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2002高中毕业证模板图片,湖北荆州曾出土距今两千多年的软尸“遂先生”。这种软尸是怎么形成的

访客42024-03-14 00:38:49

你的家乡因何得名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海内台北上重天……”每每听到小孩念起这则歌谣,你有没有好奇过,那些“湖”与“河”都具体指什么?戳图↓↓看你的家乡因何得名








是不是涨姿势了呢?那点个赞吧~谢谢亲们!

砀山县2002高中毕业证模板图片,湖北荆州曾出土距今两千多年的软尸“遂先生”。这种软尸是怎么形成的

烟花三月下扬州~没错啦~小编的家乡就是扬州啦!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是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淮南第一州、月亮城 。中国大运河高邮段及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扬州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8个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之一。

扬州是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地。下辖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3个市辖区和宝应县1个县,代管高邮市、仪征市2个县级市,是联合国人居奖获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温泉名城。

扬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扬州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自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扬州在历史上有曾有过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汉中叶;第二次是在隋唐到赵宋时期;第三次是在明清时期。总体上,扬州城市的繁荣总是和国家的盛世重合。历史上繁华的扬州城,即今扬州市老城区——广陵区。

扬州重大体育赛事有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环高邮湖国际自行车赛、高邮大运河半程马拉松赛、高邮卸甲美丽乡村半程马拉松赛、横渡高邮湖游泳赛等。

扬州将举办2017年世界体育赛事与旅游峰会、世界地理标志大会,2018年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2021年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文化古城,更有“扬州自古出美女”一说~扬州的伙伴们快点赞~让小编看见你们的双手😄

我的家乡,用过的地名最多!元封二年,汉武帝扫平滇国,设置“味县”,属益州郡,公元256年晋朝建立在此设“宁州”,建宁郡味县为宁州州治,并成为云南第一个首府。515年,由于当时在甘肃还有个“宁州”,味县改为南宁州。唐朝建立,在昭通置曲州,靖州,由于地域相连,被合称为“曲,靖州”,《元史》载,曲,靖二州在汉为“夜郎味县地”,元,为曲靖路。明,叫曲靖,清,叫南宁县,民国改称“曲靖”沿用至今。为珠江源头第一城,有“滇东重镇之称”。传奇小说《岳飞枪挑小梁王》中的“小梁王”,就是南宁州的土著。曲靖为地级市,管辖的市县名跟明军进军云南有关,“宣威”市是明军获胜后为“宣扬威风”得名的,“沾益”区为“利益均沾”得名的,“富源”县原为“平彝”意为平定彝族,“罗平”县原为“倮平”意为平定“倮倮(对彝族等少数民族的蔑称)”。



现在,城市主要街道有建宁路,南宁路等。又为“二爨之乡”。

家乡安徽安庆,因何得名,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安庆大学

安庆大学也指安庆师范大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全国首批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入选第二期“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省属二本。


二、风景

安庆不仅有天柱山、花亭湖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有五千年文博园,有大龙山、小孤山、浮山、白崖寨、鹞落坪、妙道山、薛家岗等数十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或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黄山、九华山、庐山等世界著名风景区之间的交通枢纽。

潜山县境的古南岳天柱山,一柱擎天,万岳归宗,以雄奇灵秀著称;岳西县境的司空山,为佛教禅宗二祖慧可“遁迹修禅”之处,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宿松县境的小孤山,耸立大江之中,世称“海门天柱”;“白崖寨”则有“南国小长城”之名;枞阳县境的浮山,幻若水上蓬莱,是典型的火山地质公园;市区的迎江寺振风塔,塔影横江,有“过了安庆不说塔”之誉。

三、安庆方言

很多人印象中,安庆方言特别难懂,而且安庆人讲话声音特别大。也有人说安庆人吵架特别厉害,特别凶。也不知道这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砀山县在历史上与周边的隶属关系相对复杂,民国时属徐海道,明清时属徐州府,元代属济宁路,宋代属归德府,汉代属梁国。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置36郡,砀郡居其一,辖21县,郡治砀县。

砀山县在战国时为楚之砀邑,秦时为砀县,得名于原县境内的芒砀山。芒砀山是秦末农民起义首领陈胜埋骨处,又为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时的根据地,有全国最大汉墓群“汉梁王墓群”,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名山”(王先谦:《汉书补注》引师古语)。故砀山之名源于山中出产的“砀”之石。“砀”是一种美观的洁白、光亮、有花纹的岩石,古人多用作砚台和装饰品。

现今砀山县赖以得名的芒砀山,并不在砀山县境内,而是位于砀山县南的河南省永城市境内。在宋末金初时黄河改道,砀山县圮于河水,尝迁治于保安镇,即今芒砀山山城集。元时砀山县复还旧治。

从金代至明代前期的古黄河就在砀山县南部,如今砀永边界就大致是沿当时黄河南堤划界的,此堤又称沈堤、申公堤。从两县交界处的韩道口、陈堤口、堤湾、断堤头、潘道口这些村名还能察觉到此堤的走向。

金时永城县改置永州,下辖永城、下邑、砀山、酇四县,就因那次黄河改道,河道不稳定,时常泛滥,造成了砀山县对黄河南岸地界的管辖不便,黄河南岸的芒砀山区便为同属永州的永城县代管。元代至元二年,降永州为永城县,但由于历史惯性,芒砀山区仍为永城县管辖。也仅仅在解放初期,芒砀山短暂回归砀山县三年,又于1952年再次划回永城县。

我的老家是河南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甲骨文象形字“”的根源与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有中国、中原、中州、中土、神州之称。因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河南是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中,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长达3000年,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十三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 七朝古都安阳、 商都郑州。 河南是是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区,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孕育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南阳、濮阳、许昌、新郑、淮阳等中华古都。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 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诞生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等古都,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省区。河南有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商鞅、张良、张衡、杜甫、吴道子、岳飞等历史名人。

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劳动力输出大省。河南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位居中国第五位、中西部首位。2014年,河南粮食产量1154.46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9.5%。河南省铁路、高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均居中国前列。

河南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截至2014年底,河南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327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126处,5A级旅游景区11处。 截至2014年6月23日,河南省共有5项24处世界文化遗产。

神龙文化: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乡。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是因此而来。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

姓氏文化: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在当今的前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前1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78个,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练、黄为代表的南方大姓,其根均在河南。河南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朝觐、拜祖的热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尽管为了生计,家已经迁到南方,但时不时的就要回老家一趟,我为河南骄傲,每当有人问起我是哪的人时,我也会毫不犹豫的说我是河南人。

湖北荆州曾出土距今两千多年的软尸“遂先生”。这种软尸是怎么形成的

“遂先生”历经2000年不腐,展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防腐技术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灭楚国都城纪南城,昔日繁华的楚国国都变成了一片废墟,在秦汉时期更是成为了贵族的墓地群。这处墓地,位于今天的荆州城北五公里处,是一片南北走向的平缓坡地。

时光越千年,1975年,解放军驻荆州某部,出于国防和部队建设需要,准备在凤凰山修建雷达站,需要对此处进行保护性挖掘。

文物保护部门对这些古墓进行了清点,此处共有180余座秦汉的古墓,“遂先生”就安静在“躺”在其中一座古墓中,编号很吉利,168号!

一、”遂先生“的发现

考古人员对地表进行开掘后,将封土、夯土和密封的灰泥清理干净后,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棺椁。这具棺椁的密封性非常好,没有一点开裂和泄露。考古人员推断,这具棺椁中的尸体,很有可能会出现像长沙马王堆古尸那样保存完好。

在此前的类似的发掘中,有的古尸在暴露的瞬间会出现氧化现象,破坏了古尸的原貌。因此考古人员没有在现场打开棺椁,而是将棺椁运到荆州博物馆,在做好预防措施之后才小心翼翼地打开棺材。

棺材被找开后,只要里面盛满了暗红色的液体,将液体抽出后,一具保持完好的古代尸体呈现在考古人员面前。这具古尸,包括五官在内的全身都保持得相当完好,32颗牙齿完整、四肢还能够活动,皮肤肌肉的弹性也很好。

更让考古人员惊讶的是,这具古尸血管、脑髓清晰可见,身体内的器官都保存得相当完好,要知道,这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的墓葬啊!在世界同一时期,从来没有发现过保存得如此完好的软尸!

人们在古尸的口腔中发现,这具古尸的口中有一枚印章,上面刻着一个“遂”的篆体文字,考古人员把它称为“遂先生”。那么,“遂先生”的尸体是如何保存了2000多年而不腐烂呢?

二、硫化汞是“遂先生”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

“遂先生”被“挖掘”出来以后,人们对他棺材中的暗红色溶液进行了化验,发现这种液体的主要成为是朱砂,另外还有数十味具有防腐效果的中草药。

朱泵即硫化汞。它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为HgS,是硫和汞的化合物,这种物质有毒,但它的液体有极强的杀菌、防腐效果,微生物在这种溶液内根本无法生存。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硫化汞的这种功效,“遂先生”的棺材内硫化汞溶液了10万毫升,整个尸体都浸泡在这种液体中,所以即使经过了2000年,也没有被细菌“腐蚀”尸体,自然就保存了下来。

古人一直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即使是死去,也要把尸体保存完好,以便在阴间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对尸体的防腐技术一直在孜孜不倦的研究。朱砂就是一种相当有效的防腐技术。

三、良好的埋藏条件

首先,“遂先生”的墓坑深达十米,地下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对恒定的温度、温度的环境,抑制了细菌的生长繁殖,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遂先生墓地上的填土是逐层夯实的,非常坚硬致密,在漫长的岁月中,“遂先生”的墓地没有被盗掘过,表面的封土保存得非常完好,形成了一个相对隔绝的环境。

最重要的是,“遂先生”的棺材选材优良、质地坚硬,不易腐烂,而且棺材的制作工艺相当高、严丝密合,在接缝中间又用粘合剂进行填塞,最后在棺材中注入防腐剂,随后将棺材密封。

棺材形成了一个极为严密的密封环境,不仅细菌无法在硫化汞中生存,也阻止了氧气的进入,更阻止了液体的挥发。

此外,“遂先生”在去世之后,人们对他的尸体进行了清洗、并作了预防腐,抵制了细菌的生长繁殖,减缓了尸体的初期腐败,增强了后继的防腐效果。

在多种保护措施行之有效的情况下,“遂先生”的尸体才得以保存下来。

结语:“遂先生”的尸体能够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除了防腐措施到位之外,还因为他的地位。

根据墓地内的资料研究,“遂先生”当时的官职为“五大夫”,大约相当于古代的县令,在秦汉时期属于副厅级的干部,是国家的基层公务员。

正因为他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相当的财富,才有条件去保存自己的尸体。如果是一个穷人,怎么可能保存地如此完整呢,尸体早已经化成泥土了!

1⃣️凡是出土的尸体,不管是干尸或湿尸都必须绝对密封,只有在尸体保持完好时下葬,深埋地下后,完全阻隔了氧气,腐败菌在缺氧条件下不会繁衍而灭绝。

2⃣️凡是干尸,肌体内已无水分,肌肤会干燥收缩变形,面目全非。这种保存的地方首先要隔绝空气,确保在地理位置高,环境气候干燥的区域。

3⃣️我们泰州在早些年也出土过一具不腐湿尸,犹如睡在浴缸水内一样完好,这种不腐的湿尸体,其肌肉就有弹性关节也有活动。

4⃣️凡是不干不湿的尸体为何肌肉关节不僵硬,这就是棺木的耐腐性高,埋在不干不湿的深土中,没有上方淋水也没有地下水,没有过度吸湿填充材料,又完全达到了防腐的作用,而且棺内的温度适宜,过高了会腐败,过冷了会僵硬,总之就是人们说的葬在一块风水宝地中。

5⃣️人死后会在空气中马上僵硬,如果放在冰棺中会硬得如木头,如果要使尸体不硬就要达到适当温度,可以从现代的水晶棺参照出结论,抽真空,防腐,加之设定的恒温就能让尸体保存得不腐不干还有弹性,而这些出土的古尸正是达到了以上说的条件!

谢谢!

1975年,因为驻扎在湖北荆州的解放军需要在凤凰山上修一座雷达站,所以荆州博物馆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对凤凰山的一部分墓葬展开保护性挖掘。

凤凰山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城北约五公里处,是一处南北走向的平缓岗地。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都城纪南城后,这里便成为了废墟,然后秦汉时期成为一处贵族的墓地,经过考古勘验,在凤凰山一共发现了180多座秦汉时期的古墓。“遂先生”就是这180多座古墓其中的一座里,当时标号168号墓。

168号墓的挖掘

考古人员经过几天对表面的清理,工作人员成功挖开了封土、夯土和清灰泥,一座封闭的棺椁呈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专家们查看棺椁之后发现,整个棺椁的密封性非常的好,极有可能会像长沙马王堆那样出土保存完好的古尸,所以考古队员经过了一番讨论之后,他们决定先用吊车把这个棺椁运到荆州博物馆里,然后再开棺仔细的研究。从以前出土干尸瞬间氧化后的情况来看,这个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当工作人员小心的打开棺材之后,映入眼帘的是满满一棺材的暗红色液体,工作人员将棺材里的液体全部抽出来之后:一具栩栩如生的古尸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虽然古诗被棺材液染成了绛红色,全身的毛发也因为棺材液全部溶解消失,但是古尸的面貌却无比的清晰,仿佛就像昨天刚下葬时候一样。

经过专家们现场鉴定:古尸死的时候在60岁左右,体重104斤左右,身高1.67米,骨骼正常,皮肤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均可活动,32颗牙齿还很牢固,鼻道通畅。解剖之后甚至还发现:古尸脑膜血管很清晰,脑髓占颅腔的4/5,重970克,脑神经几乎都能够辨认。体内的所有器官都齐全,保存都非常完好。

考古工作人员在古尸的口腔中发现了一块印章,印章上刻有一个“遂”的篆体文字,所以考古人员都把这具古尸称为“遂先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具古尸经历了2000多年而没有腐烂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棺材内有将近10万毫升含有硫化汞的液体,这种液体有很强的杀菌防腐效果,因为尸体一直浸泡在棺液之中,所以并没有让细菌感染,也就没有出现腐烂。

第二个原因就是:棺材的密封性非常的好,让棺材里的液体都没有流出,然后又深埋于地下,密封良好的棺材等于给尸体起了第二层保护,因为氧气没有进入,所以棺材里的尸体才能保存的这么好。

第三个原因就是:“遂先生”死亡放入棺材之前肯定经过了特殊的处理,古人死亡放入棺材之前都会对尸体进行清洗,清洗尸体主要有两个说法,第一种说法就是:古人认为死亡了,就要去见祖先了,所以在见祖先之前一定要洗的干干净净。第二个说法就是:放入棺材之前,将尸体清洗得干干净净,这样也能会起到很好的防腐效果,因为干净的身体能够仰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使尸体在最初的腐败过程中减缓,这样对尸体的防腐和保存是有很大作用的,这也是为什么古人死亡时要沐浴的原因。

古人认为:坟墓是自己死亡之后在阴间里能够活动的第二个场所,为了让自己在地下能够继续享受生前的那种荣华富贵,所以都会将自己的墓室修的很好,另外也会将自己生前最喜欢的物品带进棺材,能够在地下继续生活前提肯定是要有一个不腐的尸身,所以古人对于自己死后都会用很多种办法来保护尸体不腐。也就是因为这样种种原因,才让2000多年前的“遂先生”至今还是一个软尸没有腐烂。

从我国发掘出的保存了数千年而不坏的尸体来看,分为干尸和湿尸两种。干尸都出现在新疆,有经历了数百年的,也有经历数千年的。这些尸体之所以能长久保存下来,并不是当时利用了什么防腐技术或防腐材料,而是当地特别干燥的气候,尸体下葬以后会很快失去水分,在干燥到一定程度后连细菌都无法活动,从而使得尸体能够长久不坏。保存了上千年的湿尸都出现在湖南、湖北、江西等长江流域一带。从埋葬情况来看,当时的人们是采取了一定的防腐技术,比如,棺椁外面包裹一层木炭,木炭层外面又有厚厚的一层白膏泥。棺材里面又放有朱砂之类防腐剂。发掘时发现尸体完全浸泡在液体中,液体呈微酸性。这些液体究竟是人为配制而成还有埋葬以后自然渗透进去的,有争议。依我看,应该是自然渗透进去的。因为同时期的墓葬,有的尸体保存了下来,有的尸体没有保存下来,比如马王堆汉墓,那个女尸保存的非常完好,而相邻的男尸却没有保存下来,按理说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应该更加重视保存男主人的尸体才对,为什么男人的尸体反而保存不下来?我以为为了更加长久地保存男尸,人们采取了更加严密的防渗漏措施,水难以渗透进去,这样反而适得其反,不利于尸体保存。依此可以得出结论:被水浸泡着是尸体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反观中原一带,那么多帝王陵墓,连一个帝王的尸体都没有保存下来,难道当时对保存最高统治者的尸体的重视程度还不如远离中央的地方吗?从实际情况看来,这些帝王的埋葬规格远远超过湖北湖南的那些王后。什么金缕玉衣,啥都舍得使用,若有什么成熟的保存技术不信不往最高统治者身上用。

由此看来,湖北湖南出土的那些湿尸,之所以能够保存这么长时间,除了人为因素外,主要是当地的气候原因。由此人们得出结论: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一年。

(文章中有些图片,会引起大家的不适,请小伙伴们谨慎点开)

马王堆尸体

像荆州市博物馆保存的“遂先生”这样的湿尸,我国共有三具,另外两具是女尸,分别是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的辛追夫人和连云港博物馆的凌慧萍。这三句尸体共同的特点是,埋葬两千多年,依然保存完好,四肢可以弯曲,皮肤皆有有弹性。由于马王推的辛追出土最早,而且名气最大,所以这一类尸体又被称为“马王堆湿尸”。

埋葬的特点

这三具湿尸距今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中荆州博物馆的遂先生“年纪”最大,死于西汉初年文帝时期,凌慧萍“年纪”最小,葬于西汉末年。虽然早晚有差距,但是都是西汉年间。分析三具湿尸埋藏的墓葬,可以发现有很多共同的特点。

  1. 深埋。汉代一般的贵族墓葬都采取深埋的方式,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这为古尸防止盗墓侵扰创造了先决条件。

  2. 墓室结构的严谨。这三座墓葬的棺椁都非常的复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墓葬的辛追夫人的墓葬,为一椁四馆。

  3. 密封性。墓葬填充有木炭、青膏泥,相对封闭性还是较强的,隔绝氧气,应防止了古尸的过度氧化。

尸体的深埋,墓室结构的严密,多层棺椁的保护,以及木炭和白膏泥的密封性,使棺内一直处于低温缺氧的状态。这样的条件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荆州博物馆有个展厅叫“西汉古尸”,里面有具已经陈列了33年的尸体,他就是“遂先生”。“遂先生”于公元前167年去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1975年发掘这座汉墓,当人们小心翼翼打开那口三重楠木棺椁时,惊喜地发现了保存完好的“遂先生”。之所以称他“遂先生”,是当时出土时,考古专家从他口中所含的汉白玉印章上发现了他的名字,还知道他的官职相当于五大夫。

“遂先生”的随葬品中包括玉印、石砚、笔筒、竹犊等日常生活用品,还有一个小型粮仓,一应俱全。还有一支可能是现今发现保存最早的毛笔。除了丝织物被浸泡腐蚀外,大部分随葬品都保存完好,甚至竹简上的字迹还清晰可见。有一卷竹简上的内容引起了考古专家们的注意,是一卷告地府长官的诰文,大致内容为告诉地府的负责人,自己阳寿将尽,即将去地府报道,请予以收留。

“遂先生”的尸体也保存的十分完好,四肢关节能活动自如,皮肤仍有弹性,甚至连皮下软组织纤维都近似常人,内脏俱全,牙齿也都保存完好。大家都知道木乃伊是一种将内脏全部挖出,填上香料才得以保存完好的古尸,像“遂先生”这种五脏六腑都保存完好、千年不腐的湿尸实在是少见,至今发现的也就他和“辛追夫人”了。“遂先生”比“辛追夫人”年代还要久远,保存也更完好。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