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县高中毕业证图片高清(崇阳县高中毕业证图片高清大全)

访客62024-02-23 21:26:05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朱棣虽狠,但对建文帝的子嗣,还算手下留情了!

崇阳县高中毕业证图片高清(崇阳县高中毕业证图片高清大全)

建文四年(1402年),一场靖难之役,让大明王朝最高统治集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明正统建文朱允炆兵败失踪,藩王朱棣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成功夺取允炆一脉的帝系传承,自立为帝,成为大明朝第三位皇帝。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自古新的统治集团打败旧的统治集团,为了独享胜利的果实,占据旧集团的位置,新集团往往就会对旧集团进行无情的打压,或囚禁终生,或流放千里,或满门抄斩。

对于朱棣及其麾下的新统治集团而言,旧的建文统治集团自然是要被清算的,毕竟建文旧臣不除,岂有朱棣新臣的位置呢!那么要清算,作为建文统治集团的领袖,建文朱允炆的子嗣自然就成为首要的打击对象。

建文帝朱允炆失踪前,留有二子,嫡长子朱文奎(南明弘治年间,被弘光帝追复为恭愍太子;隆武时期,被隆武帝追复为和简太子)和嫡次子朱文圭(南明弘治年间,被弘光帝追复为润(原)王,谥号“怀”)。

嫡长子朱文奎,在朱棣进宫前,不知所踪,年七岁。有说他与建文一起死在大火中,也有说他与建文一起从皇宫中的暗道逃出生天,此后隐姓埋名,不为他人所知。

嫡次子朱文圭,朱棣攻进南京时,他才2岁,或许是因为彼时朱文圭尚是不知事的幼儿,又或许是因朱棣对朱允炆有愧,总之对这个小侄子,朱棣是手下留情的。朱棣称帝后,朱文圭就被送往凤阳,将其长期圈禁在广安宫,号为建庶人

这一圈禁,就是五十五年的时间。

关于朱文圭的结局,《天顺日录》是这样记载的:

上复位之后,因思建庶人辈无辜淹禁将五、六十年,意欲宽之。一日,谓贤曰:「亲亲之意,实所不忍。」贤即对曰:「陛下此一念,天地鬼神实临之,太祖在天之灵实临之,尧、舜存心不过如此。」上遂决。即日白太后,许之。左右或以为不可,上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左右闻之,皆愧服不能止。乃遣中官於凤阳造房屋。毕日,上召贤曰:「今可送去。」敕军衞有司供给柴米,一应噐用悉令其完具,以安其生。听其婚娶,以续其后。自在出入,给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数人。遣太监牛玉入禁谕其意,建庶人闻之,且悲且喜,不意圣恩如此。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依靠“夺门之变”,成功搬到代宗,重新夺得皇位。某日,英宗想起自己那七年在南宫暗无天日的圈禁生活,顿时就怜惜其已经被圈禁了五十余年的建庶人朱文圭。于是乎,就决定下旨还朱文圭自由,不久英宗就派遣宦官前往凤阳下旨,宣旨放出了已被囚禁了大半辈子的朱文圭。

同时,英宗还下旨地方为朱文圭建造房屋,供给他日常所需,并赐他护卫二十人,奴婢十余人。

不过,或许是激动过度,又或许是寿命已尽,朱文圭放出来没多久,还没享受几天的自幼生活,就憾然去世。

当然,朱文圭虽死,但建文一脉并没有因此绝嗣。从后来的史书记载,朱文圭是有后的。

天顺三年(1459年)十月,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奏请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圈禁,明英宗不许。

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京司礼太监覃包上奏宪宗,说建庶人衣料短缺,明宪宗闻奏命工部予以供给。

弘治年间,平民缪恭上书孝宗请求封朱文圭后人为藩王,以奉祀朱标,触怒通政司,下狱,后被孝宗赦免。

由上可知,建文一脉并未绝嗣,直到弘治年间都依旧有关于其后人的记载。

有,就是建文帝次子朱文圭,被关了整整五十多年,重获自由后,竟然牛马不分,很快便去世了,好在,这位可怜的建庶人,凭自己努力仍为懿文太子、建文帝一系留下了血脉。

建文帝朱允炆,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生母吕氏(大臣吕本之女),朱允炆原本无缘成为皇太孙,因为懿文太子朱标嫡长子朱英雄早早去世(开平王常遇春之女太子妃常氏所生),朱允炆生母吕氏在太子妃常氏去世后晋位为太子妃,使得朱允炆成为事实上的嫡皇长孙。朱元璋原本在确立储君问题上考虑很多,直到他去世前几年,才确立朱允炆为大明王朝的皇位继承人。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八岁的皇太孙朱允炆迎娶光禄少卿马全之女马氏为太孙妃,建文元年(1399年)被册封为皇后。马氏一共为建文帝生下二子,长子朱文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出生,建文元年被立为太子。次子朱文圭,出生于建文三年(1401年),在他出生的这一年,建文帝因为削藩之事,早已与皇叔燕王朱棣撕破脸皮,南军与燕军也已经厮杀的难分难解。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穗打开金川门投降,朱棣率军入城,结束了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而建文帝朱允炆和太子朱文奎,则在燕军入宫后不知所踪,马皇后自焚而死。朱文奎和其父朱允炆一样,去向成谜,有人说死于宫中大火,但并未找到他的尸骨,因此,朱允炆朱文奎父子的结局,至今都是个谜,连《明史》都只能以“燕师入,(太子)七岁矣,莫知所踪。”草草带过。

燕军因为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穗打开金川门投降,而兵不血刃的进入南京,以至于建文帝毫无准备,甚至都来不及送两个儿子出城。结果是,马皇后在宫中自焚,建文帝与太子朱文奎不知所踪。而朱文圭,据说当时因为年幼,被安置在其他妃嫔的宫殿当中,燕军入宫后,到处搜寻,最终只寻得建文帝次子朱文圭。

对于这个年仅两岁的侄孙,朱棣的处理方式还算人道,至少要比唐太宗李世民强的多,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将太子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齐王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诛杀,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了污点。朱棣原本可以轻松处死这个襁褓小儿,以绝后患,但毕竟是以非常手段推翻侄儿的皇位,再开杀戮,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反感,更何况彼时的朱文圭才不过两岁的婴孩,对自己的皇权根本够不成威胁。

(将建庶人从高墙之内释放的是明英宗)

于是,朱棣便决定派人把朱文圭送往中都凤阳广安宫,由守陵太监严加看管,号为建庶人。可怜年仅两岁的朱文圭被送到凤阳后,便长期过着圈禁生活,尽管因为特殊的身份被严格限制了人身自由,活动范围仅限于广安宫,日常衣食起居都有专人照顾,但毕竟是处于监禁,形同罪人,身边连个说的上话的人都没有,与外界隔绝,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庶人朱文圭就是在这样的高墙生活下,整整度过了55年。

直到英宗复辟,这个长期被幽禁于高墙之内的皇室贵胄才被记起,英宗准备下旨,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却以建庶人大罪之身不可轻释,英宗坚持已见,下旨释放建庶人,当时的大学士李贤大赞英宗之举是:“此尧、舜之心也。”

获得自由的建庶人朱文圭,因为在广安宫圈禁实在太久了,从一个襁褓孩儿,变成如今的皓首白发皓首,五十多年的高墙生活,彻底毁掉了这个皇室贵胄。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派内臣牛玉持圣旨到中都凤阳,解除建庶人圈禁,准许这位苦难的皇伯祖在凤阳城定居,婚娶自由,并特赐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以照料其饮食起居。

可怜的建庶人朱文圭,虽在圈禁五十多年后获得自由,但是高墙内的禁锢生活早已毁了他,以至于获得自由后,竟然不懂男女之事,甚至连牛马不分,没过几个月,建庶人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

好在,这位一生苦难的皇室贵胄,终究是艰难的给自己留下了后代,根据《明英宗实录》、《明宪宗实录》等史料的记载,在建庶人死后,上述实录都提到过建庶人,如天顺三年十月(1459年),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奏请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送到有军队的城中看守,被英宗驳回,而建庶人早在天顺元年(1457年)便已经去世,此处所指之建庶人,当是朱文圭之子。而吴庶人,则是建庶人的叔父,建文帝的异母弟朱允熥的后代,建庶人与吴庶人同年被废为庶人并送往凤阳禁锢。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追谥朱文圭为润怀王。而朱文圭之后代,因为其庶人之身份,在史籍并无记载,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建文帝一系,是留下了血脉的。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率大军南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向南京发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结果在这场叔侄的内战中,建文帝犯了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心慈手软,他为了防止自己背上一个杀叔的罪名,下令不许伤害自己的叔叔。


这样导致在对燕王作战时,建文帝的这道命令让将士们畏手畏脚,使得朱棣多次化险为夷,四年后,朱棣的大军攻陷了南京,燕王成功篡位,为明成祖,而建文帝则在战乱中神秘的失踪了。


有人说建文帝死于乱军之中,因葬身火海而尸骨无存,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可靠,因为其他资料都没有记载过建文帝的殡葬仪式,谁也不知道建文帝的陵寝所在,因此很多人认为建文帝并没有死,在南京城破之时已经走密道逃走了,最后出家当了和尚。


2008年,一工程队在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金贝村的登山道施工时,意外的发现了一座古墓,考古人员初步推断,墓主是一位高僧,而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从墓主人身上的衣着服饰读出了很多的信息,得出结论这是建文帝的墓。


那么问题来了,建文帝神秘的失踪了,他还有后代吗?


据史料记载,建文帝失踪时25岁左右,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朱文奎,建文帝登基时就立他为太子,靖难之役后,朱文奎和建文帝一起玩失踪,时年七岁,既然没死,那他肯定就有后代。


关于朱文奎的传说有很多,有的说他逃到了一个苗族的聚集地,和一个苗族姑娘结婚,留下了很多的后代,还有的说他逃到了湖南,那里也有很多他的后人。


建文帝的第二个儿子叫朱文圭,靖难之役后仅有两岁的他被朱棣抓到了,囚禁在老家凤阳,被称为“建庶人”,这一关就是54年,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后,对同样被囚禁的建庶人感同身受,动了恻隐之心,不再忍心继续幽禁他,于是就将他放了出来。


已经56岁的朱文圭由于自幼就被监禁在铜墙铁壁里,从来没有与外界接触过,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连猪马牛羊都不认识,恐怕连女人都没见过,智力跟小孩差不多,朱祁镇派人给他修了房屋,还给了他十多个美女,即使是他不懂什么男女之欢,这些女人是懂的,因此朱文圭也应该有后人吧。



在明朝发生过的两三件大事,除了满清入关,崇祯帝自尽,以及后来南明小朝廷的灭亡之外,最惨烈的要属永乐皇帝篡位,建文帝朱允炆被烧死的事件了。

但对于这一切《明史》似乎避讳不已,对于建文帝除了“起火”、“不知所踪”的字样,没有过多浪费笔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朱棣在建文帝消失后三年即位,当时国家依然被建文帝的阴影干预着,他的旧臣、故吏、儒生,那些没死光的,依然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大明表面上是换了新主人,实际上政令依然按照旧主人的进行。为了改变这一切,朱棣做出了几个决定,第一,迁都,第二,郑和下西洋,他需要制造点自己的存在感了。

对于礼法森严,道德观严格的古代,礼法的束缚实际上是远超皇权的,朱棣未尝心惊胆战,他不知道建文帝到底死了没有?即使死了,这个人也阴魂不散地充斥着朝廷每一个角落,所以朱棣疯狂地想要借郑和下西洋的幌子找到建文帝,也许只有亲眼看着他死,朱棣才不会在每个深夜辗转反侧,备受煎熬。

对于建文帝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出家”当和尚的传闻是最多的,据说,朱允炆带着太子朱文奎,经过三年的流亡生活,最终选择了湖南宁远的大观堡梅木塘建院隐居。

那么问题来了,时隔六百年之后,建文帝朱允炆这一系后代是否还有血脉传承呢?

建文帝朱允炆有两个儿子,长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太子跟他一起消失了,而次子朱文圭则被朱棣幽禁起来,被称“建庶人”,事情发生时他才两岁,幽禁50多年放生后,朱文圭已经57岁了。当时是明英宗掌权,他因为自己被囚禁过,格外同情建庶人,不但送了大量美女去服侍他,还给拨了几次款赡养他,建庶人后来下落不明,也不知道是否有生育。不过57岁要生育也并非全无可能,所以这一支很可能有后代的。

而对于太子朱文奎的说法就更多了,他跟建文帝一样神秘,所以对他的研究和推测也是很多的,根据建文帝的下落,人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朱文奎继承了建文帝的大观堡,成了“堡主”,也是个和尚,而且是个隐居的和尚。

更多的专家认为,朱文奎根本没做和尚,他后来在苗族聚居之地,跟一个苗族姑娘结婚了,还留下了很多后人。这种说法是2006年,逐渐清晰起来的,当时一个苗族老人,拿出一个刻着九个字的大印,坚称:我就是建文帝朱允炆默太子朱文奎的后代!引起一片哗然。朱允炆还有嫡系后人?这9个大字是什么?

据老人说,当年建文帝出逃后,带着7岁的朱文奎,经历千辛万苦,来到安顺西秀区、镇宁、紫云三地的交界处,躲藏在深山里,后来,朱文奎跟当地的苗族姑娘结婚生子,而老人朱永斌就是他们的后代。

这枚印的质地有些像黄铜,上铸辟邪神兽,卧镇印台之上,而印文为九叠文篆书体,大印上的9个字为:“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

“大仃国”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国家吗?不,中国并无这个国家。专家经过对各省县志的查阅和对历史资料的搜索,发现“大仃国”并非是国家名,而是说了一个历史事件。

“仃”字,《辞海》之中指的是孤苦零丁,国家发生灾难。皇族流离失所,帝王依然有权威但却没有执行命令的朝廷,所以,“王都行省”作为随王护驾的外从官员冠之的署事官名位了,用这个大印给予官员一个“名分”,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

“九叠文篆字”到底是不是明朝的产物呢?其实这个字体是元末明初皇族喜欢用的字体,那么这枚印章是真的出自皇帝之手吗?专家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大。

如果是真的话,它就是价值连城的文物了,而消失在历史尘埃里的建文帝——明朝正宗的皇帝,他的失踪之谜或者,都能在某一天解开,对历史研究者而言,是一个宝贵的财富。

综上所述,建文帝朱允炆留有后代的可能性很大,这也让在皇位斗争中惨遭失败的建文帝,在九泉之下获得稍许安慰吧!

2010年7月,在南京举行了一场“明建文帝国际学术研究会议”,其中与会专家有50多人,还有多达一百余种有关建文帝踪迹的地方志和家谱。可惜这些材料基本都是民国以后搞的,真正明清时代的证据几乎为零。

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有没有死在当年奉天殿的那场大火之中,似乎已经没有人在乎。毕竟根据民间传说,这位把皇帝这份职业做得一塌糊涂的“丧家之犬”,出逃之后足迹几乎遍布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既然如此,这位建文皇帝有没有留下血脉呢?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传说,都是有的。

朱允炆大和尚剧照

正史记载

  • 长子朱文奎

根据《明实录》和《明史》,朱允炆有据可查的子嗣共有两人,分别是皇太子朱文奎和建庶人朱文圭。

朱文奎,生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十月三十日,生母为皇太孙妃马氏。他是明朝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位老皇帝在世时出生的皇曾孙。据说朱元璋竟然对曾长孙出生还很不感冒,认为晦气,这个只怕是朱棣篡位后修改《太祖实录》,为了恶心大哥朱标才这样说的吧。

甲寅,皇曾孙文奎生,皇太孙允炆长子也。上曰:“十月,数之终,又生于晦日。”命内庭勿贺。—《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六》

所谓的“晦日”是指中国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的三十日,小月的二十九日。但是从已知资料来看,似乎也查不到“晦日”到底有什么不好的意义。所以朱元璋的这段话,大概率是造假。

朱允炆即位后,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册封朱文奎为皇太子。南京城破的当天,年仅七岁的皇太子朱文奎下落不明。

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 次子朱文圭

朱文圭,生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十二月,生母为已经由皇太孙妃进封皇后的马氏。南京城破之后,年仅两岁的朱文圭被留在了皇宫内,如何处置这个幼童,成了困扰朱棣的难题。最终朱棣将其送到老家凤阳,幽禁于广安宫中,称为“建庶人”。

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朱棣剧照

建庶人的命运极为凄惨,以他南京城破时两岁的年纪来看,对于其父皇和母后应该是毫无记忆的。而在此后的55年时间里,他的人生就一直在那座小小的广安宫中度过,这一方天地,竟然就是全部。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凌晨,“大明第一战神”、太上皇帝朱祁镇(即明英宗)从紫禁城外的南宫中发动政变,将皇位从弟弟朱祁钰手中重新夺了回来。复辟之后的明英宗杀害景泰朝大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废弟弟仍为郕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并在弟弟死后赐恶谥“戾”。

朝局基本稳定之后,朱祁镇想起来要改善一下自己本就颇为不堪的口碑,想来想去,这位曾经的俘虏皇帝想起了“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朱文圭。释放早已不足为患的建文帝之子,无疑是个一本万利的好方法。

上复位之后,因思建庶人辈无辜淹禁将五、六十年,意欲宽之。一日,谓贤曰:"亲亲之意,实所不忍。"贤即对曰:"陛下此一念,天地鬼神实临之,太祖在天之灵实临之,尧、舜存心不过如此。"上遂决。即日白太后,许之。左右或以为不可,上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左右闻之,皆愧服不能止。—《天顺日录》

凤阳古城

这里稍作解释,引文中的“贤”,即《天顺日录》的作者李贤。英宗复辟后,李贤是内阁大学士,他和皇帝之间的对话记录,可信度极高。最终建庶人离开广安宫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居住到了凤阳城中。朝廷每月提供“廪饩(即粮食之类生活物资)”,并且允许朱文圭“于军民之家自择婚配”,目的是“以续其后”

《明史》上说朱文圭在被释放后“未几卒”,这个是明显的扯淡。“未几”这个词语,意思就是泛指没有多久。打个比方,朱文圭是天顺元年十月被释放,如果他当年或者隔年去世,那么用“未几卒”是比较准确的。但事实上这位建庶人在获得自由之后,至少还活了十年。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有官员向当时的皇帝宪宗朱见深提出将朱文圭移送至有军卫的城池,或者凤阳旧中书省居住,这样便于看管。最终宪宗以“安置已定”的理由否决了这项提案,但至少说明在被释放十年之后,朱文圭依然在世。

庚戌,巡抚淮扬、右副都御史胜昭言:建庶人、吴庶人等俱置凤阳城中,官军巡护警拆,声闻陵寝,恐或未安。况城池不修,或有不逞之徒一时事出不测,猝难防御。…建、吴二庶人送置有军卫城池处,或凤阳旧中书省,严加防范。庶亲亲之意不失,而防守之虑亦严。—《明宪宗实录卷四十七》

至于以57岁高龄才得以婚配的建庶人有没有子嗣呢?从此后的实录记载来看,没有一个字提到,想来是没有的。按照正常结论,建文帝的血脉至此而绝。

民间传说

  • 后裔在日本

据说有人在日本发现《曾我萧白画册》中,记载了日本画家曾我萧白的世族宗谱。曾我萧白出生于日本中御门天皇享保十五年(公元1730年),是一位特异且叛逆的日本画家。根据该宗谱所记,曾我萧白的家族世系是这样的:

明太祖—懿文皇帝—秀文(画家)—蛇足—宗文—绍先—宗誉—绍详—直庵—二直庵—玉翁—绍兴—绍叔—曾我萧白

如果我们找一张曾我萧白的画作来看,可以发现其中的题款均为:“明太祖皇帝十四世玄孙”。看来曾我萧白对自己是大明皇室后裔非常自信。按这种说法,宗谱中的秀文应该就是朱允炆本人,蛇足应该就是皇太子朱文奎。

曾我萧白画作

  • 后裔在贵州

2006年的时候,来自贵州安顺镇宁自治县的一位苗族老农朱永斌,出示了一枚被疑为与建文帝有关的神秘大印,声称自己是朱元璋以及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人。据朱永斌老人所说,其家族世代流传一个传说:

当年南京城破之后,建文皇帝带着皇太子一起出逃,最终落脚安顺西秀区、镇宁、紫云三地的交界处,躲藏在苗族聚居的深山老林中。后来朱文奎就与当地苗族姑娘成婚,子孙后代绵延至今。

至于那枚神秘的大印,上铸辟邪神兽,卧镇印台之上,而印文为九叠文篆书体。大印上的9个字为:“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中国历史上自然没有所谓的“大仃国”,但“仃”在《辞海》之中指的是孤苦零丁的意思。“大仃国”即指国家发生大难,皇帝孤苦伶仃流离失所。

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

结语:历史就是如此有趣,按照正史,建文帝应该是没有血脉留存了。但根据民间传说,朱允炆的子孙却有千千万。但无论如何,朱允炆为自己政治上的不成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即使他真的逃出南京,真的还有后代,他们原本应该享受的生活,却也是再也回不去了。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