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高中毕业证样本电子版图片,山东省的合村并居政策是什么,有什么规划吗

访客12024-05-18 04:17:31

大秦帝国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大秦帝国灭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继承人的问题。

定陶高中毕业证样本电子版图片,山东省的合村并居政策是什么,有什么规划吗

秦始皇嬴政英明一世,其功盖三皇五帝,名垂青史,但是其在储君问题上,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大秦帝国刚统一六国不久,国内局势不容乐观,不稳定因素在蠢蠢欲动。此时秦国在继承人上,必须选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人来继承皇位,否则秦国几百年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

秦始皇如果及早的让扶苏做了太子,并且外出巡视的时候不要带着胡亥,即使后来秦始皇骤然崩逝,赵高等卑鄙下流之人,也很难兴风作浪的,可是历史是不容假设的,因为秦始皇的乱作为,导致秦国几代国君辛苦打下的江山,白白的葬送在了胡亥手里。

秦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却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我认为这是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本所在。

何以见得秦无治理天下之能力?

首先,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对于治理诺大的帝国而言,无经验可以借鉴。由于此前从未有过统一的大帝国,没有前朝或前人提供治理帝国经验。因此,无论是秦始皇还是秦二世,在治理帝国方面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不成熟,手段过激或者做法缺乏理性是在所难免的。

其次,继续沿用法家之严刑峻法,大有不合时宜之态。就古代中国的几种治国思想而言,法家的“法治”思想更适合于秩序混乱时期,道家的无为而治比较适合于战乱结束的初期,而一旦国家安定,恢复生产以后,儒家的“人治”思想就更具优势了。

然而,对于刚刚结束战乱、完成了统一的秦帝国而言,彼时最需要的是休整,“与民休息”。可秦始皇既不用道家的“无为而治”,也不用儒家的“人治”,不仅一意孤行地继续严刑峻法,还大兴土木,修建万里长城和阿房宫,劳民伤财。虽然创制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但由于秦始皇独断专行,过度集权,大有为所欲为之趋势,把整个帝国治理得乌烟瘴气。后又有秦二世逼死扶苏,“篡夺”皇位。宦官赵高把持朝政,指鹿为马,弄得朝局人心惶惶,国无宁日,最终将大秦帝国给葬送了。

此外,秦朝治理无能的另一个表现便是,不懂得安抚百姓,失去民心。所谓“得民心之得天下”,当初,秦之所以取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饱受战争苦难的百姓渴望结束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而今战乱结束了,可百姓等来的却不是安定,而是源源不断的恐慌。连坐制、横征暴敛、焚书坑儒、徭役繁重,弄得是天怒人怨,逼得百姓不得不揭竿起义,最终推翻了帝国的残暴统治。

综上所述,大秦帝国之所以迅速灭亡,就在于面对刚刚建立的大帝国,缺乏经验,治理失当,最终酿成民心向背,仅历二世便亡了。

大起大落,秦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为何迅速灭亡,大家都觉得是暴政,但是却不止于此,本回答直接说大秦怎么做才能不迅速灭亡,来回答大秦为何迅速灭亡!

1.秦应该固邦安民,转换国风。当然在今天来看,我们很清楚地看到秦的错误。是因为我们是局外人,可是当年始皇是个局内人,他有着父辈们渴望统一的远大志向,秦朝那时候是嗜血的,扩军备战特别激烈,而且在商鞅那时候秦国的风气就是严格,往死里严格,这一系列导致秦国国风就像一首歌里表达的-艰挺,但是人人愿意守法,因为要守家规。而一统六国本来有些国家百姓以前就过的日子比这不知好了多少倍,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始皇并没有认识到百姓就是一切的道理,依旧“豪横”,他觉得国力强盛可以战胜一切,可是他并不知道国强对外,柔济对内的道理,只有国内安定,对外势强这个国家才有向上力。

2.始皇应该,加大六国与秦人融合,他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秦去适应六国人民,还是六国人民去适应秦。很显然,他选择了前者,依旧豪横啊,没有一个长期促融合的措施,至少没有落实。他应该去稳住六国人民的心。

3.是“尚文”还是“尚武”。历史告诉我们极端都不行,文宋弱鸡,强秦豪横。极端不行。四六开不错,文四六武。始皇也不会思考该问题。焚书坑儒就是这个原因。他想再次扩张版图,可国力不行,依靠严峻的刑法奴隶人民去干更幸苦的事情,历史上说得好:惧法而不是敬法!惧怕法律是因为法律严格,人人都不想去犯法,比如乱尿尿,杀头。我估计你连尿尿都胆颤儿。然而我这样就好多了:乱尿尿,破坏市容,罚去处理破坏市容的事情,比如别人也尿尿,你就去清理,搞干净,抓他代替你,没有就结束。大家感兴趣去研究一下秦法,与秦灭亡有一定关系。

:秦亡原因,个人觉得综合起来无非就战略很大,目标宏伟,却不切实际,劳民伤财。想去征战四方可国力不行,想固本安邦,却不分时宜修筑长城。至于为什么是速亡?就是因为始皇什么都追求速度,建长城、速度!建宫殿、速度!打仗、速推!可是你不应该思考,百姓也是人这是问题吗?终于有人忍不了,揭竿起义,迅速崛起,顺应六国人民的意愿,反秦!秦被推灭!我是小不点,期待下次回答历史问题!

自前770年西周灭亡以后,中国历史,开始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底盘,长期混战,极大阻碍了中国的发展,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秦朝,结束了中国500多年的历史纷争。

秦始皇

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的路上病死。秦二世胡亥继位。前209年,陈胜吴广帅900人戍边,由于遇上连雨天,道路泥泞,他们没有按期到达,按照秦朝法律,这些人将全部处死,为了博得一线生机,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带领这900人发动起义,各地纷纷响应,其中项羽在楚地起兵,刘邦在沛县起兵,前207年,刘邦攻到咸阳,秦三世子婴帅群臣投降了刘邦,秦朝灭亡,统一仅15年。

项羽

那么为什么秦朝统一后这么快就灭亡了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世袭制使秦始皇不了解百姓的疾苦,百姓得不到修养生息

统一之后,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百姓希望得到休养生息,国家经济、生产需要得到发展,老百姓需要过上安定的生活,可是由于秦始皇的皇位是继承父辈的,没有体验过老百姓的艰难困苦生活,也不了解民间的疾苦,所以秦始皇没有在统一后,及时的对过去的治国方针作出调整,而是使国家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又一味的大兴土木,修建秦皇陵和兵马俑,修建万里长城,修建阿房宫等,沉重的兵役和徭役,让百姓的生活得不到安定,沉重的负担让百姓喘不过气来,百姓看不到希望,对秦王朝深恶痛绝,矛盾越来越加剧,这为后来爆发的农民起义,深深地埋下了伏笔。

秦朝的法律严苛

秦统一后,一直还在沿用统一之前的法律,这个法律,是比较严苛的,统一之前能够督促人们、约束人们,统一之后就需要使用宽松的法律,让百姓不再那么紧张,不再人人自危。而秦始皇也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正是因此,老百姓才觉得秦朝暴力,秦始皇落得个暴君的名声。

正是由于秦朝法律严苛,才爆发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然后各地就纷纷起来响应,项羽和刘邦随后起兵。

秦朝国民的思想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时国民思想还不统一,虽然“焚书坑儒”强行统一思想,但毕竟时间比较短,所以还存在大量的不安定因素,各地的矛盾都是现实存在的,其他六国的国民,对秦朝的统治还没有彻底适应,秦始皇没有妥善的处理这些问题,当农民起义后,这些问题反而得以放大。

秦朝统一以后继续开疆拓土,军队多在戍边内部十分空虚

秦始皇是一个开拓型的君主,虽然统一了六国,但他仍然不满于现状,继续开疆拓土,派赵佗帅50万大军,向南攻取了桂林、象郡、南海,西北派大将蒙恬率领几十万大军修筑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而内部却十分空虚,就跟唐朝类似,军队都在戍边,出现紧急情况,内部却无兵可用。

赵高专权

赵高专权,是秦朝灭亡的最主要的原因

秦始皇病重期间,下诏让长子扶苏回咸阳接替皇位并发丧,可惜还没有等秦始皇的诏书发出去,秦始皇就去世了,宦官赵高串通丞相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诏书,赐死了扶苏和大将蒙恬。

秦二世继位以后,朝廷的大权实际全部落在赵高的手中,胡亥只在后宫花天酒地的享乐,以致最后出现“指鹿为马”这样的千古笑谈。宦官赵高除了会玩弄权术,根本就不懂得治理国家,朝政极其腐败,人民更加痛苦, 朝廷与老百姓的矛盾非常之大。

戍边的近百万大军没有回援

尽管陈胜,吴广起义闹得轰轰烈烈,项羽和刘邦又纷纷起兵,这样情况下,却见不到戍守边关的百万秦军,回来支援朝廷,反而眼睁睁的看着秦朝灭亡,这是多么奇怪的事情?有说秦始皇生前有令,不许边军回内地,其实更可能的是边军没有接到勤王的命令。

这是因为赵高把前线的战报,基本都扣压下来,对胡亥封锁消息,就连项羽打得官军节节败退的时候,秦朝的指挥官章邯向朝廷求援的文件,都不能轻易交到胡亥手里,最后逼得章邯投降了项羽,秦朝内地抗击义军的主力,全军覆没,再也没力量抵挡刘邦和项羽了。所以秦二世不知道战况,怎么会去调动边军呢,后来赵佗在南方建立了百越政权,而原来蒙恬手下修筑长城,防御匈奴的几十万西北军,不知所踪,有说已经回援,只是被项羽打败,至今没有定论。

秦三世子婴继位时间太短

尽管秦二世整日不理朝政,所有权力都落在赵高的手里,赵高仍然不满于现状,居然杀死了秦二世,立扶苏的儿子,子婴继位,称秦三世。

他觉得子婴年纪尚小,更好摆弄,可他不知道,子婴早有杀他的心,子婴继位不久就处死了赵高,可是留给子婴的时间太短了,还等不到子婴调兵遣将,刘邦已经率军打到了咸阳城下,无奈子婴率群臣出城投降刘邦。

总结起来,秦始皇统一后没有对治国的方针政策,做出及时调整:对外用兵开疆拓土,对内大兴土木,严酷法律,国民思想没有完全统一,百姓得不到修养生息,看不到希望,在沉重的兵役,徭役,苛政之下,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并且失控,统一后仅15年就亡国了,而汉朝建立后,刘邦就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发展的很好。

刘邦

国家的统一,最重要的是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否则不会长久,秦正是如此。

秦朝建立时,礼乐宗法崩坏,秦未曾提出新的思想文化,即人的思想上的信仰。

人无信仰,从思想上已“天下大乱”。

汉承秦制,但汉初遵从黄老之学。到武帝独尊儒术,礼乐宗法的基础又回到社会,并成为封建社会2000年统治思想,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超长的原因。

当然秦的灭亡原因很复杂,施政失举,六国贵族复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秦第一个从政治上实现大一统,国祚短,大一统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大秦帝國的崩塌滅亡,與秦始皇有很大關繫。昔日秦並吞六國,北逐匈奴,南收百越,秦以虎狼之心成霸業,其勢如破竹,排山倒海,天下莫能當也。

秦國以商鞅變法崛起,自秦孝公到秦始皇十幾代,君明臣賢,上下一心,奮發圖強,終於掃滅六國,統一了大秦帝國。從變法圖強,統一秦國,秦國用了二百多年的時間,統一六國,秦始皇從登極稱帝才十四年,僅僅一次成卒的叛亂,就瞬間土崩瓦解?

秦始皇駕崩後,趙高勾結胡亥,陰謀攥權,害死扶蘇,殺害李斯。趙高又立子纓為秦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杆起義,天下大亂。公元207年項羽大破秦軍,巨鹿之戰,秦國軍隊徹底滅亡。公元206年劉邦入關,子纓降,秦帝國徹底滅亡。

秦王朝滅亡原因:秦統一後,社會矛盾日益加據,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社會安寧,而統治者忘乎所以,在十幾年時間裏,不斷大用民力,財力,修長城,營造阿房宮,大迠驪山陵墓,徵用勞力幾百萬,橫徵暴斂,加重老百姓的負擔,社會矛盾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騰,各地反抗造反風起雲湧,統治階級內部繼續爭鬥,指鹿為馬,大肆誅殺忠臣,從而加速了秦王朝的覆滅。

秦帝國之所以滅亡,結論很簡單明確:“暴政亡秦"。

山东省的合村并居政策是什么,有什么规划吗

宅基地这个事,近来的宅基地继承法不就改了吗,农村户口去城市读大学工作会尽量让你迁到城市户口,没钱买房的话回到老家发现父母的宅基地无法继承了,因为你没有农村户口了,楼只能修补不能重建,一旦倒了地就回收,简直就是不给人留活路。关键是这个新规几乎没几个农村大学生知道这回事,怪不得我去读大学的时候一直宣传迁户口,意思就是要么来当房奴要么回家没地住。我们这里,我的老家,给农民建的小产权房,从规划到设计到建设到配套,只有两个字:糊弄!没有车库没有储藏室没有绿化没有暖气甚至没有物业!让农民家里拆了二层三层的自建房来住这个?!这是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吗?!这是祸害人啊!

我认识一个叫传旺的老哥——他是一个很值得敬佩的忠厚,勤劳,仁义的汉子。
传旺老哥目前一家三口,自住一套三百平左右的小院,手握存款十五万。让我们看看他本来打算怎么支配手里这近十五万的存款的。
第一,他打算添置一台玉米收割机,大概八万左右,不光自己家能用,到了秋季每天还能有个几百的收入。
第二,他家闺女今年刚考上大学,闺女成绩很好,是那种不用操心就认学的孩子,他打算拿出一部分钱让孩子读个研究生,这一块需要预存个五万左右。
这就是说,他的钱是原本打算用在扩大再生产和孩子的教育上。
但是这次合村并居他就要把这笔钱拿出来,补足房款,收拾收拾新房。基本上刚刚够吧。
然后住上楼房的传旺老哥并不是洗脚上楼,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传旺,他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是,他有一部八手普桑,这需要购买车库。
那么他还有一部拉山药和化肥的破三轮就不知道该放在哪里。
他种山药的打沟机又放在哪里。
刨山药的铁锹,架山药的竹竿——不是一根两根,非常多,能垛半个院子,这些玩意放在哪里?
他是山药地瓜混合种,为了处理地瓜他还买了一套打粉机,这个玩意又放在哪里?
秋天地瓜收回来垛在哪里?
冬天收完山药,如果行情不好就要先拉回来,又垛在哪里?
据我所知目前山药种植是单县农村的支柱产业,整个县里有千千万万个像传旺一样的农民,那么他们怎么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正是因为农村人不懂法胆子小,所以普遍做法要么是忍耐,但是一旦超过了底线,迎接而来的可能就是疯狂的反击。这个底线就是房屋和土地,这是农村人养老育儿的根本,如果赡养不了父母保障不了子女,那这个人基本上什么都不怕了。有关领导为了仕途选择强拆的时候,难道就没想过出现报复社会的情况?把不懂法+不怕死+不想活的人惹急了会出现什么后果?种地的农具大部分的东西没地方放,收了的粮食玉米,小麦,花生也没晾晒和存放的地方了,晾晒会不会说影响村容。粮食一旦存放不了,那当季卖的价格又低,还有楼房还是要出钱买的,也没有说要补贴多少,加上装修一系列东西,直接就是掏农民的家底。不是说不愿意,只是对于一直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他们失去的更多,也不是很明白他们得到了什么。

以下观点仅为个人臆想:合村并点是手段;收回土地(目标并不仅仅是那点宅基地)进行流转是过程;大农业,大畜牧业保食品安全是目的。他们并不是没考虑到农民怎么种地,而是根本不需要农民种自己的几亩地,即便种地也要在农场里种地。

然而大农场会走机械化、设施化农业的,除了抢收这种临时性的用工外,肯定尽量降低人力投入的,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依然没法解决的,而且合并村子后真正留下来也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再培训也不行。至于保障食品安全这个合村那就是完全不必要的措施。合并村庄是建设新农村这类的政策,当然做出这个政策的人到底是为了什么,那就不好讲了。

刘邦称帝,父亲行跪拜之礼时是怎样避免场面尴尬的

刘邦取得天下,做了皇帝以后,见他父亲,如何行跪拜之礼,还要避免场面尴尬,在当时确是一道难题。

刚开始的时候,刘邦每五天拜见父亲一次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刚做皇帝的时候,每五天朝拜他父亲一次,相见的时候,行家里的父子相见礼节。

古代讲究三纲五常,父子相见的礼节,就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之一,“父为子纲”。即早起和晚睡前,都要给父母行礼请安。因为刘邦做了皇帝,政务繁忙,所以每5天去朝拜父亲一次。朝拜父亲的时候,见面要先磕头,然后起身问候父亲身体、饮食等。

如果在父亲那里吃饭,吃饭的时候,父亲没坐,刘邦是不能坐的,父亲没动筷,刘邦也不能动筷。还要注意父亲喜欢吃什么,就要把什么食物放到父亲跟前,关注父亲何时需要添饭、添汤等等。

刘邦离别的时候,还要向父亲磕头道别,还要嘱咐父亲注意身体、饮食,不可劳累。

刘邦父亲的家臣劝刘邦父亲,才不让刘邦行礼

因为刘邦是皇帝,而他的父亲是他的臣民,总这样去拜见父亲,外人都看不下去了。

所以,刘邦父亲的家臣,就劝刘邦的父亲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君王。如今高祖虽然是您的儿子,却是君主,您虽然是高祖的父亲,却是臣子。怎么能让君王拜见臣子呢!这样做,会使皇帝失去威严。”

意思其实就是说,让刘邦来拜见您,给您磕头,不是有损皇帝威严吗?

后来,刘邦父亲用扫帚迎接刘邦

后来,刘邦再去朝拜父亲的时候,他父亲就抱着一把扫帚,到门口去迎接,倒退着走。刘邦一见,大吃一惊,连忙下车搀扶他的父亲。

他父亲就说:“皇帝是万民之主,怎么能因为我,乱了天下的法度!”于是刘邦就尊他父亲为太上皇。

结语

刘邦尊他父亲为太上皇,那么再行父子相见之礼,就没什么尴尬的了。后世也是如此,皇帝的父亲被尊为太上皇,皇帝的母亲被尊为太后,这样就解决了皇帝朝拜父母行礼尴尬的问题。

万事孝为先,如果皇帝都不孝,如何让天下百姓孝敬父母呢!您说呢?


项羽和刘邦打仗的时候,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作为要挟。刘邦深知项羽的个性,眼珠一转计上心头。随后喊话告诉项羽,你我是拜把子的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若把他杀了喝汤,别忘了分我一碗。

项羽虽然生气,但是还是听从了别人的劝说放了刘邦的父亲和他的妻子。深受惊恐的祝老太公,想不到儿子会弃自己于不顾,遭受绑架坐牢威胁种种惊恐,还好各种磨难在刘邦称帝后,总算苦尽甜来。


其实刘邦是个孝子,当初没有这一道言论,恐怕会受制约与项羽,大事难成。如今当了皇帝当然要遵从孝道,经常看望问安父亲。

有一次,老太公的一个侍从,现在来说就是一个服务员,比较懂礼节的服务员。告诉老太公,虽然他是刘邦的父亲,但是毕竟儿子是开国皇帝,哪有皇帝向别人行礼的道理?


老太公想想虽然是自己儿子,但是已经不是一般人了,自己不过人臣,但是真的要向儿子行礼,也觉得不妥。于是刘邦来的时候就静静的在门口恭候。

刘邦来的时候不明白老父亲在此恭候自己为啥?听了一番解释后才明白父亲此时地位尴尬,随后封父亲为太上皇,这样一来,向父亲行礼就没有人说闲话。

老太公成了健在的太上皇,有生之年安享富贵。

经过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当上了皇帝。当上皇帝之后,刘邦除了大封群臣之外,自己的亲人也都册封了爵位。但是,有一个人没有册封,那就是他的父亲刘煓。

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是很尊敬自己父亲的。刘邦就是这样。

当上皇帝之后的刘邦,仍然遵守当时的父子礼节。每五天亲自去朝见一次父亲刘太公。每次见到父亲,刘邦都毕恭毕敬跪倒父亲面前,和普通老百姓给父亲行礼一样。

刚当上皇帝时,刘邦觉得这样很正常。刘太公也觉得很正常,儿子虽然大有作为,可毕竟还是儿子,总不能不尊敬父亲吧。

在朝廷之上,所有大臣都要跪拜刘邦。当了一段时间的皇帝,刘邦习惯于群臣跪拜,也没有觉得跪拜自己父亲有什么不好。

皇家的事情总会有人考虑的。汉朝专门管理皇帝家庭事务的官员叫家令。一个家令为了讨好刘邦,就对刘太公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个国家也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君主。所有事情都应该归于统一,不能两个并存。

刘太公问道:还有哪个君主?

家令说:现在你儿子当上了皇帝,是天下万民的君主,天下臣民都要跪拜他。你虽然是高祖的父亲,可也是属于君主的臣下啊。每过几天君主就来拜见你这个臣下,使得君主失去了很多尊严,君主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啊。

刘太公一方面为有刘邦这样的儿子自豪,另一方面从内心里也想维护儿子的尊严。他觉得家令的话很有道理,便问怎么办才好。

家令想了想,对刘太公如此这般交代一番。

汉高祖刘邦再次来拜见父亲时,还坐在龙辇里,就远远看见父亲抱着一把大扫帚,挺直身子站在门口,像是迎接自己的样子。

当龙辇靠近时,刘太公小步后退,始终一副迎接贵客的姿势。

汉高祖莫名其妙,赶忙从龙辇上下来,快步走上前去、搀扶刘太公。便问道:父亲怎么啦?

刘太公一脸认真的表情,对汉高祖说:你如今是皇帝,是天下万民的君主,不能因为我破坏了天下的法纪与礼节!

汉高祖连忙问道:什么事情破坏了法纪与礼节?

刘太公说:你是万民的君主,不能向一个臣下下跪啊。

跪拜刘太公之后,汉高祖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不下跪的话,对父亲没有做到应有的礼节和尊重;对父亲下跪,与自己天下至尊的地位不相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汉高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臣们,询问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有一个大臣告诉汉高祖:当年秦始皇当上皇帝之后,尊称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并且试探性建议汉高祖: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

刘邦认为这个建议很好,可以让自己名正言顺地跪拜父亲了。

刘邦重重赏赐了提出这个建议的大臣。

刘邦命令占卜的官员挑选一个良辰吉日,召集群臣,在皇宫中举行了隆重的册封大典。刘邦亲自将父亲扶到一个宝座上,并对群臣宣布:这个宝座是太上皇的座位,从今天开始,我父亲就是太上皇。

刘太公因为儿子刘邦的孝顺,幸运地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当过皇帝的太上皇。

刘邦给自己父亲册封太上皇,向天下大臣和百姓昭告:我刘邦是真正孝顺的儿子,我是国民的道德楷模。同时,刘邦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跪拜父亲的恰当理由,避免了皇帝跪拜臣下的尴尬。

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尊贵到天下第一,但仍然能够科学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始终把孝顺父母作为自己首要事务,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啊!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