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还这么出名,好在哪,如果让你给某一个古人写一份简历,你会怎么写

访客92024-02-21 07:41:17

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还这么出名,好在哪

看似“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书法作品,恰恰是体现郑板桥书法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他“不泥古”大胆创新求索精神的写照。他认为,古代书法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不就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风格,能自创一体吗?应该说,他颇具识别性的“板桥体”正是郑板桥能名扬天下的一张金色名片。

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还这么出名,好在哪,如果让你给某一个古人写一份简历,你会怎么写

郑板桥的书法究竟好在哪儿呢?以下不妨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我们简单梳理下书法发展的历史,从书圣王羲之开始,历经张旭、颜真卿、怀素、黄庭坚、祝允明等名家,可谓群星璀璨,各领风骚。有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的“用笔生犷、刚柔相济。”有的“姿态纵横,痛快淋漓”。然而,即使你找遍了古人书法,就是找不到郑板桥这样“狂野另类”的书法作品。

郑板桥从清朝已经蔚然成风的“碑派”中寻找突破口,并融合“隶楷行草”,正如他自己所说: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同时,他还加入了画兰竹的笔意。其字体歪歪倒倒、大大小小、参差错落、肥瘦相间、浓淡虚实,尤其在章法的置陈布势上,我们也能感觉到主观意识控制的能动性,的确做到了标新立异,新意迭出的艺术境界。被称为“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呈现出一种奇异古拙、雄浑峻拔之美,形成了极具个性的“板桥体”,以及他自己戏称的“六分半书”(汉隶被称为八分书),并在书法史上稳稳的占有了一席之地。

“师古而不泥古”,这就是作品独创性带给人们的审美价值。

当然,郑板桥的书法,也经历过一段难熬的“非议期”,在当时,对于歪歪倒到的“板桥体”不接受的也大有人在,特别是那些以正统自居的人士,更是将其归于“怪”的一类而加以排斥。(也许,这正是他被列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的原因。)

清代袁枚曾说“惟书法近学郑板桥,则殊不必。板桥书法野狐禅也,游客中有寿门、楚江诸公,皆是一丘之貉”。毫不客气骂郑板桥以及金农是野狐禅,确实骂得够狠的。康有为在批评郑板桥的书法时,也说郑是“欲变而不知变”。言外之意,其标新立异太过分了。

无论怎样创新,怎样追求个性,还是要遵循书法基本的创作法则。在今人看来,郑板桥做到了,他不是“野狐禅”。虽然他非常崇尚北宋苏轼、黄庭坚等人不拘一格的自由精神,致力于追求“书写灵性”,但也不是说就放弃古人已有法则,而是强调在具有高度熟练的技巧后,对法则进行灵活运用。

他在谈论绘画时说得更为具体: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这也表明他对于用笔等基本功的训练,还是非常的讲究,绝不是一味的率性而为。

我们应该从郑板桥曲折的创作实践中能有所获益,真正掌握传统书法的精髓。毛笔书法包含的是审美、格局、气质、气度、修养等复合信息,是愉悦身心、怡情养性的。如今,却总是有人打着创新名号,弄出了一批“射书、盲书、丑书、吼书”等旨在夺人眼球的“伪书法”,并有愈演愈烈向行业蔓延的趋势。显然,这里的所谓创新是方向出了问题,过于焦躁、浮躁、急功近利,丢弃法则,必然会导致失去自我,迷失方向。

提起郑板桥我们想到的就是他的竹子,以及由此而得来的一个成语:胸有成竹,他的书法我们也很熟悉,就是那幅“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我们看郑板桥的字,它的外形的确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他的书法也被戏称为“乱石铺街体”,在扬州和一些书法、绘画风格怪异的书画家并成为“扬州八怪”。

郑板桥的怪,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这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他是进士出身,肯定是能够写一手漂亮的小楷的,这是考科举的基本功,但是他这个进士来的却格外不容易,他有一方印章,上面刻着“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熬到进士历经三朝,对于自负的他来说这确实很难接受。

然而熬到了进士,并不意味着痛苦的结束,进士及第又在家待业的6年,好不容易等到了分配工作,却被调到了穷乡僻壤当一个七品芝麻官。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就是学而优则仕,可郑板桥的仕途却坎坷不平,这个时候他已经快50岁了,到了知天命之间。

他的家庭也并不顺利,很早就失去了母亲,到了中间他的妻子又去世了,晚年儿子也不在了,可以说人生四大悲,他经历了三个。

而他把这些不快、生活的不如意全都发泄到了书法上,用书法来表达自己的悲愤。

果然大师级的艺术家都有悲惨的人生经历。

晚年的他孑然一生,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跑到扬州卖画为生,再也不用去写规定的标准楷书了。开始尝试着创新。

早年的书法的积累,为他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创作出了“六分半书”,因为隶书又被称为八分书,而他的书法比隶书少一分,处于楷隶之间,所以自称六分半书。

而他的书法并不是自己造的,融合了古代的碑帖,是有出处的,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六分半书的基础上,他有融合了画兰花的笔法,所以看起来大小不一。

但这正是是他的艺术风格的体现,他的书法是他的人生态度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书如其人”的书法艺术关,他在书法史上有一席之地,是平民书法的成功。

历史上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赵孟頫、王铎无不是达官贵人,郑板桥的崛起代表着平民书法的兴起。

同时他的“怪”也成为家喻户晓的谈资。

非常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郑板桥的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还那么出名,好在哪?

首先咱们先来了解一下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诗、书、画”俱佳,著名的《竹石诗》即是其所作,其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画以竹石为题材,表现了其高洁的品德,傲岸的气质。

再来看一下郑板桥的书法,其书法糅合了楷书,草书,篆书,隶书,时人称之为“六分半书”。

郑板桥的字看似每个字都歪歪斜斜,整篇字大小不一,但给人的感觉是每个字都紧凑有致,便于识别,整篇字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韵味。

在清代崇尚状如算子的“馆阁体”的时候,能有此创新,实属不易,也给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欢迎转发评论,更多书法知识请关注梁园墨客书法。


郑板桥书法出名,一是得益于他为官清正,体恤民情,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从而声名远扬。毛泽东大气磅礴,长枪大戢的笔法意象。左右欹侧,跌宕起伏,互为高低的书法体势与章法,就曾汲取过郑板桥的书法艺术风貌。这在下面《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的诗词书法里体现的尤其突出。

当然最主要的是郑板桥书法艺术上具有鲜明个性的独创体。郑板桥是清代名士中最有个性的一位。他的书法和绘画清朗峭拔,苍劲潇洒,虚实得当虽有"难得糊涂"之名言,但书法却俊俏险绝,有力透纸背的气概。

他的书法之所以出名,还因为其字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拙遒劲,沉雄谲诡,将真、草、隶、篆熔于一炉,被称为“六分半书”,具体意思是不足八分书,另一分半含有行楷书意、篆书法体、还有半分画意。

他的笔法和书法结体来自于他多年书法绘画的摸索,后来得到他原配夫人“人各有体”的启示。

他书法的章法则来自于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传说他辞官后,居住在扬州,经常漫步街头,看到孩童街上玩着"倒铁钉,抓石子"的游戏。

郑板桥望之入神,反复玩味,将其意韵融入章法,于是在他的书法中呈现出铁钉横斜、"飞珠溅玉""乱石铺街"的韵味,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的笔触穿插错落,笔划粗细欹斜,点画的提按和使转中呈现出纵横恣意的神采和骨力。

谢谢你的提问。郑板桥出名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首先他是老百姓喜欢的一个清官。郑板桥生活在乾隆盛世,但是,在这盛世的表面是严重的官场腐败。

郑板桥秉持做官为民的理想,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就是这样一个清官,却不符合官场的黑暗环境,郑板桥实在无法忍心做这种不能为民做主的官,于是只好辞官以示自己的一点抗议。

标准的郑板桥书法。

据说,听说郑板桥辞官,他任职的山东潍县老百姓纷纷赶来挽留、送他,这就是民意。

但是没有办法,老百姓挽留不了郑板桥为他们服务。因此,郑板桥作为一个非常少见的清官,就会传名天下。

郑板桥从山东潍县,来到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开始了自己的书画家的自由职业生涯。

扬州是清代内陆河运中心,也是运河的重要码头,所以,经济经常发达,这些条件是画家可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没有官就没有社会地位,这是那个时代的特殊条件决定的。

但是,郑板桥不一样,他有一个清官为民的大名,所以,不少商人会慕名而来,求郑板桥的字画。

事实上,郑板桥的书法,真不是那个时代非常欣赏的风格。

郑板桥的传统书法,怎么样?挺规矩的吧?

但是,郑板桥是异类,他辞官以后,就成为一个名士了,名士就要有名士的风度,所以,郑板桥的书法越有个性特点,就越受民间社会的欢迎。

那么,郑板桥的书法真的是随意乱写吗?

不是,郑板桥的书法有深厚的传统书法传统。

真正的“乱石铺地”书法。

但是,清代乾隆时代的在野书法家学者,兴起了一股研究金石学的复古风气,这股风气以汉代隶书,北朝魏碑为主要学习内容,所以,无论官方民间,都对隶书和南北朝书法重新重视起来了。

郑板桥的行书,大气潇洒,里面有黄庭坚的味道。诗人的气质,名士的风度,这就是郑板桥。

这是一个新风气。因为,宋代以来,几乎没有人学习隶书了,加上明清两代的书法,也日益萎靡不振,馆阁体书法,走到尽头,没有什么生气了,所以,郑板桥他们在书法上的革新,也是很新鲜的事情。

在到处都是馆阁体书法,死气沉沉的环境下,郑板桥把隶书和行书结合起来,自己戏称“六分半”,当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民间。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民间”就是经济上的“民间”,而是政治上的“民间”,这个民间,其实是没有官方色彩的什么知识分子群体,包括一些儒商阶层。

虽然郑板桥书法的章法比较特别,不是规规矩矩,而是如“乱石铺地”一样参差错落的,但是潇洒自由的名士风度在里面。

这就是郑板桥,换了别人也没有也不敢这样汪洋恣肆!

从来不重复自己,这就是郑板桥。

再说,郑板桥的书法主要在民间流行,也不去登什么“大雅之堂”,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潇洒自由是郑板桥书法的第一特点。

其次是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地区的文化领袖,在扬州地区形成了一个“扬州画派”,其中被官方戏称的“扬州八怪”之中,郑板桥赫然第一。

郑板桥为什么能成为“扬州画派”的领袖?因为他是一位“诗书画印”四绝的大家。

郑板桥不但书法厉害,他的诗也是扬州诗坛的盟主,往往郑板桥写的诗,很快就流传开了。

比如,郑板桥的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到现在都很有名。

所以,郑板桥以他的人格和学问,能够征服扬州文化圈,并且从扬州传遍全国。

在欣赏一个人先欣赏他的书法的古代,郑板桥怎么写,也是一个名士的风度,而不是商人的做作,这是郑板桥书法深受好评的根本。

以上千里马的一点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郑板桥的书法确实比较怪,特别是在章法布局上面比较有个性,一幅作品中,他将字的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看起来确实有点像“乱石铺街”,看起来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但仔细观察之下放纵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看来却给人一种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郑板桥的书法被称作“六分半书”,但是后人也很难说清到底是哪里来的六分半,猜测是取汉隶(八分书)大部分,再辅以篆、草、楷体。反正很难说清楚,郑板桥对自己的书法这样评价的:

“板桥即无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之滑俗,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

他的这种怪异的书风,在当时也曾经备受争议,有人点赞,有人差评。袁枚曾说:

“板桥书法野狐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

康友为也看不下去了说:

“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康有为的意思是郑板桥想在书法上改变旧习,虽然想法挺好,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变才好,于是变成了这种怪怪的书体。不过说实话,郑板桥的书法虽怪,但甩康有为好几条街了。

就像康有为说的,郑板桥不是不能正正规规地写字,而是有意求变。早年为了科举考试,郑板桥也是写的一手很好的馆阁体小楷。

后来考中进士之后,才开始在书法上去寻求改变的,他一开始是学习苏轼和黄庭坚的字,这二人的书法特征在他的作品当中还是显眼的,例如下面这幅字,结体用笔都参照苏轼的字,但在某些字的主笔处理上,采用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的用笔特征。

对于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评价是不一样的,本人也是蛮喜欢郑板桥的书法的。

当代大书法家启功先生也对郑板桥的书法赞誉有加,启功先生认为板桥的“六分半书”“结体精研、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启功认为郑板桥的书法远胜于乾隆时著名书法家刘墉的“疲惫骄蹇”和翁方纲的“浑头浑脑”。

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写道:

“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当前人们对郑板桥书法的欣赏和启功先生当初的推崇有一定关系。因此近些年来,在传统书画拍卖市场上,郑板桥的书法屡有高价表现。

如果让你给某一个古人写一份简历,你会怎么写

刘备:

背景:大汉集团名誉董事长的叔叔。

任职经历:

在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就和两个朋友结拜为兄弟,同进同退。

1,因有业绩,我出任安喜县县尉。可惜,刚上任不久,就遇到裁员。因不满上级督邮的傲慢态度,一气之下,我把督邮吊起来打200鞭。然后,我就走了。

2,后来,漂泊一段时间后,我到同窗好友公孙瓒的公司任职,任职别部司马,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阻击冀州牧袁绍。公孙瓒的死(199年)跟我没关系,我(194年)早走了。

3,本来我和同窗一起干的挺好。此时遇到一个机遇,曹操集团恶意收购徐州公司!救援徐州的话,我就有机会成为徐州大股东。于是,我带着实股救援陶谦集团。后来,陶谦病死了,我真的就成了徐州集团董事长。

4,我在率领徐州集团阻击袁术的恶意吞并时,不小心被吕布抄了后路,成了吕布手下的小股东。早知道,就不接纳吕布入股了。后来,因为股份问题,我被吕布逼走了。最后,也是报应,吕布这个小人也死了。

(我二弟,爱看书)

5,从吕布集团出来以后,我携干股就到曹操手下任职豫州牧。曹操本来只是大汉集团的一个高官,竟然欺负我侄子。我找个机会,拿下车胄的股份,自立门户。不想,还没等我替侄子初期,曹操竟然找我报仇。

6,因为势单力薄,我携干股转投袁绍资本。可惜,袁绍这个人太狂妄自大,不听下属建议,最终兵败而亡。

7,从袁绍那出来,我携干股转投远亲刘表公司。没想到刘表公司内部股东有矛盾,两个儿子争家产,没我的份啊。刘表死后,我带着自己攒的股份出来自己创业去了。

8,创业第一战,我联合东吴,阻击曹操资本南下,捞到第一桶金“荆州”。从此,边开始了自己的争王夺霸之路。

(我三弟,脾气不好,爱打人)

总结:只要不是曹贼,谁当我领导,我都没意见。反正,他们都没有我命硬。只要你们公司领导同意,我明天就去上班。

(文|勇战王聊历史)

盘古的简历

档案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盘古

曾用名:盘瓠、槃瓠

性别:男

民族:盘古氏

血型:?

身份:大神

职业:开天辟地(这个?很猛)

生卒:很久很久以前

身高:天有多高,我就有多高(这个?够狂)

体重:地有多重,我就有多重(……)

相貌:你整天活在我的世界,还问我长什么样!?(……)

常用工具:斧子

家庭关系:父亲,盘圆;母亲,火鸟

备注:曾经有个妹妹

名称来历

传说盘古的老爸叫做盘圆。

盘圆的老爸叫做盘粒。

盘粒的老爸叫做盘扁。

盘扁的老爸叫做老古。怎么改姓了?

老古的老爸叫做蒙古。敢情蒙古这个地名就是这么来的呀?

蒙古的老爸叫做古老斯古。这个?好像是中亚风味的。

盘古的家人之所以会取这么稀奇古怪的名字,倒不是因为他们家是搞百家姓的,而是因为盘古一家人的名字,都在围着盘和古俩字打转转。

听着这一连串稀里古怪的名字,你只需要知道一点就行了,老盘家或者老古家,都是大神。

工作经历

传说在一百万年以前,宇宙的形状是一个鸡蛋。

为什么会是鸡蛋呢?对不起,我不知道。

鸡蛋是从哪儿来的呢?对不起,我也不知道。

鸡蛋皮的外面究竟是什么?Sorry,没人知道。

鸡蛋皮的内侧究竟是什么?I’m so sorry,也没人知道。

鸡蛋黄是什么?对不起,我知道,是大神盘古。

据说鸡蛋黄,也就是我们的盘古大神,在鸡蛋里面冬眠了一万八千年。

然后,在某一天,盘古大神突然苏醒。

可能是长时间受困于鸡蛋里面的缘故吧,盘古感到四肢乏力,想要伸伸腿、跳跳舞、做做健身操之类的,却一动也不能动。

于是乎,大神爆发了。

盘古凭借着自己的天生神力,顺手抓起一把斧子,居然把天地给劈开了。

接下来,盘古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一阳一阴。

还有那夜空的星星,是盘古的头发和胡须,而盘古的躯体也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则变成了雨露。

职业瞻望

剧情是这样的,一百万年以前,地球上还是一个死气沉沉、没有生命的世外桃源。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架UFO光临地球。

突然,UFO向地球上的一片空地上打出一束强光,只见一个鸡蛋形状的物体顿时出现在强光照射下的地面。

然后,UFO就走了,而鸡蛋状物体里面装载的就是盘古。

由于UFO飞走之前忘记留下钥匙,盘古无法打开鸡蛋状载体的舱门,于是顺手抄起里面的一个象征权力的斧子,把鸡蛋状物体劈开。

顿时,神清气爽,苍天大地、山脉河流映入眼帘。

接下来,盘古将其劈开鸡蛋状物体的经历,和他在地球上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

怎么样?够神秘吧?

CUT!

半夜三更,一束亮光打在乌漆麻黑的地上,还不够神秘?

编剧要嘛!

现代科学界就有一种有关人类起源的假说,即外星说。比方说埃及金字塔,就有人以为是外星人所建。

原来,人类只不过是外星高等智慧生物的种子?

(节选自:曹恩硕新作《漫话五千年:神话时代》第1章-盘古开天)

谢谢邀请!孟姜女的简历。

姓名:孟姜女

性别:女

出生时间:公元前233年

家庭住址:苏州

得名原因:孟家和姜家一墙之隔,孟家在院子里墙边种了一棵葫芦,葫芦秧长过了墙。姜家院内的墙根有一瓦罐子,两家都没想到竟然在这罐子里长出了一个大葫芦,由于罐子口小,葫芦拿不出来。孟家想要葫芦,叫姜家把罐子打碎,姜家想要罐子,叫孟家把葫芦割碎取出来,两家争执不下,只好经公处理。县太爷心想,只要有一家让步就行了,可是无论怎样商量,孟姜两家都不肯让步。县太爷无奈,生气地说:“又不是什么值钱东西,我叫你们谁也得不到!”说着把罐子摔碎,葫芦也碎了,谁也想不到葫芦里有一个玉质般的女婴,哇哇大哭。打官司打出了大喜事,孟姜两家共同喂养,取名孟姜女。

六岁入学。

十二岁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十七岁肌肤如玉,貌若天仙,人看人爱,两家欢喜。

书生万喜良,逃避抓民夫,躲在孟姜女的后花园过夜,明月下,孟姜女到塘中洗澡,丫鬟发现了万喜良,孟姜女就爱上了万喜良。

十八岁,和万喜良完婚。新婚第二天万喜良被征山海关修筑长城。一去无音信。

入冬天寒,孟姜女为丈夫送寒衣。到了长城脚下,到处白骨,哪有丈夫,放声大哭,哭到了万里长城,撞头而死。

如果给某一个一从写一份简历,是一个大工程,起码要写一本专著。既然是历史人物,肯定不是平头百姓。是皇帝、是开国元勋、是科学家、工艺家、理论家、教育家等等。如秦始皇、曹操、关羽、張衡、黄道婆、先秦诸子、孔子等等。历史上既有正史,也有野史,也有民间传说,也有小说造作,也有小书传于世,也有族谱等等。我的看法肯定是民间说、小说之类不可靠,就因为它是传说和小说。小书、族谱也只能是参考资料,正史野史又各说不一。世人多以正史为主,但又诸多附会。因此能做到真实写出一个人物的档案是不简单的,必须做大量的工作,调查研究,根据历史学家的意见,作出正确的定夺!才能写出一个历史人物档案材料的。而不是说写就写这么简单。因为个人关系到历史,我们对历史应持严肃的态度。

尊敬的魏侯:

区区不才吴起,乃卫国兵家名士,年三十有余,精于战阵之变化,善于治国之实操,乃经天纬地之大才也。吾年少之时从名师习剑术,剑术出神入化矣!昔日有不良少年辱吾,吾仗剑连毙三十余人而无伤矣;吾领鲁军敌齐技击之士,众军莫敢格者,吾仗剑直入齐军之中,连斩十余员勇士,齐军惧而退之。文武之道,一张一驰,不可偏废;吾剑术有成后,远走齐国,拜鸿儒曾申为师,习得四书五经,其智益增焉。

当今乃大争之世,吾儒学有成,之鲁而自修兵学,侍鲁穆公而拜将。其时齐大而鲁小,齐之技击之士勇悍绝伦,鲁人多礼而文弱,不堪齐军雷霆一击。齐军攻鲁,鲁诸将军、大夫莫敢领兵一战,吾奋而应战。鲁君疑吾妻为齐女,吾斩妻而得将,领鲁军却齐于边境之外。鲁人惧吾之才,非吾而欲杀吾,非起之过也。余闻君侯招贤纳士,欲强魏而霸天下,吾虽不才亦可助君侯矣。

魏国小而民众,处四战之地,西有大秦,南有荆楚,东有强齐,非战不能存也,非战不能强也!起愿倾其所学,练精兵十万,统之西击强秦,南伐楚蛮,东击大齐,如此十年则魏国霸矣!魏侯英气蓬勃,其胸襟似海,其志欲一天下;起一介武夫,愿效犬马之劳,助君侯称霸中原。君侯姑且试之,不胜可斩起,胜则赐起上将军衔,起愿为君侯一搏。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