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高中毕业生水平怎么样,国家颁发30年教龄荣誉证书有什么意义

admin122024-03-12 18:23:07

八十年代的高中毕业生水平怎么样

从稀缺性上说,八十年的高中普及率很低,适龄人员只有不到10%的人能读上高中,这个比例大概相当现在一本大学学生比例,不过当时有部分适龄人去读中专,那时候要考中专难度很大,不亚于现在考上985的难度,而且还是包分配。

八十年代的高中毕业生水平怎么样,国家颁发30年教龄荣誉证书有什么意义

就业方面,80年代高中生还是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还可以到一些基层小学任民办教师,转正也不是很难,只是各种岗位人员需求不是很多,有部分高中毕业生选择进厂做普通工人,不过由于文化水平比较高,容易得到提拔。所以就业难易程度和现在的二本毕业生差不多。

文化水平方面,80年代高中生受当时教学环境的影响,学的课本知识是不如现在高中生的,尤其物理化学方面。但社会实践能力方面是优于现在的高中生的。

@鉴水清风 立足南海之滨,放眼神州大地,分享最新教育资讯,传播校园正向能量。

年代不同,评判标准各异。

千万别拿过去人水平与现在人认知相提并论,那样不公平、也不客观真实。

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中毕业生,放在当时,应该是佼佼者、弄潮儿、社会顶梁柱,改革开放的先行体验者、主力军。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应当是各个年代的总体要求。

那个年代的高中生,学的都是当时社会上用得着的知识与技能,没得书山题海、电脑游戏。吃得了天天咸菜苦,跑得动风雨交加每天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泥泞山坡路,干得了脏累苦农活,进得去机器轰鸣嘈杂工厂车间、矿山码头人群丛。一迈出校门,就踏入社会,干不了也要干,不会干学着干,大人社会生活逼着干,没有失业躺平一说(特指农村)。

那时受国家经济财力限制,大中专院校场馆少,招生名额更少。通常一所二三百人的毕业班考生,能被录取上大学的就那么三五个,甚至一个没有(人们通常叫法:喝白开水),是社会这座大熔炉锤炼了他们的钢筋铁骨、坚韧意志,镌刻了他们意气风发的奋斗足迹。

人之知识、能力水平,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磨炼,才能逐步丰满提高,人们常说的文凭不高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就是这个意思。与时俱进,聪明才华得以充分发挥。满肚子的空头理论不与实践相结合,犹如英雄无用武之地,岂不白搭、废才一个。

八十年代的高中毕业生水平怎么样?作为过来人给年轻普及一下那段教育历史。

先看一组数据,历年高考的升学情况。我是1989年毕业的,我们那年已经没有高考前的预考了,所有高中毕业生都可高考。所以当年这一届的高中毕业生最多266万,这还包括至少几十万复读生。你要知道对应的同龄人是1971年,大概有2800万。所以上高中比例占同年龄段人口不足10%。而越往前,高中生的比例越低,那种说当时高中容易考的不是无知就是瞎说。

再看实际感受,我作为农村孩子出身,因为以前农民是主流更有代表性。农村不少孩子连小学都没毕业就缀学了,然后小升初不到40%的孩子进入初中。初中升高中,除了个别优秀学生上中专外(记得一个县100人左右),大概有20%能上高中。当然城里的升学率会高很多,但全国总比例是不到10%的同龄人能高中毕业。

了以上情况介绍,你们大概知道那时上高中有多不易,按比例计算,估计现在都能考二本及以上吧。

然必须要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当时的教育水平较低,学生学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达不到现在高中生水平。但由于当时人才的稀缺性,以及他们具有较高智商,所以当年的高中毕业生大都生活得还不错。

以上是我的观点,欢迎大家关注、留言评论。

一段时期由于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造成人才断代青黄不接。改革开放急需人才。由于当时教育资源缺乏,造成八十年代高中毕业生稀缺。

那时候,孩子遍地都是,各地小学人满为患,小学升初中刷下来一大批学生,初中升高中又刷下来一大批学生。真正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就更少了。

当时有个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出现了重理轻文的现象。极少数大中专毕业生早已被大中城市企业抢走,供不应求。

八十年代的高中生,机会多多,责任多多。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到了这部分人的肩上。

当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选拔人才优先从高中毕业生中通过考试录取录用。所以八十年代高中毕业生大多都进入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如今,这些人当中,大多当上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成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还有极少一部分人做了大老板,生意做得有模有样,风生水起。

有的,当了工人,农民,个体工商户。总之生活过得都不错。这些人不管干啥都踏踏实实地干。头脑清晰,思路敏捷。不负韶华,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应有的贡献。

我是八五年高中毕业的,那时候的高中不好考,我们镇上的初中一年也就考上十几个人。那时候,初中中专包分配,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有一些考上中专了,有一些考上了高中。

那时候的高中生是比较少的,学习成绩也扎实,很受到大家的尊敬。那时候讲究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可以招工进厂,或者考技校。农村户口的学生只能走考学这一条路。那时候大学的录取率低,真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很多农村的学生大都选择复读,有的甚至八年抗战。他们知道:考上了大学就有了铁饭碗,就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在我们县里,由于普遍缺老师,八五年的时候县里公开招民办教师,有些同学走上了工作岗位,那时候民师的工资很低,一个月才八十多元,可是有转正的机会,只要坚持下来,一般都转了正式教师。由于他们在高中学得功课扎实,教学水平也很不错。比起从前的民办教师强多了。

虽然没有受到邀请,但我也愿意说几句。

八十年代的高中普及率没有现在高,那时的高中毕业生也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了。在农村即使考不大学中专,搞对象时也是一种优势。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如现在的高中毕业生,就掌握的知识面来说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毕业生。在天津,没有所谓的“小中专”,只有高中毕业后参加高考才能上中专。,八四年以前高中是两年制。我是八三年毕业的,考上中专没去,复读一年即八四年踩线考上一所普通大学,觉得很幸运,因为有个河北省考生比我多了五、六十分,大学和我同班,我们两个的家乡相距仅十多公里。

在八十年代初,我们这里“商品粮”户口的高中毕业生是包分配的,而且单位都不错,有的去了公检法,有的去了工商税务,有的去了医院、邮局等等。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一家国有银行,那时仅四十余人,就有六个是我的高中同学,其中一个还当了科长。我报到的第一天领了当月的工资120元。顺便看了一下工资表,我那六个高中同学虽然学历比我低,但工资不比我少,因为他们工龄比我长,当时心里有点儿不好受,感觉自己亏了,还不如那年考上中专就走了,可以早上几年班,即早挣几年钱。

国家颁发30年教龄荣誉证书有什么意义

这个世界很奇怪,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想让世人认可很难,尤其是让他们痛快地认可

比如教书先生的工作,好像历朝历代都没被世人真正肯定和重视过。封建社会,世人眼里只有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的无用之辈才会去做教书先生,所以民间的身份排位就给教师排了个老九,还嫌埋汰得不够,又在前面加个臭字。

虽说比乞丐高了个等级,但其实还不如乞丐,乞丐至少还落了个天地不管的自由。封建社会之所以也弄出个“天、地、君、亲、师”之类的东西,完全是因为那些“实在的尊贵”需要拉上一两个虚头巴老的陪衬来显示公道。何况许多人也并不是真正地把这些牌位立在了心上,逆天地而为的事情不见得减少,连皇帝老子随时都可以拉下马,你个教书匠算哪棵葱!

当代社会,名义上教书先生升格为灵魂工程师了,实际上封建社会的遗毒犹存、阴魂不散

权力地位划分人生贵贱,钱财比重决定价值取向。这是封建意识在一代代人心里种下的“因果”。

如今的教书匠,是所谓“权利”之羽被薅夺得最干净的群体,只剩义务了。原本就与公权力不沾边,现在连管管孩子的权力都几近失去。

不用讲大道理了,就看看现实情况。你有见过公务员考教师的事吗?你有见过城里的教师主动去乡村学校吗?你有见过为升工资相互打开脑壳的公务员吗?

乡村学校师资严重不足,年年只见教师往城里走。走不了的,最后得了张乡村教师30年教龄荣誉证书,可又不知道在证明什么,证明你的无能还是其它?

幼儿园的孩子可以用小红花去嘉奖鼓励,可惜教师要养家糊口,不是没有灵魂的机器。

难怪世人看不到更多的意义了,白瞎了那么多内涵深刻的意义!

在此,我代表从教三十年的老师大声的说:“我们不需要精神奖励!”

最近,很多老师就国家为从教三十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一事展开了讨论。我的看法是:一文不值。加工资没有用,评职称更没有用。还不如一个区级优秀老师的荣誉证书有价值,这个区优秀教师的证书可是评聘高级教师的一个硬性条件。有老师戏称,这个三十年教龄的荣誉证书最大的作用就是挂在门口可以防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小偷一看你是从教三十年的老师,那家里肯定没什么油水了,也就不进去了。

乡村从教30年荣誉证书不能充当职称评审的业绩材料和荣誉材料,没有任何物质上的奖励,一张老年卡还能免费乘坐公交车呢,这一个由教育部颁发的证书是不是含金量太低了?教育部门颁发这个证书的初衷肯定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表彰,激励坚守乡村的教育工作者,希望乡村老师能够沉下心来,踏踏实实搞好教育,希望给乡村年轻老师树立一个榜样。但是效果如何呢?乡村教师现在的确有点青黄不接,老一代中师生面临退休,年轻老师下不来,留不住。现在的农村学校,大多数是一些女老师,男的比较少,究其原因还不是待遇低吗,不足以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而男人对家庭的责任大,所以他们不会选择当老师,特别是乡村老师。

这样的证书我也有一张,不过压在箱底好多年了,估计现在都有点发霉了,因为平时根本用不到,不管是评职称还是填写其他的什么表格,这样的从教多少年的证书没有任何作用。它只能证明你在农村教了很长的书,甚至我都会产生这样的怀疑,是不是这样的证书也能证明自己在农村教了一辈子书,是一个很没有出息的人呢?有本事的人选调进城,或者跳槽到好单位。而很多年龄大的老师只能对着证书叹息了:辛辛苦苦大半辈子,不求名不为利,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难道就换来一张不能发挥任何作用的证书吗?希望有关部门以后发这样的证书要思考再三,如果不能对长期坚守在农村的一线老师带来任何激励,不能提高他们任何的积极性的证书还是少发为妙,要不只能成为一个调侃的话题。

国家向教龄达到30年的老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实施这项政策是从精神层面肯定老教师们长期扎根基层教育的辛勤付出和劳动。采取这样一个精神鼓励措施,我们认为是非常好的,也拥有非常不错的意义,这在教师队伍中也能起到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也从国家层面表达的对教师的尊重。

教师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也是国家的百年大计;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然而,要想发展教育,就必须有坚强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毕竟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只有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一种正向激励,让教师们能感受到从事这份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就能提升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从而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从目前的相关政策规定来看,国家目前颁发从教30年荣誉证书的教师,主要是指自2014年12月以后退休,以及当前仍然坚守在岗位上并且具有30年教龄的教师。也就是说,在2014年12月以前退休,或者没有正式编制的且从教30年的老教师并没有资格获得这份荣誉。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毕竟他们也同样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出过力、流过汗、操过劳,而今给予精神肯定的时候,竟然没有他们的机会,显然缺少了对他们的尊敬。

向从教30年的老教师颁发从教30年荣誉证书,这是对他们30多年职业生涯的肯定,毕竟30年的时间,能长期坚守在同一个岗位上,这种坚守是不容易的。当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很多都是原民办教师转正的,他们的上班年龄甚至才十六七,也就是说他们现在的教龄可能都快达到40年了,这样的毅力与付出是值得我们在全社会宣传和赞扬的。

这部分人经历了我国教育的最困难时期,那时教师的工资待遇比现在还低,最关键的是,那时教师不单单工资待遇低,而且社会地位还很低,这也就使得能坚守到现在的老教师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才是真正体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的真正含义。

当前我国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正在逐步解决,教师们的社会地位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且我们注意到教师招聘中规定的准入门槛也正在提高,不少县城一级的高中招聘教师,还经常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能报考,这显然能看出目前教师的待遇和身份地位的提升。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目前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出现,他们给出的工资福利待遇要比当下公办学校的老师好很多,这也就造成了不少优秀教师辞职,特别是经济水平严重不发达的地区,部分优秀教师为了生计,而选择到大地方的民办学校或者培训机构任职。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开始实行颁发从教30年荣誉证书的政策,这肯定能在一定意义上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可以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教师能坚守在教师岗位上,能继续站在讲台上授业解惑,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光荣感、责任感、幸福感、获得感。

当然,我们在注重精神鼓励的同时,最好也能做出物质奖励的配套。毕竟老师也属于社会主体,也需要一定的工资福利待遇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如果只是单纯的精神鼓励,肯定很难长期维持住教师对这份证书的认可度,只有这份证书能满足他们精神需求,还能提高他们生活物质质量的时候,他们才会更加认同这份证书。

国家为从教30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我认为意义十分重大。首先,这是对长期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一线教育者的一种肯定。执教30年,奉献的几乎是人生最宝贵的年华。这些老教师们,几十年如一日,有的坚守浩淼水乡,有的坚守贫瘠山区,有的坚守荒凉高原,白了双鬓,弯了背脊,但不改的是初心。在中华腾飞的历史华章上,应该有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祖国不能忘记他们,人民不能忘记他们。其次,这是一种良好的职业导向。当今时代,物欲横流。教师职业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辛苦,尤其是农村偏远学校。笔者曾亲眼目睹有的年轻人下到学校的第一天,因学校条件太差,提着行李箱就回家;有的免费师范生因不愿忍受6年的合同期,借钱交违约金离职。表彰从教30年的教坛坚守者,无疑是一种良好的职业导向。但我也希望,国家能以此为契机,做好如下工作:1.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2.将执教年限与评优晋职严格挂钩。


我教书已经33年了,从来没有看到这东西,更没有听说这东西,即使有这东西,我也没想要这东西,这东西即便拿到了,我更多的是感觉到悲哀,随着我的教龄的增加,我越发为当初选择这一行而后悔,如果有来生,我宁可拣垃圾,也不干这一行!!

通过颁发30年教龄融荣誉证书,来表彰从教30年的老师,最主要还是体现精神层面的意义。

国家颁发这一证书的初衷和主旨精神,是对教师教师长期从教的一种精神褒奖,是对教师长期从教的一种赞扬肯定,是对所有正在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引导激励,也是整个国家层面尊师重教的体现。

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而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只有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局面,才能提升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

从教30年的教职工,相当于把职业生涯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时间越往后越不容易。以前有不少中专毕业、民办性质等教师,可能不到20岁就进入学校担任老师,如果一直坚持下去,30年、40年教龄也很正常。但是那时的教师普遍工资待遇不高、社会地位也不高,让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的人比较纠结。所以,坚持干到退休的教师非常不容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如今,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教师待遇显著提升,社会地位也随之提升。教师进入的门槛也抬升不少,不少博士、海归纷纷吸引进来。但是,在师资素质提高得同时,随着各行业竞争加剧,加上民办教育和培训机构涌现,教师流失率也在上升,特别是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地市乡镇,教师流失率更是居高不下。

国家颁发30年教龄荣誉证书,鼓励和引导教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牢固树立尊重教师、尊重教育的良好风尚和爱岗敬业、爱校爱生、勤勉工作、甘于奉献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他物质方面的作用目前体现不是很明显,这个由各地自行制定,对于老师来说,也是聊胜于无。比如免费进入各类公立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或风景区,每年的免费体检……

国家重视教育,重视教师是非常有意义的,毕竟给教师希望就是给教育希望。另外,我的父亲也是教师退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有着40年教龄的老教师。

七、八十年代县教育局颁发给民办教师的《民办教师任用证书》有什么作用

在70年代80年代县教育局颁发给民办教师的《民办教师任用证书》是很有用处的。

01:《民办教师任用证书》是民办教师身份的凭证。

60年代70年代,民办教师大多有大队结合学校在村里找,被找的人都是本村的知识青年,起码要初中毕业,高中毕业也不少。这些人要经过培训,培训合格后成为正式的民办教师,颁发《民办教师任用证》。60年代70年代村里的知识青年就很多了,能进学校当民办教师也不容易,这里边也出现一些后门儿教师。大队有人,学校有人,或者是某领导的亲戚,想当民办教师很容易。有后门儿,就使民办教师的文化程度良莠不齐,教学水平良莠不齐。真正有水平的知识青年当不了民办教师,而文比水平很差的却能当上民办教师。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当时乡村教育的发展。

1982年全国进行民办教师整顿, 整顿的目的就是去劣存优,剔除糟粕,保留精华。有一大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被辞退了。他们手里《民办教师任用证书》就成了纪念,成了他们这一段历史的贝证,已经没有实在意义了。

而保留下来那一批民办教师,国家没有再颁发《民办教师任用证书》,只给了一张《聘任证》,这张聘认证就是他们教师身份的凭证。

02:后来补岗这一部分民办教师也颁发了《聘任证》,就相当于《民办教师任用证书》,他们也成了计划内民办教师。

1982年,全国民办教师整顿以后,国家没有公办教师来补充被辞退的民办教师,学校教师严重缺编。1985年,各地通过招教的形式,又招录了部分民办教师,并颁发了《聘认证》,成了正式的民办教师。从1985年以后,国家对在编的民办教师进行培训考试,比如,教材教法考试,专业合格证考试,普通话考试等等。后来又提倡年轻的民办教师通过成人教育取得文凭。对合格的民办教师颁发《资格证》和《任用证》,成了有双证民师。有双证的在编民办教师,就是2003年国家直转的凭证。

03: 现在,因为种种原因被辞退的民办教师手里都保留有原先的《民办教师任用证书》

从上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40多年的时间里,因为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民办教师被辞退了。其中有很多人很冤枉。

那个时候,民办教师的地位很低,不管多小的干部,都有权利辞退民办教师。有的干了三十多年民办教师,因为一句话说的不好,就得罪了校长或者支书,很快就会被辞退。尽管有双证,尽管在编,都无济于事。所以当时的民办教师,为了能够实现自己转正的愿望,都是在狭缝里生存,都是在狭缝中忍气吞声地工作,工资低微,地位卑微。能坚持到2003年转正的确实是好时运,确实有福气。在这40年内,大多数民办教师,没能坚持到底,他们手中的那张证书,却成了永远的纪念,成了他们干过民办教师的凭证,也成了一段心酸的记忆。

这纸证书以后有没有什么作用?很难说,说不定到哪一天还真的有作用,比如国家给点儿补贴什么的。最好不要把它丢弃。到有用的时候就真的有用了!

我当时是中教任用证和合格证,是经过考试成绩得到的,当时我很自豪。几十年货去了,我每教龄年领十块钱我很悲伤。现在我只有自我安慰,身体健康快乐最好,一切都是次要的。

对于八三年辞退的民师应该重视起来。因为他(她)们是正式的民办教师,初中合并经考试后被无法安置工作才离教的好教师。本人都有任用证书,参考证件,离教证都己存放。就是因丟失一,二件,但只要有其中一项也可。其他的民师是有自愿离教,有的因犯点错误或是教书质量欠缺等原因。所以我见意上边领导应对八三年离教的应加以重视。

难道这又是地域差异吗?民办教师任用证书可是民办教师身份的认证的凭证,也是“计划内民办教师”的依据。非它民办教师是没有转正资格的。



从题主的提问来看,情况并不是我说的这样。倒是七八十年代颁发的这个民办教师任用证没有被派上用场,如同民办教师们曾经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一样,只是永久的回忆,看到它心里还真不好受。莫非你们那个地方民办教师任用证不只发过一次?还是因其他原因你没有赶上转正的那趟“车”。


我所处的甘肃省陇东某县,民办教师任用证仅仅颁发过一次,那还是1982年。而教育部对“计划内民办教师”的“政策界定”时间是1984年年底以前,这样有这个民师任用证的,如果不是因个人或人为因素被辞退离校,就全部转为公办教师了。事实上只有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聘用的才颁发此证。像今年我们这里在岗代课教师转正,不论你教龄多少年,没有这个“任用证”,就没资格得到这一次等了二三十年的转正机会。有一代课教师,1985年任教至今,就是没有“民办教师任用证”与这次转正失之交臂。

民办教师为农村中小学奉献了青春年华,但是还是没有能够实现“民转公”的梦想,个个遗憾终生。60岁以后每月只有一百元不到的养老补助,他们谁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这个《民办教师任用证》除了在养老金补助资格认证时,能起点证明作用外,还能有啥收藏的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