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吗-南京市临江高中毕业证图片大全

访客42024-03-23 09:26:24

刘备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吗

泻药,我是以史为鉴。

刘备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吗-南京市临江高中毕业证图片大全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一般白手起家的皇帝,都会给自己找一个正当理由和高贵血统。比如唐代的李氏家族,称自己为老子的后人。

那么刘备自称的中山靖王之后,是真的具有汉室宗亲的血统,还是刘备称帝之后,史官为美化他而伪造的?

我们首先来看看中山靖王是一个什么人。

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哥哥。封国中山国在今天河北保定一带(刘胜墓就在保定满城),刘胜一生别的不会就会吃喝玩乐生儿子,在刘胜五十三岁去世(前113年)时已经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

除了继承爵位的,其他儿子们基本上都在汉武帝搞的“推恩令”之下自谋生路去了,但是就算如此,这个中山国一直延续了正个西汉,直到王莽的时候才算断绝。

我们再来看刘备。

大家都知道刘备出身涿郡,就在今天的北京附近,而且虽然刘备幼时因为父亲早亡,只能和母亲织席贩履维持生计,但是许多人忽略了在涿郡可是有一个刘氏大宗族存在的。刘备的父亲、祖父也是当过官吏的,这是不可能伪造。

三国志里面有多处记载刘备所属的刘氏宗族势力。

1、三国志有记载刘备父亲和祖父

三国志里记载刘备的父亲刘弘,祖父刘雄世代都是官吏,刘雄都当了县令了。

而且刘备的祖上并不是说到中山靖王刘胜就不可靠了,三国志里最起码记载刘备这一支来源是刘胜的儿子刘贞。因为汉武帝搞了一次大规模的罢免,本来是涿县陆城亭候的刘贞没了爵位,于是这一支就在涿郡世代居住。这是经得起卢植、曹操、公孙瓒、袁绍等人考验的。

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2、刘备所在宗族势力还是很强大

刘备因为幼时父亲早亡,穷到织席贩履,但是这种日子也没过几天,等到刘备长大一点要读书了,刘备母亲已经有能力将他送到当世大儒卢植手下求学。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事情,必须借助于宗族的势力。刘家要是不是汉室宗亲,能有这么大的能量?

当然刘备的学费还是同宗刘德然同学家里出了一大部分的。

3、同时代人的认可

无论是曹操、袁绍、公孙瓒、陶谦、孙权、刘表、刘璋都没有对刘备的身世提出质疑。

刘璋部下张松在劝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的时候说道:

“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三国志》”

张松劝说刘璋:刘备是您的肺腑啊,您要和他多多交流。

如果刘备不是汉室宗亲,张松也不会对刘备这样说话。

所以综上所述,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是毫无问题的。

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备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份,并且在向其他人介绍自己时,总是不忘加上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的解释,也得到了汉献帝的承认,因此人们都称他为“刘皇叔”,那么历史上的刘备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呢?


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那就先来扒一扒刘胜这个人,他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哥哥,他被汉景帝封为中山王,他的封地大致范围就是如今的河北保定到石家庄这一带,刘胜此人生平没有什么野心,不喜欢争权夺势,就喜欢安分守己的在自己的封地里吃喝玩乐生儿育女,他可谓是最高产的诸侯王,他一生拥有无数个老婆,生有接近200个子女,儿子就有120个,刘胜自己都搞不清楚这些孩子谁是谁了,总之他的后代族群非常庞大。

正是因为刘胜的后代庞大复杂,因此刘备就以刘胜的后世子孙自居,既能彰显自己的皇室身份,而且就算有人来质疑他的身份也无从考查。


汉朝为了削弱诸侯权利,便实行了分封制度,原来的封地都是由嫡长子继承,后来改为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给不同的子孙,这样就削弱了宗室王侯,诸侯的势力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其中小门小户的皇室子孙也逐渐沦落到了和平民百姓一样的地位,这也是为何刘秀在起兵前在贩卖粮食,刘备起家之前以贩鞋织席为生。

刘备幽州涿郡涿县人,这个地方正好处于中山靖王刘胜的封地之内,这样他的身份就更加合理了。其实刘备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备需要一个名号来完成自己的大业,可以说这个皇室正统的身份对于他来说太重要了,有了这个身份,他就可以一呼百应,有极大的号召力。


那么刘备为何要说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而不直接说自己是刘邦的后代呢?如果直接说自己是刘邦的后人岂不更加令人刮目相看了?

能够直接称自己是刘邦的后代的,一般只有继承了帝位的那一支才会说自己是刘邦之后。

在汉朝分封过的中山王很多,总共有十个人,刘胜只是其中之一,所以要对别人说清楚自己的出身来历,就必须说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同样刘备在正式当皇帝之前,只能以中山靖王为祖宗,只有当汉献帝退位之后,刘备正式称帝,以汉朝正统自居了,这时候才能祭祀汉高祖,以汉高祖为自己的祖先。


刘备之所以常在别人面前提及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无非是想说自己是皇室家族的人,根正苗红,有皇室血统,在曹操等人面前能抬高身价,那时人们重视身份,,和献帝是宗亲,你说大众会偏西谁?只一句话就顶你奋斗几十年,刘备不笨,这么好的便宜他能不捡。


在中国古代犹其是皇族仕家,权贵名门旺族比较崇尚先贤祖宗,传承命脉,刘氏宗族多子多福,支系繁殖,根系清正,苗红根正。汉高祖刘邦育有八子两女,除刘盈继位外,多数嫡子为吕后而加害。簿太后因为人低调不善张扬而苟活,其子刘桓便是其后的汉文帝,汉文帝育有两子,一为刘启,二为刘武,启为汉景帝,武为梁孝王。汉景帝后妃众多,育有十子三女,中山靖王刘胜便是声名显贺的皇亲国戚,所以子传孙孙传嫡孙玄孙,皆有脉络所表,不会遗乱,中山靖王之后,后因祸降为侯,子孙繁茂开枝散叶。到刘备祖上时,其爷爷在东汉当过太守,由于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刘备父亲也只作过县令一职,但其父早亡,家道中败,他也只能背着皇榜以织席贸易为生,在今天刘启一族仍香火不断,国家予以无尚荣宠。凡皇家之事,宫中必有宗谱为签查便知,因而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是不会有假的。


对于三国中刘备是否是中山靖王的后人的说法,是真的。先撇下一笔难写两个刘,500年前是一家的说法。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汉景帝阁下的玄玄孙,由于年代久远,分支越来越多,越分门户越大,刘备这一辈就疏远了。往上排一排还是沾皇亲的。因此说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后人的说法是真的。

刘备起码名义上是中山靖王之后。

《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备出场时,书中就介绍他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一说法当然不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的,《三国志·先主传》里也同样提到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而刘启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这么算起来,刘备自然就是刘邦的后裔之一,真正的汉室宗亲。不过现在网上有不少人对刘备汉室宗亲这个身份感到怀疑。他们认为刘备家中贫寒,丝毫不像是宗亲之后。而且刘胜子嗣众多,繁衍到东汉末年时数量更是惊人,想要冒充他的后裔并不难。所以刘备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非常可疑。

那么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的说法到底是否属实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首先中山靖王刘胜确实子嗣众多。班固的《汉书·景十三王传》里提到,刘胜共有儿子一百二十多个。

(刘)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

而按照《史记·五宗世家》的说法,刘胜是有子孙一百二十多人,并非单指儿子。

(刘)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

不过不管这两个说法哪个更为准确,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刘胜的子孙数量很多。而刘胜死于公元前113年,刘备则生于公元161年,两人之间差了差不多有三百年。这么长的时间里经过不断生息繁衍,刘胜的后裔数量更是惊人。

另一方面,古代也确实有不少人喜欢攀附名门,给自己找一个显赫的祖先。从刘胜到刘备,期间经历了王莽之乱,不少家族的族谱记载出现缺失,给了不少人攀附名门的好机会。而刘胜因为后裔数量多,便于冒充,也就成了刘姓攀附的重灾区。到了东汉末年,很可能有不少假冒的中山靖王之后。所以网友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包括刘备的敌人在内,从来没人说过刘备假冒汉室宗亲。连曹操气急了也只是骂刘备是个“卖履舍兒”,嘲讽他早年家境贫寒,而不是骂他假冒皇亲。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按照《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原本和族人一起住在涿郡涿县。刘备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那么他的族人当然同样也宣称自己是刘胜的后人。而刘备的祖上一直在州郡里当官,“世仕州郡”。像刘备的祖父就在东郡范县当过县令。虽说刘备的祖上没有出过什么大官,可是东汉时期很注意一个人的出身来历,如果涿县刘氏汉室宗亲这个身份没有得到官方认可,那么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人能出仕为官。

因此不管刘备和他的族人是不是刘胜之后,至少在当时来说,大家已经认可了这一点,承认他们是汉室宗亲。也正因为如此,刘备尽管因为父亲早死,家境贫寒,早年只能跟着母亲“贩履织席”维持生计,但是依然能算寒门出身,可以拜卢植这样的名士为师,还能和公孙瓒结交,曹操也不会对他的出身挑刺。

不过刘备汉室宗亲这个身份对他的帮助,也就是如此了。刘备和刘邦之间毕竟时间间隔太久,因此就算他真的是中山靖王之后,和刘邦的关系其实也已经很遥远了。更何况经过四百多年漫长的时间,东汉末年汉室宗亲的数量及其庞大,因此这个身份对于刘备的帮助也很有限,他后来能三分天下,还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实现的。

肯定是靠谱的,汉朝有个官叫宗正,每年都会统计宗亲人口的,也会写家谱,冒认汉室宗亲是要治罪的。刘备肯定不可能一个人这样说自己是汉室宗亲,他家族肯定也会说,而且刘备他爷爷举了孝廉,他爸爸是县吏,这些人的资料政府肯定会有。刘备自己也是东汉大儒卢植的徒弟,卢植也是刘备同乡人,卢植恐怕也知道刘备家族,要不然也不会平白无故收他这样一个织席卖履的做徒弟。

还有刘备尽管本人跑到四川去当皇帝了,可他是有个家族的,他整个家族的人都还在幽州涿郡,这可是曹操的地盘,曹操一查不就知道了?这么大一个家族,查这种事还不简单?要真的是假的,曹操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把柄,直接叫陈琳写一篇讨贼檄文,刘备兴复汉室的口号不攻自破。到时候又有谁跟着刘备这个乱臣贼子兴复汉室呢?

《三国志》里直接写出来了刘备家族的族谱,刘备确实是中山靖王后人。怎么同时代的古人都没怀疑过,现代的人看了点阴谋论和地摊文学就开始怀疑了呢?

还有关于皇叔的身份,史书上从来没有这个,这个完全是《三国演义》小说里的虚构,另外附上刘备族谱。

最后为什么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后代,首先中山靖王生了120个儿子,子孙满地,其次中山靖王封地在中山国(保定),而刘备家在涿州市,距离很近,很明显刘备家族就是从保定迁到涿州的。

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朱元璋杀掉30个,还剩下的4人是谁

八八是非多,扒扒就一车,今天继续开扒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极富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勤政爱民的贤君,因为他特别注重民生,体恤百姓,严惩贪官污吏。可是他也有让人们厌恶的一面,他为了能将自己的江山更好的万代相传,残忍杀害曾经陪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们,手段极其残忍。

他是个疑心极重的人,题目中也说了,那些曾经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个好兄弟,在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被朱元璋杀掉30个,最后只剩下了4个人。

真实历史没那么夸张,他杀功臣是真,但杀的大多都是居功自傲、横行乡里、顶风而上、降低道德标准的不开眼的哥们。另外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等人是因病亡故的。

假如一定要找出四位安逸终老的例子,应该是以下四位。

第一位是信国公汤和,他是朱元璋的老乡,也是朱元璋进入军队的介绍人。汤和与朱元璋是从小到大的玩伴,参加起义军也早于朱元璋。朱元璋加入起义军时,汤和已经是一位小头领,但汤和对他依旧十分尊重,军官哈着小兵,对朱元璋言听计从,甘愿接受朱元璋的指示,成为军营一景。

如何没有汤和的这种帮衬,可以想见,朱元璋上位当领导不会那么快。

朱元璋在义军队伍火速蹿红,而且职位混得比汤和还高,汤和一点也不吃惊,不但不嫉妒,而且一如既往地拥戴朱元璋。

朱元璋打下江山以后,开始对大臣们进行封赏,论战功和资历汤和都可以封更高的官职。但他只被封了侯爵,但汤和对此却毫无怨言,他欣然笑纳,随遇而安。

他还不参与任何政治派别的斗争,采取中庸之道。

汤和跟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朝夕相处,所以他对于朱元璋的为人和性格最知根底,后来他干脆就没等朱元璋开口,溜溜地就把兵权交出来,说自己已经年迈,想要回家养老享清福。

汤和说到做到,回乡以后就是养老去了,没人听到他议论过朝政,低调到像一粒微尘。因此,朱元璋对他就没有了疑心,对他彻底放下心来。

正是因为汤和的大智若愚,他逃出朱元璋的清算,安享晚年,死后还受到了追封。

第二位是武定侯郭英,他从朱元璋起兵开始就成为朱元璋的卫士。他一生身经百战,伤痕遍体,为人小心谨慎,智勇双全,忠心耿耿。

郭英在侍奉朱元璋的过程中也是诚惶诚恐,从来都没有犯过错,又因他是宁妃的弟弟,所以朱元璋对他也是比较信任,但郭英并未因此而觉得自己有多厉害,放松对自我的要求,反而为人处世更加谦虚。

朱元璋也曾评价他是个忠诚朴实的人,自然对他就没有杀戮之心。

第三位是西平侯沐英,朱元璋的养子。

沐英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就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朱元璋夫妇待他如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教他读书识字,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

沐英聪明敏悟,处事果断,解决问题很有一套策略,没有任何疏忽遗漏,马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能,深得朱元璋器重。

明朝建立后,他就跟随傅友德、蓝玉平定云南,之后一直留守云南。守护大明朝的西南半壁江山,由于远离政治中心,所以朱元璋也没有对他有疑心。

他知道皇太子朱标死后,哭的十分伤心,两年后也因生病去世。

第四位是长兴侯耿炳文。

耿炳文承袭父职,一生可谓是身经百战,战功显赫。后来,耿炳文就驻守长兴十年之久,多次以寡敌众,经历大小战争十余次,却从来没有丢失过长兴,足以看出他是一位防守型战将,朱元璋当然也了解他这一点。

进攻型的蓝玉等人可以杀,最后留下防守型的耿炳文,不排除是为了替他的后世子孙守住江山,说白了,还是朱元璋觉得人家有利用价值。

看了半天我们会发现,他们哥几个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性格上不居功自傲,生活上严于律己,政治上不结党营私,业务上能力未必突出。漫说是朱元璋,换成任何领导,都喜欢这样的下属。

34人,杀掉30个,还剩下4个是谁?

题主这34人,应该是指朱元璋论功行赏的6公爵,28侯爵

6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魏国公邓愈

28侯爵: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郭子兴

韩国公李善长,在七十七岁时,因为胡惟庸案被朱元璋事后问责,除了两个孙子,全家七十多人,被一并处死

魏国公徐达,他的死处在争议,《明史》记载病死,《翦胜野闻》记载是徐达病重,朱元璋赐给徐达蒸鹅,徐达不得不吃,吃完就死了。就算野史说的是真的,个人认为,也不算朱元璋杀的,毕竟那时候的医学,还没有达到特定食物的高度

郑国公常茂,这货就是传说的命好,常遇春死的太早,让他得了好处,没什么能力,后来被朱元璋罢黜,让他弟弟做了郑国公,罢黜后四年去世,估计是被自己傻死的

曹国公李文忠,1384年,46岁时病逝

宋国公冯胜,这货功高震主,不知收敛,好几次因为小事违背朱元璋心意,1395年,被朱元璋赐死

魏国公邓愈,1377年,40岁时病逝

其他的不一一列举了

这34个人,去世,最多的原因就是1380年胡惟庸案发,以及1390年追责

唐胜宗、陆仲亨、顾时、郑遇春、费聚、朱亮祖、赵庸、黄彬,这八个人是胡惟庸案牵扯到的,分别在案发时以及追责时被赐死

胡美、傅友德,两位是随便找理由弄死的

周德兴、廖永忠、耿炳文,三位都是自己作死,僭越礼制死的

其他的大都是病死或寿终正寝

有意思的,34个都是武将,却只有曹良臣一个战死

所以并不存在杀掉30个,加徐达16个,这也不少了

当然,后期的朱元璋猜疑心比较严重,除了英年早逝的,其他人也都战战兢兢,除了汤和活到1395年,其他的都在1390年之前去世了


朱元璋确实是一个非常冷酷的人,对于手下的大臣,特别是贪官污吏,剥皮充草等酷刑从不手软,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要说朱元璋杀害杀掉30个功臣,只留下4个,纯属清朝故意妖魔化的。

朱元璋真的曾“炮轰功臣楼”吗?

朱元璋打天下时有很多的开国功臣,但是最后得到封赏的大致有34个,其中有六个人封为国公,其他大将封为侯爵。

后世记载,甚至是小说里,这些功臣被朱元璋杀掉了足足有30个,甚至还出现了“炮轰功臣楼”这样的说法,荒唐可笑。

因为明朝的开国功臣没有一个是被烧死的,大多数都是因为常年征战,伤势过重而死。

朱元璋杀掉的开国功臣都是怎么死的?

明朝牵连开国功臣的两起最大的案件,是“蓝玉案”和“胡惟庸案”。

虽然明朝的很多开国功臣都受到了朱元璋的赏赐,家里面有免死金牌、丹书铁券,但是因为这两起案件是谋反案,不在免死之列,很多开国功臣受到牵连而死。

但是要说只剩下四个开国功臣,实在是太夸张了,徐达、刘伯温、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等人都是在明朝建立以后病死的。

朱元璋贫困时在凤阳老家,遭到吝啬对待的地主刘德,都能够得到朱元璋得赏赐,对于没有威胁的、听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实在没有必要一心铲除。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帝制时期的开国皇帝,若是列一个最不容易排名榜,朱元璋绝对是榜首。与刘秀,赵匡胤这些出身贵族的人物不同,他是真正的草根出身,从乞丐逆袭到皇帝,其中心酸不言而喻。

但也正是因为帝位来之不易,朱元璋才更加小心谨慎。为了替自己,替后代守住江山,他得天下后对功臣一派大开杀戒,其翻脸无情的程度怕是只有刘邦能之比肩。

所谓乱世出英雄,朱元璋打天下时正逢乱世。他底下人才济济,大家耳熟能详的常遇春,徐达,蓝玉都是朱元璋麾下的悍将。

明成祖朱棣继位以后,列出一份功臣名单,被称为《明初功臣表》。在这份长名单中,共出现一百五十位功臣,其中公爵二十五位、侯爵七十九位、伯爵十二位、子爵十一位,以及男爵二十三位。

朱元璋善于拉拢人心,在打天下的时候绝不轻易诛除大将,但得天下之后就没那么好说话了。这上榜的一百五十位功臣,曾辉煌一时,但平安度过洪武皇帝一朝的却并不多。

在公爵一行人中,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和凉国公蓝玉,都在朱元璋称帝以后被以各种理由发配、赐死或直接诛杀。

在侯爵一行人中,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长兴侯耿炳文、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南安侯俞通源、永嘉侯朱亮祖、临川侯胡美、宜春侯黄彬、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永城侯薛显、永平侯谢成、怀远侯曹兴、晋宁侯叶升、景川侯曹震、崇山侯李新、普定侯陈桓、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全宁侯孙恪都因为直接犯事或被牵连而被杀或被削爵。

他们主要死于胡惟庸案或蓝玉案,其中俞通源、侯陆聚、侯薛显等人因在事发前就离世,所以只被削爵。

在伯爵一行人中,徽先伯桑敬、忠勤伯王广洋因罪被杀。

而在子爵和男爵一行人中,获封者大多都是早年战死于沙场,后来才得到朱元璋追封的。

在以上所列的惨死名单中,有不少都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1370)所封的六公、二十九侯。

用《明太祖实录》里的话来说,这次分封"非出己私,皆仿古先帝王之典筹。之二年以征讨未暇,故至今日,思昔创业之初,天下扰乱群雄并起,当时有心于建功立业者,往往无法以驭下,故皆无成"。也就是说,能在这次获赏,那都是货真价实的大明功臣,是朱元璋欣赏的重臣。

朱元璋诛除功臣自有他的道理,用他对朱标的话说,那是在帮朱标扫清障碍,不过在功臣名单里还有一些大臣,如耿炳文、汤和、郭英和沐英未被朱元璋猜忌。

耿炳文,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朱元璋老乡。其父耿君用老早就跟在朱元璋身边,官至管军总管。在父亲战死后,耿炳文不仅接管了父亲手下的军队,还接过了人脉。这人际关系的某一头,就紧紧连着朱元璋。

对这位情谊深厚而又战功累累的老臣,朱元璋一直都是很信任的。而耿炳文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因而即使耿炳文曾作为蓝玉的手下,也未曾背叛朱元璋,未曾被朱元璋怀疑。

而郭英,向来就是朱元璋身边的宠信之人。早在郭英刚投奔朱元璋时,他就成了朱元璋的护卫。而在洪武二十年(1387),他更是成为了禁军首领,守护着朱家的核心。

加上郭英的妹妹是朱元璋宠爱的宁妃,因而亲上加亲。但郭英却从未恃宠而骄,反而愈发谦虚谨慎。朱元璋曾评价这位识时务的老臣,说:"廷臣若某之忠诚朴实,诸人不及也。"对郭英连怀疑都不曾,朱元璋又怎会担心他谋反,进而想办法除掉他呢?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耿炳文和郭英都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保嫡派,朱元璋是苦孩子出生,唯恐子孙吃苦,总是尽可能为子孙铺路,诛除功臣是铺路,留下功臣同样是铺路,但很可惜,这两位开国功臣没能阻挡燕王朱棣进攻的步伐。

而朱元璋的另一位老乡汤和,靠的则是自己的谨慎。

汤和作为开国功臣在朱元璋的开国功臣派里并不显个,但智慧绝对数一数二。他太了解朱元璋多疑的性格,所以在朱元璋登基之初,他就把军队交给朱元璋。一个没有军权的人就没有威胁,一个没有威胁的人朱元璋自然不怎么花心思。且他常年在边防一带巡视、作战,和朝中那些勾心斗角之人少有联络,因而杀胡惟庸时他没被牵连,杀蓝玉时他依旧躲过一劫。而他身上的赫赫战功,让他也不是一点小打小闹就能扳倒的。最终,汤和被赐宅邸于老家凤阳,成功回家安度晚年,寿终正寝。

至于沐英,他可是朱元璋看着长大的义子。

在十二岁时,沐英就已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了。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给这个自己一手培养的心腹赐了丹书铁券,给了沐英遇事免于一死的机会。作为朱元璋的半个亲人,沐英也确实对朱家用情至深。洪武十五年(1382),马皇后去世,沐英为这位义母伤心到呕血。而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沐英因同自己一起长大的兄弟、太子朱标去世,而一病不起。

面对这样一位真心对己的亲人,朱元璋又怎会痛下杀手呢?

只可惜沐英用情太深,竟在不久后就病入膏肓,追随马皇后和朱标而去。朱元璋为其痛心,将沐英牌位移入太庙,给了他极高的礼遇。

而沐家后代,也在治所云南,为朱家守卫了两百多年。

伴君如伴虎用于形容与朱元璋相处再合适不过了,他翻脸速度之快之狠都体现他作为帝王的铁血无情。

耿炳文、汤和、郭英和沐英能避开朱元璋的翻脸各有一些原因,但有一点他四人相同,就是不贪不腐。朱元璋是被腐败逼得起义,因此对贪官恨之入骨,对贪官的打击极其严厉,若是他四人腐败成风,想来朱元璋也不会放过他们。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