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市94年高中毕业证(项城市94年高中毕业证图片)

访客32024-03-19 01:10:02

河南有哪些老字号企业

我算是个不太地道的河南人,首先我家处于豫皖交界处,离我的归属地县城25km,离安徽最近的县城15km。其次是因为家贫,小时候过年连春联都买不起,更别说吃肉了,所以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母背井离乡,去了云南谋生,一去就是十八年,中途虽然往返过很多次,但是对河南的认知真的少之又少。

项城市94年高中毕业证(项城市94年高中毕业证图片)

不过就算如此,也丝毫没有影响我对家乡河南的热爱。


我经常利用网络了解河南,在得知一些河南品牌之后,我在购买时会首选河南生产的。

恕我自私,因为我是商丘的,我先说一下我们商丘的几个知名品牌,嘿嘿。


科迪,科迪是俺商丘虞城类食品大品牌,主要生产速冻食品,奶制品,方便面,罐头等。科迪算不上老字号,但是在我眼里商丘最知名的品牌就是科迪。

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白酒广告词,深入很多人的内心,张弓酒也算得上是商丘的一张名片,只是现在有些没落。

完蛋了,才说了两个我脑子就开始凌乱了,脑子里突然冒出来数不清的河南品牌,要不我就只说牌子吧?各位老乡不会介意吧?(介意我也得说,要不然我要码字码两天,哈哈。)

王守义!敢说不知道呼毁你!

宇通客车,全国第一!

大阳摩托。

三全,思念。

南街村,金星啤酒,莲花味精,白象方便面,少林客车,大有丰,冰熊,新飞,双汇,春都,华英鸭,杜康...

咦...我咋感觉自己严重跑题了?我介绍的好像是咱河南知名品牌,题主问的是老字号企业...

不管了,反正我知道的差不多都说出来了,下面让老乡们补充吧,对了,想不起来吃包卫龙辣条!

河南称得上老字号的企业不多,但也有不少著名企业!

道口烧鸡 王守义十三香 牛忠喜烧饼 信阳毛尖开封第一楼灌汤包子 开封皇家灌汤包子

著名企业有

宇通客车 洛阳轴承 洛玻集团 东方红拖拉机 宛西制药 新飞电器 中华电池 许继集团 双汇火腿肠 莲花味精 三全食品 科迪汤圆 张弓酒业 宝丰酒业 林河酒业 宋河酒业 杜康酒业 赊店老酒酒业 仰韶酒业 鹿邑大曲酒业 …

王守义十三香创立时间:1984年注册资本:40000万元品牌发源:河南省驻马店市

宝丰酒创立时间:1948年注册资本:3000万元品牌发源:河南省平顶山市

宋河酒创立时间:1968年注册资本:17545.8429万元品牌发源:河南省郑州市

双鱼面业创立时间:1914年注册资本:3613.83万元品牌发源:河南省开封市

攻灭高句丽、百济之后,唐军又在朝鲜半岛驻扎了多少年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高句丽被灭后,原有5部、176城、69.7万多户,设为9都督府、42州、100县,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辖,任命有功的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县令,与汉官一起管理;任命右威卫大将军、平阳郡公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统兵2万人镇抚。

一、高句丽民众的反叛

总章二年(670年)四月,高宗下令将高句丽3.82万户(一作3万人)迁移到长江、淮河以南,以及山南道(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包括今湖北、湖南、四川、重庆、河南、陕西、甘肃的各一部分)、京西(长安以西)各州中空旷之地,而贫弱的高句丽百姓留在原地。

但是,高句丽余部仍然不断逃亡和反抗,唐朝也不断镇压。咸享二年(671年)七月,高侃在安市城击败高句丽余众。咸享三年十二月,高侃又在白水山打败高句丽余众。新罗派兵来救高句丽余众,被高侃击败。咸亨四年闰五月,燕山道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在瓠芦河(当在南句丽南界、新罗七重城以北)以西大败高句丽反抗者,俘虏数千人,其他高句丽人都逃奔到新罗。

当时,李谨行的妻子刘氏留在伐奴城,高句丽遗民领靺鞨兵来攻城,刘氏穿甲率众守城,过了很久,攻城者才退去。高宗嘉奖她的功劳,封她为燕国夫人。

仪凤二年(677年),高宗不得不派右卫大将军、卞国公泉男生前往辽东安抚高句丽遗民,并设置州县,招流民,平赋役,取消劳役,高句丽遗民才安定下来。

二、安东都护府的四次迁移

《旧唐书》、《新唐书》本传都记载薛仁贵在担任安东都护时能够“抚恤孤老,有干能者,随才任使,忠孝节义,咸加旌表,高丽士众莫不欣然慕化”。

即使如此,高句丽遗民仍有人不断反抗,安东都护府不得不迁移。

就在薛仁贵担任都护时,该府两次迁移:第一次,于上元三年(676年)二月,从平壤城迁到辽东故城(今辽宁辽阳市旧城区)。同时,该府所有汉官全部取消。熊津都督府迁徙到建安故城(今辽宁盖州市东北15里青石关堡高丽城村东石城山山城)。百济户口起初迁徙到徐、兖等州的,都搬回建安。

安东都护府的第二次迁移,于仪凤二年(677年)二月,从辽东故城迁到新城(今辽宁抚顺高尔山山城)。同月,高宗任命工部尚书高臧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派遣他回辽东,安辑高句丽余众。

高句丽原先在各州的人,都可以与高臧一起回去。高宗又任命司农卿扶馀隆为熊津都督,封带方王,也派他回去安辑百济余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把安东都护府迁移到新城,以便统辖高句丽和百济遗民。

当时百济荒凉、残破,让扶馀隆侨居高句丽境内。高臧回到辽东以后,密谋反叛,秘密与靺鞨联系,被高宗召回朝,流放邛州而死。高宗下令把高句丽遗民分散迁徙到河南、陇右各州,但穷人可以留在新城附近。可惜移民人数史书失载。

而高句丽原有各城都陷没于新罗,遗民分散逃奔靺鞨或突厥。扶馀隆也不敢回百济故地。这样,高氏、扶馀氏两大王族便灭亡了。

安东都护府的第三次迁移,于开元二年(714年)从新城迁到平州(今河北卢龙)。

安东都护府的第四次迁移,于天宝二年(743年)从平州迁回辽西郡故城(今辽宁义县王民屯)。

最后,安东都护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被撤销了。其下辖地并入渤海国和卢龙节度使。而早在安东都护府裁撤前,“海东盛国”渤海国在东北地区崛起了!

而随着安东都护府的撤销,标志着唐朝在朝鲜半岛的驻军史正式结束。这距离安东都护府设立,唐朝正式在朝鲜半岛驻军过去了94年。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继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后,唐高宗派兵在660年攻入百济首都泗沘,668年攻入高句丽首都平壤,设立都护府并驻军,后来由于昔日盟友新罗反叛,和唐朝西部吐蕃势力崛起,唐军撤出,676年,新罗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中南部。所以,从660年到676年,唐军在朝鲜半岛驻扎了约16年。

655年,高句丽和百济联军入侵新罗,攻占新罗33个城池,新罗国王金春秋向唐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薛仁贵等大将率领大军,攻击高句丽和百济。在唐朝和新罗联军灭亡了百济、高句丽后,唐高宗将这两个国家的领土纳入大唐版图,派兵驻守。

高句丽和百济两个国家的残余势力,都有过复国运动。668年,大批高句丽残余势力妄图复国,公开叛乱反对唐军的统治,并得到新罗国王金法敏的支持。百济灭亡后,旧臣鬼室福信将在日本做人质的扶余丰接回为王,并请日本派援军帮百济复国。663年,倭国倾2.7万全国精锐进攻新罗,唐将刘仁轨在熊津江口与日本激战,4战都以唐军胜利告终。

在高句丽和百济灭亡后,新罗一直以朝鲜半岛的霸主自居,欲图从唐军手里夺取昔日高句丽和百济土地,统一朝鲜半岛。而且,昔日盟友的新罗,觉得高句丽和百济灭亡后,唐朝对其产生更大的威胁。

新罗不仅支持高句丽战士,支持残余反抗力量,而且在672年,新罗公开撕毁盟约反唐。新罗国王金法敏派大军进入唐统治下的百济故土,占领城池,并派军驻守。

唐高宗再次派74岁的刘仁轨率领大军远征新罗,大破新罗军,新罗国王金法敏遣使入唐谢罪。而此时,唐朝正在与吐蕃交战,有意将军事力量向西转移,最终决定在朝鲜半岛上进行战略收缩,676年唐朝将在平壤的安东都护府迁到辽东,默认新罗对大同江以南的统治。

其实,大唐在朝鲜半岛的战争,获益最大的是新罗,不仅消除了高句丽和百济的进攻,并且最终在唐朝默许下,统一了朝鲜半岛,这个差点被灭亡的新罗,开创了“新罗统一时代”,以唐朝诸侯国自居,常常用“大唐新罗国”等作为全称。

答案是3年。

唐灭高句丽,设安东都护府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与新罗联合灭亡高句丽。十二月,“剖其地为都督府者九,州四十二,县百。复置安东都护府,擢酋豪有功者授都督、刺史、令与华官参治,仁贵为都护,总兵镇之”。

唐朝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任命右威卫大将军、平阳郡公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率兵2万镇抚辽东。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原百济故地。

新罗叛乱,唐军平乱

吐蕃和新罗的介入打乱了这一局面。是年,吐蕃北犯吐谷浑部,朝西陲震动。就在唐廷商议西援吐谷浑时,新罗开始侵扰唐熊津都督府所辖的前百济旧地,唐朝遣使问罪,新罗“遣钦钝角干、良图波珍餐入唐谢罪”,同时暗中却在鼓动高句丽遗民叛乱,唐朝新罗战争爆发。

唐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唐廷派薛仁贵率军西援吐谷浑,辽东防务一时空虚,高句丽遗民“大长钳牟岑率众反,立藏外孙安舜为主”。这样,唐朝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局,而新罗利用唐军暂无暇南顾之机,于唐咸亨二年(671年),攻占了泗沘要塞,并建立了所夫力州,占领了前百济的全部领土。

唐咸亨元年(670年),唐朝派高侃、李谨行率偏师前往辽东平叛。经过四年的战争,才最终平定了高句丽遗民叛乱。唐上元元年(674年)正月,唐朝派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率军南伐新罗。在累战不利的情况下,新罗王金法敏被迫遣使入朝谢罪。唐朝既往不咎“复法敏官爵”。唐上元三年(676年)二月,又正式将安东都护府治所迁往辽东故城(即今辽宁辽阳)。

安都都护府西迁,唐军回撤

唐朝战胜新罗,为什么还要将都护府北迁呢?这应与两国在半岛的实力消长有关。虽然唐朝整体国力远胜新罗,但随着吐蕃在西南的崛起,唐廷已经不能全力经营半岛。是时,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就在都护府迁离平壤的次年,“仪凤二年(677年),以吐蕃入寇,命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将刘仁轨调往西线以防御吐蕃。唐倾力与吐蕃交战,对东境自然采取守势,不愿与新罗在半岛长期对峙,空耗人力、物力。因此,在新罗称臣谢罪的有利条件下,将都护府迁离平壤,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671年平叛,677年撤军,一共3年。

汉末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古代战争军队数字不一定十分精确,有的数字三、九、十表示多的意思,也不一定是具体数字。有资料表明,由于受通讯、粮草后勤运输保障等条件限制,真正能有效指挥的军队数量有限。像淝水之战,隋朝三征高句丽之战,胜负已定,部队还在途中,没有到达前线呢。成吉思汗蒙古军数量好估算,十二万或二十万西征花刺子模。清朝满族军数量虽没有正经八百说过,好估算可能二十多万。但是汉族军队数量不好估算,因为汉族人口数量多,敢说二十万、七十万,但是能真正有效指挥有多少呢。

汉末三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大战役水分很大,像曹操说八十万和孙权会猎东吴,刘备七十万攻打东吴都是水分太大。官渡之战,曹操军二万,袁操军八万或十万,袁操军中运粮草的就占很大比例。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五万到八万,曹军十五万至二十万。赤壁之战,曹军没有兵分几路现象,而西晋灭东吴,隋朝灭陈朝都是多路大军,由于指挥条件客观限制,基本兵合一处的曹军不会太多。夷陵之战蜀汉军和东吴军差不多,双方各五万到七万。军队数量不好掌握,本身就保密,有时候多了公布少,少了公布多,甚至过很长时间再写入历史,也不一定会完全准确。

其实我也想知道,不但汉末十万军队是什么样的概念,其余各朝各代十万军队是什么样的概念。

后来看到古书描写战争时,都是某大将拍坐下马,直冲敌阵,大战几十回合,一刀斩敌于马下

于是,敌兵大乱,纷纷后退,互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退走几十里休整。

每次两军对垒,都是只要主将一死,这次战役或战斗就失败了。于是,我想,古时一个国家,养那么多军队干嘛呢,什么用都没有,养一万士兵,不如养一个武将。古时的士兵,包括汉末的士兵,十万也好,几十万也好,在战场上的作用,仅仅只能呐喊助助威。

十万军队是什么概念?也就相当几十上百个武艺高强的大将!

三国时期,经过连年军阀混战,百姓遭荼毒,人民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经济困顿,人口锐减至800余万,兵源更是难以为继,如果组织10万的军队,那几乎是倾国之兵了,可见战争对国家的伤害,下边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综合实力。我们可以对照一下,10万兵力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个什么概念。

一、曹魏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 ;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 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63年,魏国有4432881人。曹魏的中央军,分中军和外军。留屯各地的外军,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 换。曹魏兵四十三万。

二、蜀汉

蜀汉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63年,蜀国有1082000人。蜀汉中央军置军师将军一至二人,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蜀汉的基层军队,有许多不同的称号。大量以外族为兵,组成飞军、青羌、白毦、賨叟、夷兵等外族军队。刘备称帝时,有吏四万,兵十万余。

三、东吴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80年,吴国有2562000人。 东吴的中央军与曹魏、蜀汉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军中将领亦有护军、领军、典军、军司马等。一旦进行战争置大都督总领五军,各军置部督等。孙权称帝时,有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


三国大战,真正一方有十万以上军队,只有官渡大战的袁绍,赤壁大战的曹操,合肥战役的孙权,淮南三叛的司马昭,曹魏灭蜀的钟会,灭吴统一的西晋方面。

其他战役很难达到十万。比如夷陵战役的刘备方面最多五万,还包括蛮兵在内。江东方面陆逊大约也只六七万,援军有一些,但依旧不足十万。

所谓人上一万,无边无檐。

冷兵器时代,别说十万军队,策划很长时间的进攻战一方大多也就三四万而已,比如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初期只有三万,这还是关羽准备了八年时间。

比如曹魏方面,曹操统一北方能够拥有的军队总量极限就是40万,还包括屯田兵,十州守备队需10万,许昌邺城需要5万,重点城市与交通要道、警戒北方游牧民族约需要10万,荆州江淮关中三个方向最少10万,所以曹操能够做预备队使用的机动部队大约也就只有5万人。

多了也养活不了啊。

一个脱产士兵所需装备、粮草,养活家人的钱粮,不是小数目。如果战争爆发,后勤保障可真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三国演义中,曹操每次征战,少则十万大军,多则七八十万(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号称百万)。关羽死后,刘备倾全国之兵伐吴,军队多达七十多万,曹操南下征讨荆州,兵力五十多万,官渡之战袁绍也有七十多万军队。

以上都是演义中的军队数字,在正史上,曹操、刘备也有这么多军队吗?十万军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在三国时期,一个地方诸侯能有一万军队,他的实力已经很厉害了,如果他有十万军队,他将会打遍天下无敌手。

例如,董卓刚入京城洛阳的时候,只有三千军队,即使他后期调西凉兵入京,最多只有数万人,却能够力压袁绍、曹操,斩杀丁原,掌控东汉朝廷,废立皇帝。如果董卓拥有十万军队,说不定整个汉朝都能被董卓打下来。

正史上,袁绍占据最富饶的冀州、青州、幽州、并州,人口百万之众,经过全力动员,才勉强得到10万精兵,战马1万多匹。这已经是袁绍的极限了。官渡之战中,袁绍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当攻打曹操,最多也只有10万军队。

而曹操呢,占据的地盘远小于袁绍的四州,只有大本营兖州,其他豫州、徐州等各州只占据了一部分,还非常不稳定,叛乱此起彼伏,如刘备在徐州叛乱。因此,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所控制的人口最多也只有七八十万,即使是全力动员,最多也只能拼凑出七八万军队,他还需要分兵把守各要塞,因此曹操能带到前线指挥作战的军队最多五万人。

官渡之战中,袁绍十万军队,曹操五万军队,这一战已经是三国三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斗之一了。其他两场战斗,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双方的力量最多也只是达到官渡之战的规模。

如赤壁之战中,曹操在演义中有八十三万军队(号称百万),实际上他最多只带着十余万军队南下,而周瑜带着三万军队迎战曹军,刘备作为盟军,派出手下关羽、张飞带着两千军队跟在周瑜后面。当阳长坂坡之战,刘备败得非常惨,如果不是刘琦公子在江夏有一些部队,刘备很可能就变成光杆司令了。在孙刘联军中,刘备倾其所有,也只派出了两千军队。如果放在三国演义中,两千军队还不够一次战斗消耗的,但是在正史上,这两千军队已经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了,尤其这两千人是百战之中活下来的精锐。

夷陵之战中,刘备刚刚称帝不久,倾全国之力,筹集五万蜀军伐吴。这五万大军,刘备本部只有吴班、冯习、张南等人率领的三万人,另外两万军队是沙摩柯等五溪蛮族的军队,东吴那边大概也出了五万军队。因此,夷陵之战吴蜀双方都是五万军队,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

三国时期的其他战斗中,交手双方的军队数量很少,甚至少得可怜。如长坂坡之战中,曹军只有五千人,但都是最精锐的骑兵(虎豹骑)。关羽襄樊之战,军队也不会太多,大概三万人,最多不会超过五万,于禁的七军也只有三万人左右。诸葛亮历次北伐,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只有数万人,姜维前期北伐的军队,由于受到蒋琬的节制,大部分时候不超万人,给魏军的感觉如同隔靴搔痒。在蒋琬、费祎相继死后,姜维掌握蜀汉大权,他伐魏的兵力才多起来,但是最多也不会十万。

结语

“兵上一万,无边无际,兵上十万,扯地连天”。因此,在三国时期,一个诸侯如果能在一次战斗中派出十万军队,他肯定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了。一万军队已经非常多了,十万军队,更加壮观,用“扯地连天”这四个字形容很恰当。大家想一想“扯地连天”是什么样子?十万军队行军,铺天盖地,一般人估计吓也被吓死了,根本提不起作战的勇气。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看到这个数字惊讶不一!莫说在哪个冷兵器时代呵!就是在现代战争中有十万之众也是也是非常震撼的哟!

赶紧查阅了资料,汉末三国时候人口大约1300万,按男女比例1:1的话,男性有650万,除去老弱年幼,青壮年应该有300万之众吧!

不过看好多资料和电视剧,都是战争开始都要发动征兵!这个过程需要一个月甚至到半年!因为没战争时将士都要回家耕作,毕竟民以食为天呵!

所以有时说的十万精兵有很大的折扣!若连年战乱的话!就是女多男少的局面!就产生了女子必须得12/14就得结婚的政策!

十万精兵估计就是包括非战斗人员了,如后勤保障人员等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