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卷写甲骨文的四川考生现在怎么样了-

访客32024-04-18 09:04:26

高考试卷写甲骨文的四川考生现在怎么样了

想听听真话吗?能够纯粹使用甲骨文应付(或叫对付)高考命题的人(所有的人,包括专家),在全国还没有一人。因为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文字,至今也没有完全破译。一个学生,怎么可能用甲骨文来书写试卷呢?

高考试卷写甲骨文的四川考生现在怎么样了-

谢谢邀请。

甲骨文是中国商朝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最早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出土,因为这种文字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又称“甲骨文”、“甲骨卜辞”,距今3600多年。因为时间久远,随着文字的不断演变,到了今天,能够认识这种文字的人除了高校古文字教授等专业人士,其余寥寥无几。在出土发掘的4500个甲骨文中,能够解释和认识的也仅仅只有2000个。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接触都难,更别说认识了,拿来写文章就更不可能了。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四川有这么一个“怪才”黄蛉,在2009年的高考中就使用了这种文字写了一篇长达800字的作文。阅卷组的老师遇到了麻烦,只能上报邀请四川大学专业古文字教授翻译。原来这篇作文叫《熟悉》,和当年的作文要求相差甚远,被判背题,仅仅只得了6分。容易想到,这位考生基本与高等学府无缘了。事实也证明我们了猜想,最终这位“甲骨文考生”高考成绩仅仅428分,连四川省的三本线都没达到,按照惯例,他只能选择好一点的大专学校就读。

但是就在此时,峰回路转,石破天惊,西南财大、湖南大学等多所重点高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最后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后又成功转入四川大学本部就读。对于一个三本线都没上的考生,最后被四川大学这样的世界知名高校、中国顶尖大学所录取,除了惊喜、惊诧,我真想不到还有什么词语来形容了。不仅如此,四川大学还给他“开了小灶”,把已经退休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何崝教授返聘回川大,专门负责培养这位我们眼中所谓的“奇才”、“怪才”。

按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这个奇才将来前途无量啊!考研、读博都不在话下,可以说有大师的指点,无论如何将来都不会好差,古文字领域势必将有他的一席之地。

可是就在此时,负责培养怪才的川大返聘教授何崝老师突然向学校提出了辞职,不再愿意培养这位“怪才”。原来在学习期间,这位“怪才”浮夸自大、信口开河,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也胡乱吹捧自己。经过两年的悉心栽培,“怪才”在古文字方面的造诣并不能让教授满意,尤其是没有一颗谦虚谨慎,静下来做学问的心让老师大失所望。
从黄蛉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天时地利人和,对于黄蛉来说,一样不少。但是曾在高考中急功近利做法让他忘记了这一切背后的深层原因。也导致他没能越走越远。所以浮躁是做学问的大敌,既然已经进入这么顶尖的大学,那就戒骄戒躁,踏踏实实做人,谦虚谨慎做学问,过去的已是过去,人生需要不断的创造更大的奇迹和辉煌,急功近利只能事倍功半,骄傲自满只能自毁前程!你说呢?

我是潤心教育,欢迎留言评论!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网络是个神奇的东西,这位以甲骨文写高考作文的黄蛉,其高考前后的情况及其现状,就这样清清楚楚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在网络面前,没有任何隐私。

进高校尤其是名校的途径很多,除正常高考外,还有竞赛生、特长生、国防生、体育生等,据说清华和北大每年近8000名新生中,约有3000人是参加各学科竞赛,通过自主招生,保送或降分录取的。

以上这些都还算正常途径,只不过知道的人不多罢了,且这些竞赛生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回过头说说甲骨文和黄蛉吧。

甲骨文的发现不过100多年,目前已出土甲骨十余万片,其上刻有单字5000余个,已辨识的约1500个。

从识字和书写的角度讲,学会这1500余字,相比参加学科竞赛并在全国取得金牌,难度要小了不是一点点。

从上面各位公布的情况来看,黄蛉学习成绩并不出众,他赌的就是甲骨文,就是要通过学会这千余字的甲骨文,来搏个好前程,这个风险实在太大。

且从其所写作文来看,基本属于文不对题,可以理解为,他是专门为作文准备了这千余甲骨文,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投机。

幸运的是,他赌对了。不幸的是,赌对了的他却没抓住这个机会,原形毕露了。

有人说,他是方仲永,是江郎才尽,但我看,他并非仲永,只是一个投机的少年,只有歪才,从未成才。

顺便说一句,甲骨文原来是用于祭祀、卜卦的,很多字有特定的用法,不是像现代汉字这样组词造句就行。

一些人甚至认为,甲骨文具有某种神秘力量。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巧合的是,在甲骨文的发现地安阳,练习甲骨文书法的青年才俊中,有两位英年早逝,还有几位身体欠佳。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不觉得真的很牛逼么?为什么学习语文,重要的是学习有史以来的中华语言文化,高考就那点时间,他还能用甲骨文完成文章,这不是文化水平很高?难道打破常规写作文就是好?如果那样?真的就证明高考真的就是一个既烂没有水准却不得不考的一个试

这是关于一个“大神”怎么从0到1,再掉到0的传奇故事。

2009年,四川高考考生黄蛉,仅凭借甲骨文作文(高考成绩未过三本线),幸运的被当时还是三本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并两年内实现了从三本到一本的“两级跳”,得以在四川大学接受一对一的教学。

为了对他进行一对一教学,64岁的古文字专家何崝教授,特地再次回到川大。何崝教授的这个重要“任务”,当时可让诸多同窗眼红不已啊!

当时这个事情特别轰动。主要因为涉及到几个关键词,“甲骨文”、“破格录取”、"两级跳"、“一对一教学”。这几个关键词中,恐怕大家除了对甲骨文不敢兴趣之外,其他几个都特别感兴趣,因为哪个不是朝思梦想的呢?况且还是被一个仅靠写了一篇甲骨文的“大神”给全拿了。

本来这个“大神”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都提起对甲骨文的兴趣,可是却在2011年11月的时候,逼得何崝教授“罢工”,原因是教授认为黄蛉太过于浮夸。

浮夸在于黄蛉平时属于那种“吹牛不打草稿”的人。教授说他在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的时候,完全不提自己给他上过的内容,就是在那里夸夸其谈地谈论《文心雕龙》(一本古时候的文学理论著作)”。还说他特别喜欢到处说自己读过很多书,甲骨文的造诣有多么多么的高,可平时却特别的不爱学习。

至于黄蛉近况,还能怎样?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变,谁还愿意“伺候’他,只能“凉凉”。他现在的生活画面,说不定跟曾经黑白电视机里边的画面一个样。

我是支持何教授的“拒教”的。从何教授的话不难看出,黄蛉只是对甲骨文有点兴趣而已,谈不上什么研究。当初在高考的时候用甲骨文来写作文可能也只是逞一时之快,因为知道自己的成绩或许连本科都上不了,索性就破罐子破摔,结果没想到反而因祸得福!

更重要的是,做学问需要沉住气,而黄蛉却“夸夸其谈”,这怎么也不像是块做学问的料。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高校在不拘一格招收“怪才”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是否真是“才”的考察。对于真正的“怪才”,也希望能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也希望黄蛉,或者跟黄蛉有类似经历的人都能幡然醒悟。毕竟,曾经那也算是号人物。

你觉得呢?

个人浅见,欢迎评论。我是教育港湾,敬请关注!^∀^

从一个高考作文背题就看出来了他的水平,如果真的会甲骨文那么应该只是用甲骨文书写而不是用他自己懂的会的甲骨文字凑字数博眼球。如果真那么厉害语文成绩应该至少距离满分差距超不过10-5分内。不然就是今天那些射书法,头书法,拖把书法等等“艺术家”一样。哗众取宠罢了。

四川省书法等级考试5级内容

一、书法考5级主要考核学习者汉字硬笔书法的实用技能。 在楷书训练的基础上,通过临摹,从行楷书逐步过渡到行书的用笔和结构训练,掌握行书、楷书两种实用字体,达到笔画形态美观,结构合理,章法布局和谐、有节奏感。同时掌握书法基本常识。

二、书法考试分: 初级(一二三级);中级(四五六级);高级(七八九级)。中国书画等级考试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全国书画学习者的技能培训与测评系统。举办中国书画等级考试的目的在于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书画艺术,通过科学、规范的培训与测评,推广先进的学习理念,逐步达到对书画艺术的初知、认知,提高学习者的书画艺术技能和审美水平。

四川省高考考生衣着有什么规定

四川省高考考生进考场时的衣着是有要求的,不能穿有金属配饰的衣服,衣服上也不能有文字,和字母类的衣服。然后只要干净整洁就可以了。

现在的高考考生进考场门时有仪器的,金属配饰不能扫所以不能穿。衣服上的文字,字母不能穿是为了不作弊的,所以尽量穿一片色的衣服。

word文字处理满分多少分

Word文字处理满分,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看待。

下面介绍一下四川的情况,在对口高职考试当中,Word文字处理是作为办公应用软件的一部分,办公应用软件一共是115分,包括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Word文字处理理论考试六分,操作考试30分,总共是36分

WORD字体里的正文和标题有什么区别

字体大小和方式是不相同的。

宋体正文和宋体(标题)在word中显示的字体大小是不相同的,每一种对应一个大小。另外,「宋体(正文)」和「宋体(标题)」是主题字体,重点实际上在「正文」和「标题」,根据选择的主题不同,字体也是会跟着变化。

宋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serif),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扩展资料:

自南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有了爆炸性增长,随之而来的经书供应量也与日俱增,于是写经手这一职业由此诞生,而这种为适应快速抄写的书体也被后人称为“抄经体”。

唐代早期的雕版印刷字体来源就是唐代的抄经体。

到了五代,随着印刷术的大规模普及,官方也逐渐成为雕版印刷的普及与规范制定者,中国经典书册《九经》的第一次雕版印刷就是在五代时由官方出品。

至宋代,雕版印刷迎来黄金时期。但是此时的雕版印刷字体却并非是后来被大家熟知的宋体,而是多以唐代名家字体入板。不同地区的入板字体也不尽相同。四川地区多用颜真卿的颜体入板。而福建地区则多用柳体。

到了明代,随着印刷技术飞速发展,印刷字体也终于形成了被我们今天称之为“宋体”的最终版。

参考资料来源: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