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高中毕业证女生照片(84年的高中毕业证样本)

访客32024-04-29 00:28:18

济南一女子家中发现650年前武功秘籍手抄版,难道武功秘籍真的存在吗

武功秘籍在各门各派是真实存在的,凡是名门大派都有各自的武功秘籍典藏。中华武术流传了几千年,他们传承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言传口教,不落文字;二是通过将武术招式书写成秘籍代代流传。

84年高中毕业证女生照片(84年的高中毕业证样本)

金庸武侠小说中描绘的《易筋经》《洗髓经》的确存在,它是少林寺武功之一,秘籍就安放在寺中藏经阁,上边有多种姿势图谱和文字描述修炼的方法。而另一个武术大派武当派,也有剑法和气功秘籍秘本,当然,这些东西外人是看不到的,只有人家组织内部高级别人员才可以翻阅。因此,武术秘籍常常被冠以神秘感。

随着岁月流逝,冷兵器被杀伤力更大的热兵器代替,事世更迭,一些门派逐渐消失在历史烟云中,而他们的秘籍也不知所踪。

近期一门武功秘籍突然横空出世。

山东济南孙女士翻修祖屋,在过程中发现一本几百年前的古书《文王八卦秘籍》,给当地造成不小的轰动。据孙女士介绍,该书封皮上写着日期大约在洪武六年,也就是明朝朱元璋时期,明朝建立于1368年,洪武六年就是1374年,距今646年。书中内容包括一些武功姿势描绘图片,还有棍棒器械套路,很有上古秘籍的味道,只是不知道出自何门何派,又是什么武功。

不过,看这本秘籍名字有些疑惑:

1-明朝的文字也是这样书写的吗?怎么看着有点眼熟啊?

2-所谓的文王,大概是指《封神演义》中被商朝皇帝纣王囚禁了7年的西岐文王,此人被刻画成一个神人,创造了闻名天下的文王八卦,易经六十四卦象,开创了中国易经文化,并没有听说这位王爷会武功,也没有开创什么大流派,怎么会有武功秘籍流传下来呢?如果图书上标明是文王易经,则更符合他的身份和历史传说,所以这本史书的真实性有待专家考证。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个疑问。

如果这本秘籍是真品,那给研究武术的学者提供了珍贵资料,六七百年前的东西,到现在无疑成了国宝。希望它碰见有缘人,勤加练习,将中国传统武术发扬光大,挽回雷雷和马保国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江湖之大,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应该是有干货存在的!

650年前的武功秘籍《文王八卦秘诀》竟然现世山东济南郭先生和孙女士家中,并且还是绝版的手抄版。难道是哪位隐士大侠所留?

带着好奇心,老金查看了相关新闻,先看下新闻回顾。

新闻回顾

【时间】:2020年5月28日

【地点】:山东济南孙女士家

【关键人物】:郭先生和孙女士

【事件概述】:新闻报道,山东济南的郭先生和孙女士收藏了一本《文王八卦秘诀》,打开后看到书中有刀枪棍法的介绍,每个人物造型都不一样。里边还配了比较精美的图画。

郭先生说这本武功秘籍距今有650年,封面上写的是洪武陆年仲秋抄录。是对象孙女士家里传下来的。

老金掐指一算,650年前,那是1370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才2年。看来是哪个隐士大侠所传。

孙女士说,由于自己不会保存,所以希望可以找到有缘人,并发挥价值。

老金看法

对于古籍确实需要精心保存,毕竟这也算文化遗产,尤其对于喜爱武术的人士,更有参考价值,也许书中的一些心得,反而给习武人士一些启发。但是一定得是专业人士,否则普通人看了,反而容易出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实话,老金也喜爱珍藏这些奇门遁甲盾之书,去年还偶获一本《轻功修炼秘籍》

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定价3.3元

喜获该《轻功修炼秘法》后,看了几段后就懵了,为什么修炼轻功的方法和做眼保健操差不多。

难道是老金没有修炼过内功心法?还未打通任督二脉,也许打通任督二脉之后,才能融会贯通。

老金也愿意将珍藏的《轻功修炼秘诀》无私奉献,寻得有缘人,结善缘,行侠义,将武术精髓传播出去。

各位看官,你是有缘人吗?

我是一个武术爱好者,从小时候到结婚前都在寻找武功秘籍和藏宝图,然而并未如愿。近日,济南一女子家中发现了650年前的武功秘籍手抄本,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可现在年岁已大,虽然与武功秘籍有缘,但身体状况又不允许了,现在只好练练马保国的太极强身健体。

传说中的武功秘籍真的存在吗?对于济南女士家中的武功秘籍手抄本,我质疑这本古书的真实性,武功秘籍可能存在,但不在现在这个年代!济南女士家中的武功秘籍手抄本可能是练功人士找人记下的心得体会,融合了各门派的技能技法,按照古书的格式和要求来记录,实际功夫可能平庸,我认为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字———心,其他的招式招法都是花架子。

这本写着《文王八卦秘诀》的古书,封皮写着洪武陆年(距今650年左右)仲秋抄录,整书大概有50页,其中收录有刀、枪、棍还有步法。但“文王”两个字明显是电脑版印刷体,650年前就有电脑版字体了吗?

这本古书的纸张真好,到现在都过去几百年了,书上的字依然清晰可见,配图也很精美,没有一点泛黄和变形。难道说是传说中的真空包装?我家里也有几本老药书,据说传了几代人,我发现老药书不但泛黄变形,而且大面积被虫蛀了,真是太可惜了。

想想上个世纪90年代的气功就知道了,一时间冒出多个气功大师,他不但有气功表演,而且也有相关精美的书籍。他们所编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上千年。

还记得严新气功的带功报告吗?他戴着眼镜在台上发功,给台下几千人输送能量,帮助几千人治疗疑难杂症,这些学员就是群众演员,配合得很好,因为不配合就代表自己没有慧根,不适合练气功。现在想起那时真愚昧,气功热盛行一时,真正的气功大师出现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多个气功大师涉嫌诈骗而锒铛入狱。

所谓的武功秘籍肯定是存在的,但绝对不会像金庸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那么夸张,那么济南一女子家中发现650年前的武功秘籍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件事发生在不久前济南的孙女士家中,据孙女士介绍,她是在装修自己房屋的时候发现了一本名叫《文王八卦秘诀》的手抄本,里面记录了枪法、棍法还有步法,并配有精美插图,书的封面清晰的写着“洪武陸年”所抄,也就是公元1374年,距今也有近650年了。

但是,在没有得到官方权威机构的鉴定之前,咸鱼也不敢断定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虽然从相关视频中看到的这本武功秘籍无论纸张、字迹还是排版,确实颇有年久了,但今人做旧的技术也很高超,实难判断。

不过,令我感到疑惑的是,文王八卦研究的方向应该是阴阳学或者阵法,而孙女士家中发现的这本秘诀,其内容很显然是寻常武学,两者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当然了,具体情况还是要看日后的研究,至于是否有人去研究就另说了。

那么,由这件事我们可以继续谈一谈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我国究竟有没有武功秘籍的存在。

正如咸鱼开头所说,肯定是有的,我们国内目前已经证实存在的武功秘籍有不少,例如《拳经》,《拳经》虽然于民国初期才正式出版,但它成书的时间却是在明朝,《拳经》介绍的是少林拳法,实用性还是非常强的;还有《纪效新书》,该书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创,虽然该书被定义为军事著作,但里面是有专门讲解到武艺的,例如拳法、剑谱、枪法等,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纪效新书》也算得上是一本武功秘诀。

当然了,除了《拳经》、《纪效新书》之外,我国目前现存的还有很多记录各种武功的秘诀,但事实上,这些实际存在的所谓的武功秘诀其本质上都只对某一种或者多种武艺进行的一个系统性的总结,类似于课本,里面的描述或许会详细到一招一式,但具体的习练之人的不同,理解不同,最后练成的结果也大不相同,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武功秘籍并不是教人如何一步登天,而是要循序渐进,日复一日的练习,且必须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决心和韧性,即便如此,最终练成的结果也远没有武侠小说或者影视剧中看到的那般厉害,毕竟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看到的中国传统功夫,用它来修身养性可以,用它来进行实战,还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的。

武功秘籍确实有真传的,而且古代的武功秘籍都是手抄本,更为重要的是,古代的武功秘籍实用性非常强,虽然不能让人飞檐走壁,但也是博大精深,练好了可以让人强身健体、以一敌十。

大家可否知道,古代那些带兵的将领往往都是武林高手,他们就有武功秘籍,尤其是古代的武举,也就是考取“武状元”,那都是要有一身武功本领的,没有武功秘籍万万不行。

其实武功秘籍仅仅是一个宽泛的称谓而已,真正的每一种武功都有专门的名字,比如小说里面的《九阳神功》《辟邪剑法》等,都会称为武功秘籍。所以现实世界中的武术著作都可以叫做武功秘籍。

济南女子家中发现650年前的武功秘籍,那么我们看看650年前是什么朝代,就更清楚事情的真相了。

650年前,也就是明洪武年间,就是朱元璋时期,属于明朝开国之初。大家学过历史的就知道,明朝是一个教派非常多的朝代,而且各武林门派都和明朝政府关系很好,所以明朝时期武林人士很多,当然就会存在很多的武功秘籍。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写的就是元末明初时候的事,里面的门派也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那个时候能够传下来一些武功秘籍也大有可能。

事实上,真正的武功秘籍是融合了医学、武术、道学等知识,里面的内容也博大精深,自成体系,能够融会贯通就是一名高手。

如今济南女子发现了650年前的武功秘籍,想必应该是真正的武学书籍,如果保存的足够完好,应该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珍本。但如果保存不完整,那就没有太大的价值了。

得到一本武学秘籍,然后闭门苦练。学成出山后一举成名,天下皆知。那是武侠小说里的剧情,与现实无关。

给你全套教材,还得乖乖进学校跟老师学习。何况更需要言传身教的武功练习。

在武侠文学、影视剧的传播下,传武被蒙上神秘面纱。众多年轻人走上拜师学武之路,期望能做一代大侠,扬名立万,名利双收。

但武功之路远比一般人想像得要艰辛。

历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苦练有成的年轻人,居然发现在现代社会,一身武功没用武之地。

由于现代一些“神功大师”的倾情演出,人们开始由过去的崇拜迷信变得怀疑厌恶。很多人都认为传武就是花架子,台下讲得天花乱坠,上擂台一触即溃。

有一黑一,花架子确实是传统武功的一部分。在明代的兵书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何良臣的《阵纪》等书中,都在禁止军中士兵练习“花法”“套子武艺”。认为其演起来满片花草,悦人耳目,实则有害无益,经不起实战考验。

这也可证明以“花法”表演为主的套路武艺在明代就很流行,军中也有大量士卒在练习,所以才会被名将们明令禁止。

古代真正的武学秘籍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吴殳的《手臂录》等,都提倡能上阵撕杀的实战武功。但现代和谐社会,随意和人动手是犯法的。

自清末民国以来,处在亡国灭种危机下的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走上战场,热血卫国。也有大量传武拳师贡献了师门家传的“武功秘籍”,公开传播,期望为民族存亡作一份努力。但在现代战场,武功的作用微乎其微。

随着和平时代来临,传武的江湖梦,真的只能存在于文学影视当中,与现实渐行渐远。

84年初中毕业证丢了怎么办

初中毕业证不能补办,但可以申领学历证明。需本人持原毕业学校证明到教育局,教育局根据义务教育证书存根核实属实,予以补办。学历证明书和毕业证书具有同等效力。申领学历证明的程序:

1、本人提出申请,(要注明原毕业学校、毕业时间、毕业证上的学籍号码)。

2、原毕业学校核查盖章。

3、到所在地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开具学历证明。

你身边80年代考上中专的人,如今都过的怎么样

人是时代的产物。八十年代考上中专,既有自身的原因(主要是英语差),也有时代的原因(主要是录取率低)。像湖南,从1978年到1982年,中专(含中师)都是从高中生中考,高考录取。1983年开始,才从初中生中录取。那时高考录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几。想考上就真的是百里挑一。初中考中专,一般也是班上一二名,有的班一个也考不上。初中考中专人大多出息比高中考中专的出息要好一点。原因主要有,初中考中专出现在后,教学质量提高一些,主要是英语教学质量提高了!这些人工作一两年,考研比例很高。而高中考上的,由于没有没学英语或英语教学质量很差,许多人最终没有将英语补上来,考不上研,影响了自身人发展。其次,初中考中专的年轻,加上后用人越来越年轻化,学习、-提拔、升迁机会多,所以,大多混得比高中中专好。其实,高考考中专的许多也是班上一二名。主要也是英语不行,影响总分,上不了大学。

八十年代的中专生在各条战线上,还是相当不错的。但相当多的人还是在最基层工作。也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主要是由于起步太低,又是从最基层干起,本人觉得影响了应有的发展!如果在今天,这批人接受今天的基础教育去参加高考,应该70%能上九八五,30%会上二一一。放入各条战线,应该比那时会引人注目得多!发展潜力会要大许多!两院院士比例会高一些(主要是那时的英语!),工程技术人员,领导干部,人数会更多,级别会高。

时代造英雄,英雄创时势。反之亦然,时代也制约人,人改造时代凭个人的力量就要难得多。回答供参考。

虽然说过的不是大富大贵,但也过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本家一个兄弟八十年代初考上东北一个中专学校,那时候才去学校一个月,他父亲为了筹学费去城里骑自行车卖红薯遭车祸而亡。也没有通知孩子就被埋葬了,待春节放寒假接回到我家才告诉孩子。孩子伤心欲绝,发奋读书以报父恩。

二年时间一转眼毕业回家待分配,没权没势难以分配。无奈之下我骑自行车带着一袋白面去县城映求一个拐弯亲戚给孩子找工作,说了孩子的家庭情况,都非常同情孩子,人家工业局管分配领导让孩子想进什么厂矿自己挑拣决不委屈孩子。

孩子挑了一个效益非常好的食品厂,在厂里干的风生水起,恋爱了个媳妇并在县城卖房居住。现在是又上班又间接在外承包工程,有车有房儿子也研究生毕业。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也是人模狗样,每逢回到村里见人先问候,然后再敬烟,孝敬母亲,善待继父,是个受村民尊敬的好兄弟。不像有的人在外混出模样,回到村里好似高人一等,凡人不搭话,这种人是在农村是不受尊敬的。

虽然说现在中专生比大学低个档次,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专生也是跳出农门的阶梯。虽然说学历有点低,但只要你历志有上进心,不甘言败,幸福生活的大门就永远向你开着。

怎么说呢?一言难尽啊!

上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高考中考制度也刚刚恢复不久,人们的生活还处在比较贫困的阶段。当时的学生们,特别是农村的学生,都是为了吃上饱饭、跳出农门而读书的。国家当时为了解决人才奇缺的现状,实行了在初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四年制、三年制、两年制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专生,即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当时那个计划经济的时代,最吃香的职业莫过于供销商业和粮食部门了,于是许多毕业生都报考了供销商业学校、粮食学校和食品专业学校,也有一部分上了其他的技工学校。毕业之后很快就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很快便当上了领导。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原先的供销商业部门和粮食部门遭到了最大的冲击,最终被市场所淘汰。一直沿用的布票,油票、粮票等等限购的票证也失去了作用,各地的供销社、粮站等当年红极一时的相关单位也纷纷关门,被新兴的私人商业所替代,一般的中层以下的领导都纷纷下岗失业。

在此期间,那些当年考上中专的学生,由于工作年限太短,因此大多都在这次市场的冲击中成了牺牲品。我有几位同学就是在这样的体制下走向没落的。

第一位是我初中的同学,学习尖子,他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就考上了省粮食学校,毕业之后分到了县粮食局,做了一名会计。在当年粮食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整天都有人围着他求他办事,说实话当时他是风光一时的人,没有人不拿着东西去请他办事的。后来粮站倒闭之后,他自己办了一家粮油店生意尽管还不错,可是不幸的是他早早地患了胃癌。他妻子经营了不到一年,就带着儿子嫁人了。

第二位是我的一位高中同学,他当年参加高考分数也不是很高,虽然没有考上本科,但是考上了省供销商业学校,毕业以后分到了县第一百货公司,最初做的是会计,后来她做了副主任,不用说在当年煤油、化肥、名牌自行车、缝纫机、彩电等日用品奇缺的时候,都是要凭票限购买,于是整天拿着礼品求她办事的人几乎踏坏了她的门,他她走在人前,衣着鲜亮,光彩照人,目空一切,趾高气扬,很是得意。不料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被蓬勃兴起的个体户所替代,由于这些人死要面子,不愿丢这个铁饭碗,便失去了许多自主创业的机会,等到市场完全饱和的时候,他们这个行业就全部倒闭了,因此她后来就依靠单位发的极其有限的几百块钱的养老金一直维系着生活。

当然也有混得比较好的,比如当初和我们一块儿上初中的几位考上师范学校的同学如今都还不错。我高中的几位同学考进了邮电学校的,由于当时邮电系统人才极缺,他们毕业之后大多就分在了市里,现在基本上都在省市担任邮电系统的要职,混得相当不错。

人的一生始终生活在社会这个多变的大家庭里,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中,成就了许多人,也摧毁了许多人。如果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你不能审时度势,不断努力不断学习,随机应变,从而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话,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我老家同村的总共有三个在1987-1989年陆续考上中专。

最早一个是师专,毕业后到镇里初中当老师。很内向的一个人,一开始上课会发抖,后来慢慢好了。现在在县城的初中当老师,还是教镇里出去的学生。一生平淡,等退休后应该也不错。

第二个是上的公安学校(高中中专),从基层民警做起,在周边乡镇任派出所所长、刑警队长、县局副局长。但是想再“进步”很困难了。条件不错,大家都懂的。

第三个,林业学校(初中中专),毕业后在镇林业站上班,后来调到镇派出所,再平调到其他镇。因为情商低,一直不能升迁,估计要在民警岗位上退休了。

现在看来,这三个都不算差。

我哥就是86年在我们县以中考第二名的成绩考上的中专,上的是一个铁道学院的中专部。

当时家里穷,他是老大,下边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当时他成绩特别好,曾经为了是读高中还是中专父亲纠结好长时间,还四处咨询亲戚朋友的意见。

哥哥的老师们一律建议他上高中,都说哥哥聪明好学,尤其是数理化成绩特别突出,将来考重点大学没有问题。可是其他亲戚都不支持读高中,说上了中专就保险了,毕业分配工作,吃商品粮了,万一上3年高中后考不上大学就毁了。哥哥也考虑家里条件不好,父母同时供我们4人上学太困难,最终选择读了小中专。

哥哥上中专的时候学生是包分配的,他分配的单位还算不错,进了当时属于铁道部的建设单位,后来又从铁道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建设单位,后来哥哥又升职调到中交集团。

90年代祖国处于基础建设飞速发展的时期,单位效益好待遇很不错。记得90年哥哥毕业时,我在读高中,从他毕业开始我的学费生活费都是哥哥负责,还曾经给我买了一块特别漂亮的手表,我一直保存到现在也舍不得丢掉。

同学们都羡慕我有个好哥哥。

我们家人第一次照的彩色照片也是哥哥带回来的照相机给照的,记得当时好多邻居都跑到我家找我哥给照相。当时父母脸上一直都是带着笑容。

后来我上大学,哥哥也谈了对象,但是哥哥仍然每月给我寄生活费,引起女朋友不满,后来分手了。为这事哥哥情绪低落了好长一段时间,但是从没有间断给我寄钱,到我大学毕业时手里剩余1000多元。

因为哥哥是施工单位,常年在工地,找对象有点困难,为此事父母特别着急,我心里也非常自责。后来我们陆续毕业参加工作,哥哥没有了我们的拖累,完全靠自己在城市买了房,结了婚,夫唱妇随,家庭和睦,过上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哥哥中专毕业后,自修了大学本科,还评上了高级经济师,还考取了2个一级建造师证书,这些对他的工作提升和收入都带来了好处。

父亲在世时经常说,都怨当时家里穷,要不然让你哥读高中肯定能考上重点大学,肯定比现在要混的好。哥哥轻描淡写地说,我没上高中,这样早3年参加了工作,减轻了你和娘的很大负担,要不然弟弟妹妹们就有可能上不了大学,这是我当老大应该做的。现在我们都大学毕业,不比就我一人上大学好的多吗?

况且我虽然中专毕业,但是我一直在学习提升自己,现在的职位和收入也不比大学毕业的差啊,我觉得挺好,我知足!

真是有担当负责任的好哥哥!

所以说,当时考上中专的人有混得不好的,也有过得很不错的,这其中有各种因素,7份努力3份运气吧!

好人有好报,哥哥就属于过得很好的人。

我和我的老公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专毕业的,当时被分配到同一个县的县级单位工作。可以说我们是时代的幸运者,那时候只要有正式工作,单位就会分配住房,结婚后有了孩子,孩子入学也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没有课外班,也几乎没有择校费。现在退休或临近退休,几十年过得安稳幸福,知足了。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