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历史,辉县在古代是个什么地方

admin62024-03-26 13:52:32

河南省的历史

河南,史称中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元以前中国 历史的核心区域之一。 洛阳(十五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以及郑州(夏商郑管韩五朝古都)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 河南在国务院颁布的109个 历史文化名城

辉县在古代是个什么地方

河南省的历史,辉县在古代是个什么地方

辉县在西周属于凡国、共国之地春秋属卫,战国归魏,秦属河内郡。西汉,县境东部置共县,西部属山阳县。隋开皇六年(586年),省山阳县,改置共城县,属冀州河内郡。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共州、辖共城、凡城二县;武德四年废州,并凡城县入共城县,属河北道卫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避显宗允恭(共之谐音)之讳,改称为河平县,属河北西路。元属中书省。明昌三年(1192年)又改称苏门县,贞祐三年(1215年)升苏门县为州,因百泉魏惠王祠有清辉殿(取谢灵运“山水含清辉”诗句命名),故以“辉”为名,称“辉州”,领苏门、山阳二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州立县,改辉州为辉县,属河南省布政使司卫辉府。清代因之。

河南辉县,在中国历史上,传说为上古以头撞不周山之共工其部落居所,为古九州冀州区域。周朝以凡国、共国称之。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卫国,后诸侯兼并,归为魏国。秦朝,归入河内郡管辖。西汉,分县境东西建共县、山阳县。因循700年之久。隋唐以来,销山阳县建制,置为共城县。

其次,宋朝时期,金国政权为避讳显宗允恭之谐音,先改名河平,再更为苏门,后依据百泉魏惠王祠之清辉殿,取东晋诗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山水含清辉”诗句意,升为“辉州”。

元代,称谓不变。明朝则改州为县。称之为辉县,后沿用因循。再后来在1988年,辉县撤县建市,成为县级市。至今面积2007平方公里,人口84万,辖20个乡镇。河南辉县,在中国历史上,传说为上古以头撞不周山之共工其部落居所,为古九州冀州区域。周朝以凡国、共国称之。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卫国,后诸侯兼并,归为魏国。秦朝,归入河内郡管辖。西汉,分县境东西建共县、山阳县。因循700年之久。隋唐以来,销山阳县建制,置为共城县。

其次,宋朝时期,金国政权为避讳显宗允恭之谐音,先改名河平,再更为苏门,后依据百泉魏惠王祠之清辉殿,取东晋诗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山水含清辉”诗句意,升为“辉州”。

元代,称谓不变。明朝则改州为县。称之为辉县,后沿用因循。再后来在1988年,辉县撤县建市,成为县级市。至今面积2007平方公里,人口84万,辖20个乡镇。

辉县远古为共工部落所在地。共工在古代神话传说里是水神。在国家重点文物孟庄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说明在新石器时代辉县就有大量先民居住。

辉县盘上西山有轿顶山,古籍载为商末国都朝歌(今淇县)之龙脉之地。

古代的县或者镇是不是都有城墙呢?有何依据

城墙是历朝历代都有修建。起初北方边关修建城墙其实是建立了一整套的防御体系。

古代人口较少,在边关地带镇的行政区划比较模糊。古代地方管理多数情况下只是到县一级。再往下由乡绅家族式管理。

边关修建城墙往往是以堡塞为单位的,完全的军事驻地。北宋时期在陇西和横山地区就修建了大量的堡垒,要塞。大小不一,多为夯土结构。像今天见到内以夯土,外被砖墙式的城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古代只有大城大埠才有。

北方县城多数有比较完备的城墙。不过相对来说也大多是比较低矮的夯土结构。古代主要使用人力,畜力和较少的机械来建筑城墙。征发民力还要避过农时。所以修建大城大埠都要国家之力来支持。

南方因为水网密集,而且古代中原的威胁主要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南方县城一般没有城墙。或者干脆就是一圈篱笆墙。要不倭寇也不至于畅行无阻。甚至几十上百的倭寇就能来去自如。当然也有内奸通风报信的缘故,但更重要的还是南方的防御体系不完善。


题主的“镇”应该指的现代县镇村里的镇。

每个朝代不一样,西周早期及以前,只有国才有城。西周几百诸侯国,因为一个城便能称为一国。

县级有城,再低级别行政区不会有城池。

在古代修筑城墙是防御军事的重要保证,每个县和大一些的镇和村落都有墙以及护城河。

1.但是虽然说是城墙,但是大城市到了明朝中后期才变成砖头砌的表面,小地方就是夯实的加了草等秸秆的土墙。

2.依据主要就是各地县志记载以及遗址留存,我们村子也有遗址,现在还有围着村子的护寨河,不过干涸了,还有寨墙的遗址影子。我是没有看到过,但是父辈以及再早一些的长辈都经历过。村子现在表示方位,还用西门,南门,北门等称呼呢。

城墙及类似建筑物(篱笆墙、院墙、土围子、城池、长城等)的功能有两种:一是防止外面的闯进来;二是防止里面的跑出去。与之配合而必备的是门和路,这样才能让许可的通过,不许可的受到阻挡。

根据保卫区域的防范对象、范围大小、政治经济价值、建造成本等不同,有不同的规模、类型和质量水平以达到目的。

家庭(族)

小户人家的鸡鸭猪牛等用篱笆墙或栅栏围住不让乱跑,用栅栏或低矮的土石墙做院墙,用以划分自家私有区域及不让外人或动物随意出入。

殷实人家就会建比较高大结实的院墙,因为他们不但能承担更高的建墙成本,而且要保护的财产价值也较高,受潜在的盗贼关注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为了安全保障有更高需求。

村镇一级,则需要考虑更多的情况。

由于古代村镇规模并不大,人口通常不很多,主要是由于生产活动聚集在一起的。

村镇的人长期相处,彼此知根知底,所以对村镇的外部安全形势也比较容易达成一致,因为要建造环绕村镇的卫墙是需全村镇出力的。

而村镇本身并没有收税的权力,只有一些本村镇乡绅的捐助;亦没有公共的常设武装力量,只有一些临时的义务的民团等。

所以,如果不是世族聚居或者面临多次严峻的安全形势,村镇一级是很难建造环绕村镇的围墙的。

当面临迫在眉睫的外部入侵,且没有充足的防卫力量与之抗衡时,他们还有“走为上策”这一招,收拾藏匿细软等值钱物品,暂时地逃离家园。

上述说的是自然村镇,而不是用于驻兵的军镇,两者大有不同,在此不一一详述。

郡县治所

郡和县是国家重要的政权机关,履行很多重要的职能,如收粮收税缉捕盗贼维护本地治安等。

郡治所和县治所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聚集了不少的人口与财富,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局面,郡县治所本身的安全对正常履行职能及本区域的稳定有重大影响。

因此,古代郡县治所一般都修建有城池,拥有一些常备的武装力量,不但用于镇压有一定力量规模的结伙盗匪,而且要切实防卫自身的安全。

总而言之,古代城墙作为防御的重要设施,是根据各个方面的综合评估来判断是否需要建造,但是达到县级以上行政治所基本上都需要有。

根据史料,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县以上城市都筑有城墙。一般县以下的乡镇不筑城墙。

中国古代城市,筑城的最初目的都是政治和军事需要。政治需要是区分王室和平民。军事需要是城墙是作为防守和进攻的要塞。古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行军作战,后勤补给非常重要。部队占据一座城池发起进攻时,城池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兵器。又说攻城略地,可见攻城是掠地的前提。因为一座城池,在经济上可以促进方圆几百里农作物、工业品的交换和发展,在军事上可以倚仗地形抗击敌军,而且解决了驻军的补给问题,就算进攻失利撤回仍可防守不至于被歼灭。这就是城池的作用。

简单说一下中国城墙发展史。早期的城墙仅为了防御,城墙内没有物质交换“市”的内容,物质交换都发生在城墙外。随着城市日益繁荣,“市”由城外进入城内,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出现了,城的规模不断扩大。统治者为了安全,在筑城时把城分为内外两重,王室住在城内,外城则住着平民和手工业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墙建造技术更加成熟。宋以后由于火药广泛使用,抵御火药的砖石城墙逐渐增多。后来,由于蒙古人厌恶城墙,元朝很多城墙破败不堪。明朝建立以后,出现了新一轮的修筑城墙高潮。清末,城墙慢慢退出历史。

古代作战,主要争夺的就是军事要地!重要的城池一定扼守交通要道,要么倚天靠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么据守平原核心区,与周边城池互为犄角。根据城市的战略位置不同,城墙有薄有厚。也就是哪里重要,哪里的城墙就要更坚固。

当然我国也有一些城市是不修城墙的。比如哈尔滨、丽江、武康、永康、义乌、桐庐、分水、松阳、龙泉、景宁、缙云、佛山都没有城墙。

丽江古城不筑城墙与丽江的地理、军事、经济息息相关。丽江土司深得朝廷赏识,可安心称雄一方,且与邻近的吐蕃、南诏、大理国和睦相处,无战乱之忧;丽江古城周边山川相缪形成天然屏障。

古代佛山,不是政治中心,也非军事要塞,是纯粹商业城市,不需花费巨资修建城墙保护。同时古代佛山只是一个镇,历史上,中国县以下的行政中心无建城墙惯例,佛山不必建城墙。


在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商业化水平没有那么高,城市的规模都比较小。大部分的县城都有城墙,但主要以军事功能为主,一方面阻止外敌入侵,另一方面防止土匪骚扰。县城是该区域的居民聚落,往往也是一个地方的行政中心,兼顾政治、经济、交通、军事等多个职能。比较大的县城或者军事重镇,一般城墙为砖石结构,四周有城门,城门上有城楼,城墙下面是护城河,只有通过固定的城门才能进入内城;也有部分县城的城墙没有护城河,甚至连城墙都是土质结构。


河南省的历史

河南,史称中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元以前中国 历史的核心区域之一。 洛阳(十五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以及郑州(夏商郑管韩五朝古都)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 河南在国务院颁布的109个 历史文化名城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