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高中毕业证和语言证的区别是什么,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是怎样的

访客62024-03-28 23:17:47

有人说秀才相当于学士,举人相当于硕士,进士相当于博士,翰林相当于博士后,有道理吗

说这话的是你吧,太没道理了。在漫长的古代和科举时代文化是很落后的,那个时候会认字和算术就是有学问的人。现在一个本科毕业有人说你是有学问的人吗?何况是秀才?若单论文学水平过去的秀才相当于现在中文系教授,若论综合知识水品至少相当于现在博士生。别看现代人平均学历越来越高,但真真正正有学问的人却越来越少。

无高中毕业证和语言证的区别是什么,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是怎样的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通过科举考试,产生了秀才,举人,状元,榜眼,探花等。现代教育制度,主要目标和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如果想从政,成为政府官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加入从政队伍。

公元659年,唐高宗创立了科举制度史上的殿试制度,进行了第一次殿试。从唐高宗创立殿试制度开始,到清朝殿试制度终结,通过正式考榜产生了590多名状元。

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过程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考中的是秀才,乡试考中的是举人,会试考中的是贡士,殿试考中的是进士。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的第一名,叫状元。殿试的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殿试的一甲,赐进士及第;殿试的二甲,赐进士出身;殿试的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正式结束后,进行官员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根据榜上名次,依次从中央到地方进行授职。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主要的考试项目是国学文化四书五经,以后又发展称八股文,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现代教育制度,主要目标和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這是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如果非要对号入座的话,秀才相当于初中毕业,举人相当于高中毕业,进士相当于大学毕业,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位列高榜前首的,就相当于现代的博士后,博士,硕士等学位了。

真逗乐儿,要是90年代以前,考上大学差不多相当于秀才吧,基本上有了给县官干活的资格,相当于很有前途的干部待遇吧。至于现在什么硕士博士算个屁啊,顶多是可以找个好一点谋生的工作,还跟进士比。进士是有机会当上国务院总理的,最次也能当上代理知县,现在的博士能干啥。

考进士难不难?比考清华还难

高考与科举的差异

1

比拼的对象显著差异:

尽管高考是全民皆兵,同一天进行,但每个省份所采取的科目和卷子类别却不一而同,说是全国高考,不如说是省考,学子们不管如何比拼闯关,其对手都是同省之人。

而我们理解的科举,最受关注的进士一级,那可是全国人民中的佼佼者才有的机会,会场设在京城,既要解决舟车劳顿和陌生环境带来的不适应问题,又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三关斩六将。

2

准入资格差异悬殊:

目前的中小学采取的是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则需要中考努力争取,只要不是差的太多或者缺席考试,一般情况下上个高中并不是什么难事,无非是一中还是普通中学的差别罢了。

上了高中,没出意外都可以顺利参加高考,甚至也可以根据专长选择艺术或体育等科目,减少文化分的要求,如此,上个本科也就相对容易了些。

但,古代的科举可不是这么简单,大部分人上学要么家里自学,要么上个私塾,教育资源之匮乏根据各地经济水平稍有差异,与今日比那是天壤之别。

不管怎样,要获取参加科考的准入条件必须先经过县、府和院三级考试,合格了给予“秀才”的名号,意思是“亲,你可以参加科考了”。好的人家可以上国子监,一般的上县学、府学,之后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地准备,迎接科考。

不幸的是,这个科考,只是省考中争取名额,先是和同省之人比拼,考中了变身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省状元,不过从今日看,过去的解元在今天并不太为人所知。

3

录取率差别甚大:

今日,放眼全国,福建的高考录取率及一本上线率傲视群雄,以至于“福建户口”一时成了傲娇的资本,接下来我们便以福建为例,简单对比一下考进士与上清华的难易程度。


四、考进士与上清华的相爱相杀

2017年福建高考报考人数为18.82万人,各批次共录取16.85万人。其中本科总录取12.02万人,本一录取3.54万人,清华大学录取85人。高考总录取率89.5%,其中本科录取率63.9%,本一录取率18.8%,清华录取率0.045%(占本一人数的0.24%)。

2018年福建高考报考人数为20.09万人,各批次共录取17.84万人。其中本科总录取12.55万人,本一录取3.52万人,清华大学录取87人。高考总录取率88.8%,其中本科录取率62.5%,本一录取率17.5%,清华录取率0.043%(占本一人数的0.24%)。

综上,以近两年数据看,清华在当年度参加高考学子中的录取率为0.044%,在本一中的比例则为0.24%。

科举考试以明代福建为例。

福建在明代各科举人的名额不定,正统六年为60名,景泰四年为90名,万历四十三年为95名,为方便计算,本文统一采用90名进行试算。

《闽书》上记“其入试士,以三千余人中解额者九十”,也就是说乡试中举的比例大约是3%。

1

首先,以学子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做对比

按郑州大学郑民服教授的统计,明代崇祯三年福建人口为10,878,056人,有资格参加省级乡试的秀才人数为3,000人,每科中举90人。以之推算,明代参加乡试的福建秀才,占人口比例为0.028%,举人录取率为0.00083%。

2017年福建人口为3911万人,高考的考生数占全省人口比例为0.48%;本科人数比例为0.31%,上清华人数比例为0.00023%。

因乡试三年举办一次,故举人录取率按年算应为0.00028%,与上清华的比例基本相近,可见范进中举,可是相对于上清华的美事,怪不得把他高兴坏了。

如以进士比例算,明代福建进士数2418名,举人数8376名,举人上榜率为28.9%(高于全国平均值24.02%),则福建进士年录取率为0.00008%,该数值也相当于上清华0.00023%的1/3~1/2

2

其次,以参考学子比例对比

3,000名秀才考中进士的概率为0.87%,则年录取率为0.29%,较上清华0.044%高出5倍。

因此,以总人口基数看,考进士的难度为上清华的2~3倍,以具备资格的学子总数看,上清华的难度为考进士的5倍,当然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秀才的水平远远比我们现在的本科生要强大些,如以本一人数做基数,则秀才考进士与本一上清华在难度上是相当的。

我的观点都和大家不一样。古代的学历应该是完虐现在的学历的。

首先讲一讲秀才。

第一步,通过乡级的考试,才能被称为生员,还有继续学习的资格。

第二步,通过镇级的考试,才能被称为童生,然后依然是继续学习。

第三步,市级考试,如果通过了,再参加省级考试。

第四步,省级考试通过了才能被称之为秀才。

所以,秀才按照现在的水平来看,应该算是高考全省的前几名了,这些学生应该在哪里呢?应该是现在的清华北大,也就是说,现在的清华北大才能被称之为秀才,其他连秀才都不算。

成为秀才之后就可以见官不用行礼了,别人还得管自己叫老爷。

接下来再说举人,举人是包分配的,只要中了举人就可以当县官了,县官是什么概念呢?县委书记。我按照现在有些地方叫做县级市的话,还可以被叫为市委书记啊。

我们都听说过范进中举的故事,中举后人就疯了,现在哪听说有人考完硕士或者博士就疯了的?所以,古时候的科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我感觉现在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古时候,就是中级秀才和高级秀才。现如今的学历是赶不上过去的举人的,更何况进士。


还有含金量的问题,古时候的秀才,不仅仅是考一篇八股文,那个时候也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虽然赶不上诸葛亮,但是学的内容也应该差不多吧!而且中举之后要处理至少一个县的所有事物,对其能力要求可想而知。

感谢让我生活在现代社会,还让我有书可读,要是在古代的话,我连秀才都称不上,就是一个文盲。

首先我们分析你这个问题,给出的结果:可比性不大,时间上不同,如果非要强行比较,我认为,现代的那些博士,硕士,学士(初级)要高于古代的殿试三鼎甲(古代的三鼎甲水平是相同的根据皇帝对他们的特长和好感区分的)相当于都是研究生。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古代科举制度,学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政治,地理,文化,历史,他们的学习内容普遍较广,深入的有文学和政治,为什么会是这样?

因为他们做这些学问是为了当官造福于民,也有的是为了当官发财,这些目的,只有通过皇帝的殿试,才能获得,相当于你考试到最后的考官只有一个,就是皇帝,只要是获得了皇帝的认可,就可以为官,皇帝考察的就是你的文章(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你探讨治国之道,可是恰恰一个考官,无法进行客观评断,常常会参与皇帝个人的主观情感(也有考生会为了仕途迎合皇帝的思想,进行奉承,况且在皇帝面前讲话都要注意分寸,轻则仕途中断,重则满门抄斩,这样的环境下,难免缺乏公平,公正)一旦获得皇帝的喜感,那就恭喜你,你中了某某某!

反观现在,随着你学习的深入,学习科目范围就越来越小,而且现在学的知识是结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各种理论奠定的基础)还有未来科技文明(指引),从而激发出的一种更高的学习制度体系

比如说,你考试到最后(答辩环节)是一个考官吗?还要分(对立答辩)启发学生的思维,能让你有更深更广的思路展开,陈述完之后,要总结,然后由资深各界教育者客观投票打分,目的是为了什么要公平公正,有时候根据需要还会用到拍摄记录下来!

现在的学习的知识要远远高于古人,因为在古代是封建统治,知识是由皇帝来考证,无法通过反证来证明知识的一种正确性(你敢反对皇帝那就是欺君)获得皇帝通过的考试内容,并不是完全正确。现在的知识是经过多少人的心血,论证提炼而产出的结果,当然作为现代人是比古代人有优势。当然我们获取的知识包括古代、现代、未来三个方向,就在前段时间,牛顿的地球的万有引力被推翻,可见保证知识的一种正确性,权威性,是要进过后代不断的深入论证,发现,才可以启发未来知识的一种探索,求知,解惑!


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是怎样的

谢谢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认识不知对否。

首先我们对'文化`一词进行拆解,′文`是指文明、知识储备、对以往所学各科知识的总和。′化`的字解为变通、影响、改变的意思。因此有文化可以理解为:以文改变自我,更趋于文明人、更进步。相反没文化的可解释为更粗野、更原始。

其次、人类社会是不断地汲取前人留下的经验而在改变。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这财富无形、无量、无价。用各类文字记录下来。每个人在幼年时期的求知欲不尽相同,或强烈、或随性。青少年时期对知识的渴求更不相同了,有人因家庭环境而放弃;有人因社会环境而发奋努力;更有人因学习的目的不明确而茫然。青少年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的多些,理性控制自我的能力弱而放弃求知。这就出现了有文化没文化的差别。

最后,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表现在好多方面: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的气是气质、是素气、是影响力、是人的魅力。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道出了有文化的人与没文化的人的根本区别。

与吃食物不同,吃的多、喝得多,能增加体重。文化营养吸收的多,能增加思想的厚重。

平时走在大街上,能吃能喝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基本上一眼就能够辨别得出来。(对不起在这里没有看不起身体健硕的人,只不过是强调一个外在,一个内在而已。我本人看上去就比较大腹便便。)

文化的深浅,有人说看气质便略知一二。我看未必。只因为文化的定义十分广泛。

一些养尊处优的人,看上去气质非凡,可每天历经的是灯红酒绿、醉生梦死。这些人不太符合人们对文化的定义,最多只能算是低级趣味。

而一些穿着普通,甚至其貌不扬。却能经常帮助弱小、扶持老人,其行为本身就符合中华文明传承的文化标准。

遵守道德规范、坚守法律底线。是一个人文明的标准,文明必是受文化熏陶的结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谢谢邀请!

有文化与没文化的人区别在哪里?这个问题看从哪个方面说。一般来说,有文化的人,在处理比较棘手的问题时,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比较全面,比较有深度。而缺少文化的人,在处理问题时一般都比较直接,只看到表面现象,一般不会在深度广度上考虑 ,因而容易有失公允,造成处理问题不圆满,不科学,有时不能完全服众的结果。

另外,有文化的人,一般学历较高,平时注重个人修养,有时间都会进修学习。因此,在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循序渐进,吸纳古今经时间考验而留传下来的好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抛弃经时间考验而不利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糟粕。

缺少文化或没文化的人,一般学历较低。大多平时也疏于学习,不太重视个人文化修养。因此,难于促成良好的世界观的形成。

平时,在正常交往中,有的人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谈吐不俗;而有的人局促失措,窘态百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高低的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一个人有没文化涵养的区别。您说呢?

欢迎互动,欢迎留言,谢谢!

谢谢邀请。

文化是指将广泛的知识活学活用,变为人内心的修养,表现在人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高雅而受人欢迎的、尊敬的品德。

有文化和没文化,在一个人的品德、言行举止中就可以看出,有文化的人是那种博识、智慧、品性、涵养为一身的人,文化于人而言,是一种美德,既称之为“文化”,是绝不能将知识做为一种功利性的东西,有文化是有爱心、有程度、有品位、于国于民都不计私利的有奋献精神的行为。

所以说,有文化的人是能严格自律、不断自我完善品德高尚的人。

做个有文化的人

有文化,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是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他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龙应台:《什么叫做文化?》)

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这是一个起码但并不简单的要求。正因为许多有知识的人而没有文化,所以我们困惑,我们感慨世风日下,我们感慨人心不古。我们呼唤构建和谐社会,而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社会中人的文化素质的提升,教育作为社会培养人的活动,责无旁贷的应该担负起这个使命。教会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自然,提升个体的文化素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构建,这是教育工作者应明确的一个方向。

尊重自己,做一个有品味的人。刚刚洗过头的人,必然要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刚刚洗过澡的人,必然要换上干净的衣裤,一个干净的人怎么能让洁净的身躯蒙受污垢呢?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身体掉进粪坑,人都有向善的向真的向美的本能,如果我们善于呵护好这一点本真,就容易培养出一个有品味的人,孟母三迁,就是对病毒的抗击和对本真的精心呵护!

尊重别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世界是大家的,我们共同拥有上帝赐予我们的一切。所以一个人不能太霸道,必须学会与人分享,这样才可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多少人因为想自己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所以他们最终自取灭亡了;也有多少人因为自己活着是让别人获得更好,所以他们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

尊重自然,做一个不贪婪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谢邀

原创

关于这个话题其实也挺容易回答的!

有文化是好事!

有区别就有差距!

我认为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在于修养,而见识是其次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是我的几点认识!仅供参考!

文化的定义比较广泛,描述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那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文化对我们个人而言很重要,可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做事的成败!

其实有时候我们和人交流的时候就能够看出对方有没有文化,文化水平怎么样,这是一个最常见的区别!

有文化的人,举止谈吐得体大方让人感觉很好,给人就是有教养的好感!处处办事有规有矩让人很舒服!

有文化的人有气质有内涵有修养,有学识有见地,对待问题也是理分的清楚!

有文化的人内在都是有涵养的,给人的感觉是高贵优雅,容易接近的!而且交流起来也方便,也许很多事情不需要说的那么多!这就是有文化的好处和有文化的人的特点!

那么相反没有文化就比较尴尬了,也许做起事来就不是那么得体,很多时候会受阻碍!

总得来说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个人建议还是好好的加强自身修养,做个有文化的人!

谢谢您的关注,一起交流学习!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