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时期的隋朝究竟是怎么样的-临颍职业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

访客82024-02-22 12:42:00

隋文帝时期的隋朝究竟是怎么样的

隋文帝的隋朝究竟是怎样的?

隋文帝时期的隋朝究竟是怎么样的-临颍职业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

用一句话概括: 表面上歌舞升平,国泰民安,其实隐藏着巨大危机。

隋文帝杨坚个人能力极强堪称工作狂

在古代皇帝之中,隋文帝杨坚,绝不是昏君,更不是暴君,甚至杨坚的做法还可以称得上是明君一位,打着引号的明君。杨坚之前是170年的南北朝乱局,可能乱世之中的目睹,决定了杨坚不信任的性格。

隋文帝这个人,精明强干,苦心经营,从北周外戚的身份上,篡位成功,登基称帝,建立开元,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隋王朝。

登基后很快周密筹划,发动大规模的平陈之役,千军齐发,所向披靡,剿灭楼台张丽华和韩擒虎,一举歼灭盘踞江南的南陈王朝。实现了国家一统。

国家统一后,百废待兴,隋文帝杨坚锐意进取,厉行改革,除旧革新,健全法制,废除酷刑,推行新律,精简机构,整顿吏治,使得隋朝制度很快确立。与此同时重本倡农,发展经济,改良均田令,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修水利,增加收成,抑制豪强,鼓励工商业,使得隋朝短短十几年,焕然一新,国库丰盈,国力强盛。

杨坚堪称工作狂,勤政俭朴自律,不尚奢华,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中勤勉于政的典范,殚精竭虑,全力以赴。

隋文帝身上优点很多,历史对隋文帝的评价也挺正面。

躬节俭,平徭赋,仓禀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实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参踪盛烈,堪称一代良主。

隋文帝杨坚两大毛病

其一,无宽仁度量,不信任大臣。

皇帝做到这个份上,堪称圣明了。但隋文帝致命弱点暴露出来了,比如总揽政治全局,事必躬亲,苛扣细节,不信任大臣,试探大臣,给臣子挖坑。更害怕民众虎啸山林,有如惊弓之鸟,一旦发现官吏见利忘义,必将严惩,处以极刑。无宽仁之度量,却是刻薄之资的姿态。

这些不信任不宽容的问题,多半出自隋文帝杨坚的个人成长,他外戚上位,见过太多大臣不谋之心,他不敢信任臣子。

其二,节俭抠门到极致,就是吝啬鬼

这样的格局,使得隋朝上下无法调动官员参与的积极性,隋文帝后期放手任用酷吏,达到社会维稳的效果。隋文帝的节俭是历史最出名的,节俭是美德,但节俭到了极端,就走向反面。

不仅自己节俭,也不会让别人过上更好的日子,紧紧固守财富,所以尽管隋文帝杨坚所在的隋朝国力强盛,国库充足,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并不好,生活难以为继。哪怕是当时天下大旱,隋文帝也不赈灾,等到隋文帝末年,国库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就这么富有。

但留着的这些国库钱财,都让他儿子隋炀帝杨广给败了,如果隋文帝杨坚不积累这么多国库,也许他儿子杨广隋炀帝就不会那么大胆想要征服高句丽,那么隋王朝也许是一个更强大的王朝。这是隋文帝杨坚给儿子埋下的雷。

历史评价隋文帝说,这不是节俭,压根就是吝啬。

这样的格局,决定了隋文帝的眼光,隋王朝在看似歌舞生平,国泰民安的表象下,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只是这场危机,爆发在他二世而亡的儿子身上。

参考文献,被误解的历史人物,作者黄朴民。

《资治通鉴》是这样评价隋文帝的:

高祖性严重,令行禁止,勤于政事。每旦听朝,日昃忘倦。虽虽啬于财,至于赏赐有功,即无所爱;将士战没,必加优赏,仍遣使者劳问其家。爱养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

隋文帝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从司马光的字里行间就能看得出来,那么为什么隋朝跟秦朝那般短短十几年就灭亡了?到底隋文帝治下的隋王朝是个什么情况呢?

跟秦朝一样实现制度转型的隋王朝

隋王朝应该是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第二次大变革王朝,第一次是秦王朝废分封,确定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大一统的历史使命,而隋王朝解决了自汉末以来,中央王朝行政构架上面的问题。

从汉朝开始,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封建政权,那就是对人口的控制,也就是户籍制度,中央王朝对人口的控制其实很弱,存在很多的人口掌握在地方豪强,士族门阀手中,由此就导致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就是赋税受到了这些大户们的严重侵蚀,使得国家财政流失。

隋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设计了两个加强户口管控的措施,即“大索”和“貌阅”,所谓“大索”,就是开展全国性的人口普查,这种全国性的人口普查工作,其规模超过了之前历朝历代,同时还辅以“貌阅”,也就是根据“照片”来确定人口身份编入户籍,形成相当严密的人口控制手段。

查户口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赋役、税收。而隋朝的人口普查效果相当不错,从南北豪强手中夺走了不少的户口,由此出现了隋朝统一时短短十余年时间人口的“激增”,这种人口增量,主要原因就在于隋朝空前的人口掌控力度。

网上流行的“隋朝储备粮够唐朝吃到了贞观十几年之后还没有吃完”的论据,以此来证明隋朝的富裕,但其实隋王朝的这种“富裕”,是因为隋朝对人口的控制,以及另外一项税收措施,也就是“析户”。

隋朝的税收制度是人头税和户口税两种税收体系,户口越多,税收也就越高,加强人口控制,然后再讲宗族下的族人进行析户,以此来达到隋王朝的税收保证,到了后期,隋朝为了扩展财源,夸张地将地方百姓为了度过荒年储备的“义仓”收归官府管理,并且强制执行,等于是变相的税收。

对于行政体系,隋王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了有利于世家豪族的九品中正制,地方佐官开始由中央任免,在过去中央人事部门只负责任命地方长官,而地方长官以下的各级行政官员由地方长官来任命,由此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利益集团,导致这些官员与中央产生离心力,而倾向于地方长官,在承平之时还好,一旦战乱,就很容易形成割据的局面。

在隋以前,实行的是三级制度,也就是州、郡、县三级。然而这样的制度设立得没有多大意义,三级之间空挡太小,白白浪费了人力资源,增加了编制,降低了效率。而隋朝将郡一级撤销,全国设三百多个州,管一千五百个县。

隋朝对制度的改造,说白了就是历代封建王朝一直致力而为的加强中央集权,在汉代时,郡又被称之为郡国,由此可见地方豪强对地方的掌控力度是多么强力,所以中央与地方的斗争从来没有结束过。

从人口普查,到行政制度改革,再到科举制,这些手段和措施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打击豪强士族。然而隋王朝到了隋炀帝时,已经处在了危机边缘,一方面政府对人口的掌控力度前所未有,导致了政府大肆地把敛财的对象伸向了百姓,从实物税到劳役,隋朝老百姓身上的负担十分之中,也正是在这种苛税的支撑,让隋朝修了洛阳宫,建了大运河,以及三征高丽,可也为隋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另外一方面,制度的改革必定有利益受损者,而直接利益受损的就是士族集团,这也是为什么隋亡之后,从农民起义的烽火之中接过大旗建立唐朝的是关陇军事地主集团的缘故。

当然,隋朝的制度设计,为后来的唐王朝提供了生动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是文化、政治、还是经济上,唐都继承了隋的优点。

谢谢邀请,我是风逍逍,欢迎大家关注!

提到中国古代的朝代,人们想起的大多是汉唐这种强盛的朝代,或者是明清这种离现代较近的朝代,但是却很少提起隋朝。一方面是因为隋朝存在的时间太短,从581-618年,总共不过三十多年时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隋炀帝留下了一个昏君、暴君的骂名。

但是隋朝确实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隋文帝执政时期,勤俭治国,励精图治,对之前黑暗的官场制度进行改革,开创了乱世以来的第一个盛世——开皇之治,而且科举制也是隋朝首创,只不过是被唐朝发扬光大的。

隋文帝杨坚更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分裂局面,对隋朝的制度进行了大力改革,减轻了百姓的赋税,加强了综合国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国仅仅十几年就开创了一个盛世,隋朝甚至强盛到GDP占世界的比例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

隋朝的强盛很大原因在于对人口的控制上,当时很多人口都被贵族控制,政府很难统计数量,加上国家的税收有漏洞,所以很多人用各种方法来逃税。隋文帝现实输籍定样,按照国家定制的户来划分样本,不同的家庭承担的赋税程度也不同。渐渐地人们发现给国家缴税比给贵族缴税划算得多,所以纷纷向国家缴税。

隋朝的强盛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文化上的富足。我们都知道,以前的朝代,读书是贵族专利,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读书难如登天。隋文帝是武将出身,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于是他大力发展文化,到最后隋朝学习之风盛行,每条街道都传出读书声,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全民读书的景象。

隋朝刚建国时,隋文帝大封有功之臣,所以很多地方官员都是武将出身,贪污受贿现象很常见。隋文帝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转而用金钱和荣誉来赏赐立功之人,还多次颁布招贤令,最后还开创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科举制度。

隋朝虽然因为隋炀帝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算好,但是隋朝实际上还是很强盛的一个朝代,富足程度比我们熟知的宋朝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隋文帝更是因为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在经济、军事和文化上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使隋朝的文治武功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