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他是宋朝词人”红杏尚书“宋祁的哥哥。

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全唐诗》八七六:

"明经进士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言其艰难也。"

清顾炎武《<音学五书>序》:

“下及 唐 代,以诗赋取士,其韵一以陆法言《切韵》为准。”

唐朝明经主要考的是记忆力,如同今天电视上的诗词大会;进士科考的是诗赋的创作,律诗和律赋的创作比较难,平仄、对仗、押韵都对考生的创作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更难。唐朝近三百年,平均到每一年的进士只有20多人。

宋朝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有一段时间取消了诗赋,南宋政府恢复曾在北宋一度停废的诗赋取士制度。元明也不重视作诗, 清朝在康熙年间科举考试恢复了诗赋取士。

结束语

根据题主的要求,如果与高考相比较,在清朝考中秀才相当于今天高考成绩是本市的前100名左右,在我们这里,大部分上985问题不大。

考中举人,相当于本省的前100名,在我们山东40万考生中,前一百全是清华北大了。

清朝道光时期全国将近4亿人,每次考试取100左右的进士, 今天14亿人,大约是全国高考的前300多名,即每个省的前10名。进士肯定是清华北大里佼佼者了,对他们来说,700分是及格线。

不过清朝时文盲占据绝大多数,读书人的占比并不高。

@老街味道

这个问题提的我认为没有多大价值,为什么?

现行高考是体制内的一种应试手段,古代的秀才、举人和进士是对古代文人通过考试求取功名的一种评定,进士是对所有参加殿试考取功名后人员的一种统称,凡是考取进士的人员,一般都是要直接走马上任到地方做官的!特别优秀者很快就会入主朝政在朝廷为官!这与我们现行的高考体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基本没有可比性!即使在现行高考中拿得省、市文理高考状元的头衔,也保证不了大学毕业后就能直接到中央和地方做官!

至于举人和秀才更是在整个求取功名中不可或缺的步骤,考取举人就可以在一县任职,可以任一县之长,而秀才还不能直接走马上任,还要参加更上一级的考试!

个人认为其以上三者的文化水准,不足以与高考的水平相比较!如果硬要与普通高考相比较的话,考取进士者基本上就是985院校的排名前20名的院校,其高考分数应该在650分以上;举人基本上就是211院校了,其高考分数应该在600-650分之间;秀才应该就是普通的一二类院校,分数应该在550-600分之间比较合适!

在我看来,秀才是全省范围内的选拔人才,秀才的考取途径并不是随便写篇文章就完事了,考取秀才要经历三次考试,合格者才能考取秀才。

第一次考试是县试,类似于考取县高中,考的上的,才有资格读书,这类人叫做生员,考不上的,或继续努力,或回家种地,这类人叫做童生。取得生员资格后,才能参加下一次选拔考试——府试。 府试是市级的人才选拔考试,是在各县的生员中,选拔出佼佼者,类似于中学的尖子班考试,把拔尖的人才集中选拔出来的一种考试。

通过府试之后,别高兴太早,还要参加院试。院试是省级的选拔考试,参加者是通过府试的尖子生,院试合格者,就叫做秀才了。但是,考取秀才,只不过是获得一张参加高考的门票。

秀才虽然手里握有参加高考的门票,但并不是所有的秀才都能参加高考,秀才还要经过等级考试,共分为六等,只有一等和二等才有资格参加高考——乡试。

秀才不是官,更没有做官的权利,获得秀才学位后,意味着这类人有资格继续读书,有参加高考的权利,当然,这是政府承认的,有官方许可。秀才要有官做,获得做官的权利,就要通过乡试,通过乡试的人,就叫做举人了。

秀才所处地位,如同未毕业的大学生,无经验,无工作能力,只能打打工,做做兼职,一般单位不会聘请入职。而中了举,就相当于大学毕业了,这类人陆续参加工作,从县官或府丞做起,在职场上不断累积工作经验,一步一步晋升。

那大学毕业觉得自己能力还不足怎么办?别急,还可以考研——贡士。

古人中举之后,便有资格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人,就叫做贡士,贡士有资格参加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主持的考试——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殿试的人,就是进士了,进士的前三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地位位于贡士之上,如果把贡士比做研究生的话,那进士就应该是博士了,只不过这些博士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提拔,他们个个都是身兼要职的主。

小结:秀才是大学生,毕业之前不能正式参加工作,没有稳定经济来源,所以历史上称为穷酸秀才。举人是毕业生,尚未参加工作,但工作能力已被认可,只不过缺乏工作经验。进士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提拔,是全国范围内的精英。

若以高考水平来做比较的话,我认为,秀才就已经可以考取清华、北大了,而举人、进士,应该直接出国深造。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想拿古时的秀才、举人、进士来对照现在高考考生的什么水平,首先要清楚这秀才、举人、进士的分量

以清朝为例

秀才:

清朝时期,通过了“童试”的考生称为秀才,秀才中第一名称“案首”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三个阶段都合格的人便通过“童试”

童试是县和府(地级市)地区的考试,三年两考,通过了童试的人才能正式参加科举考试
(考生的考试场所“一人一桌一间”)

清康熙年间童试的录取人数约为5%左右

而我记得我们县去年的高考成绩是有一名北大


举人:

通过了“乡试”的考生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三年一考

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考试的监考官员都是由皇帝钦派的

考试分三场,每场考三日。考试期间考生吃喝拉撒都在考间内,不能外出

(为乡试建造的“贡院”)

清乾隆九年规定:

“直隶、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为大省,准其每举人一名,录送科举八十名;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为中省,每举人一名,录送科举六十名,广西、云南、贵州为小省,每举一人,录送科举五十名录送科举: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因此当年各省录取人数和参考人数为:

举人名额 102 114 94 94 93 85 69 71 60 72 61 60 45 54 40 科试人数 8160 9152 7520 7520 7440 6800 4140 4240 3600 4320 3660 3660 2250 2700 2000

因此举人相当于一些人口多的省分前100名左右;一些人口少的省分前50名左右


进士:

参加了“殿试”的考试都被称为进士,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参与了的考生不能“复读”重考

明清殿试考生分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清朝)七人,称“进士出身”;其余考生都为第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清朝267年间,共取中进士总计26849人,平均每年取约100人,每次考试录取240人

因此进士就相当于每年高考全国前100名左右了
状元:

而殿试自唐朝以来,到1905年废止的1300年间,共有状元500余人,其中文状元357人

而只要中了举人,便可以当官(相当于公务员考试),一般都是县长之类的七八品官员;而进士中一二甲,一般都是以后的朝廷重臣

历史上有哪些巧合事件的发生让你惊掉下巴

历史上巧合的事件非常多,但让我吃惊与佩服的莫过于毛泽东主席的多次预言,件件得到验证,下面我列举毛泽东主席的几次预言大家看看。

1916年七月年轻的毛泽东预言,中日在二十年内必将有一战。时隔二十一年的1937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19年七月年轻的毛泽东预言,日本和德国必将成为世界战争的源头。十七年后的1936年日本加入德意轴心国法西斯集团,之后中日战争爆发,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德两国一东一西祸乱世界。

1936年七月毛泽东预言,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必将发动欧洲战争。1939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爆发,而此时的毛泽东正在整合红军及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在资讯匮乏的年代通过零散的新闻报道,就预测的如此准确。

同样在1936年七月毛泽东预言,中国独立自主后会大规模引进外资。解放后中国大规模引进苏联的贷款,解决了建设新中国资金短缺的状况。改革开放后,外资大规模投资中国,到今天中国已是吸引外资第二大国。

1938年五月毛泽东对已开战七八个月的中日战争做出预言,中日战争要打七八年。为坚定国人抗战信心,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一书,此书极大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中国人民艰苦抗战八年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1939年九月毛泽东预言,美国必将参与二次世界大战。时隔两年后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正式介入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八月针对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一事,了解了核武器的毁灭性后,预言核战争打不起来。之后无论世界局势如何恶劣,核武器一直是核大国的威慑力量,除了日本挨过核攻击外,核大国再没有动用过核武器。

1949年九月针对当时新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毛泽东预言美国会通过“和平演变”来颠覆中国。通过这个预言我们看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强大自信,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法通过军事力量打败中国,只有从内部瓦解中国。在此后几十年里,我们看到东欧的和平演变、苏联的和平演变、中国也发生过和平演变但没有成功。

1962年一月毛泽东预言,中国要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最先进国家。确实也正如毛泽东主席预言那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将屹立于世界之巅。

以上摘取了几个例子来回答题主的问题,毛泽东主席如此多的预言成真足以让我们惊掉下巴了,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1953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基本粒子也是无限可分”的科学论断。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亲自主持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钱三强应邀在会上讲述核物理学的研究发展概况。当他讲到核原理时,毛泽东插话问:“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吗﹖”“是这样。”“质子、中子又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呢﹖”钱三强一时语塞,他思考着回答道:“根据现在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只知道质子、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也就是最小的、不可分的。”毛泽东却说:“以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

谢尔登·格拉肖和史蒂文·温伯格曾多次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接见,双方就基本粒子还能不能继续分割作讨论,格拉肖方的立场当时倾向于不能,毛泽东则认为对立统一的哲学下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和更小的物质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直到无限。后来更小物质确实发现,中方科学界称为层子,美方科学界称为夸克。毛逝世后不久,在1977年的第七届夏威夷粒子物理学年会上,格拉肖提议将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悼念毛泽东并致敬其哲学想法。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