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有哪些区别-太和县二职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

访客62024-02-29 21:11:22

古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有哪些区别

什么叫“王”?

古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有哪些区别-太和县二职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

《荀子·正论篇》说:“令行于诸夏之国谓之王”。

贾谊《新书·匈奴篇》说:“王者,天子也”。

总之,先秦的王,是全国唯一的、最高的统治者。他自称天子,以为自己是代表着老天爷统治全国的。

因此,在夏、商、周三代只有天子一人才能称王,“王”成了天子一人专用的尊号。

中国的皇族封王制度历史悠久,夏、商、周有之雏形,西汉正式封王,一直到清末更有之;历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乃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达约四千年的历史。封王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皇权与王权实力的分配制度。

封王权力加强与削弱,其目的都是为了皇权的巩固和统治的稳定。封王权力加强,如西周的“封诸侯,建藩国”,汉高祖刘邦的封国,西晋、隋初的封王兼领方镇,明太祖朱元璋大封王爵都是为了拱卫皇室,巩固政权。在宗法血缘关系十分浓厚的时代,一个拥有四海的天子,如果不与皇族子弟共同分享天下是行不通的。

而在这漫长的封王历史中,就衍生出来了有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 。

在汉王朝的时候,诸侯王并没有所谓一字王、二字王之分,由于汉王朝的王爵是实封,所有诸侯王都有实际对应的封地。因此,汉朝的王爵皆以封地为号,封地在齐地则为齐王,封地在淮南则为淮南王。

这时候,一字王的齐和二字王的淮南是没有高低区别的,也就是无论一字王还是二字王,地位相当。

从两晋隋唐时期起,这两种王开始有了实质性的区别,一字王,书面叫亲王。一字王全称是一字并肩王。一字王就是指封地为一个字,那就是汉十三州的州名,或春秋战国的各个诸侯国封地,也就是说一字王是一州之王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地位是皇帝之下第一等。

具体还有排序:秦王、晋王、齐王、楚王、魏王、赵王等等。

二字王,书面叫郡王。二字王就是按地名或功名、美称封的王爵,就像九江王,靠山王,洛阳王,南阳王,开平王等等。因为封地为一个郡,也叫郡王,如上述洛阳(郡)王、南阳(郡)王等。

当然,封王也有特殊情况:其一以军功为号,如大名鼎鼎的平西王(吴三桂)。其二寄托祝愿,如明朝末年被李自成干掉的那个“福王”。其三以德行为号(这个主要在清朝),如雍亲王(胤禛),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在当皇子的时候性格是很冷静、从容的,所以得了个“雍”字,再如怡亲王(胤祥),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性格很随和,平易近人。

到了清代,皇帝的儿子封亲王,而亲王的儿子封郡王。皇子不都封亲王,亲王之子袭封时,还要降一级。封王的王府都在京城,封号也不带地名。封王多身居要职,掌握很大权力。

根据《清史稿·列传·诸王》统计,从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至清末的二百七十余年间,只封亲王三十六位(不含追封和袭封亲王)。

清代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在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这十二位王是: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清代异姓王有: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义王孙可望(包括袭封的共十五人)。

虽说从两晋隋唐起有亲王、郡王之分,但有的两字王也不是郡王,比如中山王,中山是先秦时期的诸侯国名,其在战国时期的实力与影响力,可以说仅次于战国七雄。作为亲王的封号,中山王的封号可以说远胜于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一字王。

再则,历史上有名望的大郡,如淮南郡、长沙郡等通常也都不会作为郡王的封号。

所谓的一字王与二字王,并不是准确意义上的亲王、郡王之分,而只是通俗意义上的大致区别。其实最开始封王都有实际封地,封地上的出产、税收、军政都是封王所有,中央只有监察权,但汉朝藩王作乱,削藩后,就很少给“王”实际封地了,只是作为一个荣誉称号,体现俸禄水平。这些王要么住在中央,享受荣誉称号和俸禄,要么住在封地,但是对地方没有管辖权,反而要受到地方官的监控,防止作乱 。

一字王全称是一字并肩王,这是王爵的最高封爵,意思是可以跟国王平起平坐(并肩),也就是说不把他当成部下,而是盟友。这个制度起源于周朝,当时的皇帝二字还没有出来,王就是最高的统治者。比如周王称王,楚王自己也称王,但是这楚国可没有被并入周朝统治范围,二者是平级关系,周王与楚王这种就是一字并肩王。而同期的秦齐晋国君都不是王爵(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等),他们只是侯爵或者公爵,是低王一等的。

战国时期,魏国强大后开始学楚国的方式,让周王封自己为王,这种实际上也是一字并肩王,后来的齐秦燕赵也都是自封的,或者其他几个战国互相承认的,并不是出自周王本意,这几个国家称王后虽然还是奉周为宗主国,但是统治权限则完全不受周朝控制了。

二字王就不同了,二字王起源于汉朝。由于皇帝已经出现了(秦始皇以后),这时候的王爵已经不再是最高统治者了,所以皇帝很慷慨的就把王爵册封出去。这时候才会开始有所谓的各种王。

所以可以这么理解,从二者起源上看,一字王是自封的,二字王是皇帝册封的。但是在有皇帝时代,一字王跟二字王没什么分别,并肩王也不再值钱,反正都得低皇帝一等。

简单来说,一字王就是封号为一个字的王爵,二字王就是封号为两个字的王爵,一字王的地位更高,一般是诸侯王、亲王才能获封,二字王是属于功劳特别大的大臣了。

爵位·王

自周朝分封天下,就有了等级森严的爵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王、公、侯、伯、子、男,这六个是高级爵位,享有国号和封地,还有食邑,再往下就是县侯、乡侯、关内侯,无国号、封地,但享食邑,三国曹魏时期,曹操有设立了很多空有称号的爵位,这就连食邑也没有了。

在所有的爵位中,王毫无疑问是最高等级,实际上早在商朝,便有了王,只不过那时候没有皇帝这一说法,王就是“天子”的专属。

后来周朝实行分封制,便有了诸侯王等,表面上诸侯王封天子号令,实际上地位基本上是平级,大家都是创业合伙人,只不过选了你当董事长而已。

我们都知道春秋五霸,但是在称呼上大家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其他四国都叫XX公,而楚国叫楚庄王呢?

这是因为,其他四国本质上都是周天子的臣属,而楚国当时属蛮夷地区,不归周朝统管,周天子封楚为王,与周肩并肩,在正规礼制中,楚庄王是高于其他四霸的。

王的地位,一直持续到西晋之前,三国时期曹操称魏王,其实就相当于是魏国国王。

西晋以后,王被分成了两部分,是为亲王和郡王。亲王还是相当于国王,郡王则是专指太子世子,到唐朝,这种分化越来越明显,王正式成为一个爵位等级,亲王只有皇子才有资格,郡王则比较普遍,可以分封给有功劳的大臣。

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王没有封地了,比如秦王李世民、燕王朱棣。

一字王和二字王

一字王比二字王更尊贵,但在一字王里面,也有上下之分,以春秋战国时期大的诸侯国命名的王,是最高贵的,如韩王、齐王、燕王等;另一些小国命名的就要低级一些了,如鲁王、越王等;还有第三级别,如果不是特别了解春秋战国历史,可能都没听过这些国家名字,如许王、滑王。

二字王比所有一字王都低一级,毕竟二字王都是分封大臣的,大臣功劳再大,也不如自家儿子亲啊。

二字王都是郡王,顾名思义,就是以某郡为名的王,古代如成都、长沙等都属于郡名,以此为封号,就有了成都王、长沙王等。

需要注意的是,西晋时期由于王的两种划分刚刚出现,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亲王也有二字王,如司马懿的四儿子司马亮,他的封号是汝南王,属二字王,但实际上是亲王级别。

另外,辽、金、元、清这些非汉人正确,是不按照这一套标准来分封的,但他们也有对应的爵位,如清朝的亲王,前面冠以和硕二字,郡王则冠以多罗二字,本质上来说,还是和汉人政权一样的分封方式。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这一字王咱老听,尤其是听评书的时候,隋唐演义啥的,一字并肩王老有名了,但凡扛着这头屑出来的都是牛哄哄的存在,但这二字王听到的概率就少很多了。

但不管咋说,这只要加了王字的,他一定小不了,那么这俩王到底是啥官呢?

说实话这不是官,是爵位。

这一字王他其实指的就是亲王,这二字王他差一级指的是郡王。

那么这种爵位形成于晋朝,完善与大明王朝,这到了满清的时候,为了以示区别这就放弃了这种分法。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叫一字王和二字王,直接叫亲王或者郡王这不就完了吗?”

这您就不懂了,咱人起名还有个大名和小名的区分,这王爵您就不兴人家叫俩名。

一字王和二字王

其实这分法也没啥大不了了,这一字王就是一个字的王爷,您比方说,啥齐王,啥秦王,啥赵王的,这都是一个字的。

当然这也不是瞎起,这都是按照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国号来起的。所以这一字王的全称应该叫齐国国王,秦国国王,赵国国王。

当然他们既然已经叫国王了,所以他们一般情况下这都是有封地,最开始他们就是国中之国的国王,但架不住这帮家伙们一旦瞅着中央势弱的时候,就想着闹事,这不后来到了大明朝,他们是有封地,但是一种不管事的国王,这管事的都是朝堂下放的地方官。这些个王爷只能在自己个的封地呆着,连城门口都不能出,这是规矩。

毕竟这一出去就怕你闹事,比方说有名的燕王朱棣,一家伙就把太子一脉给掀翻了,到现在都找不到这太子的后人,自己当了皇帝。

那么在大明王朝,这一字王都代表了宗室,您这不姓朱这压根就封不了这一字王的,就没给这异姓预备这盘菜的。

想要封王,这都是差一级的郡王,也就是所谓的二字王。当然那些个一字王,他们的孩子也多,这嫡长子继承了一字王,其他的儿子就只能弄个郡王的帽子戴戴。

所以这二字王一般有这么两种来源。

那么为什么他们叫二字王呢?

简单,他们这王爵都是俩字的,您比方说啥寿昌郡王、啥江夏郡王的。当然他们这王爵也不是乱盖,都是来自于郡县的名称。

您比方说刚刚说的这俩郡王,这都是当年楚国他治下的郡县。

一字王中的高低

那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一字王他们是不是也有尊贵之分呢?”

这您可就问着了,这一字王就有贵贱之分。

这里边最为尊贵的有四个王号,晋王,秦王,齐王,楚王。

您记着但凡封为晋王的,这基本上就是下一任皇帝,太子才配这王爵,接着就是这秦王,这一般情况下是皇帝的二小子才有资格。说来也有意思,这里边齐王是最喜欢造反的一个,历朝历代属他的头最铁。

这四个王号之外这就是低一档的啥周王,鲁王,赵王,魏王的。

这里边但凡做了魏王的打曹操开始就没几个善终的。

当然了这种分法到了满清的时候,这就停了,他们在亲王的爵位前边加上了和硕二字。

所以大家伙瞅满清不管是公主还是皇子,这前边加了和硕二字的这都是地位比较高的,那么郡王呢,他是加多罗。

而这封号呢?他也不用国名和郡县名来命名,用所谓的美称来修饰。

这没法比较。

好了,事就是这么个事,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王,最初始于商周,最初是商王、周天子的专属。楚武王自尊为王之后,王的含金量开始逐渐下降。战国时期,列强纷纷称王。自此,王开始成批量出现。这个时候的王,通常都是冠以国号,如秦王、楚王、齐王等等。秦始皇一统天下称皇帝之后,因为秦王朝没有继续实行分封制。于是,王消失了。直到项羽灭秦之后大封各路诸侯,王爵才再次出现。汉继承了西楚霸王的分封制,王爵正式成为常设。汉初,刘邦剿灭异姓诸侯王之后,刑白马盟天下:“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此后,除少量权臣、功臣之外,王爵成为了皇族宗室的专有爵位。

汉王朝的诸侯王并没有所谓一字王、二字王之分,由于汉王朝的王爵是实封,所有诸侯王都有实际对应的封地。因此,汉朝的王爵皆以封地为号,封地在齐地则为齐王,封地在淮南则为淮南王。这时候,一字的齐和二字的淮南是没有高低区别的,也就是无论一字王还是二字王,地位相当。

西晋时期,王爵开始泛滥。于是,王爵被重新定位,划分为亲王、郡王两个等级。通常亲王用一字为号,郡王二字,所谓一字王、二字王的区别开始出现。但是,这种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一字郡王也事实存在一些,初唐时期的著名军阀罗艺就曾经被封为燕郡王。同时,一字的亲王同样存在尊贵与一般之分,通常以秦、晋、齐、楚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国名为封号者相对于其他一些小国封号要尊贵一些。

宋王朝还出现了所谓嗣王,大致相当于承袭的亲王,而非初封者,其地位高于郡王、低于初封的亲王,但是总体上没有跳出这个大框架。之后,王爵的爵号日趋稳定。元王朝还曾经出现过国王这个王爵,大致介于亲王与郡王之间,元太祖铁木真麾下的名将木华黎就曾经被封为鲁国王。到了明代,一字亲王,二字郡王成为定制。一字亲王有实打实的封地、庄田,二字郡王除了靖江王,都没有。靖江王是明太祖长兄朱兴隆的后裔,出身老朱家嫡长房,地位特殊,待遇自然也就特殊一些。

到了清王朝,一字二字的区别彻底消失了,清王朝的王爵直接以亲王、郡王相称,爵号除了承泽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封少数二字爵号,无论亲王、郡王,基本上都是一字,而且也不再以地名为爵号,通常选择溢美之词,如怡亲王、宁郡王等等。

再后来,袁世凯称帝时也封了一些亲王、郡王,爵号也比较混乱。而且,随着袁世凯死于尿毒症,这些亲王、郡王也不复存在。自此,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年的王爵正式消亡。因为满洲国只是傀儡政权,溥仪后来封的那些亲王、郡王都不作数。除此之外,根据《清室优待条约》民国初期北洋政府也册封过一些清室承袭的亲王、郡王,但那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应当归于清王朝的范畴。

通常而言,一字王是亲王,二字王是郡王,前者比后者地位高。

但是在西晋之前,一字王和二字王并没有后世的那种区分。比如在项羽的分封中,胶东王田市、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等二字王并不比齐王田都、汉王刘邦、雍王章邯等一字王地位低;在汉朝的分封制度中,淮南王、长沙王也不比齐王、代王、吴王、楚王地位低。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分封司马氏宗室,其中有一部分是以郡为国,于是开始有郡王的称号,司马懿第三子司马伷获封东莞郡王,司马懿第四子司马亮获封扶风郡王,大约可以算是第一批郡王。

到了唐代,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制度更加完善。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在垂拱三年(687)2岁的时候以皇子身份被封为楚王,到了长寿二年(693)其祖母武则天称帝,父亲李旦从皇帝变成皇子,他也从皇子变成皇孙,于是就从楚王被降封为临淄王,这是二字王低于一字王的典型的例子。

五代、宋、元这一制度既有沿袭,也有损益,不一一细表。

明朝亲王为一字王、郡王为二字王的制度空前完善,比如朱元璋的第二子朱樉封秦王,是一字亲王,其长子朱尚炳袭秦王爵,第二子到第六子分别是永兴王、保安王、兴平王、永寿王、安定王;朱元璋第五子朱橚封周王,其嫡长子朱有炖袭周王爵,其他儿子分别被封为汝南王、祥符王、宜阳王、罗山王、内乡王、固始王等;这样一罗列,其实就很清楚了。

徐达的中山王、常遇春的开平王,也都是郡王,这还是死后提升一级的追封,说明明朝的封爵制度还是相对严格的,不过到了南明时期,异姓功臣生前也能封亲王郡王,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孙可望、李定国被封为秦王、晋王,白文选作为比孙、李低一个层级的人物就只被封为巩昌王,反映出直到名器滥授的此时,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区别依旧是存在的。

你们看过哪几部关于狗的电影

自古以来,狗狗向来是人类的忠实朋友,有关它的好电影真是不少,个人认为想当不错的10部推荐给大家。

1 《忠犬八公的故事》

讲述一位大学教授收养了一只小秋田犬,取名“八公”。之后的每天,八公早上将教授送到车站,傍晚等待教授一起回家。不幸的是,教授因病辞世,再也没有回到车站,然而八公在之后的9年时间里依然每天按时在车站等待,直到最后死去。

这一刻认定了你,我会相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 《一条狗的使命》讲述了一条狗贝利经历多次重生,在一次次生命的轮回中寻找不同的使命,最后又回到了最初的主人身边的故事。

四次生命的轮回,每一次的相识,每一次的相伴,每一次的离别都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3 《一条狗的回家路》

该片为《一条狗的使命》姊妹篇,讲述了狗狗贝拉两年多的时间穿越四百多英里回家的故事。

只要心里的信念坚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会勇往直前。

4 《犬王》

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犬王小龙用自己的方式抗击敌寇,报仇雪恨的故事。

你伤我一次,我要你付出百倍的代价来偿还。

5 《丛林赤子心》

主要叙述了灵犬本吉流落野外帮助小狮子找到归宿的感人故事。

6 《南极大冒险》

讲述了八条雪橇犬在残酷的大自然中努力集体求生的故事。

7 《新灵犬莱西》

讲述了忠犬万里回家的经历为主要线路,表现人和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8 《天才眼镜狗》

世界上“最聪明狗狗”皮博迪先生收养了一个人类小男孩谢尔曼而展开了一段奇妙旅程。

9 《忠爱无言》

讲述了一人一犬由格格不入的相互争斗,到最后相依为命、互为依靠的故事。

10 《战犬瑞克斯

讲述了在伊拉克战争背景下,海军陆战队下士梅根·利维和她的军犬瑞克斯一起拯救了多人生命的故事。最忠实的朋友,最可靠的战友。

有关狗狗题材的好电影还有很多,每一部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对生灵的一种敬畏,它们令我们感动,惊喜,带给我们快乐。对我们忠贞不渝,有难的时候,总是不顾生命的来帮助我们,可我们想过它们的感受吗,我们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希望我们也能像它们一样试着去理解他们,善待他们。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