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八十四”说法的来历是什么,淮南84年高中毕业证

访客42024-02-24 00:22:45

“七十三,八十四”说法的来历是什么

人大约都企盼长寿,又深感寿夭不齐,而人对之似乎无可奈何。旧时,人们认为某些年龄数生死攸关,是不吉之年,是人生的一个危险关口,称之为“寿关”。比如:

“七十三,八十四”说法的来历是什么,淮南84年高中毕业证

七十三,孔子关。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自从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称之为“至圣”,千年以来成为定评。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的鲁国(今山东南部),(其祖先是商朝后裔,周朝取代商朝后被封于宋国,后迁居鲁国。)孔子曾担任鲁国大司寇,后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于公元前479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

八十四,孟子关。孟子出生于战国时代的邹国(今山东南部),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经典,后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也曾周游列国,是儒家的“亚圣”。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享年八十四岁。

其它的“寿关”还有:

二十三,罗成关。《隋唐演义》中的“冷面寒枪俏罗成”,位列第七条好汉,是北平王罗艺之子,也是后来成为门神的秦琼的中表兄弟,可惜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三岁。

三十三,韩信关。点兵多多益善的韩信,与萧何、张良号称“汉初三杰”,世人目之为兵仙、战神,生于约公元前228年,卒于公元前196年,终年三十三岁。

旧时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喊你商量事”。在对生命的忧惧之中,人们又发明了破除“寿关”的方法,一般是先向阎王献一道祈求添寿的表文,然后亲自焚化,还要把一些钱谷抛洒到外面的路上。

还有一些如“明九”之类的寿关。旧时人们以为有“到头了”、“到顶了”的意思,所以在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等年龄数关口,往往要系红腰带、穿红内衣,以便驱魔镇邪、顺利过关。

长寿,是人类共同的梦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也在稳步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6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43.35岁,1970年为58.68岁,1980年为66.52岁,1990年为69.03岁,2000年为71.73岁,2010年为75.01岁,2015年为75.99岁。据研究,到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9岁,其中男性人均76.28岁,女性人均82.12岁。

谨祝诸位健康长寿!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大家都懂,我就不赘述了。有人提到了孔子和孟子分别寿七十三和八十四,这也是一种解释。

但在这里我仅仅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字星命学,来做另外一个解释。

太岁当头坐,无灾也有祸

其实,谚语中常说的七十三、八十四是个坎儿,跟我们传统文化中敬畏“太岁”这一文化现象有关。

我们都知道有十二生肖,一年一轮,正好十二年。

而虚岁1岁,13岁,25岁,37岁,49岁,61岁,73岁,大家注意到了没有?

61和73正好属于一个人的第六个和第七个本命年,此年正好犯太岁

古代说六十花甲,七十古稀,人一旦度过了六十整岁,就正式步入了老年岁月,可以称“老”了,而古代甚至现代我们过六十整生日的时候,都会特地庆祝一下,也蕴含着“冲喜”的寓意在里面。

太岁凶在哪里?

太岁乃年中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则凶。经云:『日犯岁君,灾殃必重;五行有救,其年反必招财。』 --传统星命学著作《渊海子平》

犯太岁有数种情况,包括刑、冲、害、坐、合这五种情况,比如2018年戊戌年,那么相应的属狗的、属龙的、属鸡的、属羊的、属牛的、属兔的都属于犯太岁的范畴。而其中,属狗的就是坐太岁。

而为何犯太岁是一件特别严重的事情,而且犯太岁的时候,不讲干支中的天干,专门讲干支中的地支呢?个人认为与古代天文占星术中的“刑德说”有关。

《淮南子 天文训》记载到:“太阴在甲子,刑德合东方宫,常徒所不胜”。钱塘在《天文训 补注》中特别解释到:“淮南说刑德有二,一是一岁之刑德,前言阴阳七舍是也;一是二十岁之刑德,此所说也。此刑德从太阴(太岁)干支生。甲子之岁,德在甲,刑在卯,子刑卯,故刑德合东方宫,徒所不胜,则自东而西,谓乙丑之岁,德在庚,刑在戌,丑刑戌故合西方宫”。

德就是旺气之所在;而刑就是杀气之所在;德为阳德,刑为阴杀,岁星主阳而司德,太岁主阴而司刑,从而可知犯太岁者,即自身与太岁的刑杀之气而产生了交感,因此也就不得不使古代的占星家引以为大诫,而特别的加以注意了。

七十三、八十四更押韵

其实真正的第八个坐太岁的年,是八十五岁,但“七十三、八十四”中,“七”对“八”,“三”对“四”更显押韵,古人或许只是因为两者相差并不太多,就此舍八十五不用,而为了顺口则附会成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星命学也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七十三、八十四”真如传说中那样灵验就太可怕了,但实际上这句话灵不灵还要具体条件具体分析,有一些星命学著作就认为,七十三八十四,只要当年不逢“空亡” (此处以星命八字中日柱所对应的地支而言,例如如有人日空寅卯,正好73岁或者84岁那年的干支年为寅年或者卯年),也无需太过担心。

中国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事实上,这是根据孔子和孟子的年岁算的。孔子活了73岁,而孟子则活了84岁。这也说明,孔子和孟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也从侧面证明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主流地位。

事实上,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的出生年月日,在历史上还是有很大的争议的。

按照钱穆先生在《孔子传》中的说法,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生在山东曲阜东南尼丘山的一个山洞里。根据学者的研究,换算成公历,他的生日应该是9月28日。每年这个时候,中国各地和世界上华人生活的地方,都会隆重举办祭祀孔子的典礼,来纪念这个世界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还有一种说法是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时年七十三岁。

而孟子的身世则更加复杂。孟子的出生年月至今也是个谜,历史上对孟子的出生年月和去世有九种说法。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观点是,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去世于公元前289年,享年84岁。

这就是七十三八十四的来历。

《资治通鉴》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你好!我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文化领域的创造者,热爱传统文化。我来回答一下你你提的《资治通鉴》是什么书问题。

古人云:“以铜为镜,以王冠的历史为镜,以能认识兴代的人为镜,就能清楚地知道得失。”《资治通鉴》是以实际历史事例说明这些事实的书。

《资治通鉴》是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编年体通史的大作,由北宋司马光等人写,记载了1300年62年的历史,从威明王23年(公元前403年),从最低到朱世宗显示器6年(959年)。

《资治通鉴》以历代政治事件为主要内容,以“以前时代的兴衰为鉴,考虑现在的得失”为宗旨,包含了重视混乱兴衰的原因分析和经验总结。这本书文笔优美,史诗活泼,姿态端正,征集历史资料,很丰富,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如果想深入理解《资治通鉴》的意思,那么“智制”就是“智略、智略资料”,了解通俗论,探索治国周期表,探索治边界考的“统感”的意义是对历史上“智兰”的得失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

《资治通鉴》是古代帝王学的书,凡夫俗子看不到真相。今天,普通人不管贵贱,任何关心的人都能陷入其中,得到各自的位置。当然,这本书很好,但有历史界限。封建思想和英寸理念一致,忠君观念和固定观念前后推进。这些是现代文明必须抛弃的东西。

毛主席生前很喜欢这本书,前后读了17遍。他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史诗有法律,历代兴衰。”诸王们历史上读过《四物游戏相念》,超越《治国周期法》的精英们历史上读过《四物游戏相念》,找不到兴国富民的好策略的凡夫俗子,即使读了历史上的《四物游戏相念》,也绝对不能成为主人。

以上笔者回答的《资治通鉴》是什么书的答案,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资治通鉴是一本有点难读懂的书,

这部书主要是写给王侯将相读的。

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期间涉及了将近200位皇帝和上千个重要人物的事件。

司马光穷其一生,为皇帝整理了这份大数据: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称之为 帝师教科书 也不为过

这是一部值得读的好书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与他的助手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实实。书中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道“,所以定名《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该书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而钦赐此书名。《资治通鉴》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题主好!准确的讲,《资治通鉴》是一部呈给帝王阅读的书,旨在吸取历史教训,治理好国家。宋神宗阅读后作序,并赐名为:鉴于往事,资以治道",后来史学家定为《资治通鉴》。是为使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它着重于

政治,军事的描写,而缺少社会经济变动的记载。

《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大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它记录的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1年。由北宋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完成。期间,司马光花费了大量心血,他探幽取微,认真总结历史教训,分析历史人物的品德善恶,管理政策的得示。总结经验,并时常发表自已观点进行评论,出了不少名言警句,如“以人为镜,可以知得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都自此书。

司马光画像

《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除了历代"纪传体“断代史外(正史)外,还采用了大量的“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考订史实,舍弃“符瑞“等神怪材料,删繁就简,取精用宏。在编写过程中,先由助手分段撰写,再经他润色总成,所以全书读来如出一人手笔,文字简洁流畅,富有文学色彩。可以和司马迁的《史记》相媲美,难怪后世学者将二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來,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其中就包括毛泽东主席,他点评的二十四史中,《资治通鉴》几乎每篇不少,据说通读十七遍。从中吸取营养,指导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

毛泽东评二十四史

后人对《资治通鉴》的评语很高,几乎和《史记》比肩,如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评道:"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梁启超直夸说“亦天地一大文也”

顾炎武画像

(图片来自网络,不当便删)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