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恢复古地名会怎样-03年华阴高中毕业证图片大全

admin22024-05-16 17:10:05

中国恢复古地名会怎样

中国恢复古地名,是一件好事,可以表现地域特色,可以彰显历史底蕴,可以传达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中国恢复古地名会怎样-03年华阴高中毕业证图片大全

略举几例。

例如,山东枣庄市以前称“兰陵”。“兰陵”让人想起“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诗句,也让人想起那个美得只能戴着面具作战的兰陵王。现今的“枣庄”,则土气,俗气。

例如湖北襄阳,以前叫襄樊,现在改回为“襄阳”。中国很多地名带有“阳”或“阴”字,像洛阳,汉阳,江阴,华阴等。因为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与“襄樊”相比,“襄阳”为古城,因在襄河(汉江)之北而得名,名字更响亮,底蕴更丰厚。

当然,不是所有的城市名都今不如古。像河南“商丘”,一看这个地名,你感觉至少商朝就有这个地方了,它好像承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实际上也是如此,“商丘”为商朝开国之都,甚至在更早的夏朝也作过都城。

现在河南驻马店改市名的呼声非常高,有人赞成改回“汝南”,有人赞成改回另一个古名“天中”。

综上,我的观点是,如果中国古地名更好听内涵更丰富,百姓改名的呼声又很高的话,那就不妨顺从民意,改回古地名。

感谢邀请。

关于地名的定义。

地名是某一区域或范围的一个统称,这才便于区分,无论多大区域范围或多小,都有一个特定的地名,小的地名被包含于大地名,大地名也作用于小地名。

关于把现代地名改回古地名的几个问题。

一:古代的地名来源与更新因素。

古代每朝执政者,都基本上改过某些地名,特别是一些好面子的执政者,会因为避讳而大作文章,比如: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恒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

一改朝,执政者为表自己功绩也会改地名,比如:新朝王莽,把交趾改名交州。然后又觉得凉州这个地名不好听,于是凉州就被改为了雍州。

如上,还有其多种因素也能导致更改地名,便不一一如列。

二:现在的地名。

现在的地名经历过四次改名潮。

1951年第一次改名,取消带有优越感的地名,新中国解放前,各大军阀齐出,出现了很多宣扬中央政府、中央集权、或带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字眼的地名。

1956年,汉字简化,一些繁体字地名也被更改。

1966年,大范围路名更改。

1979——1986年其间,全国地名普查统改,而后延续至今。

三:古代地名改用后的影响。

改地名,有利有弊。

利:便于记录统筹兼顾。

弊:很多比较风雅文化的地名也被更改,如:常山——石家庄,嘉应——梅州,等。

四,综合。

每次改名,执政者都会经过深思熟虑而决定下来的,现已存在便能证明其可行性。


以前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国家一些地名更改了。而现在,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国家和平,安宁,祥和。老百姓的文化普遍提升,这样给更多的老一辈和现在读书人对曾经的历史地名非常怀恋。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是一个世界四大古文明最后一个古文明的的国家,而中国人都比较具有传统和现实文化包容性的。因此,恢复一些曾经的古地名,对恢复中国传统文化,恢复中国传统历史都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的地名包含很多的文化,随着部分地名的改变,一些文化中的内涵也逐渐变得淡化。故而恢复古地名,会增加一些城市在历史文化中的存在感,但是恢复古地名并非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

比较有名的一些古地名,如现在南京在古代也称为金陵,向来有“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的说法;现在的合肥古代称为庐州,也有“碑阴有坚石,镌我庐州诗。”的《庐州诗》;比如现在的枣庄,以前可是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兰陵,响当当的兰陵王封地就是这;还有古长安改为西安、古临安改为杭州,“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姑苏”改为苏州等等,很多地名在发生了比较的调整。

最可惜的调整当属安徽的徽州,改名为黄山市。安徽的名字由来,就是因为当年安徽的省会“安庆”和南方的“徽州”合名而来,但是现在只剩下安庆,而徽州却已经改名。而徽州的文化确实南方文化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清朝有著名的徽商、也有艺术方面的新安画派、徽派篆刻;还有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徽州村落等等。这些现状虽然存在,但是随着徽州的改名,知名度和影响力下降了很多。

当然历史上也有一些几千年没有改名的城市,比如邯郸,而一听到邯郸,我们立马就呢个想到战国时期的赵国文化,这就是古名的好处。湖北的襄阳和襄樊来回改名字,而最近改名为襄阳,也是因为襄阳在历史上具有非常多的历史故事,而襄阳比襄樊更加好让人记忆这种文化。

总体来说古地名与古文化有相依存的关系,对于那些古文化非常重的地方,可以尝试改地名,但是对于一些文化底蕴并不深的地方,没有地方改回来,因为现在很多地方已经被大家所接受,盲目的改名字指挥增加混乱。

我觉得很好。因为古代地名往往都能在历史书上看到相关的故事,有很大的亲切感。举例来说,邯郸,这座3000年没有改名的城市,提起它,就会有很多的成语和它相关。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围魏救赵等等。就会有很多画面鲜活的出现。这是我们对自己历史最好的传承。

古地名读来有一种特别的美感,比起现在的地名,显得有文化底蕴和历史带入感,举几个例子就能明显感觉到。

赵云,赵子龙,蜀国五虎将之一,白袍银枪一表人才威风凛凛,出场便自报家门:“我乃常山赵子龙!”,字字铿锵,先声夺人。很不巧,后来“常山”改叫“石家庄”,试想子龙在世呼号曰:“我乃石家庄赵子龙……”,这风度气势立马弱了几分,活像一个初进大城市找工作的愣头青。

还有兰陵,如今叫枣庄,赵云还好些,“石家庄赵子龙”还勉强说的出口,高长恭却早已哭晕在厕所,好好的兰陵王,如今叫做“枣庄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爱吹牛的地痞村霸呢。

这只是两个例子,类似的还有很多,像驻马店原名汝南、临沂原名琅琊、保定原名幽州、大同原名云中、西安原名长安等,都是今名不如古名的活证。

既然今名不如古名,为何不恢复了?

现在我们用熟的地名,大都沿袭明清民国时的叫法,也就是说这些名字是老祖宗改过的,为的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当时的使用习惯,如果贸然恢复,会引起认知上的逻辑错误,得不偿失。

但是复古也是一种时代潮流,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并成功了。

恢复古地名是近几年的事,古城西安作为网红城市自然不甘其后,早在几年前就进行了尝试和运作,原想一鼓作气改回“长安”,没能成功,于是开始曲线迂回,先从下面小地方改起。

西安下属有户县,终于在几年前恢复了古代名字——鄠邑,如今撤县设区,叫做“鄠邑区”。

“鄠邑”二字历史悠久,可追溯于夏时“扈国”,到秦代撤郡并县,成了“鄠县”,也称“鄠邑”。(音huyi……皆四声)

户县改为鄠邑,是成功的例子。

鄠邑之西,还有个农业大县周至县,当年和户县一起有“金周至银户县”之美称,此县盛产猕猴桃,是中国猕猴桃之乡。

周至眼看隔壁老兄弟户县改了古称,自己也急了,便开始运作改名事宜,准备改回古名“盩厔”。

当时这两个字挂出来时,我是不认识的,特意拍了照片回去查字典才知道“盩厔”二字读音和“周至”一模一样,当年是因为这两个字生僻才改了叫“周至”,于是我限入了沉思……既然读音一样都是地名,那么改这两个字有什么讲究和意义?怪不得国家不给批呢,闲的!

中国古代十大军师有哪些,在中国十大军师中谁又排第一

中国上下五千年,封建社会也有两千年了,非要评出十大军师的话,我觉得可选的实在太多了,在我看来,军师区别于文人骚客,区别于文官,军师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是精通兵法,能有谋略能出谋划策能治军能治国型的人才,是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更侧重于军事的文人,那么我觉得有谋略的将领当不在此列如李靖,庞涓等等。从这个角度选的话,我选出我觉得排名靠前的十大军师

第一位:姜子牙

定鼎周朝八百年天下,辅佐文王治国武王伐纣,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子牙此人可谓家喻户晓,姜太公钓鱼,可是愿者上钩啊,立于朝堂能辅佐文王治国安邦,立于战场能为武王出谋划策,开创周朝八百年基业,百家祖师,一代奇才!

第二位:诸葛亮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诸葛孔明,辅佐刘备于危难之中,三分天下,辅佐刘备开创蜀国,他的事迹数不胜数,三顾茅庐,七擒孟获,七出岐山,空城计等等,于国,富国强兵,于军,运筹帷幄,就是因为他在而使曹操不敢杀司马懿,发明诸葛连弩,木牛流马等等,为公认三国第一军师.一封出师表,拳拳赤胆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第三位:范蠡

之所以把范蠡排到第三位,是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谋臣,还能识人,能知君王,急流勇退,不恋权贵,明哲保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恰恰就是其挚友文种,文种功成之后不信勾践会卸磨杀驴,结果死于非命。相传范蠡挂印而且,与西施隐居,擅理财,几年便成巨富,世人恭称“陶朱公”

第四位:张良

汉高祖刘邦口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张良,汉初三杰,韩信以兵事,萧何擅内政,为后勤,真正为刘邦出谋划策,打下两汉四百年江山的,就是张良。张良者,功封留侯,能功成身退,有大智大勇,刺秦王,为人仁孝,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实为《素书》。

第五位:刘伯温

刘基刘伯温,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第六位:赵普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主人,虽读书少,但擅谋略,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主要策划人,一生辅佐宋太祖,宋太宗,几度官拜宰相,从征二李,谋划“杯酒释兵权”,解决藩镇割据,武将掌兵的顽疾,然而其人有私,受贿贪赃,故排第六位。

第七位:郭嘉

字奉孝,曹操谋主,才智过人,放荡不羁,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郭嘉擅谋略,有大局,为曹操第一谋主,可惜英年早逝,赤壁之败后曹操曾言“若奉孝在,安能使我哟有此败”本文把郭奉孝排第七,皆是因为其壮年而逝,不能一展才华。

第八位:司马懿

司马懿,曹魏政权四朝元老,两晋奠基人,曹魏时官至太傅,权倾朝野,善谋奇策,被诸葛亮视为生平最大敌手,正是他挡住了诸葛亮数次北伐,“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魏文帝魏明帝托孤重臣,擅隐忍,有权谋,曹魏四代君主皆视其为肱骨重臣,然其诛曹爽,掌大权,效法曹操,权倾朝野,故排第八位。

第九位:姚广孝

黑衣宰相姚广孝,明初一代奇人,少时为僧,结识燕王,为燕王朱棣主要谋士,策划靖难之役,辅佐明成祖朱棣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为史上奇迹,拜太子少师,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其人有才,少有大志,然说动燕王举兵反叛,奉天靖难,成也靖难,败也靖难,故排第九位。

第十位:王猛

王猛王景略,出身贫寒,隐居山中,贩畚箕为业。博学好读兵书,善于谋略和用兵。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到王猛死前,秦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十分天下,秦居其七,功勋卓著,然苻坚不听王猛之言,执意攻晋,因而有淝水之败。

个人见解,排名不分先后,感谢支持!

谢谢相邀!自古改朝换代,离不开战争。而军师在古代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列古代十大军师,我知道两个版本,而排名第一却是非他莫属!

版本一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姜子牙,张良,范蠡,诸葛亮、刘伯温、王勐、李泌、赵普、姚广孝、范文程。

版本二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姜子牙、范蠡、管仲、乐毅、孙武、孙膑、张良、诸葛亮、赵普、刘伯温

排名第一当属姜尚

要论排名第一,自然要数姜子牙,任何版本排名,第一都是非他莫属,因为他的年代最早,又是军事鼻祖,武圣,帮周文王和武王大败商纣,建立周朝,著有《太公兵法》,是以后兵家用兵宝鉴,当之无愧的千秋军师第一人!

谢邀,中国古代十大军师有哪些,十大军师排名第一的是谁?其实古代为军事谋的名人有,

第一,首推黄帝的军师,风后,精通奇门遁甲。轩辕黄帝战赤尤,逐鹿中原苦未休,偶梦天神授符诀,因命风后演成文,一千八十当时制,遁甲奇门从此始。

第二,姜子牙,文韬武略,太公兵法。

第三,孙武,孙子兵法,助伍子胥打败楚国。

第四,范蠡,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

第五,汉初三杰之一,张良,辅助刘邦建汉

第六,三国诸葛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第七,王猛,助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第八,隋唐徐柕功,

第九,赵普,杯酒释兵权,助赵匡胤巩固皇位。

第十,刘伯温,辅助朱元璋建大明王朝。

其实还有好多名军事谋,如管仲,曹刿,孙膑,吴起,张宾,崔浩等中国历史名军事谋也很厉害。

谢邀:

在边疆辽阔的中华大国,历史悠久的长河中,每个时代人都有杰出的军师人才,他们为保国家太平都有具世绝学。在冷兵器时代要评出谁是军师第一,确实难以下决论。

孙膑:是个杰出的军事家,有<孙膑兵法>流传世界。管仲:曾有:若要齐国称霸,必须用管仲之言论。韩信:麻衣出身,帮刘邦打下汉朝天下,有<韩信兵法>之著。范蠡:助极其衰败的越王扫平吴国而得天下。白起:战国时期名将,曾有<神妙行军法>传于世。诸葛亮:还未出山便有隆中对的策划,助一无所有的刘备创建蜀国。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精于天文,兵法,数理辅助朱元璋取得天下。赵普:谋略超人,使宋太祖而得天下。李靖:随末唐初杰出军事家,辅李世民平定唐朝。张良:得黄石公兵书,助刘邦取得汉朝天下。

到此说几句题外话,有古有今,今就成古。不带任何色彩而论中国军师之才,第一位应该是毛泽东。他在红军过度时期,能在飞机,炮火追击下逃出敌人包围之外。四渡赤水更是军事奇谈。和冷兵器相比之下,毛泽东才是无愧排第一的军师家。

说起古代的这个军师,大多都是神通广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即使政治家又是军事家。

其实他就是现在军队中的参谋长,这个参谋长他还有有一个参谋部对最高长官负责长负责,把侦查的敌情,送给最高长官研究对敌作战方案。

而这个军师一词大多处在古代小说,和流传下来的故事中,忽略了参谋部的成员,神话了军师的作用。

既然是军师我们就不在历史中寻找了,只能在小说中排名了。

诸葛亮排名第一,当之无愧,简单的说一下当时刘备兵不过3000,将不过关张,如此弱势,就能鼎足三国,中国亮功不可没!并且成为千百年来智慧的化身。

其坎周瑜竞能以弱势击败曹操百万大军,谋略有方。

司马懿靠死了诸葛亮,神人也!

30岁不到的陆逊火烧连营800里,让一代枭雄刘备病死在白帝城,实属不减单。

三国里的贾诩谋略曹操,以少胜多,一举扫除袁绍的百万大军。

瓦岗山的军师徐茂公 ,凭三寸不烂之舌,鼓吹鼓十八路反王,给大 隋朝以致命的打击。

汉朝开国英雄,韩信的 四面楚歌,以攻心战,击溃楚霸王项羽的部队,万代传名。

吕布的军师陈宫,给傻子当军师,能让霸主曹操心惊肉跳,也是一代枭雄哦!

《水浒传》里边儿那个卖狗皮膏药的狗头军师吴用,出谋划策,让梁山义军壮大,功劳也不小,知名度也挺高。

排在第十名的姜子牙只会装神弄鬼,不过还是挺有知名度的。

本人学疏才浅,接触的古代人物不多,只能举出这样的十个人了。

这个问题有一定深度了,要把中国古代的良臣辅相罗列盘点一遍,并且通通能够知道生平事迹。还真不是一件易事。

第一应该是诸葛孔明

第二是辅佐朱元章的刘伯温

第三是水泊梁山军师吴用

第四是刘邦帐前箫何

第五是魏国军师司马懿

第六朱棣的和尚军师姚广孝

第七曹操的军师郭嘉

第八春秋时代孙武

第九军师鼻祖鬼谷子

第十最早跟随刘备的徐庶
以上排名除第一位诸葛孔明以外,排名不分先后。

残疾人证免费景区有哪些推荐

根据我跑遍全国各大景点的经验,残疾证可用的景点范围非常广,除了一些私人投资或者股份制的景点不可用(有些景点残疾证能享受半价),只要是政府所属的4A5A 级景区都享受免票政策。在景点免票这方面,残疾证是我见过最牛的证件,比老年证,记者证,军官证都好用,很多景点别的证件不认,但残疾证都认。所以我一直觉得,咱们国家对残疾人的景点福利这方面非常友好。

在使用残疾证时也需要注意:

第一 残疾证要配合身份证使用,单有残疾证是不行的;

第二 残疾证必须是本人使用,不能冒用;

第三 残疾证必须是参加过年审的合格证件,年审过期的证件景点不认;

第四 有些游客想钻空子,想使用假残疾证蒙混过关,在这里奉劝那些自作聪明的游客,伪造国家证件是违法行为,如果景点上报,你会被拘留和罚款。有一次,我亲眼看到有游客在检验证件时被查出是假残疾证,他所在的那个旅游团居然查出七八张假证,这些假证被当场没收,后来在旅行社的交涉下景点没有报警,补票了事,那是在七八年前,现在应该更严了。景点验证都是在残联官网上查的,一搜就知道真假,所以不要以身试法,为了几百块钱得不偿失。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残疾人证是认定残疾人及残疾类别、等级的合法证件。目前,我国残疾类别共分为七类: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肢体残疾及多重残疾。凡符合《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的残疾人均应发给残疾人证。

国家对于残疾人是非常照顾的,不仅在交通上、生活、教育、就业等等方面都是有扶持,而且在一些旅游景区也是免门票的。主要有一下几类:

1,国家旅游局评定的A级旅游度假区都免门票,但其中的摆渡车,索道等每个景区标准不一样,有的不免费,有的半价。譬如泰山,索道就不免费。

2,地方政府设立的一些景区,人文景观有的也不免门票或者半价优惠。像我们这里的桃花岛旅游度假区就不免门票。

3,各地一些博物馆,科技馆,公园功能性旅游场所对残疾人也是免费的。像我们这的王羲之故里,渤海抗日纪念馆等都是免费的。

4,盲人在城市旅游时,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凡是盲人读物邮件,都应当免费寄递。

特别提醒的是残疾证只限本人使用,不得涂改,作假,否则景区会没收证件及相应处罚。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收获。

你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残疾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签发,合法,有效,那么你在中国任何一个省份旅游都是免费的,你只要注意一下几点就行了

1,只要是国家的不管他是几A级全免。

2,景区是国家的,有的项目是私人投资的,这是半免。

3,地方为了搞好经济人造景区,全是私人投资,这样的不免。我建议有残疾证的朋友去国家级景区,越大越好,越正规越好。

大部分景区对有残疾人证的朋友都是有优惠的,5A级和4A景区半价或者免票的多些,具体优惠情况,还需要看景区政策。

你这个问题范围太大,残疾人能免费或半价的景区太多,建议你可以先选择好想去什么地方,然后可以用携程或者同程这类订票App查询和电话咨询一下景区政策


您好,很高兴城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是一名旅行社计调人员,在现实工作中也遇到一部分游客来报名旅游时说有残疾证要减免门票,下面我就把我的经验分享一下。首先要确认残疾证是否属于国家民政部颁发的正规证件。(这里我特别强调下,有的是私自办理的假证,或去通过某些关系买的假证,这种证件是不能用的,一般当场没收,情节严重的会追究责任)。然后就是要确认哪些景区可以享受免票政策,一般说来属于国投性质的景区或评上A级景区都可以有这项优待,但景区内的交通工具原则上不免,也就是说要用上燃油,动力的,比如像景区内的游轮,索道,骑马,轿子……之类的,都不在享受减免范围之内。最后还有一点提示,残疾证出境游是无任何减免的,只适用于国内游。

以上是我个人工作中和游客的解释,如有其他旅游方面咨询问题都可以在下方留言,我将竭尽所能为您解答,谢谢!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一名旅游从业者“半杯鹤”。

残疾人证是国家为残疾人专门设置的一类证件,其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上对残疾人给予补助和关照,在社会上给残疾人更多的关怀和关爱。

残疾人证是可以免费参观的,比如:进入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美术馆、展览馆、体育场馆、文化馆(室)、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公园、动物园以及旅游景区景点。

基本全国各地国家旅游景点都是免费,但是不包括一些私人承包的小景点,或者个人开发的大型室内娱乐旅游项目,比如说有些主题公园啊,水上乐园啊,温泉呀!

还有部分景区,可根据残疾等级的不同享受不同的门票减免的优惠。目前,我国残疾类别共分为七类: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及多重残疾。

最后,还有一个比较沉重的结论,好多景区对持假残疾证,不但不免费,还要没收其证件,并交由有关部门惩戒,追究相关的民事责任!因为,这种人利用同情心占小便宜,实在是不可取!相信绝大多数都是真的,经过国家有关部门鉴定,颁发特殊证件!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也有呀!”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

中国古代未解之谜:传国玉玺从秦汉一直传到隋唐,为何宋朝时期就消失了?它去哪里了

中国古代未解之谜:传国玉玺从秦汉一直传到隋唐,为何宋朝时期就消失了?它去哪里了?

在中国人心目中,真正的传国玉玺,当然只有秦始皇用“和氏璧”做出来的“传国玉玺”,才能真正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经过了几千年的朝代更迭,“传国玉玺”留下了很多传说,最著名的当然是王莽篡位时,太后“掷玺于地,破其一角”,只能够用黄金补上,留下了“金镶玉”的美名。之后,“传国玉玺”在历朝历代的野心家手里流传,但是遗失已久,已经真假难辨。当然不管真假,历朝历代都会有一枚“传国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

皇太极手里的传国玉玺是多尔衮进献的,据说多尔衮率兵攻打察哈尔,凯旋回师时遇到了一个牧羊人。牧羊人对多尔衮说附近山涧有一个怪现象,里面的青草长的非常茂盛,但是不知何故,所有的羊都不敢吃里面的草。于是多尔衮就下令搜查,一探究竟,结果在就在山涧找到了一方玉玺,也就是满清所说的“传国玉玺”。后来,多尔衮为了讨好皇太极,就把玉玺献了出来。皇太极非常高兴,认为天命所归,满清该得天下,于是将金国改为满洲国,并加紧了对中原的攻势。

皇太极将这方玉玺作为自己的印章,并且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这方玉玺一直使用到顺治年间。“制诰之宝”的玉玺沿用到顺治皇帝,后突然消失在清朝皇帝盖章的文件上面,全部改用用满汉两种文字印章的“制诰之宝”。乾隆皇帝25年,乾隆整理选定皇帝的玉玺,总共选择了25方玉玺。这里面有很多讲究的。根据《周易》的 说法“大衍天数,二十有五”,古人以奇数为阳,1.3.5.7.9这些10以内的奇数加起来正好25,25为最,因此乾隆皇帝定下自己的25方玉玺。不过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东周历经25代才灭亡,乾隆希望自己的后代也享国25代,不过清朝十代就亡国了。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一个非常痴迷于古董文玩的皇帝。他的一生收藏过很多字画,只要被他收藏的字画,他都会在上面盖上很多专属于自己的印章。经他手收藏的各种古董也多到了如山堆积。正所谓熟能生巧,接触各种古董文玩久了,乾隆自然也培养出了很高超的古董鉴别素养。最终经过种种的考据,乾隆皇帝断定了这枚所谓的传国玉玺其实是一枚假货。而乾隆也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在发现传国玉玺是假的后,他一点都没顾及到自己祖先的面子,直接就把这块传国玉玺遗弃,使其在被冷落之后,慢慢消失在了历史中。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用和氏璧造了传国玉玺。首先我们要知道和氏璧既然叫“璧”,那就要符合“璧”的固定形制,必然是圆形且中间有孔。要将这样一个玉璧雕琢成一枚方形的,而且上方有印纽的御玺,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秦汉时期的御玺都不大,从出土的汉印实物与封泥来看,传国玺的大小差不多应该在4到5厘米见方左右。在汉朝人的记录中,都明白无误地写着,传国玺是用咸阳附近出产的蓝田玉雕成的。

蓝田玉自春秋时代起就是流行。相比于玉料的来源,传国玺的印文更是疑点重重。目前大家最为熟知的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但除此之外,在唐以前的史籍中,对于传国玺的印文却还另有着好几种记载。

例如东晋孙盛的《晋阳秋》、徐广的《晋纪》中记载的印文是“昊天之命,皇帝寿昌”,南朝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记载的是“受命于天,既寿且康”,南朝沈约的《宋书》中记载的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唐代官修的《晋书》、《隋书》所记与《宋书》相同,唯有李百药在《北齐书》中记载的是“受命于天,既受永昌”。按理说传国玺只有一枚,那么流传下来关于印文的记载也应该一致才对。但现实是,我们目前至少能看到四种不同不同的记载,对此我们可以提出两个解释。公元630年,唐太宗采纳代州都督张公谨建议,决议北伐突厥。杨政道携带传国玉玺从突厥逃归,传国玉玺又一次回到正统王朝手中。这也是玉玺最后一处“安定之所”。之后唐末藩镇割据,玉玺又流传到后梁,后唐等割据政权。

最后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见大军攻入皇城,已经无力回天之时。携带着玉玺和皇后周氏族人们一起投火自焚,传国玉玺最终下落不明,永不见天日。那么玉玺到底在哪里呢?传国玉玺的去处只有两处,一是在后唐李从珂自焚后,玉玺一直流落民间某处,不为世人所知。二是在某位古代帝王的陵寝之中,永生永世陪伴着那位君王,不不见天日。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