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为什么把都城定在咸阳,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郑老师因质疑四大发明被停课,您怎么看

admin42024-03-09 20:23:02

秦朝为什么把都城定在咸阳

为什么呢?当时的国都在烁阳,也就是西飞所在地陕西阎良,再往东北就是富平,再往北就是白水,商鞅变法后帅新军从魏国手里夺回的就是这旮瘩,被魏国称之为河西之地,也就是魏国人一高兴骑兵一会就到秦首都了。

秦朝为什么把都城定在咸阳,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郑老师因质疑四大发明被停课,您怎么看

孝公把首都放这是体现自己同仇敌忾,收回河西之地的勇气,但商鞅变法不仅仅是为了秦国报仇,夺回土地那么简单,而是要富国强兵,意在一统,所以首都如此靠前显得不够内敛,这叫以退为进,雪藏意图。

另外,当时的各国都争先恐后的修建高台建筑,为国家都城的王宫,既然如此,咸阳远与渭河平原相差六七丈的高度,事实上考古遗迹也说明咸阳原正是咸阳宫殿所在地。

地形上,咸阳地处渭河以北,咸阳原或者成为白蟒塬以南,正好为阳,故称咸阳,地处关中中心,东西可以兼顾,南北也有了纵深。

另外一个原因是标新立异,商鞅变法既然新,就要相对的摆脱秦国内部老氏族的反对力量,而秦国的老氏族大多在古雍城或者烁阳,迁都咸阳后可以更好的放开手脚。

谢谢邀请,秦朝(公元前221—前206),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嬴政先后灭掉了齐、楚、赵、魏、燕、韩等六国,完成国家统一。

为什么定都咸阳?

第一,咸阳在远古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生产、生活、繁衍生息。这里开发很早。因此,咸阳的城市建设水平很高,基础设施很完备,适合设立都城。

第二,咸阳处在关中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适合很多农作物生长,农业开发较早。加之渭河与泾河在这里交汇,渔业资源也很丰富。富饶的物产也是定都咸阳的重要原因。

第三,陆路交通方便。贯穿关中平原的东西交通大道,形成很早,甚至可以追朔到石器时代。这条大道的意义在于可以直接东出潼关、函谷关,进而逐鹿中原,夺取天下。向荆楚方向有沿着灞水、丹水穿越秦岭的一条古道。还有经子午关翻越秦岭,直到巴蜀的子午古道,把四川这个大后方和咸阳连接起来。

第四,水路交通也很发达。泾河与渭河在咸阳附近交汇,古代这里河网密布,水上交通很发达。对于人员和物资的运输起到很大的作用。

个人观点,不一定全面,欢迎探讨。

感谢邀请!

都城之所以在咸阳,和她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

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它东邻省会西安,北与甘肃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

咸阳风景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气候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雨热同季。

咸阳自古素有交通要冲之称。古时,咸阳北有关中通往河西走廊的泾河谷地;南扼渭水漕挽天下;西通陇西;东处泾渭交汇地带。左扶崤函,右控陇蜀,战时兵家必争。

渭水于此折向东北,构成关中东西大道的分界线,自古中原和长安来往于川、甘、青、宁、新各地者,均由此处渡渭,咸阳成为西出阳关,北上萧关,东至长安,直抵中原的交通枢纽。

所以,秦朝才会定都于咸阳。

咸阳顾名思义为"四面都有阳光“的意思。但是,秦王朝迁都于此并不是喜欢咸阳城夏季时的炎热。

依河而居是古时建都的主要条件,秦朝初建都于栎阳,栎阳南有渭河,间有清河石川河蜿蜒盘旋。

但清河石川河是季节性河流,当都城人口增加时,水量出现严重短缺。

虽离渭河有二十多里,但该区地层为湖相堆积,地下水无法实现侧向补给。当河水短缺时,湖相地层的井水苦涩难忍。

而咸阳地处渭水滩地,井浅水甜,这应该是选择此处建都的主要原因。

两地相比,唯有这一条件有别。至于别的因素,两者相差无及。渭水北岸,面朝南岭,背靠……


作为一个咸阳人来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山之南谓之阳、水之北谓之阳,山水俱阳”,咸阳因此得名。为什么山的南面是阳?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的南面的光照比北面充足,所以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的北面又为何称为阳?这时因为中国地形地貌是西北高向东南渐低,河水会倾向东南方向流动而对南岸造成侵蚀,形成南湿北干的情形,所以水北称为阳。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古人觉得风水俱佳,因此才会有关中自古帝王都城的赞誉。

要说为什么定都咸阳,得从栎(yue)阳说起。

战国初期秦国国力贫弱,魏国趁机夺取了秦国的战略要地――河西高地,这直接导致秦国处于魏国军团虎视之下!为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公元前383年,秦献公下令修筑新都城栎阳,这,成为秦国走向富强的开端。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在栎阳完成,并使秦国迅速崛起,从此有了争霸天下的雄厚资本。

短短十余年时间,秦国人口、商业、军政、生产力获得爆表式发展,新建才几十年的栎阳已然承载不了秦国澎湃的能量,这在客观上提出了必须扩容城市的现实需求。此时,栎阳作为都城的使命因商鞅变法而提前完成,秦急需调整策略,将全国布局由“图存”而变为“东出”!这是争霸的政治需求。

在列国对秦国仍处于惯性思维和认知时,秦新军干净利落的收复了河西,此一战使得秦军“锐士”威震天下,也因此更加坚定了秦国上下由“争霸”到“一统天下”的抱负和雄心!既然都城栎阳已然难堪使命,以秦孝公与商鞅的雄识和胆魄,新都城的定位就不仅是秦国都城,而是大秦国都城、甚至是未来天下之都城!

因此,选择一个比栎阳地理更为优越、更能激发民众雄心的广袤之地建设新都城,其作用与意义远远大于都城本身。

后来的历史证明,秦国君臣历经六代铁血奋争,每代都对咸阳进行不断的建设和完善,从昭襄王到秦始皇统一前,咸阳早已是蜚声天下的第一大城!已经没有比咸阳更合适的秦都城,定都咸阳顺理成章。


更多精彩 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大相无形

谢悟空邀请!咸阳是关中平原腹地,北靠九嵕山,南在渭水之滨,位置在山南水北,这里山水俱阳,故叫咸阳。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至秦阳城,秦咸阳城历经七世,约144年时间,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秦朝定都咸阳的原因:

第一,咸阳是秦人发祥地。嬴氏世代都生活渭水流域,从当年的放马娃,因护驾平王东迁有功而封国,秦国依托咸阳,经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渐从诸国中崛起,最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定都咸阳当然在情理之中。

第二,咸阳这个地方适合定都。关中号称"四塞之地",军事上退可以固守,进可以前出潼关控制天下,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关中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水利资源和农耕经济非常发过,有定都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咸阳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宽阔,有利于城市发展和人员生活,故秦朝把都城定在咸阳。

第三,咸阳是秦朝世代居住生活的地方,经过一百多年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秦人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中心,有一定的建都基础,秦始皇以咸阳为根据地,灭亡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咸阳对秦国具有特殊意义,秦朝没有理由放弃咸阳,而定都他处。

第四,咸阳有赢氏可以信赖和依靠的群众基础。秦国能打败六国,统一天下,秦人的作用不可忽视。关中民风彪悍,作战勇敢,秦国军队号称虎狼之师。关中百姓纯朴正直,大公无私,勇于牺牲奉献,有很强的民族大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赢氏政权和关中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深厚的群众基础才是秦朝建都的根本原因。

总之,秦朝把咸阳作为都城,完全出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群众基础全面衡量和考虑,一句话,咸阳是秦朝定都的最佳选择。

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郑老师因质疑四大发明被停课,您怎么看

质疑才是科学应有的态度。

反观我国现在,太多沉浸于过去的自我满足,而往往忽视了威胁,忽视了吸取教训,这是极其危险的。

以西安为例:

众所周知,黄河几字形绕开陕西,西安没黄河。

西安关中是我国最典型的“马尔萨斯陷阱”存在地区。

纵观历史:

1、明末天下大乱,首先是从陕西(时属延安府)开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受灾之早,受灾之重。民不聊生无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谓“天降奇荒,所以资(李)自成也。”

万历在位48年间(1573-1620年)有灾荒记载的就占25年,崇祯年间几乎连年灾荒。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发生大旱,次年即崇祯元年继续大旱,其中陕北受灾程度最重。

崇祯三年,灾区扩大到全陕。到崇祯六年,旱蝗霜三灾并至,全省大饥。

2、果然,民国18年,陕西西安关中地区再次发生大饥荒。

民国十八年发生在陕西关中的大饥荒,又名“民国十八年年馑”。

陕西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称为饥年,两料未收称为荒年,连续三料未收称为年馑。

实际上民国十八年年馑从民国十七年就开始了,据近代大量史志和报刊资料记载,民国17年(1928年)陕西始露旱情,夏季二麦歉收,秋未下种,冬麦亦无透雨下播。民国18年(1929年)全省旱象更加严重,春至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泾、渭、汉、褒诸水断流,多年老树大半枯萎,春种愆期,夏季收成不过二成,秋季颗粒未登,饥荒大作,草根、树皮皆不可得 ,死者日众、殍满道旁、尸腐通衢、流离逃亡,难以数计。

长安、武功、凤翔、扶风、乾县、岐山、眉县、兴平、咸阳、临潼、渭南、周至、蒲城、合阳、宝鸡、陇县、澄城、淳化、长武、褒城、礼泉等县为重灾区。全省940余万人口,饿死者达250万人,逃亡者约40万人,有20多万妇女被卖往河南、山西、北平、天津、山东等地。

该学校你有意思么?质疑就让他质疑么,你就让他做这个课题多好,证明了那是人家有学问,证明不了那谁也不损失什么,牛顿三定律还有人质疑呢!也没见把质疑者怎么样,没有质疑哪里来的进步,都连这点学术精神都没有还开什么学校。

我认为可以质疑,做为老师当然可以质疑这事,科学需要自由的精神,大学更该有质疑的学风。

在学术上没有自由的灵魂,很难有科学的突破,这事不该上升到政治高度。学校停课只能说明学校辣鸡。

从来都没有什么圣经,一个否定历史的民族注定没有未来,一个不敢质疑历史的民族同样不会有好的未来!

在新的证据出现之前,我们不会轻易否认四大发明。但作为一名学者,要敢于质疑,更要善于质疑。不可人云亦云,也不可为博眼球而去无端质疑。社会各界,尤其学术界,要充许和宽容不同的声音存在。这样,才能有序推进学术进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看了整个聊天记录,大体情况如下:

学生甲似乎没来上课,或者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后随便找了一个四大发明作为题材交作业。

原因很简单,因为资料多,可以在网上搜索,完成作业难度低。

但郑老师不同意,认为他课上教的内容不是这个,不应该写四大发明。

双方有了一些争执。

大家注意,稍微有些社会经验的人都会发现,这个学生明显是在套郑老师的话。

应该是双方已经有过对话,郑老师表示写四大发明不行,这个学生思考了以后决定阴老师一下。然后,他才故意设套引诱郑老师说四大发明的问题。

说起来,郑老师也是那种脾气比较偏激的人,竟然轻易中套了,说他认为四大发明在世界上并不领先等等。

等到郑老师说完了以后,学生自己开始死缠烂打,像引诱郑老师同他争吵甚至谩骂。

但郑老师的师德还是不错的,至少从开始到最后没有骂人。

这个学生见这招不行了,开始摊牌,拉了几个人入群。其中一个人,据说是她的男友。

这几个人入群以后,二话不说,上来就骂郑老师是美分,用了文革大字报的一通说法骂了一通。

郑老师还是长篇大论同他辩论,最后发现此人是来胡闹的,就将他踢出学生群。

萨沙也是群主,对于胡闹的人,不踢出群难道留着过年?

随后,这个人就对郑老师进行举报。

我们分析整个事件,郑老师从开始到最后,虽然有一些做老师的自信甚至霸道行为,然而大体是对事不对人。

个人感觉,郑老师根本不认识怼他的那个学生,毕竟是公共课,上的人多又杂。

而学生根本就是带着目的来阴郑老师。

说实在的,萨沙也有过论文被老师当掉延期的情况,我是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是去找老师撒泼耍赖。

大家注意,这事还不是撒泼耍赖这么简单,他是以郑老师是美分为理由,去学校举报了。

举报这事本身就很惊悚,搞笑的是学校竟然还认可了,对郑老师进行停课2年的处罚。

这事其实很简单,郑老师至始至终是进行学术讨论,最多认为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以往的宣传,没有站在整个世界研究的角度。虽然郑老师说话有些霸道,但也是就事论事,没有刻意攻击学生。

相反,学生则是怀着报复的目的,利用学校怕惹事的心理,故意设套阴郑老师。

这种事情如果出现在三四十岁人的职场,倒也不算奇迹,大家应该都见过一些,这种卑鄙的人并不罕见。

关键,他们也就是20岁的大学生,已经如此牛叉,竟然能够将年龄大一倍的老师都阴了。

说明这几个学生,绝非普通孩子(至少比当年萨沙厉害百倍)。

这种人小小年纪,就知道不管事实而利用公权打压对手,将来进入社会也绝非什么善类。

萨沙不是什么团队,至少个人,我说的都是自己的想法。

作为历史类研究者,对于四大发明自然是很了解的。

学术就是因为有质疑,哪怕质疑根本是荒谬的,毕竟真理越辩越明。

没看到郑老师是因为政治目的,故意抨击中国历史文化。

这事中,郑老师和学生的事情尚且其次,关键是学校莫名其妙对老师进行处罚。

这种处罚以后,其他老师们更不敢开口了。

以后就学那些不学无术的老师吧,直接照本宣科,读读PPT,糊弄糊弄教学就算了,干嘛惹事呢?

如果每个老师都这样怕惹麻烦而混日子,未来中国教育恐怕就要垮台了。

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伟人孔夫子,曾经被不同意见者贬低得比狗屎还臭,简值一文不值,可至今並未看到哪位贬孔人士受到任何的处罚和冷遇,为何这位郑老师对古代四大发明表示一些不同看法问题就如此的严重呢?难道孔圣人还不如四大发明重要吗?

人们相信,对古代四大发明提出不同认识,不会让中国逊色,只会让中国進步。

中国有哪些比较“诡异”的出土文物

这个问题我可以答一波,我收集了很多这类看起来比较“说不清楚”的文物图。有看起来画风“诡异”的,有看起来比较“穿越”的,有看起来比较“假”的,下面就来给大家集中盘点一下:

  • 伏羲女娲交尾图绢画·唐代

这类画从汉代开始兴起,伏羲女娲手里分别拿着规矩、乐器之类的物品,相交的尾巴很像是DNA螺旋结构。这类画到底寓意着什么,有什么起源?尚未有特别说服力的说法。

  • 镇墓兽

每次在博物馆看到这类镇墓兽,都觉得恶寒。确实是很有威慑力,刚开始的时候我甚至不太敢对着他们拍照。

  • 卡尺·王莽时期

除了刻度不如现在的细致,前面的手环看起来似乎比现代的还要高级些。

  • 人首鱼身陶俑·南唐
  • 还有双首蛇身陶俑·南唐
  • 马王堆辛追夫人千年不腐朽的尸身,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疑似“穿越”的文物

  • 战国时期水晶杯

不要怀疑,这件文物确实是从墓中挖出来的,并且,考古专家依据土层判断这座墓并没有被现代盗墓贼光顾过。

  • 安徽屯溪出土·西周家用路由器?
  • 三星堆遗址出土轮形器
  • 商晚期人面龙纹盉,是不是与怪物史莱克撞脸了?

宋代流行一类颇有戏剧、讽刺效果的画,如《骷髅幻戏图》、《眼药酸》。这类画与现代漫画很像。其中《骷髅幻戏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李嵩的经典作品。画中主体的是傀儡戏,画中大骷髅(傀儡)操纵着小骷髅,在小傀儡的牵引下,一名婴孩正向着小傀儡爬过去,一旁的女子赶紧阻止。这一切,被一位正在喂奶的女子热切的看着。这幅画表达了什么?实在令人费解。

  • 《眼药酸》南宋

这幅画中一人用手指着眼睛,表示有眼疾,另外一人身上画满了眼睛,是卖眼药的人,这幅画是讽刺了卖眼药的人“坑人”。

  • 河南濮阳西水坡的蚌塑龙虎图

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遗址,这么早的龙虎图,形象还很逼真,感觉有点不可思议。而且一处腿骨摆成的图案还被解读成北斗七星,整个图案表示天文图,就更不可思议了。真假难辨。

暂时就想到这些吧,欢迎评论区留下你认为诡异好玩的文物图。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马王堆汉墓”中消失的藕片

1972年湖南长沙居民无意间挖到了一座古墓,考古队闻讯而至,到地方后非常震惊;专家进行勘测后认为这是一座西汉的“丞相墓”,出于考古的敏感性,大家都认为这次收获“颇丰”,毕竟是丞相墓,陪葬品定不会普通于平民百姓;考古队随即进行了深层次的探寻。

然而专家们刚进入第一座”利苍”墓室后,大失所望,“利苍”墓室早已被盗墓贼光顾,里面的文物财宝才已不见踪影;

紧接着大家来到了利苍妻子的墓室,幸运的是,利苍妻子墓中三千多件古物都完好无损;正当大家欢呼雀跃之时,眼尖者在棺材里发现了一个带盖子的漆鼎,专家们感到很好奇,于是打开了漆鼎,大家惊愕地发现这里面竟然有一碗莲藕汤,莲藕汤保存完好,没有一丝一毫的臭味;摄影师本着摄影敏感性,立马抓拍了一张“莲藕汤”图。

可是拍完第一张照片后,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原本在汤里的藕片竟然不翼而飞了,在场的专家无一不震惊,难不成这“藕片”被鬼吃掉了?

真相大白:

此事一出,人心惶惶,但是专家心中有“无鬼论”,本着“科学至上”的信仰,,随即便开始了调查;最终专家们给出了这么一个解释:

藕片已经经过了上千年,其内部纤维也早已腐朽,它只要受到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瞬间“崩解”;同时这一说法有一个科学的名字“自融现象”!

结语:

“马王堆墓”内文物颇丰,但最吸引人的还是这碗诡异的“莲藕汤”,幸运的是这一“诡异现象”最终得到了较为科学的解答!

【看历史,长知识,欢迎关注@老泰迪讲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古人的猛虎执念

在中华文化里虎一直是颇受尊崇的动物,它象征力量、权威、勇武、尊严等高尚的东西,甚至连四极神兽里都有白虎一席之地,额......或者应该把东北人刨除,如果一个东北哥们对你说“你他喵的虎啊”!别怀疑,他就是在骂你。

因为古代人推崇老虎,文人们自然就喜欢画老虎,北宋李公麟尤擅画虎,他的《百虎图》虽然遗失,但从其他作品上看,这哥们对猛虎的姿态专研极深。明代唐寅也有《虎图》传世,只是姿态上相对平和。

好吧,我知道提起唐寅和老虎是什么下场,是前段时间那副《虎啸山林图》不?吐槽机先给你们贴出来好了:

故宫里诡异的虎图

其实这种萌萌哒的老虎古人也画过,在故宫里就有一副很诡异的虎图,那是清代画家华岩的《蜂虎图》。华岩生活在康熙到乾隆年间,是古法画派的集大成者,他的画虽然很重视国画的写意风格,但工笔也不差劲,大体画风是这样的:

然而那副《蜂虎图》却是这个造型的:

这是一只老虎?完全一副病猫的操性好吧?那骨瘦如柴的身段是什么鬼?那双充满委屈且我见犹怜的双眼是个什么鬼?这他喵的是百兽之王嘛?毛都开叉了好吗?华岩这孙子到底跟老虎有什么仇?什么怨?为何要这么糟蹋老虎?

其实大家也别着急吐槽,这幅画还是满有深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画中的老虎就是华岩自己,他委屈愁苦的原因也在画中交代了,注意画的右上角:

看到那个红圈了吗?我们把那里放大一些:

没错,是一只毒蜂,老虎病怏怏的是因为毒蜂锲而不舍的摧残。华岩其实在用这幅画表达对小人的无奈,还有一种忧谗畏讥的幽默自嘲。

“汽车齿轮”

1954年,在河南洛阳东周王城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一件青铜器让专家们惊呆了。

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齿轮,它共有40个齿,齿距分布十分均匀,齿轮中间还有一方孔,可以插入方形状物进行传动。这个2400年前的齿轮与现代科技几乎没有差别,它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啤酒盖”

2007年,上海嘉定区江桥镇出土了一座明代夫妻合葬墓,有一件文物引起了轰动。原来,考古专家们清理出几十件女姓金银饰品,有一件银香盒酷似现代的啤酒盖,难道是古人穿越了吗?也有人调侃说是盗墓贼遗留在墓中的。但是,这件奇异的“啤酒盖”确实是明代的文物。

“一碗面条”

1999年,考古专家在青海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出土了一碗“面条”。我们暂不论面条是否是文物,能看到4000年前原始人类做的面条,就够令人惊奇了。

一般国际上认为意大利人最早发明了面条,在2000年前的罗马古城中有壁画表现制作面条的场景。而中国4000年前的古人竟然用低面筋蛋白的小米制作面条,不得不说中国是舌尖上的美食之乡。

“柳叶刀”

1974年,江苏江阴发现了一座明代古墓,出土了一套外科手术器械,其中有一把“柳叶刀”,与现在的手术刀十分相似。

此外,墓中还出土了医用的平刃刀、大小剪刀、镊子、牛角柄铁圆针(缝合伤口用)。

这说明,在明代,古人可以做外科手术,即肠吻合术,将断开的肠子接好缝合。据隋朝《金创肠断候》中记载:“夫金疮肠断者,视病深浅,各有死生…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

可见,在古代,医生们的医疗技术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透光镜”

上海博物馆珍藏的这枚西汉青铜铜,直径7.4厘米,重50克。在强光的照射下,镜子背面的图案就会映现在墙上,专家直呼:这是魔镜!

如此诡异的透光,成了千古谜团。直到八十年代时,“魔镜”的透光谜团铸造成因,研磨透光的原理被科学家解开。

“路由器”

1959年,安徽省屯溪在修建机场时,发现了一座距今己有2700年历史的西周古墓,墓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一件青铜器的造型诡异,看起来像是现代人使用的无线“路由器”。

这件青铜器名字叫“云纹铜五柱器”,历史上关于这件文物没有记载,专家们也很难想象它的用途。有人说是古人祭祀祖先的陈列品,也有人说是现代的科技产品穿越到古代了。至于其准确的用途,至今仍在科学研究中。

“一坛鸡蛋”

1975年,考古学家在江苏句容县南部的福山果园里发现西周时期的古墓。这座古墓出土的文物中,令人惊奇的是一个坛里装满了鸡蛋。

经过碳14测试,这些鸡蛋约有2800年,鸡蛋大约有40枚,已经石化了。有人调侃说这些西周的鸡蛋与现代的松花蛋非常相似。不过,可以证明的是古人在西周时就开始吃鸡蛋了,而养殖家鸡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年以上。

“水晶杯”

这个水晶杯于1990年出土于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此杯是战国时期的文物,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整器略带淡琥珀色,是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型最大的一件。

战国水晶杯是由一块水晶琢磨而成,真正让人惊叹的,是原料和工艺,与今人所用的玻璃杯极其相似,这也许是历史上的一种巧合和必然吧。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