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为回体制内甘心被刺配江州,却又为何浔阳楼题反诗,初会审核用高中毕业证封皮

访客42024-03-13 14:15:35

宋江为回体制内甘心被刺配江州,却又为何浔阳楼题反诗

宋江此人,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他出身于大户人家,又是一名小吏,自幼受仁义礼智信等忠孝思想影响,忠于封建体制的思想根深蒂固。但他又不甘于只做一名小吏一生,有很大的野心。因此广交人脉,包括一些与朝庭作对的人物,以图谋好的前程。

宋江为回体制内甘心被刺配江州,却又为何浔阳楼题反诗,初会审核用高中毕业证封皮

当他不得已杀了阎婆惜之后,迫于封建思想的压迫而自首,其实他是不甘心的,于是才酒后吐真言,写了所谓反诗。这与他后来上梁山又带梁山投朝庭是一脉相承的。

宋江甘心刺配江州,是真心忠于大宋。要说他留恋体制内的生活,区区一个郓城县的押司,不是他的目标,押司只不过是他一时没得际遇的一个权宜之计。他的终极目标是能让他光宗耀祖、名垂青史的出将入相的人生。浔阳楼题反诗,也只不过是酒后胡言乱语,发牢骚而已。尽管他是伪善之人,但绝没有反心。不然他不会抛弃能够成就帝业的条件,而去接受招安的。

宋江并不是甘心被刺配的,宋江是朱家郭解一般的人物,心中有大韬略,虽然只是个押司,在江湖上名号却叫的响亮。名声都盖过了柴进,可谓是一呼百应。

宋江在杀了阎婆惜后,开始并没有想好要去哪里,在清风山一翻遭遇后,带着秦明花荣,一众好汉是要投奔梁山去的,这时的他已经做好了入伙的打算。只是在接到石将军石勇的消息说,老父病逝才没有上梁山,宋太公怕宋江上梁山入了伙,诓骗宋江说病逝,宋江以“孝义”著称,老父亲不让他上梁山,他才甘心被刺配的沧州。

宋江在被发配到沧州后,虽然每天依旧被人尊敬,但心里苦闷,以前的日子回不去了,再回到体制内几乎没有可能,一个被发配的囚徒有何前程?才能得不到施展,他是心有不甘,当天又没有找到人喝酒,所谓孤酒难欢,一个人喝闷酒,再加上有心里抑郁,这才狂态大发,写了这首反诗,自比黄巢: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诗以言志,若说这不是反诗,哪个读书人敢自比黄巢?黄文炳告发宋江,宋江一点都不冤枉。

宋江甘心刺配江州,留恋体制内生活,与在浔阳楼题反诗并不矛盾。

一、宋江确实是甘心刺配,留恋体制内生活。

宋江被父亲宋太公诓回家后,郓城县新来的都头赵能、赵得带兵上门抓捕。宋太公让宋江逃跑,宋江说:

“父亲休烦恼。官司见了,倒是有幸。明日孩儿躲在江湖上,撞了一班儿杀人放火的弟兄们,打在网里,反倒不好。不如了却此事,以后终有出头之日。” 意思很明白,就是不愿跟从梁山泊晁盖杀人放火的弟兄落草为寇,而甘愿被官府刺配。

宋江刺配江州途中,梁山泊刘唐把他和差人劫持到了梁山泊,晁盖等人苦留不放,宋江拿过刘唐手里的腰刀,架在脖子上说,说他宁愿自杀也不愿做不忠不孝之人。

离开梁山,宋江先后被揭阳镇李俊、穆弘等人款留,同样无法留住,最终到了江州牢城做了囚徒。

宋江留恋体制内生活,是显而易见的。

二、宋江所题反诗反映的思想。

宋江刺配江州,在浔阳楼上题了一诗一词。

词曰: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诗曰: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上面的两首诗词,其实同样反映了宋江留恋体制内生活。下面我们来分析宋江在这两首诗词里表达的思想:

(一)《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里,宋江的思想。

在这首词里,宋江说自己从小就有读了不少书,颇有谋略,但得不到宋朝廷的重用,只能像蜷伏在沙丘上的老虎一样,忍气吞声。更不幸被刺配江州,做了囚徒。假如以后能有机会,他会杀出浔阳江口,报仇雪恨。

报仇,宋江报什么仇?谁跟他有仇有恨?他私通草寇,郓城县令没有冤枉他。跟阎婆惜有仇有恨?阎婆惜已经被他杀了?何况阎婆惜何罪之有?跟抓捕他的郓城县捕快赵能、赵得有仇有恨?赵能、赵得奉命行事,宋江找他俩报仇,明显说不通。

宋江就是要找宋朝廷报仇!

但是,《水浒传》里,宋江想找宋朝廷报仇,并不是因为宋朝廷欺压百姓,并不是因为民不聊生他企图为民做主。

宋江的报仇,说到底是自己没有被朝廷重用,而要杀出自己的威风,体现自己的价值,最后得到宋徽宗的重视。这与他的“杀人放火受招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说,宋江的这首《西江月》,与他留恋体制内生活并不矛盾。反而正好反映了他留恋体制内生活的心理。

(二)《七绝•心在山东身在吴》里,宋江的思想。

这首诗,宋江说自己服刑江州,但心在山东梁山泊,像蓬蒿一样在江湖上飘荡,一腔愤怨!有朝一日他会一飞冲天,超过当年的黄巢,实现自己男子汉的雄心壮志!

黄巢何许人也?他是唐朝末年的一个杀人恶魔!民谣说:“黄巢杀人八百万,在劫的难逃!” 唐朝的黄巢起义,并非百姓之福,而是灾难!

我们且拿黄巢的一首诗来稍作分析: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的意思非常明白,菊花一开,百花凋零,占领京都长安,我当皇帝!

诗名,叫作“不第后赋菊”。不第,就是科举考试后落第。黄巢是在参加唐朝进士考试落榜后,愤恨地写下这首诗的。他的心理活动十分明白,你唐朝皇帝不用我,不让我进士及第,我就打倒你,我自己当皇帝!

黄巢也接受了朝廷招安,但招安后,朝廷只封赏了排在他前面的起义军首领王仙芝,没有封赏他。所以,黄巢投降后又再反叛。

宋江企图效法黄巢,以“血染浔阳江口”乃至于血染天下,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与黄巢的想法何其相似!只是宋江事先害死了梁山泊大头领晁盖而已。

宋江的七绝诗,是前面那首《西江月》词的延伸,它明确了借助水泊梁山,杀人放火受招安的“凌云志”。同样与他留恋体制内生活并不矛盾,正好反映了他留恋体制内生活的心理。

这个问题很简单,只一句话就可以把核心问题回答出来,宋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造反,是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升官发财,娶妻荫子,光宗耀祖。虽然为回体制内,甘心被刺配,但内心里还是深深地埋藏着运气不济怀才不遇的怨气的。

虽然一部《水浒传》,写的一百单八位好汉,都是逼上梁山,但原因不同,理由各异。有的没有理想,没有目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随心所欲,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江湖好汉。现在的话说,是体制外的江湖人士,既进不了体制内,又不遵守当时的法律,快活就行。有的是在体制内,但因奸臣当道,社会腐败,不仅抱负难以实现,而且无法安身立命,不得已逼上梁山。有的在体制内,混的很好,战败不得已逼上梁山。

有的虽在体制外,但也混的很好,被宋江等众好汉用计逼上梁山。有的虽在体制内,但混的不好,怀才不遇,如宋江,虽然“刀笔精通,吏道纯熟”,但也只是一个郓城县的押司小吏。依宋江的才智,想必是看透了人生,在当时,依他这样的押司小吏,不论如何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工作完成的多么好,升也升不到哪里去,有天花板在头顶上罩着呢。于是,宋江便剑走偏锋,首鼠两端,黑白两道通吃,结交江湖好汉,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帮助各路好汉排忧解难,借钱给物,在江湖上博了个“山东及时雨”的称号。

当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官府准备缉拿之时。宋江遇到了济州府奉命来郓城县传令的何观察。听说要抓晁盖,宋江便想办法拖住了何观察,然后自己飞马给晁盖报信,让他们赶紧逃跑。

身为押司,拿着国家的俸禄,却为朝廷钦犯江湖大盗通风报信,即使在今天,也是犯罪。由于宋江的及时报信,晁盖等人得以逃跑。江湖义气令晁盖非常感恩宋江,便派刘唐分赃给宋江一百两金子,并写来感谢信一封。宋江做事不密,被老婆阎婆惜发现,虽是小夫妻,

但因阎婆惜对宋江并不感冒,二人感情不合。二人一个抓住了把柄,一人怕被抓住把柄。抢夺之间,阎婆惜命丧,宋江只得逃走。从柴进庄园跑到孔家庄又跑到清风寨,与花荣、王英、秦明等人攻城略寨。后被官兵设计擒获,被判了刺配江州。

刺配路过梁山,凭众好汉百般劝说,宋江却死活不上梁山,心甘情愿被刺配江州。我个人觉得,宋江虽然结交江湖好汉,但他的内心里是看不起江湖好汉的,不愿与之同伍的,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也要再回到体制内混下去。

到了江州之后,有原先的江湖好汉照顾,宋江又结交了李俊、戴宗、李逵等朋友,时常在一起喝酒快活。

有一天,宋江寂寞中一个人上了浔阳楼饮酒,酒到酣处,想起自己半生辛苦,又要费尽心机做官,又要千方百计结交江湖,如今却一事无成,还作为犯人被刺配这里,不觉无限感慨,感慨什么?时运不济,怀才不遇啊。借来笔墨在墙壁上题诗。

先写了一首《西江月》: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山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随后又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陀。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写完之后,心情顿时舒畅,又写下“郓城宋江作”的字样。结果再一次被抓,并问成死罪,梁山好汉在晁盖的带领下劫法场救出了宋江。这一次宋江再也回不了体制内了,只得上梁山造反。到梁山后不似体制内,用计成为领袖,改聚义为忠义,带领众好汉被朝廷招安,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但是朝廷并没有放过他,一杯毒酒结束了他的一生。

从这里我们看到,即使聪明智慧如宋江,想首鼠两端,黑白两道通吃也是不可能的。宋江虽然为回体制内,甘心被刺配,但内心里还是深深地埋藏着怀才不遇的怨气的。

你宋江既然忠心于朝廷,梦想着封妻荫子青史留名,又为何题写反诗呢?从表面上看,这件事确实是个矛盾。

然而,如果结合当时宋江的境遇,把宋江的远大志向和凄惨遭遇联系起来看——理想和现实产生巨大落差,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产生复杂的心态:悲观,失望,愤懑,失态,不甘,挣扎,发泄,期盼,奋争等等心绪涌上心头,借酒浇愁,借酒抒发,借酒发泄,酒助人兴,酒壮人胆,一首反诗便跃然墙上。这分明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心理反应。

如果这样来分析,宋江于酒后题写反诗,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宋江题写的反诗,是否真实准确地反应出他当时的心境呢?——这就涉及到学术问题了。

我始终坚信,《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先生在构思、酝酿、书写这两首诗的时候,事先肯定经过了深思熟虑,确认准确鲜明生动之后,才郑重其事地落笔。因为这不是要表现别人,而是表现全书的主角宋江。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带偏全书的节奏,事情非同小可。

作为一个胸怀大志,抱负宏远之人,一下子落入囚徒之列,巨大强烈的反差使宋江苦闷至极,在心潮膨湃倒海翻江之际,他借酒发挥,奋笔疾书:

心在山东心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这里的山东,并非是专指地域,何况浔阳楼是在江西九江,并不是山东。它是指我虽然现在是个在押的囚犯,但心却依然向往着美好的明天,因此心潮起伏一磋三叹。

它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一旦有一天我实现了远大理想和宏大抱负,历史上任何一位英雄人物都不在话下。黄巢在这里也不是专指,他不过是个代理人,代理了世上所有的大人物。

这种心态,与宋江当时的心境是完全吻合的。

再看第二首: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这个更好理解:我宋江从小就攻读经典,胸怀大志,耐心等待一展雄风的时刻。

不幸剌文双颊,哪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这句话更加直白,等于是自说自话了:别看我今天蒙冤受屈,一旦翻身得解放,我定会一洗清白,用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惊醒这个世界。

口气之大,决心之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确实像酒后吐真言,也确实有酒后吐狂言的味道。

总结:

纵观宋江的两首反诗,既没有深奥的典故,也没有什么费解的词语,完全是直抒胸臆。

因此可以说,宋江的两首反诗,是在特定情况下的特定反应,它与自身所处境遇下的情况是吻合的,是符合当时背景的,也是不矛盾的。

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他最经典的著作是什么

我最近最喜欢读的书是育儿书。

因为我的宝宝二月份就要出生了。

在书中,我能大致了解这个未出世小生命的一些特点,能逐渐调整自己迎接新生命的心态。

同时我也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应该结合他的自己的个性伴随他成长。

所以,我最喜欢的作家应该是我未出世的孩子,希望他能写出属于他自己的生命之书,无论是平凡的世界也好,还是环游世界80天也好,哪怕仅仅是小学生日志,只要他去经历,去感受,就很令人欣慰了。

我最喜欢的作家是已经离世三十多年的古龙先生。

古龙先生创作了无数的作品,有自己写的,也有别人带笔的,有一蹴而就,也有虎头蛇尾的,要是在众多作品中挑出一部最喜欢的,我选《七杀手》。

《七杀手》写捕快柳长街为调查京城附近的三百三十二件巨案的主谋,接近龙五,并得到龙五的信任,以超凡的智慧与绝世的武功为龙五,从其前妻相思夫人处取得所谓的解药,尔虞我诈中,与龙五合谋揭开了巨案元凶的真面目的故事。

这本书叙述上较为平淡,就连人物也是如此,柳长街恐怕是古龙笔下的主角中最不显眼的了,没有显赫的出身,也并非江湖中有名的英雄豪杰,但偏偏,我最喜欢的正是这本书。

与其说是喜欢这本书,倒不如说是喜欢柳长街这个人。

因为他真实。

真实的没有一点野心,龙五调查过他,胡力调查过他,除了知道他是个小捕快,其余什么都没能查到。

是柳长街掩饰的好?看惯了古龙作品的我也不相信柳长街的真正身份就是一个小捕快,可知道最后,被自己先前的想法活生生打脸。

有人渴望名满天下,有人想要钱财如山。而柳长街,就想做个平平常常的捕快。

最好的掩饰,就是真实。

柳长街打动我的正是这一点,世界上有那么多的英雄豪杰,我都不想,我只想活成我向往的模样。

一步一步,柳长街最终成了剑神谢晓峰想活却活不成的样子。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追求也不一样。

面对选择,往往选择的不是自己向往的。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最洒脱,就是不伪装,活成最真实的自己。

我喜欢迟子建老师和她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

这是一首游牧民族的史诗。在磅礴变化的时代中,他们经历了变迁和沉默,但他们相互之间的信任、包容、共情与和谐,让额尔古纳河右岸成为我们永远向往的远方。

当我们望向额尔古纳河,我们就会懂得,河流总会奔涌而过,留不住的是原始的生活状态,但承载在记忆中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命之间的包容和体谅——这些铭刻在人生态度中的精神价值,才是真正流进了心灵,流过了心田并最终驻扎其中的风景。

因此,即使人们无法改变现实的阻隔,也无需因为无法回到家乡,无法重现旧日记忆而怅然。因为,人们能够从这些牵挂中体味出不变的情味,将其作为更恬淡却也更醇厚的寄托。

毫无疑问,我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

目前为止,虽然《鲁迅全集》并没有看完,但是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都翻过好几遍了,体量最大的杂文只读过二十来篇。

《呐喊》

鲁迅的这些作品几乎都可以算是经典,如果非要选出一部最经典的作品,那么综合文学成就以及历史意义,毫无疑问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亚洲周刊》曾经评选过“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评委来自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美国等地的学者,其中不乏王德威、黄子平、刘再复、谢冕等圈内的大家,最后评选结果的第一名便是鲁迅的《呐喊》。

这部集子主要收录了鲁迅自1918年到1922年所作的14篇小说,即《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外加一篇《自序》。

只要是上过高中的人,里面接近一半的作品都读过。在互联网时代,这些作品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乙己》不知演绎成了多少个版本,成为了讽刺多少人的工具;《故乡》中的闰土和猹也成了无数人玩的梗,更不用说“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种经典语句了;“你也配姓赵?”可是出自《阿Q正传》的!

《自序》这篇文章解释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缘由,其中“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铁屋子”的比喻,都成了耳熟能详的内容。

鲁迅原本从日本留学归来之后,在教育部任职,埋头抄写古碑,并没有想要站出来写文章,当时钱玄同去找鲁迅约稿,鲁迅说现在大家都在一个铁屋子里,很多人都睡着了,不久也就要闷死,也感觉不到痛苦,现在叫醒几个清醒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实在太残忍。钱玄同说叫醒的人多了以后,就有砸坏铁屋子的希望。

于是鲁迅出山,开始写一些文章,“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前驱”。

鲁迅的这些小说,写了很多在今天看来负面的、不是正能量的东西,然而却十分有力量,鲁迅说他这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写文章是为了启迪民智,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中国人90%以上都是文盲。

《狂人日记》

《呐喊》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这篇小说的思想性自不必说,就单说它的文学史意义,也是十分了不起的。在此之前,胡适写《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反对文言,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胡适自己用白话创作,结果写出来的《尝试集》确实只是尝试的作品,不得不说胡适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天赋真得欠缺了些。

这就导致在一段时间内,提倡白话的围绕在《新青年》杂志周围的人们,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白话作品来。而鲁迅的《狂人日记》横空出世,他告诉那些守旧分子,白话依然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

此后鲁迅又连续发表了《孔乙己》《药》等文章,真正显示出了新文学的实绩。鲁迅真得是非常厉害,你可以读一读同一时期其他人创作的小说,比如文学研究会的那一帮人,包括王统照、叶绍钧(叶圣陶)等人,比如冰心的小说,你就知道鲁迅先生的小说比他们真得高了好几个档次。

20世纪20年代,茅盾曾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及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实验。”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鲁迅无疑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祖师爷,《呐喊》就是祖师爷最得意的作品。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