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韩城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陕西韩城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大全)

访客52024-03-17 07:02:12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1、秦都咸阳,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

陕西韩城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陕西韩城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大全)

2、楚都郢城,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

3、燕都蓟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

4、韩都新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市。

5、赵都邯郸,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

6、魏都大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

7、齐都临淄,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

给大家梳理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这段历史,共同了解一下战国七雄的首都都是在哪儿。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间的首都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转移,我们来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

秦国:关于秦国的都城,在历史上一共经历了“九都八迁”,前面的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是栎阳和咸阳这两座都城。栎阳是秦献公时期所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富平县一带。当年魏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之后,秦献公为了报仇雪恨,于是将国都迁往栎阳,时刻警醒自己。后来,秦孝公时期,商鞅收复了河西之地之后,便将国都迁往了咸阳,但这个咸阳不是指现在具体的咸阳市,而是在咸阳市的东北。自迁都咸阳之后,秦国之后的历代国君便以此为都城,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王朝灭亡之后。

楚国:楚国历史上一共经历了七次迁都,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是楚国最早的首都,楚文王即位之后,因为国事的需要,便将国都迁往了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郢都是楚国存在时间最长的都城,在此共历二十多个王,四百多年。之后,随着楚国国力的衰弱和战争的威胁,楚国又相继迁都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鄢都(今湖北省宜城),但在这两座都城待的时间不久,楚惠王时期又迁回了郢都。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郢都之后,楚顷襄王被迫迁都江陵(今河南淮阳),随后楚考烈王又迁都陈(今安徽省阜阳市),之后又迁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直到楚国灭亡。

燕国:燕国作为一个老牌诸侯国,有着长达900多年的历史,其在历史上一共经历了五次迁都。燕国的第一座都城为燕城(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但那时的燕国国力并不强,且北部有山戎等游牧民族,他们经常南下骚扰燕国,导致燕国形势十分严峻。春秋时期,山戎大举进攻燕国,燕国岌岌可危,幸好有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才使燕国转危为安。

此后,燕国迁都临易(今河北容城县),在此经营了约40年之后,由于政治军事的需要,燕国又迁都至蓟城(今北京)。在蓟城约150年之后,面对着再次强大起来的北方游牧民族,燕国又迁都到了燕下都(今河北易县),作为陪都,全国的政治中心,在此经营了约300年,战国时期燕国的“子之之乱、燕昭王建黄金台”等都发生在此地,见证了燕国的沧桑历程。

之后,随着“荆轲刺秦王”的失败,燕国面临秦国的大举进攻,被迫迁都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县),这是燕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因为在燕王迁都仅仅五年之后,秦国攻破襄平,燕国灭亡。

韩国: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建国,将国都定为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后来,韩国为了向中原扩张,为灭郑国做准备,将国都迁往了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以西的韩城镇)。公元前423年,韩武子大举进攻郑国,后来为了彻底吞并郑国,又将国都迁往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把国都迁至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直到为秦国所灭。

赵国:在历史上,赵国一共经历了三次迁都,分别是晋阳(今山西榆次)、中牟(河南鹤壁境内,)、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郸是赵国最后一个首都,在此定都直到赵国灭亡。

魏国:相比于其它诸侯国,魏国的迁都次数算是比较少的,只有一次。三家分晋后,魏国建都于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北)。魏惠王即位后,为了向中原扩张的国家战略的需要,在公子卬的建议下,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直到魏国灭亡。

齐国: 作为战国七雄中唯一一个没有长距离迁都过的国家,齐国的首都只有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北隅)一个。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姜太公营丘(今山东淄博),这里便成了齐国的国都;前866年,齐胡公曾迁都到薄姑(今临淄北桓台一带),7年后齐献公复都营丘,并以营丘临靠淄水而改名“临淄”,直到齐国灭亡。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秦国都城咸阳,楚国都城郢都,燕国都城蓟城,韩国都城新郑,赵国都城邯郸,魏国都城大梁,齐国都城临淄,这七座都城的现址,有些无争议,有些早年有争议的,近年来都被陆续考证出来,并有遗址出土,所以战国七雄都城基本确定。

秦国都城咸阳,这个没啥问题,因为咸阳至今还在,当年秦国几经迁都,最后秦孝公定都于此,并取名咸阳。另一个考证是否为都城,很简单,一是附近是否有诸侯级大墓群,二是否有宫殿遗址,刚好,咸阳东郊秦墓,就是整个战国时期的秦诸侯墓,一百多座,在今天咸阳渭城区也发掘了都城遗址。

楚国都城郢都,这个以前有点争议,因为楚国也因地理或战争数次迁都,丹阳、寿春、江陵都曾为都城,但建都时间最久的,达400多年,并在战国时期的是郢都,位于今天的荆州市境内,此地有纪山,城在纪山以南,又称“纪南城”,刚好,上世纪50年代就发掘有楚国郢都的遗址,纪山附近又有纪山楚墓群,二百多座。

燕国都城蓟城,这个以前也有争议,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境内,燕国为抵御北方入侵,弄了几个政权中心,也数次迁都,分为上都、中都、下都,但现在考证出,这几个都城都在今天北京市境内,而存在时间最久的都城就是蓟城,在今天宣武区,燕国诸侯墓群在北京琉璃河一带。

韩国都城新郑,也就是今天河南新郑市,早年新郑就是夏都,后为郑国都城,韩国灭郑,就把都城迁于此,在今天新郑市城关附近,发掘有郑国与韩国的国都遗址,称为郑韩故城,新郑周围共有28处韩诸侯墓葬群。

赵国都城邯郸,当然是今天的河北邯郸,也是我国几千年来唯一没改过名字的城市,邯郸,也发掘有赵王城遗址,邯郸周边有赵诸侯墓葬群。

魏国都城大梁,今天的河南开封,魏国早期在山西和河南交界一带,魏诸侯墓群也在辉县,后被晋国所灭,国虽灭魏人还在,后来三家分晋,魏人重建魏国,魏惠王又迁都大梁,由于历史上开封屡遭黄河泛滥,大梁遗址和墓葬群均被深埋地下几十米,但大梁就是开封是毋庸置疑的。

齐国都城临淄,今天的山东淄博市,现在淄博市临淄区发掘有临淄齐国故城,田齐王陵几十座也在此。

战国时期起于三家分晋,后有田氏代齐,形成了秦、楚、齐、燕、韩、赵、魏战国七雄,这七雄之中只有楚国是南方霸主,因此战国七雄的都城也基本集中在北方。


齐国都城:临淄

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不一样的,但齐国的都城所在并没有什么变化。春秋时期,齐国即定都于临淄,即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期,齐国曾迁都临淄城西北五十里的薄姑。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之后,又把都城迁回临淄,此后齐国便一直以临淄为国都。

燕国都城:蓟、临易

燕国的始祖是周朝宗室召公奭,周朝建立后被周武王分封在蓟地(今北京)。自公元前七世纪起燕国开始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了尧的后裔建立的蓟国之后,建都于蓟(今北京)。

公元前七世纪时,匈奴的一支山戎先后南下攻伐郑、燕、齐等国,燕桓侯为躲避山戎的侵扰被迫迁都于临易(今河北容城),自燕襄公元年(前657年)始迁回蓟城。

赵国都城:晋阳、邯郸

三家分晋瓦解了晋国,诞生了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侯,赵国正式建立。赵国最初国都建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前425年又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前386年年赵国再一次迁都,赵敬侯将国都迁到邯郸(今河北邯郸),此后直至赵国灭亡都定都于此。另外,前372年赵成侯还立邢为信都(今河北邢台)作为赵国的别都。

魏国都城:安邑、大梁

魏国,成立于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魏国建立。公元前343年魏武侯之子魏惠王称王,公元前225年魏国为秦国所灭,共立国179年。魏国原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将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直至灭亡都定都于此,魏国别称叫梁国。

韩国都城:阳翟、新郑

同样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中实力最弱的国家,公元前230为秦国所灭。韩国最初定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之后,又将都城从阳翟迁至新郑(今河南新郑)。

楚国都城:郢都、陈都、寿春等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位于南方的大国,楚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楚人首领熊绎于周成王时期被封为子爵,建立楚国。楚国最初定都于丹阳,后楚文王又将都城迁至郢都(今湖北省荆沙西北)。楚昭王时期再一次迁都鄀都(今今湖北省宜城东南)。楚惠王时期又迁都鄢都(今湖北省宜城)。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于陈都(今河南淮阳)。楚考烈王十年迁于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又迁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秦国都城:秦邑、雍城、咸阳等

战国七雄的终极赢家秦国,都城同样几易其更。秦国的先祖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而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国,最初定都于秦邑(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此后在不断的对外扩张过程中,秦国的都城也在不断变化,先后又分别定都于汧邑(今陕西陇县南)、汧渭之会(今陕西眉县东北)、平阳(今陕西眉县西)、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内)、泾阳(陕西泾阳县北)、栎阳(今陕西临潼县北),直到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才正式把国都定在咸阳(今陕西西安咸阳),一直到秦统一六国,咸阳都是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 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原齐国都城即位于现在的淄博市郊区。

2 秦国都城咸阳即现在陕西省西安市,原秦国咸阳位于今西安市郊区。

3 楚国都城郢,即现在湖北江陵、

枝江一带。战国时期秦国占领郢,楚国曾迁都宛,今河南南阳,之后又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

4 燕国初期在易,今河北易县,后来又迁到蓟即现在北京的西南方。

5 韩国都城阳翟即现在河南省禹州市后迁都郑国的都城,即今天河南新郑。

6 魏国原都安邑,位于现在山西夏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7 赵国都城邯郸即现在河北省邯郸市。

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通过不断的考古发掘以及各种史料记载所得到的结果,当然随着我们考古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秦、楚、燕、韩、赵、魏、齐等七雄,除楚国独霸南方外,其余六国皆雄居北方,因此其都城,除楚国在南方外,其余秦楚燕等六国皆在北方

秦国

秦国对于都城的选择,曾经历过“九都八迁”,其最初的都城在秦邑(今甘肃天水市故秦城),周孝王时期,孝王封秦国祖先非子于秦邑,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而后,周王室东迁之后,秦国日趋强大,逐步东进,其都城也就开始了东徙之路,第一都就是西犬丘(今甘肃天水礼县大堡子山附近),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等皆以西犬丘为都,居西垂宫。第二都就是汧(今陕西省陇县东南汧河南岸的边家庄一带),《帝王世纪》载:“秦襄公二年,徙都汧”,汧作为秦都的时间很短,仅十二年,前766年秦襄公死后,秦文公离开“汧”返回西垂,重新以西犬丘为都。

第三都就是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市魏家崖),据《史记•秦本纪》所载,前762年,秦文公率兵七百东猎,从“陈仓渭水道”东进,前761年,“至汧渭之会……即营邑之” ,新都于“汧渭之会”。第四都就是平阳(今陕西宝鸡市眉县),《史记•秦本纪》载:“宁公二年(前701年),公徙居平阳”。平阳为秦都的时间也很短,仅为36年,因平阳地处渭河盆地,地势低洼,且还被夹在渭河、秦岭和凤翔原之间,因此对于秦而言,以此为都,无论是东进还是西守,或向南北发展,其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在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都城就迁出了平阳。

第五都就是雍城(今陕西风翔县),《史记•秦本纪》载:“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于此建都,直到秦献公二年(前383年)才迁出,其建都长达294年,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有19位秦君在此居住,包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等。第六都就是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前424~前415年,秦灵公为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曾在此短暂建都。第七都就是栎阳(今陕西临潼县武家屯东北),秦献公二年(前383年),为重夺河西之地,献公、孝工皆以此为都,前后共34年。第八都就是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前350年,秦孝公为与六国争夺天下,同时防御六国的侵略,遂迁都于此,随后经战国、秦朝两个时代,共144年。

楚国

终楚国八百余年,楚共有七都,其最初的都城在丹阳(今河南淅川境),周成王时期,熊绎被封以子爵,居丹阳,建立楚国。第二都在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楚文王时期迁都于此,至前506年,历经400余年,是楚国处于最鼎盛时期的都城。第三都在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前506年,因和吴王夫差的战争,楚昭王自郢迁于鄀都。第四都在鄢都(今湖北省宜城),楚惠王时期曾短暂迁都于此。

第五都在陈都(今河南淮阳),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都。第六都在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因秦军继续攻进楚境内,为安全起见,楚考烈王迁都于巨阳。第七都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前241年,为躲避秦国的兵锋,楚考烈王再迁都于寿春。

燕国

燕国的都城较之其余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燕国曾先后有五都,但自燕昭王后,燕国实行“三都”制,即同时存在着三个都城,分别是蓟城、中都和下都武阳城。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东北董家林古城),燕地即燕都。约前697年,燕桓侯即位,因北方游牧民族越发强大,时常袭扰燕国,恒侯被迫迁都于临易(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乡),直到战国初期燕成公时期,临易依然为燕都,持续了两百余年的时间。

当然,在这段时间中,曾经有一段时间,燕都迁移到了上都蓟(今北京),前664年,因威胁燕国的北方少数民族山戎被齐恒公打败,燕国遂开始着手营建蓟,并逐渐将都城移至蓟,至燕襄公时,蓟完全取代临易成为燕国新都。但到了春秋晚期,随着北方山戎再次变得强大,燕国遂又将都城迁往临易。

前314年,子之之乱后,燕昭王在易水高筑武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北部的易县南3公里的高陌乡),是燕下都。自燕昭王后,燕国形成三都,即上都蓟,是为燕国宗庙所在;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是为燕国军事重地;下都武阳城,是为燕国行政中心。

韩国

因韩国地处中原,被魏、齐、楚、秦等强国包围, 终其一百七十余年,韩国都未能向周边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所以相比于齐楚秦等国,韩国的国都迁移的并不频繁,先后只迁移过两次都城。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诸侯,自此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前375年,韩哀侯灭郑,为加强旧郑土地的统治,韩国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国

前403年,赵烈侯建立赵国,都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赵敬侯即位后,为便于赵国争霸天下,实施北进的国家战略,赵都由晋阳迁往邯郸(今河北邯郸)。前355年,赵成侯二十年,赵国确立双都制,以邯郸为都城,信都(今邢台)为陪都,《赵记》云:“赵孝成王造檀台,有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

魏国

前403年,魏文侯建立魏国,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前364年,为谋得更好的扩张之路,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自此百年都未有变化,《读史方舆纪要》载:“战国时为魏都魏惠王自安邑徙都大梁”。

齐国

自前1044年,周文王封姜尚为齐侯,建齐国,直至田代姜,除齐胡公时曾短暂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齐国的都城一直都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八百余年都未有变化。

田朴珺是如何红起来的

田朴珺是《甄嬛传》里的敦亲王福晋!是一个女演员!常年18线女配角!她混的是港圈,但是不管是长相还是演技都不是拔尖的,所以作为演员的田朴珺不够出名。她出名是因为是王石的女人!王石是万科老板!别说王石,就算你是王思聪的女朋友也得火!更何况是王石。

田朴珺和王石怎么认识的,没有曝光过,就是从王石给田朴珺做红烧肉开始,大家才知道了田朴珺,一个房地产大佬给一个18线女演员做红烧肉,这得是什么样的女人啊!田朴珺很成功的让大家意识到她的存在。从这以后,凭借和王石的恋情,田朴珺火了。

田朴珺一直以独立女性、女强人的身份自局,她和王石的矫情曝光,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分手还是结婚的流言,这就足够让田朴珺有热度,足够让很多网友、杂志注意到她。值得一提的是,田朴珺似乎本心不是要做演员,在认识王石之前,田朴珺更喜欢记录博客。

她的博客中出现过很多人,而且言语之间都是一个女编辑的口吻,并不像演员能写出来的东西,《我的男闺蜜,你所不知道的陈可辛》《因为你,更爱自己》,听听这名字,这是一个普通的女演员吗?在她的博客中,她写褚老吸烟描述他用大拇指和食指握着烟,这种细节她都会写,种种证明,她不是一个简单的女演员。

认识王石以后,她便开始转型。现在的田朴珺早就不是女演员了。说句良心话,大佬公开承认的女人绝不是花瓶,同学们,这是重点,需要背过!田朴珺假如只是一个18线,恐怕王石也就是露水情缘了。现在的田朴珺对外说的都是一个创业的女强人,不管别人怎么看她,她心里有方向,这样的女人只是一个简单的女演员?

纵然因为王石,让很多人知道了田朴珺,但是田朴珺不单单是炒作,还真有其事的开始创业搞事情,这样的田朴珺才是大家眼里的田朴珺,王石的女人叫喊着要独立。

她是因为没有自知之明被骂红的吧。

田大姐每次张口发言,因为矫情总会被群起而讽刺嘲笑。

她每次发言,都让王石颜面扫地断送声誉。

如果说她红,她的红是因为消费王石,挥霍损害王石一生积累的声誉,被人群嘲热讽而红。这样的“红”鲜廉寡耻有何意义?

她第一次发声,是王石离婚不久,作为小三上位的田大姐,炫耀王石给她做红烧肉,因此而成了话题女人,红了。这个红,是建立在不顾及前妻还在疗伤,就急不可待炫耀王石对他多么呵护有加,真真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她发文写和陈可辛是闺蜜,被陈太太吴君如微博暗讽,她并非陈可辛闺蜜。陈可辛只属于陈太太。作为演员,以吴君如在演艺界的口碑和影响力,吴君如的发声等于田大姐被啪啪打脸,她到不在乎因为她从此可以不混影视圈,在演艺界从此销声匿迹也无所谓。

她发照片和褚时健合影,褚时健立马发文解释非他所愿,是看在王石的面子。

她发表演讲说自己不靠男人,她不是王的女人,相反王石是田的男人。这样此地无银的辩解文章,又被大家群嘲。

这次又为了她办的贵族学校,其实也就是贵族培训班吧,大肆宣传她在国外接触的“贵族”资源。这些资源哪来的?还不是王石牵引搭线为她站台?

挥霍完王石的国内资源,又去祸害国外资源。真替国外那些王的朋友觉得不值,因为他们不看中国微博,不知道这位王夫人底细,容易被忽悠吧!

厚德载物。自身修养不够,心术不正,欲望太多,再端着装着,也有露底的一天。

国内漏完了,又去国外,估计越红越漏,离漏得掉底不远了。

被一个有钱的老头子睡了,于是都知道她了。可能是伺候老头子让她自我膨胀了,觉得自己活好就可以扒个逼嘴谁都数落。爹妈给你那二亩地,被一个老牛给耕了,其实跟你没关系,那是牛的选择。你不能因此嘲笑其它的牛没有眼光,耕你不耕你,是牛的自由,与你这贱的两亩地没有关系。

不可否认,田朴珺确实是个漂亮的女人!如果没有王石,又有谁知道田朴珺这个人?

严格意义讲,田朴珺是在长江商学院勾上王石,而王石也觉得人生短暂,古人都说:人不风流只为贫!现在的王石有的是钱!

人生一趟不容易,再不抓紧时间风流,估计没有多少光阴了!如果说王田恋爱,只有鬼才相信!当田拿到第一笔定金后,浪花开始跳跃起来!当然,王石把万科搞那么大,被一个女人白耍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必须得到实质性的收获,才可能出手第一笔定金!


田朴珺的身份有很多,演员、制片人、专栏作者、商人等等。可是,每一个身份下的田朴珺都不红呀!如果说田朴珺很红,那只能说她身上的争议太多,人们茶余饭后喜欢议论她的一些事,才给人一种很红的感觉。


田朴珺和王石

当初还只是一个小演员的田朴珺,之所以被很多人知道,主要就是因为她成为了“王的女人”。王石虽然不是娱乐圈的明星,但在商圈他毫无疑问是一个红人,是一个明星。


2012年,田朴珺和王石恋爱的消息曝光,一下子把原本寂寂无名的田朴珺送上了热搜,成为了一个红人。要知道,这种富商和女明星的新闻本就是网友最喜欢关注的事情。更何况王石比田朴珺大上三十岁,之前还有一个同甘共苦的妻子。因此,王石和田朴珺的消息更加受到关注。讨论“田朴珺如何上位”“田朴珺和王石怎么认识的”“王石和田朴珺谁追的谁”,这一个又一个的话题,成为了网上最火的话题。

不过,令人佩服的是,田朴珺不仅仅和王石恋爱,最终真的嫁给了王石,成为了王石合法妻子,这是最初谁也没有想到的。可以说,不论当初二人恋爱的目的是如何,二人能够结婚,还是能够看出来,他们有感情的。


田朴珺的成功

身兼数职的田朴珺,现在来看确实是一个成功的人,有名气、有身份、还有钱。不过,田朴珺的成功,不是完全事业上的成功,她靠的不是自己的事业。演戏她只是一个小演员,商人她没有什么企业买卖,专栏作者她也只是写过一点成功人士的美女。可以说,这几样她都不能称之为成功。


她的成功在外人看来,都是借着王石的光环。可是,田朴珺却从来不承认自己的成功和王石有任何关系。甚至她多次透漏自己比王石有钱,比王石有名气。之所以否定王石的作用,很明显是为了摆脱自己在外人眼中“小三上位”的印象。

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的女人,田朴珺总归是成功的。她完全不必去否定王石在自己成功的路上起到的作用。毕竟,明眼人都能够看的出来的。这个社会,只重视你是否成功,哪管你用什么手段呢!


田朴珺的言论

不说远的,就说最近关于贵族的言论,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田朴珺在文中写到,中国人太缺少教育了,缺少英国的贵族精神。就这样一个言论,又一次把她送上热搜,不得不佩服她的厉害之处。


田朴珺一个不知道多少线的小演员,靠着自己的令人手段,成为了一个红人。其实,在很多人眼里,她的成功并不可取,甚至有一点可耻。这个时候,她却来抨击国人的修养、教育,把自己当做一个贵族。而且是一种崇洋媚外的感觉。怎么可能不引起网友的反感呢!


在我看来,田朴珺确实是一个“红人”。不过,现在的她已经红了,更应该踏实下来学习,而不是继续“红”下去。只有足够的积累,才能让她真的成为一个贵族,一个红人!

我是雨天论娱乐,欢迎点赞关注!

田朴珺从来没有大红大紫过,也就算是一个十八线女星而已,如果不是因为认识富豪王石,很多人都没听过这个名字,影视剧里一般都是配角,只是因为她比较聪明,走了人生的捷径!

田朴珺作为模特出身,颜值身材确实优越于很多的女星,所以刚出道时候,就被导演王晶看中,也出演了很多的影视作品,大概这就是命,典型戏红人不红,要颜值有颜值,要身材有身材,从小时候照片就能看出来是个美人坯子,甚至和奶茶章泽天长的很像!

田朴珺除了演员还是制片人,平时也喜欢读书,不得不承认,田朴珺有着独特的气质,大概发觉自己在娱乐圈很难有所发展,所以决定继续深造充实自己,于是就读于有名的长江学院,据说,那里面进修的都是很有实力的富豪人物,而田朴珺选择此地进修,目的就是能够寻找自己人生的靠山,于是,王石被她彻底吸引了!

王石当时名气很大,绝对是成功人士,田朴珺想尽一切办法博取他的欢心,最后成功上位,其实王石已经结婚生子,最后为了田朴珺抛弃妻子和孩子,这段爱情一直就是模模糊糊,王石也没有给她什么真正的名分,因为这件事两人的口碑都不好,毕竟靠拆散别人家庭获得的爱情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成功俘获王石以后,确实比以前风光了很多,每次王石出席活动或者参加应酬,身边都少不了田朴珺的身影,网络媒体也频频报道,知名度确实有所提升,真是演的好不如嫁的好,关注度提高了,田朴珺开始频繁和王石秀恩爱,不断消耗这仅有的一点人气,这个女人确实很聪明!


现在两人变得都低调了很多,毕竟王石名气也降低了很多,相差30岁的年龄也不被人看好,或许现在只能凭借一些话题刷存在感,看来豪门生活也不容易!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