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冒名顶替拿高中毕业证(河南冒名顶替拿高中毕业证违法吗)

admin22024-05-05 17:35:52

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否杜绝悲剧重复上演

不可否认学历在当今社会还是有其优势的,特别是想进事业单位,没有这个敲门砖,进去也会升迁困难。

河南冒名顶替拿高中毕业证(河南冒名顶替拿高中毕业证违法吗)

更别说山东这样的高考大省,高考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困难性,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在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的时代,被冒名顶替不足为奇。

即便是如今,上个学校还非得买个学区房,把教育的公平交给了房地产,所以在接受教育都有了偏颇的时代,就会有投机分子钻空子,甚至去伤害别人的利益。

自然界有一种现象叫“鸠占鹊巢”,这样自然法则其实也是人类常常用到的。

为了自身利益,把别人的利益杀死,然后借别人的巢穴,孵化自己的希望。

要杜绝这样的悲剧,首先要信息透明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

为什么山东、河南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可能这是曝光出来的,还有很多没有见光的,我们也并不知道。

究其原因,还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在加大各种基础建设的时候,对大学教育资源应该有一个更宽泛的环境。

不能如某些专家所说,把大学教育的门槛提高,如果这样做的话,处于底层的人民,还能看到什么希望?

如果如专家所说,那将有更多的受害者,不能让教育成为伤害下一代的“毒药”,应该发展教育,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高等教育带来的福泽。

因为冒名顶替者想找一份体面的工作,需要有很高的学历。

但是,冒名顶替者比较笨,根本考不上一个好大学。在这种情况下,还想要一个好学历,除了冒名顶替,冒名顶替者就没有别的选择了。

俗话说的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中意义重大。要想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违反了道德,除非不做这种事情,否则迟早会受到惩罚,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冒名顶替”类似的事件,表明某些人缺乏良心,这是道德败坏的行为。

被冒名顶替者是一个生活在普通家庭或贫困家庭中的农民女孩。而她为了获得生活成是她人生最大的愿望,也是全家的希望。在大学里,“冒名顶替者”通过权力,金钱和人际关系取代了真正的被冒名者,良心可安,道德何在?

只能说,冒名顶替者成功之后,确实会有太多的好处。

就像山东顶替陈春秀上山东理工大学的陈艳平一样。她仅获得303分,这个分数在2004年,什么学都上不了,上个大专都费劲。

但是,由于她顶替了得分546的陈春秀,她顺利进入了大学。她的命运因为冒名顶替而改变了。

毕业后,陈艳萍被分配到冠县自己家乡审计局工作。

这是一个铁饭碗,可以终身受益的那种。当然,因为事件发生了,她想获得终生铁饭碗的服务,这是不可能的了。

只能说冒名顶替别人风险还是很大的。

但是,即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趋之若鹜!

为什么陈艳平这青铜能够获得公务员的待遇?

这是因为她顶替别人去上大学并获得了本应该属于陈春秀的毕业证书。

拥有国家认可的文凭,以及她的叔叔是冠县审计局局长,成为公务员无疑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想那些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人,大致都是如此吧。所有人都希望拥有美好的未来,但要知道他们这一批人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窃取了别人的未来呀。

他们顶替了人家上大学,这意味着其他人将无法上大学,因为他们不会找到一份好工作,并且没有学历而无法过上好生活。

可是,这些与他们又有何关呢?

以前可能并不重要,但现在已经如此。山东正在积极调查此事。恐怕那些冒名顶替的人正在射射发抖。

这件事一经查出来,他们当年怎么风光过,如今就会怎么惨淡。

用同样的话说,做人要堂堂正正,想要通过耍小聪明,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一旦被曝光,等待自己的就是前程尽毁!

就像翟天lin的论文作弊一样,他自己的表演生涯也就因此结束了。

陈艳平现已被停职,其学历也被取消。

这就是善与恶的结果!

与此事件有关的所有相关方均已得到处理。因为,对于受害人是残忍的和不公平的。正是“冒名顶替者”和所有相关人员,使受害者遭受了难以治愈的痛苦。

世人熙来熙往,皆为利来,皆为利往,有人为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人为利则钻社会的空子,甚至不惜违法违规。冒名顶替上大学屡屡发生,说明了很多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这是绝对不可取的,于法于理于情于德都是不对的,也是为世人所不容的。

同时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的发生也是权力滥用的体现,很多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中都有权力的身影,这里的权力发挥了负面的作用,那就是有很多人用公权力为自己、为亲戚或向其输送利益的人谋取不法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

除此之外,顶替上大学事件还有一些客观的原因:

一是招生率低是产生顶替上大学的直接原因。其实从几起事件看,主要发生在2000年之后的几年,这几年虽然国家大力推进了高校扩招,但高考升学率仍旧很低,以2004年为例,当年高考录取率为61%,也就是说当年每100个考生仍旧有39个考生没有考上大学,而高考大省河南、山东等省当年的高考录取率更低,几乎只有50%左右,这导致一半的考生不能被大学录取,这对于渴望上大学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无情的。所以一些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好,即使复读也没希望,就选择了走捷径,顶替上大学,但是顶替上大学不是说顶替就能顶替的;

二是教育部门招生漏洞是顶替上大学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如果教育部门的招生程序是完美的,那么任何想顶替上大学的人都不会如愿,当时由于没有互联网,甚至手机和电话也不普及,对于考生来说,是否考上大学只有通过高中学校的老师通知才能得知,这导致一些没有师德的老师或教工铤而走险,操作了顶替上大学的戏码,而同时招生的漏洞可以使顶替者家长可以轻松的办理上学的一些材料,这导致高校在录取后,无法有效的筛选出顶替者;同时一些高校的招生人员也参与了顶替上大学的操作;

三是高校招生漏洞是顶替上大学的重要原因。当时大学在新生报到后,其实都是会进行对新生资格和资料进行审查的,并通过测试筛选涉嫌顶替的新生,但是结果往往并不能有效的筛选出来顶替者。这除了筛选具有一定的难度外,还和部门顶替者是通过高校招生人员操作顶替的,所以导致这些顶替者可以瞒天过海,逍遥法外;

当然了,除了上述原因外,应试教育观念、高招的信息不对称和高招程序缺乏监督等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导致了顶替上大学事件屡屡发生。随着一个一个顶替事件的曝光和全国各级教育部门对顶替上大学的预防和打击,顶替上大学事件将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从而给予每一个高考生公平的上大学的机会。

对此,应该怎么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大家怎么看?

你好,我是“正说高考志愿”,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近日,山东冠县农家女陈春秀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件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然而,大家没想到的是,陈春秀事件仅仅是揭开了高考冒名顶替的冰山一角。

据媒体报道,山东省在近两年内已经排查出十多年前,共计242人冒名顶替他人入学,而当事人却一直还被蒙在鼓里。

随着事件发酵,山东冠县农家女陈春秀公开了自己将要起诉顶替者的声明。此后,一个比陈春秀更“惨”的山东微博网友发帖称,自己原名苟晶,曾就读于济宁市实验中学,在1997年和1998年曾连续两年参加山东省高考,这两年均被人冒名顶替了。

苟晶事件一出,大家一片哗然。一起又一起冒名顶替事件一次次击穿大家认知的底线。

如何从根本上堵住漏洞,是这些案件引发关注的意义所在。

陈春秀展示自己当年的准考证


(一)录取通知书寄到哪里很重要

陈春秀和苟晶当年高考的那个年代,录取通知书一般发放到哪些地方呢?

一般来说,录取通知书会根据考生的高考报名所留的通知书邮寄地址寄送,大学录取通知书最终会寄到哪里的,与考生自己留的地址有最大的关系。

现在,由于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几乎90%以上的考生预留的通知书邮寄地址都是自己的家庭,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就知道自己被哪所学校所录取,对于学生来说,能在等待录取,备受煎熬的时候,及时收到录取通知书,绝对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但是在十几二十年前,不少农村学生由于家庭所处偏僻,通讯联络不便,收取邮件有困难,录取通知书的地址大多填写的中学地址或者当地招办地址。学校和招办集中收取部分录取通知书后,通知学生领取或者自行前往查询领取。

问题的关键就出在这里,有些中学的老师相当负责,会采取各种办法,无论是电话还是托人带信,想方设法通知已经被录取的毕业生们领取通知书。而有些不负责任的中学,大多会在布告栏张贴一张领取通知,等着学生自己前来领取。没人来领的一些录取通知书由此就会“静静的尘封在角落”。更有甚者,这些录取通知书会成为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牟利的工具。苟晶的录取通知书,为什么不在自己手里,而在班主任手里,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当然,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前些年,河南省夏邑县就发生过大学录取通知书被中学“搁浅”近一年,考生因此错失去年读大学的机会的事件。

夏邑县一高考生李奎鹏在2007年高考后没有接到录取通知书,无奈选择了复读。2008年3月,父亲意外得知儿子已被郑州师专录取。经过家长几个月的查找,谜底终于揭开:李奎鹏的录取通知书在夏邑县一高的微机室里已经“沉睡”了近一年,它还藏在一堆落满灰尘录取通知书里。

李奎鹏最终找到了自己的通知书,虽然已经失效,没了作用,但这份通知书好歹没有成为冒名顶替“作恶”的工具。2002年,湖北考生王俊亮以506分的高考成绩,被长江大学录取。但录取通知书送到王俊亮学校时,却被王俊亮的班主任转给了他朋友的孩子,成为了牟利的工具。

无论是冠县农家女陈春秀,还是两次高考被顶替的苟晶,彻查当年录取通知书发放的程序和流程,依法依规处理涉案人,是还当事人一个公道,弄清事件真相的一个关键环节。直到目前,山东省冠县人民政府针对“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发布调查进展的通报,也仅是顶替者陈某某停职。事件其他涉及详细信息正在进一步调查中,我们也期待真相的早日到来。

(二)户籍管理制度不健全身份信息可能被篡改

没有与通知书对应的身份证明(身份证或户口本),顶替者是不可能冒名入学的。

从这个层面讲,板子可能不应该全部打在高校身上。如果一名考生身份证明没有问题,录取通知书在手,高校又有什么理由不让他入学?

苟晶的举报微博

户口这个问题对于大学新生非常重要,不仅是身份证明,还是上大学必备。因为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至上世纪90年代很长一段时期,考上大学迁移户籍都还是强制性的,大学新生都必须在入学之初将自己的户口由家庭所在地迁移到学校所在地。

此后的户籍迁移才是考生自愿,学生可以选择迁,也可以选择不迁。但无论迁移不迁移户籍,苟晶和陈春秀们的户籍身份信息是已经被顶替者篡改和冒用了的,顶替者如何篡改和冒用身份,值得彻底严查。

距今十几二十多年前,二代身份证还没有开始完全普及时,各地方身份信息并未完全联网。很多地方的基层派出所掌握上户、立户、销户、修改户籍信息等权力,从而在那些年代,产生了很多“一人多户”、“一人多证”、随意更改信息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有些地方还十分突出。

所以,彻查当年陈春秀、苟晶户籍所在地公安户籍部门,如何为顶替者办理身份证明,户籍迁移证明,甚至办理虚假身份等违法行为,是当地政府彻查这些事件绕不开的环节。决不能像陈春秀事件那样,以“入学材料为舅妈办理,现已去世”等等理由搪塞过去。

教育公平是社会正义的底线。每一位被冒名顶替者该得到公正、透明、合理的结局——用严格的调查还原事实真相,对涉事人员严格追责,正视并算清每一笔“历史旧账”。值得欣慰的是陈春秀事件,山东理工大学已经表态“努力帮助她完成就读的心愿”。今后,健全各项制度,让此类事件再不发生,才是大众期待的,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努力做的事。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的关于高考升学那些事,请关注@正说高考志愿。

这是典型的利益驱动,参与的人都失去了最基本的诚信观念,涉嫌违纪违法。

任何一件冒名顶替的事件都不可能是一个人所为,必然构成一个利益链条。

最有可能参与其中的人包括冒名顶替的学生、家长、学校老师和领导、教育部门分管领导和具体承办人员,甚至民政部门、户籍管理部门、高校相关人员都有可能参与其中。

必须彻查,必须严惩,冒名顶替的做法改变了被顶替学生一生的人生轨迹,是极其恶劣的不耻行径,必须要让违法违纪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不然哪有公平可言?

这样的事情以后也不一定会杜绝,但是加强制度透明,加大处罚力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样的事情才会越来越少。

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的根本原因,是顶替者及其幕后的人法制观念太差,置国家法律于不顾,拿国家的高考当儿戏而导演、表演的一幕丑剧。我相信,经过治理,冒名顶替的悲剧一定不会重演。

针对近期频频曝光的顶替高考或上大学事件,你有什么感想

顶替高考或者顶替上大学都违法的事情,都会受到惩罚的。用法律手段保护老百姓受教育的权利。

国家高考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这关系国家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荣辱,顶替高或者冒名顶替上大学都是违法行为,国家会严厉惩处的

最近山东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引起全国的关注,拔出萝卜带出泥,山东省这几年240多名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旧案翻出来了,河南省的王娜娜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也重新又浮出水面。

本来冒名顶替上大学就是一个违法事件,不能容忍的事情,不能轻描淡写的就这样结束了,有些顶替着不知道悔改,还嚣张跋扈,十分猖狂。

希望教育部门联合公安部门查清真相,把所有顶替者、参与买卖大学通知书者、伪造证件者、行贿受贿者统统绳之于法,让被顶替者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公正。

农村的孩子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金榜题名时,却被别人偷偷窃取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是赤裸裸的窃取,不仅仅毁了别人的一生,改变了别人的人生轨迹,甚至于摧毁了一个贫困的家庭,本来希望鲤鱼跳龙门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料被别人算计了人生。

不管考生考的是清华北大,还是普通的专科院校,那也是别人自己的考取的,也不是你的,不知道顶替者那里来的勇气,不知羞耻的嘴脸,真是无语。

希望政府部门彻查顶替高考或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对于涉事人员严惩不贷。


感慨颇深!

高考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弊端,可不得不说,它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手段!这源于它极其严格的监管流程和措施。

可措施再严格,流程再严谨,也毕竟要靠人来完成,难免有些偷鸡摸狗之徒铤而走险,做出冒天下大不违之事。

顶替事件的发生,必然导致教育部门为首的政府机关公信力下降。国家对高考的重视,不用我多说,它承载了多少家庭的希望,更不用我多说!可怕的是,顶替事件并不是靠个人能够完成的,而是一条完整的链!一个人滥用职权不可怕,可怕的是形成风气,形成团伙作案!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寒门出贵子!顶替事件一出,这话成了笑话!我们这代人,已经把小孩子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恨不得生下来就送去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如果这时候有人告诉你,别忙了,你的小孩儿再优秀也没用,将来只能去搬砖,只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做!?

我特想问问这帮人,佛祖安排凡人的命运尚有据可依,你们这是比佛祖还牛逼啊!中国什么时候允许这么牛逼的人存在了!?这种改变别人命运的行为,必须严惩!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有关部门的处理结果,将直接影响政府在百姓中的公信力。

个人有以下几点,同大家分享一下。

其一:细思极恐,讲真的,要没有一定的实力,还真不能顺利顶替吧,更恐怖的是,还顶替了那么多年。冒牌,这个还真不是电影小说中出现的,果然,小说都源于现实啊。恐怖的是,不在于这个顶替者是什么心态,而且背后权利得不到监管,权利滥用,这才是最恐怖。而更加恐怖的是,被顶替者还一无所之。

其二:教育公平,真只是说说而已?被顶替者,谁替他们想想,身心受多大的打击。

其三:法律不健全,监管不力,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做出相应整改。

其四:在追责的同时,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做到有人监督,有人监管,不滥用权利。

其五:发现问题很好,但接下来怎么做,是不是相关部门得出来变态了!

作为一名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当代大学生,我认为上大学被顶替这件事,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从被顶替学生的角度去看,就是提醒我们后来者也就是以后的学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信息等各方面的安全,自己的事自己一定要上心。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自然是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不过现在的大环境比着以前公平公正了很多我们要对政府有信心。从顶替者的角度来看,你既然有能力去顶替别人,说明你们家里非富即贵,否则怎么会手眼通天呢?这时候你们就要想一想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你们有良好的家庭条件,不通过这样的非法渠道也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未来,又何必去侵犯那些弱者呢?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爆出这么多的顶替事件,确实有点震撼!那些被顶提的人,在当时会承受多大的压力,会有怎样不为人知的痛处。十年寒窗苦读,最终无疾而终,还以为是自己笨,还以为是自己辜负了家长的期望,而这些通只有当事人最清楚。那些顶提者,那些幕后的操纵者,你们在做这些的时候良心会不会痛?你们偷走的不仅是他们的梦想,还有他们的人生!我相信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当地政府一定会给大家一个合理的答案。让我们静静期待,不要妄加猜测。


高考分数被人偷走,这在作恶的班主任眼中“实属无奈”“请你原谅”的一个小人的选择,永远改变了她的人生路径。错过的不是一年两年,一个学校,是那条分叉路上所有一切选择。

可是,兜兜转转,如此绝境,她还是把人生过得挺精彩的,人生的大结局,还是由人的底色决定吗?

就像那个顶替她的人,偷到了这么好的分叉路,还是活得平庸无奇。

山东省查出了200多人冒名顶替上大学,其他省会不会查

全面核查,工作量太大,不可能完成,只有有人举报才会调查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这不是山东今年查出来的,而是2018年的事情。据央视网报道:

山东省教育厅学生处曾于2018年9月10日向省内高校下发《关于开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普通高等教育学历反馈数据清查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重点核查因学籍资格待核查、关键信息有误、重名重号、同一学生多次毕业等四类原因导致的未上网学历信息。”

结果,包括中国海洋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齐鲁医学院等高校在内的11所高校,自2018年以来累计公示128人涉嫌冒名顶替入学。

另据南方都市报6月19日披露,近两年内,山东省内高校排查出242人涉嫌冒名顶替他人身份入学

但客观地说,用“排查”一词,明显不当,因为目前只有10多所高校的数据,山东省境内,各种高校数百所,究竟有多少存在冒名顶替,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不过,据有网友反映,某些地方,买卖录取通知书已经形成一个产业链,属于公开的秘密——究竟是否属实,只有等待调查了。

那么,由此看来,山东冒名顶替的情况,应该还是很严重的,其他省市区又如何呢?会不会进行一次大排查呢?

个人认为,全面排查的可能性非常之低,原因如下:

一是跨越的历史太长,很多档案可能已经丢失。

如果各地要全面排查,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如果从恢复高考开始,那就要从1977年查起——距今已经43年,档案的完整性,都是一个大问题,又如何查的清楚呢?

可以说,有些大学,几经变迁、搬迁,档案是否保存完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没有档案,何从查起?

二是涉及的人数太多,全面核查工作量太大。

如果从恢复高考开始核查,那可是涉及到数亿人的问题,将整个发通知、领取通知、报到上学等等所有链条重新核查一遍,那要花多少的人力物力?

可以说,这是一个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是人员变动频繁,重新核查的意义不是很大。

核查的目的,是要追究责任,可由于时间太长,当初办理的人很多已经退休,有的甚至已经作古,即使查出来,追究的意义也不大。

再说了,那些冒名顶替的,比如恢复高考时的顶替者,几乎都已经退休,意义何在呢?

也就是说,从经济学的角度,这种全面的核查,性价比太低。当然,从公平正义的角度,这种核查,非常有必要——让所有违法违规者,都付出代价,这是正义的必然要求!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个人认为,是有的。

通过媒体这一段时间的报道,相信全国很大一部分人都知道了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情,那么,凡是有所怀疑的,不妨都到学信网等权威网站去查询一下,如果自己没有上大学,而又有和自己同名同姓的人上了大学,那么,就可以搜集证据举报——这样,各地核查的人数就会大大降低,工作量也会大大降低!

所以,当下,个人认为,最要紧的是,各地教育部门,公布学籍核查电话,即日起接受投诉,以便让那些冒名顶替者显出原形。

当然,各地也可以设置一个期限,比如,凡是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在什么时间之内,自行承认,只注销学籍,予以适当的经济处罚;一旦被核查出来,既要注销学籍,还要予以政治经济和司法惩治!

各位网友,对于这个问题,你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互动!

近日,山东省查出242人涉嫌冒名顶替他人身份入学的情况,一时间成为广大网友们关注的重点事件,自仝卓高考舞弊案发生到现在,已经查出来如此多的冒名顶替他人入学的事情发生,这就说明,冒名顶替他人入学的现象不是个例。

山东省教育厅新闻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面,山东省内对高校展开排查时,已经查出了242人涉嫌冒名顶替他人入学,对此,山东省教育厅已经明确表示,他们正在对这件事情进行总体数据调查。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面,山东省教育厅就在其省内高校如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查出了135人冒名顶替入学,济南大学查出36人冒名顶替,枣庄学院也查出了20人冒名顶替的事情等等,截至目前,被查出的这242名冒名顶替者,已经全部被注销了学籍。

至于说,山东省查出了200多人冒名顶替上大学,其他省会不会查?笔者认为,从山东省此次查出242名冒名顶替事件就可以看出,这样的事情在山东省内至今没有彻底杜绝,那么,其他省份就不能排除也会出现类似的事情,因为,这并不是一起孤立案件,已经被查出242名冒名顶替。

要知道,每一年的高考对于考生来讲,可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也正因为如此,为了保障绝对的公平性,每年高考期间的防作弊查的是非常严格的,而像山东省出现的这种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情,不但违反了公平性,甚至已经严重违法违纪,因此,其他各省也是有必要进行一次彻底调查 来找出那群害人之马,以此来保证高考的公平性。

关注小柳聊聊兵 更多精彩内容观看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高考本来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发生冒名顶替的事情实在让人气愤。我不知道冒名顶替毁了别人一生的人她的良心何在?这样没有品德的人还能被单位重用?

山东省既然能查出200多人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可见问题是多么严重。篡改学历、改名字,改户口,改成绩,改档案,这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而是一个链条。

面对这种情况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彻查,严查。还被顶替者一个清白,并赔偿这么多年被毁掉的人生的精神损失费。

冒名顶替是一种什么心里?做人最基本的是诚实善良,你自己没有努力学习,窃取别人的成绩,弄虚作假,毁了别人的一生,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品德?

@一帆随笔517 呼吁全社会的人都够行动起来,杜绝这种事件的再次发生,一旦发现身边有人冒名顶替他人,一定要举报。

试想一下如果是自己的孩子被冒名顶替而失去上大学的权利,毁了他的一生,我们还能冷静到无动于衷吗?

高考是一片净土,每个学生都是苦读十二年靠着自己的辛苦努力才换来人生这次机会,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可能高考是唯一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他们拼不起钱拼不起权,只能靠自己努力学习才能走出大山,而那些冒名顶替者良心何在?

希望其他省也能严查冒名顶替上大学者,也希望教育制度越来越完善,利用权势弄虚作假的事情被杜绝,每个人应该以诚信为本,做事先学会做人。对冒名顶替者严厉惩罚,对此事件追查到底。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