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98年高中毕业证查询网,查询身份证地址身份证开头是4128是哪里的人

访客42024-03-22 06:13:01

遂平有哪些风景区

凤鸣谷风景区位于河南省遂平县西部,东与查岈山5A风景区相连,北与九头崖风景区接壤,总面积49平方公里。景区交通便利,东邻京珠高速、107国道、京广铁路,七蚁省道从景区大门口经过。辖将军峰、南斗寺、北斗寺、百泉寺、大橡树、大顶山、平磨垛、母猪狭八大景区,130多个景点,是以伏牛山自然风景为主体,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以纯朴民风为特色,融休闲、旅游、探险猎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遂平98年高中毕业证查询网,查询身份证地址身份证开头是4128是哪里的人

景区内群山叠翠,溪谷幽深,林海苍茫,四季景色异彩纷呈。春来万木峥嵘,百花竞艳;夏至绿阴荡漾,飞瀑流泉;金秋层林尽染,丹枫流霞;严冬银装素裹,玉树琼花。园区四周群山环绕,古木参天,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南北动物交汇,物种繁多,有各种植物2000多种,野生动物500多种,堪称纯自然美的处女地,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的“基因库”。

查询身份证地址身份证开头是4128是哪里的人

412800,驻马店地区412801,驻马店市这是老版的代码表,现在驻马店代码为411700411702 驿城区411721 西平县411722 上蔡县411723 平舆县411724 正阳县411725 确山县411726 泌阳县411727 汝南县411728 遂平县411729 新蔡县

古代武将打败敌人后用头颅堆成的“京观”有多残忍可怕

一开始看到“京观”这个词,总感觉不对,从现在的字面意思上看,难道是在京城附近观看的意思吗?实际上一查完全不是这回事,一查才知道,“京观”是一道惨烈的风景,这个风景充满了暴力和杀戮。原来“”的意思是高丘也,“”的意思是阙型也,原来是古代战胜方为了彰显自己胜利,用杀戮的敌人官兵尸体堆在一起盖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


我们看史书经常会看到,在战场上经常以杀了地方多少人来算战功的,而如何确定战功的大小,就看砍了多少对方将士的头颅,按照带回来的头颅多少来核算功劳。尤其明显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地盘,互相厮杀,每次厮杀在战场上都会死亡众多的普通士兵,而这些死去的士兵就有可能被胜利的一方堆在一起,最终形成金字塔一般的尸体土堆,来展现战争的胜利。

长平之战


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大将白起是最出名的,他每次去的重大战役的胜利,最细作的事情就是坑杀地方的战将,不管对方投不投降,及时投降也全部坑杀掉。他一生参加大小70余战,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长平之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而这二分之一中大多数都是被白起所坑杀。

一开始看到战国时期战争动不动就坑杀几十万人,就会心生怀疑,这几十万将士的尸体是如何处置的呢,不会就那么随便躺在战场上,那岂不是到处都是尸体,而且胜利一方处理的非常迅速,原来这些尸体都被做成的京观,利山形地势等条件,就地筑起了高高的尸体金字塔“京观”。


做这事情的还有西楚霸王项羽,前206年,项羽大败秦国大将章邯,于是章邯派人向项羽议和,与项羽订立盟约,于是章邯手下的20万大军也投降项羽。因为诸侯士兵受秦朝的压迫已久,所以对这些投降的秦军非常不好,把他们当奴隶使,而这引起了投降士兵的反心,后来项羽为防止这些投降士兵引起祸患,于是一夜之间就秘密将这20万秦军全部坑杀。而项羽能够这么迅速在一夜之间坑杀二十万秦军,想必采取的就是这种京观的方法,如果挖坑填埋的话,不知道要用多少天。


广西鹿寨现在保存的一处京观遗址,万历三年,广西鹿寨有民造反,被明军镇压,斩五百一十于头,在此筑成京观回看二十四史,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司马懿讨辽东公孙渊,诛杀公卿及以下七千余人,筑为京观邓艾破蜀,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

所以,京观虽然在当时战场上看来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是胜利方的荣耀彰显,但是在现在看来这就是屠戮与残暴,我们要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形下去看,也许这也是当时战争文化的一部分吧!

翻出史籍,经常会看到一个词,即“京观”,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词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如果深究其中的意思,则会心生恐惧,大脑中甚至不敢去想象那样的画面,毕竟那场景实在是太过残忍和野蛮。

那么,“京观”究竟是什么呢?明清时期的史学家张岱在《夜航船》中对此进行了解释,他是这样说的:

“古人杀贼,战捷陈尸,必筑京观,以为藏尸之地。古之战场所在有之。”

具体来说就是,在古代的战场上,获胜的一方会将敌人的尸身堆积起来,形成一个小山的形状,然后用土夯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尸体堆砌而成的一个土堆,实际就是一个由众多尸体堆放在一处的冢。

京观自古就有,早在先秦时期,京观就是很普遍的一个存在,《左传》中明确记载了一次没有成型的“京观”。公元前597年,由郑国引起的晋楚邲之战拉开了帷幕,这一战中,楚庄王和令尹孙叔敖大败晋军,不仅赢得了邲之战的胜利,同时也从晋国接过了霸主的位子。

这是晋楚争霸中楚国难得的一次大胜利,战争结束之后,楚国的一位名叫潘党的将军对楚庄王说:

“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潘党建议将晋军的那些尸体堆积起来建成京观,目的就是炫耀武功,让后世记住这次伟大的战争。但是楚庄王却拒绝了。楚庄王早已不是十年前那个饮马黄河而问鼎中原的锋芒毕露的野心家,他在位十五余年,任用贤臣、改革内政、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对霸业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

他在潘党提出筑京观的时候,提到了”止戈为武“的观点,这表明当时的楚国在楚庄王的带领下已经学习到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自认蛮夷的楚国,全新的认识让楚庄王成为春秋时期一颗耀耀生辉的明星。

也正是因为楚庄王的坚持,“京观”最终没有筑成,但正如楚庄王所说:

“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

也就是说,先秦时期,京观是战场上很常见的一种存在,虽然看起来野蛮又残忍,但同时也是很必要的一种政治手段。这里就牵扯到古人为什么要筑京观了。

“京观”是历史上存在时间很长的一个产物,人们之所以在战场上筑京观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正如潘党所说的那样,就是炫耀武力,让子孙后代记住这赫赫战功。

其二,正如楚庄王所说的那样,就是为了惩罚不听话的那一方,京观能起到震慑的作用。

其三,其实就是获胜方对战败方的一种羞辱。

其四,这不失为处理战场上尸体的一种方法,虽然这种方法比较残忍和难以接受,但在伤亡人数众多的战场上,筑成京观无疑是处理尸体最迅速和省时省力的方法。实际上,古代所说的坑杀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真的挖一个大坑掩埋敌人,而是筑成了京观。

所以,古代的战场上经常会有京观的出现,史籍中记载了很多处京观,这里举隋唐时期的两例“京观”。

隋炀帝时期,杨广于大业八年开始先后三次组织兵力征讨高句丽,结果损失惨重,国内的震动暂且不提,仅与高句丽开战损失的兵力就在三十万人以上,后来,高句丽将隋朝士兵的尸体筑成京观,这成为中原王朝的一个耻辱。

直到唐朝贞观时期,颉利可汗被俘往长安,东突厥灭亡,而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遣使来贺,将高句丽的封域图献上。李世民派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到高句丽去为那些战死在高句丽的隋朝将士收尸,顺便毁掉了高句丽建起来的京观,也算是让那些死去的隋朝将士入土为安了。

实际上,隋末时期的京观也是不少的,毕竟当时天下大乱,各路势力纷纷割据一方,誓要争夺这天下,战乱频起,血流成河,也就少不了京观的存在了。西秦霸王薛举与李世民展开浅水原之战中就有京观的存在。

浅水原之战之前,李世民在军中生病,将军中一切事务交由刘文静和殷开山处理,并叮嘱两人不可轻易开战,最好坚壁不出以拖垮军粮不足又长距离作战的薛举,但是两人经不住薛举的挑战,轻易开战,导致唐军大败,唐军士卒死者十之五六,李世民只得领兵还长安,而薛举就将唐军的尸体筑成了京观。

这一战对于李世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耻辱,虽然这仗不是李世民直接打的,但毕竟是他领导的,这是他一生中少有的战败经历,后来薛举去世,再一次的浅水原之战中,李世民打败了薛举的儿子,西秦势力被灭。

古代在一场大战役胜利后,把敌人的首级堆成小山,又或者把敌军尸体层层叠叠的堆积封土、筑成三角塔形,称之为“筑京观”。京观用以炫耀胜利者赫赫武功、用敌人的尸积如山震慑敌国或潜在敌人,并雄壮自己的国威与军威。

但注意了:这不是武将想出来的,而是古代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时期的历朝彰显军功的传统做法!

这是文官阶层制定出来的制度,而且,大战胜利后是否要筑京观,也并不是前线将军所能决定的,决定权在君王。

而统军征伐的武将只是执行而已,不要叫武将背这个锅。

说到了文官武将,又得多说几句了。

在宋朝之前,其实历代并没有文官武将之分。所谓文官,只是担任了文职,一旦需要,披甲执兵,立即就成了统兵大将。

如汉唐时期,直至先秦远古,朝堂上的士大夫们从无文武之别。朝中御史大夫在战时出征为将,边塞大将卸任军职后又入朝为侍郎、宰相文臣者,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 宋朝文武分道后,才有了所谓文官武将之说。

再来说“京观”一般筑在什么地方的。

一是出境讨伐敌国的作战,战斗大胜后,全歼敌军,就地于敌国战场上将敌军尸体叠成小山形,炫耀兵威,以震慑敌国。

这就叫:踏敌尸骨,奏凯而还。残忍与否?想想也令人胆寒。

  • 这种京观,筑成后就不管了。战争结束后,大军班师,自有敌国会来处理后事。

二是战役大胜后,将斩获的敌军首级作腌制防腐处理,然后带入京中献捷,在京城某处筑京观,以宣扬国威。

成千上万颗首级的防腐腌制处理,古代军队干这事轻车熟路,至于有多残忍,光看这事,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种京观,献捷仪式结束后,或者焚烧,或者掩埋,会处理干净。

否则天气一热,那就严重影响环境,也会造成疫病。

古代也并非每打一次胜仗,就要用“筑京观”这种残忍的方法来彰显武功的。

中国传统文化,又一向讲“人死为大,入土为安”。

而将人暴尸于野,是最严厉的惩罚。

古代战争,只有结下了深仇大恨的两方,胜利方才会在大捷之后将敌军尸首筑成京观。

  • 所以,筑京观这种事,史书上虽然屡有记载,但放在几千年战争史上一看,又是很少的。

例如春秋时期,楚庄王就反对用筑京观来炫耀武功。

公元前597年。

楚、晋二国爆发了奠定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这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大战。

是役,楚军大胜。楚国大夫、右广将军潘党向楚庄王建议:

将战场上晋军尸首堆为“京观”,一则震慑晋国,二来以激励楚国后人,铭记先辈功勋,不忘武功。

楚庄王否决了这项提议,说道:

“武”字之意,是为“止戈”。国家用武乃为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唯做到这七事,方可以使子孙不忘武功。

  • 而现在,楚晋两国子弟暴尸野外,是为残暴,而非禁暴。
  • 二国大举交战,威吓诸侯,是为未能戢兵。
  • 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
  • 晋军虽败,晋国仍存;于楚国言,一役之胜,非有“灭国之大功”。
  • 把希望安逸的民众驱上战场,不能说是安民。
  • 不能以德服诸侯,而用征战服之,也不叫“和众”。
  • 使别国生灵涂炭以为自己之荣耀,也不叫丰财。

由此庄王又说:

以上武德七项,寡人一项亦无,如何能够让子孙铭纪?

况且古代圣王只有在讨伐不敬者,惩罚将罪大恶极者时,才将其尸首筑为京观。

今晋国阵亡者,却是为了自己的国君尽忠,亦为忠勇,岂能将之筑为京观呢?”

  • 真不愧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一鸣惊人”之君王!

言毕,楚庄王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全部妥善埋葬,已显示楚国的仁德。

楚庄王问鼎图。(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说一说什么是京观,在古代中国有一项不那么文明的交战惯例,战胜的一方将战败的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大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堆,叫做京观或者武军。

京观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最初出现时是为了震慑其他的诸侯国,因为起到的震慑作用十分强大,所以即便他十分残忍,但是众多诸侯国也没有废除他,反而形成了一种风气。

据记载,历史上有记载的京观多大七十多次,所用尸体几十万具,京观的出现,总会伴随着战争,在战乱时代,受苦的总是百姓,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古代的京观其实就是将战败者的尸体或者头颅收集起来,战胜的一方将尸体堆积成一个高高的山丘或者塔,主要作用就是震慑敌人,从心理上征服敌人,如果是受侵略的一方是胜利者,那么这样可以威慑入侵者,如果是侵略的一方就可以摧毁敌国老百姓的抵抗意志。反正都是残酷与血腥的。

起源于中原地区被游牧民族大力发扬

“京观”之名最早出自于《左传》,当时晋楚邲之战后潘党向楚庄王进言要求“收晋尸以为京观”,目的是让子孙后代看到铭记先辈的武功。但是楚王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说京观是“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所创,目的是惩戒无道。

京观在先秦与两汉时期并不普遍,秦汉盛行的是坑杀,就是先将人杀掉然后掩埋灭迹。

并没有将尸体收集筑成京观的广泛记载,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就是采用坑杀方式,先近战或者弓箭射击杀死大部分人然后再进行掩埋尸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矛盾尖锐,导致京观被“发扬光大",动辄屠城。其中比较靠谱的记载是《晋书》和南朝史书。

《晋书》中孔愉以及《魏书》中李顺、高允等人的传记都曾有颂扬修筑京观的记载。在这一背景下,修筑京观的行为屡见不鲜:曹魏的邓艾攻破成都后,在绵竹修筑其京观;刘宋的檀道济攻坚克难,俘虏四千多人,有人就建议他建议全部杀掉以垒京观,但他还是释放了俘虏;

刘宋的沈庆之在攻破广陵后,屠戮城中男子以筑京观,后又攻破广陵平定刘诞叛乱,虐杀城中战败者,将其尸首堆砌于石头南岸,垒成一座“骷髅山”;南齐的裴叔业围困南兖州时,将敌军尸骨堆砌五丈高以警示城中据守的敌军;

梁武帝在朐山大捷后称“宜为京观,用旌武功”,但自己“伐罪吊民”“仁者用心”,因此下令收敛敌军尸骨;南陈开国皇帝陈霸先命令侯安都、徐度等讨平姑熟叛乱,战胜斩首数千,皆累积为京观;

北齐在邙山之战后,斩首三千余,将敌军尸骨垒砌为京观;北周的陆腾在征讨西南蛮中,在水逻城旁修筑京观,且但凡有所攻取都会修筑京观。北方的少数民族也接纳了这一文化,匈奴的赫连勃勃在对后凉战争中追杀敌军八十余里,杀伤数万人,斩杀对方十余名大将,将敌军尸骨垒砌为京观,号称“骷髅台”;在攻破东晋刘裕军在长安守军后,同样也将人头封以青泥,做成了京观。

北美野牛被美国白人为主的人群屠杀后骨头堆积如山

古人打仗的时候,战胜的一方总将敌国的士兵尸估收起陈列,筑为京观。

杜元凯注《左传》有云:“积尸封土于其上,谓之京观。”

意思就是将敌军的尸体堆在道路两旁,盖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而不是后来者把人头砍下堆起来,裸露于野数年之久,耸人眼目的场景。

所以,我们在史书上看到的“京观”,也可以看成“阬之”,又通“坑之”。所以,这就牵出一桩无头公案了。

见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我们在各个头条网页,都有看到是白起将赵降军活埋的句子,到底是活埋还是先斩杀再埋,这里可以看出来是什么一回事了。

从列传看出,白起确实是“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皆阬之,这就不是活埋了。

就因为这个事情,白起原先的目的仅仅是“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就一个理由就将降卒全部杀死了,这就是非常残忍的一件事情了。

当然,如此恶行,白起后来也得到了报应。

那么,所谓的“阬之”其实也就是变相地“筑京观”了,其目的就是要赵人恐惧,让他不敢兴起与秦国作战的勇气。所以,后世之人,明明知道白起的这一个做法是残暴行为,但是他们却学了个十足十,甚至还有君王操亲自操刀上阵,目的就是让别人来畏惧他的威名。

五胡十六国时,建立胡夏国的赫连勃勃,也干过筑京观的事情。

见于《魏书·卷九十五》:刘裕攻长安。。留子义真守长安,屈孑(赫连勃勃)伐之,大破义真,积人头为京观,号曰“髑髅台”

(骷髅台)

白起、赫连勃勃都是史书上恶行累累的人,他们这样筑京观,那是人性之恶。但古之名将者,记录在史书上的名声比较好的将领,也有干过这样的事情。破蜀名将邓艾,在绵竹大破蜀军后,也干过这些事情。

见于《后汉书·卷七十一 ·皇甫嵩列传》: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见于《三国志·卷二十八》:艾至成都。。。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

从一桩桩,一件件来看,京观原来是将在战场战死的敌人尸首收起来,陈列在某个地方,然后在上面积土成堆,为的是显示己方的武功,所以也叫做“武军”,但发展到后来,就发展到了斩杀俘虏来筑京观。

战争,本来就已经非常残忍了,虽然争伐是受君王所命,这无关于道德,但是还要拿士兵们的尸体来作京观,那就是不人道的事情了,斩杀仍虏就更要不得。

所以对一些相对有“认知”的将领来说,他们是非常反对这种事情的。

比如名将檀道济就反对这种做法,见于《宋书·檀道济列传》: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进据潼关,与诸军共破姚绍,长安遂平。

(檀道济)

由此可见,筑不筑京观,根本无关于国家的兴衰。

孔夫子说,勇者无惧,智者无忧,仁者无敌,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个国家的兴盛,必然来自于国家内部是否清明,而不是单靠强悍的暴力来镇压民众,但是又有多少崇尚暴力的君王又能明白这个道理呢?

所以,历史上春秋五霸的楚庄王,对这个种事情就有过高度的认识,他认为,“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这就是对国家使用武力时最好的定位和思考。(也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因此,我们如果要去批判“京观”的残暴,还不如去批判战争的残暴。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