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大学还会有什么出路-大别山高中毕业证图片大全

admin22024-05-18 04:25:40

不上大学还会有什么出路

社会是最好的大学,这话没错。但是,普通人如果不上大学,就不知道社会如何是最好的大学。

不上大学还会有什么出路-大别山高中毕业证图片大全

现在有一股风气,就是喜欢宣传小概率事件,比如小学毕业创业做董事长,初中同学开奔驰宝马,没上学的做了大老板。不否认这些事情会存在,但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这绝对属于个例。

当然,读书的意义不仅仅是获得财富,而是追求一个体面的生存方式和个人价值的优化实现。有人说,北大学生卖猪肉,可是人家至少做到了流水线和品牌化作业,这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当今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化,对于知识需求越来越大,学历更加重要。看似大学毕业生井喷式增长,实际上还远远未饱和。中国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比例,仍然不过百分之30。相比于如此多的人口开始,还是一个不够的比例。千万不要相信一些成功学所说或者读书无用论,天生我才必有用,不上大学照样可以混得风生水起。看看周围,有多少个不上学的人拥有了比较受认可的社会地位,合法合理获得了财富,能够在某一领域具备话语权?相信答案是不用多说的。

不上大学,学习一门技术,也是很好的出路。不上大学,也没有技术,大部分人要维持相对困苦的生活,这是一个规律。不上大学,至少也要鼓励孩子上大学。毕竟,眼界,视野,知识与能力,才是阶层跨越的必要条件,不然永远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巨大鸿沟。

系统健全的认知,系统的受教育经历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谋生能力,都要在读书期间获得的。读书也是成本最小的一条道路。

不上大学有很多出路,但是我建议无论如何都要读个本科,出路如下

第一,可以创业,现在国家鼓励年轻人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而且创业如果成功,你就当老板了,比好多读大学的都要强呢,那可以在哪方面创业呢,开店铺,做买卖生意,实体店和网店一起开,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不能脱离电商,至于卖什么产品,那就要做市场调查,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嘛,要跟着市场走。也可以做自媒体+,在农村的就做自媒体+三农,现在这个很热们,三农是国家扶持的,真的值得做,其他还有很多创业方面,具体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

第二就是打工,这个是最普遍的,基本上80%的人都是去打工,包括大学生,只不过大学生的工作就相对好一点,比如大学生考公务员也是打工啊,帮国家打工而已,那么你不上大学你可以去一些公司上班,具体去什么公司,做什么行业,还的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啊,你会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等这些,要分析好自己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我说一下为什么要尽量读大学,成人高考都好,一定要去读大学,有用的,提高学历相当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受尊重,现在大学生满街都是,国家也是大力促进大学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大众化了,你不读大学,你就是属于很底层的了,我说的是知识层面的底层。

在一个社会中,你不能那么另类啊,大部分人都读大学,你不读,是不是很突出,何况高学历找工作比低学历的好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思维都变了,变聪明了,创业也容易成功,现在这年代,做什么都需要知识,需要好的思维,需要聪明的大脑,不读大学是不是很亏呢?

改革开放前龙生龙凤生凤,市民的儿女是市民,农民的儿女还是农民,推荐上学没有关系也上不成,现在考大学固然重要,但也不只是考大学一条路,大路朝天走,条条大路通北京,行行出状元,看准选择自己走的路和方向,抓机遇枪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刻苦努力,奋力拼搏,不怕错折和失败,农民也可以成歌手,没上大学的也有将军,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美好的世界和幸福生活一定会属于你,三十年后你会感谢我对你的提醒。

答案:没有

高考是寒门子弟的唯一出路。是寒门子弟跃升的唯一一次机会。

对于富家子弟来说,可以选择不上大学,家里花钱买个学位,自己创业或者在公司挂个职都是可以的,但是穷人家的孩子不行,因为你没有这样做的金钱,人脉,资源。

希望大家高考都能考出满意的成绩。毕竟高考是人生最后一次只拼自己,拼实力的考试。

等高考完后你会发现,不平等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大学,我家好几个大学生,我早先做饭给他们吃,当然是学的理科,可是这语文太不行了,这不我看事不好,就从去年七月份干自媒体,靠谁都不行,研究生去建行还不如我女儿中专生,没有实践经验,毛主席说实践出真知。

我的建议是先找个工作,再去技校,选个比较有前途的职业,不管是去当学徒还是怎么滴。先要积累经验,慢慢熬,碰到机遇不要错过,碰到拦路虎也要勇敢的面对。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可以去和长辈聊聊,尤其是父亲,爷爷等等。他们的做法不一定对但是。一定是为了你好。

为什么有人说“守江必守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中国江淮一带的客观地理情况决定的,“守江必守淮”。

实际上,想要守住长江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在现代。

在古代,长江虽然是一条宽阔的大江,然而长度太大。

仅仅从武汉长江到上海,就有超过1000公里的距离,如果加上四川,就有2000公里。

即便南方政权掌握了长江的制江权,想要彻底控制长达2000公里的长江,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一百万大军也不够用。

况且,长江有很多适合渡江的地段,比如安徽、江苏都有很多突然变窄的江边。比如当地民谣也说:田家镇过江划船只要18桨就到。

再说湖北境内部分长江江面突然变窄,滩涂又多,非常适合渡江。

所以,单纯防御长江,是很难守住的。

大家注意,以南宋军事力量的薄弱,也并不只是固守长江,而是全力建立长江以北的战略缓冲区,就是这个意思了。

另外,这还是古代,如果是现代就更不同了。

古代没有什么远程武器,对于江面上的军舰没有什么办法,水军强大的一方可以控制江面,阻止敌人渡江。

但现代战争,陆地火炮出现了。长江江面充其量不过几公里,而75毫米火炮射程也有9公里以上,可以覆盖江面。

大家看看英国的紫石英号事件,英国前后4艘军舰和解放军陆地炮兵进行炮战,最终都负伤逃走。

可见,如果真的敌人开到长江以北,将大炮架起来,对不起,你的制江权根本就没了,军舰都不敢随便航行,等于长江就丢失了。

所以,从战略角度考虑,一定要在江北建立战略缓冲区。

当年岳飞防御荆襄,不惜代价向北攻打伪齐,就是为了争取北方的战略缓冲区,更好的拱卫长江防线,可攻可守。

而在长江中下游的江北战略缓冲,显然就是淮河。

无论是安徽还是江苏,淮河以南的地形都相当复杂,大部分都是水网纵横,或者丘陵地带。

从军事角度来说,这种地形比较适合防御一方发挥威力,进攻一方则会进展困难,无法集中兵力。

同时,淮河以北地形虽然没有淮南这么复杂,但也是大片的丘陵地形,对于防御一方是有利的。

所以,从军事角度来说,单纯防御长江是很难守住的,而且非常危险。

即便南方政权掌握完全的制江权和军事优势,一旦出现疏忽或者敌人奇袭,可能导致长江防线全线崩溃。

所以,南方政权相对稳妥的就是向北进行战略扩张,建立从淮河到长江的纵深防线。

有意思的是,北面靠近江淮的大城市主要就是徐州。徐州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泰山和沂蒙山系,南顾江淮平原。由此向东西南北挺进,都如高山流水势不可挡。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国东部的“腰眼”,是中国南北的“咽喉”。

所以,自古以来,在徐州发生过几十次大规模的战略决战,往往一战就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存亡。

所以,还有句话叫做“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

自孙吴后多认“守江必守淮”,是因为江淮间拥有层层水网可以就北方政权对南方的吞噬进行层层阻击,当然了,所谓的“守江必守淮”归根结底就是国力不行,真正国力雄厚者,亦不在意这些。

但,我们今天不讨论国力的问题,就“守江必守淮”这一话题来进行探讨。“守江必守淮”真正的原因在于长江不可守,若想守长江、保南方则“必守淮”,因为长江缺乏纵深,并无法形成有效的防御

长江流域中下游流速较缓,有许多地方可以直接横渡,也就是说长江中下游易攻难守。攻方可以轻易绕过守方的阵地,从渡口绕到防守方的侧面,给予致命一击。所以长江作为南方地区的最后一道防线作用十分有限,形成纵深防御,必须江淮一体,形成纵深防御

如1949年我党百万大军下江南,以3野8个军35万人,组成东突击集团,在粟裕、张震指挥下于扬中至靖江段渡江;以3野7个军30万人组成中突击集团,在谭震林指挥下于安徽裕溪口至枞阳镇段渡江;以2野9个军35万人组成西突击集团,在刘伯承指挥下于枞阳镇至望江段渡江。这便可看出长江并无纵深可言,也能从侧面印证必须江淮一体。

其次,就古代战争言,守卫长江其实就是守卫南京这一重要经济城市。南京的经济依靠主要是湖平原,其中主要是苏锡常镇地区,而这些地区基本上都是长江沿岸地区。也就是说只要敌方渡江成功,基本上便能威胁到南京的经济根基。哪怕不能马上攻下南京,只要将这些地区占领下来,迎接南京的唯一命运便是“坐困”,破城之时时间上的问题。

所以必须在江北寻找纵深,这便引出了长江以北的重要河流--淮河。而我们“守江必守淮”中的淮,指的其实便是泗阳、蚌埠、合肥等地。如果能将这些地区进行有效控制,那么就可以在江北形成战略支点,如此一来敌军便无法绕过这些重点城市直扑长江,起到保障南京和南方地区的安全

再者,古代的淮河、泗水等水系校现代更加发达,发达的水网系统对北方的军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发达且复杂的水系可让守方避免直接遭受北方骑兵的冲击,同时还可可以从后方源源不断的向支点要塞输送粮草辎重和援兵。如此一来,来自北方的敌军的推进将会收到巨大的阻力,从而保证南京的安全。

就算让北军渡过了淮河,对于渡淮北军而言,补给线瞬间增长,水土气候瞬间改变,势必机动力下降。守军完全可以将主力收缩至长江北岸,以逸待劳,同时敌军的侧翼也将暴露在守军威胁之下。只要充分利用淮南之地利,静待时机,骚扰敌军补给线,消耗并歼灭其有生力量。

哪怕这些都不行,主力也可暂过长江,暂避敌军锋芒。彼时的敌军虽饮马长江,但仍需安抚淮南地区各军镇、打造战船等。以空间换时间,重整兵马,或者遣使与之求和也未尝不可。东晋、南朝对北朝、南宋对女直,大都如此

说到底“守江必守淮”,其实说的是“江淮一体”,淮南、江北之地利不可失。当然了这样的纵深防御之策于淮南的百姓来说是一个灾难。江淮防线说到底是淮南、江北的百姓们用他们的生命财产铸成的。

南方政权重兵此地,可加强防御、震慑外邦,若天下有变,即可挥师北伐,北定中原。守江必守淮同时又可以解释为王业不偏安。

文/像素说,欢迎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历史。

自古以来,受山川道路的限制,从中国北方南下进攻南方,基本上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条路是从中原和山东地区想江淮一带进攻,一条路是从中原地区向西南方向,从南阳盆地越过方城垭口,进入襄樊大道,直奔荆州,另一条则是从陕甘一带南下,翻越秦岭,进入四川。其实原因也都是一样的,因为只有这几个地方具备大兵团行动和作战的条件。在这三个地区之间,都隔着大山,或者是水网地带,不利于大兵团行动。

所以这几个方向也是历来南北争锋的主要战场。比如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占据荆州地区的时候,无论是曹魏进攻,还是蜀汉进攻,基本上都是在秦岭一线和荆州地区作为主战场,而东吴夺取荆州之后,曹魏和孙吴的几次大规模战争,尤其是曹丕时期的大规模南下,也是在江淮和荆襄两个战场上同时行动。晋灭吴,也是先灭蜀汉,然后三路并进。

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几乎倾巢南下,先夺取了荆襄地区,但一个重要的失误就在于,在江淮方向并没有对东吴施加压力。即便如此,孙权也不敢大意,一方面命周瑜率军到前线与曹军对峙,但同时也在江淮方向留下了一部分兵力守备,以防曹军从江淮方向突破。而曹魏和孙吴的长期拉锯,主战场也是在江淮,就是因为孙吴始终占据着江淮,但曹魏又占据着合肥、寿春等淮南地区的几个要点。

前秦苻坚其实也是这么操作的,只是因为指挥和操作失误,所以在肥水一线被晋军击败,但在荆襄方向其实并没有大败,还是处于相持状态,打得有来有回,并不落于下风,反而是晋军这边显得捉襟见肘。在这两个战场之间,苻坚还特意安排了姚苌率领一部分军队作为机动兵团,随时准备支援这两个战场。而在淝水之战被击溃之后,苻坚也是逃入了姚苌的军队。

比如淮海战役时,导致国军无法迅速集中的一个主要原因,除了解放军按照事先的战役部署,分路阻击和迟滞敌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量的河网地带,让国军的行动十分困难。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在碾庄,就是因为在渡过运河的时候延误了时机,为解放军追赶留出了时间。黄维兵团未能按照原定方案及时赶到徐州战场,同样是因为在颍河、淝河和浍河等河流地区都遭到了解放军的阻击,前进速度缓慢。

反观解放军这边,因为主力部队原先就部署在鲁南、苏北一带,本身就已经处于比较集中的状态,所以集中起来很快,只要指挥部根据敌情变化调整部署和及时调度,就可以占据先机。二野从大别山一带出来之后,因为邱清泉兵团奉命赶往徐州,没有追击,就给二野南下占领宿县、围攻黄维兵团留出了时间。这就是说,解放军在战前实际上已经占据了比较有利的地理优势。

对照一下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就可以发现,淮海战役基本上是在以徐州为中心的两三百公里半径之内作战,而且因为解放军部署得当,所以在局部地区形成了对国军的兵力优势。而在淮海战役结束之后,到渡江战役的时候,二野和三野就不得不分成了东、中、西三个集团,西起九江一带,下游直到江阴一带,战线长达千里,兵力实际上是无法集中的。

那么反过来对防守的一方来说,也是同样的情况。如果选择在江淮地区进行战略决战,还有机会集中兵力,在局部地区对敌人形成优势,如果退到长江一线再进行防御,那么就很难集中兵力了,只能分散兵力,处处防御,处处被动,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态势。而对所有的战争指挥者来说,都明白一旦处于这种状态,就失去了战场主动权,也就没有多少胜算了。

守江必守淮,要守住长江就必须守住江淮平原或者淮河流域。这是通过无数历史案例映证出的结果。

长江是中国境内最长的河流,水流量大、跨越省份多。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想翻过长江天堑可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因此,长江流域衍生出了不同于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产物,也诞生了不少南方王朝。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乏以江南地区为根基的南方政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三国中的吴国(东吴),依靠长江天堑阻挡北方的进攻。

吴国的统治核心本来在江东地区(江、浙),统治范围却包括了整个长江以南地区以及江北的一小片地区。在三国时期,魏国多次讨伐东吴都没能成功,原因就是因为吴国有长江天堑这道屏障。

相对而言,中国古代北方政权军事实力更强盛,而南方政权只能依靠长江天堑作为屏障。习惯了华北平原的北方军队在水网密集的江南水乡一筹莫展。

像吴国这样依靠长江防守的南方政权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很多,比如东晋、南朝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南宋等等。

不过,南方政权要想长久的生存,光依赖长江是不够的,还要往北拓展一步,最起码要守住江淮平原。这样一来,就可以用淮河作为长江的屏障,然后以长江作为整个江南的屏障。

三国里面的吴国虽然拥有长江天堑,但却没能控制淮河流域,所以吴国的国运也不长久。

长江虽然号称天堑,但并非每个地方都拥有宽阔的河道和湍急的水流。而且,由于长江过于漫长,不可能在每个地方都部署重兵。时间一长,只依靠长江很难守住江南。

相反,如果将边境线北推到江淮平原一带,就可以有效地依托淮河流域进行防御,这种思想类似于“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战火烧到长江流域。

因为长江天堑是最后的一道屏障,是淮河失守以后才能使用的。对于南方王朝来说,长江虽然险要,但却过于漫长,难以长久防御,只有寄希望于淮河一线,才能真正阻敌于国门之外。如果一开始就放弃淮河,退守到长江天堑,那么南方的政权将很难持久下去,这就是守江必守淮的根本原因。

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朝就是因为丧失了淮河流域(南朝的侯景之乱,丧失淮河流域),所以只能败退到长江一线。陈宣帝发动太建北伐也未能夺取淮河一带,最终只能依靠长江防守。北方的兵马无时无刻不在窥探江南的东向,所以陈朝从建国开始就面临着灭亡的危险,这就是没有守住淮河的代价。

不是“有人说”,1948年的白崇禧和蒋某人都是这么想的,这也是中国军事历史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军事地理”概念。济南战役结束后的10月初,华东野战军召开整顿思想和部署下一步作战的“曲阜会议”,而南京方面也没闲着,于10月22日举行重要军事会议。

(大决战顾祝同剧照)

会议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华野未来可能的进攻方向,“参谋总长”顾祝同判断粟裕将军可能会攻取徐州,甚至有可能直取蚌埠进逼江淮。作为应对之策,与会者一致同意“守江必守淮”的战略方针。也就是说,作为长江的屏障,徐蚌和淮河沿岸地区绝不可以放弃。

为什么一定要固守江淮,而不是把尚存的70万精锐部队直接退过长江呢?其中有两点因素,其一就是蒋军认为坐拥70万大军尚可一战,华东野战军还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其二就是江淮地区特殊的地理形势,使长江不合适作为一道“最后的防线”,为啥呢?没有战略纵深。

(徐州剿总刘峙)

长江中下游水流缓慢,以大批木帆船横渡并非难事,可称“易攻难守”。而一旦我军登岸,即可直接攻击南京、镇江、苏州乃至于上海等蒋政权政治经济中心,后来的上海战役被归为三野“渡江战役”的一部分,足以说明问题。所以长江虽然被称为“天堑”,但作为并不太宽的水障,军事价值其实非常有限,单纯的守江是不能形成有效防御的。

既然长江及其以南无法构筑纵深防御体系,那就得在江北做文章。长江北面有一条重要的河流“淮河”,从淮河到长江之间的地带被称为“淮南”,也就是守江必守淮里面的“淮”。如果有效控制了淮南地区,则可以在两条水系之间形成战略支撑点,拱卫南京等城市的安全。

(邱清泉剧照)

所以说,“守江必守淮”的战略理念,其核心在于固守淮河与泗水等水系发达地区,获得足够的战略防御纵深,成为北方来敌的重要障碍,而不能直接威胁南京,否则南京失守只是时间问题了。在中国古代,淮河流域是阻挡北方骑兵的关键所在,大体包括今天的蚌埠、合肥、泗阳、安庆等城市。

从顾祝同、白崇禧到蒋某人,也都认可守江必守淮的总体方针,但是对于如何“守淮”,南京军事会议又吵成一团:甲案是放弃徐州全军撤到淮河以南,乙案是放弃郑州等陇海线要点,集中兵力于徐州到蚌埠间的津浦线两侧,遂行并非单纯防御的“机动防御作战”,最终的结果我们知道了,后一方案胜出。

因此,蒋军所谓“守江必守淮”的方针其实是个两不靠的作战方案,既没有如同杜聿明所提出那样,集中机动兵团以徐州为依托主动进攻华野,也没有一股脑撤到淮南做好纵深防御,标准的首鼠两端。而蒋某人也稀里糊涂批准了乙案,决定以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坐镇蚌埠,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两个剿总的所有部队。

实际上这是个不自量力的愚蠢方案,如果徐州蒋军全部撤过淮河,兵力密度将空前之大,并且他们前面可屏借淮河天险、后面有大别山等层峦、右面又遍布大片沼泽地,还可以方便得到江南的辎重补给。那么粟裕设想“小淮海”战役虽可不战而胜,但是想全歼徐蚌之敌的“大淮海”恐难实现。

而一旦华野和中野联手,在淮海战役中将徐蚌守敌的绝大部分歼于淮河以北之后,不仅敌人已无能力在淮南组织布防,而且也使长江防线兵力空虚。第三野战军过江后,几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江南,4月22日渡江,5月3日就已经兵临上海城下,进一步说明,失去淮河依托的长江防线,是脆弱而不堪的。

特别补充一下,当顾祝同飞到徐州组织讨论和征求意见,到底是“守徐”还是“守淮”时,几个兵团司令中的孙元良和李弥等认为徐州的补给线太长,不利久战。而蹦得最高的就是黄百韬和邱清泉,喊的是有腔有调:“徐州既设阵地,又有粮弹储备,乃兵家必争之地,既为我所有,又何必撤退”?

守淮,不是守淮河

守淮,不是守淮河,而是指守卫淮河到长江之间的江淮地带。

长江是天堑,这个谁都知道。

但如果仅仅守卫长江,其实是很难守住的。

对方占据长江北岸,你在南岸,这个长江天堑其实等于双方共有,虽然对方打过来不容易,而你打过去,同样需要渡过长江。而如果对方占据优势的话,长江又长达千里以上,对方可以在长江上的任意位置,从容选择造船或者突破口,防守方是很难对千里江防都做到面面俱到的。

所以要想防守住长江,就需要在长江北岸建立自己的战略支撑点。这就好比一颗钉子,使得防御有了纵深,而同时有了发起进攻的可能。

在北岸有着自己的支撑点和地盘,一方面江南的人可以从容的渡江,支援北岸的防守。一方面当对方要渡江的时候,需要防备北岸军队的袭击。

所以长江下游的江淮地带,长江中游的荆州都是这样的地方,守住了,敌人哪怕打到长江边也不敢轻易过江,因为北岸还有敌人,过江了,说不定就给包了饺子到时回不去了。

但如果北岸的被突破了,敌人就再也没有顾忌,可以从长江的任何地段,任何地点选择突破,掌握战略主动,就算突破失败,也能从容退去。

农村老俗话说“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俗话说“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句农村老话是在过去纯农耕经济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的时候形成的俗语。在那个时候,形容贫苦的人都会说面黄肌瘦,大部分的穷苦人家,吃不饱穿不暖的,加之终日劳作,根本没有多余的营养让你长肉,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比较消瘦。只有极个别的富裕人家,比如过去的地主富农,他们生活相对富足,又依靠贫雇农为其耕种土地,自己不用终身劳作,所以会吃的油头粉面的,农村人都说福态。在那个时候,谁家日子过得好不好,一看胖瘦就知道。

十九瘦子九个贫,这说明瘦子里面大多数是穷人。一个不贫有精神,说明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也有的人钱人并不胖,瘦子里面未必全部是穷人,也就是说造成人身体消瘦的原因,不仅仅是贫穷,还会有其他原因,比如用脑过度,过于精明等,都可能造成身体比较瘦,所以十个里面也有一个可能例外,当然这不是绝对数,是相对的。

通常来说,人大腹便便,便会造成行动迟缓,人显得不够精神。贫穷的人因为营养跟不上去造成的面黄肌瘦,肯定也不会有精神。而营养足够,不是状态的消瘦,这样的人就显得精干,精神头儿足。他们走路如风,做事干练,往往能取得更好的业绩。不管是务农还是经商,这样的人成功的机率都比胖子和一普通的穷人大。因为他们虽然瘦,但有力气有精神,不显臃肿和蠢笨。

但是,现在时代发展了,农村的一些老俗话也过时了。现在的人大部分营养过剩,所以无论大人小孩,肥胖成为普遍现象,因时减肥成为时尚,不管农村还是城市,都在有人张罗着减肥,特别对于爱美的女姓,更是追求一种骨感。所以,现在的瘦子,并不是因为贫穷而成的,而往往是有钱人减肥形成的。越有钱的人越注重减肥,因为他们更重视保养保健,也更重视自己的体型。反倒是普通的农村人,刚解决温饱的农村人,饮食结构不注意,往往会造成体态丰满,而又不注重保养保健,不会花钱去减肥的。所以,现在再拿“十个瘦子九个贫”来说事,肯定是行不通的了,以现在社会条件来看,反倒是“十个胖子九个贫”了,大家说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谢邀。

不可否认,大多数农村俗语都包含丰富的道理,有的预测天气变化,有的反应人情世故,有的则从人的外在观察内在。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但是这些俗语有很多往往又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在当时的历史时代很有道理,但放在现在,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古代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劳作主要靠体力,没有现在的机械化,农民主要是靠天吃饭,粮食收成的好坏要看老天爷的脾气,这里面也有很多家庭很富裕,比如地主家里,城里做生意等不招人待见的生意人。而这些富裕的人家,不愁吃穿,营养跟得上,因此不会太瘦,而那些非常瘦的人,大多数都是贫困的人,营养跟不上,自然身体瘦弱。

当然了,十个瘦子里有一个不瘦,这个人营养也是跟得上的,人也很有精神,而这个人大多又是很有头脑,做事井井有条,并且非常勤劳。

所以在当时的那个历史时代,“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还是很有道理的。不过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进步,现在已经进入到发达的工业化时代,农耕的机械化也非常发达,种地用不了多少人力就能够完成。而且现在以瘦为美,人们也普遍更重视养生,吃得饱吃得好已经不是人们考虑的问题,更多的人考虑的是吃得健康。

所以在当今时代,再依据”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这句俗语来判断,已经不再适用,也没什么道理了。不过对于现在一些懒惰的人,又没什么上进心,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人来说,瘦弱不堪,毫无精气神,还是很正常的。

(文/阿冰)

感谢邀请郝说三农。农村老俗话说“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老话一般有其道理。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以前在农村,家庭条件不像现在农村有了很大改变。很多人吃不饱的情况下,导致营养跟不上,在加上还要有很多农活要做,以及照顾家庭等,所以因为贫穷原因而形体比较瘦的不少。所以在我们老家就会说到,看你瘦的跟电线杆子一样。如果有那么一两个不贫的,那么他看起来也是非常有精气神的。

当然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一定瘦人就是没钱人。这个和自身作息规律有着很大的关系。感谢你的阅读,希望郝说三农的分享能够对你有帮助作用。谢谢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瘦为美的时代,特别是女明星,体重一旦超过了90斤,一定紧张的不得了。在直播间,李佳琦为杨幂量脚踝骨,惊叹:哇!这么瘦!你怎么做到的!

但是,在古代不是这样的,古代以胖为美,尤其是唐朝,富贵女子个个丰腴华贵,杨玉环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明证。

所以,在那个时代,瘦就成了令人耻笑的对象。“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这句话意思是:十个瘦人当中,有九个出身贫寒;有一个不贫的,也是富贵人家怎么吃都吃不胖的那个,虽然不胖,但是家里有钱,营养不缺,所以看上去很有精神头。

在过去,只有富贵人家才吃得起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养尊处优,身体自然丰腴,所以,在那时,丰腴是富贵的代名词,人们便纷纷效仿,均以丰腴为美。

那时的老百姓,用尽体力,艰苦劳作,又加上苛捐杂税,沉重的徭役兵役,他们怎么能胖得起来呢?别说山珍海味了,就是温饱也是奢侈的想法啊!“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对劳动者最逼真的刻画。在过去,富贵人家是瞧不起瘦弱的老百姓的,虽然他们搜刮的尽是民脂民膏。

现在的人就很矛盾,一方面他们大量摄入糖和地沟油,另一方面就整天喊着“我要减肥,我要减肥!”甚至有的人刚刚90斤,就宣布:从今天开始,每天只吃一餐!

其实,过胖和过瘦都不是美,健康才是美。合理膳食,讲究营养搭配,有规律起居,科学地锻炼身体,才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朋友,不知道我说的对吗?欢迎交流。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