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三元区复读要求高中毕业证

访客52024-03-06 20:31:54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古代科举有多难?解缙、杨慎、徐渭,大明朝三大才子,然而徐渭却只是秀才:他考了8次举人不中!再想下那些一路过关斩将的学霸...我们常叹古人那么博学有才,这毫不夸张。

古代科举考试完美攻略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三元区复读要求高中毕业证

古代科举制度到底有多难

考试内容:明清科举考试主考八股文,出题四书五经。文章风格、布局、字数都有规定。考科举,从四岁就要背书学习,从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由简到难,滚瓜烂熟。

当然,这远没结束,还有一大硬件:写诗。不会写诗,做秀才都不够格,还考进士!

八股文写的天下第一,也不见得你真行,因为到了殿试,还要考策论和史学:要博古通今,有灵心、慧眼和辨思书呆子就不行了


最后完美过关杀入殿试,成功了。But,大才子龚自珍“楷法(字)不中程,不列优等,不得入翰林”。所以老龚说“他劝天公冲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史载,朱元璋欲点解缙为状元,但解缙人矮,性不羁,名不吉:“解”谐音“泄”、“谢”; 名“缙”为官; 字“大绅”为绅士。解缙最终状元变二甲第四。

科举考试录取率极低(以明朝为例)

古代科举制度始于隋,衰于清,以明清最完善,我们就以明为例。

秀才录取名额:一个大县约30~40人;小县10人左右。姑且按一个县平均录取25名秀才。

举人录取名额:整个明朝录取举人共11万左右。11万÷276年=398.5人。全国一年才录取398个举人,当然最可怜的是那个半个人的。

进士录取名额:明朝进士共约24600人,均分到每年,大概全国录取进士90人!

明朝人口约1.5~2亿,大家感受下,这个科举晋级难度,估计下自己在古代是状元或探花🤓。

秀才到进士的巅峰逆袭之路

古代科举考试晋级之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共四级。

1.院试:即考取秀才资格。登科前叫“童生”、“孺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其实老百姓眼里,秀才是很有才分的,很光彩的。

官职前途:秀才,最低等级功名,并无入仕资格,当不上官。但秀才再低也是功名,享有见官不跪、免除徭役、罪不上刑等特权。秀才有些实惠好处:当地办个学堂,当个老师;在县衙谋个文秘等差事;或就近县府学校再学习,再往上考。

2.乡试:即考取举人资格。三年一考,考生为秀才,考中后是举人,第一名举人称解元。考期八月,故又称“秋闱”。 习惯上俗称举人为“老爷”,雅称孝廉。举人基本就卡住了,再升难如登天

官职前途:于普通人家,举人足以光宗耀祖,十里八乡都会知道,社会地位挺高。举人可出仕为官,大概九品、八品小官。举人是地方上层阶级,名下土地不用交税,乡绅、土豪、县衙都会很给面子,县太爷也常请当地举人前去议事。

3.会试:即考取贡士资格。考点为所在首都礼部官衙,考生为举人,登科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所有贡士都是准进士。考期在乡试后次年春, 故称“春闱” 。

官职前途:举人属于省府公务员,贡士属于被中央政府录取的学生,但是,目前只是取得了殿试资格,所以这不代表贡士就可以进中央当官。


4.殿试:即考取进士资格。殿试就牛了,中央在向你招手,皇帝亲自主持,登科就叫进士。殿试分三甲,一甲仅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所谓若干,不定,百名上下,但以上都是进士(只排名,不刷员)。如解缙、纪昀和纳兰性德,均二甲第四,即全国第七

官职前途:进士已经封顶,都够格做京官,都是处级干部了。当然,也有些桎梏和潜规则,尤其三鼎甲,必是才学+才情+人品+相貌皆出众,否则梦都不用做。但无论如何,对他们来说,机会有了,人生巅峰有多高,就看各自本事了。


总结

古代科举制度有多难,多折磨人,可见一斑!太多人终生都考不了一个秀才!蒲松龄71岁才中贡生;祝枝山19岁中秀才,考7次不中进士;大明三大才子中的徐渭终生未中举……

当然,再变态的科考,总有变态的考生。大明三大才子中的另外两位:解缙和杨慎,都是19岁中进士;苏轼20岁中进士;柳宗元21岁中进士……

什么概念?就问你19岁能刷到清华博士后吧?19岁中进士比这难多了!三年一考,很多不定因素,还有书法、品性、身高、相貌等形式,一样不出众,注定进不了一甲。弱冠之年便从小虾米刷到了顶级,都是神一样的存在!

有比较才有伤害,先来看看目前公务员考试的录取情况,2007-2017年10年录取比例

最高的2010,11年,59人可以录取1人,平均算下来1-2%。

科举的历史呢,大致来说,越靠近现代录取率越高。拿远一点唐朝来说,据《文献通考·选举二》:“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

就是说,进士及第录取率1%,明经及第录取率10%(明经出身的未来分配的官比较小,远离权力核心,所以明经比进士好考)。看上去好像差不多,但古代考中进士,相当于我们现在直接通过考试就可以考到部级干部,尽管不一定最后能做官,但至少有这个资格。

想象一下,现在一个普通公务员成为部级干部的难度,就可以明白考中进士的难度了。

既然提到秀才、举人,那就要说说明清时候的科举了,因为唐宋都还没有到秀才这个级别那么细。

那么明清的科举流程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是童试。

只要有本地乡绅担保,不是什么人格恶劣者,就可以参加童试。通过童试的叫“童生”,只有童生才有资格参加院试。


其次,院试。

院试只有25000人左右的名额,院试通过就被称为“秀才”,录取率大概在1-2%。所有有五六十岁的童生也不奇怪。秀才不能做官,但可以免除徭役,见官不跪,稍微有点特权。

然后,乡试。

乡试每3年1次,有时候遇上皇上有喜事,会开乡试,就叫“恩科”。乡试是省级规模,只有秀才才能参加。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考试的时候考生就被关进一个小隔间,三天,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解决了,所以考试不仅是个脑力活,更是个体力活。

通过乡试的,就成为“举人”。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成为举人就算是有资格做官了,但主要看有没有空缺。

然后,会试。

乡试后第二年,举人可以参加会试,这就要上京赶考了。古代有故事说举人进京路上遇到有钱人家小姐,说自己没钱,人家小姐不但愿意以身相许,还资助盘缠,成就一段佳话。也有渣男一路骗吃骗喝骗炮的,结果在考试时候被冤魂附体,被赶出考场的。

总之到了京城参加会试,考中的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考中会试的已经算进士及第了,但还要参加一轮殿试决定最终的名次。

最后,殿试。

到当年四月就是殿试,殿试是皇上直接出题考试。考中的分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

状元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的官职,榜样和探花是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其他进士先会到各部实习,次年会试再有一场考试,考的好的就叫“庶吉士”,也算进了翰林了。

别看状元才从六品,但是翰林是未来宰相们的摇篮,打个比方,进了翰林就是在国务院里实习,每天见的都是XX部长,谁都不知道翰林里的那个不起眼的角色会成为未来的宰相,首辅,军机,前途不可限量。

也有进士被皇帝派到地方上做县令的,虽然官职低,但那也不是一般人,肯定是皇帝觉得此人有某种特质,可以为皇帝解决特别的难处,未来小县令说不定能直接回京担任要职。

这就是我们古代的科举,你觉得是不是比现在公务员考试更难呢?

我是ChrisQu,关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讨论。

举人很牛逼的,即使不做官,在地方也是呼风唤雨的统治阶级,特权和当地县太爷是一样的,只是未在吏部注册而已。贡士和进士差别不大,进士是贡士的排位赛。进士的话真的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平均一年全国一百人左右。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都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考中者的称呼,秀才是读书人的第一道门槛,只要通过县、府、院组织的考试,考中即为秀才,也称进学;秀才到省城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举人也叫孝廉,我们熟悉的有《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举人到京城参加会试,考中者叫贡士;贡士随即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多人,赐同进士出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贡士参加殿试都能成为进士,殿试只是排一下名次,不存在落第的情况。

秀才一般没有担任朝廷命官的机会,可以做乡村教师,办个私塾,给孩子们开蒙。举人可以做教谕之类的教育官员,也有做知县等基层官员的,《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访,书中这样写道:“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晚清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左宗棠也是举人出身,后来封侯拜相入阁,但他靠军功上去的,这属于特例。进士出身的都能担任朝廷命官,名次高、学问好的可以进翰林院,干上几年十几年可以当侍郎、尚书,也可以外放封疆,前程光明;名次和学问差点的进士也能分配到各省担任知县,运气好的可以干到督抚大员,一般当个知府没问题。

至于古代科举的难度,应该比今天的高考难。举一个例子,明清两代共录取进士51624名,从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到1905年废除科举,一共537年,平均每年录取不足百人,比今天的博士研究生少多了——难怪范进中个举人都高兴疯了。

科举制度是官员选拔制度,科举考试就是公务员考试,科举考试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一个没有家世背景的读书人想要入仕做官,科举是最重要且唯一的途径。

清朝时,科举考试分四级,院试考秀才,乡试考举人,会试考进士(贡士),殿试分三甲,下面我们看看明清特别是清朝为例,看看各级科举考试合格者能做什么官?

院试考秀才,不能做官

院试,是由各省教育主管官员学政主持的地方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全部考试合格者称秀才,又称生员,因为只有考中秀才,方具备进入官方学校(包括府、州、县等举办的学校)学习。

只有进入官学学习,才具备进一步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清朝不支持读书人自学,直接报考举人或进士,必须经由官学报考。

秀才是功名的一种,也是最低级的功名,秀才不能做官,本质上还是百姓,不过可以享受免赋税徭役、升堂时免下跪礼等待遇,很多秀才一辈子考不中举人、进士,当不了官,只能为自己这一点点“特权”沾沾自喜。

乡试考举人,可以做官

乡试,是各省自行组织,在省城举行的考试,参加考试者都是秀才,考中的叫举人,其中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被称为“唐解元”就是因为曾在乡试中高居榜首。

考中举人后,可以进一步向上参加会试考取进士,如果考不上进士,也可以做官,但是需要参加吏部“大选”,但不一定能选上

首先,吏部大选得要有“缺额”,“缺额”不常有;其次,有“缺额”时,僧多粥少,竞争十分激烈,一点不比考进士难度小;再次,参加大选,走后门打招呼的很多,不花钱没关系,根本竞争不过人家;最后,举人做官只能做最低级的佐贰官员,如主簿、县丞等,只有极少数能靠自努力升迁,做到州县主官。

会试考贡士,直接做官

会试,是礼部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参加者都是各省选拔出来的举人,考试合格者被称为贡士,因为是各省举人齐集京城考试,相当于各地向朝廷推荐人才,所以被称为“贡士”。

贡士需要再参加殿试,殿试通过后赐出身,才能叫进士,但从实际情况看,只要通过会试考中贡士者,基本都可以获赐进士出身,所以后人也常把进士等同于贡士。

殿试是由皇帝亲测,根据考试成绩排出等级名次,其中一甲3名,分别是状元、榜眼、谈话,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

也就是说,三甲指的不是殿试的前三名,而是三个等级,我们现在时常用“名列三甲”形容前三名,其实是一个常识性错误,真正的前三名应该是名列一甲。

考中贡士者,可以直接授官,一甲前三名授官最高,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其他进士则授翰林院检讨等级别更低的京官或外官。

从考中难度来看,科举考试越往上,录取率越低,考试难度越大,呈现金字塔状分布。考中的级别越高,做官的起点越高,所以读书人都把考中进士作为毕生最高追求,只有屡试不第的举人才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做一个芝麻官。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古代的学子想要考中状元,那是非常的艰辛的,有道是“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一语道尽科举考试的辛酸苦辣。这里三场辛苦指的就是科举考试中的童生试、乡试、会试。这三场考试并不是只考三场,而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参加科考的学子绝大部分坚持不到会试,往往参加完乡试就寻求出路了。因为中了举人的话就可以授官任职,身份地位就不一样了。

科举考试的流程:

科举制度始发于隋唐,制度完备于宋朝,盛于明清,从开始到结束延续了1300多年,是我国古代官员选拔的基本制度。科举考试保证了一定程度的公平选拔,给了民间百姓一条通过科举至仕之路。

科举考试不同的朝代在考试的科目、程序、场期、科第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是明清时期考试程序定型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朝考五级考试。

古代科举考试的步骤:童生试——生员(秀才、文童)、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朝考——庶吉士

科举的门槛:童生试

童生试是最初级的考试,虽然层次最低,但是规制最为复杂。童生试本身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级别,三级考试全部通过才能成为秀才。秀才只是一个名分,不能做官,国家也不会给秀才官做,所以单凭秀才身份不能实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理想,也不能报效国家。要想做官只能考举人,如果考不上可以掏钱买个贡生,也有混个小官的机会,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路可走了。

只要参加童生试的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但是根据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经礼部议,准生员於考试经古场,童生於府县覆试场,添《性理论》一篇。” 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通过院试以后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

考中秀才,本来意味着获得了进入府县学进行学习的资格,本质上好比今天考上了某大学,考上之后要入学。在理论上,接下来还会有一堆考试,尽管这些考试没有童生试那样严肃,但是也是考试。

考上秀才之后的考试主要包括日课、月考、季考、岁考、科考、观风等。总之,考试还远远没有结束。

按照规定,童生被录取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入府学或者县学。入学之后,新秀才们首先面临的是复试,再考一次,然后把原来参加县试、府试、院试的试卷全都取来,与这次考试的笔迹进行对比,验明原来的考试是否替考。

正式科举考试的开始:乡试

童生试不能算作正式的科举选拔,他只是个资格考试。考中秀才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

但不是所有的秀才都能参加乡试,因为在乡试之前还有一次选拔考试,称为科试,各省学政巡回所属府州举行考试。考试结果分为六等,只有考得一二等的秀才才能参加乡试,三等及以下不能参加乡试。

科举考试每三年开一科,乡试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国子学生员、府州县学生员考过科试者,儒士之未入仕者,官之未入流者,需要有相关部门保举,均可参加乡试。

乡试取中者为举人,榜首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其余皆称为“文魁”。考中了举人,就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我们知道的唐寅唐伯虎当年考中了应天府乡试第一名,所以都称他为唐解元。

明清两代乡试皆有定额,但是每个省基本上不超过百人。

举人有当官的资格,但不一定能当官,但可通过"大挑"进入官场。

乾隆以前举人的当官制度两种。第一种是举人亲自呈请,经过朝廷考核,担任地方教育官员,比如教谕这样的职位。明朝时,海瑞考上举人后,没有办法再进一步,就放弃科考,选到福建南平当教谕。不过,当时的教育部门的官员,都是清水衙门,很多人都不愿担任。第二种是参加“拣选”。三次科举不中的,补授知县。一次科举不中的,可以授任教育部门的工作。不过,这个办法,后来随着举人数量不断增多,便改为前面所说的“大挑”制度。

“大挑”制度规定,如果是在省里乡试榜上有名的举人,连续参加三次京城里的会试没有通过的,可以到吏部注册,参与“大挑”。每六年,就会举行一次‘大挑’。挑选的过程也非常简单。不用作文写字,只需要让吏部堂官,以及王爷大臣挑选后就可以了。

中央级的考试:会试

明清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于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举人须经资格审查或复试,才能参加会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会试中式,没有定额。最多的一次是雍正庚戌科,录取了406名,最少的一次是乾隆己酉科,仅录取了96名。会试中式,称为贡士。

贡士与进士差别不大,因为考中贡士后紧接着就会进行殿试,只要能够参加殿试基本上都会赐进士出身或者赐同进士出身。

迈向辉煌的终点:殿试

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必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在会试之后举行, 这个等级对於以后授予官职有很重要的关系。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最终的复试:朝考

传胪后,新进士还要在保和殿参加朝考。内容是论、疏、诗各一道,试题由皇帝亲命,当日交卷。朝考试卷,由阅卷大臣拟定一、二、三等进呈,前十卷的名次,亦由皇帝亲定。一等第一名称为朝元。按照清代的规定,一甲三人,在殿试揭晓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则按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所得等第的数字,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土、推官、知州、知县。

你有过酒后奇葩事吗

第一次去老丈人家吃饭,小姨夫保的媒,去之前教了不少礼仪,听小姨夫说,一定要好好表现,女方家说媒的了不少,酒喝散场后,小姨夫对大家说我平时不会喝酒,今天肯定是喝多了,就先歇一歇,说完拍了拍我的肩膀,当时我就坐下了,女友赶紧扶我进房间,其实我是屁事没有,躺在床上就不起来,磨蹭到天黑,我揉着脑袋说我还是回家吧,碍于面子,老丈人客气一句:天黑了,就住一晚上,这一住就是个把礼拜,村里认识的不认识的都知道了,谁还敢给媳妇儿说媒啊,婚事自然成

喝大的那一次是老同学的家里,的确是不辩东西,解完手怎么也出不来他家后院,就拽着驴尾巴使劲摇,还说“兄弟,你扶我回去,咱们喝他个天翻地覆日月无光,你别耍赖”。好在同学他爸就在身后,否则可能让驴踢了。

好友没想到,一次好心的请我醉酒,竟然是引狼入室,害的哥哥赔上了一生的幸福。

25岁那年,心仪的对象和我分了手,我心都碎了,整天唉声叹气的,总是偷偷哭。好友怕我抑郁出事,就像领流浪狗一样把我领回家。

好友家也经常去,他有一个大她四岁的哥哥,人很好,很帅,不过见面次数不多。那次到好友家,路上我们买了几瓶啤酒,和一堆熟食。

好友父母外出旅游去了,我俩就在屋里毫无顾忌地大吃大喝了起来。我知道好友的心思:在她的看护下,让我大醉一场,省的一天一天顾影自怜的,与过去有个了断。

不过好友不知道这竟然是引狼入室。

有心事的女人易醉,尤其是第一次喝酒的女人更易醉。好友也吐露心声:她喜欢的男孩不爱她,我俩相对着呜呜痛苦。哭了喝,喝了哭,一打啤酒竟然被我俩喝完了……

只是模模糊糊记得,好像好友哥哥回来了。好友扑在哥哥怀里搂着哥哥痛哭,我也像需要安慰的小孩子一样凑了上去,不知羞耻的搂着好友哥哥痛哭。[捂脸]

不知道哭了多久,醉了多久,只记得早晨醒来的时候,我和好友双眼是肿的,乱糟糟的头发衣服,跟疯子一样,浑身散发着酒气。

跌跌撞撞的去浴室洗澡的时候,好像客厅有个人影。

穿着好友衣服洗完澡出来的时候,客厅那个人叫住了我:过来过来,咱们谈谈赔偿问题。

是好友哥哥,面色阴沉。脸上不知谁挠的几道血印子,脖子是咬的?一块一块的红印子。

看我看清了他的伤痕,问我:你挠的抓的咬的这些,你自己看怎么办吧!

我活了这么多年,没喝过酒,更没醉过,哪里知道自己喝醉了会这么疯狂!

最后,在好友哥哥的强硬坚持下,我带他去医院拿药,负责给他仔细涂抹在伤口上,伤口消失之前,就只能住在他家负责涂药。

我和好友高兴的不得了,住的更理直气壮了。失恋的悲伤没有了,却总盼着和好友帅哥哥见面。[捂脸]

随着我们两人接触的增多,我才发现,好友哥哥对我很了解,很了解。一直没对象的困难户好友哥哥,原来一直对我垂涎三尺。[偷笑](想起来就开心)

后来,好友哥哥成功的上位,成了我的丈夫!一辈子就一次的醉酒,醉出了一个帅老公,值,真值!

够奇葩不!

李某洪、石某平、聂某奎都是云南省人,平时关系特别铁,经常聚在一起凑个局儿。4月11日凌晨,3人又如约来到村民李某洪家里把酒言欢。

推杯换盏半个时辰,三人醉眼朦胧,竟然互相吹嘘自己的枪法最好,那真是谁也不服谁,于是从“文斗”升级为“武斗”,直接通过真枪现场来比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石某平拿来一支改装射钉枪,在李某洪家门放了一个酒杯,用黄豆作为子弹,然后开枪将酒杯打中。

李某洪肯定不服啊,自己还没表演呢,不能输阵,于是跑远几步并用手指着自己裤裆下部:“我赌你打不中我的裤裆!”

聂某奎更不服气,瞬时间抬枪瞄准、开枪射击。

说时迟那时快!“砰”的一声枪响过后,众人随即看见李某洪倒在血泊里,用手捂着其左边裆部,痛苦地呻吟着。“蛋”真的碎了!

对于这三个苦命的酒友,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一起聊聊吧~

酒后奇葩事多呢,不堪回首。

一次酒后走路回家,摇摇晃晃,头晕眼花,太阳又大,恍惚经过一座桥下,心想睡一觉吧。于是蜷缩在桥下石板上睡着了。中午喝酒后睡的,路上经过的汽车声、过路行人的说话声,一概不知。一觉睡到天黑,醒后灰溜溜的回家。

有一次下雪天和朋友小聚,由于天气寒冷,几个朋友胡吃海喝,醉的一塌糊涂,一路跌跌撞撞回家,路上结冰路滑,不知甩了多少次。害怕回家挨骂,只得先去姐姐家休息。当推开姐姐家门的时候,姐姐大吃一惊,“你的一只鞋子呢”“你看你,醉的鞋子都弄掉了一只”姐姐赶忙给我换衣裤,又到街上给我买了一双新鞋子。第二天回家,爱人问“今天怎么搞的,全身上下焕然一新,快说,是谁给你买的”被爱人一顿数落。

有一次微醉回家,心想:“今天准会挨骂”何不来个先发制人?一进家门,看见爱人正在给小孩洗衣服,“你看你,怎么搞的,屋里脏兮兮的,衣服乱丢,沙发不理,小孩玩具不收”对爱人大吼,爱人大吃一惊,被我的骂声吓到了,不声不响的收拾屋子来 。我用力关上房门呼呼大睡。“你胆子真大啊,在外面喝酒了,回家还发酒疯,看我怎么收拾你”爱人把我的棉被全部从身上取走了。“老婆,我错了”“以后还发不发酒疯”“不发了”我老实认错。先入为主的招数害死我了。

喝酒要适量,醉酒不好。

有一次酒后给老板娘打了半个多小时的电话,第二天知道真相的我尴尬了。

大概2011年,某次公司组织聚餐吃火锅。气氛融洽,大家喝得很愉快。那是我第一次喝青酒,闻起来没什么酒味,喝起来也很淡,口感还行,这不就是饮料嘛。后来证明我错了。大概半个小时后,开始上头了,酒壮怂人胆,我越喝越猛,越猛越喝,敬老板,敬老板娘,敬同事,喝完青酒喝劲酒,喝完劲酒喝啤酒,越战越勇,然后慢慢的不省人事了。

第二天醒来,我躺在宿舍的楼梯里,全身都是泥巴。我问同事怎么回事,他们说,昨晚把我扶到楼梯里,已经累得不行,自己也喝得差不多了,于是跑回宿舍就睡了。这些人才啊!而我,则是断片了,昨晚的事都不记得了。因为知道自己的尿性,我赶紧问同事,昨晚我有没有做出一些过分的事。同事说,你自己看看手机就知道了。我赶紧拿出来一看,没有摔破啊,短信也没有异常啊(那时还没有微信),一看通话记录,居然是拔了老板娘的电话,而且通话记录高达半个多小时。我惊呆了,怎么回事啊?麻烦了,肯定是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老板娘二十多岁,长得也漂亮,和老板是典型的老夫配少妻。难道我有非分之想?我吓出一身冷汗,不敢往下想象了。老板肯定是饶不了我。

上班了,我一直低头不敢看老板和老板娘,工作起来也是心不在焉的。到了中午,我实在是受不了了,跑到老板娘跟前对她说:

“对不起了,昨晚我喝多了,打扰到你了。”

“啊,没有啊,昨晚没有什么问题啊,你的酒量真行,还给小周打电话聊了半个多小时呢。”

哈哈,原来是这样,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小周是谁?老板的儿子,才三岁。平时经常带过来办公室玩,和我熟得很。

不过,我自己也挺好奇跟这个小朋友聊了点什么内容,居然还聊了半个多小时。

喝酒,还是要量力而行,不要喝醉,不然啊,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真的不好处理。

复读不是把学过的知识在学过一遍吗?为什么分数还会出现原地踏步和下滑的情况

复读不是简单的重复学习而是把知识不断消化吸收。知识是在不断的重复学习中发现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学习。学习是不断的提升自我的认识,不断的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错误不前的重复学习,学习就是纠正改错的过程,如果是简单错误的理解重复学习而复读,自然学习效率就没有什么提升,考试成绩没有什么变化。

个人愚见,不认同一笑而过,有不同观点和看法的请评论区留言,赞同的请点赞或加关注,谢谢!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