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晒晒反咉你家乡发展的照片,或者讲个发展的故事吗,“中国”作为一个词语,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admin52024-03-25 22:45:16

能晒晒反咉你家乡发展的照片,或者讲个发展的故事吗

美丽兰州我的家,是在中国版图中心,是古老丝绸之路重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根基。是母亲河(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省会城市。兰州市是狭长东西走向,南北二山今日绿树成荫,也是市民和游客踏青鸟瞰欣赏醉美兰州最佳地。在北山白塔山公园漫步优雅品读文化大餐,鸟瞰塔影河声、黄河泛舟、百年铁桥——乐在其中!欣赏完兰州犄角旮旯美景之屋后,再去黄河南北二岸漫步感受黄河之滨也很美!再去品尝天下牛肉面文化盛宴的美味佳肴!各位老师早安吉祥,欢迎老师您和家人、朋友结伴来美丽兰州我的家,品读文化盛宴!

能晒晒反咉你家乡发展的照片,或者讲个发展的故事吗,“中国”作为一个词语,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这几年,临夏的发展有目共睹。不久要实现“飞天梦”“高铁梦”,一切像牡丹一样国色天香。我们临夏文化多元,重视商业,“让临夏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临夏”是我们临夏人的美好向往。我们的临夏在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行走在大美临夏的路上。

作为周秦文化的发源地,陕西宝鸡,亦有青铜器文化之乡的美称!何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其造型庄严厚重,纹饰精美,尊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随着社会的极速发展,宝鸡今天的变化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作为一个宝鸡人,我爱我的家乡!过去的宝鸡是什么样的?我分享给大家照片!有多少能

深深地留在你的内心深处?您的家乡有什么过去,现在的鲜明对照,欢迎分享与交流!

我的家乡,浙江省乐清市磐石镇古称“磐屿”,城内有珍珠山,故又名珠城。磐石还是海滩,故谢诗中有“遨游碧沙渚”之句。游方僧肇法师在重石创建佛刹,名重臻院(即现在的真如寺)。街道建设则有迎晖路、珠城路、农贸路、镇前路等……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电厂的建造,港口码头的设立,乐斯染料厂的迁此,都对磐石带来了繁荣,尤其是服装业异军突起,名闻中国。

总之,好山好水好地方。


“中国”作为一个词语,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何尊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洛邑,洛邑居天下之中,洛邑即古代中国,宅兹中国,周公姬旦营建成周城,周公是儒家思想创始人,周公吐脯天下归心,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中国俩字在何尊铭文上,指的就是当时的洛阳,

何尊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酒器。周成王五年,为贵族“何”所作,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并迁宅东都洛邑后对宗室小子的训诰,并提及文王受天命、武王克商等事。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考古界共识。

经过研究鉴定,何尊铭文上的“中国”意思指的是天下的中央地区。但是尽管如此,“宅兹中国”中的“中国”二字,也是关于“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就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代的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

铭文:

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上,是西周初年的器物,陕西宝鸡出土,现保存于宝鸡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馆,为该馆的镇馆之宝,2002年国家首批禁止出境的64件文物之一。“何尊”制作于西周建立的第7年,周成王时期。在周朝建立都城成周的记录中出现的

“唯王初壅,宅于成周。 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铭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成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成王赏赐何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中国”一词,距今三千多年。不过这里的中国还不是我们国家的名字,他紧紧指的是周朝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地理中心洛阳。

有人奇怪为什么指洛阳而不是沣镐或者周原。

首先政治中心:《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这里的唐人指的是尧唐,殷人指商朝,周人指周朝,河东就是尧都山西东南部,河内就是安阳殷墟河南北部,河南就是周朝都城洛阳成周。这几个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占据政治中心,所以以周人的观点这里就是政治中心。

然后是地理中心:《左传》“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也就是按照周人的描述关中地区为周人的西土,山东泰山淄博地区为东土,河南南阳湖北襄樊地区为南土,河北辽燕未北图。如果有地图你可以看一下,洛阳刚好位于周人眼中的东南西北土的中央。

最后是文化中心:《周本纪》:”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商周时期的“有夏之居",位于洛阳所在的伊洛流域,是商周文明的中心地带,也是洛阳附近地区被称”中国“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何尊铭文中的”中国“指的是成周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

 

 


最早“中国”一词出于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

何尊,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之事。

铭文内容如下: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丰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在尔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于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

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大意是:王初次亲政,来到成周居住,并在天室祭祀武王,祈求赐福。

在四月丙戌日,王在宗庙的大室里告诫同宗的年轻人说:“你们已经去世的父亲当初能够辅佐文王,于是文王承受了灭商的天命。

武王在攻克大邑商之后,就在庙庭告祭上天,说道:‘我将居住在这天下之中,从此治理人民。’你们这些年轻人虽然没有见识,但你们要效法父亲,像他们那样有大功于上天。

你们要通晓我的命令恭敬地祭献你们的父亲吧!”王有礼有德,顺从天意,开导了我的愚钝。何被王赐予贝三十朋,用来作了祭祀庾公的贵重礼器。祭祀的时间是王的第五年。


成吉思汗和我国历史朝代无关,为什么教科书上他是中国历史人物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国疆域辽阔,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都是中国人,民族融合也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事。即便是修了长城也是一家人,各民族的矛盾是亲兄弟之间的不睦,打完还是要和好的。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内蒙就不用说了,及时外蒙也是近代意外分离出去的,内外蒙虽然划在了两个国家,但血缘仍在。所以不但成吉思汗是中国的,外蒙兄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中山先生开始是提出的驱除鞑虏,是针对腐败的清政府而言的,后来也进行了纠正,改成了各民族是一家,是兄弟姐妹,中华大地是一家,共同革命,天下为公。

个人认为成吉思汗不是中国人这个说法是狭隘的大汉族主义观点,按照这种观点,今天的中华文明则成了伪中华文明,因为按这种观点的说法,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就成了对中国的侵略,当然,这也不是说要否认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进军的举动对中原政权尤其是中原汉人政权的侵略性。

回到正题,成吉思汗,名孛尔只斤铁木真,蒙古乞颜部贵族,黄金家族后代,他一统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汗国,成为后来元帝国的前身,忽必烈将他尊奉为大元太祖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中国历史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说,成吉思汗不能算作外国人。当然,在今天的世界成吉思汗更多的是作为外蒙古国的文化符号出现,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外蒙古是从中国版图上独立出来的一个国家,并不是中国一样独立存在上千年的国家,当然也不可否认,外蒙古的民族、文化等与成吉思汗的渊源以及成吉思汗影响要比中国更深。严格来讲,应该说成吉思汗代表的是中蒙两国共同的历史,不同的是,在中国,成吉思汗是中国一个历史时期和一个朝代的开创者,在蒙古国,成吉思汗是其国家历史文化的开创者和精神祖先。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今天有很多人陷入在大汉族主义的泥沼中,高呼“崖山之后”崖山之后已无华夏,明亡之后再无中华”,但可有人思考过这句话从何处来?我们东边隔海相望的邻居——日本。日本人摆出这句话,何意?看看自1840年起的中国近代史,这其中的祸心便可想而知。和甲午战争时一些日本人打出“拯救宗主国”的口号一样,这些不过是欲加之罪罢了,在那时日本的角度而言,中国作为一个以汉族为多数人口的多民族国家,蒙汉矛盾、满汉矛盾的加剧,更有利于日本对中国的入侵、分化和控制,其狼子野心,路人皆知。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曾在历史上有过各种矛盾冲突,但是中国大地上的56个民族,不论在历史文化习俗等等方面有多少差异,在今天都统一于五星红旗下,统一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统一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之中,在中国的未来,都必须荣辱与共。

孛儿只斤·铁木真,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的英雄人物,他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被蒙古各部尊称为“成吉思汗”,其意为“强大拥有四海的可汗”。

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兴盛于中国北方的蒙古草原,蒙古政权势力不断强大的过程中,不断开疆扩土,先后灭亡了西辽、西夏、金、大理。

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将蒙古国号改为“大元”。公元1279年,元军于广东崖山攻灭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

现在,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内蒙古是我国五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由此可见,成吉思汗不仅和中国历史朝代有关,也和现今的民族发展有关!

成吉思汗怎么与我国的历史朝代无关?成吉思汗是元朝时代的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的朝代,元太祖成吉思汗经过几十年的南征北战,消灭了蒙古草原上的其他几个国家,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政权。后来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灭亡了宋朝,建立了元朝。后来朱元璋灭亡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汉人政权。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中华民族就是在不断的改朝换代中经历了几千年,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各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融合,有合并有分裂逐渐形成了中国版图。外蒙古做为中国的一部分,外蒙古直到1921年在苏俄支持下,宣布脱离中华民国独立,1924年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4年所辖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大部分并入苏联。1946年中华民国政府被迫承认外蒙古独立。

那些一直把元朝清朝做为外族入侵宣传的人,他们都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经过几百年的融合,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早已成为一体,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被割裂出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伤痛,我们永远不要忘记。

成吉思汗与中国历史朝代无关?他是元太祖啊,怎么会无关!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梳理蒙古人的来龙去脉,了解蒙古人原本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1,蒙古出自东胡

东胡,是我国古代东北的三大民族之一(还有两支是肃慎和秽秣)。

鲜卑、乌桓、柔然、契丹、库莫奚、室韦、蒙古都出自东胡。

蒙古人的摇篮,就在我国东北的额尔古纳河流域。

2,蒙古受唐朝羁糜统治

蒙古人的前身是蒙兀室韦,唐朝之时曾在那里设置室韦都督府,进行羁糜统治。

3,蒙古受辽国统治

唐朝末年,大漠草原上发生了剧烈的变动,黠戛斯击败回鹘,导致回鹘西迁,之后黠戛斯又返回故地。

之后,契丹人和蒙古人进入现在的蒙古高原,但契丹人当时更为强大,所以蒙古在辽国受同属东胡的契丹人统治。

4,蒙古起兵反金

女真人(肃慎系)在东北崛起之后,击败契丹人,灭辽,辽室西迁,是为西辽。

西辽和金都无力掌控蒙古草原,于是蒙古诸部开始强大起来。

不过,金国一直想控制蒙古,所以经常在蒙古地区实行减丁政策,其实就是杀人。

成吉思汗的祖父俺巴孩就是被女真人活活钉死在了木十字架上。

俺巴孩临死之前发出了一句诅咒:“早晚有一天我的子孙中会出现一个大草原上的盟主,他会把你们金人全部杀光。”

所以,蒙古与金国有世仇,成吉思汗起兵之初的目标就是要灭金。

最终,蒙古人通过灭金、宋、西夏、大理、西辽、吐蕃,建立了农牧合一的元朝。

5,蒙古人的结局

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在元朝之后是这样发展的:

北元――鞑靼――漠南蒙古――清朝――民国――共和国(内蒙古)。


所以,蒙古人自古以来生活的地区一直都在中国范围之内,属于中国历史舞台的一部分。

至于俄罗斯和伊朗,蒙古人确实只是到过那里,灭过那里的国而已,此前蒙古人的历史从未与俄罗斯和伊朗有过联系。

这与中国不同。

因此,成吉思汗的历史当然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当年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至今也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

1963宝鸡出土的青铜器

在原宝鸡县贾村公社上官村发现。是青铜器何尊。其极具历史价值,现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展仿品。为宝鸡城市的历史厚重增添了重要一笔,是宝鸡城市的历史文化代言文化,也是宝鸡儿女的骄傲,更是宝鸡城市的精神坐标。

宝鸡市贾村镇最新规划建在哪

         仍然建在贾村镇内。根据宝鸡市政府的规划,贾村镇将建设成为生态新城,将以生态、智能、绿色为主题,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

为什么河南人都爱说“中”

应该是流传很广的一句方言。我老家在河北,后来移居到东北某地。我不知道是其中一个地方还是两个地方都这样,就是把“行(“可以”的意思)”说成“中”。例如一个人问另一个人“行不行”,很多年纪大一点的,就会用“中不中”来表达。想想这么说也确实有它的道理;例如打靶的“中的”,买彩券的“中奖”,说的都是结果跟目标相一致。给“行”说成“中”,那也是表明两个人想法达成了一致,跟“行”在这一点上毫无二致。当然,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从小就这么说的人越来越少;现在五十岁往下的,已经很少有人再这么说。河南只去过洛阳和开封、经过郑州,对有多少人还这么说缺少估算。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人这么说的也会是越来越少;毕竟普通话是我们的“国语”,人人讲普通话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河南为豫州,因居九州之中,又称中州,中原。古人还认为华夏居天下之中,又称我国为中国。中国,中州,中原一脉相承,也滋养了中原人为人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性格,遇到他人有求于己,便大大方方回应一个中字,便会不遗余力的去帮助他人。一个“中”字,掷地有声,慷慨承诺,没有推辞,反映了河南人豪爽大方的民风和性格!

“中不中”是河南人的显著语言特点,似乎全国只有河南人这样用。表示能力时,普通话用“行”,河南话则用“中”。拿过去流行甚广的一副对联来说,普通话是这样说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换成河南话则是:说你中你就中不中也中,说不中就不中中也不中。横批都是:有权任性。

可是查找100之前的文献,几乎见不到“行不行”和“中不中”的这种表达能力的用法。它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弄清这些问题很有意思,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人在认知视点上的差别。其实,它们都是由“行走”的含义引申出来的,差别只在于说普通话者是着眼于出发点,而河南人则是着眼于目的地。

“行”的本来意思是“行走”,这种行为一定有个出发点和目的地。说普通话者着眼于出发点,一个人首先得能移动才能达到目标,所以“行”就自然引申出了有没有能力达到目标的意思。然而人行走通常都有个目的地,那么行走的目标就是不远不近正好到达目的,“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过犹不及”嘛!显然,河南人的着眼点就是是否达到目的地,它就是由“过”和“不及”两方面所确定的“中”,由此“中”就引申出表达能力的意思。自古以来,“中”就被认为是最佳的度,诸如“中庸”、“适中”、“中的”、“切中”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行”又引申出各种“行事”,可以表示各种动作行为,因此它也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能力。相应的,河南话的“中”也有了表达一般能力的功能。

语言是观察一个民族思维特点的理想窗口。而因为同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地域的人拥有不同的观察视点,结果就形成了不同方言的特色。

其实河南话的"中.不中"更主要的含意是"中庸"是老子的“道"。中庸之″中"指不偏不倚为之中,是不过无不及,恰到好处,也就是老子之"道"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任何事物都要按其发展规律而发展,人力可以顺“势"而为,决不可逆天道行事,所以,思维要"中".为人要"中".做事要"中",只有不偏不倚.不过无不及.恰到好处才符合"道",才是任何事物的最隹状态。所以,河南话的"中"极富哲学道理,也是人间理论追求之至境。做事符合规律就中,反之为不中,做的好为中,反之为不中,效果好为中,反之就不中,一切以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为标准,所以,河南人真"中"。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