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大全,广西凌云药厂是正规企业吗

admin52024-04-11 19:29:51

凌云册的由来

地名词典上说:“传战国时此地有凌云书院,故名。”但仍然没有解决“册”的着落。

凌云县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大全,广西凌云药厂是正规企业吗

猜测,此“册”乃是“栅”(ce)的演变。历史上在唐代的河南今商水县就有个叫“凌云栅”的地名。今天易县凌云册乡南部5公里处的东邵(哨)村,既是宋代杨家将曾在此设哨所而得名。

想象在宋代,凌云册这个地方在军事上一定是个宋辽战线上的重地。“栅”就是过去“军队驻扎的营垒”的意思。从清代满族军队在此驻扎,以至其后人在此聚居形成易县唯一的满族乡。也说明了此地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因为“栅”字,满族人读作zha,与原来读“册”的语音不合,故而改“栅”为“册”。

这一点已有许多例子可证。

惟不知此种猜想是否有地方史志文献上的依据,或民间传说为凭。故此,向专业人士或乡贤求教。期盼不吝赐教

凌云册是一种古代文化记载方式,最早起源于唐代。据说唐代时期,有一位书法名家喜欢在雪天把写好的书法作品放在院子里面,让雪花轻抚上面以达到保存作品的效果。在历经时间的长河后,这些纤尘不染、保存完好的书法作品被人们称为“凌雪册”。

后来,人们觉得这种方式保存文化很有意义,于是就把凌雪册的方式推广开来,改为在清晨晨雾中拍摄稀世文物或名人名篇,形成了另一种记录文物的方式,称之为“凌云册”。

广西凌云药厂是正规企业吗

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制药厂始建于1970年,是一家生产化学原料药与西药制剂的综合性制药企业,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公司总部位于历史文化古城—...是正规企业的。

根据目前的信息,无法确定广西凌云药厂是否是正规企业。要确定一个企业是否正规,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企业的注册资质、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认证等。

建议您进一步调查该企业的注册信息、资质证书和相关认证,以确保其合法性和信誉度。此外,还可以参考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和反馈,以获取更多信息。

你最大的自知之明是什么

有今日头条借此大众平台说实话。我的自知之明是我的外才,也就是口才太不好了,也太老实了,所以在商和外界本人都很差。至于读书了,本人也正在文革命后期读书的,也是失败者。最后只能说头条给我一次再学习和快乐培我渡过人生夕阳……那就知足常乐了……!

自知之明[zizhⅰmⅰng]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自知之明的造句如下:

1.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2.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能自以为是。

3.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作家,是不会去描写那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的。

4.这次阮(厂)领导换班,他再不让''贤''就没有自知之明了。

5.自知之明是智慧,忘乎所以是愚蠢。   ヘ⌒ヽフ

( ・ω・) 谢谢~~

 / ~つと)


说来残愧,我最大的自知之明仅是同意和她离婚,儿子提前吿诉我千万别😭哭,真是造孽那,那天我仅一无返顾死猪不怕开水稻的惨死出场。心里再流血,我也会走向穷图沫路。快疯了,为了自食其力不忍居人离下,仅是这般光景。这叫什么自知之明简直是城下之盟耻辱那!


我父亲是小摊贩,母亲郎舅边也没当大官的。本性善良,家风从小教我勤劳,正直,平易近人。所以后来一生平淡,从不攀付权贵,刚强不阿,须没大的建树,能平安享受天伦之乐,这与家敎和没自我澎涨有关系,自己几斤几两,一定用好,世间的诱惑是要付代价的。

我最大的自知之明:信仰之名,毛泽东思想!我有了毛泽东思想的信仰!一生问心无愧!我没有学过什么孔孟之道!但我受毛主席为人民服务那种正直无私精神,使我心底里敬佩!特别为国为民自己的儿子及家人都为国为人民而牺牲了!多么伟大!我觉你学什么孔子礼义!学什么孟子学说!都不及毛泽东思想!我也没有看过毛泽东选集!但我是被他的精神所征服!人的自知之明就是信仰,意识!它能改变你的世界观!

我和那些崇洋媚外自命不凡的精英们不一样,我和他们无法相提并论,我只是个普通的正直的中国人。

我和日月星辰是平等的,对上帝也无所乞求,随遇而安地流浪在宇宙之中,辉映四面光芒,酝酿一点诗意。


现在有好多作者都写不好七律,为什么他们都会写上七律二字呢

这个问题我有亲身体会,所以很愿意说一下我的看法。我很爱好诗词,读了不少唐诗,短短的一句话就含了很多内容,还朗朗上口。于是就仿照读过的诗搞起所谓创作来。当时只知道要押韵和只知道有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也稍为知道律诗有对仗的要求。于是我将我自我感觉良好的一首七言古诗,冠之以七律,寄给了我的南方的忘年之交的老先生。老先生回信先是鼓励了一翻,说我内容写的很好,但不是七律诗,只能称为古风。七律必须遵守有关格律去写。让我专门去学一下诗的格律。当时并不太在意,觉得格律平仄要求太受约束。认为只要内容写的好,用词恰当,巧妙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下功夫去专门学什么平平仄仄,反倒能影响意境的发挥。说是这么说,但对不懂格律,心里老是疙疙瘩瘩的。一年前通过朋友介绍我报名加入了一个诗词学会。开始了学习诗词格律。

通过一段时间的当习,对格律诗有了一定的了解。好的格律诗不但不影响意境的发挥,反而能帮助你提高诗意。运用好平仄不但朗朗上口,节凑感更强,古味更浓。收起吧,说多了就显啰嗦啦!

个人观点:

1、不能说很多人写不好,网上还是有很多写得不错的;有部分写得不够好,确实是,我就是其中之一。

2、基础:首先要弄清楚七律的基本格式;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在这个基础上再寻求变化,“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还是要理解好的。

3、押韵:如果是用“新韵”就要特别注明;不然就理解为用的是”平水韵”;容许“孤雁入群和孤雁出群”,但尽量少用。

4、诗的初稿完成后,要检查会不会有“重韵、挤韵、出韵”等在用韵方面问题。

5、对和粘:失对和失粘都是大忌,要注意。

6、每句的词组排列尽量做到有变化。

7、用词:尽量古语来表达现代生活。最好不要用成语。

8、典故:如果一首诗能够引用到一些典故,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

确实,文无止境,要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很多……

这个问题太好回答了,他们以为七言八行就万事大吉,一般人却不愿也是懒得学,便自以为是,但你别批评他,如果你指出他的谬误,那就麻烦了,最后会脑羞成怒而出言不逊,漫骂真至被封楼。不要理这种人,不管他冦以代么名号,头条里还是要看文彩的。

现在好多作者都写不好七律,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古体诗上都要写上七律二字。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个人爱好

作者本人特别喜欢古体诗,由爱好而欣赏,继而模仿书写。虽然明知道写得不好,但精神可嘉,属于不知不可为而为之,出发点上没有可责怪之处。

(二)诗词功力

作者想要写作一首合乎规则的七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不但要熟读诗书,还要熟悉《联律通则》等用典规范。

七律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不像古风和绝句等容易上手。

要想写好七律,不如先学习古风,培养语感。

然后,可以从绝句入手练习,经年累月,或许可以炉火纯青。

(三)对联基础

七律的重要特征是要有对仗,对联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颔联”和“颈联”是七律的点睛之笔,联律不过关,妄谈七律。

(四)意境优美

诗词古雅,意境优美。形神毕肖,传承文化。泱泱大国,后继有人。如是努力,实乃幸事。

以上观点个见,不揣浅陋。请大家批评指正!


写一首好的七律诗,作首必须要具备素质就多了,不一一说。网络上好的七律诗比较多,这是好的现象。但也确有一些不是律诗的也注以七律,我不是说这不是好现象,只想说两点:一是这些人还不知什么叫七律或者半知半解,确得一句七个字共八句就是七律了。但他还是想学习在摸索实习过程中,值得鼓励。二是不排除只想编几句争个发布次数什么的……当然有这种想法和行为者是极少数。这种行为是不应有的。

问题:现在有好多作者都写不好七律,为什么他们都会写上七律二字呢?


前言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有两种现象,一种是会写,但是写不好,这种情况冠上七律二字无可厚非。

另一种现象,是不懂七律的规则,但是也常常冠上七律二字。这种现象在网络上经常能够看到。

一、七律之规

七律是七言八句,中间二联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间要粘连,平仄要合规,押韵要一韵到底。


相见时难别亦难【难:十四寒 】 押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 
东风无力百花残【残:十四寒】 押韵

平平平仄仄平平
春蚕到死丝方尽

平平仄仄平平仄 
蜡炬成灰泪始干【干:十四寒 】 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晓镜但愁云鬓改

仄仄仄平平仄仄 
夜吟应觉月光寒【寒:十四寒】 押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
蓬山此去无多路

平平仄仄平平仄
青鸟殷勤为探看【看:十四寒 】 押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不懂

很多人对于格律诗词不甚了解,常常误解字数对了,就是诗词了。

除了不懂格律却冠以“七律”的诗以外,我们还常见到很多不知道依谱填词的“词”。这类“作品”,老街在这里就不举例了,大家可以自己网络上找找。

我们看一首黄庭坚的《雪花飞》

黄庭坚

携手青云路稳,天声迤逦传呼。袍笏恩章乍赐,春满皇都。
○●○○●● ○○●●○△ ○●○○●● ○●○△

何处难忘酒,琼花照玉壶。归袅丝鞘竞醉,雪舞街衢。
○●○○● ○○●●△ ○●○○●● ●●○△

和格律诗类似,词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自己的规则,需要按照词谱来填写。

三、拗体与创新

我们看唐诗三百首,会看到好多不符合格律的五律和七律。这里有一些拗体诗,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离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上句是拗体,下句救拗。

例如崔颢的黄鹤楼,被人称为半古半律的七律。

对于现代人来说,除了一部分完全不懂的人以外,还有一些懂一些皮毛,但是不喜欢严守规矩的“诗人”。

这些人比较喜欢创新,因此也喜欢把自己的诗冠以七律、五律。这种创新诗人,常常引起争议。这里也不举例了。

结束语

对于刚入门的朋友 ,七律相对来说比较难。因为规矩一环套一环挺烧脑。但是真正学会七律以后,一般不会认为七律难,而是作诗难。

无论任何一种形式的诗词,规则如同公式,熟悉了就不是问题。难的是真正创作出优秀的诗词,好诗并不在于是不是七律、五律,四句的绝句写好不易,长篇的古风写好也不易。

@老街味道

中国古代女子为何要裹脚?有什么好处?对女子有什么影响

“裹脚”又称缠足、裹足、札脚等,指的是古代社会,女子的脚部要用狭长的白布紧紧缠裹起来,以符合当时的审美情趣。关于裹脚习俗具体产生时期,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它真正流行起来大约是从宋朝开始的。宋元是这一风俗的发展期,明代是其大盛期,清代则是鼎盛期,到了近代则逐渐废除了。

裹脚的风行原因,一是封建礼教观念不断强化,缠足成为限制女性自由、维护女性贞操的有力工具;二是审美观念的影响,社会普遍以足之纤小屈曲为美,至清时更发展为“三寸金莲”,妇女为迎合社会的统一审美,不得不有意无意地进入缠足的社会洪流中;三是封建社会是男性主导的,缠足满足了男性的变态需求,而拥有话语权的文人又对此大加宣传。

裹脚满足了男性的变态心理,却给妇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而这些伤害不仅是精神上的,还有身体上的。

缠足就是“裹小脚”。自己觉得没有什么好处,给女子留下终身痛苦,不管是心理上还是在身体上。

小时候,看见姥姥的脚非常小就很奇怪。问了姥姥,姥姥把袜子脱下来,却让我吓了一跳。除了大拇指,剩下的所有脚趾都已经断掉被踩在脚下,看得心痛极了。当然裹足外形看起来宛若“月儿弯弯”,很好看。可是得知是这样来的,感觉自己的脚也在隐隐作痛。看着姥姥颤颤巍巍的忙着,觉得姥姥是那样的可怜!

虽然过去了多年,但是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当时姥姥还给我讲起缠足的过程。当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用长长的布带把脚裹住,白天黑夜都是如此。一开始很痛可是慢慢后来就习惯了。

为什么要裹小脚,当时想姥姥的父母真是狠心。现在想起来,大概可以理解了她的父母。

就像现在的父母为了追求升学率高分,为了孩子有个不辛苦的未来,就逼着孩子苦读或是上各种课外特长班。一句话都是为了孩子打算。

当然父母的手段是否正确合理,这都是要由父母的认知和文化素质等各种因素来决定的,认知不一样,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都是希望宁可在自己健在的时候,让孩子受苦,也不愿意孩子在放纵的时光导致将来的痛苦。

想来在当时裹小脚,姥姥的父母也不过是为了女儿能嫁一个好一点的家庭。毕竟以前的女人是没有出来工作,自己赚钱养家的,都是依靠丈夫来生活过日子的。

裹小脚也就是缠足,这种看起来惨乎乎的习俗到底是怎样兴起的,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大禹有个女人是涂山氏,涂山就是狐狸居住的地方,裹小脚是因为狐狸的脚与人不同,遮丑而已。还有的说暴虐的秦始皇当时的选美标准,就是以小脚为美。

当然这些都不足以采信,这些都有可能是人为的臆造或是猜测。

最早有证据证明是始于五代左右。在敦煌有一幅名为“地藏六道十五图”的壁画上,跪拜在菩萨下面的女子均是天足,这幅画是公元983年所作。

还有陆游的笔记《老学庵笔记》中也描述了缠足鞋这种东西从无到有,从有到流行。

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里有“足下蹑丝履,纤纤作细步”这样的描写,也可以看出纤纤细足的影子。
到了唐朝,诗人杜牧曾做过一首诗《咏袜》:“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
这些莫不都是记载女人裹足的历史。从这些记载和说法中可以看出来,女人缠足刚开始也无非是为了争宠,吸引帝王青睐。

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甄嬛传》到《延禧攻略》各种争宠手段层出不穷。所有的流行元素在以前是宫廷到民间,现在是富人阶层到中产阶层,从国外到国内等等,各种文化交流造成不同的民俗。

到了清朝,清朝是游牧民族,是从马背上打的天下,为了治理国家不得已开始汉化,但是非常痛恨缠足,曾几次下令禁止缠足,但是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夜雨秋灯录》所载:“人间最惨的事,莫如女子缠足声,主之督婢,鸨之叱雏,惨尤 甚焉。”

这些也都是因为身为女子属于弱势群体,没有自主能力,不得已成为男人附庸才导致的悲剧。

在古时候,没有裹足的女人称为天足,会受到其它人的歧视。甚至官居一品的李鸿章的母亲,因为是一双健康的大脚“天足”而招致别人的耻笑,在当时说哪家的女人好大的脚,那可是比骂人都难听的话呢!

小脚不堪重负,一开始也只是在权贵富贵人家盛行,小脚也出不得闺阁,养在家中。可是后来就连贫寒人家也争相效仿,因为在媒婆口中三寸金莲也是女子为美的一种特征和标志。

美则美矣,可是贫苦人家的女儿嫁到富贵人家毕竟都是少数,大多数还是要辛苦劳作,所以一双小脚,一步一摇竟是触目顿生怜惜之情!古时女子不易啊!

现在女孩子们也爱穿高跟鞋 看着也是颤颤巍巍,但是却有着高昂的头,自信的脸,有着赚钱养家的能力,再不会仰人鼻息,作为一个男人的附庸而存在。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在古代的时候,女人以脚小为荣,主要意思就是,脚小好看!为什么以前有的人骂人会骂:你不知道那脚大脸丑!意思在古代看来,如果一个女人不裹脚,脚看上去大,都不好意思出门见客,更不好意思上街逛!会被人家唾骂!我的外婆姐妹三个,我外婆和她的大姐小的时候都正是裹脚的时候!听我外婆说非常的疼!小时候的女孩子都裹脚,必须裹,都害怕,跟酷刑差不多!她不知道裹到什么程度的时候!八路军看到了大多数人都裹脚,非常的痛苦,就把这一项政策废除了!谁家裹脚,发现就罚款!我外婆说她家有两个人裹脚,一人罚款5毛,两个人罚了一块!一块在那个年代(一九四几年)也是可以买好多东西的!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

男人的审美情趣——足文化

小脚女人嘛!给人一种小鸟依人的感觉。而且在中国古代戏剧小说中,白嫩嫩的纤纤玉足是“性”字的衍指符号,会勾起男人的无限遐想。

《金瓶梅》中潘金莲就是小脚。她的名字金莲也是有词义。

《射雕英雄传》中欧阳克有句经典台词:“本公子阅女无数,看脚便知这女子身材如何!样貌如何!”可见脚是古代男子对女性一种重要审美元素!

裹脚的鼻祖——窅娘

古代第一个裹脚的女人是南唐李后主的宠妃——窅娘。

据说窅娘本是歌妓,李后主见其样貌美丽,便将她从苦难处所接处,朝夕相处。

一日窅娘与李后主逛荷花池。李后主看到美丽的风景言:要是人的脚能长得像红菱那样在莲花上舞蹈该多好啊!

李后主随口一句,不想窅娘记在心中。为了报恩,她便用白绫裹紧双足。

李后主看后喜出望外,视若珍宝。但是这个女子的取悦之心却给后世无数女孩留下痛苦。

女人家的悲哀

为啥这样说呢!女人家,女人家,离了女人不是家。所以中国古代男人便有一种龌龊心理:女子缠足,有了小脚,便很难逃离自己的手掌心。守着锅碗瓢盆,相夫教子生娃娃。这就是封建主义下女子的悲哀。

毫无疑问,裹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这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重要条件。如果不裹脚,不仅很难嫁出去,还会受到歧视等不公平的待遇。这种畸形的审美观在中国古代延续了很多年。

关于裹脚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但是具有事实依据的是南宋时期,考古学家从南宋福建福州墓中,发掘出了最早的小脚女人穿的鞋子。在正史中,宋代裹小脚逐渐盛行。起初,缠足的主要是宫人、妾室、歌姬等活跃在“时尚圈”的人。南宋后期,小脚成为首都临安时髦女性的一种象征。文人们也会写文赞美“莲鞋”,但是宋朝缠足只是把脚裹得“纤直”而不弓弯,不同于“三寸金莲”。到了清朝妇女缠足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前,裹脚只是修脚形,让脚看着更漂亮,是一种美容,女子的脚还是可以自由活动的。清兵入关以后,发布“剃发令”,武力强迫男子剃发,作为屈服于清廷的象征。与此同时,女子裹脚这种风俗文化,也开始被清廷下令停止,但并未达到目的,反而愈演愈浓,故而有“男降女不服”之说。自此以后,开始出现把脚缠裹成俗称“三寸金莲”的畸形的现象,时人称“缠足”。这一时期,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同时,八旗女子也缠足,她们的缠足方法不同于“三寸金莲”,而是把脚缠得“既瘦窄又平直,瘦削有如利刃,故名‘刀条儿’。”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甚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现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这样的女子在当时还挺受欢迎的。

关于缠足的好处,在我看来,对于女性来说,没有分毫。缠足主要通过外力改变脚的形状,严重影响了脚的正常发育,引起软组织挛缩,这个痛苦的过程是无法言喻的。而一千多年以来中国的千千万万的女性从小就要经受这样的痛楚,不情愿地忍受这种从心理和身体上的摧残。而对于男子来说,缠足可以更加体现女性的柔软娇媚,裹了脚走路不便,妇女不必劳作,以此彰显家境富裕,无非是一种虚荣心罢了。当然,为了限制妇女行动也是其中不能不提的重要原因之一,女性没有自尊,失去独立人格,成为男人的附属,被男人当做玩物。在中国古代,女性地位卑微,这种病态的审美带给女性的伤害太大了。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千寻)

喜欢历史、热衷码字

欢迎大家评论留言探讨!

——码字不易,请多关注!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