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魏忠贤在明朝只手遮天,却斗不过一个刚刚继位年仅17岁的崇祯

访客42024-02-27 07:05:38

朱元璋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由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起初只不过是农民军首领郭子兴手下的一名普通士兵,然而在激烈的兼并争夺中,力挫群雄、推翻元朝,成为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其成功的因素究竟何在?

朱元璋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魏忠贤在明朝只手遮天,却斗不过一个刚刚继位年仅17岁的崇祯

(朱元璋剧照)

目标坚定,不畏强权



(元朝将领)

在参加义军的时候,朱元璋就认为,义军就应当以忠义为主,把推翻元廷作为终极目标,并勇于为此而奋斗

公私分明,敬畏规则



(徐达剧照)

徐达是他的结义兄弟也是他的直接下属,有一次因为喝酒打人,犯了军规,朱元璋也当着所有将领的面,当众责罚三十军棍,但是夫妻两人却又对徐达亲自照顾,帮助徐达搽药洗脚,收获了徐达的人心。

心思缜密,注重学习



(刘伯温剧照)

朱元璋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收揽英雄,求贤若渴,对武将采用的策略是称兄道弟,大讲忠义,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善战之才。对待文臣更是礼遇有加,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供文人居住,同时还虚心求教。

决策果断,能抓机遇



(郭子兴剧照)

可以用两个案例来看待这一观点。朱元璋第一次获得的机遇是郭子兴给了他一个独立运营的项目,让他拿下定远,与濠州形成犄角之势。郭子兴当时拨给他500老弱兵员,但他要求只选择18位勇士陪同外征,这明智的选择可见其眼光很有远见,为其以后扩张储备了大量带兵将领。

善于用人 ,知人善任



朱元璋善于在危机处理中发掘人才,实际上,朱元璋虽是粗人出身,却十分重视对人才的适用,在用人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在他的建功之路上,武有徐达、汤和、邓俞、常遇春,文有刘基、宋濂、吕昶、李善长,这些人在大明王朝的建立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光远大,善于借势



(小明王剧照)

在陈友谅来袭之时,刚好天下义军的共主小明王遭遇元军袭击,危在旦夕。本来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朱元璋不顾所有文武大臣的全体反对,毅然决定分兵亲自营救小明王,其用途就是希望借用小明王是天下义军共主的名声,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

以上都是朱元璋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的大部分原因,当然一个皇帝身上所具备的很多常人没有的特质还是有很多的,我们只能从大体上来分析了

关注九山疑,与我一起看东看西!

朱元璋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做和尚时的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出生并不好,考什么可以登上皇帝的宝座,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肯吃苦,勤学习

从小朱元璋便开始独立生活,小时候靠给别人放牛混口吃的,后来又辗转到处流浪,当时放牛的时候,就有开始学习的情况。流浪期间经历了很多苦的生活,为了混口饭吃,便去做了和尚,因为做和尚可以到处化缘,可以有吃的。这段时间朱元璋都没有停止学习的习惯,学习与人交往,学习怎么识人。有句俗话,贫苦的孩子早当家,正因为经历这些,促使朱元璋才能正视人生,为以后成功的成为皇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做皇帝的朱元璋剧照)

二:善于用人

朱元璋投靠了张士诚属下做了一个小兵,从一开始进入军营就没有忘记学习的事情,这时朱元璋学习的是兵法。后面朱元璋得到刘伯温的辅佐,众将士的努力成就自己的宏图霸业,这其中朱元璋重用刘伯温,对于刘伯温此人,乃是一个成功的开国大臣,受到朱元璋得重用,施展了自己的才华。通过善于用人,让自己得到了成功,对其他的大臣都是被重用过的。

三:很好的交际能力

当年朱元璋在张士诚麾下,平时有什么好吃的都会和玩的好的将士们分,这可以看出,朱元璋通过这些行动来,拉拢人心,这就是为以后的做打算。俗话说:成功都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从做士兵的时候,朱元璋就知道怎么做交际,来拉拢人心,可见此人的聪明才智。

(刘伯温剧照)

品史公曰:朱元璋从小受的苦,让其自己有了勤奋好学,流浪的经历,让他有了领悟,怎么样识人用人,怎么做好交际能力,进而拉拢人心,为以后的成功做基础。

文:长城品史

图:来源网络

本文系头条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历史,请多多关注

我看过不少关于朱元璋的文章,其中有些写的很详细很到位但篇幅太冗长,而更多的则是夸夸其谈。作为一位传奇皇帝,朱元璋的热度从没消退过,至今还有不少人热衷于研究他的传奇人生,撇开细节不讲,朱元璋成功的原因主要就是三大方面。

早年的经历造就了朱元璋坚毅、敏感而又谨慎的性格。朱元璋的童年无疑是不幸的,天灾人祸导致了家破人亡,出家为僧却又沦为靠乞讨谋生的僧丐。很多人关注的是朱元璋后期打天下的精彩事迹,却不知正是这早年的坎坷经历让他成为一个深谙人情世故而又谨慎坚毅的人,这是他后期成就大业的基础。

加入义军是朱元璋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他人生奋斗史真正意义上的开端。在元末那种起义纷起的年代,一个普通人要想成就帝业,起义是一条比较现实的途径,朱元璋也不例外,尽管他加入义军的初衷未必是成就帝业。后期他与马秀英结为连理,更是让朱元璋成为义军首领的心腹,换句话说就是少奋斗了很多年,当然他本身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

和历史上其他开国帝王一样朱元璋的成功也离不开身边的那帮谋臣和武将。这点再好理解不过了,帝业从来不是以一人之力完成的,抛开开国后诛杀功臣不说,朱元璋在开国过程中还是礼贤下士的,正是因为如此他成功的拢聚到了诸如刘伯温李善长这样的人才。儿时的玩伴后来也都成为了能征善战的武将,为朱元璋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见朱元璋的成功不仅得力于乱世造英雄这样的时势,更是在他主观努力和客观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实现的,当然也有幸运的成份在里面。

世界上最牛逼的屌丝逆袭的故事。从开局一个碗到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将自己传奇的一生演绎的淋漓尽致。

那么,朱元璋他一没文化,二没背景的,是如何能够取得成功的。

一、民本思想,从亲身经历中来

朱元璋是典型的农民出身,当了皇帝也不否认这一点。当初家里没吃的,为了活下去选择到皇觉寺出家当和尚;皇觉寺没吃的,于是就当游行僧,化缘求生,在这段时间内走遍淮西大地,了解到民间疾苦,也萌生了民本的思想,这是支撑朱元璋后阶段走向成功的关键。

二、善于把握机会,积极表现

在郭子仪账下效力阶段,把自己会的都展示出来,打战又勇猛无比,一下子就吸引了主帅的注意力。后来将冯氏嫁给朱元璋,一下子让朱元璋摆脱了阶级层次,走上精英阶级。其后就掌握军权并不断发展扩大。

三、不断学习,了解时局发展趋势

朱元璋从一个连字都写不好的文盲到每天都需要决断200个重大决策,而且都是针对社会经济、政策、文化和军事等发展的重大政策,这样的转变可谓是十分惊人的,但是朱元璋他做到了,还做得很好,称帝后出现了洪武盛世的局面。

四、知人善用,善于权谋

朱元璋任用李善长、任用刘伯温、任用张昶、任用胡维庸以及宋濂等人,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还有一起打战的淮西兄弟。称帝后,虽然后世诟病其诛杀开国元勋,但是朱元璋他自己清楚,杀了他们能够更好的维护统治、维护百姓的权益,当杀则杀,绝不含糊。

朱元璋真正牛逼大概就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一、善于把握机会

朱元璋可以说是最底层的家庭出生,小时候的家境是十分贫穷的,靠着给地主放牛为生,经常是吃不饱饭。有一年到了灾年,朱元璋家里除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他家其余的人都饿死了,但是朱元璋连给他双亲安葬的钱都没有,就是拿草席一裹就草草安葬了。后来他就去当了和尚,当了和尚的朱元璋过得也不是那么容易,一开始还有饭吃,后来只好靠自己出去化缘,说得好听叫化缘,其实就是要饭。朱元璋觉得自己不能这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觉得应该做点什么,适逢天下大乱,朱元璋觉得只有从军才能改变他的一生,于是就投靠义军去了。

二、会展示自己,有理想,不甘于人下

朱元璋当时参加的是郭子兴的义军,在义军中朱元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并且得到郭子兴的认可,郭子兴还收了朱元璋做了义子,慢慢的朱元璋从小兵变成了将军,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

三、讲义气,善于笼络人心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打下天下,他身边的一众文臣武将是不可忽视的,武将如汤和、徐达从小就是和朱元璋混的,朱元璋当时对他们也是十分的好。谋士如刘伯温、李善长,朱元璋也是非常尊重他们,什么事情都会先请教他们。

第一条肯定是朱元璋本身比较优秀,知人善任,治军有方,能够吸引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大批人才围绕在朱元璋身边,辅佐其成就功业。

第二是采取战略决策正确。采取了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德策略,积攒了自己的力量,又避免成为优先受打击的对象。

第三是军纪严明。能够得到下层群众的支持。

为什么魏忠贤在明朝只手遮天,却斗不过一个刚刚继位年仅17岁的崇祯


明之宦官一开始只是替皇帝分担政务的亲信存在,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开始坐大,宦官被皇帝抬高地位借此打压文臣集团,保证皇权的稳固,天启年间,东林党一党独大,严重威胁皇权统治,天启帝表面上昏庸重用魏忠贤,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想通过阉党夺回权利,所以造成魏忠贤的权势滔天,归根结底,宦官只是依附于皇权之下,只能是皇权的影子。

明宦官势力更多是政治上的猖狂,兵权几乎没有,不同于唐中后期的宦官掌守卫京师的神策军,明宦官最多掌东西厂或者锦衣卫其中一部,而边关精锐或守卫京师的三大营,一般情况下除非被皇帝亲派督军,否则根本就没有机会染指。

宦官本身没有太多兵权,一般都是代表皇权与文官集团不死不休,有了皇帝信任还好说,皇帝不信任了,文官集团落井下石不死才怪。

魏忠贤在天启在位的几年间,肆意妄为,做了不少伤天害理之事,也干了不少实事,但彻底与当时一党独大的东林党不死不休了,而魏忠贤并没有跳出传统宦官的限制,依旧没有多少兵权,天启帝信任魏忠贤才成就了他的权势滔天,天启帝无子绝嗣,按“兄终弟及”崇祯帝即位,虽天启帝交代崇祯帝魏忠贤可计大事也,但是很明显魏忠贤飞扬跋扈很不讨崇祯帝喜欢,崇祯帝又是年轻气盛,看不清天启帝交代的真正意图用魏忠贤制衡东林党,魏忠贤在崇祯帝即位后也是小动作不断,最后崇祯帝联合东林党自然轻而易举的杀死魏忠贤,但是之后事情就失控了,崇祯帝以为东林党忠心耿耿或者认为可以御东林党为己用,没想到没有魏忠贤制衡后,崇祯帝面对东林党束手无策,不断换首辅换六部尚书也无济于事,朝堂之上,君不似君,臣不似臣,最终明亡。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魏忠贤当时的势力确实相当骇人。文臣有“五虎”,武将有“五彪”,另外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可以说,朝野上下、军队内外都是他的人。他不但号称“九千岁”,而且一家老小都在朝中当大官,连还在襁褓之中的侄儿良栋,也被封为东安侯。另一个侄儿良卿甚至代替皇帝,前往供祭南北郊社,祭祀太庙。可以说,朱由校后期,他已经完全成为傀儡,大明王朝实际上成为了魏忠贤的天下。

(魏忠贤剧照)

那么,既然这么强悍的一个人,刚刚上位,毫无根基,年纪也只有17岁的崇祯皇帝,说拿下,为何就把魏忠贤拿下了呢?

第一,朱由检识破了魏忠贤想在他身边安插眼线的阴谋。

朱由校是因为溺水生病而去世的。本来,魏忠贤和客氏以为守着一个文盲木匠,又厌倦朝政的皇帝,就可以权倾天下高枕无忧。没想到朱由校这样就死了。在朱由校生病去世前,魏忠贤和客氏刚让张皇后流产而不能生育,朱由校又没有其他子嗣。因此魏忠贤和客氏急急忙忙从民间找一些怀有身孕的女子,冒充宫女,说是朱由校让其怀孕的。祈望孩子生下来,立为太子。没想到朱由校没挺得过来。更没想到朱由校并没有立宫女肚子中的孩子为继承人,而是立弟弟朱由检为继承人。这完全打破了魏忠贤的部署。

可以说,魏忠贤在朱由检身边并没有安插眼线,对朱由检的情况一无所知。

为了掌握朱由检的情况,魏忠贤通过向朱由检进献美女的方式,不但企图麻痹朱由检,让他纵情声色,而且还可以因此在朱由检身边安插眼线。但朱由检对这些美女一点也不碰。这样一来,魏忠贤一时找不到应对办法。

(朱由检剧照)

第二,朱由检通过自己模棱两可的态度,压垮阉党。

魏忠贤实力强劲,党羽遍天下。同时,由于魏忠贤一系列的残酷打击,他的政敌们都被打压得不敢轻易开口。

朱由检当然希望大臣们开口,确实也有大臣包括陆澄原、钱元悫、史躬盛等弹劾魏忠贤。但是朱由检这时候都没有表态。他知道,一表态就意味着打草惊蛇,引起魏忠贤的注意,让他铤而走险,贸然行动。所以,朱由检不但什么也不说,还软语宽慰魏忠贤。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杨所修、杨维垣攻击崔呈秀。

其实这三个人都是魏忠贤党羽。这个举动,是朱由检指使的呢?还是魏忠贤想舍车保帅呢?这个没有历史定论。不过,朱由检指使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并不确定这些人就愿意站起来反对魏忠贤的。魏忠贤自己舍车保帅的可能性也不大,毕竟虽然阉党内部可能有矛盾,但那时候最重要的是团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互相攻击,把火拨开,就不好收场了。

所以,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朱由检模棱两可的态度,让阉党内部崩溃了。大家不敢攻击魏忠贤,就攻击崔呈秀

这时候,朱由检的态度非常关键,他不再客气,重处崔呈秀。

朱由检保护魏忠贤而重处理崔呈秀的做法,让大臣们明白了朱由检的态度,于是,弹劾魏忠贤的奏折就像雪片一样飞来了。

(弹劾魏忠贤,图取其意)

第三,朱由检动作非常干净,不给魏忠贤留下反击的时间和机会。

原本朱由检一直采用宽慰魏忠贤的方式,就算是大臣多次上书,朱由检也不为所动。但是,一个嘉兴贡生攻击魏忠贤的奏折,朱由检却拿出来给魏忠贤看。并以保护他为由,把他送回凤阳安置。朱由检这样做,相当于一下解除了魏忠贤的各种权利。

而在这个过程中,大臣们弹劾的奏折变得异常猛烈,魏忠贤的心理彻底崩溃,终于选择上吊自杀。

(参考资料:《明史》)

崇祯皇帝最大的败笔就是杀魏忠贤。魏忠贤的权势滔天是皇帝赋予的,他是朝局中平衡文官势力的重要力量,他在,文官不能只手遮天,朝局还能稳定,税赋还能基本正常。崇祯被东林党人迷惑,上任就杀魏忠贤,魏忠贤不过是皇家豢养的一只狗,杀来简单,可是朝局自此失衡,文官势力独大,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税赋不能正常征收运转,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财政崩溃,流民四起。历史是文人写的,东林党正是大明文人的主要力量,受魏忠贤压迫多年的东林党自然要不惜笔墨在史册中写尽魏的不堪,何况魏本身也是行不正站不直呢?翻阅大明史料,有时候会想,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朝会不会多挺几年?可见,帝王的平衡术还是很有用的,可惜崇祯没有学会。补一句,读史书可以参考不可尽信,首先,史是文人编撰的,文人是一个阶级,这说明史书不过是仅仅代表一个阶级的说法而已,其次,司马迁等等,抛开个人品性不说,其写史也只是一家之言,局限性很大,难免偏颇,第三,史是由统治阶级主持编撰的,自然为统治阶级服务,这样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清朝编撰的明史中朱元璋的画像很丑,为什么岳飞死了,秦桧成了千古罪人,赵构却没有任何责任,所以,崇祯杀了魏忠贤,魏忠贤理所当然就是一个万恶之人,不过一个偶然得势的阉人,在史官的笔下,文人的口中,哪里会有一丁点儿的好?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