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有哪些作弊方法?被抓到作弊会受到什么惩罚-河间市高中毕业证图片样本大全

访客42024-02-29 20:05:19

古代科举考试有哪些作弊方法?被抓到作弊会受到什么惩罚

在我国历史上,科举考试曾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人们只有通过这条异常狭窄的独木桥,才能跻身上层社会。有人皓首一生本本分分苦读“圣贤书”;也有人铤而走险,致力于走捷径,所以科场作弊之风泛滥。克罗齐(Bendetto Croce,1866—1952)又译柯罗齐,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曾说过一句名言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今,高考仍是贫寒子弟通往上层社会、改变命运的主要通道;而作弊之风亦是自古以来便盛行不衰。

古代科举考试有哪些作弊方法?被抓到作弊会受到什么惩罚-河间市高中毕业证图片样本大全

我们都知道,当今,高考作弊者的处分依据情节轻重而有不同的处分,轻者取消高考成绩,再者暂停1至3年参加考试,再甚者如果考生及其他人员的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而古代考试作弊的处理方法则与今天大有不同,处罚方法之一为枷号示众,即被带上枷锁在考棚外示众;处罚方法之二为“斥革“,即现在所说的取消考试资格,这条处罚措施与今天很像;处罚方法之三为“仗责、免职、发配”;处罚方法之四为“处斩或绞刑”,这是对作弊的最高惩罚。也就是说,在古代,作弊可能是要掉脑袋的。而在今天被取消考试资格被认为是很严重的处罚,而在古代,却是责罚最轻的处分。所以,是不是感觉今天的作弊责罚制度较于古代要文明很多了呢?

科举考试因为缺乏现在的各种科学监控手段,并且考试作弊的收益又特别高,所以各种作弊的手段都有。整体上来看,随着历史的发展,最后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作弊的手段虽然多,但反作弊的手段更多,制度设计也更精细。

一般的作弊手段包括:

1.夹带

夹带很好理解,就是考试带小抄。一开始是写在衣服上,但是这个太容易被人发觉了,所以后来变成写成小纸条放在毛笔里面或者砚台里面。整体上来说,由于科举查的比较严格,这种作弊基本上很难成功,而且就算成功了,因为考的考题很难提前预测到,所以带进去的小抄它不一定顶用,这种作弊方法效率实在是够低。

2.冒籍——“高考移民”

我们知道,对于高考而言,各地考上好大学的难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各省教育水平差异、考生数量差异,这些都是影响本地考生能力的客观因素。但是国家考虑到最好是各个地方都有一些考生,这样从政治上讲相对公平一些——所以就搞名额分配制。所以有的考生就搞“高考移民”——冒籍,从那些考生多、教育水平好、竞争压力大、更难考的考区跑到那些比较好考的考区里面去。

3.买通考官

有钱能使鬼推磨,传统社会也是一个人情社会,很多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裙带关系,所以有时候如果跟考官比较熟、考生自己家里非常有钱,就会去买通考官,让考官对自己的作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干脆直接协助作弊。当然,这个抓到了也是死罪。

4.替考

这个跟我们现代一样,就是找人帮忙考,在古代也是早已有之。有钱人花高价请一些有水平的人帮忙考试。

一般的作弊手段就这些,说到底,作弊的条件还是看个人有没有钱,有钱作弊,基本上等于买官了。

这个话题,可以用一句话感慨: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从科举制度创立起,就是长期的斗争。

虽说在很多后人眼里,封建专制的古代史上,科举考试是块相对的净土。但作弊者却是自古不消停。放在考得好不如生的好的隋唐年间,作弊更是无比盛行,最常见的办法,就是贿赂考官。这事放在唐朝,经常就不是个事,典型唐穆宗的礼部侍郎钱徽,主持科举时明目张胆收贿赂,最后闹得满朝风雨,也不过是调到别处避风头。

但是放在后面的朝代里,这作弊方法的代价,却是相当严重。典型零容忍的清朝,咸丰年间爆发了著名的柏葰案,案件查明后,连咸丰皇帝都对主犯柏葰无比痛惜,签处决命令时抹了半天眼泪,但抹完后还是咬牙签了字:这事,再舍不得也要杀。

既然贿赂考官如此凶险,那么其他方式有没有安全的。唐朝时还有个安全办法:枪替。也就是请人替考。这事在唐朝,一度就是圈子里的明规则,就连好些名垂青史的大诗人大文豪,都做过替考这事,事后还大摇大摆跟人宣讲。还有的唐朝才子,年年替考了好多回,就是不肯自己考——舍不得替考这么赚钱的生意。

而从宋朝起,这个作弊方式,也是越来越不安全了。宋朝有了“浮票”制度。也就是准考证。一张纸片上写明白考生的相貌年龄身体特征,考试的时候一个个对着查,就算考生没有替考,但考试前后长胖变瘦容貌差异大,有时也是宁可错抓也不放过,坚决当替考来处理。好在宋朝虽然抓的严,处罚却比较轻。基本都是禁止几年不准考试,多年后重返考场,有可能还是好汉一条。但清朝就没这机会了,清朝乾隆年间,广西考生岑照请人替考,事发后何止不给重考机会?直接杀头!

重考的风险如此大,以至于到了明清时期,好些作弊强人,干脆自力更生——夹带小抄。南京贡院出土的清代小抄,55厘米长的坎肩里,写满四万字八股文,还有能编进辫子里的小纸条。真是不留神就被蒙过去。但很快主考方也有了办法——明朝起开始有脱衣检查,比如明朝状元赵秉忠,考试时就遭到检查,双脚差点冻残疾,简直是玩命拼来了状元。清朝时更狠,干脆换成突击检查,经常是考试正进行,兵丁就闯进来,闹得好些考生,都是苦不堪言。

但不管如何苦,科举的事实却证明,靠作弊改变命运,实在不靠谱。即使在最严苛的科举里,也唯有清清白白的打拼,才可靠谱的改变命运!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古代考试作弊手段及反作弊措施大全!

大一的时候去南京夫子庙玩,看到里面展览一些古代考生作弊的手段,很是震惊,一点也不比现代考生逊色!

夹带是古代乃至现代考生作弊最常见的手段。明清时,县试、府试、院士头场考默写经书,就是摘录四书五经中的片段让考生默写。因此这几场考试作弊现象经常发生。考生的作弊方法多种多样,将四书五经抄录在衣服里、帽子里、袜子里、手段可谓五花八门。由于市场庞大,坊间还曾出现过专门制造夹带的作坊。

据说有一套考试作弊工具,只有差不多火柴盒大小,内藏十万字有余,每个字约1毫米见方,通过牛角刻板印制。下图是我在南京夫子庙拍的,这个小本子也就一寸见方左右,里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字。

朝廷当然知道考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容易,作弊之风猖獗,因此考场搜查十分严格,为此考生甚至将这种小本本藏在屁眼里面。

还有一个比较高级的——银盐变黑显影术。就是用盐卤将字写在衣服或者之上,这个时候是看不见的,进入考场之后用蜡烛烘一下,字就显现出来了。就是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出来的。

以上作弊手段可归结为夹带。除了夹带,还有请托和替考。请托是找关系买通考官,也往往只有有权有势有关系的人家能做到,差一些的就会请人替考。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既有作弊的手段,必有反作弊的方法。

武则天时采取糊名的办法,姓名、年龄、籍贯等都要用专门的纸条密封并盖章,不让阅卷人知道是谁的答卷。今天的密封就是源于此法。

密封了还不行,因为字迹可以辨认,于是北宋中期,又发明了“别加誊录”法。即密封后由专人抄录,这样字迹就都一样了。

即使这样还不行。如果考生买通了考官,便可和考官约定在某处字句里面做文章,比如藏头诗,暗语等等,防不胜防。

为防止替考,宋代推行“浮票”制度,浮票上面注明考生姓名、面型、身高、体型等特征,入考场时一一对应,就是今天的准考证。

宋太宗时又订立了“锁院制度”。为防止考生贿赂考官,考官都是临时委派,委派之后便住在贡院,派重兵把守,使其不得与外界联系,像不像今天高考出题老师的待遇?

反夹带作弊最有效的方法是搜身,甚至要脱光光搜查。后来觉得这样做不成体统,于是朝廷又有新办法:靠前让考生沐浴,完了统一换上考试专用的衣服,如此什么东西都带不进去了。

参考文献:

[1] 冯成驹.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在高考中,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这被称为“高考移民”。

其实在科举盛行的古代,早就有“高考移民”一说,由此可见“高考移民”的确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仔细研究历史,你会发现古代参与“高考移民”的,有我们认识的“熟人”呢!

“高考移民”未必是真的移民,很多考生只是弄一假户口,为了取巧投机,假冒他省之籍投考者,称之冒籍。

这招儿在过去风险不小,因为古代考生必须互相做报,一个考生犯了事儿,其他考生也跟着倒霉,为了自身安全起见,大伙检举揭发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很容易把你弄假户口的事儿给捅出来。

但是,无论多严的制度严防死守,总是会有几条“大鱼”漏网,像我国近代的实业家、政治家、清末状元张謇,在参加童生试时,也是冒籍考中的。

张謇是江苏省海门县常乐镇人,那时海门属于通州,由于其世代务农,祖上没有参加科考之人,在其老师宋璞斋的建议下,认一如皋人为祖父,更名张育才,在同治七年,在如皋参加科举考试,并顺利通过童生试中的县试、州试,并且在最后院试时名列前茅,获得秀才称号。

本来考中秀才是很高兴的事,谁知道遇人不淑,他冒认的祖父,是一个抽大烟的破落户,为人阴险狡诈,借机向张家勒索财物,为此张家负债累累,原本的小康之家几乎倾家荡产。这还不算,一遭拒绝,“祖父”还会向官府告发张謇不孝,同治十年四月,张謇听说官府要拘押他,就连夜冒雨潜逃。

最后终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主动请求革黜秀才身份,让其回通州原籍考试。他的这种做法得到了一些正直官员的支持,最后经礼部核准,同治十二年,张謇被划归通州本籍秀才。光绪十一年,张謇中顺天乡试,成为举人。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举行恩科会试,张謇得中状元。

夹带小抄、勾结看守官吏、泄题、贿赂主考官等都是常见的手段。

《宋会要辑稿》记载,宋英宗年间:“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日期矣。”这种夹带册实际上就是缩小版的参考资料,考试的时候不易被发现,和现在的微缩小抄作用差不多。当然,此事被发现后,各州县查抄书坊的夹带工具,一并焚毁,并且严立罪赏,不许买卖。这与高校周边禁止打印店打印微缩版文件一个意思,不过措施更为严厉。

明代《礼部志稿》中则记录了考场防止作弊的手段和对作弊者的处罚措施。:举子入场就要严加捜检,才能放入考场。进入考间后,不许交头接耳,写完两篇以上才能去厕所,还要派人跟随来回。如果考生有夹带文字进场、离开考舍与别人互换考卷等行为,或者看守考场的士兵或者此处的匠人纵容其行为的,一经抓获就要问罪,考生严重的要发配充军,工匠发配到口外为民,士兵调去边远地区,卫官则罚俸一年。

这种在各种地方夹带小抄,试图带入考场的作弊还属于比较常见的情况,毛笔的笔杆,衣服的内侧都是常见的隐藏之处。与负责看守的官吏士兵合谋的也不算太难。还有走上层路线,直接贿赂主考官沆瀣一气的。《唐会要》中提到,唐宣宗大中元年二月,有吏部宏辞举人漏泄题目之事,被御史台弹劾。结果是负责考试的考试官刑部郎中唐扶,侍郎裴稔、郎中周敬复被外调、降职、罚俸。参与作弊,已经登科的十名考生也被黜落。

《清实录》中也记载有康熙年间,考官不专注于遴选人才,而是忙着收贿赂,考试作弊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情况。于是康熙下旨,凡是帮助考生作弊的正考官、副考官等人,都要从严处置。京城的考场设监试御史,外省则令各府抚按纠察,如果与考官合谋作弊,一并治罪。

不过,《郎潜纪闻三笔》里则有关于名臣阮元放过作弊考生的逸闻。阮元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曾在多个省份任巡抚、总督职位。他曾任山东、浙江学政。据传,他当学政的时候,遇到生童夹带,定要仔细查阅。如果是考生亲生所抄又有条理,就放其一马,准其入学。如果是由别人代抄,小抄的内容也陈旧,即按例治罪。如果确有其事的话,大概类似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笔记工整,头脑聪慧,犯了错也能心软的情况吧。

宦官被阉割是为了避免淫乱宫廷,还是为了摧毁其独立人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