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县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秦始皇的墓,真的不能重见天日了吗

admin52024-03-01 14:05:58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谁的价值更高

传国玉玺跟兰亭序同时出现国外的兰亭序只是一些富翁去抢,传国玉玺那是要开战的玩意,除了传说中的九鼎以外,其他文物在玉玺面前都是渣渣好吧?!玉玺跟九鼎的意义远不是一个兰亭序能比的,九鼎是奠定了中华的根基的象征,玉玺是开启大统一时代的象征,这是我们民族存在的象征,为了这两样东西是不惜开启国战的,兰亭序只是一个我们民族文化的符号,没有可比性

云梦县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秦始皇的墓,真的不能重见天日了吗

我不太理解题主在问题中所说价值指的是什么?是指这两种宝物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还是历史价值?如果单单从经济价值来说,无论是传国玉玺还是兰亭集序,都是无价之宝。

将来如果有一天能够重见天日的话,无论多少钱,国家都不会卖给私人的,那是国之重器,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见证。可是如果从文化和历史价值来看,那就可以说道说道了。

我认为从文化和历史价值来说,兰亭集序的价值是要高于传国玉玺的。它是由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于酒后所作,据说王羲之写兰亭序时,是处于一种半醉半醒的状态。不要说后人,就连王羲之本人在酒醒之后,都无法再达到这种水平,所以他后来说了一句话,叫“此神助我,非人力哉。”意思是说,这幅字是上天派下的神仙帮助我写成的,如果仅凭我个人之力,是绝难完成的。

完成之后,王羲之视如珍宝,代代相传,成就了该书法作品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

兰亭集序对后世的书法、文化和历史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甚至于我们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汉字就是受到了古代兰亭集序这一类书法作品的影响,所以它对中国文化的艺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可惜后来传到第七代王法极时,真迹丢失了,可能被埋进了哪位唐朝皇帝的陵墓里,再也没有人见过。

真迹虽然不在了,但是这部书法作品却长远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界、书法界和艺术界。它是书法名作,更是抒情散文,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感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再回过头来说玉玺,从玉玺本身来说,它就是一块经过经心雕琢的美玉,玉玺的前身是和氏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受命在和氏壁上刻定了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代表皇权永固。

随后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代代相传,玉玺也跟着往下传,所以玉玺的价值是和封建王朝的命运捆在一起的。当中国封建王朝最终结束时,玉玺本身的价值也就到头了。

最后一个拿到玉玺的是五代时后唐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据说他在城破时将自己和玉玺一起投入了火中。他之后的皇帝所用的玉玺都不是正统的,而是自己制作的。

显然,传国玉玺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作用也就结束了,基本上它的价值也就升到天花板了。看看现在中国历史界、文化界和艺术界,对于兰亭集序的关注度明显是要大于传国玉玺的。

这就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愈发显现出它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人所关注。而对于玉玺,只是把它当作一件物品来看,其搭配的文化价值远不及兰亭集序。

可惜的是,目前这两件宝物都不见了,而且没有人知道它们具体在哪里,这实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巨大损伤。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找到它们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传国玉玺和兰亭序都是极好的宝贝,但要说哪个价值更高,其实显而易见,我来详细解释一下。

兰亭序

《兰亭序》为王羲之奠定了书圣的地位。在历史上,兰亭序被所有爱好书法的帝王所推崇,这种现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世民就是其中最狂热的一位,王羲之一跃成为书法界的至尊,李世民也有很大功劳。

在南朝时期,王羲之的名气不算太大,其子王献之的名气曾一度盖过父亲王羲之,那时候的兰亭序还处于明珠蒙尘的尴尬阶段。到了贞观时期,李世民痴迷二王的书法,皇帝喜欢,那天下必然出现搜王书的高潮。唐太宗几乎将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收集全了,唯独兰亭序不见踪影,在房玄龄的密谋下,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嫡孙僧智永的弟子辩才处偷出兰亭序,朝廷给了绢三千匹、粮三千石的补偿,就这么半抢半偷的把兰亭序送到了唐太宗的手中。兰亭序不但文笔精妙,而且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让唐太宗喜爱至极,把玩研究十几年,最后将兰陵序带入昭陵。

帝王推崇下,兰亭序成为王羲之的绝对代表作,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到了宋朝,宋高宗、宋徽宗继续抬高《兰亭序》的地位,经过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兰亭序的真迹已不知所踪,甚至摹本都毁去大半,赵构曾命人到处索求摹本,唐代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的《兰亭序》摹本在那时已经是珍贵至极,千金不可求。到了清代,康熙和乾隆将《兰亭序》又拔高了一个地位,不但精心临摹,更御书题碑。至此,经过十几位帝王的推崇,兰亭序在书法界已然成为无敌,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唯一的圣人。

王羲之的真迹无一存世,如果从拍卖角度上来展现价值的话,可以简单类比一下。唐代王羲之的平安帖摹本被上海的大藏家刘益谦花了3个多亿买下,平均每个字值750万元,唐代的摹本已是国宝级。而兰亭序真迹是王羲之一生最为得意之作,王羲之书写时兴致高涨,状态奇佳,光其中的“之”字就用了二十多种写法,巅峰之作连王羲之本人都无法复制。按照一个字750万算,兰亭序有324个字,总和为24.3亿,然而这只是《兰亭序》摹本的价格,如果真迹至少翻上十倍,几百亿都是可以的。

传国玉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李斯磨和璧作之,玉玺方圆四寸,上纽缠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传国玉玺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和氏璧所制,颜色是翠绿色,另一个是蓝田玉所制,颜色是白色。相传秦始皇游洞庭湖,突然妖风大作,始皇帝为镇河妖,将和氏璧款传国玉玺投入湖中,然后为保国家传承,又用蓝田玉做了第二个传国玉玺。

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谁得到,就表示受命于天,失去了则象征气数已尽。所以传国玉玺是皇帝荣登大位的标配,没有传国玉玺的皇帝,会被世人讥笑为白版皇帝,虽然天下还是自己的,但显得非常没面子。元明清三朝均没有传国玉玺,朱元璋三大憾事之一就是“少传国之玺”,而乾隆则弄出1800多枚玉玺,刻上自己的诗词彰显功绩。

那么传国玉玺的价值几何呢?先说其原材料和氏璧,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秦王用十五城换和氏璧,虽然秦王假意但也能凸显和氏璧的价值,可谓价值连城。三国之中曾有这么一段话:宋之结绿, 楚之和璞, 价越万金, 贵重都城, 有称畴昔, 流声将来,是以垂棘出晋, 虞、虢双 禽,和璧入秦, 相如抗节。意思是和氏璧价值万金,万斤黄金×250克/古斤=2,500,000克黄金,一克黄金现价500元,这么核算下来总价为12.5亿元。其实古代是没有那么多黄金的,一般用黄铜来代替,所以用万金来形容和氏璧的价值就等同于无价之宝。至于现代拍卖的皇家玉玺,虽然价格也不菲,比如乾隆的“御笔之宝”玺在法国巴黎拍卖行拍下1.52亿的价格,但仍与和氏璧无法比。

传国玉玺的原材料就已经是无价了,而其真正的价值是代表国之正统,中华的象征,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将华夏大一统,他手中的传国玉玺被刻上中华的烙印,在2000多年里,传国玉玺在各代的皇帝手中流转,被皇帝视为国之重器,如果让李二从传国玉玺与兰亭序中选一件的话,必然会选择玉玺。

兰亭序只能代表书法界的艺术成就,而传国玉玺是华夏的标志,书法帖子怎能与整个中华相比?烛火之光岂能与浩月争辉?

传国玉玺和兰亭集序都是历史上最为珍贵的国宝。一个是代表皇权和雕刻工艺的最高水准,一个是书圣王羲之的登峰造极之作。如果单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必然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价值更高,但是从历史意义和对文明进程推动作用的角度来说,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价值是不能估量的。

传国玉玺的背后是法统的象征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皇权,彰显天子的威严和权力的至高无上,命令丞相李斯以和氏璧为坯子,用虫鸟篆字刻成的帝王玉玺,上边有李斯的提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传国玉玺一直都是中国古代皇权正统的象征。由于玉玺与最高权力的捆绑关系,使得玉玺从诞生那刻起,一直成为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向往之物,玉玺也一再丢失重现,让它更加的扑朔迷离。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南巡乘船于洞庭湖,忽然一阵狂风骤雨,游船将要倾倒之际,玉玺掉入湖中,风浪才止。结果八年后,有人偶然得到玉玺,重新献给朝廷。

后来,秦末楚汉分争,玉玺不知所踪。子婴元年(前207),子婴将玉玺献给刘邦,从此传国玉玺一直保留在汉家刘氏手中。直到王莽篡汉,闻自己的姑姑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王政君非常气愤自己这个忘恩负义的侄子,就将玉玺一下摔在地上,结果不小心碰掉一个角。王莽拿到传国玉玺,找工匠们用黄金把破损的边角补齐,从此传国玉玺,又叫“金镶玉玺”。

后来,传国玉玺经过孙坚、袁绍、隋唐、魏晋南北朝等等,直到北宋靖康之变,传国玉玺被金国掳获,从此传国玉玺再也不知所踪。

兰亭序令千古文人雅士念兹在兹

《兰亭序》作者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对王羲之本人已无需过多介绍,大家只要知道他有个称号叫做“书圣”,足以见得其书法水平造诣之高,宋四家米芾评价王羲之“天下行书第一帖”,无论是魏晋时期,还是后世千年,王羲之的行书是所有行书爱好者必须临摹的字帖。如同一个人推崇儒家,成天子曰诗云,却不知道孔子,是一个道理。

兰亭序成书于晋永和九年(353)的一个春天,一群当时名士集合春游踏春。时年47岁的王羲之书法造诣已经炉火纯青,挥舞毛笔,一气呵成写下这部千古不朽的行书书帖。

《兰亭序》书帖到底有多么推崇,据统计每个朝代的大书法家临摹版本加起来已经不下几十种。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对《兰亭序》迷恋致死,太宗皇帝驾崩时的遗诏就提到死后要带走书帖,果然《兰亭序》陪同唐太宗李世民一起下葬昭陵,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兰亭序》的真迹。

虽然传国玉玺和兰亭序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书法造诣的最高典范,但是若两者做个比较的话,还是传国玉玺的价值更高。因为传国玉玺存在2000多年,有关它扑朔迷离的故事,围绕它的各种斗争实在太多,毕竟传国玉玺就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无声版的“连续剧”。

这两样宝物的价值完全不在一个纬度,说传国玉玺吊打兰亭序都是侮辱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的出身经历不用赘述,但它长期代表中华正统,其象征意义几乎无可估量!唯一能比肩甚至高于它的也只有九鼎,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文物能与这两者比肩。

九鼎镇中华气运,玉玺表中华正统!

先看一个简单的对比。

清代田黄冻康熙玉玺拍卖价格2.0285亿人民币,而王羲之的《平安帖》拍卖价格3.08亿人民币。乍看之下,王羲之的另一书法价值是要比一玉玺要贵。但是一对比,玉玺只是康熙无数枚玉玺里比较好的一枚,但书法算是非常靠近王羲之了。

秦始皇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的前身是和氏璧,在和氏璧时期就已经发生了很多历史故事。卞和献玉、秦赵争璧、完璧归赵等等。那个时候秦王为了和氏璧愿意割让15座城池,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连城。变成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后,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正面刻有李斯所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八个虫鸟篆字。相传玉玺一直从秦始皇开始传到五代十国的后唐,末帝李从珂带着这方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此后传国玉玺下落不明。到明初,相传传国玉玺出现在元大都的集市上,明太祖朱元璋出兵打元,也并能找回传国玉玺。这段玉玺颠沛流离的历史持续了将近1500年。每一次朝代变更、每一件历史事件,都有传国玉玺的见证。每一条政策的下达、每一次大型的人事调整、每一次托孤都有他的身影,是中国历史代代相承的见证。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被米芾称赞为天下第一行书。经过代代相传,最后到了唐太宗手里。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兰亭集序》由此消失了。

年代久远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

历史事件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

存世稀少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1,都是独一无二;

收藏价值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1

材料珍贵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

受人推崇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传国玉玺仅限于权力者,《兰亭集序》是天下文人;

所以:珍贵价值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

当然,如果这两件宝物现世,只会是管制物,放到国家博物馆里,没有人敢把拿出来卖,因为无价。

秦始皇的墓,真的不能重见天日了吗

首先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从几方面给你说说

一,1956年明万历皇帝定陵发掘,因前期没有做好保护工作,导致定陵地宫大门打开的时候,空气进入,导致里面的丝织品,金银器,漆器等大量文物氧化损坏,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损失。至此以后,国家规定,任何机构不可擅自发掘皇陵,国务院也不再给发掘皇陵颁发许可证。

二,经测得,秦始皇陵周边汞含量严重超标,这说明秦始皇陵里有大量的水银存在。水银是至毒物质,人体吸入以后就会造成严重的重金属中毒,为了科员人员的生命安全,秦始皇陵也是不能够进入的,更不要说大规模的发掘工作了,那就更不可能了。

三,秦始皇建造陵寝的时候,肯定设计了很多机关,暗井,人一旦进入,就可能瞬间没命,这也是考古人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四,宝物放在地下是最安全的,秦始皇陵是没有人敢取盗取的,发掘出来可能会让文物被窃。但是在地下,这个就完全不用担心了。

综上种种原因,秦始皇陵发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规模宏大,内藏大量奇珍异宝,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它都是我们民族的无价珍宝。

美国、日本都曾想与中国合作挖皇陵,但要分其中的“宝贝”,这种要求当然被拒绝了。

在我们有生之年,秦始皇陵重见天日的可能性较小。

二、不挖秦始皇陵的原因

1.现有技术无法满足要求

现在技术无法保证文物安全,一旦打开地宫,外界空气进入,大量文物会立刻损坏,考古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保护文物安全。既然现在无法保证,不如留在下面更安全。

当年郭沫若不顾反对外开万历皇帝的陵寝,因技术落后造成众多珍贵文物瞬间被损毁。“重见天日”的万历皇帝还“有幸”经历了一次“文化大革命”被烧成一堆灰。万历皇帝泉下有知怕是要再“气死一回”。

2.国家规定

1997年3月份国家下达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

“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

国家规定也是主要考虑了技术方面原因,所以技术没有突破就不要考虑主动挖皇陵,近几十年内应该不会主动发掘。

3.难以保护考古工作人员安全

秦始皇陵太危险了,据说设置了大量机关陷阱,擅自进入不但自身安全受到威胁,还可能对地宫造成严重破坏。此外,《史记》记载: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地质学家已经确认,秦陵附近地下土壤中汞含量超标,“水银河”这一记载应该是真的。两千年了,地宫的每个地方应该都弥漫着大量水银,没有有效的防护,人进去自然会中毒。

4.挖“祖坟”不符传统文化

我们传统文化重孝道、重伦理道德,讲入土为安,挖自家“祖坟”违背孝道,用佛家的话来说做这种事“有损阴德”,所以国家“不主动”发掘,主要进行“抢救性发掘”,这就是另一回事了,是为了保护文物。

5.民意

这个需要参考,如果社会上反对的声音太强烈,可能不会进行主动发掘。只不过人们对秦始皇陵的好奇心太强了,想一探究竟的大有人在。

6.龙脉说

古人一直都看重风水,秦始皇为了世世代代长久统治,命人挖断了别处的龙脉,他的可能也是一个龙脉。有说秦始皇陵所在地是华夏龙脉,挖不得。

三、哪些情况下可能重见天日

1.盗墓贼光顾

历史上有记载被盗过,但想盗秦始皇陵难度太大,代价也高。

2.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破坏

这种情况和前一种情况造成较大破坏时,都需要“抢救性发掘”。

3.技术手段足够保证文物及考古工作人员安全

这是可以进行“主动”发掘的前提。

作为一个现代人,秦始皇的功绩那就不用我多说了,自从新中国初期发现秦始皇的陵墓开始,就不断地有人想要窥探它的真实面目。诚然秦始皇陵的发能给我们带来别处不能有的历史材料,但是作为一个文明人,我们就不能对我们的英雄好点吗?

首先,都说入土为安,人家死了2000多年,为啥要去打扰他?

秦始皇统一了华夏民族,让统一的思想深入历代国君的思想之中,后来的君王都以他作为榜样,只希望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展中国领土。万事开头难,秦始皇迈出了千古第一步,后来人才能在他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

民间有云:“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我想秦始皇也不想自己在死后还被人打扰。

据说秦国灭亡以后,秦氏子孙逃亡全国各地,为避免遭人杀害不得已隐形姓满名。我记得前几年网络上有说已经找到秦始皇的第79代世孙,而且有族谱为证,当时还是在电视上看到的。如果真的要挖掘秦始皇陵,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告知他的后人呢?

其次,挖掘别人的坟墓多少有点不道德。即便是为了研究,那我们能做到最好的保护吗?

记得刚开始挖掘秦始皇陵的时候,我们就面对这样得难题,本来秦兵马俑是彩色,出土不到五分钟就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得颜色,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而且至今我们都没有能力去恢复他们的本来面貌。

这难道不是我们的一大损失?不是我们对秦始皇陵的一种伤害?我们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贸然的去挖别人的墓地,这难道不是对我们的一种惩罚?

再看后来的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被挖掘以后也多多少少遇到同样的问题,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自己?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我们喊着“研究”得口号,焉知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是伤天害理?

再者,同为炎黄子孙,我们想要窥探历史这本没有错?那研究之后呢?我们能改写历史教给学生吗?

1975年,我们发现了云梦秦简,他的主人公喜,以一位边疆小吏的角度记载了秦国的部分法律。

推测可以得知,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所说的:“失期当斩!”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秦朝法律并不是简单的一刀切,相反它十分的详细,对失期的处罚也有明确规定。

徭役、更卒,失期一到五日,谇;失期六日到十日,罚一盾;失期十日以上,罚两甲。-《云梦秦简徭律》

即便是按照当时的军法处置,所处决的也只有当时的两名县尉和陈胜吴广几人,其余等人是不会一起处死的。可是我记得课本上告诉我们的依然是“失期当斩”?如果你说是民众不懂秦国法律,那也不尽然,因为秦国有专业的普法机构,也不要怀疑是普法不及时,秦国上层官员考虑的非常细致,每当有新的法律条文或者是对旧律法的更改都会有专人誊写抄录传往全国各地。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课本知识没有纠正呢?既然研究了为什么不普及呢?

最后,作为一个敬仰秦始皇的现代人,我们都希望这个创造了历史辉煌的人物可以在地下安享晚年。很多人都说,我们现在的科技不发达,还不能在不破坏秦始皇陵的情况下去进行研究,其实不管是秦始皇陵还是别的什么,都是我们华夏民族不可复制的财富,守护自然还是要放在首要位置。同时也希望,我们可以早日窥探皇陵的真实面目,不知道我这个老人还能等到哪一天吗?

我是晓霜文史论述,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加关注!

古代帝王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身后事,往往在生前就声势浩大地为自己建造陵墓。皇帝下葬的时候,陪葬的东西很多。皇帝不但自己走了,还要带走稀世珍宝,有的朝代还陪葬人。大概只有宋朝例外,在皇帝死后才修陵墓,并规定工期不能超过一年。原因一是为了节约,二是不劳民伤财,三是避免盗墓。即使这样,宋朝的皇陵也在战乱中遭到破坏。防止盗墓是建造帝王陵墓必须要考虑的事,据说曹操为自己设立了七十二疑冢,秦始皇墓灌入了巨量水银。

尽管采取了防范措施,但古代帝王陵墓仍然被盗。盗墓者可不是为了考古,他们的目标就是墓中的珍宝。据说唐太宗墓中有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秦始皇墓中的宝贝也不会少。盗墓者的目标不但是帝王的陵墓,也盗其它可能有宝藏的墓,有组织的盗墓者不在少数。就说曹操为了补充军费,专门设立了摸金校尉,干的就是盗墓的活。现代的军阀孙殿英动用军队盗窃清皇陵,直接用炸药作业。在这样的盗墓者面前,一般的陵墓是难以幸免的。现存的皇帝陵墓中,保存较好在西安即古都长安,其中有唐朝的陵墓,秦始皇的陵墓挖掘出了陪葬的兵马俑,大部分还沉睡在地下。没有挖掘的原因,应主要是技术条件达不到。

解放后,国家对古代帝王陵墓采取了保护措施,挖掘古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现文物和考古。盲目挖掘对古物有害无益,这方面是有教训的。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在郭沫若等人的主张下,挖掘了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出土了几千件珍贵文物。但大量文物如字画、丝织品等暴露在空气就碳化了,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此,周总理下令禁止挖掘皇陵。

对那些依然沉睡的古代皇陵,是不会轻易挖掘的。只有等待科技的进步,到可以有效保护出土文物那一天。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