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高中毕业证相片一般是多少

访客52024-03-09 09:06:31

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类似问题回答了不少,再次重申一遍:科举考试不是学历教育,而是官员选拔制度,和学历文凭没法比。如果硬要和当今比较,只能勉强和公务员考试中的国考比一下。

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高中毕业证相片一般是多少

科举制度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起源于隋,完善于唐,成熟于两宋,盛极于明清。

科举考试是全国性的考试,以明清时期为例,需要经过三个层次的考试。

一是乡试,又称发解试,由省一级组织,乡试合格者称举人,又称举子,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即发解试的第一名。当初唐伯虎就中过乡试第一名,因此得名唐解元。

通过乡试中了举人,表示你获得了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明清以前,发解试仅是资格考试,举人一般不能做官,但在明清时,举人也可以做官,所以范进中举后才会陷入癫狂。

二是会试,由礼部组织,明清以前称省试,每年一次;明清时称会试,三年一次。会试合格者称进士,因此各地举子进京参加会试,也称为考进士,会试的第一名称会元。只要考中进士,别管第几名,都可以直接做官。

三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本质是会试的一部分。皇帝亲自测试会试合格的进士,根据成绩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因此所谓状元、榜眼、探花,本质上还是进士。

所谓三甲,指的是进士中的三个等级,至少有数十上百人,并非指成绩最好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人们常用“名列三甲”指代考试前三名,是一个用词错误。

无论哪一级考试,科举考试都是朝廷选拔官员的考试,而不是类似高考的学历教育,我们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几乎和科举考试一个模子刻出来,只不过科举考试是全国组织,公务员考试却是分级组织,科举考试更像公务员考试中的国考。

古代没有现代完善的学历教育,大多数知识教育是通过私塾、书院等完成的。从北宋开始,朝廷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太学(国子监)、州学、县学等一系列官办学校,但这些学校并非为社会培养知识型人才,也不是如今的学历教育,仍然是为朝廷培养官员的。

综上所述,古代科举考试的进士、举人、秀才,跟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等学历教育没有任何可比性。如果硬要比较,古今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完全无法同日而语。比文学经典,古代完爆现代;比科学知识,现代完胜古代。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古代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科举制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制度,把天下掌握知识的读书人都“为我所用”,而这些知识分子也将考取功名当做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途径,作为一生的追求。

古时将第一名称作“元”,如状元,解元,会元。其等级也是很分明的,层层递进。如未中秀才之前的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均称作“童生”,几十岁的老童生比比皆是,等到考取秀才,才能作为州府县学的“生员”,参加省级考试——乡试。这种考试比较正式,明清时,每三年一次,一般都在省城应考,上榜的称“举人”,头名叫“解元”,我们熟知的唐伯虎就中过乡试头名。

乡试过关后,还要赶赴京城,参加全国范围的选拔考试,高中的称“进士”,头名称“会元”,成为更高级别的人才。过去赶路全靠走,往往是路上就要花费一月数月,家境不好,身体不好的,极易潦倒于路途之中,风险很大啊。

会试过关了还不算完,要参加皇帝钦点的“殿试”,通过者都能称作“天子门生”,很炫的感觉有没有。殿试前三甲才能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运气好的状元还会被皇帝选为女婿——驸马,一步登天。

明清时期,还会从进士中选优点为翰林,进入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古时重文,人才选拔只看文章才学,没有科技工程类的选拔,因此比照如今算是“国家社会科学院”,前三甲的状元榜眼探花,进翰林院问题不大,算是“院士”吧。

通俗来说,文凭也就等于学历程度,从古至今,学历都非常重要。对读书人来说,它就像是一块敲门砖,学历低了连门槛都进不去,所以学历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于是,有些人就好奇了,古代的学历和现在相比有什么不同?古代的状元、探花、榜眼放在现在都是什么学历

一、古代科举考试与现在的高考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的“状元、探花、榜眼”是为朝廷选拔的治国能人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一般来说科举是三年举办一次,用的是全国统一卷。而现在的高考,年年举办,并且省份不同,可能高考题也会不同。

古代科举考试主要是为朝廷选拔治国能人,考生的题目主要以文科为主,考察考生的写作水平、思想觉悟以及国家政事规划。

科举考试分很多级别,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也叫童子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由知县主持进行。在清朝时,一般是在每年二月份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再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

府试在四月举行,要连考三场,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的读书人才可以称为“童生”。

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台官到各地主考。院试得到的第一名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人们称之为“秀才”。

不过话说回来,在我国古代,并不是自己想读就能读的,只有那些有点家底的人家才能读的起书。

因为要请老师教课,还要保证每个月的开销。如果家里没钱,读书的可能性就很低了,而穷人家的孩子基本就没有读书的可能。

童生里面最高的一等叫秀才,秀才可以免除家里三个人的劳役,还能在村里当教书先生。

大家都知道范进,到了50岁多了还是个童生,二十多次落第的打击,搞得他身心疲惫,精神脆弱,可见那时候文人的命运有多幸酸了。

范进的事例也说明了“童生”很不好考,五六十岁考不上童生的人也大有人在。

乡试:每三年都会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只有秀才才能参加,考中了就是举人,又被称作孝廉。

对于古人来说,能离开本县去省城一趟,是可以吹一辈子牛的事情,在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里,村民们对西安羊肉泡馍的无限向往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所以能考上举人,那就是爆炸性的新闻,不但省里会直接派人来通知,当地的地方官员也可以算做自己的政绩!

而且当上了举人,就表示从此可以当官。虽然官不大,只能从基层做起,但这也表示,他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仕途。在古代百姓的眼里,他已经属于“大佬”级别了!

比如范进,他原本是一个乡村穷屌丝,谁见谁欺负,但他一朝中举后,在通知书送到的几个小时内,本县的大土豪不但亲自登门拜访,还送来银子,并与他称兄道弟,遇见这种事情,人不疯才怪呢!

会试: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以从铂金进入王者段位进士。在次年的二月,他就可以参加京师的会试。

这个考试很严格,每个举人进去之前,要被搜身,顺便发给三根蜡烛,防止晚上的时候使用,考试需要分三场进行,每一场都要三天的时间,一场考试下来需要在小黑屋待9天。

在录取方面,也极为惨烈,古代录取最多的一年,是在雍正八年(1730),录取了406人,可见这才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足见它的残酷性。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后一级,由皇帝亲自出题,大臣监考。殿试的级别不等同于高考,从考试难度上来说,殿试的难度可比现在的高考难上太多。

殿试考完之后,由皇帝选定,如果考中了前三甲,也就是全国的前三名,就分别被任为“状元”、“榜眼”、“探花”,然后可以直接进翰林院当官,从此飞黄腾达。

孟郊就曾写过一首诗叫《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虽然“探花”比“状元”在名次上低了一名,但中“探花”的人却比中“状元”的人更为高兴。

因为状元的文章是最好,被皇帝和文官都认可。但古代对“探花”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这个人一定要长的帅,不能是个丑八怪。

比如我们看见京剧里的白马王子,一般都会说他是探花郎。

所以中探花就代表了朝廷对自己的才华和颜值的双重肯定,比如张居正的老师徐阶,他就是嘉靖二年的探花。

二、古代状元、探花、榜眼相当于现在的文凭

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写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许多读书人正是想通过寒窗苦读来博取自己的前途,改变自己的命运,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

所以“一举成名”是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而鱼跃龙门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1300年的科举历史中,一共就诞生了11万名进士,状元只有592名,可见竞争有多激烈,有很多人从青葱少年考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头,所以古代科考可比今天的高考难的太多!

现代高考可以说是最公平最严格的考试,很多农村孩子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每年的高考中,很多人也将所在省份的高考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但古代状元、探花、榜眼肯定不只是大学学历,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获得全国前三的成绩的人,都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有着极为光明的前程。这些优等生会被送入翰林院,担当“庶吉士”。

明清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宰相也就是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大臣等必须是庶吉士,虽然也有特例,但如果能当上庶吉士,入阁拜相是早晚的事。就算不能拜相,在朝廷当个正二品尚书都御史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所以从按照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科举考试并不完全属于学历考试,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为选拔官员而服务,类似于当今的公务员考试

如果非要将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同现在学历对比的话,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就等同于我们的正国级、副国级领导干部,也就是最大的几位大佬

结语:

古代科举和现代高考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两者“择优录取”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都需要自己通过努力学习来不断进步和提升。

所以从古至今,人们都是为了理想而奋斗,只有把握住每一个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

隋炀帝少有的一件成事,便是发展了科举制,寒门便有了盼头。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改变命运。

科举制成熟后分为六级:童生(第一级县试)、秀才(第二级府试)、举人(第三级院试)、贡士(第四级乡试)、进士(第五级会试)、探花(第六级殿试第三名称探花)、榜眼(第六级殿试第二名称榜眼)、状元(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若是谁家儿郎中了个状元、榜眼或者是探花,真可谓方圆几里都要跑来贺喜的大事。范进中举竟喜极而疯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及艰难程度。

这古人为之疯狂的状元,在当今又是什么文凭?

很多人认为状元是一种官职,其实不然。纠正一下人们的错误观念,中了状元只能说你有了一个当大官的资格。至于你的官位到底如何,还得看皇帝赏识。

不过,一般能当上状元的,皇帝必定赏识,做大官的几率也很大。在此,我们着重分析文状元。
▲古代考试

状元,即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一般出任翰林院修撰,是从六品官(一般情况)。我们这里补充一下,状元是没有官职的,官职和品级都是皇帝后封的,皇帝给你几品,那就是几品。

不要觉得状元的官职小,在翰林院可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人士群体,在这里很容易升官发财。

但是一般状元很难升至宰相。值得一提的是,皇帝是不会因为高兴就把公主嫁给状元的,这是后人的无稽之谈。

榜眼,即进士一甲第二名。 榜眼一般可能成为翰林院编修,是正七品官职,官位较状元自然要次一点。

有时榜眼也会成为外放县令,这个官职自然不然在翰林院里安逸。做县令不仅更累,而且升迁之路比较坎坷。别看在翰林院也是个芝麻大官职,可是升迁之路通畅,可谓平步青云。▲古代考试放榜

而探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原本只是一种戏称,和名次无关。

据史料记载,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其一便是在兴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需要选取同榜进士中最为出色的两位担任探花史。

唐《秦中岁时记》中这样写道:

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

由此可以看出最早的“探花”一词只是指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的进士。

直到清朝,从赵翼写的一文中可以看出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而早在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状元、榜眼、探花,他们作为三鼎甲,合成于南宋。

状元、榜眼、探花均是由殿试选举而出的。在古代,状元出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出任翰林院编修。

我们知道,翰林院是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作用主要在于培养人才。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一直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

在现今,翰林院的地位则相当于是中央党校加上中科院和社科院。

它的性质有点像为中共中央服务的秘书一样,如果被重用,到可以说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状元、榜眼、探花在现今的地位就差不多相当于是院士级别的人物。

同样的,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状元、榜眼、探花只是排名,对应的分别是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第一、第二、第三名,如果被投入翰林院,他们则是官员。因此,与其说对应什么学历,不如说对应什么官职。

科举考试是选官,而当今的教育目的则是为了选拔人才投入到国家各个行业。因此,它的性质更加偏向于公务员考试这样的国考。

而状元、榜眼、探花,他们的地位就相当于公务员考试中对应的第一、二、三名。这也就是说并不能将状元、榜眼、探花看作是学历,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如果你非要来一个学历对比,也不是不能对比,只能说按照相同的知识体量来看待。不管怎么说,今天的本科生是远不能及的。

如今的大学生,相当于在每个领域都有所涉猎,然后通过各种选拔,最后才能进入到大学。在这一点上面,和古代的秀才有得一拼。

但是如果把大学生真正拿到古代,可能就连秀才都考不过。不过秀才之于古代,文凭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但是知识量最起码是研究生。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除了在各方面领域都有所建树之外,还在某一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造诣。如果按照这样相比,我们的博士生、博士后可能对应于他们的这一层次。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发展了1300年,共计诞生11万名进士,也就是说平均每年84人,而科举制度中,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按在古代的科举制度,前三甲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几乎是侍郎、巡抚、御史等官职。

状元类似于如今高考的榜首,并不是省份榜首,而是全国榜首,但是因为如今每个省份的高考制度不同,其主要是考题不同,说现在很难区分,甚至就连每个大学对每个省份的录取人数也不同,分数也存在差异,也就没有全国第一的说法。

古代则不同,要取得全国第一,也就是状元,首先要经过童试,童试又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之后再是乡试,接着才是会试,只有会试之后才到殿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再由皇帝选定,或者是皇帝直接出题,明清时期才分三甲,一甲三名,由皇帝分别选出状元、榜眼、探花。

如果以学历文凭定位的话,状元、榜眼、探花应该是同等文凭,只是分数高低不同而已,有人统计出相对应的对照表,如图所示:

这样看的话,古代的状元对应的就是院士,榜眼就是博士后,探花就是博士,但是这种对比着实没有意义,古代每个时期每个阶段就出现一甲三人,也就是说状元、榜眼、探花在同一时期就各一人,然而今天的博士、院士一大把,如何对等?

况且古代能够挤进前三甲的人,就算再没有能力、运气再差,一辈子都进不了京城为官,但是至少也能够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什么的,几乎相当于现如今的市委书记,而现在的博士甚至是院士都未必有这样的地位。

而状元更不必多说,出阁入相也不稀奇,榜眼也未必比状元差,有的状元在为官仕途方面还不如榜眼,但是探花有个规定,也就是必须长得俊俏,至少不能太丑,我们经常会看到京剧中所谓的探花郎。

所以不能同等并论,毕竟不一样的晋升制度,只能自己感觉,现在还出现许多中考状元、高考状元,亦或是本地状元,那和古代的状元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但是就涉及的知识面应该是没有现在读书人广泛的,所以实在难以比较。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十年寒窗苦读日,只为金榜题名时。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然而状元、榜眼和探花不是什么文凭,而是古时科举考试的一种荣誉称号,它是指科举考试当中的殿试前三名。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员一种选拔制度。在隋炀帝时期发明了科举制度,唐朝把科举制度进行了完善,宋朝时代较为成熟,明、清两朝时最为鼎盛。

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通过的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殿试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为了便于朋友们理解,下面跟朋友们再详细介绍一下:

一、入门考试:童试;

科举考试的入考试的是童试。只有通过了童试的考生才有资格称为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科举考试。而这个童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考,所以五、六十岁的童生比比皆是。童生的水平应该相当于现在的高中,而通过童试后,就拥有正式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了。

二、初级考试:乡试;

由各省统一组织,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都得通过童试。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既举子,每年通过者为40人左右,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朋友们都知道“唐伯虎点秋香”这个典故吧,唐伯虎就中过乡试第一名,因此被人们叫做唐解元。

在明、清朝以前,举人是不能做官的。但在明、清朝时,举人是也可以做官的,可以担任知县,或成为地方官的学官,难怪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举人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三、中级考试: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既现在的教育部主持。会试通过的考生一般在300~400人左右。通过会试的称为贡生,也叫进士。会试的第一名叫做会元。

只要通过会试考中进士,都可以直接做官的。进士则相当于现在的硕士研究生。

第四、高级考试:殿试。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生录取分为一、二、三甲等级别。一甲取前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也是取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通过会试和殿试选拔出的考生都是进士,而通过殿试的进士就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学位。而运气好的状元还会被皇帝选招为驸马,从此人生就到达巅峰了。

比如被唐朝皇帝皇帝唐宣宗招为万寿公主驸马的状元郑颢,郑颢做了驸马后便身居要位,兼任户部侍郎、判度支等多个官职。

朋友们,这回大家都知道状元、榜眼、探花都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文凭了吧!换句话说童试可以看作是高中考试,乡试作为本科考试,会试是研究生考试,殿试就是博士考试。

结合现如今的高考,我再深入的分析一下,这纯属个人理解:殿试中的状元相当于考中北大、清华高校;探花相当于考中国家985高校,而榜眼相当于国家211高校。

朋友们,你们认为我分析的对吗?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幼儿园大班毕业照120元合不合理

我儿子的幼儿园比较小,人也少,一般活动都是我拍,拍完修完直接发群里,有要高清的直接拿U盘拷贝,自己冲洗。我一分钱都不收,就是这么任性,就是这么豪爽,千金难买我乐意啊。

其实幼儿本身就有很多创意,不用你特意去摆拍,可以随性他们,后期注意修剪。

如果商业拍摄幼儿,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幼儿毕竟不同于大人,设计的很多动作都需要反复去教育才行,所以对于拍摄幼儿,有以下建议供参考交流:

1.动作尽量简单,幼儿好模仿,拍起来就容易多了。

2.一定注意安全,小孩子好动,需要老师来配合指导,不要轻易尝试危险动作,比如跳高,荡秋千、攀爬等,毕竟加上照相要分散一部分幼儿注意力,危险性就增加了。

3.天气很重要,晴朗的天气代表了小孩天真无邪的状态,利于拍摄。

4.设置连拍,后期利于挑选照片。幼儿的小动作特别多,而且不易发现,很多时候挑选照片才发现的,不要钱的还好说,一旦收费那就不好说了。

5.准备小糖果零食一类的,作为奖励,这样小孩子们更容易配合你。

总之,拍摄幼儿是一个非常劳累但是又非常快乐的事情,有时候甚至是哭笑不得。哈哈。

如果你也喜欢拍摄,你也喜欢交流摄影,那就关注我吧!

我的观点是这种毕业照已经失去了意义。

我是一位80后,在我们那个年代,最多也就是穿一下校服,没有那么多顾虑和形式。但是拿到毕业照的那一刻,开心的,我们会看谁照个瞎子,谁旁边是谁,都是为了以后还能有念想。

现在同学聚会我不去了,因为酒喝的不舒服

幼儿园大班毕业照120元合不合理?

在我理解,每年的幼儿园拍摄毕业照,是合情合理的。幼儿园也是考虑到家长这边,想着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是再好不过了。

至于你说收费120元,合不合理,我觉得这个收费是合理的

这120元里面肯定是有一定成本存在的,比如全班每人一本相册是肯定有的,再就是你家孩子单独的照片肯定也是有的,给你给不了单片,电子版的给你也是可以的,再加上摄影老师的辛苦费,给小孩拍照很费事的。

再说这120元我觉得都收费有点低了,我们这边的收费是,私立幼儿园每人估计300左右,公立幼儿园估计180左右,这是我的一个姐,她孩子毕业时交的钱是这么多。

你也可以反过来这么想,是你的一个孩子交120元,不是让你交全班的费用。而且我觉得现在的120元,能干什么,连一顿火锅都不够,为何不给孩子留下珍贵的影像呢。

我是摄影师赵宗明,关注我,一起探讨、学习摄影!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