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澡堂你会觉得尴尬吗-三代人凑不齐一个高中毕业证可以吗?

访客52024-03-08 04:50:27

去澡堂你会觉得尴尬吗

因为自信,所以不会尴尬。

去澡堂你会觉得尴尬吗-三代人凑不齐一个高中毕业证可以吗?

我对自己所有暴露的地方都极自信。我身材偏瘦,身高合适,朋友们都说我是天生的衣架子。肌肉的形状和颜色都非常悦眼,有致命的诱惑力。每一块肌肉都充满雄性的健美,有朋友又说,我是行走的荷尔蒙。

男人们在公共澡堂喜欢暗自比较的方方面面,我确信自己都能让其他人自卑。这是我与生俱来的,天生能让我产生优越感的所在。

我的知识修养告诉我,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圣洁的,包括生殖器等。所以我不怕他人看,也不怕看他人。

说到底,人们之所以在公共澡堂会感到尴尬,主要在于大家生殖器的相互裸露。而生殖器自古以来在人们心里,都是神秘的存在,它以不外露为本质,一旦外露,会在某些人心里激起波澜与反应。

我相信在公共澡堂里的人,他们的眼睛与心灵都是干净的。他们来洗澡,图的是身体的清洁,心灵的放松,而不带邪恶的意念。

一个人内心圣洁,目之所及的一切皆美好,阳光!

记得第一次去城里的表舅家,晚上的时候,表舅让他女儿带我去澡堂洗澡,我就跟着去了。

没想到澡堂子里那么多人,还有的女人带着小孩,大家都脱得光溜溜的,一丝不挂地在里面走来走去,看着那一群白花花肉肉在眼前晃来晃去,我坐在那儿都不敢抬头,觉得好难为情。

在我们农村,没有澡堂子,脏了,就烧锅热水,自己在家里擦洗擦洗就行了,根本没有进过澡堂子,所以这是我二十多年来第一次进澡堂子。

我为难地问表妹,洗澡还脱衣服吗?表妹噗嗤一下就笑了,说不脱衣服怎么洗?

我磨磨蹭蹭不想脱,想回去,但是在表妹的催促下,我在龙头下不到五分钟,就急急地穿上衣服出去了。回去表妹把我的话说给表舅和表舅妈听,他们都笑坏了。这是我第一次去大众澡堂洗澡。

后来我在城里打工,去澡堂子里洗澡,我宁愿多掏点钱,要一个单间,也不想在大众澡堂子里洗澡。

那年在洗车公司干活,我和一个年轻媳妇去澡堂子洗澡。她比我还害羞,看着那么多白哗哗的肉肉在她眼前晃来晃去,而且还有小孩子,说她不洗了,要回去。但是服务员不给退钱,没办法只能坐在那等,等到人少了她再脱衣服洗。

可是因为周末,来洗澡的人越来越多,没有办法,她只好脱了衣服,像做错事的小孩子一样,头都不敢抬,也不敢说话,悄悄地在一个龙头下面简单地冲了一下,大概五分钟的功夫,就像当年没结婚的我第一次一样,就穿上衣服慌慌张张走了。

后来她说,再也不会去城里的澡堂子里洗澡了。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太阳能,大家再也不会为去大众澡堂洗澡而难为情了!

进澡堂,没有什么好尴尬的,不过,说起澡堂里发生的糗事,倒是有一大堆。

1,从男澡堂,可以窥见女澡堂。这是40多年,不到20岁,进得澡堂,东张西望,对隔壁的女澡堂想入非非,男女浴室有门相通,门口是用木板钉死,偏偏有一个缝隙,于是踱过去,一眼看去,果然是酒池肉林,无限春光尽收眼底。当场被老头喝退。

再次去洗澡,那个缝隙被钉得严严实实。那个时候穷,澡堂也是公家的,设施也很简陋,换着今天,澡堂恐怕会惹上官司。

2,大学澡堂,恰似人间炼狱。福建,冬天不冷,但洗凉水澡,那也不是开玩笑的事情。于是,集体宿舍,一到晚上,有的同学洗澡,就会发出杀猪般嚎叫,方圆几公里都可以听到。那是30年前的事情。

不知道现在福建的大学里有没有空调,能不能洗热水澡。

3,阿姨闯进男澡堂。这是20年前的事情。大家正在洗澡,有一个大爷倒地,不省人事,大家忙作一团。突然一个女人闯了进来,拿出几片药给塞进大爷嘴里,大爷马上苏醒,像没事人一样。原来,这是大爷老伴,在门外随时待命。

此后,我碰到门诊开速效救心丸或者硝酸甘油的病人,会问,你口袋里有药吗?如果摸摸索索到提包里去找,或者就是说,家里面有,没有随身携带,我肯定给予严厉批评,许多时候,能不能转危为安,就在一瞬之间。

4,和哥哥到洗浴中心。哥哥,泥水匠,一辈子干重体力活,就是人家楼上楼,他在楼下搬砖头。

现在干不动了,两条腿站不起来了,只能回家,让他到天津做个保安,只干了3个月,人家以年龄大为由辞退,讨要工资,又发生纠纷,兄弟两个挨群殴,到派出所,又被关了两天。

回家以前,带哥哥去了洗浴中心,那是富丽堂皇,一个人一天也就不到200元,自助餐,吃得大哥满嘴流油。

洗浴中心,餐厅等等地方男男女女都在一起,敢穿着简单的衣服来来去去的女人,大多身材不错,还说什么尴尬?那是骄傲。

这个问题是我这辈子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次去洗澡堂快羞死了,太尴尬了。

说起洗澡的事情,我大堂姐和我小堂姐还闹过一个笑话。我们是偏北一点的农村人,由于气候有点冷,又是农村条件也不好,所以洗澡的次数有点少。

我大堂姐嫁去了南方,她婆家那个地方的人天天洗澡,我大堂姐嫁过去以后,也是天天洗澡。

大堂姐比我小堂姐大了20岁,大堂姐很疼小堂姐,小堂姐经常去大堂姐家里去玩。有一年小堂姐又去大堂姐家里玩,大堂姐要求小堂姐天天得洗澡。

小堂姐有点懒,不想洗澡就睡了,大堂姐说:“起来洗洗吧,洗完翻身容易一些”。

我小堂姐不想洗,就说:“我们那里睡觉翻身,都是套上老水牛拉的,先拉咱爸咱妈,然后拉我哥我嫂子,最后拉我,一夜到亮老水牛都没有闲着”!

大堂姐听了小堂姐的话,又好气又好笑说:“不想洗澡也就算了,你的俏皮话还不少呢”!

我们农村那时侯,人们都不会到洗澡堂里去洗的。他们夏天里也是天天洗澡,有的人在家自己烧点热水,用一个大塑料盆坐在里面洗。

有的人等天黑了去村头小池塘里去洗澡,我也跟着大一点的姐姐去小池塘里洗过。可是去小池塘也有尴尬的时侯。村里的男孩子们也会去小池塘里洗澡的,有时侯他们会在岸上打口哨。所以我们还是觉得很尴尬的。

说起在小池塘里洗澡的事,我记忆非常深刻,因为有一次我差一点淹死在小池塘里。

我那时候还小,她们大一的女孩想去小池塘里面去玩水。我不敢去,有一个大姐姐说背着我去,听她说背着我去,我当然愿意了。

谁知道到了池塘中间水还是很深的,那个大姐一个踉跄我差点掉下去。我没命似的抱住了大姐的脖子,喝了几口水,还好没有淹死。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跟她们一块去玩水了。

在小池塘洗澡都是夏天里,冬天里由于天气太冷,老人和小孩几乎就不洗澡了,因为天气太冷了怕感冒。年轻人会去洗澡堂里去洗澡的。

我第一次去洗澡堂的时候是17岁,和我们村一个小姐妹一块儿去的。去的时候心情高兴极了,一路说说笑笑就到了洗澡堂了。赶快买了两张票,就进去了。记得那时候洗澡票还不便宜呢。

一进洗澡堂,我们都傻眼了,满屋的烟雾缭绕,一个个女人赤条条地在一个大池子里,一边还有脱衣服的。那时候洗澡堂很简单,就是一个大屋子一个大池子。没有淋浴没有单间,大部分都是结过婚的女人。她们一丝不挂地大遥大摆地在屋里来回晃悠。我们俩羞死了赶紧出来了。

我那个小姐妹说:“妈呀,咋这样啊,羞死人了,我不洗了,你要洗你洗吧”。说实话我也不想洗了,太尴尬了,但是不洗的话买票的钱人家也不退了。那时候农村挣钱太不容易了,我就鼓起勇气又进去了。

进去之后,快速地脱掉衣服,躲在大池子的角落里,背对着他们快速地洗完出来了。其实身上的灰一点也没有洗掉,还是白白的浪费了洗澡钱。

后来大了又去过几次,有了第一次经历,心里有了思想准备了。情况好了很多,但是还是会觉得难为情的。

现在好了每家都有自己的卫生间了,洗澡再也不会尴尬了!

04年的时候来天津打工,第一次去了大众浴池,我穿着内衣进去的,一进屋看到好多人,虽然都是女人看到大家都光溜溜地在那洗澡,好想逃出去。

以前在老家都是洗单间,最多两个人,都是跟亲戚或者朋友去,一点也不觉得尴尬。

04年的时候来天津,我以为和老家一样,会有单间的,就和朋友一起出去洗澡,去的时候是晚上人又多。

一大间淋浴室只剩下两个位置,里面10几个人,我是穿着内衣进去的,如果不是先付钱我绝对是掉头就走。

但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朋友说习惯就好了,在这边没有单间的。她刚开始也不习惯,现在无所谓了,都是女人怕什么呢?

我感觉自己还是封建思想,见不得别人光溜溜的,也不习惯自己暴露在别人眼里。

朋友说了事儿多,我确实事儿,尴尬极了,本来想好好地洗澡放松一下。

看到这场面我匆匆忙忙洗完了就出来了,每次差不多一个小时左右,这次连20分钟都没有。

让我在这和别人一起洗澡,比杀了自己还难受,这是第一次进大众浴池。

后来总不能不洗澡,家里洗又太冷,我就掐时间去,估么着什么时候人少,什么时候去。

后来工作换了地方,那边大众浴池好几个,我都是早上去,基本上没什么人,有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有时候两三个人,我都是能接受的。

大众浴池都有搓澡的,每次都会问我搓澡吗?我都会说不用,因为我不喜欢陌生人摸我,感觉特别不自在,尤其是在澡堂子里面。

现在很少去大众浴池了,除非有单间的,向带蒸拿房的我都没去过。

我有一个老乡比我大,她是思想更保守,在外面的时候冬天从来不洗澡,她说她害臊,怕别人看。

她是打死也不会去大众浴池的那种,宁可脏点也不去,别人拉她去,她吓得跑屋里不敢出来了,(那个时候)农村人都比较保守。

现在条件好了,冬天楼房很暖和,自己想什么时候洗就什么时候洗,想洗多久也没人管。

直到现在我还是接受不了去大众浴池洗澡。

刚开始去澡堂洗澡感到十分尴尬,发生过几次糗事。

我和朋友交过钱,掀开了澡堂的大帘子。只见进去的人都很快把衣服全扒光,然后把衣服锁进小柜子里,光着身子再进去寻找喷头。喷头之间是没有隔间或者帘子的,有时候喷头还不够,意味着你要在澡堂里走来走去寻找喷头。看完后我心里一颤,觉得十分害羞。

朋友很自然地脱光进了洗澡间,我放不开,便穿了内裤进去。内裤是红色的,我小心翼翼的独自站到一个喷头下,慢慢的洗澡。

澡堂里人很多,有的在池子中泡澡,边泡边说话,有的在喷头下淋浴,这时突然都没有了声音。我悄悄地转眼望去,发现他们都在看我,我臊得面向墙壁不敢回头。

这时,朋友走过来一下子拉下去我的内裤。我想要拉起来他不让,并且对我说:“你看人们都在看你,还以为你是女的或者有毛病呢,你丢不丢人?”

我只好很不情愿地将内裤脱掉洗澡,这时人们看到我很正常,便开始了说话,澡堂子里恢复了正常。

还有一次,我进澡堂后看到人很多,很不好意思,立马进了池子里蹲下来,只露出头,眼睛微闭,感觉好了点儿。

过了一会儿,我睁开眼睛,发现对面几个人正奇怪地盯着我。我目光扫了下两边,水池中间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正在纳闷,一个人对我说:“你蹲在池子里在干啥,信不信我揍你?”

忽然我明白了,朋友曾经说过,澡堂子里,谁蹲在水里一动不动,表情由凝重渐渐放松,有时身子还抖一下,接着就换地方,那你抓紧离他远点,一定小便了。

我想解释,但感到难以启齿,只好站起来捂着身子逃了出去,后面传来他们的骂声。

“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的说法,有道理吗

往上数三代,觉得还不是农民的,再往上数嘛!

三代不是,六代是吧?

六代不是十二代是吧?

总有一代,你也是个农民。

因为,人类能够生存下来,第一要务就是吃饭,而农民就是“造饭”的人。

我们的祖先,也是先吃饭后生存的。

所以,我们人类,从在地球上出现那一刻起,就是先“造饭”而后生存的。

而“造饭”的人,就是农民。

所以,往上数数,你的袓宗,你的祖宗的祖宗,都是农民。

……

现在老觉得有些人,整天把城市人呀农村人呀,人为的给加上些标签,不知道这些人是在想什么?

城市人有城市人的优点,同理,农村人也有农村人的优点。

我的上一辈,我的父母,就是千千万万个老实巴脚,本本分分的农民。

我现在生活在城里。

我从不去分什么是城市人,什么是农村人。

在我眼里,城市人和农村人都是一样的人。

城市人,也没长什么三头六臂,农村人也一样有鼻了有眼儿。

到澡堂里,扒了身上的遮羞布,你会觉得,谁也没比谁多点什么,谁也没比谁少点什么。

同理,谁也不比谁天生就高贵,天生就高人一等。

我只认为,我们都是人,都是普普通通善善良良的平凡的人。

只要是个正常、平常的人,只有你一棵良善正直的心,只要你爱别人,善待别人,尊重别人,你就是个好人。

别人也肯定会爱你,善待你,尊重你!

千万别自以为是的认为,我天生就高贵,就伟大,就了不起。

地球离了谁,都照样日行八万里。

太阳离了谁,也照样东升西落。

我们的人类的祖先,都是从农耕生活开始的。

农民不伟大,农民自己也从来没有人说自己伟大。但是,有谁敢说,他不是吃着农民种的粮食长大的?

你吃得是农民种的粮食,你就不能没有良心的不去善待他们。

吃水还不忘打井人呢!

城市人,和农村人,仅仅是生活在两个生存环境稍有差异的人类的群体罢了,可别老是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虑了眼色的眼镜去看待别人。

别人和你一样,从来就不缺鼻子不缺眼,不缺胳膊不缺腿的。

记住了,一样的。

我们都是一样的人!

有啥不能理解的!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这段时间城市规模很小。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工业化速度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需求不断提高,有很多农村人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所以,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村人,这话是对的!

“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过于绝对化有偏颇。我们国家是传统的农业国,农民人口一直占绝对大多数,直到改革开放前后,农民人口仍是国民人口的绝大多数。但城市的出现历史也很悠久,这些城市人口有些是手工业者,有些是商人,也有部分是官员资本家,不属于农民的范畴。之所以有人说“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是因为在我国近代出现了一批工业工厂,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工业产业有了规模化发展,由此也带动了各种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大批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和其它产业的从业者,以及不断出现的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国家上层建筑领域,不再是农村人不再是农民身份。因为大量农民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而进入城市生活主要集中在近现代,因此有相当部分的城里人往上数三代确实是农民。也因此“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绝对化,有一部分城里人往上数多少代也不是农民。

嗯,当然有道理。中国人的主要构成就是农民。翻上三代,那时候绝大多数是农民。这个说法,对大多数人适用。大概是。

但是,我是例外。往上翻五代,我家也不是农民。

从前,我是爱说这样话,八百六十年前都是农民,其实,仍然是有少数人例外。就算是世界最成熟的农业国家,或社会,也不可能百分百由单一成份构成。

这个说法的意思是明确的,但实际,三代不够数。因为三代顶多是民国了。社会构成已经大变样,工商开始冒头兴旺。要确切传达这话的本意,最好再翻几代,到正宗的农耕社会。那时候,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是农民。

当然了,大家都明白这个说法的原意,不必太认真。头条的东西不是学术报告。

你胡乱一说,我胡乱一听,大家大致明白什么事就好。我基本上不会太认真的。我全当你的说说是我的下酒菜了!

没有道理,有些城市市民在城市居住已经几百年了,你绝对不能说他们的上三代是农民,而有些六八年下乡落户的城市知识青年,尽管已是两三代是真正的农民了,但他的上三代仍然不是农民。

世上的事情很少有绝对的,大部分都是相对的。题主这个问题就是绝对化了。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当时,极大部分人都从事农业,或者说,所有人祖先都是农民出身,这话一定没错。

但社会是发展的,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是一种进步。

这种进步一定离不开一部分思想先进,勇于进取的有志之士的实践和引领。

他们首先赏试改变了自己原先的社会属性定位,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创造了多样化的社会职业,彻底改变了单一的农耕社会,让社会进入一个更为文明繁荣的历史进程。

这部人是社会精英,人中骄子,其功绩是巨大的。

所以,当有人说我们三代以上都是农民时,是缅怀?是骄傲?还是一种回顾和对先人的崇拜?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什么不一样么

当然不一样。

进士及弟,一般是殿试三鼎甲,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但是,他们的官运都不怎么好,90%在翰林院皓首穷经寻章摘句,既没有传世的大作,做官几十年,运气好就是熬到三品退休。

事实上,近700名文科状元中,我们能记得的不外就是南宋的文天祥,唯一的女状元,太平天国傅善祥,唯一的驸马状元郑颢与促成婚姻的状元宰相白敏中,最多还有唐初宰相的隋朝状元房玄龄。北宋的吕蒙正、冯京是因为戏曲之功,黄裳则是托了《射雕英雄传》的福。

进士出身,是二甲,殿试第4—60名。这一批人是科举的出仕主力。也是从七品出仕,三年转正七品,一般能到三四品,运气好能干到巡抚总督。

同进士出身,第61~300名,一般以从七品派遣到地方担任州府判官,三年到期转正七品,然后蹉跎岁月晋升缓慢,能从五品退休都是幸运者。

同进士,如夫人,就是调侃科举三甲的同进士。如同夫人一样的小妾,却没有夫人待遇,一生都在州县基层担任六七品的职务,升迁是极其困难。

曾国藩是同进士,当然他赶上了晚清末世也有军功,职务很高。传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时候,幕僚做对子游戏:

甲:同进士。乙:如夫人。

甲:同进士出身。乙:如夫人洗脚。

甲:赐同进士出身。乙:替如夫人洗脚。

这当是笑话,幕僚不可能这么来揭总督大人的脸,但可见同进士之耻。

曾国藩也同样以自己的同进士身份洗刷只有举人身份的左宗棠说:国制,非进士谥号不得文字。陕甘总督左宗棠听了这话当然很上火,上书要求换人当总督,自己要回京参加科举会试,慈禧哭笑不得,只能遵守规矩,授左宗棠与曾国藩相同的同进士出身。

真正的科举幸运儿是庶吉士。

明清殿试第四名后要参加吏部选拔,几名最优秀者会授予庶吉士,以从七品身份分配到六部九卿门下观政,学习行政流程的同时又较多机会接触尚书侍郎,所以庶吉士又被称为储相。三年结束下放直隶地区完善州县的履历,然后快速经历府道职务再回中央进入内阁,运气好15~20年就能入相(协办大学士),此时大约只50岁出头,几乎能有20年的宰相经历。

进士,原指可以进授爵禄之士。《礼记•王制》:“大乐下正论造士之秀者,以造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置进士科,作为取士的科目。唐制进士科与明经、明法科等并列,应试者谓举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试毕放榜合格的叫做成进士。凡试于礼部的,都叫做进士。宋代进士科试诗赋经义各一首,第五道,帖经《论语》十帖。宋以后,其他科目多存虚名,进士科成为科举中唯一的科目。明清时,举人会试中式,复行殿试: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赐同进士出

以上通称为进士。凡列衔时,都先写赐进士及第或出身。

清朝的科举制度沿袭明朝,经“童试”、“院试”、“乡试”、“会试”以后,进入终极大PK——“殿试”。所谓“会试定去留、殿试分名次”,只要能够闯过“会试”进入到“殿试”阶段,就都能获得“进士”功名。

按照清代科举制度规定,通过“乡试”获得“举人”身份以后,便拥有了做官资格;但“举人”一般只能担任教谕、县丞、主簿等基层官职,甚少能够直接出任知县。而且,在将来的仕途升迁中,“举人”出身的官员也多受限制。所以,为了拥有更好的仕途前景,大多数“举人”都会参加每三年于京城举办的“会试”,考不过回去等待分配当官,考上了就能进入“天子亲策於廷”的“殿试”阶段。

“会试”定去留,“殿试”定名次!“殿试”不存在淘汰一说,只要能够进入“殿试”就能获得具体名次。

“殿试”名次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一甲”、“二甲”和“三甲”;对应着具体名次,考生的功名也有着具体的不同。

《清史稿·选举志一》对此有着明确记载:

一甲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也就是说,“一甲”共有3人,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这3位佼佼者的身份就是“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一般40—50人),能够获得“进士出身”的身份;“三甲”若干名(一般100—300人),能够拥有“同进士出身”。

注意,“同进士出身”的意思是“不是进士,但按照进士身份对待”;类似于“如夫人”只是“如同夫人”而已。所以,“同进士出身”的官员一般比较忌讳自己的出身,不愿别人提及。

但是,“同进士出身”也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只是名次靠后而已!

那么,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之间有何区别呢?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进士及第”的三人和“进士出身”的第一名,能够直接进入“翰林院”进修,而且能够立马获得官职晋封,基本等于“带级别”进修。其中“状元”可以直接授予从六品“修撰”、“榜眼”和“探花”可以直接授予正七品“编修”,“二甲第一名”则被直接授予从七品“检讨”。

剩余的“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还需参加考试——“朝考”,“朝考”通过后才能进入翰林院,和前四位已经拥有官职级别的进士一块进修;“朝考”不通过,就只能被外放知县一级的地方官或者六部属官等基层官员。

在“朝考”的过程中,“进士出身”较之“同进士出身”拥有更高的通过率,因为“殿试”的名次可以给“朝考”加分。一般情况而言,“三甲”50名以后能够进入翰林院的几率就几乎为零。

清朝的“翰林院”基本等于“储备干部培训班”,向来有着“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拥有“翰林出身”可问鼎殿阁或者位列封疆,仕途前景极为广阔。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同进士出身”早在“殿试”刚一结束的分配过程中,就已经输给了“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

翰林院的进修结束后,三种进士被授予的具体官职也有着巨大区别,我们以具体案例予以说明。

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也就是“进士及第”的典型代表。咸丰八年,翰林院进修结束后被授予“陕甘乡试副考官”,而后直接升任“陕西学政”。

李鸿章,道光二十七年“二甲第十三名”,也就是“进士出身”的典型代表。道光三十年,翰林院进修结束后被授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曾国藩,道光十八年“三甲第四十二名”,也就是“通进士出身”的典型代表。道光二十年,翰林院进修结束后被授予从七品“翰林院检讨”。

由此可见,“殿试”名次不但确定了携带一生的功名身份,还几乎直接确定了仕途起点;当然,“进士”身份的不同也代表了仕途起点的不同,纵观有清一朝,有“状元及第”出身的内阁首辅、领班军机于敏中,也有“进士出身”的文官之首、晚清大佬李鸿章,更有“同进士出身”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

所以,“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之间的区别虽然明显,但真正能够决定未来仕途高度的关键因素还在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

参考文献:《清史稿·选举志》、《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