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县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城固县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大全)

访客32024-03-22 10:05:24

课本中诸葛亮的出师表能否删除?教授:删除,如何评价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岀师表”,是后人给命名的。内容是诸葛亮教导刘禅,如何治国理政和为什么要进行北伐。可以说,这篇文章已传诵了一千多年。古人,对此文章的评价是很高的,“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岀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岳飞还曾手书过《岀师表》,看《岀师表》不落泪的,就不是忠臣的评价等。因为,《岀师表》的可读性很高,也就是一篇佷好的文学作品,“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等文字朗朗上囗。而从政论文章角度来看,出师表也是值得一读的。“亲贤臣,远小人”,这六个字,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都要牢记的、都应遵循的。在《出师表》的后半部分,诸葛亮阐述了北伐的目的。一是报答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些话都具有可读性)......”“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些话表现岀,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和信任。诸葛亮,对于刘备这位知遇者做到了“士为知己者用”和“士为知己死”。二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句话,道岀了诸葛亮的北伐目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正因为北伐的目的及诸葛亮的北伐过程等,使有的人提岀了要将《岀师表》,从教材中删除,理由是:表明诸葛亮的愚忠;诸葛亮是国家的分裂者。可米粒闲聊认为,愚忠是抱残守缺的,与奋发图强、勇于改变现状的是对立的,就象清末那些死抱着祖宗之法反对改革的愚人们。而说诸葛亮是个国家的分裂者,那更没有道理了,因为诸葛亮打的是一场统一的战争。并且,诸葛亮算是愚忠,那么屈原、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呢?如果删除《岀师表》,学生们怎样理解诗圣——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呢?这样的例子还有佷多。当然了,在课本中删不删除此文章,是要看民意的,米粒闲聊在此仅是聊聊本人的看法。

城固县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城固县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大全)

锅子哥观点:这是13年前的事情了。

2007年4月,著名公知胡觉照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写了一封建议信,宣扬一种“愚忠”,不利于辨识能力不完全的中学生形成“止战生息”等正确的军事观,要撤出中学教材。

13年过去了,《出师表》仍安安静静的躺在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本里,可见教育部并没有采纳胡觉照的意见,看来出师表的存在性还是有的。

胡觉照为啥主张删掉《出师表》?

13年前,《青年周末》采访了胡教授,我梳理了一下,他的理由如下:

  • (1)诸葛亮缺乏民本思想,他三番五次发动对魏国的进攻,为的是报答刘备对他个人的知遇之恩,全然不顾当时民众极希望休养生息。
  • (2)诸葛亮就是个国家分裂主义者,人们对他的认知太不理性,已经将他推向神坛。
  • (3)《出师表》文章虽美,但对于一个文学作品,首先应该看它的思想价值,看它思想上是否正确,其次才是艺术价值。
  • (4)读史使人明志,使人多些理性思维,少些感情用事。《出师表》包含不健康的内容,学生会潜移默化地会受影响。

《出师表》应该删除吗?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对《出师表》提出了很高的评价。

我们学习出师表,不仅仅是因为诸葛亮的光环,更可以学习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学习如何写一篇好文章,对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大有裨益。

(1)超高的文学修养。

《出师表》全文只有624个字,传世的成语却不下10个,可见《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如,妄自菲薄、陟罚臧否、作奸犯科、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等,这些成语无不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试问将这篇文章删除掉,这些成语的出处你如何讲解?难道说是觊觎皇位已久的“国家分裂主义者”提出的吗?

(2)作者的情怀。

“知恩图报”,在诸葛亮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文章中蕴含赤诚和坚守,时至今日仍是道德的楷模。

(3)抛开时代谈古人是荒谬的。

就像在现在去质问古人为什么不用空调制冷,而费劳力让人运送冰块、找人扇凉等等,时代是变化的,像这位胡教授怎么就能判断诸葛亮没有民本思想?有什么证据能够说明呢?难道只是为了博出位,吸引别人的眼球吗?

总之,这篇文章是流传下来了,可见无论是在价值观方面还是文学价值方面,《出师表》都是无可撼动的。当然,这里也不是否定了专家学者对古人的批判性思维。自然,很多道理和事实都是通过研究和调查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但是像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提出这样的观点,恐怕让任何人都无法接受吧。

哪个教授说的要删除《出师表》?胡说的!

此事发生公元2007年,当时时年65岁的西安市委党校教授胡觉照先生上书教育部,建议将《出师表》从中学课本上撤掉,理由是诸葛亮发动战争是愚忠,没有考虑百姓的利益,后来还有诸葛亮北伐是想当皇帝、《隆中对》是在分裂华夏等言论。

当然,最后结果如何,大家也都看到了。

胡觉照教授当时已经过了不惑、知天命的年纪,不过似乎并没有“耳顺”,反而用他开创似的思维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他不但有不少长篇、中篇小说问世,还有一部《异说三国》颇为夺人眼球,咱们倒是可以姑且将他建议撤销《出师表》、《隆中对》看做是他在“异说三国”。


中国有文字的历史已经两千多年了,历史在不同的时代被打扮成不同的样子,现如今这个年代,历史更是可以被演绎成各种各样的版本,一部流传至今的《出师表》真的有那么大的威力,可以让人学到愚忠?读了《隆中对》就学会分裂祖国了?

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回想一下我们读书时所学到的古文,我们当时所思所想的都有什么?无外乎这个课文到底要不要背诵,是三百字的?还是五百字的?韩愈的《师说》好背还是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好背,有几个人想当时的历史背景呢?

真正让我们历史爱好者去读古文的,是因为我们单纯地对历史、文化的兴趣,而不是课本上的那简简单单几篇文章。

当初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年幼时至爱读《史记》,后来还写了一篇类似于外公《报任安书》的《报孙会宗书》,最后因谋反而死,我们会不会觉得就是因为他读了《史记》而导致谋反,我们应该将《史记》列为禁书呢?


当一个教授不再从文化、历史角度来看待著作,而是从“异角度”来分析的时候,他便已经不再具备教书育人的本能了,更不配称之为教授了。

苍茫大地认为《出师表》不应该删除。原因如下:

一、孔明在出师表中体现的忠诚既是君对臣的忠诚,更是对季汉(蜀汉)这个囯家的忠诚,这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在封建时代,忠君和爱国几乎是同义词,我们不应苛求古人。

孔明的《出师表》体现的是对刘备父子发自肺腑的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孔明一生最好的概括。刘备三顾茅庐的礼遇,使孔明大为感动,从此给刘备牵马坠蹬,誓死相随。孔明呕心沥血,扶佐刘备打下了蜀汉江山,刘备薨逝后,孔明又致力于平叛,所谓“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后方稳定后,又马不停蹄,兵出祁山,五伐中原,最终命丧五丈原。这等忠诚,惊天地,泣鬼神!令我们这些后辈钦佩不已啊!

二、孔明北伐,并非简单的穷兵黩武、劳命伤财所能概括的。

孔明北伐,和后世的姜维北伐是有区别的。孔明是军事、经济两手抓。孔明是集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的大才。他执政时代,国内叛乱已削平,东和孙权,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没大问题。

孔明北伐,步步为营,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如能攻占凉、雍,则增人扩地,壮大蜀汉力量,把前线前移。如进攻无进展,也是最好的防御手段。即便孔明不伐魏,魏也会伐蜀啊!

三、《出师表》还教会我们怎么去信守承诺。

所谓“君子重然诺,一诺重千金”。孔明受刘备托孤重任,从此殚精积虑,他用一生教会我们什么叫信守诺言。现今社会,诚信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出师表》正好教会我们什么叫诚信!

四、《出师表》就文学价值而言也不容低估。

《古文观止》中也选录了《出师表》,《古文观止》所选作品都是精品,这从《古文观止》发行以来,文坛从来没有负面评论。《出师表》有幸入编,是当之无愧的文学精品啊!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样的宏文,选作中学教材,已经多年,从来没有疑义。笔者作为老师,多次执教过,几乎达到熟读能背的地步。恕我直言:把《出师表》移出教材的想法,有神经过敏的嫌疑!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时代的局限性,如用有色眼睛,即便是《古人观止》中的极品,也会全都给毙掉。恕我直言:国学水平似有下降趋势,教授如古文底子深厚,技痒难耐,兴之所至,整一篇下水古文,给我辈一睹芳容如何?!

鲁迅的文章删除,岳飞的文章不要,谁是最可爱的人居然又要从课本消失啊,文天祥要不要?如今又要准备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拿掉了?这些都不需要了你还开语文和历史科干啥?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伟大,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发明家等!我国历史上忠臣和智者的永恒代言人物!是最受人熟悉的历史人物!影响力超越一切历史名臣和几乎全部君主!

诸葛亮忠君体国,是历史名臣中治国理政的标杆!

陈寿作为曹魏政权衍生的晋朝学者,又因自己的祖上受到街亭失守备受牵连等政治和私人原由,所以在自己的历史名作三国志中以一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来刻意贬低诸葛亮的军事谋略,成为个别后世包括当今一些学者,蓄意压低诸葛亮军事水准的唯一证据!显然历朝历代君主,历史学家等对这类谣言并不买账!陈寿本人另一个著名作品正是诸葛亮集啊!

历朝历代到当今,在朝野和民间都公认诸葛亮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啊!诸葛孔明就是忠臣和大智慧大作为的标志!到今天一个人有作为和智慧都被冠以当今诸葛亮的称号!怎能让某些蓄意炒作的人改变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军事谋略?

军事谋略看,诸葛亮被蜀汉封为武乡侯,忠武侯俗称诸葛武侯!又被晋朝称为武乡王!唐太宗李世民将诸葛亮同姜子牙,张良等一同列为武庙十人!都是为了表彰诸葛亮在军事层面高人一等的能力!我国历史上最著名最令人熟悉的军事战略名家中,论能力和地位还有影响看诸葛亮远比管仲,乐毅强!同姜子牙和张良相比都更有威望!

我认为可以删。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传世名句外,此文思想文笔平平。不要神化诸葛亮,鲁迅就说过,《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写得近于妖。诸葛亮不自量力去″北伐″,搞得蜀地民穷财尽,很弱智。

城固县车管所怎么办理汽车挂牌

要办理城固县车管所的汽车挂牌,首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机动车登记证书、车辆购置发票、车辆保险单、身份证明等。

然后前往城固县车管所,填写相关申请表格,提交所需材料,并缴纳相关费用。

工作人员会核对材料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办理挂牌手续,领取车牌和行驶证。整个办理过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具体办理时间可咨询车管所工作人员。

姓张的人祖先来自哪里,有什么演变吗

张姓在我国人口众多,据有关数据统计,张姓占我国汉族人口总数的7.07%,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7个人姓张,民间也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说。

可见张姓这个古老的姓氏,成为我国的第三大姓是名副其实的,人们也由此感到好奇,张姓的祖先来自哪里,有什么演变吗?

一、张姓祖先是黄帝的后代“张挥”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时代,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黄帝为姬姓,是姬姓部落的首领,他在长期的征战中,因完成了对其他各部落的统治,坐上了部落联盟盟主的宝座。

黄帝在位期间,他选贤任能,并以德、仁、信治天下,开创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成为中原民族的祖先。

他的妻子叫嫘祖,传说是养蚕治丝方法的创作者,后人尊其为“蚕神”,黄帝与她生养了一个儿子叫挚。

挚因“能修太昊之法”,又被称作“少昊”。

少昊自幼天赋异禀,又有父母的悉心教导,拥有一身超凡的本领,长大后成为了整个东夷部落的首领。

父亲黄帝驾崩后,群臣就推少昊即位,他以金德王天下,故又号“金天氏”,立国于青阳,就是现今的安徽、山东一带。

传说少昊在位八十四年,活了一百多岁,死后葬于云阳。他有好几个儿子,“挥”是其中之一,是他的第五个儿子,其官职是弓正。

在《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中都记载道:“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挥”是一个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他在夜观天象时,发现弧星,即弧矢九星,位于天狼星的东南面,其形状如同天之巨弓,矢镞正对天狼星。

挥受此启发,随后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这种工具,不但能猎取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河里的鱼虾,还能够减少猛兽对他们的伤害。 所以弓箭和网罟的面世,让轩辕部落奠定了军事上的强盛基础,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后来,其后代就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因“张”的本意是张开弓的意思,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在清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渔猎和农耕,并逐渐散播开来。所以,“张挥”也就被后裔尊为张姓始祖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发现,这些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一般也都习惯说自己是“弓长张”。

张姓还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时期,他们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作为姓。晋国有个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就以张为姓,并世代在晋国为官。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后,除部分张姓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成了山西、河北、河南的张姓。

此外,三国时居住在云南的南蛮酋长被诸葛亮赐姓张,他的子孙便以张为姓。据《三国志》记载,张辽原本姓聂,后改为张姓,其世代居住在许昌,成为大姓,张姓也就由此繁盛起来。

二、张姓三次南迁的演变

在历史上,张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和多流源的姓氏,曾向东南和华南地区有过三次迁移。

第一次是在西汉末年,即王莽建立新朝时期。台湾屏东县《清河百忍族谱》记载,张氏祖脉在清河,后因生子众多迁入徐州,逐步南下。

元始元年(公元1年)九月十三日,一祖带领众多族人,过扬子江,分别迁往下塔衢州(现浙江)、抚州(现江西)、福州、韶州(现韶关)、汀州(现福建长汀)、赣州等处;一祖迁往建州(现福建);一祖入湖州(现浙江)。

第二次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自公元第4世纪初,永嘉之乱后,国家再度处于分裂之中,张姓先民为了,不得已背井离乡大批南迁。

第三次张氏南迁起于北宋末年。盗兵及后来的蒙古兵南下,最先入闽的是张明谦。张明谦字寓山,号建城,历任贵州都匀府尹,中丞大夫,致仕后到江西贵溪龙虎山拜谒张道陵的墓及天师府,沿武夷山南下至汀州宁化县(今福建),爱其山水名胜,遂迁居石壁堡,成为张姓入闽的开基祖。

三、历史上的张姓名人

张姓自古就是英才辈出的姓氏,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杰出的张姓人物,据统计,张姓宰相多达69人,张姓科举状元达51人等。

可能有人会奇怪,张姓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二十六史,八十多个王朝,怎么就没有张姓皇帝?

据说玉皇大帝姓张,名叫张有仁。他在天堂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为了彰显自己独一无二的特权,他就下令,民间的皇帝不能让张姓人来做,所以历史上就没有姓张的皇帝了!即便有,也是昙花一现!

当然这也只是传说,不过话说回来,历史上那些杰出的张姓名人,他们为中华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功绩已经远远超过了有些碌碌无为的皇帝。

历史上的张姓名人代表如下:

张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县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衡:东汉科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发明了"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陵:人称张天师,江苏丰县人,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为医圣。

张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旭:人称"草圣",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德成:清末人,他是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结语:

张姓是一个极富开拓与进取精神的家族,人丁兴旺,支脉众多!

从先秦时期,他们就不断迁徙到各诸侯国乃至世界各地。经过近5000年的繁衍后,现在张姓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了!

张姓的人祖先来源有二,一个黄帝之孙张挥,一个是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重臣解张,严格意义上来讲,现在姓张的人不姓张,而应该姓姬,张只是氏而已。

在古代,人们的姓名由四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姓,一个是氏,一个是名,一个是字。如张氏的祖先之一解张,他的姓是姬,氏是解,名是张,字是张侯。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人会发出疑问,为什么解张姓姬,是解氏,他的后世子孙为什么没有继承他的姓和氏,却变成了张氏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弄清楚中国古代的姓和氏的来源及其特点。

姓的来源

早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就有了姓,姓最初诞生是为了区别血缘,保证优生优育,避免近亲结婚。

姓最初的含义是指生殖,如《说文解字》所说: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

在词义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姓”逐渐引申为生下孩子的女性,又由此引申为女性剩下来的子孙的通称。如清代王念孙所说:

姓者,生也,子孙之通称也。

因此,“姓”产生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源于氏族女性始祖的名号,也是氏族(部落)的称号因此,著名的上古时代八大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嬴、妘、妫、姚、姞等。

氏的来源

氏的出现要远远晚于姓,最早应该在原始社会晚期才形成。随着人类不断的繁衍,一个氏族内部就会形成各种血脉分支,为了区分这些血脉分支,于是就出现了氏,因此,氏是姓的分支,主要用来区别子孙之所出。

在远古时期,姓不能更改,但是氏可以,人们可以随意根据分支先祖的特征给自己取一个氏。归纳起来,氏的来源主要有一下几种:

1.以祖先建立的王朝为氏

如夏、商、周,王氏也是这三代的嫡系王室子孙。所以,如果从血脉上来追溯的话,夏、商、周、王四个氏是非常显赫的。  

2.以祖先的封国为氏

如齐、赵、燕、宋、刘、萧、江等,这些氏都是来源于祖先的封国。

3.以祖先的封邑为氏

以楚国王族为例,楚国王姓为芈,王室子弟封在罗田的,后世以罗为氏;封在屈地的,后世以屈为氏,如屈原;封在叶地的,后世以叶为氏等等。

4.以祖先的官名为氏

如司马、司空、乐(乐正)、史(史官)、师(师尹)、卜(卜正)、陶(陶正)等。张氏先祖之一张挥的“张”是官名,职事是主管弓箭制造。

5.以祖先的居地为氏

如后世的西门、北郭、百里、南宫、北宫等等。

6.以祖先的字或者谥号为氏

以祖先的字为氏的,如后世的张氏分支(解张,字张侯),孔氏(宋公孙嘉,字孔父)等。以祖先的谥为氏的,如后世的庄(楚庄王,谥号为庄),穆(秦穆公,谥号为穆)等。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情况以外,还会有其他随机取氏的情况。

古代姓和氏的关系

从以上可以看出,姓是氏族的称号,氏是宗族的称号,氏是姓的分支。在中国古代,姓不可以变,氏可以变,氏可以根据宗族的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如源自于张挥的张氏,他们的祖先姓姬,结果以张挥的官职为氏。又如源于解张的张姓之人,他们的先祖解张姓姬,是解氏,后世子孙却变成了张氏。

汉代以后姓氏合一和现代的姓

汉代以前,区分一个人的姓氏很麻烦,人们有姓,有氏,而且氏还可以变。汉代以后,为了简单区分一个人的血脉渊源,人们将姓氏合二为一,只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而且将之固定下来,发展到后来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姓。其实我们现在的姓有的是古代的姓,有的是古代的氏。比如我的老公姓的就是姓,而我则姓的是氏。

现代张姓的祖先是黄帝之孙张挥和晋国解张

现代张姓的祖先有二,一个是黄帝之孙张挥,张挥的后世子孙把祖先的官职作为氏。

另一个是晋文公重耳的重臣解张,姓姬,是晋国的公室,祖先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被封在了晋国。

解张追随晋文公有功,晋文公继位以后封他为大夫,后来解张在齐晋鞌之战中也表现非常出色,是晋国在鞌之战中打败齐国的关键人物之一。

如果追源的话,现代的姬、解、张,尤其是解和张,关系是非常亲密的。

张姓的祖地和历史演变

在历史上,张挥的封地在青阳,即河北清河张氏,而解张的封地则在张城(山西临猗),这两个地方应该是张姓之人的发源地。

魏晋南北朝以前,张姓之人多活动在晋国旧地,以河北、河南、山西为主,魏晋南北朝以后,民族大融合加速,张姓开始从这三地向全国迁移,之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虽然后世也有很多改姓张的,但这些人并不是张姓的主流。

写在后面的话

有一次给学生上课,学生问我古代的贵族都发展到哪里去了,我笑眯眯地在教室里画了一个圈,说,你们都是贵族后裔,随便拿出一个姓,就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那里去。

比如,张氏,张氏姓姬,黄帝就姓姬。再比如我,我的祖氏是祁,源自于春秋时晋国的祁奚,祁奚是晋献侯的第四世孙,也姓姬,也可以追溯到黄帝那里去。

因此,如果按照姓氏来追溯祖源的话,所有的中华儿女都来源于共同的先祖,大家同祖、同宗、同血脉,都是炎黄子孙。

中国本身就有着十分悠久的姓氏文化,再加上广阔的地域,所以也就孕育出了许许多多不一样的姓氏,而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其实就是延续的一种标志。由于中国国内本身就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姓氏,所以不同姓氏之间的人口也会有着一种明显的差距,有一些人口可能会达到上千万,而有一些仅仅只有几万人,可以说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说张姓其实也是一个大姓,那么他的祖先到底是谁呢?

张姓人的祖先到底是谁?

既然说到张姓的源头,那么时间轴上也肯定要追述到远古时期,这里就要提到挥公,他本身也就是华夏始祖黄帝的孙子,但是也并非继承帝位的人选,而张挥早就已经被分为弓正,他的封地就在清河,而在死后也就葬在濮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就会出现张姓祖先来自于清河和濮阳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是否可靠,还是有待商榷的。

春秋时期的发展

张姓人士在进入到春秋时期这个时间段,根据史料的大部分记载,可以说是已经进入到最为重要的发展阶段,河东解邑张城此时成为重要的发祥地,很多张姓族人在此定居。

当时的张老、张侯全部都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张良是汉朝开国的功臣,解张则被张姓的一部分后人奉为祖先,张氏族人大部分身份显赫,家族的实力非常强大,给了他们稳定发展的外部条件。

在西周战国时期,张姓人群开始慢慢扩散,大部分是定居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以及山西等众多的地方,这时候张氏家族人数开始扩增,但是后期也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不过总体人数还是趋于稳定的。

秦汉时期的扩张

张姓人士在进入到秦汉时期时,基本上已经开始进入到四川,大部分都是三晋贵族的后裔,而在接下来的楚汉之争中,史料当时记载的很明确,许多张氏人位居高职,也曾建在此战争中立功立业,有些更是因为贡献巨大最后被封爵封侯。

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张姓人群开始朝着西北地区开始进行扩张,凭借着家族的强大实力,在北方地区成为了一大姓。同时西汉刘侯张良的后裔,这时候也开始从陕西进入到江苏,接下来进入到江南地区。在进入到西汉末年的时候,张姓早就已经繁衍到了浙江,还有福建等南方地区的城市,可以说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着安居。

在进入到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侵和北方的战乱的影响,张姓人群为了避免战争带来的侵害,开始大量向南方迁移,同时也有一部分人由于家族情怀,选择了继续留在西北地区发展。

宋明时期到达顶峰

到了宋明两朝时期,由于大规模战乱的减少,社会经济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而此时的张姓人口同样到达了一个顶峰状态。

比如在两宋时期,张姓成为了当时中国的第三大姓氏,其人口约490万,占总人口的6.3%。而到了明朝,虽然张姓人口仅增长到560万,且在全国的占比也降低了,但是,他的人口在当时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排到了第二。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