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地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田家炳高中毕业证模板图片

访客52024-02-27 03:58:45

香港本地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2015年冬天,我去香港旅游游,顺便去看一位老太太。一共在港呆了三天,第一天与众人一起走马观花看香港;第二天去迪士尼乐园;第三天专门去老太太。老太太邀请我一起去吃早茶,她的几个朋友在一起,大家愉快的边吃边聊。我的白话实在是太马虎,听不懂的地方还要老太太翻译。香港人很悠闲,酒店里没有空位。吃的东西花样很多,制作很精细。在香港的几天里,使我最惊奇的地方是空气和水都非常干净,我在深圳十几年一直感到浑沌不清。当我把自己的的想法通过老太太,讲给她的朋友听,他们说现在环境已经变差了。不知不觉到了12:30,有服务员过来,与老太太朋友讲话。大家才散场,原来过了这个钟点买单要翻倍。据老太太对我说,香港大拍档到下午2:00,吃的东西打折。临走时老太太把她的八达通送给我,她的一个朋友在地铁站给我充值50港币。我非常怀念老太太,每隔一段时间都与她通话。……

香港本地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田家炳高中毕业证模板图片

香港是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看经济实力。

以这个角度看,香港人大概分为超级富豪(几十亿身家以上)、富豪(几个亿到几十亿)、有钱人(几千万到几个亿)、高级中产(几千万)、普通中产(一千几百万)、普通市民(一两百万)、基层市民(住公屋,几十万)、草根(住公屋、领救济金),以上的财富不包括拥有的房屋。

不同阶层虽然住在同一个城市,但高级中产以上与以下的市民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他们住不同区域,进不同餐厅,坐飞机头等舱与经济舱(同一飞机,但根本见不到),超级富豪、富豪坐私人飞机。

一句话,贫富非常悬殊,很畸形的!

生活成本是深圳3倍吧,便宜的只是特定产品比如电子和进口化妆品这些,奢侈品也是,但生活的吃喝拉撒3倍真不过分,比如香烟50港币起步,折40人民币,凌凌漆中的丽晶大酒店那种级别的旅馆也要四五百的。香港住宅面积小就是小,连转身都困难,大多数没有阳台,衣服晾在窗架子上,像万国旗。

尽管挖空心思来布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但还是非常不舒适。哦,我的香港亲戚在香港有廉价保障房,30多平米,还叫我们去香港住他家。他来我这里玩,住在我这里,300多平米的联排,想自驾出去玩,我陪不了他,就把我的陆巡4700借给他。他回到上海走亲访友的时候,无论谁家都比他在香港的家大,谁家都有车。20年前他回来风光无限,带的香港衣服,小商品,大家都很稀罕,现在回来再带着这些东西,大家就只有呵呵了。香港的生活确实比内地要好,这是不可否认的。

怎么不说吃饭,交通呀,也比深圳贵好多好吧,吃个面都要30多,坐地铁几个站就几十块钱,在深圳坐地铁,最多不超过10块钱。香港虽然贫富悬殊,但只要你努力,生活过得好不是难事,底层保障我们五十年都赶不上。不要忘记国内有第一二三世界之分,边远地区贫困人口还是不少。香港已开发用于居住使用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30%左右,其它70%仍保留了大量绿地山林郊野公园,居民比较集中的区域楼群密度非常高,因为商业繁华房价高人均居住面积的确非常小,特别是传统老旧的商业区域比较杂乱拥挤,但是相对新一点的商业或居住区,规划以及公共管理、配套设施还是很完善的。

因为人工比较高餐饮业服务类消费相对比国内贵,但又因为免税所以很多进口日用化妆品甚至食物原料便宜过内陆,香港毕竟是一个商业繁华的大都市,生活便利政府廉政高效,对于普通人来说要么选择蜗居享受繁华带来的便利,要么放弃便利选择宽敞的居住空间,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过年的时候有幸去了香港走亲戚,体验了一把当地人的生活。亲戚住在香港九龙地区,倒没有特别繁华,居民不算非常富裕,但算是比较有本地味道的地区了。虽然都位于香港这个大都市,但九龙区的日常生活依然是充满人情味的。其实当地普通人的生活和我们也都是大同小异的。这里浅谈个人感受吧。


香港与大陆的差异在菜市场很明显的体现。在香港的市场里面,人们买东西标价的牌子,写的是很公正的,这里和大陆的计量单位不一样,蔬菜价格很高,水果却很便宜,所以不同东西在大陆和香港还是很大差异的。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会跟摊主还有街坊打招呼、闲聊。这点上显得非常的生活化。香港文化里外来渗透比较多,所以他们的语言交流大多都会在说粤语的时候会掺杂几句英语,这也就是他们语言的特色之一吧。

在香港生活的压力也是蛮大的。香港人多地狭,房价也是贵到没的说,扎根已久的本地人倒是不用过于担心房子的问题,但实际香港的房子都是普遍较小的。普通香港人生活的住宅区。一间标准的公寓面积大约在20-30平方米之间,一般住3-5人,高昂的房价成了挡在普通百姓“美好生活”前的一座大山。而且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富人家的日子越过约光鲜、普通香港人的日子却愈发艰难。

不过在香港生活的确也有一定的好处,大厦林立、购物天堂名不宣传,设施都很现代化,交通业发达。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在享受它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它所带来的压力。

去香港当交换生有半年,我就答一答香港本地学生的生活吧。学生的生活自然离不开学校,刚到香港教育学院的时候,就是他们开学的时间。他们举行了开学典礼,在室外放了一长排糕点,各种各样的美食都有,在室外搭了舞台,请了明星来表演,大家都自由的,一边吃一边看表演,听校长致辞,气氛很融洽。正式上课的时候,课堂上不需要做的端端正正,饿了可以吃东西,渴了可以喝东西,课堂氛围更多的是和老师探讨,而不是老师在灌输。下了课活动也非常丰富,有很多运动的培训班,只收非常非常少的费用,但真的认真教学。还有很多聚餐,外出踏青,大家一起看夜景,放风筝,听歌,弹吉他,做游戏,很自由自在,很美好。平时的作业,不多,但是质量要求很高,要求我们真的要查阅很多文献才能写出来的作业。要我说的话,香港学生的生活真的是很幸福。

我在香港生活了几年,身边有一些本地人朋友。可以说一说本地人的生活,从五个方面聊一聊吧。

第一,吃的方面。本地人吃分两种,一种家里有工人姐姐,早餐基本上都是8点就准备好了。在家一般是三明治,面包,牛奶,麦片,或者粉面之类的。再就是外面吃,丰俭由人,有麦当劳,大家乐,面档。大概30左右,不会超过50。当然去茶楼喝早茶又是另外算。

第二,穿的方面。大部分都是愿意去outlet.因为有折扣,折下来,阿迪耐克不会超过200港币一件。中档一点拉夫劳伦大概不超过500港币一件。高档请土豪随意。基本上我家和很多朋友都去东荟城。衣裤鞋袜都可以搞定。折扣大,各种档次都有。

第三,住的方面。也是最让人诟病的方面。全港大概接近一半人住在自有物业。这是官方统计,不接受反驳。政府公共房屋住户,约32%。也就是三分之一。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就比较无奈,租房住户。劏房住户近21万,数量庞大,政府压力也很大。以三人家庭来说,大概30平方米的实用面积。可以间隔成标准两房一厅,能满足生活需求。相当于内地45到50平方米小两房!

第四,行的方面。都知道香港自有私家车开销大。一个月近一万元养车费用,致使大部分人出行首选公共交通工具,每天车费预计50元吧。打车比较贵。不考虑!

第五,收入方面。香港普通人收入2万左右的占了差不多一半。一些金融保险从业薪水非常高,建筑类25000起吧。基本上家庭收入一年50万左右吧。我说的大概水平。当然每家不同,有高有低。总体来说这个水平的比较多。

其实本地人的生活基本上也就是这样了。跟深圳也差不了多少了。相对而言,底层人士在香港更容易得到生活保障。高新阶层深圳更有竞争力,职业发展规划更广阔。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


苏南是全国最发达的区域吗?和珠三角比你认为哪个更发达

如果扣除直辖市不说,苏南确实可以争一下是不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

不过,由于珠三角有深圳的存在,苏南是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不可能称之为中国最发达地区的,只能屈居第二。

深圳确实实力太强大了,深圳的经济实力不是说和苏南比,是可以和整个江苏省比一比。我这么说当然有人不服气,不过用心想想,对比一下深圳,可能会明白这个客观现实。

一,深圳的政治地位、地区形象远高于苏南。苏南即使算上南京也只有南京一座副省级城市,没有一个计划单列地区,深圳的计划权限就几乎相当于江苏省。加上深圳历来都是改革开放的长子,形象好,国际知名度极高,品牌也是生产力。

二,深圳的产业层次,远高于苏南。和苏南大规模的外资制造业不同,深圳则是高质量的现代产业,IT、电子通信、银行、证券、保险、地产、国际物流等等产业优势全国领先,相对苏南非常明显。

三,深圳的总部经济,远强于苏南。深圳一个城市就有9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近400家上市公司。这点苏南差距也非常悬殊。

四,深圳的创业环境也远好于苏南。为什么全国知名企业一个一个从深圳走出,而不是苏南?这个也可见一斑。

五,深圳的交通物流条件也远胜苏南。深圳是自成一体的国际物流和交通枢纽,而不像苏南,需要依靠上海。

体现在具体实力上,深圳的财政收入、进出口、银行存款、证券上市等实际指标都远胜苏南。

珠三角其它城市可以说只是凑数打酱油的,但是有深圳,珠三角就压倒苏南。

像这样的问题我首次回答,本人广东中山不吹不黑,实事求事,你你拿GDP总量来比广东高一点,拿人均GDP来比江苏高一些,你拿苏南和珠三角就没法比,广深就基本顶上整一个苏南,江苏的优势在于没广东哪么贫富差距,只和珠三角比根本没得比,一个广州和深圳差不多五万GDP你什么比。。

大湾区已经成立,前海自贸区没有一个村十分之一的地方,两三年时间注册十几万个企业入驻,临近香港澳门台湾,广州和深圳两个大城市牵头,广东的企业影响着全中国生活节凑,全中国百分之六十日用品来自广州和佛山,要知道哪些品牌就去超市去看看;全中国家电百分之八十来自佛山广州深圳,美的,格力,格兰仕,TCL,创维,康佳,万和,万家乐,科龙,容声,奥马,华帝,欧派,志高,新宝……房地产有万科,碧桂园,保利地产,恒大,中粮地产,华润集团,富力地产,华润万家,大润发,……等等,手机百分之七八十来自广东,有 华为,荣耀,OPPO,vivo,魅族,中兴,努比亚,酷派,金立,传音……,汽车有广汽传祺,比亚迪,日产,丰田,本田,大众……,有南方电网;南方航空,科技公司腾讯,大疆……其他腾讯,正威集团,日丰,嘉宝莉漆,蒙娜丽莎,佛照,艾美特,雷士,雄塑,联塑,联创,安吉尔,华艺,台电,正威,雪松控股,广药,广发证券,招商银行,平安银行,长城计算机,华强城集团,中国海运集装箱,顺丰,唯品会,中国广核,南方航空,南方电网,天虹,伟创力,富士康,万宝集团,日立电梯,浪奇集团,华大基因,怡宝,欧派家居,新宝,大洋电机,木林森,喜之郎,索菲亚,方太,好太太,榄菊,华帝橱柜,大长江,豪爵,海天,李锦记,东古酱油,珠江啤酒,太阳神,三雄极光,东鹏,拉芳,宝洁,小熊。王老吉,招商蛇口,广州轻工工贸,广铁,温氏集团,周大福,周六福,白云山药业,加多宝,王老吉,金鹏,海大,奥的斯,富德生命人寿,大生农业,腾邦集团,金地集团,广新控股,国际海运,雅居乐,中信证券,海大集团,华发集团,康美药业,广州钢铁,中粮,立讯精密,岭南国际,天虹玖龙纸业,顺丰泰森,欧菲科技,佰恩光学,香江集团,欣旺达,酷狗,柔宇科技,通宇通讯,金山软件,金碟软件,科达洁能,惠威,漫步者,小天才科技,瑞声科技,翰宇药业大洋电机,德昌电机,台铃,徐福记……等等太多了

苏南应该是全国最发达区域,苏南属江南发达地区的一个区域,土地平整肥沃,水系发达,人才辈出之区域。苏南是中国民族工业发源地,中国工业化程度最早也是最好的一个区域,工业体系完整,工业装备雄厚,工业基础实力强大。后耒改革开放,广东先行,有特区深圳对香港,珠海对澳门,给了一个先富特区特别政策,让为了让它们改变落后贫穷面貌,海外华侨的投资,全国各地的支助,在广东深圳等地建厂,支援设备,建立了一个工业基础的城市,先富产业的建立(轻工,密集,外向),给深圳与广东带来了经济活力。工业基础广东深圳还不行,不完备。苏南完备。一个区域实力在生产力水平上,工业装备与实力上,这一点苏南的实力是强的,现在单单看无锡,就可制造光刻机的一个苏南城市,GDP不高,却很强,珠三角没一个城市可制造光刻机。

苏南地区狭义上的地理概念,是指苏州、常州、无锡三个地市。这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实很高,人均GDP均已超过17万元,约2.5万美元,和台湾的水平差不多。但要说是全国最发达的区域,恐怕有点勉强。

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是衡量是否发达的重要指标,但却不是唯一的指标。中东的一些产油国,如科威特、阿联酋、沙特,人均GDP并不比韩国、西班牙、希腊、意大利低,但他们却不是发达国家。

除了经济水平高,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发达的应有之义。那些产油国除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事业发展得并不好。甚至一些国家还是专制的国家,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怎么能称得上是发达国家呢?

苏锡城和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相比,虽然人均GDP更高,但是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却更差。就拿高等教育来说,苏南地区最有名的大学就应该是苏州大学吧,但它仅仅是一个211大学。而北上广知名高等院校林立,数量多、实力强。苏南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全国来说并不算好,还比不上一些普通的省会城市,就更不要说和北上广相比了。

珠三角地区范围要比苏南地区大得多,它包括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中山、惠州、东莞等城市,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比苏锡常大的多,当然经济规模也大得多。珠三角地区GDP总量应该超过了7万亿元,而苏锡常合计只有3万多亿。单就广州和深圳这两座一线城市就可以碾压整个苏南地区了。实际上,这几年来珠三角这个概念越来越被粤港澳大湾区所取代。有了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加持,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实力更上一层楼。

在全国范围内来说,并能够和珠三角相媲美的估计只有长三角吧。长三角的地理概念可比苏南地区大得多,除了苏南三市还有浙北、苏中两个板块,以及上海这大都市。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将会发生极为激烈的竞争,并且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将会超过长三角。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出台,国家对它的定位是,成为像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一样的世界级湾区。

考虑到无论是历史、文化、科学、教育、人均身高、寿命,长三角都完全碾压珠三角没有可比性,以下只比gdp。

按区域内从强到弱比

(应某网友要求规范简称)

单城pk:上海>>香港 长胜

双城pk:沪苏>港深 长胜

三城pk:沪苏杭<港深广 珠胜

四城pk:沪苏杭宁<港深广佛 珠胜

五城pk:沪苏杭宁锡>港深广佛莞 长胜

后面长三角完胜珠三角了

按相邻连续城市比(以沪港为中心拓展)

单城pk:上海>>香港 长胜

双城pk:沪苏>港深 长胜

三城pk:沪苏锡>>港深莞 长胜

四城pk:沪苏锡通>>港深莞澳 长胜

五城pk:沪苏锡通常>>港深莞澳珠 长胜

田家炳博士10日上午辞世,享年99岁,他的一生都做了哪些贡献

您好,不请自来。

7月10日,田家炳基金会在官方网发布了《田家炳博士讣告》,内容如下:

▲图源:田家炳基金会官网

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不曾获封首善桂冠,也不是捐款数额最多的慈善家,更没有大张旗鼓高喊裸捐的行为,但他对教育事业的纯粹、无私却让无数人敬畏、钦佩。

▲图源:田家炳基金会官网

1982年,田家炳创办田家炳基金会,当即已是亿万富翁的他,却选择将个人资产的80%捐给基金会,用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0多年来,他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的乡村学校图书馆;还曾入川9次,捐款金额高达7000万元,被称为“中国百校之父”。


对于这样温暖而庞大的数字,田老却说:“几十年来,自己没有什么建树。不过是在做小生意、小工业上,积累了一点财富而已。很感谢82年基金会的成立,才让大家将我一点点的收入,做好了为国家、民族事业奉献的这件事”

▲图源:田家炳基金会官网

是啊!在田老心中,能帮助国家步入强国之林,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多么光荣的事啊,而对自己资产的“抛弃”,也是他认为自我奉献的表达方式之一。

人们总认为慈善家是“先富后善”的,但田家炳的善意却源于父亲曾经的敦敦教诲。

01 父亲早年逝世,他初中辍学撑起全家


1919年,一名男童在广东大浦出生,老来得子的父亲希望家里唯一的男孩能“彪炳历代”,所以为他取名“田家炳”。

田家炳的父亲敦厚老实,能文善武,打家炳出生以后便悉心照料,用心教学。

得益于父亲的教养,本该懵懂任性的家炳却比同龄孩子成熟稳重得多,喜爱学经史习诗文,久而久之也有了父亲身上那种诚恳谦虚的态度。

1935年,父亲去世,未满16岁的田家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良好的教育与素养不断提醒他要振作起来。为了撑起这个家,初二时,他选择辍学从商,接手了父亲生前经营的瓷土工厂。


放弃学业,也就此成了他心中的结。即使田家炳热爱学习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当下的窘迫让他无能为力,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

清贫教会了他节俭,知识赋予了他智慧。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做起生意来,田家炳却毫不马虎,为了不让生意脱节,他花了两年时间琢磨瓷土生产工艺的基本技术。

1937年,依靠前两年的学习与研究,18岁的他,完全可以独立面对各类经销商了。

是年,他效仿其他做瓷土生意的大浦同乡,把家乡的瓷土加工成面浆,运到越南西贡,卖给开瓷器厂的老乡。最终,把瓷土做成了“出口产品”,并在越南创立了泰安隆瓷土公司,积攒了一些家底。

02 孤身勇闯印尼,回港后成“香港皮革大王”


1939年6月,日军陆战队侵入广东汕头。实业被战争冲击,瓷土出口被迫中断,田家炳不得不另谋出路。他离开了越南,只身闯入了印尼。

通过前几年开办瓷土工厂,田家炳手头有了不少的“创始资金”。

刚到印尼,他并没有重操旧业,而是在万隆附近的小镇上开了一家土特产店。通过运营这家小店,他熟悉了印尼的人文环境、消费习性和商业模式,于是他辗转到了雅加达,开始从事树胶工业。

1956年,临近不惑之年的田家炳在人生地不熟的印尼首次办厂,创办了印尼第一家塑料薄膜厂,他也因此被当地人誉为“一位成功的印尼华侨”。


但田家炳一心念国,心怀楚囊之情。于是在三思之后,决定回国返乡,带领人们寻求致富道路。

1959年,重归香港的田家炳转移了经营阵地,举家迁居。并在新界屯门填海造地,专事生产塑料薄膜和人造革,随后又向房地产进军,步伐与当时的李嘉诚甚是相似。

但与之不同的是,当时的房地产行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制造业反而略显萎靡不振。再加上当地人深受殖民者思想影响,与本土实际经济情况相脱节,也就大大减慢了制造业经济恢复的速度。

靠实业发家的田家炳深知办厂困难,但好在这样的挑战也给了他机会。此时香港的人造革技术还不够成熟,整个市场缺少标杆企业,简单来说就是没有“领头羊。”

再加上人造革销售市场不分“淡旺季”,市场具有需求持续性的特点。因此,田家炳继续发力,在自己早已轻车熟路的行业上,攒足猛劲,往前冲。

随着时代的发展,香港经济状况开始明朗起来。田家炳的皮革厂和房地产事业蒸蒸日上:通过新办工厂、修建新房,带动了下游加工工业的发展和工人的就业,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繁荣。而他自己,也从“人造革老板”成为了“香港皮革大王”。

03 卖房助学、贷款助学,每月用钱不到3千元


“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我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

田家炳一直活得很明白,在历经辍学、出国创业、印尼办厂这些事情以后,他更能体会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创业的意义。


所以在面对中国13亿人口“包袱”时,相比专注多元化、中高层教育的邵逸夫,田家炳更注重孩子们的基层教育,大力捐赠中小学。

如果将这近200多所中小学,一层一层的垒起来,也能成为这个99岁告别人间的老人家步往天堂的阶梯。

返港后,田家炳前以造福桑梓为重心;在成为亿万富翁后,则以报效国家为己任。

▲图源:田家炳基金会官网

1982年,一直致力于国家教育发展的田家炳本着“留资产给后代不如积善德给后代”的理念,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专事捐办教育、医疗、交通、文娱等公益事业。

实际上,多数富豪捐款都会有所“收敛”,但田家炳从不吝啬。


在2001年香港金融风暴肆虐以后,他为了实现曾经的诺言,不顾基金会收入缩水,依旧坚持要捐助内地的部分学校。“既然手上的资金不充沛,那就卖房子!”他这样想。

后来,20多个子孙都没能阻止得了田老的决定,他最后以5600万的价格低价售出了那栋价值1.2亿港币的“花园式豪宅”,搬进了面积不大的出租房,并将卖房所得资产全部捐赠。

然而,卖房还不够!


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出台一项政策:凡是得到民间资助的大学,都可以得到政府的等额资金支持。

金融风暴后的基金会还处在恢复期,虽然政策已出,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跟上这波“红利”。

田家炳坐不住了,立马向银行贷了六百万港币,资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顶着负债的压力,出着他口中的“绵薄之力”,而自己却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性。

田家炳极少应酬,靠着两碟青菜豆腐就能吃饱;

不买豪车,不请司机,每天乘坐地铁出行;

子女结婚,一切从简,不乐大张旗鼓;

一双鞋穿10年,反复修补,不愿丢弃;

每年租金收入高达8、9千万元,每月消费不超过3000元;

拥有亿万家产的他,谈及生活状况,却常说自己比上虽不足,比下却太有余.....

这样的“有余”却无异于普通的“工薪阶层”。

04 结束语


也许今天,你正伫立在“田家炳教学楼”前,脑海里闪过的,是这位亿万富豪一生的辉煌成就。

但在田老心中,没有比慈善事业更重要的事。他曾说过:

“‘慈善’其实与身份、地位和财产无关,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好事,只要你存好心,当好人,处处都可以做好事。此外,人要愿意吃亏,不要以为吃点小亏别人就觉得你是傻子,不斤斤计较,能够吃亏,与人交往起来反而让人很放心。”

这句话道尽了田老一生的“行善规则”,也将继续影响万千敦品励学的莘莘学子。

田老的肉体虽然已逝,但他的精神将会永垂不朽,正如雨果对文学巨匠巴尔扎克之死的评述一般:从今以后,他将和“田家炳行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田家炳先生对于我国的教育慈善事业做出贡献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更可以说是慈善第一人,这里所说的第一并不是说他所捐赠的钱财最多,而是他把自己财富的80%捐赠到慈善事业中,甚至为了慈善事业把自己的住宅都给卖掉了,试问当今中国还有谁能够为了慈善事业做到如此。

作为一个客家人,田老先生秉承了客家人节俭的优良传统,他一生节俭,一双鞋子穿了10年,在自己事业最好的时候,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把自己大量的资产投资到国内地产行业,而是把自己价值10多亿元的工业大厦捐出去,成立了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这在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很多人是很难以理解的。

但是在田老看来这是值得的,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哪里来呢?教育,一个国家只有把教育办好了才有希望,尤其是基础教育,所以田老对于教育的投资大部分是投资到基础教育小学和中学方面;哪怕是在97经济危机的时候,香港经济受到重大影响,田老为了不影响教育慈善事业,毅然卖掉了自己在九龙塘的别墅,售价5000多万元,而自那以后他们家里人全部是租房子住,他是客家人的骄傲,更是国人的骄傲。

田老在我国每个省市都有捐助,据统计田家炳基金会已经在国内资助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4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被称为“百校之父”;因为田老一直为人低调,所以他的事迹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他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慈善界,愿他一路走好,我也是一位曾经就读于田家炳第四中学的学生。

感谢各位读者朋友的阅读,你的家乡有田家炳先生捐赠的学校或者图书室吗?有的话请说出来,告诉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去缅怀这位老人。谢谢大家!

田家炳先生一生最大的贡献便是以其个人及家族之资创建了“田家炳基金会”,专注于慈善公益事业,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科教文卫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19年,田家炳先生出生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在他16岁的时候其父不幸逝世,不得已先生只好辍学从商,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先生先后远赴越南、南下印尼,从事瓷土、橡胶行业的经营。1958年,田家炳先生举家迁居香港,在香港创办了田氏塑料厂、田化化工厂,建成了当时全香港最大的人造革企业,并且在之后开始涉足房地产。由于善于营商之道,田氏的产业兴旺。

1982年,田家炳先生在香港注册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从此开始专注于慈善公益事业。“田家炳基金会”以“安老扶幼,兴学育才,推广文教,造福人群,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尤其是对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事业予以了极大的支持。

对于我们内地的民众而言,田家炳先生之名并不陌生。在全国各地以先生之名而命名的学校,尤其是中学数不胜数。

根据不完全统计,先生捐赠的资金惠及了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涉及的专业学校有7所、中学有86所、小学有33所之多。

笔者所在的城市也有一所以先生之命而命名的田家炳中学,该学校原为市三中,2002年开始增挂“南通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校牌,设立“田家炳奖学金”,奖学助学。田家炳先生此后几年连续为校园建设捐款,总额为250万元。先生仅仅对一所学校的捐款就多达数百万之举,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全国受先生捐资相助的学子何止万千!

如今先生不幸故去,斯人已逝,让我们大家共同缅怀先生,感恩他不计个人私利,为了国家民族所作之贡献!


如果您认同丹妹的回答不要忘记点赞并关注哦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