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寿县:半挂车牌假的离谱,路人都看不下去了, 你怎么看,历史上,曹皇后和宋仁宗赵祯有没有生育过孩子?有什么故事

admin42024-02-26 18:42:16

永寿县:半挂车牌假的离谱,路人都看不下去了, 你怎么看

伪造机动车号牌是违法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规定: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驾驶证或者使用其他车辆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扣留该机动车,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去年《道路交通安全法》有了局部修改,对伪造机动车号牌的违法行为加重了处罚,对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的,增加了15日拘留的处罚。


历史上,曹皇后和宋仁宗赵祯有没有生育过孩子?有什么故事

永寿县:半挂车牌假的离谱,路人都看不下去了, 你怎么看,历史上,曹皇后和宋仁宗赵祯有没有生育过孩子?有什么故事

由于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宋仁宗火了,曹皇后也跟着热了起来。那么,历史上,这对帝后CP到底有没有生育过孩子呢?标准答案来了:没有,确实没有。

据《宋史》记载,宋仁宗赵祯一共有过3个儿子,13个女儿,一共16个孩子。

在3位皇子中,长子杨王赵昉生母是俞德妃,次子雍王赵昕生母是苗贵妃(《清平乐》中的苗心禾),三子荆王赵曦生母是朱才人。

在13位公主中,长女福康公主(《清平乐》中的赵徽柔)生母是苗贵妃,次女徐国公主生母是俞德妃,三女邓国公主、四女镇国公主、八女唐国公主生母是温成皇后(《清平乐》中的张妼晗,死后追封温成皇后),五女楚国公主、七女鲁国公主生母是冯贤妃,六女商国公主生母是杨德妃,九女陈国公主、十一女永寿公主、十三女豫国公主生母是董淑妃(《清平乐》中的董秋和),十女庆寿公主、十二女宝寿公主生母是周贵妃。

很显然,宋仁宗的16个孩子中,没有一个是曹皇后所生,这充分说明曹皇后一生都没有和宋仁宗赵祯生育过子女。

仁宗虽然3个儿子,13个女儿,但杯具的是:“长杨王昉,次雍王昕,次荆王曦,皆早亡”,“徐国、邓国、镇国、楚国、商国、鲁国、唐国、陈国、豫国九公主,皆早亡”。也就是说,他的3个儿子全部早夭,女儿早夭9人,只有4位公主长大成人。

因此,仁宗出于无奈,只好在自己53岁那年(1062年)八月,将养子赵宗实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曙。次年仁宗驾崩,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


宋仁宗与曹皇后没有子嗣,这个是铁定的,有宗室玉碟为证的,但是传言的宋仁宗因嫌弃曹皇后长得丑,而一直未临幸曹皇后,这一点就不符合逻辑了。

首先,宋仁宗不是没有儿子,他有三个儿子:第一个是俞德妃生的赵昉,生下来就夭折了;第二个是苗贵妃生的赵昕,两岁的时候夭折;第三个是朱才人生的赵曦,不到三岁便夭折。

其次,宋仁宗一共有十三个女儿,但有七位早夭,存活率不到半成,这说明宋仁宗有生育能力,但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这与宋朝的大环境有关,男人都已经尚文不尚武了,整日诗词歌赋的,哪像汉唐皇族,动不动就围猎习武,所以宋朝皇室的整体生育存活率都不高。

那么宋仁宗为何与曹皇后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显然不可能是因为曹皇后长得丑,宋仁宗一直未临幸她。之所以有这样的言论,是因为宋仁宗喜欢美人,这一点不光是宋仁宗,历代帝王没有不喜欢美人的。在第一任废后风波中,仁宗就是喜欢貌美可人的尚充仪、和杨德妃,冷落郭皇后,这才引起郭皇后的极端吃醋行为,然后误伤了宋仁宗,因此被废后,历史上称“伤帝失位”。

“皇后以无子愿入道观,特封其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别居长宁宫以养。”——《宋史》

但这个事情不能以“伤帝”的名义进行,毕竟皇后是母仪天下的形象,皇家也要面子的。所以才有了范讽的谏言“后立已有九年,尚无子,义当废。”虽然此后经历了范仲淹等人的阻拦,但宋仁宗心里明白,这只不过是吕夷简与范仲淹之间的政治博弈,所以于明道二年(1033),大摇大摆的下了废后的命令。这件事虽然以废后为主题,但其中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使郭皇后是刘太后安排的政治婚姻,宋仁宗就是再抵制,也不会藐视礼制,也就是说他该宠幸郭皇后,还得宠幸。

而废后风波过去后,宋仁宗如脱缰野马,与两位美人缠绵之际累垮了身体,以至“累日不进食”,朝臣们的反应是“内外忧惧,皆归罪二美人。”后来,宋仁宗养母杨太后做主,将尚、杨二人分别送入道观、尼姑庵,并决定给宋仁宗挑一个貌丑不至惑君的正宫皇后。这时候,豪门大族的曹氏就成了最佳人选,丑不是目的,丑的有意义才是目的。曹氏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宋仁宗有评价“国朝将相家,能以身名自立,不坠门阀者,唯李昉、曹彬尔。”

其实这个貌丑不至惑君是前朝大臣打趣的谈资罢了。不得不承认一点,古代但凡是豪门大族的婚姻,都不至于在相貌气质上差太多,毕竟是资源优势集中在豪门大族手里,他们会通过娶妻纳妾来改善家族的基因。但凡是帝都,都是社会精英聚集的地方,人口的相貌一定是超越普通地区的(除了山水养人的地方)。可能曹氏并没有倾国倾城之相貌,只是长相平平。再有一点,曹皇后是个二婚,因为其第一任丈夫沉迷修仙,所以对曹氏没有兴趣,后来与曹氏和离,这才流传曹氏丑陋无比。

不论曹氏到底是不是丑的见不得人,至少可以肯定一点,宋仁宗不会不顾大体的与之圆房。在古代极其看重礼制,宋代帝王婚礼更是讲究的很,与民间六礼不同,帝王六礼为采择、奉旨问名、告吉、告成、告期、命使奉迎,这些都是婚前完成的。皇后入宫之后,还有“同牢”和“拜谒景灵宫”等礼仪,也就是说皇帝一直陪在皇后身边,不可能出现《清平乐》中宋仁宗自己飘在外边的事情。礼毕后,皇帝与皇后进入御幄,也就是要入洞房了,这时就已经有太监在门口守着了,因为他们要完成记录,记下皇帝宠幸皇后的时辰,以便与皇后妊娠时相对照,证明这是龙胎。

另外,古代对于嫡庶之分比较重视,皇后意味着皇帝的嫡妻,宋仁宗不可能因为曹皇后长得丑,就不要嫡子了吧?虽然宋代多有嫡妻收养子,然后继承大统的例子,但这只是因为皇后真生不出来儿子,或者皇帝真没这个能力,比如宋高宗,惊吓过度失去生育能力。就宋仁宗的子嗣情况来看,问题并不出现在仁宗身上,而是曹皇后的问题。然而后来仁宗有了美人张氏,爱美人的秉性又暴露出来,所以曹皇后受冷落,终生不得一儿半女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上宋仁宗和曹皇后没有生育过孩子。宋仁宗一生有三个儿子,十三个女儿。其中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赵昉(1037—1037)生母为俞德妃,景祐四年,五月初九生,出生即逝。元符三年,追封为杨王。次子赵昕(1039—1043)生母为昭节贵妃苗氏。宝元二年出生,封为雍王,庆历三年去世,年仅五岁。三子赵曦(1041—1043)生母为朱才人。庆历元年出生,庆历三年,正月初一封为鄂王,次日去世,年仅三岁,元符三年追封为荆王。十三个女儿分别是邓国公主,早亡,母温成皇后,镇国公主,早亡,母温成皇后,唐国公主,早亡,母温成公主,陈国公主,早亡,母董淑妃,豫国公主,早亡,母董淑妃,徐国公主,早亡,母余德妃,楚国公主,早亡,母冯贤妃,鲁国公主,早亡,母冯贤妃,商国公主,早亡,母杨德妃,秦鲁国公主,母昭淑贵妃周氏。

衮国大长公主,原封永寿公主进荣国长公主进邠国大长公主改鲁国追封荆国追封衮国改贤懿恭穆大长帝姬,母冯贤妃(一说母董淑妃)。

燕国舒国大长公主,改魏国大长公主,舒国复改懿物大长帝姬,母昭淑贵妃周氏。陈国改封庄孝明懿大长帝姬,母昭节贵妃苗氏。宋仁宗后来无子,把皇位传给了侄子宋英宗赵曙,赵曙原名赵宗实,他是濮王赵允让的儿子。


可以肯定地说,曹皇后和宋仁宗是没有生过孩子的。

曹皇后的祖父曹彬是宋初开国功臣,待人宽厚,贤良大气。但她与仁宗赵祯的关系不冷不热,以致仁宗一度有打算废后的想法,多亏杨太后极力劝说,仁宗才作罢。这样的夫妻关系,经常不在一起,在加上仁宗多病,自然也就没有孩子了。

曹皇后相貌平平,没有天香国色,这对于好美色的宋仁宗来说,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也就得不到仁宗的宠爱。那么,仁宗不喜欢曹皇后,为什么还要娶她呢?她十八岁入宫,适逢郭皇后被废,曹氏遂被立为皇后,这都是政治联姻,杨太后赞成,朝廷大臣也赞成,宋仁宗还是比较讲究民主的。

其实,在这以前,曹皇后有过一次婚姻。《甲申杂记》记载:曹皇后的第一任丈夫叫李化光,一心只好神仙之事,不近女色,新婚之夜,新郎翻墙跑了,新娘则跑回了娘家。

曹皇后母仪天下,恪尽职守,把后宫治理的井井有条,临危不惧,不愧是将门之后。1048年正月,仁宗入宿皇后正宫,有人作乱,皇帝想出去看看,皇后急忙关闭宫门,命令都知王守忠前来救驾。曹皇后料定乱兵必然放火,就暗地里派人带着水跟在他们后边,果然乱兵放起火来,跟着的人随即用水扑灭。

曹皇后还剪掉太监侍从的头发,对他们说:“明天论功行赏,就以头发为证。”人们争先恐后地冲锋,很快就平定了叛乱。事后,仁宗并没有感激她,反而要废掉她,仁宗认为这是曹皇后导演的戏,故意演给自己的。大臣们极力劝谏,曹皇后才保住了凤冠。

仁宗生有三个儿子,十几个女儿,大多先后夭折,最后只剩下四个女儿,无人继承大统,只好过继赵宗实为太子,就是后来的英宗。英宗继位四年就死了,神宗继位尊曹皇后为太皇太后。

1079年乌台诗案,曹皇后出面求情,大文豪苏轼免于一死,同年冬,曹皇后薨逝,终年六十四岁,与仁宗合葬于永昭陵。

宋仁宗时期先后存在有三位皇后。

郭氏为仁宗的结发妻子,也是首位皇后,但是仁宗因为和养母刘娥太后关系一般,而郭氏为刘太后所选,故而二人直接夫妻关系一般,仁宗迫于刘太后的压力,只能接受这段充满政治目的的婚姻。多次欲费后而新立,由于朝中重臣的阻拦多次未果,至刘太后百年之后,郭氏因膝下无子被废,24岁便与世长辞,去世之后被追复为皇后。

第二位便是曹皇后:曹氏出身名门望族、身份高贵、知书达礼、善解人意,擅长书法飞白体。然却是一直未得仁宗青睐,无儿无女,病逝后,英宗尊曹太后为太皇太后。此后她竭尽全力辅助新皇帝,深得臣民爱戴和敬仰。

关于曹皇后,还有个“生死两皇后”的故事,仁宗晚年不顾朝中大臣劝阻,追封已故张贵妃为皇后,当时曹氏已是皇后,就此被后人称为“生死两皇后”。但是宋朝正史中记录其仍为贵妃。此便为仁宗第三位皇后。

最近热播的《清平乐》让人们将视线又聚集到一个名人辈出的时代——宋仁宗时期。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与宋仁宗同时期的有: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等等。

然而影视剧《清平乐》却没有将重点放在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身上。

剧中男女主是帝后,然而这对cp却让人嗑的很不爽!

因为皇帝实在是个花心大萝卜,见谁爱谁,但是在曹皇后面前却特别傲娇,一点都不主动,20集了也没个进展。

影视剧剧情安排的帝后最开始的矛盾是,皇帝不满大臣给他挑的新皇后:品德贤良、出身名门,最主要的就是貌丑不至惑君!

大婚当天,一心倾慕皇帝的曹皇后满屏都是少女的幸福与期待,而皇帝却满不在乎的走个过场,甚至晚上都不入洞房而一个人去夜游怜惜小姑娘。

这个小姑娘就是后来深受宋仁宗宠爱的张贵妃。

至此,宋仁宗、曹皇后、张贵妃的深宫爱恨由此展开。

张贵妃虽独获盛宠14年,但是耐不住命不好,死的早,享年31岁。

曹皇后一生无后,但是活的久,宋仁宗死后,帝后收养的儿子登基,她成了太后,儿子死后孙子登基,她成了太皇太后。

诚然,不爱你的男人确实靠不住,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活得久才能享受更多拥有更多。

最重要的是!曹皇后和宋仁宗没有生孩子!

不生孩子简直不要太爽,就古时候那个医疗水平,生产真真是鬼门关走一遭。

但是就算没有孩子又怎样,影响曹皇后成为太后了吗?没有!影响她成为太皇太后了吗?更没有!

可以说她不光有成了皇帝的儿子、孙子,还有成了皇后的女儿——高滔滔。

高滔滔同刘娥一样,是宋朝执政时间较长的太后,但是与之不同的是,在位9年高滔滔的口碑却比刘娥好太多。

高滔滔是曹皇后妹妹的女儿,自幼进宫在她膝下抚养,同过继的儿子一同长大。

“儿子”“女儿”青梅竹马,长大后自然而然的成了夫妻,成了下一任帝后。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娶媳、皇后嫁女就是这么一回事。

后人看来的历史终成定局:不受宠的皇后几度被废,在皇帝面前极度隐忍,熬过了两代帝王,虽不曾生育,但该有的恩威权势一样不少。

@

传国玉玺是秦朝时期制作的,为什么秦朝之后的朝代依然认可传国玉玺的地位

前言

“皇帝”这个称呼是秦始皇所创,当时统一天下,认为自己十分有功劳,于是就把“王”改成了“皇帝”。他不仅创立了皇帝的制度,还进一步发明了政治制度,例如郡县制等,秦灭亡后,汉朝建立,仍然使用秦朝的制度,汉朝是通过造反建立的王朝,跟秦朝情况完全不一样,所以在秦的制度上稍微改动了一番,就成为了汉朝的制度。

光是拼接武力,无法说明汉朝的地位,古代一直讲究君权神授,于是刘备就进行了一系列的神化,例如刘邦的出身是龙的儿子等等都写在了史书中,这些神化也都是为了汉朝的合法性虚构的。不过光是这些虚化的东西,也不能说明刘邦建立的朝代有着神权,一定要有些具体的物体来承载这一切,于是就出现了“传国玉玺”。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后,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就让丞相做了一个玉玺,是之前用赵国的无价之宝跟和氏璧合成的,成为了信物,代代相传,下任皇帝靠这个继位。那么为什么这个会成为皇帝的信物呢?因为玉玺就代表着皇帝的权力。

玉玺

皇帝的玉玺一共有六块,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权力,皇帝下发指令都是让亲信向外传达,因为中间有人传,害怕会有差错,也是皇帝发号命令都是靠着六个玉玺,什么印章搭配什么命令,这样更加具有权威性。共分为,皇帝行玺,相当于人事部的印章,管理诸侯和官员,只要盖上玉玺,命令即刻生效。

皇帝之玺,类似于现在宣传部,就是皇帝下达的诏书,可能是表扬,可能是惩罚。皇帝信玺,国防部印章,发动士兵出动打仗,兵权是很重要的,大家都认这个章,有这个才能出兵。天子行玺,行政部印章,召见大臣们前来商讨事情。天子之玺,外交部,处理国外的事务。天子信玺,厦大一些祭拜的命令。

玉玺代表着地位

皇帝就是靠着这些玉玺来管理天下的,后面的朝代为了更好的维护自己的统治,也要得到传国玉玺,因为大家慢慢都开始只认可玉玺,如果一个皇帝没有玉玺,可能会没有人信服。

当年刘邦进入咸阳,秦王就把玉玺交到了刘邦的手中,秦王灭亡,他拿到传国玉玺,那么刘邦就是下一任皇帝,玉玺就是很好的证据。汉朝很好的开了一个头,后面的朝代,都以玉玺作为开国的象征物品,如果没有,也要仿造出一个,代表自己是正统皇帝,于是玉玺就成为了正统皇帝的象征。

玉玺上刻了八个字,大概意思就是,接受天命成为皇帝,一定会让百姓长寿,国家长治久安,越来越繁荣昌盛。也是君权神授的一种体现,皇帝的权力是上天,也就是深赋予的,这能很好的表现皇帝的权力和地位,所以也就受到了历朝历代的追捧。

传说传国玉玺取材于赵国和氏璧。后秦国统一天下,得此壁,始皇帝令人打造,并让李斯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正面,以作为“君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它是古代皇权的象征,是皇帝行使权力的信物。古代人比较迷信,又追求正统合法,当然我也是觉得这其实更多的是上层的思想宣传思想控制。而“传国玉玺”的出现,即是古代人迷信的结果,又是古代统治者加强统治的一个手段。因此,刘邦灭秦,建立汉朝就需要一个合理的说法,来表明汉的建立是符合正统的,是上天派来毁灭暴秦建立新朝的,是上天的旨意。而得到“传国玉玺”,无疑更表明了上天也抛弃了前朝,使得汉朝“受命于天”更有说服力,更具合法性!对于皇帝本身的统治,也更有底气。后续王朝莫不是如此,因此传国玉玺在王朝政权的建立和覆灭中,不断转移,直到南唐末帝李从珂,带着传国玉玺登楼自焚。从此,传国玉玺不知所踪。后世传找到传国玉玺,然不知真假。其实我认为也是当时统治者为加强统治,使用的伎俩。

感谢阅读!我是燕月阁!

欢迎点赞关注我哟!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为秦始皇所作,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贯穿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忽隐忽现,秦以后历代帝王争以得玺为符应。确为天下所共传宝,国之重器。  

说起传国玺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楚文王公元前690年-公元前675年)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于他。不久,昭阳在水渊畔宴宾客赏壁,是时有人云渊中有大鱼,众人离室至渊边,回席后发现和氏璧失踪,怀疑为门人张仪所窃,拘张仪遍审无果。张仪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拜为秦相,游说诸国服从秦国,以使节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楚败,秦取楚汉中之地。  

战国时,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怕给了壁得不到城,蔺相如自愿奉壁前往。至秦国,献壁后,见秦王无意偿城,当廷力争,设法取回原壁,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赵,得和氏璧。  

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这便是传国玺。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军至灞上,秦王子婴捧玺跪于咸阳道上,秦灭亡,传国玺归刘汉所有。  

西汉末,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未立,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派人前去索要,太后大骂来人,无奈,掷玺于地,摔坏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黄金补上。  

后王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到传国玺,赶至宛,献于刘汉更始帝刘玄。  

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公元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  

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  

隋朝一统中国,传国玺入了隋宫。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扬州江都,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带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朝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了几方“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公元936年,石敬塘带契丹军攻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寻传国玺不着,无奈刻了“皇帝神宝”等两方印玺,一直传至北宋。  

北宋哲宗(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时,农人段义犁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各部各阁的大学士经过多方论证,依据前朝的遗迹,最终确认为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玺。  

最无聊的是自称为道君皇帝的宋徽宗,他一下子刻了十方印玺,各有各的用处。  

公元1126年,靖康之乱后,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后不知所踪。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传国玺忽现,叫卖于市,伯颜命人购得。也是这个伯颜曾经将元朝从各国收缴来的历代印玺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可惜埃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大明。蒙古朝廷逃往蒙古草原。  

明朝初,明太祖遣徐达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玺,这是历史上最后的有关传国玺的记载,最终还是空手而返。  

至此,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风风雨雨的传国玺就此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这里是不亲自来的守仁君

第一和氏璧的传奇来历

众所周知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打造,不说玉玺,光这块玉就已经是充满传奇故事,价值连城了。

当年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中获精美璞玉一块,他将这块璞玉献给楚厉王,结果被不识货的厉王认定为是一块石头,并且以欺君之罪砍了卞和左脚。

后来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抱着这块玉去见武王,武王不愧是和他老子一脉相承,二话不说砍了卞和的右脚了事。失望至极的卞和抱着和氏璧痛苦三天三夜,甚至哭出了血泪,当时楚文王在位,文王听说后很好奇,便差人询问卞和老在这哭鸡鸟嚎的是咋回事,卞和说我不在乎厉王武王砍了我的双脚,我只是可惜天下人竟然没有一人识货。文王听说后便命玉工将和氏璧剖开,果然里面是稀世珍宝。

后来楚赵结亲,和氏璧便做嫁妆来到了赵国,秦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便以十五城为代价和赵国换和氏璧,遂有了“完璧归赵”之故事。

再后来始皇帝一统天下,便将这和氏璧雕刻为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以表示自己乃上天注定的皇帝,并且希望国家能一代传一代,万世不绝。

第二传国玉玺的特殊意义

传国玉玺虽然是块石头,但是其意义非常大,尤其是到了汉朝这,因为刘邦农民出身,却最终得到了帝位,他不想让别人认为皇帝位是个人就能坐,于是给自己编了一套神话故事,同时也给传国玉玺附上了“君权神授”的意义,此后传国玉玺几乎就代表了君权,为什么孙坚捞到传国玉玺能那么开心,就是这个原因。

不仅如此,传国玉玺还代表着一种传承,曹丕篡位时特意在传国玉玺旁边又刻上了“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表示自己的帝位是由汉皇传给自己的,并不是自己篡的。

传国玉玺得之则表示“受命于天”,失之则代表“气数已经”。而没有传国玉玺而登大位的人则大多被嘲讽为“白板皇帝”。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对于加强皇权,维护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国玉玺的影响力非常强大,自五代十国遗失后,后世的王朝要不就谎称找到了传国玉玺,要不就大刻玺印,以抹除传国玉玺的影响,但是大多都是欲盖弥彰,反而更加突出了传国玉玺的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