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蜀亡国太子孟玄喆是怎样一位传奇人物,剑阁县高中毕业证图片大全

访客32024-04-21 03:38:26

后蜀亡国太子孟玄喆是怎样一位传奇人物

坑爹货一枚。

后蜀亡国太子孟玄喆是怎样一位传奇人物,剑阁县高中毕业证图片大全

后蜀是中国古代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也称孟蜀。关于这个朝代的历史其实很少有人提到,在唐末宋初时期,五代十国战乱频发,整个中原地区打的一塌糊涂,百姓民不聊生,但是南方的几个小国却过得十分安逸,这其中就包括当时定都在成都的后蜀。但是,这段安逸的时光并没有多久,在赵匡胤当上北宋黄帝之后,后蜀就很快灭亡了。

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当时的后蜀皇帝孟昶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大儿子孟玄喆,一个是二儿子孟玄珏。大儿子孟玄喆从小就聪明,还有一手好书法,十分擅长隶书;二儿子孟玄珏也很聪明,不过跟孟玄喆不同,孟玄珏尤其擅长军事方面的东西,曾经在射箭是双箭齐发连中标靶,在场的众人纷纷感叹孟玄珏十分了得。

大儿子能文,小儿子能武,加在一起就是文武双全了,世人皆感叹孟旭有一对好儿子。后来,孟旭立了孟玄喆为太子,这也不是稀奇事,毕竟孟玄喆是长子。可是到了后来,孟旭可能就后悔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前面也说了,在赵匡胤当上北宋皇帝之后,后蜀很快就灭亡了。很多人想说,不应该啊,毕竟当年孟旭的大军跟后周军队作战时也是有一定的实力的,怎么到了北宋面前就不堪一击了?

这还得从孟旭非常信任的一员大将王昭远说起。在北宋进攻时,孟旭不停劝阻,执意派出王昭远前去迎战,但是王昭远却对兵法并没有什么研究,而当时的赵匡胤派出的全是曹彬、崔彦进、刘光义、王全斌这样的猛将。所以,没多久王昭远就被宋军俘虏了。这下孟旭急了,于是赶紧派出了自己的大儿子孟玄喆前去迎战,对,你没看错,就是他的书法家儿子孟玄喆,这可是个只喜欢沉醉于诗文和书法的主,哪里懂得什么兵法,打仗更是不可能。但是孟旭偏偏就派出了他,当然,后果也很严重。

孟玄喆接到命令后,出发时除了率领的大军,还把自己的爱姬、乐器、伶人都给带上了,根本就没有一点要去打仗的意思,就这样,孟玄喆一路玩一边走,刚到绵阳剑门就失守了。而这位太子爷怎么做的呢?不仅没有第一时间率军拦阻宋军,反而临阵脱逃,掉头就跑,在逃跑的路上还烧毁房屋,引起了极大的民怨。

孟昶获知消息后只能哀叹连连,心中明了后蜀必亡,所以便让宰相陈书一封,向北宋投降。但是投降没多久,孟旭就糊里糊涂的死掉了。那么我们的太子孟玄喆干嘛去了呢?在随着孟旭一起投降之后,孟玄喆被北宋任命为贝州刺史,而且“政绩斐然”,为北宋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原来,在赵光义继位后,大书法家孟玄喆竟然帮着北宋带兵打仗了!不仅跟着太宗平定了中原,还在契丹入侵时带兵取得了徐河大捷,战功了得!帮亲爹打仗时毫不上心,但是帮灭了自己国家的人打仗却神勇无比,你说孟玄喆是不是个坑爹货?

作为此次伐后蜀的宋军主帅王全斌正抵达剑州城(今四川剑阁)的时候(剑州城乃后蜀在剑门关的最后一个据点,破则后蜀灭),而在此前后蜀守军主帅王昭远在军事紧急的情况下得知会派援兵增援(后蜀太子孟玄喆),于是对战局又开始抱有幻想,但是当宋军出现在清强店扑向他剑门关的时候,他拔腿就跑,把这天险关丢给了一个历史上都叫不上名的偏将来守,自己跑到了汉源坡(剑阁东)

川蜀最后一道天险,也是最后一道屏障被攻破了!

重点来了!

前方高能!

我们的后蜀大太子作为在深宫里很少出门的城市青年,带兵一万+ 妻妾成群,外加几十个优伶戏子 踏上了增援剑门的征途

排场还真不小(¬_¬)ノ

但是到了绵阳这货拔腿就开始跑了

(嘿!我就一路狂奔,就不要想太多呦!~)

脑子再不好也知道失守剑门关意味着什么吧

回到家的孟玄喆对他老爹说,我把事情都办妥了放心吧,从绵阳到成都什么都看不见了,能烧的我都烧了。

都烧了

烧了

Wtf 什么脑回路(烧了有毛用?)

孟昶仰天长叹心中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

什么儿子这是? 老天你居然这样玩我?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耻而后勇”,意思是某人在做过错事后,如果有羞耻心并勇于改正,永远保持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极可能会取得大成就,抵消先前犯下的错误。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屡屡出现,其中后蜀太子孟玄喆可谓典型。

孟玄喆是后蜀后主孟昶的长子,自幼聪慧过人、擅长隶书(“幼聪悟,善隶书”。见《宋史·卷四百七十九》),年仅14岁获封为秦王,26岁时被册立为太子,时在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孟玄喆身居储位且颇有才干,将来很有希望能登基为帝,然而这个梦想,最终被宋朝无情地毁灭。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政变上台后,力图消灭其他诸国,重新统一海内,在“小试牛刀”便吞并荆南、湖南等地的情况下,后蜀随即成为他力图攻克的大目标。恰在此时,孟昶为求自保,便派使者携带蜡丸密信去联络北汉,希望双方同时出兵骚扰中原,让宋朝无暇向西南进军。

不巧,后蜀密使在边境地区被宋军抓获,蜡丸密信也被宋太祖得到,后者以此为由,派大将王全斌、曹彬等人分路伐蜀,时在乾德二年(964年)年底。孟昶听闻宋军来伐的消息后,连忙派大将王昭远、赵崇韬等人率军抵御。结果,久不习战的蜀军跟久经战阵的宋军刚一接触,便在三泉、汉源坡等地被打得落花流水,连王昭远也被宋军俘虏。

孟昶听闻王昭远等人兵败被俘的消息后,赶紧用重金募兵,并派太子孟玄喆率军紧急赶往剑门,以扼守宋军进攻成都的唯一通道。然而孟玄喆接到命令后,除率领大军启程外,还用车携带爱姬、乐器、伶人同行,一路上嬉笑取闹,根本就没有一点出征作战的意思,蜀人看到后或偷偷讥笑,或叹息不已,都知道他此行必定会失败。

结果,孟玄喆刚刚抵达绵州,便听闻剑门失守的消息。此时,这位太子爷的第一反应不是率军阻击宋军,以减缓他们进攻成都的速度,为后方加强防守留下充足的时间,而是临阵脱逃,一溜烟跑回东川,不久又逃回成都。不仅如此,孟玄喆在逃跑的路上还烧毁房屋、粮草,跟乱兵没有区别,令蜀中百姓恨之入骨。

昭远等相继就擒,昶大惧,出金帛募兵,令其子玄喆统之,李廷珪、张惠安为其副,以守剑门。玄喆素不习武,廷珪、惠安皆庸懦无识。玄喆离成都,但携姬妾、乐器及伶人数十辈,晨夜嬉戏,不恤军政。至绵州,闻宋师已破剑门,遂遁归东川,所过焚庐舍仓禀而去。见《宋史·卷四百七十九》。

孟昶获知消息后哀叹连连,自知亡国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为了避免蜀中百姓再遭战火的洗劫,便放弃坚守成都的计划,派宰相李昊写降表向北宋投降,时在乾德三年(965年)正月。此时,距离宋太祖下诏伐蜀,仅过了66天的时间。孟玄喆随父投降后,被宋太祖拜为检校太尉、泰宁军节度使,数年后又移镇贝州。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孟玄喆在后蜀是一位受尽嘲笑的“逃跑太子”,但在北宋却蜕变为一代名将,在贝州任职十余年间,以政绩颇佳而闻名。此后十余年间,孟玄喆在移镇定州期间,以大将的身份追随宋太宗消灭北汉、征伐辽国,并在徐河之战中,与名将李继隆、尹继伦等人大破契丹名将耶律斜轸,一时间声威大震,并因功封滕国公。

战后,孟玄喆入朝担任左龙武军统军、判右金吾卫仗,不久又出任知滑州。淳化(990-994年)初年,孟玄喆因体弱多病,便向太宗上书,请求到靠近淮河的小州任职、养病,太宗答应他的请求,便调任他为知滁州。大约在淳化二年(991年),孟玄喆因病卒于任上,终年55岁,死后被追赠为侍中。孟玄喆知耻而后勇,最终以名将的身份被载入史册,也算是一则美谈了。

太平兴国初,移镇定州。三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四年,从平太原,就命为镇州驻泊兵马钤辖。又从征幽州,率所部攻城之西面...俄契丹入寇,玄喆与诸将校破之徐河。以功封滕国公,入为左龙武军统军,判右金吾卫仗。未几,知滑州。淳化初,病,求换濒淮一小郡养疾。移知滁州,卒,年五十五。赠侍中。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续资治通鉴》、《十国春秋》

91年因工至残还能办残疾人证吗

可以。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因工伤而残疾的员工可以办理残疾证,但需要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鉴定。而残疾人证坚持申领自愿、属地管理原则,符合残疾标准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及多重残疾人均可申领。因此,如果员工因工伤致残,虽然不能直接办理残疾证,但仍需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经过鉴定认为有残疾情况后才能办理残疾证。

残疾证

        残疾证即证是认定残疾人及残疾类别、等级的合法证件。凡符合《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的残疾人均应发给残疾人证。

青川一中到底是高中还是职中

普通高中

青川一中是普通高中,而不是职中。青川一中位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是一所公办高级中学。而且属于重点高中,里面的老师都特别的负责任,学生也比较爱学习,都是一种特别好的现象。因此,青川一中是普通高中,而不是职中

是正规高中,

四川省青川第一高级中学(Sichuan Qingchuan No.1 high school)简称青川一中,地处四川省广元市,截至2021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112.5亩,总建筑面积62463平方米,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根据青川一中的全称,可以判断它是一所普通高中。一般来说,"中"的意思是指中学,而"职中"的意思是指职业中学。因此,青川一中应该是一所提供普通高中教育的学校。

青川一中是高中。四川省青川第一高级中学,座落于青川县智慧岛教育园区,东邻广元,西接绵阳,南依剑阁,北靠陕甘,交通便捷,校园环境优美,树木葱茏,宁静幽雅,是理想的求学之地。

根据搜索信息,青川一中是指四川省绵阳市青川县的一所学校。经过了解,青川一中是一所完全中学,含有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的教育,提供完整的高中课程。因此,青川一中既是高中,也是初中的综合性学校。

青川一中是中国四川省自贡市青川县的一所学校,它是一所完全中学,既包括高中部也包括职业中学部。因此,青川一中同时提供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和专业方向。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学制等信息,请您参考该学校的官方网站或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确认以获得准确和详细的资讯。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由于地形、地势和地貌造成的战略要点,惯称“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非但军队绕不过去,其实也不敢绕,因为守军会用火力封锁道路和实施打击。比如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重镇长沙,就卡在华中日军入侵大西南的交通要道上,遏守湘南,屏障广西,卫护贵州和四川。从1939年到1942年间,侵华日军曾经三次试图攻取长沙均未能成功。

(第四和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1944年日军发起的“一号作战”,其作战目标除打通纵贯华北、华中到华南的铁路交通线之外,还需要摧毁广西桂林、柳州地区的美军机场群,因为从这两处空军基地起飞的轰炸机不仅随时可以炸毁粤汉铁路,甚至还能攻击驻越南方向的日军。

已经失去空中优势的日军是不能指望轰炸来完成任务的,这样负责湘桂段作战的日寇第11军就必须深入桂北地区,期间有三个城市横亘在必经之路上:长沙、衡阳、全州,尤其是衡阳地处湘桂水陆交通节点,全州乃湘桂交界山地咽喉,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长沙守将第4军张德能)

也就是说,日寇欲入广西,必经全州;欲取全州,必克衡阳;欲过衡阳,必取长沙,因此在这场国军方面称为的“豫湘桂”战役中,湖南战场主要围绕这三个城市进行,故又称“长衡会战”。

1944年6月起,七个师团20余万日军分成左中右三路扑向长沙,左右两翼的第3、第13师团等精锐兵团首先击破了第九战区的外线机动部队,由于薛岳的轻敌和应对失误,他的老把式“天炉战法”就此失效。中路日军这才开始进攻已成孤城的长沙,湘江西岸的日军迂回包抄岳麓山,守城部队张德能第4军仅仅三小时即告崩溃,坚守五年之久的长沙沦陷,张德能中将被电召重庆,军法审判后予以枪决。

(衡阳守将第10军方先觉)


薛岳残部被日军二个师团赶往湘东南,从此这个“老虎仔”一蹶不振,而日军主力则马不停蹄再扑衡阳。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了硬茬子,方先觉的第10军火力全开不动如山,日军从二个师团增兵至四个师团,酷暑中整整围攻47日不能得手。但由于国军解围无力,弹尽援绝,8月8日衡阳还是陷于敌手。

方先觉和第10军将士由此给全州的防御争取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四川兼程赶来的中央军第93军进驻全州,工事完备,弹药充足,如果该军能有“泰山军”的意志和决心,死守全州两周以上,在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后勤补给较为困难的日军极有可能收兵回撤,放弃进入广西的计划。

(全州守将第93 军陈牧农)


可惜的是,黄埔一期的93军军长陈牧农,坐拥20000多人的美械精锐部队,却远不如三期师弟方先觉硬气,仅接火一天,便炸毁150万发弹药和大批汽油弃城而逃,方先觉和第10军将士的血就这样白白流淌了。冲上阵地的日军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防线和工事都堪称坚固,实在不明白93军为何如此草鸡,甚至一度怀疑国军有什么阴谋诡计,而日本人的迷糊,则是国军抗战的耻辱。

陈牧农中将被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扣押,以擅自逃跑的罪名执行枪决,执行人是桂林警备司令韦云淞。逃跑将军虽然杀了,可是日军也顺利通过湘桂咽喉跟了进来,发起了本来可以避免的“桂柳会战”,陈牧农百死莫赎其罪。面对气势汹汹的日军,而顶在前面的中央军又非败即逃,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不想牺牲桂军主力,草草安排桂林城防后也撤往贵州。

(桂林警备司令韦云淞)

1944年11月初,横山勇指挥日军用两周时间攻破桂林,守军131师师长阚维雍自杀殉国,同时柳州也被日军攻克,两处空军基地被彻底破坏,日本人几乎全部完成了作战目标。在抗战胜利的前一年有如此战果,简直是奇迹,这也就是国军的“豫湘桂大溃败”。打红了眼的日军一部,甚至通过黔桂边界的要地宜山侵入贵州南部,重庆震动,举国哗然。蒋介石紧急调动八个军从四川南下增援,加之日军也是强弩之末稍稍后退,最终双方对峙于桂北地区。

“豫湘桂大溃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几十万国军精锐连续丢掉三个战略要点,致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的桂柳基地全部丧失,美国人对蒋介石的军事能力产生了严重质疑,不仅减少了对重庆政府的军事援助和战略仰赖,同时开始接触苏联政府,希望苏联在打败德国后出兵远东,对后来的政治局势影响颇大。

军事上的必经之路或者必经之地有单向的,也有双向的,前者如淮河,中国古代长江以南军事集团进取中原,必须先占领淮河。但若北方军事集团攻取长江以南,却不一定非得渡过淮河不可,入川进而沿江而下也是可以的。中国历史上几次由北向南的统一战争,比如晋灭吴或者北宋灭南唐,都是沿江而下而不是直接南渡。 单向的必经之路主要是由一方在军事地理上的弱点造成的。这种弱点往往源自于一方缺乏对全国全局的掌控能力,偏安一隅,最终在战略上陷入被动,防线四面漏风,最后顾此失彼。而对手却要从容得多。这种必经之路的背后是力量对比和基于对比的战略态势,是战略意义上的。

而双向的必经之路才是真正地理意义上的战略要地,比如说锦州或者潼关,分别是山海关关内关外以及关中和中原的交通要道。这种必经之地是没办法绕的,和对立双方的力量强弱关系不大,对双方的影响也差不多。任何一方试图绕过去的结果,一定是把军队和后勤在长途跋涉过程中消耗殆尽,仗就不用打了。

当然,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些过去的必经之地,逐渐失去了其军事价值,比如日本在二战后期太平洋战场上进行海上防御作战,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以为美军受制于技术条件,只能一个一个攻打日军占领的岛礁,结果碰上了美军的跳岛战术,跳岛战术并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计算出来的。

在古代很多经典战役中都会出现军事要地的争夺,这些军事要地往往是重要城镇或者必经之地。那么古代人为什么一定要攻下这个必经之地呢?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不能绕路经过呢? 且听笔者娓娓道来。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有没有别的路可以绕路呢?回答是,没有!在古代很多情况下,官府没有能力开辟更多的宽敞的大路,而古代大军行进,尤其是辎重部队的行军,对路况的要求在当时来讲是很高的。本来路就不多,达到要求的就更少了。这些无法绕过的路段也往往被防守的一方利用,做成要塞来阻挡进攻的大军,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在必经之路上你争我抢的现象,所以说这个问题的第一个答案很通俗,就是绕不过去,真的没有其他路。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即使适合大部队行进的只有一条,那么供行人通过的小路总不能只有一条吧?这里面也有很多原因,首先小路就意味着易守难攻,进攻方的兵力优势很难展开。此外,古代城墙都是在城池的四周围绕,也用不到小路,随时可以绕城而过。

包围城池以后问题就来了,是进攻还是围困。按理说城内粮食总是有限的,围上一年半载粮食总有吃完的那一天,这样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城池。但在古代的背景下,这样做也是有很大风险的,古代城中一定会有粮仓储存粮食不说,要打仗了这些必经之地的军队也会加以准备,这样一来粮食就更多了,水源更不用更担心,水井不是遍地都是吗?

准备充分坚持一两年都不是问题。在看进攻方的麻烦可就大了,由于是进攻方,往往远离根据地,粮食等给养的运输在古代可是个大麻烦,很可能没困死城里的守军,反而城外的粮食供给不上,历史上有很多战役就是如此,所以很多将领才选择把城池打下来。

绕过必经之地直接继续进攻看上去也是不错的选择,可这样一来就会有一股敌军在己方阵线以内,需要分出很大一部分兵力对其围困、牵制。不然己方的运输队和后方都很容易受到袭扰。

另外,在自动武器没有发明之前,攻城的伤亡相对较小,和近代展开的阵地战相差不多,这也使得进攻方没有必要绕过必经之路,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角度,直接打了不是更加痛快吗?

所谓必经之路,都是在古代的称谓,在现代这种地方是很难存在的,一方面现代战争更加立体化,空降兵可以空降在任何战略地点,很容易对要塞形成包围。另一方面现代的给养运输能力远高于古代,在古代如果要包围一座城池,可能城外的大军粮草可能要比城内更加紧张,而在现代是完全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综上所述,之所以不选择绕路原因有三,一来进攻代价相对不大,二来围困敌方不利于后续战斗,最后真的有可能没路可绕。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