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那读起来有什么意义,83年夷陵高中毕业证样本

admin12024-02-25 21:44:06

既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那读起来有什么意义

我国四大名著的文学作品,没一部是正史纪实。只不过有些多点少点的历史背景吧了,甚至有的连点历史背景都没有。真正真实的历史并不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而是通过文学家们的构思创作塑造升华了历史的人物故事,才使我们对历史及历史人物兴趣盈然的有看头。怎么能说没意义呢!

既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那读起来有什么意义,83年夷陵高中毕业证样本

大多数的人,对于文学都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去看文艺作品,有几人会非要搞清他死在那年,去从各种典集里翻找他的生平事迹,都是用看热闹的心情看文学作品,这就是小说的意义。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读史书,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研究历史。但是市井评书的受众面就大了,英雄主义还是很有看点的。

《三国演义》并非完全的虚构,他也是根据历史来改编的,其实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并非那么耀眼,或者是远没有小说那样耀眼,比起复杂性远不及五胡十六国时期,而论起英雄,其他乱世也不比这一时代差。影响力如此的大就是因为这部小说。

刘备梦想开始到破灭也给书蒙上了一副悲剧色彩,这色彩可是客观史书上表现不出来的。

说实话,我对这段历史的兴趣也开始于这部小说,这算是我的一部历史启蒙书籍。

而且《三国演义》同样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如果题主是为了研究历史,那可以选择不看,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研究不是他们的目的。

这个问题我可以反举例一个,《红楼梦》没有任何历史依据,那人们还研究他做什么?可是连傻子都知道它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放眼世界文坛都是熠熠生辉的明珠。

因为作为一部小说,就像是《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固然他需要尊重历史的基本设定,比如地点,人物和时间。可作为虚构小说,他又必须在“事实上”再创作,以丰富原本比较枯燥和单一的剧情,或者是穿插一些虚构的人物来完善整个故事;亦或者是移花接木小故事来烘托人物特性。

前者比如说在真实历史中,吕布只是因为和董卓身边一个无名婢女通奸,害怕东窗事发后经王允利用才诛杀了董卓。但是在《三国演义》中,这名婢女的名字叫做貂蝉,也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婢女”,而是司徒王允收留而来为了离间董卓吕布二人使用的美人计棋子,最后果然令两人反目仇杀。

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由于我们只能靠零星片语的描述去还原当时的情景,所以根本不得而知当时具体的情况。但是在艺术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单单只是从“无名婢女到貂蝉”这个人名的改变,我们就知道了一个万贯满盈,贪酒嗜色的董卓;一个深明大义,美艳动人的貂蝉;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吕布还有一个足智多谋的王允。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历史文学再创作的意义。同理的还有真实历史中的“草船借箭”应该是孙权对阵曹操时所使用的,但是在小说中却用在了全书高潮中心,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大显神通之用。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历史文学的价值是在于文学,而不是历史。既然是文学,那么他所体现的中心思想和人性,甚至是某些桥段故事,必须是要重新进行设计来凸显剧情冲突,角色感情的,这不仅丰富了其本身的文学性,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容易代入其余情景中,也就是广泛性,兼容性。如果是真的纯历史,那么它就永远局限在那个框框里面了。

当然,分清历史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是我们所必备的知识点。

《三国演义》位列「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位列「四大名著」(其余三大是《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历史小说。


罗贯中(1320-1400)只是最主要编撰人

顾名思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以《二十四史》之中晋臣陈寿(233-297)所著的《三国志》为蓝本,再用通俗的笔法,铺演当中的义理。

《三国演义》并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罗贯中(1320-1400)只是最主要编撰人,他把历代民间艺人的创作重新整理和润饰,达到连贯一致的效果。


《三国演义》不全是正史

  • 《三国演义》对后世影响极大,不少读者甚至把它当为历史书来看待。

  • 清儒章学诚(1738-1801)认为这书:「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
  • 这个名言常被简化为:「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 章学诚所讲的「惑乱」,是指读者将「信史」与「历史文学」混为一谈。
  • 其实《三国演义》倒是有超过一半的内容是依照正史,甚至有个别段落是直抄《三国志》!

虽然《三国演义》不全是正史,但是仍然是中国读书人不可不读的课外读物。

  • 上小学时可以读简本或漫画本;上中学时就可以读原本。

  • 今天中国小孩读《三国演义》的好处很多,其一是引领读者去研习正史的第一部!
  • 《三国志》是「纪传体」,它的编排不适合一般读者。
  • 我们读《三国演义》其实就在预先学习读《三国志》
  • 其次,是观摩小说创作的技巧,这个对于读者日后作事撰写剧本、改编文学作品等工作的重要入门训练。

[潘国森],已刊行单行本30余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者,精通金学,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并与我沟通交流。

小说就是小说,它根据史实进行演绎、神话、典型化,就不在是历史,而是文学创作。什么时候都不能把小说当正史。

我举个近来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你们都看过美剧《权力的游戏——冰与火之歌》吧,已经播到第七季了。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北欧的历史和神话创作的,写北欧七个国家互相争斗分分合合的故事,它既有历史原型,又有神话传说,还有民族图腾、世纪末日之类,组成了一幅恢弘的画面。

但是你把它当成一个故事就好了,里面成功塑造了史塔克家族、拜拉席恩家族、“龙妈”等一系列亦人亦神的形象,但你不能把它与现实一一对应。

《三国演义》也是这样。《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描写我国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一直到三国相争最后到西晋统一的那段历史,是在《三国志》基础上加上民间传说而成,相传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整理而成,内容主要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家归晋五个大部分。

这部小说以汉朝为正统,那么刘备作为汉室传人自然就是正宗的继承人,曹操、孙权、董卓、司马懿自然都是旁门左道。小说重点夸张、美化了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形象,丑化了曹操、司马懿等形象,包括对人物形象进行典型化塑造,加入很多故事、细节等,使人物形象更加可信、丰满。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就曾论述过《三国演义》的问题:“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为了体现“拥刘反曹”的主题,把很多优秀品质都集中在刘备身上,把雄才大略、诗文一流的曹操写成篡汉的大奸臣;并编写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阚泽密献诈降书”“诸葛亮借东风”“诸葛亮草船借箭”“诸葛亮三气周瑜”等等故事细节,尤其神话了诸葛亮的形象。

作为一部小说,《三国演义》是成功的文学作品,里面的一些故事经过评书、戏曲的传播已经让群众耳熟能详,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但是,小说只让当小说就好了,如果把它当做历史,我们就太不懂得文学创作的规律了。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