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大明对西藏是否有实际管辖权或册封权,刘伯温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只被封为伯爵

访客32024-02-26 16:04:04

明朝时,大明对西藏是否有实际管辖权或册封权

明朝对西藏有册封权的

明朝时,大明对西藏是否有实际管辖权或册封权,刘伯温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只被封为伯爵

明政府先后在西藏共封授了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和阐教王等八个主要的王和法王。

被册封的王,他们各有领地,分别统辖一定区域,但互不统属,直接听命于中央政府。

明朝也是有实际管辖权的

西藏在明朝时称乌思藏。明朝对西藏是有实际的管辖权的。

利用当地人管理

从元朝开始,西藏便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明朝建立后,因袭元朝在西藏的制度,也利用当地的宗教势力来统治西藏。洪武二年(1369),明政府在平定陕西后,便派使臣到西藏地区招谕,宣布承认元朝所授僧侣的封号。然后,朱元璋又派遣陕西行省员外郎许云德到西藏,“令举元故官赴京授职”。于是,乌思藏摄帝师喃迦巴藏卜就在洪武六年来到了南京,明政府根据他提供的名单给60人授予了封号,并封喃迦巴藏卜为“炽盛佛宝国师”。明成祖时,明朝制度了西藏的僧管制度,分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级别,法王为最高级僧管,由明廷封授,法王没有任命下一级僧官的权历,各级僧管由朝廷授予不同的品级和职位。

设立机构管理

朱元璋洪武年间,明政府便在西藏建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还建了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来管辖今天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东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和青海省的南部地区。后来,又增设了一些宣慰司、招抚司、万户府、千户所等,通过这些机构来管理西藏地区。

征发赋税和徭役

明朝政府对乌思藏还有征税权。洪武二十五年(1392)规定,乌思藏在平常年份应向明朝政府交纳良马200匹为常赋,如有紧急需要,朝廷还可额外征发马匹,称为“差发”。永乐年间,明政府命乌思藏僧官修通了由四川雅州通往乌思藏的驿道,驿站所用的马匹也是向当地人征发的,同时,还征发当地人为驿夫。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导语:凉州会盟

要论明朝与西藏的关系,还得从元朝说起。公元1246年8月,当时后藏地区最有实力的教派“萨迦派”第四代传人萨迦班智达带着他的两个孙子抵达凉州。直到1247年年初,萨迦班智达才见到了当时坐镇凉州的蒙古汗王阔端,他们在凉州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会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凉州会谈”。此次会盟为元朝更加直接地管理西藏奠定了基础,开启了中原王朝管理西藏的模式,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事。

明朝与西藏

1.明太祖朱元璋的贡献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朱元璋统治初期,明朝对于西藏没有实际的管辖权,因为西藏的大多数地区还处于蒙古贵族的统治。这时,蒙古贵族和藏族首领的关系非常密切,令明朝头疼。明太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值得分析。

①对地方势力招抚。明初,西北地区的大部分还没有得到明朝政府的实际管辖,朱元璋一方面派人征伐西北的同时。另一方面又派人去安抚藏族地区有威望的地方人士,从而让他们在笼络西藏民心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②取得甘青藏族地方中有威望的人对明朝的信任,其中,藏族地区的僧俗首领得到了重用。另外,也有利于明朝势力在西藏的深入。

③解放西北时取得了显著性的胜利。公元1370年,智勇双全的徐达摧毁了蒙古贵族在西北的势力,使得藏族首领为之一惊。

④对萨迦势力和帕竹政权采取宽厚的政策,这是当时藏族地区最大的两股残余势力。明朝表示,如果他们投奔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则继续让他们管理自己的部众,给予优厚的条件,赢得了这两派势力的依附。

综上,经过以上政策的实施,明太祖时期实际上对西藏地区有了管辖的权力。以后,在藏族地区确定了明前期对藏族乌思藏等大部分地区的管理。

2.明成祖册封西藏主要势力为教王

此时的西藏,宗教力量依然是其社会的主要领导力量。随着明朝对西藏地区认识的深入,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分别设立了五大教王,这些教王都是当时西藏地区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人。所以,朱棣对他们的册封对于西藏的管辖具有显而易见的意义。分别如下:

①阐化王。其领导的帕木竹巴之地较早归附明朝,相当于今天的山南乃东。

②赞善王。管辖之地为“灵藏”地区,相当于今天四川的徳格一带。

③护教王。管辖着“馆觉”地区,相当于今天的昌都南部。

④辅教王。萨迦派的首领,在此时期势力依然很强大,管辖地区相当于今天日喀则的吉隆县。

⑤阐教王。是“必力工瓦”地区的领导,相当于今天的止贡。

有明一代,明王朝与藏区五大教王一直有着较好的联系,他们为明藏关系的巩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三大法王的册封进一步加强了明代与西藏之间的关系

①大宝法王。其势力在元朝非常活跃,一直在西藏社会的主要领导位置上。

②大乘法王。此法王的先祖曾与元朝帝师的儿子有过很深的矛盾,并进行过激烈的斗争,可见其势力之大。

③大慈法王。这是今天青海一带的主要藏族领袖,其教派为格鲁派(属于藏传佛教中的后起之秀)。

这三大法王的册封,与前面五大教王相对应,可谓是“双管齐下”,明朝政府稳定了西藏的宗教势力,为其统治铺平了道路。

此外,明朝还在藏族地区册封了一系列与宗教有关的人物,奉他们为“大国师”、“禅师”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册封的这些人看重自己的统治,而忽略明朝政府的感受。但是,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万历三大征”的进行,明朝国家的实力明显的有了滑坡,《明史•神宗本纪》中记载道:

明朝的灭亡,实际上开始于神宗。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熟悉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结束语

明代前中期,尤其是太祖至成祖时期,明朝对西藏地区的控制体现着强势的特点,促进了汉藏民族的融合。但是,有明一代,明朝在西藏地区政治、经济的管辖一直没有元朝达到的高度,这是让人感到遗憾的。但是,对待民族地区的管理,要把它放在比较长的时段来看待,正是有了明朝的奠基,清朝对西藏则更加进步。1727年,雍正皇帝设立了驻藏大臣,在西藏历史上有深远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朝对西藏的管理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我认为明朝时对西藏是有实际管辖权和册封权的。

西藏的前身是吐蕃王朝。公元7世纪,今西藏山南市雅隆的悉勃野部崛起,逐渐征服了当地各部族,建立了吐蕃王朝,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统一青藏高原各部族的政权。几乎与此同时,李氏集团也在中原建立起了唐帝国。

唐朝和吐蕃的疆域图

两个强大的帝国比邻而居,必然会发生边界摩擦,双方时战时和,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到了松赞干布任吐蕃首领时,公元641年,即唐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双方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水平。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因为两次联姻,唐和吐蕃大体保持着一种友好的睦邻关系。

877年西藏各地的平民起义,导致了吐蕃王朝的崩溃,从869年到1239年的370年中,青藏高原上各部族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再也未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政权。但这期间,西藏与北宋、南宋、西夏、辽、金等政权都有着密切联系。

到了元朝,蒙古人采取了武力和招降并重的方法,使西藏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纳入元朝版图,这标志着西藏地方从此正式进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元朝时西藏为宣政院辖地

为此,元政府在西藏建立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对其的管辖权。

一、设立中央机构总制院(1288年改称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及西藏等地的军政事务。宣政院使一般由丞相兼任,副使由帝师举荐的僧人担任。

二、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并将元朝刑法、历法在西藏颁行。

三、任用藏族僧俗担当从中央到地方高级官吏。乌思藏、朵甘等地行政机构之设裁及官员的任免、升降、赏罚,皆听命于中央。

四、划分西藏地方行政区域。元朝中央在藏族地区设了三个不相统属的宣慰使司,均直属宣政院管理,这就是藏文史书中所说的“三区喀”。下设13个万户府和若干个千户所,并征收赋税。

可见,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关系已经是完全的、真正的管辖关系。

明朝时西藏被称为乌斯藏都司

公元1368年,大明取代了元朝,同时继承了对西藏地方的国家主权。朱元璋政府采用收缴元朝旧敕旧印,换发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进行了管辖权的平稳过渡,除了对职官制度进行了部分改制,在行政区划与军政机构设置上,明朝在西藏基本上承袭了元朝的划置方式。

明朝对西藏各地有代表性的政教首领人物,均赐封以不同的名号,颁给他们印章和封浩,授命其管理各自的地方,其职位的承袭须经皇帝批准,皆可直通名号于天子。同时,各级军政机构的官员之任免、升迁,概由明朝中央直接决定,并颁授印诰等。

西藏地区在明朝时一直叫乌斯藏,直到清朝,才逐渐演变为西藏这一称谓。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您如果认同我的看法,麻烦您点赞关注,谢谢。

众所周知,西藏自治区还有四川康巴地区和青海一部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藏族生息繁衍的故乡。最近藏族小伙丁真更是超级流量网红。不过今天的答案可能会让部分大汉族主义者有些失望,不过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很多人说明朝时西藏是被大明管辖的,这么说真的非常不负责任。很多人的依据就是下面这张地图。

但这张地图很多地方都不严谨,或者说,这应该是明朝势力范围的巅峰时期更合适。因为古代王朝没有所谓版图的概念。只能说是影响力,比如两汉统治的西域,虽说有安西都护府这种政府机构,但西域各个王国名义上是独立的,还可以往长安派使节。

明朝人自己都承认自己的领土面积比汉朝小,略多于宋朝而已。尤其是西藏地区,中原政权真正对整个西藏实行有效管辖是从元朝开始。而进行全面管辖则是从清朝开始的,明朝虽然势力范围也进入了西藏,但说到有效管辖还远远达不到。

明朝中央对元代的官职名称、品秩,大都保留原状。在今西藏中部和东部分别设立“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与“朵甘行都指挥使司”,隶属于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相当于行省级军区机构,兼理民政。但官员基本都是当地贵族,明朝只是负责发个委任状罢了。

西藏西部阿里另设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也基本是这个套路,中央问你们谁是管事的,然后发个任命就得了。

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以西藏佛教和政治合为一体,大小派别各踞一方,为有利于治理,给西藏各地宗教领袖封以“法王”、“王”、“灌顶国师”等名号。

王位的继承必须经皇帝批准,遣使册封,新王才能即位。按照朝廷的规定,每年元旦,王须遣使或亲自来京参加朝贺典礼,呈递贺表贡物。

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两大活佛系统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格鲁派在明代兴起,三世达赖喇嘛本是格鲁派的一个寺院的住持。明朝中央特别开例,准予他入贡,1587年封赐他以“朵儿只唱”名号。

对于入贡期限、来京人数、所取路途、沿途各地供应,都有具体规定。至今西藏有的喇嘛寺内还保存着当年必须朝拜的皇帝万岁牌。

看到上面这些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对的,和明朝与朝鲜的关系非常相似。不管是宗教还是地方领袖,都需要大明名义上的“册封”才算合法。哪怕只是程序上的。

如果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明朝只对西藏宣誓了宗主权,但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管辖权和有效行政权。大明也没有真正派任何行政官员去统治当地。最多只是去一些使节类的官员或者说顾问团。

甚至在正德年间双方还闹的很不友好,一度刀兵相向。

成书于明朝的《大明一统志》里明确的把西藏和朝鲜、日本并立,只不过西藏当时没有真正的统一政权,政教合一统治方式比较模糊所以在《大明一统志》里统称为西番。可见明朝人自己都把西藏视为外国,但明确了自己是宗主国的地位。明清时期的这种朝贡体系是东亚特有的一种体系,和后来的殖民主义宗主国差别很大,各位读者一定要分清。

这几年一些皇汉们更是叫嚣大明领土4800万平方公里,我也不知道是谁给的他们勇气,整个亚洲才不到4500万平方公里。就这竟然还有大把人相信。不光西藏,甚至云南很多地方也不是中央直接派官员治理,而是委任当地土司。明朝也属于宗主国性质,只不过地方上小势力很多没有达到国家规模罢了,类似于欧洲的一票小公国吧。要知道改土归流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事情了。

“我朝疆域,不及于汉,略胜于宋而已”——《皇明地理述》

“我大明,东据辽东、西极四川、南逾广东,北达长城”——《皇明地理述序》

上面那两句话可都是明朝人自己说的,而且是官方出版物。

明朝中后期真正的疆域面积大概只有400多万平方公里。下面是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明朝中后期有效行政权地图(明朝对河套地区的统治一直处于和蒙古争夺中,下图默认河套地区属于大明)

明朝时期对于西藏的统治,更多的是名义上的,但是册封权是有的。总之明朝取代元朝后在西藏统治地位是弱化和倒退的。

明朝对藏政策主要形式为洪武年间在藏内设置羁縻性质的都司、卫所等军政机构,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担任官员,永乐至正德以册封僧俗首领为主,受册封者定期朝贡,明朝则给予丰厚回赐。

西藏在明朝时称乌斯藏,由上层喇嘛和各部族酋长构成各级封建主,占有大量农奴和牲畜,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西藏盛行喇嘛教,元朝时忽必烈封花教首领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并委任他为西藏的政治首领,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明朝时,仍沿袭元制,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公开宣布仍承认元朝时所授予的僧侣封号,并封乌斯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为“炽盛佛宝国师”。从洪武四年(1371)到六年,明朝廷陆续在西藏设置了乌斯藏、朵甘卫指挥使司以及宣慰使司等行政机构,并颁发印信和官服。

明政府先后在西藏共封授了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和阐教王等八个主要的王和法王。这些王和法王大都有一定的份地,接受明朝政府的管理。在成祖当政期间,曾两次组织诸王及诸卫,发动所属藏汉人民修筑乌斯藏到内地的驿路和驿站,大大方便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明朝廷还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僧官分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等各等级。其中法王是最高级僧侣,由明朝廷封授,法王以下的各级僧官也都由明朝廷任免。

明朝在西藏实行的一系列政策,还是非常有利于对西藏地区的统治。

刘伯温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只被封为伯爵

刘伯温不是朱元璋的嫡系。打仗时是军师,不打仗了就不是离不开了。何况在朱元璋眼中李善长才是可比萧何的治国人才。

起始刘伯温不愿出山帮朱元璋,是朱元璋请了多次才出来的,朱元璋无法忘怀,所以封了他个诚意伯。

朱元璋的猜忌之心不是当皇帝后才有的,只不过当皇帝后更厉害了。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是朱元璋所嫉怕的。那么,朱元璋就借此敲打,如有不满,正好收拾掉。

刘伯温当然知道朱元璋心思,所以,他根本不在意,让当丞相也坚辞不受,一年后告老还乡。

就这也没有躲过大臣派系斗争和阴谋陷害。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之后,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

他照御医开的药方抓回药来服用后,觉得肚里好像更加难受。刘伯温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地告知了朱元璋。朱元璋听后,只是轻描淡写地安慰他,让他安心养病,这使他大失所望。

三月下旬,刘伯温病情加重,朱元璋派人送他返乡。回家后,他拒绝吃家人和乡亲为他找来的药,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在他得病后,一个月后病死了。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伯温为什么开国之后只是个伯爵,什么陆中亨,什么唐胜宗等名气较小的都是侯爵,就更不说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公爵了,刘伯温的名气和爵位明显不成正比,如果是侯爵也勉强说的过去,什么原因造成刘伯温只是伯爵?

第一,刘伯温不是淮西集团成员,他是浙东集团的代表

看过明史的都应该了解,明朝有两大集团,一个是淮西集团,还一个是浙东集团。其实这两个集团根本不是同个级别的,淮西集团实力上远胜浙东集团,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也是淮西集团的,就算这二个集团是捏造的,但是皇帝为了平衡朝政,必定也会有意无意让朝廷形成这样的局面。

朱元璋第一次离开濠州郭子兴,准备单干的时候,只带走了身边的二十四个人。这二十四人分别为徐达、汤和、 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 、费聚 、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这些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李善长也是淮西人,自然是淮西集团的成员,而且还是个首领。

朱元璋是一个同乡观念很重的人,这帮老乡从一开始就跟着他南征北战,抛头颅洒热血,你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能不厚厚封赏了这些人吗?我们知道徐达是公爵,其他人也基本上都是侯爵,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首领,虽然是个文官,这些年没有南征北战,但是在幕后确实做了不少工作,而且从不抢风头,让朱元璋很放心的,所以封了李善长为韩国公。

第二、刘伯温资历不如李善长

明朝开国封的公爵和侯爵除了一个李善长,其他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将,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跟文官没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刚起义的时候,率军攻打滁州,李善长就自动来投,当时朱元璋手下并没有其他谋士,后来刘伯温在朱元璋打浙江的时候,和宋濂等人主动去南京投靠朱元璋的,那个时候朱元璋手下已经有很多谋士了。从时间上来看,刘伯温晚了许多,若是给刘伯温封公爵,淮西集团那些出生入死的老资格肯定不肯。

可以这样说,朱老板刚刚自主创业的时候,你若是个人才,主动投靠的话,朱老板自然会分一些股份给你。可是朱元璋的企业已经上了规模,各地人才奋勇而至,你再主动投靠的话,朱元璋也不愿意分股份了,最多高薪聘请。

第三、刘伯温恃才孤傲

朱元璋虽然是个放牛娃出身,但是个却是一个军事天才,刘伯温也是,而且还略胜朱元璋一筹。无论是先打陈友谅再打张士诚的战略部署上,还是在龙湾战役上,两人都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在安丰被围,朱元璋接到小明王的求救信,准备率军救援的时候,刘伯温力劝朱元璋不能救援,因为一旦救援,那么张士诚必然会趁虚而入,到时候腹背受敌,十分被动。可是,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劝住,执意出兵安丰,后面局势的变化可以说是跟刘伯温预料的一模一样。

不管谁是皇帝,都不喜欢身边大臣能力高过自己,总会担心有一天这人不把聪明才智用在治国安邦上,而是用在阴谋政变上,那个时候咋办?再说了刘伯温劝阻朱元璋不要出兵安丰的一个理由就是让他借张士诚的手,除掉小明王。你说朱元璋夜晚想起此事的话,还会睡的着吗?

总之,刘伯温虽然功劳很大,但是并未达到一定要封公爵的份上,侯爵说的过去,但是只封了一个伯爵,就有些小了,但是这也是性格使然,古代不管什么时候,文臣都是看不起武将的,然而朱元璋却是个武将出身,还是个放牛娃,估计刘伯温也没少表露出鄙视的眼神。

中国民间留传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说起这个刘伯温,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此人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却只封刘伯温为诚意伯,足足差了两个等级。李善长的年俸为4000石,而刘伯温年俸只有240 石,相差十分悬殊。

为什么李善长能封韩国公,而神机妙算,战功赫赫的刘伯温只是一个小小的诚意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他不是淮西集团成员。明朝有两大集团,一个是淮西集团,还一个是浙东集团。其实这两个集团根本不是同个级别的,淮西集团实力上远胜浙东集团。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也是淮西集团的。他第一次离开濠州郭子兴,准备单干的时候,只带走了身边的二十四个人。这二十四人分别为徐达、汤和、 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 、费聚 、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这些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李善长也是淮西人,自然是淮西集团的成员,而且还是个首领。朱元璋是一个同乡观念很重的人,这帮老乡从一开始就跟着他南征北战,抛头颅洒热血,你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能不厚厚封赏了这些人吗?我们知道徐达是公爵,其他人也基本上都是侯爵。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首领,虽然是个文官,这些年没有南征北战,但是在幕后确实做了不少工作,而且从不抢风头,让朱元璋很放心的,所以封了李善长为韩国公。

第二,刘伯温资格不如李善长。其实公爵和侯爵除了一个李善长,其他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将,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跟文官没有什么关系。朱元璋刚起义的时候,率军攻打滁州,李善长就自动来投,当时朱元璋手下并没有其他谋士。后来刘伯温在朱元璋打浙江的时候,和宋濂等人主动去南京投靠朱元璋的,那个时候朱元璋手下已经有很多谋士了。从时间上来看,刘伯温晚了许多。若是给刘伯温封公爵,淮西集团那些出生入死的老资格肯定不肯。可以这样说,朱老板刚刚自主创业的时候,你若是个人才,主动投靠的话,朱老板自然会分一些股份给你。可是朱元璋的企业已经上了规模,各地人才奋勇而至,你再主动投靠的话,朱元璋也不愿意分股份了,最多高薪聘请。

第三,朱元璋不喜欢别人比自己聪明。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刘伯温也是,而且很有可能还略胜朱元璋一筹。无论是先打陈友谅再打张士诚的战略部署上,还是在龙湾战役上,两人都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更可怕的是,在安丰被围,朱元璋接到小明王的求救信,准备率军救援的时候,刘伯温力劝朱元璋不能救援。因为一旦救援,那么张士诚必然会趁虚而入,到时候腹背受敌,十分被动。可是,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劝住,执意出兵安丰,后面局势的变化可以说是跟刘伯温预料的一模一样。

如果你是皇帝的话,身边有个大臣能力高过你,试问你能安心入眠吗?难道真的不担心有一天这人不把聪明才智用在治国安邦上,而是用在阴谋政变上吗?再说了刘伯温劝阻朱元璋不要出兵安丰的一个理由就是让他借张士诚的手,除掉小明王。你说朱元璋夜晚想起此事的话,还会睡的着吗?

总而言之,刘伯温虽然功劳甚大,但是由于他太过聪明,不是淮西集团,资格也不如李善长等原因,最后只能封个伯爵。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