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巧合事件的发生让你惊掉下巴-北京三十五中高中毕业证图片

访客62024-04-12 13:26:03

历史上有哪些巧合事件的发生让你惊掉下巴

所谓无巧不成书,阎锡山,这个自称在“三个鸡蛋上跳舞”的男人非常精于算计,但怎么也算不到结束他统治三十八年的山西的对手正是邻村的一个后生,这个后生就是徐向前。

历史上有哪些巧合事件的发生让你惊掉下巴-北京三十五中高中毕业证图片

徐向前和阎锡山两人都是山西五台县人,两家只有一河之隔是真正的同乡,巧的是徐向前曾在阎锡山创办的山西国民师范学校第一期速成班学习,两人年龄相差十八岁并没有交集。

阎锡山有着非常浓厚的乡土观念,他重用的将领不少都来自五台或者五台附近,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傅作义。徐向前黄埔毕业后并没有到阎锡山部任职,而是到了冯玉祥部,所以当时的阎锡山对邻村的老乡并不知晓。

徐向前在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时大展军事才华,多次击败了蒋军的多次进剿,徐向前和他的家乡五台县从此名声远扬,阎锡山此时才认识到隔壁的这个后生竟有如此的帅才,此后对徐向前格外的关注,并且下了密令不许任何人威胁其家人。

抗战全面爆发后,徐向前担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如果按抗日战区的划分,理论上徐向前是受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的指挥,而介于两人的同乡关系,徐向前被委派到山西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

阎锡山非常欣赏徐向前的军事才华,在山西期间曾试图多次拉拢,但徐均不为所动。没想到抗战胜利结束后,顽固不化、坚决站到人民对立面的阎锡山,所要面对的最大的对手竟然是邻村的后生徐向前。

徐向前和阎锡山两人的首次正面大较量就是在被誉为华夏第一都的临汾城。临汾是晋南的军事重镇,西靠汾河,东南北三面地形开阔,城垣坚固可谓易守难攻。而阎锡山是一个比较保守谨慎之人,自上党之战吃了大亏和运城丢失之后就全面转入了守势,为了守住晋南最后一个据点,阎锡山将临汾原有的坚固城墙全部掏空变成了防御工事,想以乌龟壳式的防守来挡住徐向前的进攻。

由于攻城非常缺乏攻城武器,非常善于进攻的徐向前采取了古老的战法,就是土工作业挖坑道进行破城,而阎锡山为破解徐向前的战法也采取了反挖坑道的战术,双方可谓斗智斗勇。但还是徐向前技高一筹,除了挖十五条主坑道外,同时还挖了四十条掩护坑道以迷惑阎锡山,让其分不清主次,最终有三条主坑道成功挖到了临汾城强脚下,一声巨响临汾城被炸出了两处四十米宽的大口子,涌入了城内的部队不到两天的时间就占领了临汾城,拔掉了阎锡山在晋南地区的最后一个据点。

徐向前攻克临汾后立即在山西中部对阎锡山发起了一次大规模地运动战和歼灭战,就是爆发著名的晋中战役,徐向前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以六万余人,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吃掉了阎锡山十万精锐部队。此时阎锡山手中仅剩太原和大同这两座孤城了,徐向前趁晋中胜利之势剑指阎锡山的老巢太原城,两个老乡的最后一次较量定格在了古城太原古城。

为了守住最后的一亩三分之地,阎锡山除了在城内囤积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和粮食外,依据前沿阵地东山这个天然屏障,在太原城周围还修建其了五六千个密密麻麻的碉堡,这些碉堡可不像老蒋的豆腐渣工程,而是阎锡山利用自产的水泥和钢筋修建的可谓固若金汤,徐向前要啃下这个骨头并非易事。

但是,精于算计的阎锡山在修建太原防御工事时暴露出了一个弱点,就是东山连接太原城的咽喉要道最为薄弱,徐向前就抓住了阎锡山这个弱点,采取南北两面夹击首先切断了东山和太原城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围攻东山,尔后再将阎锡山的老巢太原城团团围住,最终经过半年多的攻坚战之后阎锡山无奈弃城而逃。至此,统治山西三十八年的“土皇帝”阎锡山被邻村的后生彻底的终结了。

铁血红军机枪手

1941年9月9日,苏联滨海集团军中将司令格奥尔吉·巴甫洛维奇·索夫罗诺夫同志在礼堂内端起了酒杯,战争进行的非常不顺利,敖德萨已经苦守30多天,德军仍然疯狂的进攻。越是这种艰难的时刻,军队越需要英雄,只有英雄才能鼓舞红军的士气,只有英雄才能激发毛熊骨头里的嗜血!

现在英雄已经出现了,中将同志决定将“勇猛”勋章授予他,以激励战士们继续战斗。中将低沉的嗓音通过扩声器在礼堂里回荡:“兄弟们!我们已经和德国鬼子干了30多天了,以后估计会一直干下去,直到把这群混蛋赶出咱们的家!提拉斯波尔阵地丢了,但咱们丢的不窝囊,成堆的德国佬留在了那边!我以为咱们的兄弟都跟他们拼光了。

可就在大上周,一个机枪手带着全身窟窿爬着过了10公里的敌占区回来啦!他在提拉斯波尔和德国佬干了足足8天,子弹都打光啦。德国鬼子的炮弹点着了汽油桶,他被碎片炸的全身是伤,阵地这才失守的。

可我们红军的机枪手,连武器都没留给德国鬼子,他抱着打光子弹的捷格佳廖夫机枪爬回来啦!而且他告诉我,绝对不会把一件完好的武器留给德国人!现在!轮到你们来告诉我!我们的英雄是谁?“

全场的红军齐声高喊:“是希特勒!”

中将同志再喊:“让我们请希特勒同志上台,我将为他亲自颁发”勇猛“勋章!”

好吧,这幕场景看起来像某种黑色幽默,但吐槽机要说这是真实的。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希特勒,苏联利尼茨基军区下属第73独立机枪营士兵,他的姓氏就是希特勒,不是音译雷同问题,他和纳粹的元首大人同姓,更黑色幽默的是,他是犹太人......

神一样的FLAG

2009年4月23日,日本Irem软件公司发行了一款PS主机游戏,名字叫做《绝体绝命都市3》。当然软件公司发行游戏很正常,日本软件公司发行PS游戏也很正常,说实话,这款游戏画面一般、剧情一般、操作性一般、耐玩度也一般,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它成为一部神作。

这部游戏的剧情是这样的,2011年3月,一场大地震引发了海啸,铺天盖地的洪水袭击主角的城市,你操作的主角将在这个灾难城市中逃生,并且必须面对很对二次灾害和比自然灾难更可怕的人性.......

到了2011年3月,Irem公司决定暂停这部作品的发售,不要问我为什么,反正3月11日那天出大事儿了,害的我们这边都满世界买盐.....

历史上巧合的事件非常多,但让我吃惊与佩服的莫过于毛泽东主席的多次预言,件件得到验证,下面我列举毛泽东主席的几次预言大家看看。

1916年七月年轻的毛泽东预言,中日在二十年内必将有一战。时隔二十一年的1937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19年七月年轻的毛泽东预言,日本和德国必将成为世界战争的源头。十七年后的1936年日本加入德意轴心国法西斯集团,之后中日战争爆发,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德两国一东一西祸乱世界。

1936年七月毛泽东预言,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必将发动欧洲战争。1939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爆发,而此时的毛泽东正在整合红军及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在资讯匮乏的年代通过零散的新闻报道,就预测的如此准确。

同样在1936年七月毛泽东预言,中国独立自主后会大规模引进外资。解放后中国大规模引进苏联的贷款,解决了建设新中国资金短缺的状况。改革开放后,外资大规模投资中国,到今天中国已是吸引外资第二大国。

1938年五月毛泽东对已开战七八个月的中日战争做出预言,中日战争要打七八年。为坚定国人抗战信心,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一书,此书极大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中国人民艰苦抗战八年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1939年九月毛泽东预言,美国必将参与二次世界大战。时隔两年后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正式介入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八月针对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一事,了解了核武器的毁灭性后,预言核战争打不起来。之后无论世界局势如何恶劣,核武器一直是核大国的威慑力量,除了日本挨过核攻击外,核大国再没有动用过核武器。

1949年九月针对当时新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毛泽东预言美国会通过“和平演变”来颠覆中国。通过这个预言我们看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强大自信,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法通过军事力量打败中国,只有从内部瓦解中国。在此后几十年里,我们看到东欧的和平演变、苏联的和平演变、中国也发生过和平演变但没有成功。

1962年一月毛泽东预言,中国要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最先进国家。确实也正如毛泽东主席预言那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将屹立于世界之巅。

以上摘取了几个例子来回答题主的问题,毛泽东主席如此多的预言成真足以让我们惊掉下巴了,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凭借自身卓越的才华和独到的眼光,曾经对时局做出了许多令人称奇的判断。咱们举几个例子,来看看这些“神预言”有多么准确。

1、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并要经历三个阶段

1938年5月,毛主席在他的著作《论持久战》中,针对当时局势不怎么顺利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关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且要经历三个阶段的著名论断。

《毛泽东军事文集》记载毛主席谈到:抗日战争当然没有什么战略进攻,只有战役反攻及战略反攻,是整个战略防御中积极的部分,靠此部分战胜日本,通俗地说,谓之进攻当然也是可以的

这句话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无比正确的,可在战局不利的1938年,却有许多人是怀着悲观主义的,毛主席的判断也成了指引大家坚持抗战的精神力量。

历史也证明了毛主席的这个预言是何等准确,令人钦佩。

2、抗日战争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奋勇抗争的英雄史,在中华民族面临日本入侵时,欧美强国一开始并不看好中国,可毛主席却认为:抗日战争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并将对世界永久和平作出巨大的贡献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 2卷,第 304页:四亿五千万的中国人占了全人类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够一齐努力,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对于争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贡献,无疑地是非常伟大的。

3、核战争打不起来

毛泽东1945年8月13日预言:核战争打不起来

核武器是近代战争史上的一头猛兽,当他第一次出现在广岛上空时,便注定会成为耀眼的明星。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家又不禁想起,万一核战争爆发了该怎么应对?

当百思不得其解时,大家内心难免觉得担忧,毛主席这时候却站了出来,然后凭借其远见卓识,判断到未来一段时间核战争是打不起来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介石也做出了一个判断,他认为1948年,一定会再次爆发世界大战。

所以说,要想像毛主席一样准确的判断,除了渊博的知识、独到的眼光,还需要实事求是,从战略层面出发,合理分析时局走势。

1953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基本粒子也是无限可分”的科学论断。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亲自主持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钱三强应邀在会上讲述核物理学的研究发展概况。当他讲到核原理时,毛泽东插话问:“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吗﹖”“是这样。”“质子、中子又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呢﹖”钱三强一时语塞,他思考着回答道:“根据现在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只知道质子、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也就是最小的、不可分的。”毛泽东却说:“以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

谢尔登·格拉肖和史蒂文·温伯格曾多次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接见,双方就基本粒子还能不能继续分割作讨论,格拉肖方的立场当时倾向于不能,毛泽东则认为对立统一的哲学下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和更小的物质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直到无限。后来更小物质确实发现,中方科学界称为层子,美方科学界称为夸克。毛逝世后不久,在1977年的第七届夏威夷粒子物理学年会上,格拉肖提议将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悼念毛泽东并致敬其哲学想法。

以下是我家里的巧合,虽然不是惊天巧合,但只想分享一下给大家:

我妈24岁生女儿,即我姐,我姐也在24岁生女儿。关键我妈,我姐,我外甥女三个都同属马年: 1954,1978,2002。

我爸28岁结婚,我也28岁结婚。

我妈生我当天,她生日。

我爸妈生一女一男,是姐弟。

我姐也生一女一男,是姐弟。

我也是生一女一男,是姐弟。

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十年寒窗苦读日,只为金榜题名时。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然而状元、榜眼和探花不是什么文凭,而是古时科举考试的一种荣誉称号,它是指科举考试当中的殿试前三名。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员一种选拔制度。在隋炀帝时期发明了科举制度,唐朝把科举制度进行了完善,宋朝时代较为成熟,明、清两朝时最为鼎盛。

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通过的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殿试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为了便于朋友们理解,下面跟朋友们再详细介绍一下:

一、入门考试:童试;

科举考试的入考试的是童试。只有通过了童试的考生才有资格称为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科举考试。而这个童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考,所以五、六十岁的童生比比皆是。童生的水平应该相当于现在的高中,而通过童试后,就拥有正式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了。

二、初级考试:乡试;

由各省统一组织,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都得通过童试。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既举子,每年通过者为40人左右,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朋友们都知道“唐伯虎点秋香”这个典故吧,唐伯虎就中过乡试第一名,因此被人们叫做唐解元。

在明、清朝以前,举人是不能做官的。但在明、清朝时,举人是也可以做官的,可以担任知县,或成为地方官的学官,难怪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举人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三、中级考试: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既现在的教育部主持。会试通过的考生一般在300~400人左右。通过会试的称为贡生,也叫进士。会试的第一名叫做会元。

只要通过会试考中进士,都可以直接做官的。进士则相当于现在的硕士研究生。

第四、高级考试:殿试。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生录取分为一、二、三甲等级别。一甲取前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也是取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通过会试和殿试选拔出的考生都是进士,而通过殿试的进士就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学位。而运气好的状元还会被皇帝选招为驸马,从此人生就到达巅峰了。

比如被唐朝皇帝皇帝唐宣宗招为万寿公主驸马的状元郑颢,郑颢做了驸马后便身居要位,兼任户部侍郎、判度支等多个官职。

朋友们,这回大家都知道状元、榜眼、探花都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文凭了吧!换句话说童试可以看作是高中考试,乡试作为本科考试,会试是研究生考试,殿试就是博士考试。

结合现如今的高考,我再深入的分析一下,这纯属个人理解:殿试中的状元相当于考中北大、清华高校;探花相当于考中国家985高校,而榜眼相当于国家211高校。

朋友们,你们认为我分析的对吗?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古代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科举制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制度,把天下掌握知识的读书人都“为我所用”,而这些知识分子也将考取功名当做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途径,作为一生的追求。

古时将第一名称作“元”,如状元,解元,会元。其等级也是很分明的,层层递进。如未中秀才之前的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均称作“童生”,几十岁的老童生比比皆是,等到考取秀才,才能作为州府县学的“生员”,参加省级考试——乡试。这种考试比较正式,明清时,每三年一次,一般都在省城应考,上榜的称“举人”,头名叫“解元”,我们熟知的唐伯虎就中过乡试头名。

乡试过关后,还要赶赴京城,参加全国范围的选拔考试,高中的称“进士”,头名称“会元”,成为更高级别的人才。过去赶路全靠走,往往是路上就要花费一月数月,家境不好,身体不好的,极易潦倒于路途之中,风险很大啊。

会试过关了还不算完,要参加皇帝钦点的“殿试”,通过者都能称作“天子门生”,很炫的感觉有没有。殿试前三甲才能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运气好的状元还会被皇帝选为女婿——驸马,一步登天。

明清时期,还会从进士中选优点为翰林,进入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古时重文,人才选拔只看文章才学,没有科技工程类的选拔,因此比照如今算是“国家社会科学院”,前三甲的状元榜眼探花,进翰林院问题不大,算是“院士”吧。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发展了1300年,共计诞生11万名进士,也就是说平均每年84人,而科举制度中,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按在古代的科举制度,前三甲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几乎是侍郎、巡抚、御史等官职。

状元类似于如今高考的榜首,并不是省份榜首,而是全国榜首,但是因为如今每个省份的高考制度不同,其主要是考题不同,说现在很难区分,甚至就连每个大学对每个省份的录取人数也不同,分数也存在差异,也就没有全国第一的说法。

古代则不同,要取得全国第一,也就是状元,首先要经过童试,童试又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之后再是乡试,接着才是会试,只有会试之后才到殿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再由皇帝选定,或者是皇帝直接出题,明清时期才分三甲,一甲三名,由皇帝分别选出状元、榜眼、探花。

如果以学历文凭定位的话,状元、榜眼、探花应该是同等文凭,只是分数高低不同而已,有人统计出相对应的对照表,如图所示:

这样看的话,古代的状元对应的就是院士,榜眼就是博士后,探花就是博士,但是这种对比着实没有意义,古代每个时期每个阶段就出现一甲三人,也就是说状元、榜眼、探花在同一时期就各一人,然而今天的博士、院士一大把,如何对等?

况且古代能够挤进前三甲的人,就算再没有能力、运气再差,一辈子都进不了京城为官,但是至少也能够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什么的,几乎相当于现如今的市委书记,而现在的博士甚至是院士都未必有这样的地位。

而状元更不必多说,出阁入相也不稀奇,榜眼也未必比状元差,有的状元在为官仕途方面还不如榜眼,但是探花有个规定,也就是必须长得俊俏,至少不能太丑,我们经常会看到京剧中所谓的探花郎。

所以不能同等并论,毕竟不一样的晋升制度,只能自己感觉,现在还出现许多中考状元、高考状元,亦或是本地状元,那和古代的状元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但是就涉及的知识面应该是没有现在读书人广泛的,所以实在难以比较。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通俗来说,文凭也就等于学历程度,从古至今,学历都非常重要。对读书人来说,它就像是一块敲门砖,学历低了连门槛都进不去,所以学历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于是,有些人就好奇了,古代的学历和现在相比有什么不同?古代的状元、探花、榜眼放在现在都是什么学历

一、古代科举考试与现在的高考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的“状元、探花、榜眼”是为朝廷选拔的治国能人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一般来说科举是三年举办一次,用的是全国统一卷。而现在的高考,年年举办,并且省份不同,可能高考题也会不同。

古代科举考试主要是为朝廷选拔治国能人,考生的题目主要以文科为主,考察考生的写作水平、思想觉悟以及国家政事规划。

科举考试分很多级别,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也叫童子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由知县主持进行。在清朝时,一般是在每年二月份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再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

府试在四月举行,要连考三场,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的读书人才可以称为“童生”。

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台官到各地主考。院试得到的第一名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人们称之为“秀才”。

不过话说回来,在我国古代,并不是自己想读就能读的,只有那些有点家底的人家才能读的起书。

因为要请老师教课,还要保证每个月的开销。如果家里没钱,读书的可能性就很低了,而穷人家的孩子基本就没有读书的可能。

童生里面最高的一等叫秀才,秀才可以免除家里三个人的劳役,还能在村里当教书先生。

大家都知道范进,到了50岁多了还是个童生,二十多次落第的打击,搞得他身心疲惫,精神脆弱,可见那时候文人的命运有多幸酸了。

范进的事例也说明了“童生”很不好考,五六十岁考不上童生的人也大有人在。

乡试:每三年都会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只有秀才才能参加,考中了就是举人,又被称作孝廉。

对于古人来说,能离开本县去省城一趟,是可以吹一辈子牛的事情,在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里,村民们对西安羊肉泡馍的无限向往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所以能考上举人,那就是爆炸性的新闻,不但省里会直接派人来通知,当地的地方官员也可以算做自己的政绩!

而且当上了举人,就表示从此可以当官。虽然官不大,只能从基层做起,但这也表示,他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仕途。在古代百姓的眼里,他已经属于“大佬”级别了!

比如范进,他原本是一个乡村穷屌丝,谁见谁欺负,但他一朝中举后,在通知书送到的几个小时内,本县的大土豪不但亲自登门拜访,还送来银子,并与他称兄道弟,遇见这种事情,人不疯才怪呢!

会试: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以从铂金进入王者段位进士。在次年的二月,他就可以参加京师的会试。

这个考试很严格,每个举人进去之前,要被搜身,顺便发给三根蜡烛,防止晚上的时候使用,考试需要分三场进行,每一场都要三天的时间,一场考试下来需要在小黑屋待9天。

在录取方面,也极为惨烈,古代录取最多的一年,是在雍正八年(1730),录取了406人,可见这才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足见它的残酷性。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后一级,由皇帝亲自出题,大臣监考。殿试的级别不等同于高考,从考试难度上来说,殿试的难度可比现在的高考难上太多。

殿试考完之后,由皇帝选定,如果考中了前三甲,也就是全国的前三名,就分别被任为“状元”、“榜眼”、“探花”,然后可以直接进翰林院当官,从此飞黄腾达。

孟郊就曾写过一首诗叫《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虽然“探花”比“状元”在名次上低了一名,但中“探花”的人却比中“状元”的人更为高兴。

因为状元的文章是最好,被皇帝和文官都认可。但古代对“探花”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这个人一定要长的帅,不能是个丑八怪。

比如我们看见京剧里的白马王子,一般都会说他是探花郎。

所以中探花就代表了朝廷对自己的才华和颜值的双重肯定,比如张居正的老师徐阶,他就是嘉靖二年的探花。

二、古代状元、探花、榜眼相当于现在的文凭

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写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许多读书人正是想通过寒窗苦读来博取自己的前途,改变自己的命运,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

所以“一举成名”是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而鱼跃龙门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1300年的科举历史中,一共就诞生了11万名进士,状元只有592名,可见竞争有多激烈,有很多人从青葱少年考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头,所以古代科考可比今天的高考难的太多!

现代高考可以说是最公平最严格的考试,很多农村孩子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每年的高考中,很多人也将所在省份的高考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但古代状元、探花、榜眼肯定不只是大学学历,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获得全国前三的成绩的人,都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有着极为光明的前程。这些优等生会被送入翰林院,担当“庶吉士”。

明清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宰相也就是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大臣等必须是庶吉士,虽然也有特例,但如果能当上庶吉士,入阁拜相是早晚的事。就算不能拜相,在朝廷当个正二品尚书都御史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所以从按照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科举考试并不完全属于学历考试,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为选拔官员而服务,类似于当今的公务员考试

如果非要将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同现在学历对比的话,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就等同于我们的正国级、副国级领导干部,也就是最大的几位大佬

结语:

古代科举和现代高考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两者“择优录取”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都需要自己通过努力学习来不断进步和提升。

所以从古至今,人们都是为了理想而奋斗,只有把握住每一个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