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该不该考虑上大专,高升专有高中毕业证吗现在

访客52024-04-14 23:47:19

中专生该不该考虑上大专

条件允许的话,中专生一定要去上大专。

中专生该不该考虑上大专,高升专有高中毕业证吗现在

1、中专生才十几岁,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还不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虽然算不上童工,但是哪个单位会用一个十几岁的中专生呢。

2、中专生去找工作是很难的,现在的事业单位、公务员已经不要中专生了。你可以留意每一次的招考,没有中专生的岗位,也是非常偏远的地方。

3、我国的犯罪嫌疑人大多数是大专以下!学历不是证明一个人能力大小,但能大概看出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成熟!

4、一个中专生说实话知识水平太差,是跟不上社会的,你可以看一下二十年前的大学生和当时的小学生的差别!

5、教育程度越高,接触的朋友起点越高,用好这个资源,将会受益一生!

许多人感叹,要是当初好好读书该多好,有的人工作了都还在拿大专文凭。这叫上进!我只说这么多了,提问者自己考虑上不上,没人逼你,也没人为你以后的生活买单。

谢谢邀请。中专学生毕业通过考取大专来提升学历非常有必要,这是因为:

1.从文凭来看,中专学历还是比较低,将来要想在职场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中专毕业生至少也应该取得大专以上文凭,所以,中专学生毕业后考入本科院校或高职高专院校继续深造,对个人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从年龄来看,现在的中专毕业学生,一般年纪轻轻都是小鲜肉,而且他们的家庭条件也都普遍不差,父母亲也不需要孩子们过早的去找工作挣钱养家糊口。所以,中专生有机会一定要继续深造学习提升学历。

3.从学习来看,年轻人学习、进修、深造确实要趁早,千万不能等工作若干年后,年纪也大了、记忆力也不好了、拖家也带口了、工学矛盾也深了,再去学习深造,此时学习看书就犹如安眠药,瞌睡比翻书还来的快。

所以,中专学生一定要趁早趁年轻接受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来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肺腑之言,务必牢记。


感谢邀请,根据你的问题给你具体分析

1、中专升大专当然是有用的,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看你的需求是什么?你是工作需要还是只是为了提升一个学历。如果你是工作需要的话,建议你专本套读,也就是说你专科和本科一起读,最终拿到一个本科毕业证。如果你只是提升一个学历的话,那你就考到大专就可以了,但是自己也要为以后的打算进行考虑。

2、中专升大专也就相当于高升专,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成人高考的高升专,第二种是自考高升专,第三种是远程教育,其中自考的认可度含金量是三者里面最高的,其次是成考,第三就是远程教育。三者都是属于业余学习,所以在报名的时候要慎重,我是贵州这边的,每个地方的政策是不一样的。

3、比如报考成考贵州的政策是25周岁以上或者是少数民族会有20分的加分,报考自考的话会有30%平时分+70%考试分,远程教育是最简单的(gzdx-Edu)。

希望可以帮到你,有问题可以关注我。

谢谢邀请,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作为现在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以一个中专生的名义去找工作的话 毫不留情的说几乎每一个大公司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都不会让你去做,除非你已经在那里消磨的好长时间已经成为元老级的人物了,或许才有一线希望,其实如果你的志向远不在此的话,你可以选择先读专科 在进行专升本在往后读如果你想过得平凡点的话,那我说这么多那就是浪费口舌了,不过我还是认为就算想要平凡的生活,但是也得有最低的限制吧, 所以,我认为是肯定要去读专科的,就算那个学校再不怎么样,但好歹你的见识都不一样

看完给个关注吧

我是 爱你的小悟空


是否需要进修学习,关键在于你现在的能力够不够支撑你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

不管是中专生还是大专生,在学校学到的都是一门技术,在社会上工作只是锤炼你技术的一个方法。

学习的过程不光是在校园。我们这一生只要在工作,都要不断的学习,学习新的知识,用新的技术、技巧去优化自己的工作方法。

科技的进步很快很快,落后就注定被淘汰。

如果你现在中专毕业,工作还不错,技术学的还算扎实,比较来说,大专能给你的仅仅是一个高等教育的毕业证。学历对你以后最大的影响应该是在一些职称评定的认证上。

如果可以,我建议你工作稳定后去想办法整一个本科毕业证(读本科不要读大专),虽然现在本科毕业证不值钱,但是在这个社会,能让你免去很多麻烦。

谢谢邀请 看到这个问题我突然想到自己上学的意义,现在好多人鼓吹“上学无用论”“读书有个鸟用”,某某大学附近的红灯区的生意都被学生抢光了,隔壁家初中毕业的小子都当大老板了,“两个初中在一块聊天,学霸在炫耀自己考上某某名牌大学,现在应聘一家知名企业,月薪几万几万,学渣却在考虑要不要聘用他”,好像这个社会要是没有钱就什么都不是,越早的闯荡,积累的经验越多,挣钱越多,越来越多的人笑贫不笑娼,其实我比任何人都明白上学的意义,虽然在这个时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越来越差,深处底层的我们想要飞上枝头当凤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知识改变命运”对大多数出生寒门的人来说仍然是唯一有效的法则。在这个处处充满不公正的社会里,高考仍然是相对公平的地方,虽然我的大学不是一流大学,我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微乎其微,但我仍然要感激我的大学。正是在大学里认识到的人,遇见过的事,读过的书,改变了我。让我知道什么是逻辑、理性、法律、自由;让我重新去认识自我;让我懂得在暴力面前不畏惧,在迷信面前不盲从;让我从一个混沌未开,土里土气的小屁孩成为了自己曾经想要的人。如今我已经在小时候听都没听过的美丽海边城市青岛安了家,如果我之前没有坚持上学,现在只能是老老实实的在家,做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论是大学大专,都是我们开拓眼界,提升修养的最好的捷径,没有一个组织的成长环境比学校还宽容,没有一个机构的目的比学校还纯粹。正如梁晓声先生说的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而幸福的定义从来都不是以金钱多少来衡量的,幸福是人内心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一个人追求的不同,幸福也就不同。而学习是找寻幸福的最好的方向。


“七年之痒”到底哪里痒

谢谢邀请。都说七年之痒,但其实这个痒还是要取决于两个人彼此的适应和相处方式。七年之痒它不是一个一定会出现的现象,而且也不一定是七年才会发生。

这个痒其实就是两个人之间出现的一些间隙或者说是对于对方的一些小怨气,毕竟生活了这么久,熟悉了这么久,自然会有很多好或者不好的东西在心里留下,随着这些不好的点的日益堆积,自然就产生了所谓的痒,但这个痒最好的方法是轻轻的挠一挠就好,别闹的死去活来。毕竟相爱这么久也不容易,有问题多沟通交流,不一定非要吵架分手离婚。

克服七年之痒的方法也很简单,首先两个人要相互理解,并且在生活方式上,能够相互习惯,有一些问题能够相互沟通。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生活情趣,不管是男是女,在这上面都会渐渐忽略,结婚前各种惊喜甜蜜,结婚后就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点一丝的甜蜜。就连夫妻生活可能都渐行渐远。

七年之痒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爱情的一个保鲜,不要让对方慢慢觉得你已经没有看点,已经有厌恶的感觉。不要让婚姻禁锢你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不要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你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上,你可以看看这美丽的世界,或者享受一个有猫有阳光有音乐,有茶的轻松午后。

七八年时间是人生的一个循环,严格地说女为七年、男为八年为一个生理周期。在这一个生理周期男女双方都会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发生质的变化。比如说女性在14岁和49岁,也就是两个七年和七个七年月事上的生理变化。但是做为婚姻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无论男女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有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七年时间的磨合会使双方更加成熟。因为具备了爱情的硕果(孩子),所以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大。但是有的也会暴露出更多差异和缺陷,这就更需双方理性的看待对方的一切,把矛盾和不足降到最低程度,迎接新的生活。

谢谢邀请!

七年之痒是每个婚姻家庭的必经阶段,夫妻二人经过这阶段的磨合和考验,双方方方面面的情况都相互暴露出来,互相之间有了更深的了解。由其考验二者在三观差异下怎样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如果双方能够更进一步理解沟通且取长补短,那前途自然光明灿烂,反之,如果二人针锋相对,互不尊重那就很难说了。以后日子可就难过了。

谢谢你的邀请

题主的问题,“七年之痒”到底那里痒。

我个人的观点,七年之痒就是“平淡之痒”,当婚姻从最开始的充满激情,到慢慢步入平淡,而平淡中少了激情浪漫,却多了鸡毛蒜皮的琐事,严重的夫妻会发展为,你看不惯我,我看不惯你,大家互相生厌,一点小事就可以爆发争吵大战。

第一,你怎么还不来关心我

我很生气,你为什么不来哄哄我,你哄一下我,我就不生气了。你不来哄我,是不是你不爱我了,不在乎我了。开始另一半会耐着性子哄哄,慢慢的就只是敷衍,到后面就不耐烦,说你事多,你看别人家谁谁谁。

男人和女人对婚姻的期待不一样,男人觉得结婚了,终于修成正果,他会放松下来,紧接着考虑家庭的责任。

女人觉得结婚就是觉得这个男人对她好,她一样种好能一直延续下去,所以才步入婚姻。

第二,她好唠叨

碰见男士诉苦,就会说,家里那位每天唠叨个不停,特别烦人。结个婚自由都没有了。我上班这么辛苦,就是为了挣钱养家,她不理解我就算了,没事还无理取闹。

第三,相互生厌

有一句话说:都是因为你,我才变成这样。所有的怨恨都是因为日常的小事慢慢积压而来,本来心里就有怨恨,一点芝麻小事也会争吵,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好的感情也会被消磨殆尽的。

每一段婚姻都从相知相爱,到相互生厌。两个人熟悉到,就像左手拉右手,因为了解,而觉得没必要,好好过日子就好了。

缺少了仪式感的婚姻,比起时不时带点小浪漫的感情,更容易走向平淡。

相爱容易,相处太难

七年之痒第一痒:没有新鲜感。每天对着一个人待了七年,睁眼闭眼都是这个人,他脸上有几颗痣都知道了,每天重复的样子重复的生活。添加了很多很多枯燥感

七年之痒第二痒:分歧增多。生活琐事的叠加,各种关系的重组,让你身心俱疲。关于赡养老人有分歧,关于抚养孩子有分歧,关于亲戚间人情世故有分歧。甚至工作赚钱,买房买车都有了分歧。他不再是最懂我的那个人。

七年之痒第三痒:别人的才是好的。你看着别人家的日子好像过得特别顺顺利利,母慈子孝,夫唱妇随,你开始羡慕别人家的老公或老婆怎么那么好,别人家的怎么就那么幸福。这个时候你甚至可能会偷尝禁果。家里那位自然是疏远了。

有的人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才看明白夫妻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夫妻不是亲人,也不会是。相处需要方式方法。我更喜欢夫妻是利益共同体的说法。

☞言笑晏晏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到您☜

一年之守,三年之痛,五年之离,七年之痒,十年之约“吧 三年之痛,七年之痒.这句话似乎已成为多少在情场中受过伤的朋友们的经验总结.爱情在第三个年头,当所有的新鲜与神秘感都荡然无存时,就到了激情勇退,停滞不前的状态.很多情侣都会在这个时候有了新的想法与感受,而这些想法通常会因为缺乏沟通,或观点不一而最终导致两人分手的局面.

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

正一品有实有虚,拿清朝说,太师太傅都是正一品,但是没什么实权,大学士和领侍卫内大臣却是实权,各阁大学士基本上都是宰相级别的了,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从一品基本上都是实职,总督,大将军,六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九门提督,左右御史。。。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正就是正,从就是负的意思,和现在正部级和副部级意思相近,但要强调一点,从一品中的从,在古代读作【zòng】而不是【cóng】。古代官员品级共分九品,一品最大,九品是最低一级,每一品又分正和副两级,这样九品就演化出十八个级别,这就是九品十八级的来历。
但需要注意一点,品级不是官职,甚至有的人有品级没有官级,品级是发放俸禄的参考基础,但还会和相应的官职挂钩。品级与官级有大致的对应范围,什么官职需要什么等级是有一定要求的,但这个界限不是很明显,有时候会出现从一品不如正二品职务高的情况。当然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环境下品级比较低的官员临时赋予比较高的官职。

古代的品级有时也会滥用,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很多官员死后会连升三级。反正俸禄也不会再发,虚名而已,为此还衍生出一套和品级对应的虚衔,比如四品的中宪大夫,五品的中仪大夫,更高的还有三品的资政大夫,二品的光禄大夫或光禄寺卿(三品)这些虚线不同朝代会稍有不同。

另外品级很多时候会用于封赠或诰封,就是某人取得功名,他的家人,比如父母妻子等也会获得品级,一般和当官的本人品级相同,但只有品级,一般没有职务,可领取相应品级的基本俸禄。

正一品和从一品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这丝毫也不夸张,这一字之差决定了你享受怎样的待遇,而且是涉及各个方面的。小部分的分别累计起来就将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一点细微的差别,最终产生质的差距。

因此,用“天上地下”来解释正一品和从一品之间的关系是颇有道理的。或许也会有人觉得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关系就像现在的正副级,其实不然,这二者间的差别并不如此简单,且听笔者慢慢细说。

题外话,补充一个小知识点,从一品中的“从”在古代不念“cóng”,而是“zònɡ”。这一点是现今的人常常忽略的。由此可见,古代读音演变到现在已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言归正传,笔者这就将视野转回到正一品和从一品两者的区别上来。

这两者的官阶等级有所区别,呈依次递减趋势。正一品和从一品最初都出现在北魏年间,之后的朝代一直延续这样的官阶划分。正一品是官员等级中的最高点,次之便是从一品。这样的两个层次的不同,就体现在许多方面。

皇帝会给予正一品官员一定的特权,例如在进行朝廷例会时可以坐着听,而从一品就不会拥有这样特殊的待遇。正一品官员每月的俸禄也和从一品有较大的差距,几乎相差一半。正一品官员可以自行在朝廷下属的一些行政机构中走动,但是从一品官员却没有这样的权利。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正一品官员在收获的工资、允许走动的国家机构范围等处都要优于从一品官员。

正一品官员已经到达了官职等级金字塔的顶尖,没有可以继续进步和升华的地方了,而从一品官员虽然位于正一品官员之下,但是随时有可能威胁到他们的地位。这一点也巧妙地成为了皇帝掣肘某些位高权重的正一品官员的利器。

一般情况下,正一品官员会不自觉地形成一个梯级部队,姑且称之为老臣阵营,他们代表的是朝廷中的旧官员势力。而新皇帝上任后,这部分人就会成为他着重关注的对象,因此扶持从一品官员就成了重头戏。可能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不扶持更低等级的人呢,这样会不会更方便?假设扶持更低等级的官员,他没有在高位官员圈混的经历,很有可能欠缺经验,这样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到对原来的正一品官员的制约效果。也不会更加方便,皇帝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物力、财力来培养他们成为经验老到、有望成为正一品官员的那么一批“心头大患”。这样也很可能造成“人财两空”的悲惨局面。

那么如此说来,正一品官员是不是就真正无时无刻凌驾于从一品官员之上呢?其实不然,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正一品官员在现实中所拥有的实权并不像官阶等级规定的如此之大。

正一品的职务若单和从一品比,前者高于后者它。但是如果有辅助工具呢,这情况就将大有不同。当从一品官员身上兼有其他的职务类型或者负责某一事宜,这样掌握在手中的权力就将远胜于正一品官员。当然这也不是说正一品官员就超不过从一品,若正一品官员同时兼有从一品职务,这时候就将成为“王炸”一般的存在。而且地方上的某些从一品官员权力会胜过在朝廷中的正一品官员。

举个例子,或许会生动形象些。封疆大臣是中央派遣到地方上去的从一品官员,但是在当地实际掌握的权力决非朝廷中一个正一品官员可以匹敌的。分析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得知:在官阶上可以确信无疑的是,正一品高于从一品。

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这二者的权力比较会出现复杂的局面,这和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皇帝都有所关联。不能轻易地对这二者下什么哪者必定比另一者权力大的结论,这种说话过于绝对、也不够客观。

因此,从这里可以清晰地发现一个道理:古代的官阶和官员实权并不是对等的。在探究不同官职时,需要谨慎对待,也要考虑到当时的实际状况。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正一品和从一品,别看差了小小的半级,区别大了去了,从官职、权力、俸禄、服饰等都有明显区别。隋朝开始,以后的朝代基本沿袭九品十八级,正一品和从一品从官职上,大概是正、副的关系,从荣誉和待遇上,正一品都优越于从一品。

图为清朝一品文官服饰,补服绣仙鹤,顶戴红宝石,另外那一撮孔雀花翎,除宗室外,外臣需皇帝赏赐才可拥有。

从官制上,大多数朝代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绝对是最高级,正一品,而三孤,少师、少傅、少保,是从一品,由于三公太金贵,统治者很鸡贼,一般情况下做到宰相级别的只授到三孤,三公是授给死人的,当然也有许多例外,比如南宋贾似道为宰相时,加官到太师,比较少见,明朝的张居正也是特例。

雍正宠臣,鄂尔泰,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居内阁首辅,乾隆时加衔太傅,正一品。

从勋阶上,也有明显区别,以明朝为例,《明史·职官志》记载,文官散阶的正一品为特进荣禄大夫,可升到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为荣禄大夫,可升到光禄大夫,区别在于“特进”二字;文武官员的勋级,正一品为左右柱国,从一品为柱国,区别在于“左右”二字;官员的俸禄更有着明显的差别,以洪武25年修订的岁给俸禄制度来看,正一品俸禄为1044石,从一品为888石,相差156石。

雍正宠臣,田文镜,官至鲁豫总督,加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从一品。

中国古代官制,我们熟悉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十八级就是从九品中正制演变过来的,北魏时就在变,北周继承,隋统一后沿袭确定了九品十八级,同一时期的南朝也在变,南朝各国从九品中正制改为“十八班官制”,班就是品,十八班最高,一班最低;还有一个辽国官制也有特点,分为南面官和北面官两个系统,南面官和咱们一样,九品十八级,北面官依然延续契丹宫帐部族管理办法,没有品级,最大的官叫“大于越”,类似于三公,下面有总知军国事、大王院事,类似于从一品,夷离毕左右、敌烈麻都等类似于正二品。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