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中毕业证改版,《走进科学》节目有多雷人

访客42024-03-10 04:47:52

大家觉得遭到非议的“山东情妇馆”需不需要换匾额

回答问题之前,先讲个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事。东坡是大宋第一文豪,他有个朋友叫佛印,佛印是个高僧,两个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山东省高中毕业证改版,《走进科学》节目有多雷人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没成想,却被小妹好一顿数落:“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回到山东博物馆匾额的问题上来。真的需要更换吗?个人觉得实在没必要。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这字写得没啥毛病。故宫博物院也是他写的,写的不好吗,水平不高吗?也需要一块换吗?

再者,山东博物馆的牌匾,挂在那里好多年了,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什么时候开始有非议了呢?

自然是近几年的事,被网上的好事者,以玩笑的心态,进行低俗的炒作,也不排除有人为了流量,故意用恶俗的曲解吸引公众眼球。

本来好好的书法,被人拿来开涮,迎合的是不怎么高级的趣味。如果被网友的恶搞裹挟去更换牌匾,其实是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双重悲哀。

所以,个人认为,提高大众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是比更换一块牌匾,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诚然,这样做会很难很难。但是,不这么做,将来会更难更难。

所谓的恶搞,多少反映了当下社会心态之浮躁。对于这种浮躁之风,迎合的结果,只会助长浮躁和恶搞之风,更加变本加厉。所以,更换牌匾,一定要慎重。

如果,你改了这个牌匾,他们还会向另一个牌匾下手,到时候,你改得过来吗?

应该换,这类面向大众的匾额就应该让大众看得明白而不产生误解。如果是书法展览,任什么字体都可以接受,因为那是艺术,受体是小众。而博物馆的匾额受体是大众!弄一个大众看不懂的东西,你是炫耀自己有文化还是嘲笑大众没文化?比如兰州车站的那个小脚兰字,有多少人看了以后会联系到这是什么字体,从而赞叹?大部分,绝大部分人心里会想,兰州这是怎么了,写个字都不伦不类。山东有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那一个不比写情妇馆的“铮铮铁骨”强百倍!换了吧,早换早清心,晚换多恶心!

应该换,图书馆是个庄严的地方。他不仅是一座面对各种人群的公共场所,也是路标。如果你没去过山东,要到山东博物馆。你就是站在馆前,你也不认识。

必须用庄重的楷书做为馆额,草书已经符号化,一般没学过草书的人是不认识的。草书只在书法家之间交流。况且草书的写法多种多样。书法家们有时候都认不全,都会产生误读。包括书法评委都要求写草书的作品必须附上楷书。

以下三个字,就被不同的书法家写出那么多写法(只收集了一部分)。我专攻书法的,我都认不全。😰

那没学过草书的呢?下图我就读成“去他妈的”,😂

下边这一字,确实容易读成杜甫能动。因为杜字以前的土多写成圡,

中国人有一个习惯,挡一眼看像什么字就认作什么字。比如“床前月明光,疑是上地霜”,这句话乍一看,完全没有问题,如果让你念出来,想必也是按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顺序来。人在阅读时,已经将这两句错误的诗词与记忆中相似的场景进行重合,对一个句子的内容很熟悉,看到结构,就能够“脑补”出其正确的形态。所以上图看成杜甫能动,不足奇怪。

我不赞成用草书来作为公共场所的文字用书。把山东博物馆看成山东情妇馆,也就不足为奇了。改字是肯定的,也是必须的。不能因为他是某著名书法家写的,有艺术价值而忽略了他的认读性。

这个山字也容易被误读成止。

2020.5.1 刘芳茹

不能换,坚决不能换!我说的!

是什么就是什么,任凭一些人是非颠倒、指鹿为马,但“山东博物馆”就是“山东博物馆”,从书法上来说没有毛病!

不换——这是应该具有的“文化自信”!

如果换掉,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吗?

1、事情缘由——网友吐槽而起

话说一对情侣在山东博物馆附近游玩,小伙子凝视着对面建筑上的字说:“书法写得不错",并随即大声念到:”心在情妇那“!
女孩子说:”你傻啊,明明写的是山东情妇馆,贪官的情妇都关在这里。"
这时一路人经过听到后,心想两个傻子,不认得还在这里充学问,明明是"心系情妇波"!

2、政协委员提议更换引热议

由于其匾额题字被误读为“山东情妇馆”“心系情妇波”等,长期在社会上屡被吐槽,严重影响形象,斯文扫地,近期,有山东省政协委员提交《关于山东博物馆匾额更换为书圣王羲之正体集字的提案》,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毁誉不一。

3、我认为应有文化自信,不要劳民伤财

从书法上来说,“山东博物馆”这几个字,为一代文豪郭沫若手迹,没有毛病,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况且,作为博物馆这样的地方,郭沫若的书法是合适的,他是现在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书法家。如果要换,也只有启功题字合适,但他已经不在了,其他暂时没有人合适。

再则,如果因为网友调侃,动不动就更换!那么被网友调侃其外形是个“鸟蛋”、“大裤衩”的建筑比比皆是,是不是也都要换掉呢?岂不劳民伤财!

4、世界之大,也不能管住所有人的嘴,网友喜欢吐槽,就让他说去

想起两个小故事,一则为《父子赶驴》,耳熟能详,不用复述。另一则是《大学四年顶个球》:

话说某著名高校校园内有一个雕塑,是一人体上面一个球,后来有学生吐槽说:“大学四年顶个球”!校方觉得不雅,于是把球拿掉了,于是又有人调侃说:“大学四年球不顶”!校方想想,又换了一个镰刀锤子样的东西,于是又有人吐槽了:“大学四年顶个锤子!”校方领导听了气急败坏,最后只好把整个雕塑都砸了!

5、问题总结

现在的“山东情妇馆”,应该说跟《大学四年顶个球》遇到的情况是一样的,同样的尴尬,换还是不换呢?如果换了,谁能保证不会面临新的调侃呢?那到时候怎么办?难道最后也要面临被砸的命运吗?

——所以,我说坚决不能换!

各位网友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谢谢邀请,我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回答是:山东省博物馆应该换匾!

对于山东省博物馆是否换匾一事,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都觉得理由充分。但从博物馆功能定位、受众角度看,我非常支持换匾!

首先,从博物院(馆)的功能定位看山东博物馆应该换匾。

恩格斯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眼睛。博物院(馆)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历史文化的承载体,是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之地。同时,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和应该承担的文化及公共责任——典藏文物、传播文化、开启民智、唤醒精神。

博物馆在当代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建设管理要更加注重适合大众学习,力倡博物馆的公益性和文化共享,切切实实让博物馆成为一座适合民众学习的“大学”。

所以,博物馆的公益性、大众化决定了山东博物馆应该换匾。

其次,从博物馆受受众的角度看山东博物馆应该换匾。

博物馆受受众的知识水平大致可划分为民间受众、普通受众和精英受众三个层面。

民间受众主要包括处于文盲、半文盲具有有限的识字能力几乎不从事智力劳动的受众。同时那些十五六岁左右年龄的少年中小学生也归为此类。这一层面的受众数量较多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之一。

普通受众是指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至少是高中文化程度)一般是指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从事一定工作的受众。他们有一定的参观欲望与需求或者出于教育孩子、陪伴友人、休闲娱乐的目的经常到博物馆接受博物馆信息传播服务。这一层面的受众数量最为众多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

精英受众。这是指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至少是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大学教学、科学研究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受众。

显然,博物馆面对的更多的是民间受众、普通受众。他们对书法的知识水平多数较低。要想真正让博物馆文化融入大众的生活,“亲民”必不可少。对不同受众的信息传播策略,博物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如医生看病一样“察言观色”“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匾额被误读,发生如把"山东博物馆"误认为"山东情妇馆"、"山东情妇报"等的笑话。不是博物馆和书法家的错,更不是大众的错,而是没有“对症下药”的错。

纵观全国各地的博物院(馆),其题名都是非常大气、令人赏心悦目的。比如中国最早创建、跻身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南京博物院,以及“河南博物院”等等,其题名都很“亲民”。

因此,博物馆不是小众传媒,不是面向精英 , 而是属于社会公共文化中的大众传播媒体。 所以, 博物馆作为大众传播者, 必须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出发,考虑最大多数的受众。因此,从博物馆受受众的角度看山东博物馆应该换匾。

最后,对于换匾,有人认为:你要是真换匾了,岂不是纵容了那些恶搞者?这个理解问题也有点过于简单与偏激。

换匾,不是纵容了那些恶搞者,更不是什么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而是博物馆自身的功能定位、博物馆针对的受众决定的,与文化自信与否没有关系,与书法家水平没有关系。

结语:博物馆是一个代表文明积累的地方,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但同时更是具有传播文化与文明的功能,更多要面向全民面向大众。博物馆的公益性、大众化及受众决定了山东博物馆必须换匾!

《走进科学》节目有多雷人

还记得有一起节目是关于抹布容易滋生细菌如何处理。一开始先是做试验,将抹布放开水中烫,烫完放显微镜下,证明开水烫不能完全消灭细菌,接着用水煮,用微波炉加热,各种试验,最终都不能完全消灭细菌。主持人说:等一会听听专家的,专家有更好的办法。一大段广告后,出来一名所谓专家,专家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几次丢掉,换新的。突然觉得有一种被耍笑一的感觉

这个节目最让我痛恨,满怀希望看了半天,结果就是一个笑话,有期节目说的一个农村的深井里传来莫名的声音,故弄玄虚讲了半天,最后的结果是有一个人掉到里面去了,这怎么能放到走近科学里面来说呢?!也不知道节目组是怎么审查的,难道是没有科学性的知识可以讲了么?赶紧关停这个栏目才是当务之急!#走进科学#

每个栏目都有从兴到衰、从衰到兴的发展过程,也非常符合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过在当下自媒体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电视节目倒是越来越少被人提及,每年一度的春晚,收视率不也是在节节下滑吗!

现在每个家庭都会有超大屏幕的电视,虽然电视已经非常的高大上,但每天正常开启要看电视节目的应该不会太多,倒是手机成为了掌中宝,即使看会电视,手机也会拿在手里,心思不会在电视和节目上,开电视的目的就是告诉邻居家中有人而已。

走近科学这个栏目,以前看过但不是经常看,不看的目的因为看不懂,后来看懂了又感觉没意思,慢慢地就不再关注,有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实在是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何必看了这些节目给自己添堵呢?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很大,被房贷、车贷压得都有些喘不过气来,回到家中都希望好好地放松一下,谁都不希望因为看会电视而影响自己的心情,比如在你吃午饭的时候,播放的却是治疗痔疮的广告,而且是视觉效果极为生动的那种。所以说,对于那些只为噱头、靠雷人的节目来调戏观众的,自然而然就慢慢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走进科学这个节目,前半段看着能把人吓死,最终结果能把人笑死,谁还记得有哪些雷人的里面有哪些雷人的操作?

《漏电之谜》

1.说的是一个村民老王在家修灯泡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家的墙壁带电,这可给他吓坏了,不愧是墙里的电线漏电了吧。四处查看一下,他惊讶的发现他家里的所有地方都带电。不光他家村里别人家在他的测试下也哪儿哪儿都带电,电压性高达二百二十伏。我的个天哪,可是也没听说村里谁被电着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于是节目组出场了,找来专家用专业仪器移动检查、开会分析,抽丝剥茧,最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老王的电笔怪了……

《吐血奇人》

2.这里说的是张姓小伙子有一项特殊的能力,能随时吐血,还能在身体其他部位作出血来,不留下任何伤口。一开始,节目组以为他含了血包,但是检查完发现根本没有,后来又把他拉到医院去。经过验血啊,x 光c t 啊、核磁共振啊反正是能做的,都给他做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小张牙龈出血,原来是小张的牙龈出血。

3.这集说的是一个小男孩儿深夜频频发病,症状宛如僵尸附体,身体僵硬,双臂伸直还要吸血。见阿里人听信道长之命,找来红色物件塞住几口,结果根本就没用。一时间,谣言四起,闹得镇上人心惶惶,家里只得带着男孩去了市里的大医院验血脑电波啊,做了各种检查,还包括心理辅导。最后专家得出结论,孩子是装的,其实这玩意儿是个留守儿童,从小没妈,父亲又常年在外打工,所以他只能靠装病才能让父亲回来陪伴他。

小的时候看这档节目,每次都紧张兮兮的,既激动又害怕,到了最后结尾跟闹着玩一样,这么多年都还没忘,这么来看, 它确实是一档非常成功的节目。

雷的外焦里嫩。

记得有一集,一个男孩儿男说是拿着的硬币爆炸了,把自己手炸伤了。然后,走近科学来解密了,从硬币的材质讲起,甚至又都走进了造币厂拜访求解,还去了大学。最后你猜怎么着?小男孩儿拿着硬币碰到了电瓶额的正负极,触电了。

不光《走进科学》,那几年国外的探索频道和地方台的这传奇那揭密都这路数,想想再早些年所谓"科普″读物《飞碟探索》、《奥秘》之类在上代青少年中热传,人类对未知的东西总是既恐惧又好奇。也没必要去过多嘲讽这些,播了那么多年很多孩子还是从里面学到些知识的。现在张腾岳两鬓都泛白了,主持的《科技发展史》虽然仍是那种"故弄玄虚"的风格,我还是很喜欢看的。本来电视栏目就是娱乐大众,又不是上公开课,有人看、有话题讨论挺好的,毕竟我感觉国内影视作品里文的太多理的太少。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