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最性感的电视女演员是谁-高中毕业证字号12位数是什么

访客12024-04-13 18:30:15

你见过最性感的电视女演员是谁

我一直觉得,很多人在说性感的时候,其实不明白什么叫性感。性感并不是女性衣着暴露,或者是某某部位大,云云。如果是这种看法,无疑,那是一种直男眼光,甚至是物化女性的一种看法。

你见过最性感的电视女演员是谁-高中毕业证字号12位数是什么

所谓性感,和性有关系,但关系不大。我以为的性感,是女性不经意间展现出来的女性美,其中的内涵可能比较多,或者是线条美,或者是各种美。

再回到题目,说道我见过的最性感的电视女演员,啊……实在抱歉,我就一小市民,没啥眼界,还真没有见过一个电视剧女演员,说来惭愧。

所以,我就说说一个电视上看到的,不知道可不可以?

安吉丽娜·朱莉——应该是从《史密斯夫妇》看到的,简直惊艳了我整个青春……

你见过最性感的电视女演员是谁?

性感,顾名思义,就是性的感觉,它一定和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看了某人或他的视频、照片等,自觉不自觉地产生的莫名性冲动、性意识,那就是性感。

因此,说某人性感,那她一定具备这样几个基本的因素:姣好的身材和容貌、合适时尚的衣着、个人良好的综合素质。

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最性感的女演员是柳岩。空口无凭,有图为证。

她俊俏的面庞,和善的笑容,火辣的身材,虽不瘦削,但他的肉都长到了该长的地方,可甜可媚可迷人,让人有看一眼就忘不掉的感觉。

合适、时尚的打扮,更突出她的魅人之处。下列几张图足以说明。

露臂的蕾丝长裙,薄如蝉翼,勾勒出迷人的曲线,给人一种朦胧的美。

深色蓝裙用线条状遮住了敏感部位,突显凹凸身材。

服装师匠心的设计,在胸部开了一个天窗,让丰满的双峰若隐若现,使人思潮起伏、浮想联翩,如玉的肌肤和洁白的衫裙浑然一体、绝妙天成。

不得不佩服柳岩的性感、迷人!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提出不同意见和看法!谢谢!

性感的话小编觉得柳岩可以当起这个词。

首先说一下小编对于性感的认识,小编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所以认为性感那一定是前凸后翘,能勾起人的本能欲望的,柳岩就满足了小编的这两个要求。

柳岩是我们湖南人,2000年柳岩担任广东有线广播电视台信息频道《财经新闻》主持人走进了这个圈子,2005年,柳岩签约光线传媒。2007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画皮》,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

但是很奇怪,漂亮的柳岩一直没有大火,直到她开始在性感路线,我们才发现柳岩原来这么有料,不过人红是非多,一些造谣生事的人开始说她是“借胸上位”,就是一个花瓶什么的。



但是柳岩没有在意,反到是正视自己的优势,用她的高情商反击那些流言蜚语,她也认清楚了自己的定位,自己就是走性格路线了,这就是她的优势。但是可以看出柳岩还是比较保守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其实柳岩在和别人拍照合影时,注意用手遮胸。

柳岩还是一个很重情谊的人,朋友有难,她第一时间会去帮忙,就算是成名之后也是这样,就比如大鹏,在刚开始《屌丝男士》的时候,大鹏还只是一个新人,邀请了很多明星参演都被拒绝,只有柳岩大力支持,随叫随到。

柳岩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时常分享一些自己的搞怪照,没有一点明星的架子,对于那些流言蜚语,她也很乐观,能机智而巧妙的化解了矛盾和即将出现的负面问题。

小编觉得柳岩是媚而不妖,虽然性感,但是一点都不做作,都是爱笑的女孩运气都不会差,愿望她能越来越好。

认真观看,认真点评,我是影视娛乐。 关注我,坚持给大家带来最真最准的点评。

点个赞呗!

说到性感的电视女演员,万茜必须拥有姓名!

曾经被调侃为资深不红的女演员之一的万茜在近几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认识。2002年进入娱乐圈的万茜可以算得上是娱乐圈资深女演员了,除了演戏,万茜还曾经发行过音乐专辑《万有引力》。

认识万茜的观众大多是通过她主演的琼瑶剧《花非花雾非雾》,通常的琼瑶剧女主大多都是长头发,大眼睛,性格温柔的女性。而万茜在这部琼瑶剧中却是以短发亮相,而且展现的是一个脾气有些急躁,性格特别直爽的女性形象。万茜在这部剧中的演绎告诉了大家什么叫做短发女人也可以性感和可爱。

2014年万茜凭借在电影《军中乐园》中的精彩表现获得了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在这部影片当中大家看到了一个和以往角色完全不同的万茜,万茜在剧中所展现出来的性感简直魅力不可挡。一个好演员就是当她在扮演一个角色的时候,会让观众的视线集中在她的身上,并且完全被带入到这部剧的剧情中,万茜就是这样一个塑造性极高的好演员。

2017年播出的《猎场》让大家记住了剧中霸气,性感又可爱的熊青春。万茜和胡歌搭档简直cp感爆棚,果然颜值高又有实力的演员在一起搭戏就是观众的福利。有的时候性感也许就是一个眼神,不得不说,万茜的一瞥一笑都带着她独有的性感。

万茜搭档了很多演员,话题讨论最多的莫过于她和马天宇共同出演的电视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万茜和马天宇在剧中组成的帝后cp完全点燃了观众的少女心,两人在剧中上演了一段相当经典的饺子吻。万茜在剧中虽然演绎了一位霸气的帝后,但是撩起人来又是女人味十足。

万茜真的是一个宝藏女孩,人长得漂亮,又有实力。游戏玩得特别好,还是一个段子手。万茜有太多面,她可以是帅气的,也可以是可爱的,性感的,知性的。随着万茜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观众了解认识到这样一个宝藏女孩,成为了万茜的忠实粉丝。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成为万茜的粉丝呢?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区补充内容。

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文凭?

看到这个问题,整个人都不舒服了!

古代的科举考试,从来都不是学历教育,也根本不涉及文凭问题。科举考试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如果非要比,只能和今日的公务员考试比一比。

今日的公务员考试,面向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进行招聘,一旦考上,直接担任相应职位,可是距离“做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现在的很多遴选考试、选调生考试,貌似比一般的公务员国考要更厉害,也不过就是储备干部而已。

如果考上状元、探花、榜眼,将来大部分都能成长为省部级官员,巡抚总督跑不了,宰相首辅也不是没可能。每年800万以上的大学生中,状元榜眼探花妥妥的几百人,将来能有几个当上省部级?

在古代,要想“学而优则仕”,需要走很长的一条路。

第一步,好好学习,参加府试和院试,成为秀才。

这一步,已经拦住了大部分人,首先你要参加府试和院试,必须有老秀才或者老举人的举荐,当然大部分都是老师给举荐的。参加各种私塾辅导班是必须,给老秀才端茶倒水送钱也是必须。没有一定的财力,绝对不敢走科举这条路的。

府试,顾名思义,就是在所属的州府进行考试。当时的府,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地级市。旧社会大部分的农民一辈子没有出过村,少部分进过县城就是见过大世面了。而你作为小小的童生就有机会到州府上考试,已经是全村人全族人的骄傲了。

院试,和府试差不多,院试常常在省会举行,主监考就是学政(副省长兼教育厅长)。

如果你考上了,你就成了秀才了,获得了一定的特权。在家种地有免税的权利,出门在外不用买车票买船票办理介绍信。

如果你穿越到明清,一定要办一个秀才文凭,否则可能被当做盲流抓起来打死的。

第二步,继续努力学习,参加乡试,成为举人。

乡试和院试一样,也在省会举行,这是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乡试的主考官一般来说是翰林院出来的大才子,如果得到这些大才子的青睐,将来不管是考试还是做官,都大有益处。

乡试成为举人,几乎成为所有读书人最难攻克的高峰。明清两朝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就是说,举人难考,但进士好考。成为举人,就得到了做官资格,比如我们熟悉的左宗棠和于成龙,就是举人出身。

考取举人的乡试,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遴选或者选调生考试,属于优中选优。通过考试,就以为着获得了国家官方的举荐,所以这里面作弊现象十分严重。我们熟悉的鲁迅先生的爷爷,就是因为在举人考试中作弊,导致了家道中落。要不然也是绍兴当地响当当的望族。

因为作弊严重,所以,参加举人考试的秀才们,通常都会花很多钱去买通考官。这个操作,把绝大多数寒门子弟排除在外。当然,如果你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子,可能直接被主考官或者学政招纳为女婿了。

第三步,更加努力学习,参加会试,成为贡士。

贡士这个阶段,很多人不熟悉,这是因为贡士大都在首都举行,考上贡士的人,直接要接受皇帝的面试,从而成为国家高级储备干部。

贡士,顾名思义,就是贡院走出的士子,也是贡献给国家的优秀人才。即便不会被录取为进士,将来的前途也不会太差。

第四步,百倍努力学习,参加殿试,成为进士。

贡士的考试,是高级储备干部的笔试,进士的考试,则是高级储备干部的面试。既然要面试,长得丑的话,可能直接就被刷下去了,连参加殿试的机会也没有。

进士的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有趣的是,历史上又很多有名的状元和探花,但几乎没有有名的榜眼,也许是很多人宁可当探花也不当榜眼吧!

成为进士,就有可能进入翰林院当官,如果进入翰林院,将来最不济也能当个省部级官员,甚至直接当上宰相。放在明朝,大部分的内阁班子成员都来自于翰林院,翰林院的学士们,虽然穷的没钱花,可是一想到将来有机会出将入相,心理都是热乎乎的。

清末最有名的三个半翰林,分别是徐世昌、杨士镶、张謇和张佩纶,这些人因为袁世凯的点评而出名,也因为与袁世凯的关系,为人们津津乐道。

成为进士后,如果没有门路当翰林,那也可以出去当官。九品县长或县丞起步,当县令的也有。到了地方上,基本上是财政、军事、法律一把抓,那是真正的一把手土皇帝。当然不要分到《让子弹飞》里面的鹅城县,没到任直接就没命了。

顺带说说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于成龙是明朝崇祯年的举人,年龄大了,考什么也考不上。恰好清廷准备录用一些明朝的举人,他就报名了,直接分到了广西罗城县。罗城县这地方,土匪横行、县衙就是个破房子。于成龙照样艰苦创业,做了清初最有名的扶贫干部,一直做到两江总督的高位上。

不管怎么算,还是这个时代最好!

关注历史知事,了解更多历史知识!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发展了1300年,共计诞生11万名进士,也就是说平均每年84人,而科举制度中,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按在古代的科举制度,前三甲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几乎是侍郎、巡抚、御史等官职。

状元类似于如今高考的榜首,并不是省份榜首,而是全国榜首,但是因为如今每个省份的高考制度不同,其主要是考题不同,说现在很难区分,甚至就连每个大学对每个省份的录取人数也不同,分数也存在差异,也就没有全国第一的说法。

古代则不同,要取得全国第一,也就是状元,首先要经过童试,童试又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之后再是乡试,接着才是会试,只有会试之后才到殿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再由皇帝选定,或者是皇帝直接出题,明清时期才分三甲,一甲三名,由皇帝分别选出状元、榜眼、探花。

如果以学历文凭定位的话,状元、榜眼、探花应该是同等文凭,只是分数高低不同而已,有人统计出相对应的对照表,如图所示:

这样看的话,古代的状元对应的就是院士,榜眼就是博士后,探花就是博士,但是这种对比着实没有意义,古代每个时期每个阶段就出现一甲三人,也就是说状元、榜眼、探花在同一时期就各一人,然而今天的博士、院士一大把,如何对等?

况且古代能够挤进前三甲的人,就算再没有能力、运气再差,一辈子都进不了京城为官,但是至少也能够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什么的,几乎相当于现如今的市委书记,而现在的博士甚至是院士都未必有这样的地位。

而状元更不必多说,出阁入相也不稀奇,榜眼也未必比状元差,有的状元在为官仕途方面还不如榜眼,但是探花有个规定,也就是必须长得俊俏,至少不能太丑,我们经常会看到京剧中所谓的探花郎。

所以不能同等并论,毕竟不一样的晋升制度,只能自己感觉,现在还出现许多中考状元、高考状元,亦或是本地状元,那和古代的状元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但是就涉及的知识面应该是没有现在读书人广泛的,所以实在难以比较。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古代状元、榜眼、探花这一甲前三,应该是接受皇帝殿试之后获得的一种称号,这是一种选官制度,即科举制度。当然,象状元、榜眼、探花这样的称号,包括进士、举人、秀才、童生等,大致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学历的官方认可,我们当代人戏言为学历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如果我们现在非要拿他们跟当今的学历比较的话,那状元、榜眼、探花相对应的就应该至少是院士级别。院士当然不是学位,博士生或者仅仅是博导,恐怕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

第一、获得此三种称号者,他们往往都皓首穷经,历经数十年乃至终生的寒窗苦读。

科举考试和现在的考大学难度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现在高考,报考和录取人数大致是,报考1000万左右,录取在800万左右。

无论从报考人数,还是从录取的数字,以及从录取率上讲,确实比较夸张了。

七十老童生。科举,考进士,特别是经学,十三经有多厚,多少个字词?所以啊,学子们皓首穷经,读书都白了头发,也往往难以得偿所愿;能获得殿试资格,面圣,那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人中翘楚。《范进中举》我们都学过的哈。

为这个,古代的学子们可真比现代人刻苦多了,什么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积雪囊萤,程门立雪,等等,无不用其极,那叫一个刻苦。

第二、状元、榜眼、探花,他们殊获殿试,他们是“天子门生”。

科举制度始自隋唐,终结于清末开封贡院,也就是河南大学的前身所在。

科举制度下,士子科考被录取,士子就称其监考官员为宗师,为老师,自称为学生,这样一种师生关系。你比如,欧阳修作为监考官录取了苏轼,那苏轼见欧阳修自然就称为老师,苏轼就是欧阳公的学生。

到宋代,科举殿试,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一个必须要经历的程序。即是,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必须要经过最高皇权、皇帝来亲自做最后的一道测试,决定最终优劣贤愚。进士二级考试,之后就入围三级殿试。皇帝亲自在朝堂面试各路高才新晋,钦定名单,由此产生状元、榜眼、探花。所以说,这三位殊荣获得者又称之为“天子门生”。

第三、状元、榜眼、探花属于人中龙凤,数量极少,实实在在的稀缺资源。

历朝历代的科举,举行的次数,录取的人员及比例,都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一个字,少,两个字稀缺。

唐代,每次录取最多也就一二十个,少的也存在每年几个的情况,具体录取数字是不固定的,总之一个难。

两宋三百余年,抑武扬文,对文人士大夫比较重视,总共录取进士2万人,平均每年170人左右。那一甲前三的状元等,数量不会变呀!稀缺。

明清科举制度最完善,进士每年录取300人左右,一甲前三也不会变。

物以稀为贵,确实属于稀缺奇才,能得此殊荣者,凤毛麟角,都是各地的人杰,人中龙凤。

现在中科院院士大概是830余人。我们最近所熟知的钟南山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这种级别的高级人才,数量是相当有限的。这样,那状元、榜样、探花可能比较适合对应的就是院士了。

至于博士,或者博导,博士生导师,我们来做个简单列举,数字的比较。就目前来说,法学界的博导大概健在的人数为1500左右,坚持在一线研究、主持教学工作的在1200名左右。这是一个学术领域的,就是法学这一块。那许多领域一定也有人数不少的博导了。当然,这个数字是相对的,对我们全体国民受教育的程度来说,这样的数字是不够漂亮的,还需要更多。

本科,跟一甲前三的状元等比,真的不是一个级别,不是一个层面的。

十年寒窗苦读日,只为金榜题名时。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然而状元、榜眼和探花不是什么文凭,而是古时科举考试的一种荣誉称号,它是指科举考试当中的殿试前三名。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员一种选拔制度。在隋炀帝时期发明了科举制度,唐朝把科举制度进行了完善,宋朝时代较为成熟,明、清两朝时最为鼎盛。

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通过的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殿试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为了便于朋友们理解,下面跟朋友们再详细介绍一下:

一、入门考试:童试;

科举考试的入考试的是童试。只有通过了童试的考生才有资格称为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科举考试。而这个童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考,所以五、六十岁的童生比比皆是。童生的水平应该相当于现在的高中,而通过童试后,就拥有正式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了。

二、初级考试:乡试;

由各省统一组织,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都得通过童试。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既举子,每年通过者为40人左右,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朋友们都知道“唐伯虎点秋香”这个典故吧,唐伯虎就中过乡试第一名,因此被人们叫做唐解元。

在明、清朝以前,举人是不能做官的。但在明、清朝时,举人是也可以做官的,可以担任知县,或成为地方官的学官,难怪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举人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三、中级考试: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既现在的教育部主持。会试通过的考生一般在300~400人左右。通过会试的称为贡生,也叫进士。会试的第一名叫做会元。

只要通过会试考中进士,都可以直接做官的。进士则相当于现在的硕士研究生。

第四、高级考试:殿试。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生录取分为一、二、三甲等级别。一甲取前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也是取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通过会试和殿试选拔出的考生都是进士,而通过殿试的进士就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学位。而运气好的状元还会被皇帝选招为驸马,从此人生就到达巅峰了。

比如被唐朝皇帝皇帝唐宣宗招为万寿公主驸马的状元郑颢,郑颢做了驸马后便身居要位,兼任户部侍郎、判度支等多个官职。

朋友们,这回大家都知道状元、榜眼、探花都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文凭了吧!换句话说童试可以看作是高中考试,乡试作为本科考试,会试是研究生考试,殿试就是博士考试。

结合现如今的高考,我再深入的分析一下,这纯属个人理解:殿试中的状元相当于考中北大、清华高校;探花相当于考中国家985高校,而榜眼相当于国家211高校。

朋友们,你们认为我分析的对吗?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类似问题回答了不少,再次重申一遍:科举考试不是学历教育,而是官员选拔制度,和学历文凭没法比。如果硬要和当今比较,只能勉强和公务员考试中的国考比一下。

科举制度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起源于隋,完善于唐,成熟于两宋,盛极于明清。

科举考试是全国性的考试,以明清时期为例,需要经过三个层次的考试。

一是乡试,又称发解试,由省一级组织,乡试合格者称举人,又称举子,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即发解试的第一名。当初唐伯虎就中过乡试第一名,因此得名唐解元。

通过乡试中了举人,表示你获得了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明清以前,发解试仅是资格考试,举人一般不能做官,但在明清时,举人也可以做官,所以范进中举后才会陷入癫狂。

二是会试,由礼部组织,明清以前称省试,每年一次;明清时称会试,三年一次。会试合格者称进士,因此各地举子进京参加会试,也称为考进士,会试的第一名称会元。只要考中进士,别管第几名,都可以直接做官。

三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本质是会试的一部分。皇帝亲自测试会试合格的进士,根据成绩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因此所谓状元、榜眼、探花,本质上还是进士。

所谓三甲,指的是进士中的三个等级,至少有数十上百人,并非指成绩最好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人们常用“名列三甲”指代考试前三名,是一个用词错误。

无论哪一级考试,科举考试都是朝廷选拔官员的考试,而不是类似高考的学历教育,我们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几乎和科举考试一个模子刻出来,只不过科举考试是全国组织,公务员考试却是分级组织,科举考试更像公务员考试中的国考。

古代没有现代完善的学历教育,大多数知识教育是通过私塾、书院等完成的。从北宋开始,朝廷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太学(国子监)、州学、县学等一系列官办学校,但这些学校并非为社会培养知识型人才,也不是如今的学历教育,仍然是为朝廷培养官员的。

综上所述,古代科举考试的进士、举人、秀才,跟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等学历教育没有任何可比性。如果硬要比较,古今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完全无法同日而语。比文学经典,古代完爆现代;比科学知识,现代完胜古代。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