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石展很有吸引力,现在感觉没了,获奖证书也没了含金量,为什么,你们的乡村有没有修族谱,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自己姓氏的族谱

访客52024-03-18 21:25:29

以前石展很有吸引力,现在感觉没了,获奖证书也没了含金量,为什么

石展,可以说是奇石聚会的地方,亲眼目睹奇石的魅力,开拓视野,是提高赏石层次的最佳圣地。

以前石展很有吸引力,现在感觉没了,获奖证书也没了含金量,为什么,你们的乡村有没有修族谱,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自己姓氏的族谱

以前的石展充满活力,可以说是魅力四射,奇石层出不穷,是许多藏石玩家必去的地方,一些奇石从未露面,在这里可以大放异彩,一现成名。带动了奇石经济蓬勃发展,加上一些有实力的专家为石点评,以及估价,让喜欢石头的朋友为之倾倒。

现在的奇石市场和以前冰火两重天,偌大的奇石市场,本应该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可事实确实寥寥无几,这是当今奇石市场的真是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几种。

一。网络,相信大家会有所感觉,如今的网络有多发达,不止是实体店,各行各业都受到一定的冲击,奇石市场也一样,以前我们见奇石的第一现场,可能会是奇石市场,石农把奇石放市场供有缘人挑选,所以,才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爱好者,而我们现在,目睹的却是石头的出处,或是戈壁滩或是某个河流,或是捡石头的全部过程。线上交易,也造成奇石市场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二炒作跟伪专家。

一方奇石应该有它的价值所,可有一些伪专家,对本来平平无奇的石头却估出天价,甚至颁发证书,让人感觉这些证书有些可笑,不足一提,久而久之,对奇石市场的信誉造成不良影响,爱好者已司空见惯,对奇石市场这种伪现象也不以为然。

三,漫天要价,爱好者都 深知,奇石无价,全凭自己的喜爱程度,有些市场把从石农手里一百元结缘的奇石标价几十万,真是让人望而却步,真不知道这样的奇石究竟奇在哪,难道是其石的标价不成。一方好的奇石自然会有人欣赏,但这种挣钱心切的做法,会为奇石的发展的前景蒙羞。

四,假货层出不穷,人工为奇石造形象,加以配色,完全失去了奇石原有的天然面貌,卖主却打出天然奇石售卖,让一些刚刚步入奇石圈的朋友捶胸顿足,这也为奇石市场的明天埋下伏笔。


现在的石展都与经济利益挂了钩,参展要交入场费,有的石头不是精品也想要个名头,就要想法托关系找评委请客送礼,特别是县市级的石展,往往都是关系展,看谁的关系硬,谁的石头就是金奖,所以,观在的获奖证书含金量很少,它就一纸证明,与石头是不是精美奇石没有关系!实际真正玩石头的要不要证书无所谓的,只要真心喜吹,不在乎那张纸的。

我参加了四次当地县级奇石协会所组织的石展,没有一次获奖(安慰奖也没拿过),通过这4次的实践总结:再去参展就剁手。如果我参展的石头确实太差,我也就认了,但事实不是这样。亲眼所见第3届石展中金奖是一块人造石(玩石者都能辨识),多个没有看点又看不懂(众多石友的共同评价)也不值得看的地基石(名字起的很大气)都一一获奖,石友们喜欢的看好的雅石基本上都没有获奖。

石展中从未获过奖,在石展外我的口碑还是不错,其它县市的奇石协会来我县交流时,老会长(是创会者,不在任)都会把赏石点设在我家,从没去过拿大奖和多项奖的玩家家中观赏,什么原因大家都知道。每当省市举行大型石展时,总要动员我,让我给本协会捧捧场,我拒绝的理由很简单:我没有好石头,小县的石展都不具安慰奖级,再去大展只能砸场,还是大奖得主参与的好。

在本县奇石协会我也任过常务理事(也曾经给过副会长的头衔,我婉拒了),当地玩石者都是朋友,石展评奖的套路我略知一二。在石头还没有拿到展厅之前,奖次已经定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开奇石店的老板依次排位(表面上邀请了砖家评委来打分,只是装装样子而已)。在媒体某些圈子,圈主给奇石评定精华都在玩套路,给许多只配做地基的石头(无法称奇)给了精华,而真正的雅石什么都不是。

我就谈谈小协会的石展情况,市级、省级、国家级以及网络石展从未参加过,有没有套路我也不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几次石展以后我就从奇石协会退出了,不再与协会往来。自己依然捡石玩石,远离名利,与世无争。以上是个人拙见,谈的不当之处还请雅正。

发几张本所捡的石头照片与各位石友共赏。


本人参加过多次石展,主要是费用大,一是每块石头的参展费,少则二三百,多则五六百或者上千,大老远跑去了带一两块不只顾,带个五六块参展费就得一两千元。再加上在当地的吃住费用,来回油钱过路费,这一趟下来费用都得好几千元,况且石展上成交量也不大,往往白摆了几千元。不过像重庆石展还是比较人性化的,替石友们着想,给参加石展的石友提供几天的免费吃住,还是为广大石友省下了一部分的开资,也有的石展免费的,很好!完全是替石友们着想的。

再个说说石展的评奖,许多石展都有人情奖,关系奖是难免的,但也不可太不像话,让普通的石头得奖的话,会让广大石友骂声一片的,我觉得既然大家都交钱了,就应该以精而奖!不过也有好多石展是根据石头的实力好坏,真正让精品石得奖的。下面我有几方在各次石展上获得大奖的美石,大家看看评奖的水平如何?

石展以及奇石评奖的以前、目前和将来,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记得十几年前西宁市第一次办石展时,放到了新建的省博物馆前的广场上,那是我们这个省会城市最大最新的广场,石展规模很大,展区布局也很规范,石展期间人流熙熙攘攘,人气很旺,真像过节一样。

那时候的石展很有吸引力,不但对石友们有吸引力,对社会各界都有吸引力。主要原因,一是当时的奇石收藏和奇石展会都属于新鲜事情,玩石的心劲足,不玩石的好奇心大,参与者可以说都是喜气洋洋的。二是当地政府把举办奇石展作为发展奇石产业的大事,举办方把办展当做宣传奇石文化的大事,相当重视,认真负责,几乎没有谋利行为,从办展到评奖,不搞虚头巴脑的事情,石展质量和评奖质量都是非常高的。

那次西宁石展,把关严,参展的好石头多,但当时人们的购买力较低,虽然人气很旺,但最后还是出现了奇石严重滞销问题。怎么办?政府有关部门动员各个单位买!虽然大多数单位因为不需要而没有购买,但这种为参展者高度负责的行为,暖了人心,树了良好形象。

这样比较一下,现在一些石展的问题症结就非常清楚了。

今后的石展以及评奖,我想应当借鉴一下西宁石展的经验,主动接受政府文化旅游部门的指导,主动邀请文化旅游部门派人全程参与、监督,用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规范化运作方式,提升石展和评奖的质量。在这个基础上,再采取一些具体的好办法,力争好结果。

如果您认为青海老李,说得有理,就敬请加个关注,给我一些支持。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若侵权,告知即删。

你们的乡村有没有修族谱,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自己姓氏的族谱

我们村都姓马,并无杂姓。我大侄子喊他小老表都是马什么,也是闹出了一波笑话。对姓氏族谱的了解,还是源于我的叔叔马培刚,他整理了我们村的村史,文笔厚重,逻辑清晰。我这里借花献佛,希望更多的马氏宗亲们共同探讨一二。

《项城马氏家族考——马培刚》

马氏家族,在项城乃是名门大族,初步估计目前已超过三万人,排在张、王、李、赵、刘、田后面,名列第七。六百年来,人丁兴旺,富甲一方,良才辈出。明清时期,项城考中进士者共计43人,其中马氏独占两席。正如辈分所云:可谓“德振书香,式祖培良”。

马鸣銮,清康熙十五年(1676),第3甲42名进士。

马斯和,万历甲午庚戌进士(1599),河南,河北两省第一名及第,任山西省汶水县知县,刑部掌印郎中、明礼部侍郎。

马文铨,万历甲午乙榜进士第一名,任山西河津知县。

马秀芝,清光绪准进士,举人大挑入围,任广西武宣知县。

举人不计其数,秀才更是遍地开花。仅博主本村马楼就出举人一名,马三进,教谕。拔贡数名,马庚寅、马庚午、马献寿、马献诏、马玉鸣、马千里;监生:马庚申,马兆赢;廪生十人以上。如武廪生马国仁、文廪生马鏕......等等。

其中马献廷被封为例赠修职郎; 民国时期,丁集出了个抗日名将马式彬师长,永丰乡马楼村也出了个马氏三杰(亲哥三,两烈士),分别是鲁西招兵处上校团长马式彪、国名革命军三十军少校营长马人俊,上尉连长马人杰。后二人均牺牲于抗日战场。

马氏一族,原籍南京金陵府句容县。始祖讳义方自元朝迁居项城,结庐建墓,碧霞西东,官会店右,有田可耕。已六百九十余年。明宣德立为项城虹河南岸,今大吉寺之西坟墓犹有存焉。二世祖、容泽公、生男三丁、次公名璵、卓荦性生、政治有声、诖误迁滇省。老萱在堂、念子伤情、季子名璘、母命南行、一去不返、流寓昆明、马璵於洪武十年,以贤良除授卢州府和州通判,洪武十七年为尅减事问发云南大里卫中后所,天顺八年调发腾冲卫守御千户所军。

嘉靖二十八年十一月内,兵部尚书王勘合为获功事将斌升授冠带总旗食粮管军中间,不致隐漏今蒙取供所供是實。祖珣公,独居项城、世有簪纓,生齿渐盛、书香振起,后人继起,振振绳绳、金华佐理之也。分袂云南诗;一去云南万里迷,此行何日是归期。巍山接汉人踪少,渊水连天涯信息。稚子牵裳情难舍,老萱忍泪怕分离。愿天赐我宁家早,拜献雪羊答上帝。国有史、县有志、山有脉、木有本、水有源、族亦有谱、人为万物之灵岂,无追本思源之心耶,族之有谱,不惟用以联亲疏考世系俾,后世之子孙,知其族之渊源抑且使先祖之德范懿行。

吾马氏历经四次续谱,首次续谱于明朝宣德元年。

1426年创修者吾八世祖马斯臧,字善夫、号南圜、增广生员应封文林郎。生五子,长子文炳,字瞻南岁贡,任陕西省山阳县儒学教前汝宁学训导。次子文焕字望南岁贡。三子文煐字指南庠生、四子文煌字肖南、太学增寿官。五子文烇字振南、号羲符、万历甲午举人,任山西省河津县知县,创修者马斯和、字动之、号继竹、万历甲午庚戌进士,任刑部掌印郎中、前山西省汶水县知县。明礼部侍郎,生平有许多著述、流传于世《来虹楼诗集》和清净一得语两部项城县志《丽藻志》、《瑞莲赋》康熙二十九年项城县志有载。

二次续谱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倡修者、万松、书凝。

三次续谱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

倡修者、从宽、书成、蕙芝、心乐、马秀芝谱名香蔚、字瑞宇、号春圃、同治癸酉拔贡,庚辰大挑一等花 翎任广西省武宣县知县。

四次续谱于1988年。

倡修者、香宇、良知、万起、培廉、培忠、祖芝、因吾马氏人口倍多,宗支繁衍、门庭光大、居异遣散 、长达云南、潢川、商城、山西、太康、登封等多个省市。为我 马氏代代相承,发扬光大所以今修谱。字派从道光二十七年(今1847年)以十五世始,(15世)德振书香,式祖培良,克敦孝友,永庆家祥,修御崇善,保太安康,鸿光吉照,景运从尚

因潢川商城属吾族人,因官员功名甚多,字派从十五世始另条例。士步方正、人心恭城、克敦孝友、永继家声、修御崇善、保太安康、鸿光吉照、景运从尚。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同族同根、血浓于水、寻根谒祖、高潮迭起、姓氏文化、重视家谱、尚忘祖先、瞻之在上、下蕙子孙、矢志不忘、后世子孙、百业兴旺、经济振兴、品德弘扬。为继承先人意志 ,访查先祖后世人。为家谱行走四方,传流后世万万春。

各种资料表明,马楼村的历史不会超过325年,大概在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前后(公元1693年左右),也就是说马楼始祖马世忠(项城马氏十二世),在公元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后迁入马楼的;目前,我们村最长的辈份为“式”字辈,为5人,最冕的辈应该排到“庆”字辈了;确实现在很少有人关注和了解这些了,但是这些流传有序的传统,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和完善的。

如果你是马氏宗亲欢迎沟通交流,寻根问祖,文化传承!

我们映雪堂孙氏家谱每十年修谱一次。修谱就是让后代了解家族历史,了解姓氏起源,了解族群的杰出人物,传承家族风范,更好地为国效为,创造出更輝煌的奇迹。

有人不重视祭祖,更不关心修谱。还有人错误认为祭祖修谱与己无关。这些人实质是麻木不仁,精神世界空虚,没有发展眼光。导致这些人后代颓废,无好前程。古人云:要得旺,祭祖上!

建湖冈东孙氏映雪堂是从孙书始祖(乐安堂)传承下来,只到孙康映雪成儒才立分支曰映雪堂,乐安世泽,映雪家声。是家祠对联。洪武年间从苏州迁徙上冈北杨巷,天威公为盐城的始祖(天威公兄弟五人均迁盐城,在盐有各分支)

我族祭祖有規范仪式,关键是族长训话倡导家风很特别。

祭祖修谱还将继续下去!

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族谱是史志的补充。什么叫国家?许许多多的家族组成的政权机关,没有家哪来国?国不强家不保。国好比宫殿,家好比砖瓦。国史重要,家谱也重要。国家鼓励家族修谱,有条件有能力的都可以修。经费由本族人众自愿捐献,花费不多。

诚邀回答,我们北方也没有修家谱。上次修家谱也就是2000年的事情。快20年前了,北方人现在宗祠都大部分荒芜了,也没有人去打理。

我们那里的规矩,一个家族里面的,必须是年纪大的人来主持修家谱的事情,也就是族长。以前多子多孙的50年代,60年代。一个家族都有一房,二房,三房的,兄弟姐妹比较多。所以修族谱就派一个代表,然后去宗族祠堂,把自己家的长子的姓名录入家谱。

要准备一整只猪,还有各类得祭品,焚香叩拜。由于年代久远,我记得第一次去祖庙的时候,也是在很远的地方。然后大该有一千人左右。按照辈份一次排开。坐席也有规矩。按照我的姓氏,朱来说,我们的姓氏辈份这样排 :

文成保士尚,业俊佐朝光,传道师先杰,存仁保后良,值基征得重,永祚启贤昌,定有宗风震,万古继贞长。

一代人需要取一个大号,也就是辈份号。我爷爷是佐字辈的,我爸是朝字辈的,我是光字辈的。按照以前的习惯,结婚了需要把自己的名字改过来,所以我应该叫朱光X,但是现在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了。

修族谱的时候,发现,原来隔壁的村子里面,和我们是一个祖先,甚至是也不知道什么地方的人,也和我们一个祖先。我们这一支朱氏,是从安徽省那边迁徙过来的,堂号我给忘记了。在老家我们家的辈份比较高,懂规矩的小孩子都给我叫爷爷,或者叔叔。

这些年,祖庙大多废弃,加上人们忙。每年清明祭祀祖先,扫墓。基本就没有什么族谱的概念了。反而广东,福建,南方人比较重视了,

根据实际情况,修谱时,女性只适宜在父亲名下注明,不应列单项。其因,一是婆家入谱了,其子孙都在“那边”;二是离婚率太高,再婚也是比比皆是,谱中如何记录?怎不能写“适某人,再适某人,又适某人”吧?虽然一女不事二夫已成过去,但这样据实而录,家族大概很难“通过”。

上世纪九十年代修了一下,去年修了一下,纯粹就是为了赚钱。古时有六十年一修谱的惯例,也符合实际需要,再长就生殁葬就易混乱了。现在各姓都修通天谱,希冀于一统世系,但基本上无成。想想也对,姓姓追溯炎黄,本身就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结果劳民伤财者众,还将家族历史的本来面目改得全非,得不尝失。表面上皆大欢喜,实则自欺其人,虽然有些人的世系存真,但大部分人的都是攀附名门,错追乱系,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唐以前谱属官编续,不允许私造,是件很严肃的事情,高门大族很重视自己血脉传统,并以为傲,政治上也形成门阀制度来加以保证。有时皇帝对之也无可奈何,皇亲国戚都不给面子。士族起源于三晋贵族,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世为豪族,皇帝也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坐稳江山。现在各姓用的的都是那些士族的世系,有些还随历史的动乱残缺不全,想想就好笑,现在人真的是在造谱。本人老谱为民国八年九修谱,至少自唐至今先人生殁葬记载清楚,保存有留侯良公勒命圣旨这很难得,北宋端阳殿大学士状元泾野吕蒙正撰原序,说明宋时已放开谱系的修撰。能确切追唐的已属凤毛麟角了,更何况追至炎黄。追至张良的都出错厄,到春秋侯公更让人更不踏实,虽传说族源可取信,世系不一定就确切,一毫勿或是原则,但近现代胡编乱造者众,深研细究少,到头来自欺其人而己。兹述修谱之弊病,为的是孝子贤孙能正确看待自己和家族的历史,不人云亦云,自欺其人。秉持一个正确的史观,就显得很重要了。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