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汤阴县高中毕业证图片大全集

访客52024-02-26 23:45:30

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古人参加县考,选取优秀的童生为秀才,相当于现在的本科毕业生。然而秀才每年都要测试,又分为贡生、廪生、监生、增生、附生、郡生、邑生等。其中贡生相当于国内985高校本科毕业生,廪生、增生、附生、郡生相当于211本科毕业生,邑生相当于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

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汤阴县高中毕业证图片大全集

举人在乡试中由秀才考取,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设考场,每次录取几十名不等,相当于现代的硕士毕业生。其中前五名为"经魁",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为"亚元",第三名至第五名为"经魁",第六名以下皆称"文魁”。选中"经魁"的举人大约相当于现代世界百强高校的硕士毕业生。

进士在京城会试,由参考的全国举人中产生,录取名额百余至二百余人不等。统称为"贡士”。为了区分等级,全体"贡士”还要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殿试中取得前三名的统称为"进士及第”,为一甲。其中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二甲进士统称为"赐进士出身",其中第一名为"传胪"。录取名额几十名不等。

三甲进士统称为“赐同进士出身”。这样看来,一甲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世界前十名高校的博士毕业生,二甲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世界前百强高校博士毕业生,三甲进士也要相当于现在的世界五百强高校博士毕业生了。

古代科举考试三年才举行一次,状元榜眼探花的殿试前三名,皇帝亲点,所以我认为应该是中科院院士级别的。进士可以直接翰林院,所以不低于博士。举人是可以补缺知县的,知县是县委书记县长加县法院院长加各种权力,所以举人是相当厉害点,现在的大学生挂职锻炼都是从村官开始的,我认为举人至少相当于985、211大学生吧。过去的秀才和现在的一般大学生一样,需要自谋职业,到县里应聘个师爷、文书,街头替人写个状子、家书,或者办个私塾教学生。下面的童生没有功名,算高中毕业吧。至于上两年私塾的就算小学初中毕业了,村里记个帐写个对联啥的。

这个问题存在一个争议的地方,那就是很多人喜欢把古代文人秀才知识量拿来跟今天的人相比,实际上这种比较是没有可比性的!

秀才,举人,进士,探花,榜眼,状元从低到高应该是这么个顺序,就算是最低层次的秀才郎其文言文,国学造诣都不是今天普通大学教授能比的!遑论进士,状元。但是若是比较数学,物理化学等应用学知识,今天的一个小学生就能吊打古代进士举人…

所以题主这个问题只能勉强以古今社会学历含金量做对比了,古代的秀才郎具有见官不拜,一定数量田产不纳税的特权,一个县的秀才人数大概几人到几十人不等。

虽说是穷秀才,但是没几个人敢瞧不起,就这社会地位,今天的学历我看也只有重本才勉强有的比了!

如果考中举人,那么在古代这就是有入仕途当官做老爷的潜力了,可以和一县父母官平起平坐称兄道弟的地位了,今天能勉强比的上的也只有那种重本毕业考中公务员的人中娇子了,还得是重点干部培养对象才行…

如果考中了进士,那就不得了,那就有出任高官成一方实权人物的可能,普通的父母官,豪门乡绅见面只能恭维赔笑的份了,人家现在对接的是朝廷,是皇帝了,当然放在朝廷那也是不够看了。相比起今天能勉强对比的似乎只有那些公务员中的作高级干部的重点培养了…

至于榜眼,探花,状元郎这种,古代那都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臣争相结交,不惜送女儿结交,未来可能封侯拜相,造就一方佳话的人物,今天能比得上的其实并没有,真要勉强算是的我不敢说,大家自行想象…

大略看:

秀才——按等第相当于初、高中毕业生;

举人——按等第相当于大学专、本科毕业生;

进士——按等第相当于硕士、博士(含成就大的博士即博士后);

状元榜眼探花,作为进士,是佼佼者,相当于也是有大成就的博士,院士之类的,或获得过重要国际大奖的某学术领头人及高等级专家。(大略而已,不必斤斤计较。)

谢网友邀,古代的科举制度是末考有功名的叫童生,每三年一考,县级考取的叫秀才,相当高中生,秀才参加省统考,考取的叫贡生(举人),范进中举就是中省考的举人。举人有俸禄,可以任一官半职,相当大学生。最后是国试,全国统考,由皇帝亲自出题,考取的叫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探花,第三名榜眼。相当研究院的研究生,博士,院士之类。其中进士可任省级以上大员,最少是县太爷。前三名官职更大,探花必须是相貌俊美才能入选,以作附马(皇帝招女婿)之用。

首先,提问者的这个排序本身就是错误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可能这么排序。状元、榜眼、探花本身就是进士,指的是进士中的前三名,也称“一甲赐进士及第”、俗称“三鼎甲”。因此,把进士与状元、榜眼、探花摆在一起排序,本身就是错误的。再就是秀才应该排在举人之前,因为在古代只有取得了生员(即俗称的秀才)资格之后才可以参加乡试、考举人,乡试考中之后才能成为举人。现而今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中举”一词,其实就是源自于这里。

清朝的科举考试程序是这样的……读书人首先要参加县试和府试、考取童生资格,然后才能去参加由各省提督学政主持的院试、考取生员资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只有考取了生员资格之后,才能够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如果没能考取生员资格,无论您多大年纪、哪怕是年近耄耋,也只能叫童生!并不是说,只要是个读书人就能叫“秀才”,古代的秀才是要考的。

生员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之后即为举人。理论上,只要是考取了举人,便有了跻身官场的“门票”。举人是可以直接出仕的,但必须等朝廷放名额、如“大挑”等等,如果朝廷不放名额,那举人就只能在家候缺。当然,也不是白等,朝廷会定期给举人发放生活费,而且举人还可以享受免税、免徭役、见官不拜、有罪不得上刑等很多特权。一些在家候缺、但又想要尽快跻身官场的举人往往会选择先入高官幕府充当幕僚,以期获得赏识而“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如晚清时期的重臣左宗棠走的就是这条路。

除此之外,在每年乡试的“落榜生”中,朝廷还会择优录取一些成绩尚可的考生入国字监深造,称为“副榜贡生”。经国字监深造并考核合格之后,这些副榜贡生的待遇参照举人给予,理论上也是可以直接出仕的,但同样要等朝廷放名额。像清朝著名的“于青菜”于成龙,走的就是副榜贡生这条路。因为于成龙身处清初,清廷人才缺口很大,他虽为明朝的副榜贡生出身,但清朝也予以认可了,而且在国字监深造并考核合格之后便被直接外放了知县!要是搁在晚清时期,恐怕就没这么好运了。晚清时期,因为冗员太多、人员过剩,连一些进士都得回家候缺,就更别说是举人和副榜贡生了……而且,一般情况下举人、副榜贡生出仕的起点要远低于进士,后期的升迁也要比进士慢很多。当然,像于成龙、左宗棠之类的“特例”除外。

在考中举人之后,如果不想在家候缺、等朝廷放名额,还有一捷径路可以走,那就是进京参加会试。朝廷不仅有专车接送,而且全额支付路费!当然,前提是你得有这个能力,考不上进士,那你还是得老老实实回家候缺。好在没有年龄限制,只要您想继续考,下次再来、考到头发全白了都没问题。

举人参加会试考中之后即为贡士,而获得了贡士资格等于就是获得了进士资格,因为接下来的殿试是等额录取,只重新排名、不淘汰任何一人。换句话说,只要会试通过了,那就肯定是进士,唯一的区别仅仅是您会获得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还是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里面的“一甲赐进士及第”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而会试的第一名则叫做会元。因为殿试是重新排名,所以会元不一定是状元,状元在会试时也不一定就是会元,全看皇帝的心情了。比如晚清时期的状元刘春霖,就是因为名字叫得好而被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钦点为了状元!

考中进士之后,理论上朝廷都是会为您安排一份工作的,而且级别不低,通常“处级”起步。一甲是直接进翰林院任修撰、编修,二甲中的一部分会被择优录取为庶吉士、入翰林院镀金,考核优秀的在散馆后可以留馆出任编修等职。剩下的一般会被分发六部任主事之类或者外放各地任知县等等。当然,到了晚清时期因为人员严重超编,很多进士也不得不回家候缺!但这毕竟不是常态、主流。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无论是乡试、会试还是殿试,都不是学历考试,而是类似于现代”公务员考试”一般的存在。考中举人、进士之后便可以获得出仕资格,只不过举人需要候缺、而进士一般可以直接出仕。既然不是学历考试,又何谈学位?反问提问者一句,现在参加“公务员考试”被录取以后,应该授予您什么学位呢?因此,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再强调一遍,中国古代的乡试、会试、殿试不是学历考试,根本无法与现在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等挂钩!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