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里,你见过低调的人有多低调-武汉市91年高中毕业证图片

访客72024-04-07 10:38:55

在农村里,你见过低调的人有多低调

要说到最低调得人有多低调,那我真的可以要跟你说说我的室友了。还记得那一次我们刚上大学,去寝室报道,我记得非常清楚,是他爸他妈领他来的,他在那一声不响的坐在那里玩儿手机,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妈一手操办。

在农村里,你见过低调的人有多低调-武汉市91年高中毕业证图片

在我的第一印象当中,这个人其貌不扬,身材也不是特别的高大,属于那种家庭的乖乖男之类的,而且自己的动手能力也不是特别的强。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也因此,我们在平常学习生活当中,这个人也不是特别的认真,平常的生活活动,他也不去参加。任何考试也不会考的特别高的分数,学习不好活动不参加,他在寝室没事的时候就是打游戏,别说多低调了。就连老师,有的时候都在怀疑,这个班级里面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人呐?

但是你要是看这个人的话,穿着什么的打扮什么的,吃穿用度都不是特别的好,也因此刚开始的时候在我们寝室人的眼中,他这种人就属于那种家庭环境不是特别的好,然后呢,自己也不是善于交谈的人。但是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啊,所有的现实给了我们狠狠的一个嘴巴子。

还记得那一次我们聚餐大家呢,第一次聚餐胡吃海喝,也就是不小心喝多了,喝多了只后啊,这嘴上的门啊就保不住了。保不住呢,就开始互相的谈起了自己的身世也因此让我们头一回认识到了他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本来在我们的心目当中,他的家庭应该属于那种家庭环境不好哇嗯然后自己也不是特别努力的那种。

不过,他爸竟然是中国银行的副行长,他妈是国企的高级财务师。平常的生活费那都是五六千。任何吃穿用度,他都不用管,都是他妈一手操办,而且他每个月这些钱呐,都没有花在别的地方,他都拿去冲游戏了,到那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啊!我说我们怎么看不到他钱花在哪里嘛,感情是直接都充游戏里面了呀。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了。真正低调的人,只要是不喝点酒,他可以一直的低调下去。而且,低调的让你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家庭什么样的,就像曾经我看过一个新闻一样。

在东北,别看着一个人带着金链子,穿着貂,没准儿他每天还在还着房贷。但是在广东,不要认为一个人穿着破破烂烂的,在小摊上吃着包子喝着粥,没准儿他心里盘算着,自己的第二个别墅要怎么装修才好。因此,最低调得人有多低调,可想而知。

谢谢邀请。要说在农村低调的人其实也很多的,很多人可以说“其貌不扬",但对挣钱那是特别有本事的。相反有的人不是很富反而特别爱显摆,生怕别人说他穷一样。对于低调的人,人们都是很敬重的。我举两个我身边的例子吧!1.我一亲戚以前(八九十年代〉是卖牛的,因天天与牛打交道,所以基本上每天都穿一烂绵袄,一辈子也没讨到媳妇,平常生活也低调。不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就一乞丐。他也不反驳,九三年由于得重病过世了,亲戚从他家里找出来八万块钱。那个年代八万元是什么概念?2.重庆有一老人在九七之前在城边上有一幢老房子,后来改建成楼房。平常就靠收房租和外出帮人做石匠活生活。他训说那时他收租就有几干块一月。平常生活记帐式的,一天开支不超二十元。后来重庆改直辖市征地占房。听人讲得了一干多万,但他生活还保持记帐每天不超四十元。二干年左右过世,他把余下的钱捐了。这就是低调但让人尊敬的人,哪像现今社会上的“富二代、拆二代、暴发户”等,就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有钱一样!

我大哥是一名退休老师,今年77岁了,虽说如今每个月拿着几千块钱退休金,但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

大哥除了年少时在外求学外,随后这几十年都在我们村居住。虽然他是安徽农大毕业,但文化大革命开始,还没等分配就被迫回家务农,后来成了一名民办老师。

大嫂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两人的相识颇有些传奇,当年大学文化水平的大哥,只相中了朴实无华的大嫂。两人恩爱携手半个多世纪,有一双优秀的儿女。

我们家兄妹五个,除了二哥一家多年前分开另住外,父母带着小哥、姐姐和我,始终跟大哥大嫂一家四口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包干到户,经济刚刚好转,但由于家中老的老、小的小,人口多,又重视孩子们的教育,所以日子过的还是捉襟见肘。

因此,节俭过日子的生活习惯根深蒂固了。即使现在日子好了,经济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大哥大嫂还是过着低调简朴的日子。

为啥说他们生活低调呢?因为大哥除了自己是个退休老师外,他的一双儿女也特别争气,女儿女婿现在也是身价千万,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儿子儿媳都是老师,虽说就在老家集镇工作,但收入也是令人羡慕的。

原本应该可以安享晚年的老两口,却一直没停止劳动生产。

一、不忘本,不离开土地。

比我小两岁的侄女特别孝顺,很多年前就让她爸妈别种地,跟着她去城里生活,这样她也方便照顾。

但大哥大嫂断然拒绝,他们说土地是根本,他们喜欢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因此,老两口把离家最近的两亩多地留下来了,每年除了种点水稻,油菜,还有其他五谷杂粮,在居住的院子里、院墙外种菜,侄子侄女只要一回老家,车的后备箱每次都塞的满满的,常年供应他们两家的菜油,因为现在交通方便,连蔬菜两家都很少买,都回来摘。

大哥自豪的说:他那里就是孩子们的“菜篮子”基地。

二、缝缝补补又三年。

每次回家,我看到大哥大嫂穿的都是洗的发白的衣服,于是就问: 有新衣服为啥不舍的穿呢?

大哥每次都呵呵笑道:还是穿这个习惯,舒服。

大嫂则说: 每天下地,穿新衣服糟践。

最好笑的是有一次我回家,看到大嫂坐在太阳底下补袜子!

我像看到“怪物”似惊呼:“咋袜子还补啊?穿破了直接扔了呗,又不值几个钱。”

大嫂笑笑道:“看着还行,扔了可惜,就脚后跟那破了,补补能穿。”

大哥接着说:“是,补好多一层,冬天穿着暖和。”

天啊,我被他俩说的接不上话了!

三、节省下的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大哥现在每月工资5000多,大嫂在农村每个月也有几百块钱的养老金,平时逢年过节,儿子女儿除了买东西,也给钱,他们掌握到父母的心理,喜欢攒钱。侄子侄女就是为哄老两口开心。

大哥大嫂每个月的生活费花不了多少钱,因为粮、油、菜都不需要花钱买,他们家有液化气,但很少用,因为他家还有口草锅一直保留着,大嫂平时闲着的时候,就去农户葡萄田拾柴禾,如果家里不来人,他俩还是爱在草锅上做饭。

所以,村里人常年看到的就是我大哥老两口忙碌的身影不是在地里种庄稼,就是在房前屋后种菜,院子一角,还有专门喂鸡的地方。他家的鸡,都是吃青菜、玉米粒长大的,跟他们家的菜一样,纯绿色。

有时候我和侄女回去嘱咐他俩干活别累着,两人总是乐呵呵道: 那是锻炼身体呢。确实是这样的,因为两人勤快,一年到头很少身体闹毛病。

那么,大哥大嫂攒下的钱都干了什么呢?

全用在子女身上。

儿女谁准备投资,或者孩子求学,他们慷慨解囊。每年大哥大嫂会给孙子孙女发“奖学金”和“助学金”,激发孩子们努力学习。

用大哥的话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孩子们都很争气,大前年外孙子上了中国石油大学,去年孙女上了安徽师范大学,老两口每每说到孙子辈,都骄傲的嘴都合不拢。

题主问:在农村,你见过低调的人有多低调?

我的回答就是:

我大哥大嫂就是我身边最低调的人,虽然在农村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但他们农民本色始终没变,过着朴实无华却又充满烟火味的生活,他们不给儿女添乱,各自留空间,逍遥自在赛神仙!

大家好!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请关注@白鹭湖姑娘!感谢您的支持!

我有一个同学兼好朋友,平时穿的吃的玩的都跟我们差不多,关键是人还很随和。脾气特别好。经常跟他打打闹闹开他玩笑他也不生气。他从来没跟我说过他家里情况。我只知道他爸妈常年在我们那一带做生意,也不知道做什么,但是我一直也没觉得他家是多么有钱。

读大学回来后,我考了个工作,请小伙伴吃饭。当时他来的时候带着女朋友来的,女朋友是我们高中同学,高中那会儿女的主动追求他的,当时他也没答应,不知道什么时候两个人在一起了。女的长的一般但是穿的挺好。我朋友穿的非常一般。我还觉得会不会是我朋友因为看女的家里有钱才跟她在一起的(现在想起来真觉得这想法可笑至极)。酒过三巡后我问了他最近在干嘛,到哪里工作。他回答我说一直没找工作,跟着爸妈做点生意。当时我还觉得他混得应该不怎么样呢。

直到有一天,我们单位弄招标,当时我负责会场的一些布置,和做些记录。这时我发现我朋友也来了。最后他中标了。要知道这个标可是三千万的标啊,做下来至少能赚一千万。一千万什么概念,我上班一辈子都挣不了。当时就把我震惊了。后来厚着脸皮追问他才知道,他们家是做医疗器械的。家庭公司,就他爸妈,舅舅和他四个人。说做点小生意。这个小生意我觉得可不得了,一年顶我一辈子。。。。。。这个朋友真是我见过最最最低调的了!

在我心里最低调的人非我的姥姥莫属。

我的姥姥去世快一年了,活了91岁,据我老妈讲姥姥的娘家曾经是地主,相当于现在的富豪了,姥姥年轻时特别漂亮,在那个大革命的年代有钱又漂亮就是个麻烦,必须赶紧嫁出去,还得嫁个穷人,经我的姨姥爷介绍,就和从山东逃荒过来的我的姥爷结婚了,我姥爷当年长的也是一表人才,就是太穷了,在山东老家实在过不了,卖了所有的家当就来投奔在五常的表姐,历经磨难找到表姐基本已经身无分文了。就这样的条件他们结婚了。

成家后他们都在生产队大集体干活,赚工分养家,老妈说最难的时候过年没钱,姥爷借了五块钱过年,姥姥硬是把钱缝在被子里一分没花,过了年就把钱还给了人家,接着他们的孩子一个一个出生,两个儿子四个女儿都慢慢长大,姥姥依旧过着节约的日子,别人看了总觉得很穷很穷,大米不舍得吃,就吃玉米面,省下的大米用大缸装起来留着吃,老妈说在国家闹粮慌的年代她居然把两大缸米存发霉了,为了这两缸米她后悔了好多年,在她的字典里什么东西都得备足,永远怕不够,随着孩子们成家立业,有农民,公务员,商人各个都很出色,即便是农民,在农村日子也是过得也不错,但是她依旧保持她的节约路线生活,年轻时去市场卖园子的小菜赚钱,老了就每天过着糊鞋垫,缝鞋垫,卖鞋垫的日子,谁也改变不了她,经商的老舅接她去城里住,给她请客保姆专门照顾她,但她必须带着她的鞋垫,还说高档的地方没有卖鞋垫,肯定快,无奈舅妈找人包了她所有的鞋垫,她更着急了,说这个地方鞋垫卖的太好了,得赶紧回家继续加工,让人哭笑不得。反正我们家几乎所有人在每年九十月份都陪她卖过鞋垫,无论多大干部。

其实她根本不缺钱,儿女都特别孝顺,既给钱又都能陪着,对于她来说一点生活开销没有,所有的生活费用都是孩子们花,她还有养老保险,在农村这个年龄有养老保险的她是独一个,可她的性格就是这样80多了还得继续出摊儿,但是人是会慢慢变老的,对钱没有概念,不再关心自己还有多少钱,老的像个孩子,会跟她的重孙女抢吃的,会跟孩子说让我尝尝你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味,慢慢不能自己吃饭,穿上尿不湿,最后永远睡去!

最后整理她的衣柜时有好多没摘标签的新衣服,有很多当年做鞋垫时不舍得用的大块布,她从不与人炫耀他的孩子有多优秀,在外人看来她过得永远是揭不开锅的日子,她总说家有余粮,生活不慌!不管现在有多少钱,在遇到大事儿的时候都不够花。这就是她的一生。

在我丈母娘家村里就有个低调的大婶。

大婶家里条件一般,人不是很聪明的那种,在家种地,只读过小学,但是生了个儿子却很厉害,大家都知道农村能考上重点大学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这位大婶的儿子却考上了清华大学!

大婶的儿子从小看起来都不一样,别的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他却在看书,自觉的哟。上课的时候经常和老师辩论,老师有时候都争不过他,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高中的时候就在镇上的高中读的,每次奖学金都是第一!

儿子考上清华,那在镇上可是轰动一时,大婶不想摆升学宴,可是在亲戚的强烈要求下就大家一起吃了饭简单庆祝了一下。

这位大婶有多低调呢,做客车回家的时候,听别人摆龙门阵说我家孩子考上了川大,全车都夸奖。问大婶呢,大婶都说什么学校,只是说了差不多,孩子自己努力。并没有炫耀自己的孩子能上清华呢!

孩子博士毕业后去了国家科研单位,待遇很好,给大婶每个月很多钱花,大婶依然很朴实,对人很有礼貌,和人聊天,从不炫耀,反而夸别人的孩子厉害。周围的人都很佩服她!

92年的你,出生时有手环等标识吗

我儿子1988年在广州市荔湾区妇幼保健院出生,当时同时段在产床上连我在内共有3个产妇前后分娩,新生儿有手环上写有"xxx之男或xxx之女 产妇床号等资料",当时助产士还轻轻拍拍我并举起新生儿的屁屁问我看清楚BB姓别没有,一定要亲口回答,一整套流程是很严谨的,错换基率真的不大😳😳😳

我是河南的,孩子1990年冬天出生,因为是冬天,孩子的身子裹在医院的小裹被里面,刚开始时只看到每次护士给我们抱过来孩子喂奶时,孩子的小裹被上面有一个小牌牌,上面是孩子的姓名妈妈的姓名和妈妈的床号,护士喊着小裹被上面妈妈的名字把婴儿一个个给我们抱过来喂奶。但是,有一天护士核对信息把我孩子抱給我后,我做好喂奶准备,掀开搭在孩子小脸上的小被子,露出孩子脸蛋时,发现这个满脸皱褶黑乎乎的婴儿和我那个皮肤光亮粉白孩子完全不是一个人,于是,顾不上一切,就在病床上大喊起来,护士听到我的喊叫声,赶紧跑过来解开小被子,拉出婴儿小手,查看手腕带子上面的信息,发现和小裹被上的信息不一样,赶紧去看另一个产妇手里抱着的婴儿手腕带子上面的信息,发现给我们两个婴儿抱错了,赶紧给我孩子抱过来。第二天,护士长过来给我解释说,有可能洗澡时,把婴儿包错了,但是,你们不用担心,每个婴儿手腕上都带着腕带呢,这个腕带上都有每个婴儿很结实不会掉,你们出院时,我们都要核对这个腕带呢。

河南焦作市人民医院,我家孩子是92年6月9号出生,和郭威姚策是同年同月,当时用的是医院的统一包被,手上有手环,写✘✘床,✘✘✘之子或女,出院时换成自己带的包被,住院期间实行母婴分离管理,定时喂奶,护士送孩子喂奶时会核对孩子手腕上的信息。

我是92年河南省某市医院生孩子,有手环,是布做的,上面写的很清楚,妈妈姓名+宝,宝性别,体重,出生时间。全河南省所有地市级医院的婴儿室管理,都是非常严格的按照河南省卫生厅的文件要求,都有手环,只不过是各个医院手环所用的材质不一样。昧着良心说没有手环,纯粹是故意颠倒黑白混淆视听。

我们这里有手环,比较简易,塑料胶带那样的缠着两三圈,里面有夹着纸条,上面写着母亲名字病房号和床号,不易脱落,搬了几次家都留着,前两年整理东西还看到,被老公扔了,可惜了,要不可以拍照发过来。

想知道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给大学生的生活待遇是怎样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都是这样的。

那时候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把大学称为"象牙塔",很美好的词汇。

其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不叫考大学,叫"保送”。由单位推荐上大学,政治第一。从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一直到整个八十年代是通过严格的高考选拔上大学。

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不论哪种形式上的大学,国家"全包",包生活包分配。那时考上大学就转户口,叫"吃国家粮"了。每月发20元至50元不等的生活费和粮票,寒暑假也照发不误。那时大学生基本花不着家长的钱。另外,那时大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只要政治上不犯错误,学习孬好都能毕业,还都能分配到理想工作。

但是,那时候上个大学是非常不容易的。推荐自不必说,没有过硬关系只能做做上大学的梦。刚恢复高考那几年,每村一年考上一个大中专生就不错了。所以,那时考上大学叫"鲤鱼跳龙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还是比较少的。在辽宁省普通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一级工,工资33元。如果是学习车钳铆电焊等工种的技术工人,第一年的工资是19块钱。而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第一年是试验期,工资是52元,第二年转正,工资为56元。这就是大学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资待遇。

本人是恢复高考后的“新三届”大学生,我所经历的情况是这样的:

1. 学杂费、住宿费:都是全免的,困难学生还有冬衣、被服补贴等。

2. 生活费: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50元的,自费(一般只有高级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才可能达到);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50元的,根据情况评发不同额度的助学金,我们学校每月的最高助学金是22元(不同类级地区、不同类级学校不同),其中19元是饭菜票,3元是洗漱费。

这是很好的待遇了,基本上是中学时期生活费的3倍多。因为那时候一个普通老工人的月工资也就是30来元,一家人也就是60、70元,而且一般还要养三五个孩子和老人。所以,大学生真可谓是“天之骄子”了。

3、工人、干部按原来工资待遇领取工资上学。

我们班年纪大的26岁,已工作了10年;年纪小的刚满14岁,因此不同情况的都有,但是最可贵的是大家都是认认真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图片源自网络)

当年国家不富裕,仍对考上大中专的学子给予助学金奖学金,生活补助,帮助完成学业,真的充滿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立志报国,奉献国家,真的是七八十年代以前学子的梦想与真实心里写照。现在以近古稀之年,回忆起当年求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我是1964年进入大学的,地点上海。那时候有人民助学金,最高是17.50元,其次是15.50元,12.50元,10.50元,8.50元。一般家庭收入少、人口多的学生都能享受,本人申请,领导审批。我因为父亲工资低,家庭子女多,被评为甲等15.50元/月。

那时候伙食费是0.50元一天,正好够用。学校发给就餐券,按日历每天早中晚,过期作废。生活很不错,中午晚餐顿顿有肉。后来才改成分桌就餐,8人一桌,再后来改成饭菜票,节约归己。

那时没有学费书本费,还有全免费的公费医疗,所以费用不高,生活很好。

我是78年3月入学,我们的助学金按照家庭人均收入分档次,农村户口全是一等18元,城市户口家庭人均收入不足12元的是二等助学金15元,其它等次不记得了。

我们每人统一发放15元的饭菜票,我的用助学金支付正好。

饭票馍票2角一斤,每月40斤,男生大部分够吃,女生吃不了,每天2角菜票,早晚吃咸菜,中午吃炒菜,每周还可以吃一次红烧肉。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