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是你去了安徽才知道的事情,清代文字狱之一的“明史案”,究竟是怎样的案件

访客62024-03-28 02:51:32

有哪些是你去了安徽才知道的事情

以前以为,整个安徽都是像亳州阜阳那种,说河南话,北方生活习惯饮食。

有哪些是你去了安徽才知道的事情,清代文字狱之一的“明史案”,究竟是怎样的案件

去了之后,原来江苏安徽都一样,北方南方差距很大。就像是徐州对苏州,阜阳对黄山。而且安徽也有一半是南方,江苏也有一半是南方。

1、淮河(还有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在淮河边面北朝南真正体验了一下,啊祖国我的南方和北方。

2、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味道真的不同啊。

3、皖南皖北不一样,皖南是南方,皖北是北方。皖南真比皖北美多了,皖南青山妩媚碧水长流白墙黑瓦徽派建筑如诗如画目不暇接。

4、安徽有美丽的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琅琊山大别山霍山皖山。有大江大河如长江淮河,新新安江山水画廊,徽杭古道,有美丽的巢湖。

5、这里有大美徽州,屯溪老街黎阳老街,有歙县黟县老城,有宏村西递唐模呈坎鱼梁深度等古村落,有许国牌坊棠樾牌坊,逍遥津八公山采石矶敬亭山谢眺楼醉翁亭六尺巷桃花潭虞姬墓青山李白墓大泽乡绩溪龙川上庄。

6、这里名人荟萃,朱元章曹操包拯华陀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王稼祥张治中李克农张恨水严凤英。

7、难忘痛彻心扉的皖南事变,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茂林皖南事变旧址。振奋人心的陈毅的“赣南游击词”和“梅岭三章”。

8、要吃米找万里 大包干 小岗村。

9、黄梅戏 天仙配 严凤英。

10、淮南牛肉亳州的酒符离集烧鸡砀山梨。

当某位来到安徽,首先抵达的是合肥,为何叫“合肥”?因合肥市属下有肥东、肥西两个附属县吧!也可能是合肥最早的始建点起步在南淝河和北淝河的交汇处吧!现巢湖市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了,能否将“合肥”改称“庐州”也很亲切,因为合肥在三国时代就叫庐州了,现在合肥市辖下有庐阳区,合肥市有“庐剧团”,且庐剧的唱腔念白都是合肥的官话叙白。

安徽面积14万平方公里,地域呈“目”字形,省域面积被淮河、长江一分为三,过去省气象台播报天气预报: 淮河以北的称“淮北地区”,中间的称“江淮之间”,长江以南的惯称“皖南山区”或叫“江南”。

在这个不大的省域面积上,淮河是中国的南北方分界线,淮河以北叫“北方地区”,淮河以南叫“南方地区”,虽只一河之隔,却是两重天,江南地区的年降水量是淮北地区的两倍还多;这一河之隔,两岸的饮食文化大有差异,北边的人喜面食,南边的人喜米食。

查安徽地理才知道,这“淮河”没有出海口,这淮河流经安徽,福泽江苏,还帮上游河南人排污。

过去来到安徽的人肯定知道,这个不大的省域原来有17个地级市(现在是16个),走不上几步,就是手机通话漫游。

来到了安徽才知道,与安徽人打交道,淮北地区(通指)的人直爽、豪放,在外面抱团,喜欢打群架,由此损坏了安徽人的信誉度;江淮之间的人勤劳、自私、虚伪、好面子;皖南人淳朴、诚信、好客。(以上所指这些不是绝对的

初来安徽会把许多地名混淆,有青阳、枞阳、凤阳、涡阳;有人分不开青阳县与枞阳县;有人分不开凤阳县与凤台县;有人分不开凤台县与石台县;有人分不开绩溪县与郎溪县;有人分不开旌德县与广德县,有人分不开太湖县与太和县;有人分不开太和县与五河县;有人分不开怀远县与怀宁县;有人分不开怀远县与定远县;有人分不开怀宁县与休宁县;有人分不开霍邱县与霍山县;有人分不开蒙城县与舒城县;有人分不开宿松县与宿州市;

还有泗县、萧县、和县、寿县、泾县、歙县、黟县;要说黄山市辖下的“歙县"、“黟县”许多平常百姓都不认识这两个生僻字,把歙(音涉)县称“合县(谐音)”、把黟(音衣)县叫“黑多县”多的是,大众场合闹出了不少笑话。

来到安徽才知道,安徽有在全国最大的人口县“临泉县”,全县全口230万人;有在华东地区最少的人口县是“黟县”,全县人口才10万人。

来安徽游玩的人才知道,安庆的黄梅戏,真正的“黄梅县”在湖北省;到桐城六尺巷游玩,原来这条巷子的长度,是东头打个喷嚏西头都能听到这么长;到了太湖县,原来此太湖非江苏的彼“太湖”;到了黟县才知道,认为这里有许多旅游景点好挣钱,可这里人还要外出打工;到黄山游玩,才知道这里的物价比上海高;到凤阳县会觉得没有想象的那么富;到枞阳县会觉得没有想象的那么穷;到江淮各县走走,会发现农村稠密的房屋建筑,许多都是关门闭户的闲置。

过去外地人与安徽内地通信,把“安徽”写成“安微”的多的是;把“东至县”写成“冬至县”;把“祁门县”写成“邪门县”;把“萧县”写成“肃县”的,安徽有的地名太难懂了。

外省男孩娶安徽女孩才知道,合肥以南嫁女儿基本上是不要彩礼的,就是要也是象征性的一两万,象安庆市与江西省毗邻,江西彩礼高如山,而安庆这边岿然不动,零彩礼嫁女儿多的是。象沿江两岸的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市县嫁姑娘都不要彩礼,就这一点,安徽人值得外省人敬佩。

到安徽沿岸走走,鱼米之乡的哺育,湿润气候的滋润,这里走出来的少女,个个身段妙曼,面貌水灵多姿,会让游客驻足不舍。

就回答到这里,不妥之处,欢迎大家点评!

【有些图片选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多谢】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老婆叫“烧锅的”,丈夫叫“老板”,爷爷叫“爹爹”,姑姑叫“姥姥”,

叔叔叫“耶”,大叔叫“大耶”,小叔叫“小耶”。

大年初一不出门,大年初二拜新灵(祭拜前一年死去的人),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初五,初六拜亲戚,过年后出门切记,七不出,八不归。

安徽老百姓喜欢皖烟,冬天不开空调,家里比外面冷,好多人家有烘桶,插电的。

安徽桐城人说话跟九江的彭泽县一样的。

凤阳的花鼓,亳州的酒,安庆黄梅戏,桐城的文人遍地走,霍山的石斛,六安的瓜片,合肥的四大名点随身带,肥西的母鸡全国跑,长丰的草莓,怀远的石榴,蚌埠分南北,看风景在黄山,求佛在九华山,看地质到天柱山。

来安徽,主人杀鸡买鱼配酒,请你喝一口

1:中国科技大学在安徽合肥市,而不是在北京市。

2:在全国各地卖天津大麻花的都是安徽人。

3:安徽没有连喝3杯的,只有好事成双,敬酒敬两回回酒回两次,安徽瓶子里最后一点酒叫财气酒。

4:皖北有好酒,皖南有好茶

5:宏村是教科书般的景色,宏村极具文化底蕴。

6:宏村村口两颗大树,一颗为红杨树,村里人结婚,轿子要绕树一圈,一颗为白果树,村里人去世抬棺材绕树一圈。村里门口小溪流上面有石板,名为让步石。大户人家流水设计流到客厅底下而过,上面有盖子,最早的水空调。

7:安徽的高铁建设得特别多,高铁里程全国第一。

8:安庆人喜欢开包子铺。

9:安徽人对省会合肥没有归属感。

10:安徽盛产人口大县,中国10个人口大县,6个在安徽。

11:安徽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南方还是北方。

12:安徽人喜欢去江浙沪打工。

13:安徽旅游资源丰富,好玩的地方非常多,单单是5A景区就有12家。

14:皖南和皖北的风土人情差异很大。

15:安徽方言基本可以实现一县一言,皖南皖北语言压根毫不相干。

16:合肥发展得非常的快,快赶上深圳了。

17:黄山极度惊艳,但是爬黄山超级累人。

18:西递宏村、呈坎等地方的风景别的地方少有,到那才知道什么事古人说的世外桃源。

1、安徽没有牛肉板面,有太和羊肉板面。

2、著名歌手许嵩是安徽合肥人,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

3、安徽最具特色的代表菜是徽州臭鳜鱼。

4、宿州市的萧县和砀山县以前归江苏省徐州市管,后来划到了安徽。

5、芜湖是安徽第二城,发展潜力大,经济发展迅速。

6、滁州还有马鞍山距离南京很近,很多人上学或者看病喜欢去南京,很少去合肥。

7、包拯和李鸿章是老乡,都是安徽合肥人。

8、六安不读liu安,而是读lu安,之前自己读错了。

9、安庆有很多人在外地开包子店。

10、“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位于池州市青阳县境内。

11、亳州是中华药都,曹操和华佗都是亳州人。

12、淮南市和淮北市在地域上并不接壤,也不是隔淮河相望。

13、安徽有三所211大学,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

14、宣纸是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的特产。

15、阜阳和亳州的说话口音和河南方言比较接近。

16、黄山市以前叫徽州,很多人认为徽州更好听。

17、巢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水域面积约为750平方公里。

18、徽州古城是我国十大古城之一,始建于秦朝。

19、清朝时期,安庆是安徽的省会,也是安徽最大的城市。

20、在清朝末期,安庆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并称为“长江五虎”。

21、皖南和皖北无论是说话口音,还是饮食习惯,差距都很大,好像两个省一样。

22、琅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亭就在琅琊山旁。

23、安徽最高峰是黄山的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

24、安徽有十六个地级市,面积最大的是六安市,面积为15451.2平方公里。

25、安徽的省名取自于安庆府和徽州府,各取一个字,故而叫做安徽省。

26、砀山县盛产酥梨,被称为“中国酥梨之乡”。

27、高考名校毛坦厂中学位于安徽省六安市的毛坦厂镇。

28、巢湖市以前是一个地级市,后来被拆分。

29、三河古镇是合肥市唯一的一个5A级景区。

30、安徽宿州的符离集烧鸡是“中国四大名鸡”之一,其它三种分别是河南道口烧鸡、山东德州扒鸡和辽宁沟帮子熏鸡。

(图片来源于网络)

31、安徽桐城在清朝时期出过很多文学家,最早的“桐城派”文学家都是桐城人。

32、皖北很多地方种小麦,饮食以面食为主;皖南种水稻,喜欢吃米饭。

33、三国时期东吴的四大都督有三位是安徽人,分别是周瑜、鲁肃和吕蒙。

34、江西省婺源市以前属于安徽徽州,后来划给了江西。

35、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镇。

36、安徽和江苏曾经是一个省,名叫“江南省”,清朝初期,被划分成了两个省。

37、安徽师范大学在芜湖,安徽工业大学在马鞍山,安徽理工大学在淮南,这三所以安徽开头的大学并没有在合肥。

38、黄梅戏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在安庆一带得到发展,走向成熟。

39、淝水之战发生在安徽寿县一带,东晋将士以少胜多,击败了前秦八十万大军,前秦皇帝符坚仓皇败逃。

40、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明朝的开国功臣大多数是安徽人,比如李善长、徐达、汤和等等。安徽自古以来人杰地灵,英雄辈出。

清代文字狱之一的“明史案”,究竟是怎样的案件

说起文字狱,很多人认为是清朝特有的一种制度,但其实文字狱在清朝之前就早已出现.最早的文字也可以追溯到汉朝,但是真正形成文字狱概念的是在明朝,我们都知道古代是一个君主集权统治的封建社会,类似于文字狱这种对思想进行高度统一的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出现过许多次,那像这种文字狱制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从苏轼说起。

我们知道在宋代历史中,曾经发生过一次非常大的政治变革,当时的宋代刚刚经过了王安石变法,因为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朝廷分为了两个党派,一个就是坚持变法的王安石一派,一个就是保守的司马光一派。

每一次历史上的变革都会发生这种类似的党派纷争,清朝末年慈禧与光绪帝也是如此,北宋的王安石一派和司马光一派两党之间因为自己的利益纠纷和不同的政治理想内斗的非常厉害,当时的苏轼是属于守旧派的,内心比较传统,坚持伦理道德的苏轼对于新政的态度是非常反对的。他曾经多次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表现出对新政的不满。在当时那个年代里苏轼在举朝上下的文人心目中都有着崇高的地位。

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如果有苏轼在一直明确反对,这对于王安石一派实行变法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所以变法派就开始针对苏轼想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因为当时明神宗对于变法还是非常支持的。所以对于变法派的一些所作所为都表示默许,其中就包括御史台官员对苏轼的诗文作品中下功夫,在字里行间想要为苏轼罗织罪名。因为这些人的刻意为之没过多久,苏轼的罪名就出炉了就是——谤讪新政”。

这个时候御史台的那些人每天起来就开始在苏轼的作品里鸡蛋里挑骨头,希望以苏轼的作品为突破口将他拉下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顿曲解之下苏轼的罪名坐实,还将反对派与苏轼有来往的一干官员全部牵扯进来。这一下直接将自己的对手守旧派的主要人物一网打尽,后来虽然曹太后与王安石不断地向皇帝求情,终于在苏轼入狱四个月以后将它放的出来,但是这个时候的苏轼被连降,下放到了黄州流放琼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从乌台诗案开始,文字狱这一概念正式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而真正让文字狱在历史上形成一种制度,并且因为文字狱而死是在明朝的时候,明朝有一个李贽。

这个人算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直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洗脑下的一股清流,此人做事很小的时候就与人不同,从不受儒家腐朽思想的影响。反对孔孟的“君子之治”而提倡“至人之治”,反对儒家的道德伦理至上而提倡社会功利最先,

“明史案”是清朝著名的文字狱案件,起源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是清初最大的一次文字狱。

文字狱

自古以来,汉族士人就有修史的传统,明朝灭亡后,汉族士人面临异族入主中原的事实,感受着离乱之苦和身家之痛,感念旧朝。于是汉族士人们着手纂修明史。但是,由于修史的队伍之中,鱼龙混杂,导致士人修史风气中的一些恶习愈演愈烈。至康熙初年,这种夹杂着强烈功利目的的修史活动,终于成为清廷推行专制文化政策、打击士人的口实,酿成了惨烈的修史案。

朱国祯

清初明史案主要与朱国祯和庄廷钝龙有关。朱国祯,浙江湖州人,万历年间进士,晚年仿照《史记》纂写一部《明书》,但是朱未等到《明书》的出版便已辞世。庄廷龙,朱国祯的同乡,贡生出身,因病致盲,想效仿左丘明,纂写一部史书,实现其青史留名的理想。于是庄从朱国祯后人手中购得《明书》书稿,聘请江浙的文人茅元铭、吴炎等十六七人,对《明书》进行“删润论断”,改名为《明史辑略》,署名为庄廷龙。

庄廷龙

《明史辑略》尚未刊印,庄廷龙便已去世。他的父亲为完成他的遗愿将书出版,并聘请明进士赵令晰为该书作序,还将查继佐、范骧、陆圻等三人姓名署于参订者之中,于顺治十七年(1660)冬出售。但查等三人以“不相闻且未见书”为由,将此事呈报浙江学道。

此时解任回乡的贪官吴之荣向庄氏索要贿赂,企图诈取其财产。庄氏为避免打官司,向湖州知府行贿。吴见索贿不成,遂将此事上报京城,一场血腥惨烈的文字狱就此开始。康熙元年(1662),四大臣辅政,遂兴起这场案狱。凡《明史辑略》牵涉之人,从重处置,不管男女老幼,全部入狱,受牵连的多达千人之多。康熙二年(1663)五月定案,上自知府,下至刻工,被处死者七十余人,其状惨不忍睹。

一个明史案,一场文字狱,受牵连之人上千,被杀者七十有余。而这仅仅是是清朝文字狱的冰山一角,见于记载的文字狱终清一朝有七八十起,著名的有“明史案”、“吕留良案”和“南山集案”。

在我看来,文字狱的大兴,抑制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是造成清朝逐渐落后西方的重要原因。同时文字狱也是统治者用血腥屠杀的方式在思想文化的领域实行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突出表现

浙江乌程(今吴兴)南浔镇富户庄廷鑨,因病眼盲,想效仿历史上同为盲人的左丘明,著写一部史书。 但又匮于自己所知不多,便去买得前明-天启朝大学士朱国祯的明史遗稿,延揽江南一带有志于纂修明史的才子吴炎、潘柽章等十六人加以编辑。 书中仍奉尊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还提到了明末建州女真的事,并增补明末崇祯一朝事,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全都是清朝所忌讳的。 该书定名为《明书》,书凡一百余卷,作为自己的著作,并请李令皙作序,题茅元铭、吴之铭、吴之熔、李涛、茅次莱、吴楚、唐元楼、严云起、蒋麟征、韦金佑、韦一围、张篙、董二酉、吴炎、潘柽章、陆圻、查继佐、范骧等十八人于其上,“卷端罗列诸名士,盖欲借以自重。故老相传,二百余人中,多半不与编纂之役”。 又说明此书是根据朱氏(即朱国祯)的原稿增删而成。庄廷鑨慕杭州举人查伊璜之名,擅自将其列入《明史》的参订名单,查伊璜得知后吓得心胆俱裂,为求自保,赶忙向学道检举告发,但学道并未在意此事。 顺治十八年,七月,归安知县吴之荣再次告发,此书终引起清廷关注,遂大兴文字狱,相关人等被捕杀殆尽。

明史案是发生在康熙初年的一起牵扯面广、影响深远的文字狱大案。这起文字狱的背后固然与少数民族入关统治在思想文化上的高压政策有关,也反映出士人传统撰史留名的思想心态,士人间诈财告发的私人恩怨,勾心斗角的吏治腐化。

文字狱历朝历代都有,每个朝代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会在文字上做些手脚,但是主要是在明朝和清朝为最。清朝的文字狱就集中在“康乾盛世”。这个明史案虽然发生于顺治年间,但也是拖到了康熙年间才定案。

事情大致是这样发生的:浙江人庄廷鑨家庭条件不错,想写一部史著传世,于是从同乡人朱氏手中花大价钱购买了一本还没有完成编撰发行的《明史》,这本书本是天启年间的首辅朱国祯所著。这位庄先生拿来以后就改成自己的名字,开始往上补充崇祯、南明年间的事。这部书里面还是奉明朝正朔,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等等。有这样的字眼,被发现之后的后果那肯定是很严重的。

这位庄廷鑨花钱找十多位名人帮他撰写润色,书名改称《明史辑略》。总的来说这些人都或多或少有些保存历史,传世后人的文人心态和责任感吧。也就是说通过这本书在后世给自己留名,庄廷鑨出钱,其他人出力,这样呢,也能抬高书的身价,提高知名度。

书成之后请李令皙作序,题茅元铭、吴之铭、吴之熔、李涛、茅次莱、吴楚、唐元楼、严云起、蒋麟征、韦金佑、韦一围、张篙、董二酉、吴炎、潘柽章、陆圻、查继佐、范骧等十八人于其上,“卷端罗列诸名士,盖欲借以自重。故老相传,二百余人中,多半不与编纂之役。”据说顾炎武当时也被列入书中了,只不过被其拒绝,他认为庄先生没有真才实学,批评了这种追名逐利的做法。又说明此书是根据朱氏(即朱国祯)的原稿增删而成。庄廷鑨慕杭州举人查伊璜之名,擅自将其列入《明史》的参订名单,查伊璜得知后吓得心胆俱裂,为求自保,赶忙向学道检举告发,但学道并未在意此事。

书成不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庄廷鑨病死。其父庄允诚于顺治十七年冬(1660年)将书刻成,即行刊书《明史辑略》(《明书辑略》)。而事情的发生是因为一个县令吴之荣引起的。据说吴之荣因为贪污腐败入狱,后来被保释出来,到处诈骗,还以这本书有诋毁朝廷为由敲诈庄允诚。庄允诚上下打点好关系,不理吴之荣这茬。后来吴之荣又去诈骗另一个参与编撰人员朱佑明,也同样失败。湖州知府陈永命接受了庄允诚几千两银子,所以在当地吴之荣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于是吴之荣便上京告状。

这件事情让吴之荣越闹越大,甚至惊动了鳌拜。鳌拜责令刑部满官罗多等到湖州彻查并惩办相关人员,吴之荣对南浔富人朱佑明怀恨在心,诬告“朱氏原稿”即朱佑明本人。庄允城被逮捕上京,后来不堪虐待死于狱中,庄廷鑨被掘墓开棺焚骨,而且举族获罪。

吴之荣诈财未成告发成功,不仅分了庄、朱二家之财,还被提拔。清廷这种做法实际上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鳌拜等人借机大兴案狱,湖州府学教授赵君宋本是告发者之一,亦以“私藏逆书久不上缴”罪名被处斩。到康熙二年(1663年)五月二十六日正式结案,这场大案共杀了多少人众说不一,有说杀七八十人的,有说杀二百多人的,还有说株连七百多家的三千人之多。牵扯范围之广,沉重打击了清初文人修史积极性,更是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枯萎了华夏文化。

总体来看,清初士人热衷修史有积极的心态,但很多的是虚浮之风导致金钱与名利的关系,士人商人官员的利益交换,远超著史本身的意义,相互之间唯利是图,勾心斗角。这种世风的形成对历史危害也是巨大的,只能说是维护了统治阶层的利益不受损害,但是案后士人不再秉笔直书,统治者的好恶成了撰书的基调和方向,禁锢了思想文化。

喜欢金庸《鹿鼎记》都知道,该书首篇就以“庄廷鑨(音同龙)明史案”开场。

“明史案”——与命运抗争的历史发烧友庄廷鑨

浙江湖州南浔镇的庄允诚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富贵人家。庄家不仅家资丰厚,还人才辈出,有“九龙”之称,其中一位叫庄廷鑨,打小聪慧过人,15岁进国子监上大学。可上天偏偏喜欢捉弄人,当庄廷鑨风华正茂、蓄势待发之年,不料却因患一场大病而致双目失明但庄廷鑨并未因遭此挫折而颓,最初的苦闷过后,他开始了与命运抗争。

双目皆盲的浙江湖州富户庄廷鑨出钱购买明人朱国祯一部未完成的《明史》,然后增润删节,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实,其父庄允诚于公元1660年将书刻成,即行刊书《明史辑略》。书中仍奉尊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还提到了明末建州女真的事,并增补明末崇祯一朝事,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全都是清朝所忌讳的。


“明史案”经过——小人吴之荣告发

公元1661年,归安知县吴之荣因为一起贪腐案被罢职后,试图告发庄廷鑨反书作为功劳,好谋求复职。吴之荣告到将军松魁处,松魁转发给巡抚朱昌祚,巡抚转发给督学胡尚衡。这些人接受了庄允诚数千金的贿赂,拒不审理。庄允城将其中被告发的句子改掉后,继续刊刻发行。不料吴之荣见毫无动静,买到了初刊本,再度告发,事情越闹越大,最后惊动朝廷中的辅政大臣鳌拜等人。


“明史案”结局——康熙年幼,鳌拜责令彻查,多人牵连

当时康熙年幼尚未亲政,鳌拜责令刑部满官罗多等到湖州彻查,并严厉处置涉案的相关人士。吴之荣对南浔富人朱佑明怀恨在心,诬告序言中提到的“朱氏原稿”即朱佑明(实际是朱国祯),将朱佑明和他的五个儿子牵涉进来。其余列名参校者、初审官员等,和他们的家人都被查抄,江南名士损失惨重。“明史案”先后牵连千余人,妻子被发配东北沈阳附近的宁古塔者几百人,被杀者共七十余人。

明史案是清代第一起文字狱大案,它借迫害参与修撰明史的江浙名士,试图消除文人怀念前明的故国情结和民族情绪。清代大兴文字狱,成为打击士人的重要手段,清初的文化高压政策给士林带来厄运,沉重打击了士人的修史之风,成为清初史学的一大悲哀。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