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市父母高中毕业证图片大全,蓬莱护照怎么办理流程

访客22024-04-29 10:03:06

有老年证的待遇是什么

有老年证的老人可享受:

蓬莱市父母高中毕业证图片大全,蓬莱护照怎么办理流程

1.乘车卡,免费乘车,在贵阳是年1080次。

2.城市快巴,地铁等免费

3.进公园,展览馆,老年活动中心等免费

4,高铁,动车,飞机等优先检票进站

等等

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享有的福利:

(一) 乘坐汽车、火车、飞机时,优先购票、检票、进站、乘车、登机;

(二) 免费享受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和其他法律咨询服务机构提供的法律咨询服务。因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依法需要获得法律援助的,优先获得法律援助;

(三) 到医疗机构就医,优先就诊、检查、化验、划价、交费、取药和住院。

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享受的福利:

(一)免费进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园中园除外;

(二)免费进入公共体育场所进行健身或者其他体育锻炼活动;

(三)免费参观展览馆、纪念馆、文化馆、博物馆、陈列馆和纪念性陵园,免费办理公共图书馆借阅证;

(四)到影剧院看电影、进入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实行半价优惠;

(五)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

(六)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

(七)免费使用收费的公共厕所。

甚至有些地方还实行发放一定的老年生活补助金。

老年证是党和国家人民政府对老年人的政治上、生活上的最重要的一项关怀和照顾。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这个老年证的待遇很多也很有特色,持有这个证:年满70周的乘座公交车及有关交通工具是免费的,进入一般的景区、景…点、及公园等场所也是免费的。

蓬莱护照怎么办理流程

蓬莱护照是由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CTG)发行的,因此需要在CTG官方网站上进行申请。

首先需要在网站上进行注册,然后填写个人信息,并上传相关证件照片。接着需要缴纳护照费用,等待审核后通过后,护照会寄送到指定地址。

申请流程比较简单,但是需注意填写信息真实、完整,上传照片需符合规定标准。护照有效期为2年,可免费续期。蓬莱护照是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而设立的,主要适用于国内旅游,不能用于出国旅行。

1、需要本人携带身份证或者户口簿到户口簿所在地县级以上(县)的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

2、填写申请表。

如实填写,使用黑色笔,字迹清楚整洁,不准涂改。

3、提交申请。

提交时必带1本人身份证和户口簿首页,本人资料页,变更页及身份证复印件。2填写完整的申请表原件。3符合要求的彩色照片一张。

4、领取护照。

领取时携带本人身份证,领取护照[回执]和200元工本费。

办理蓬莱护照需要提供本人身份证和户口本复印件,预约并提交护照照片,填写申请表,进行现场采集指纹和照片,并缴纳相应费用。办理时间为5个工作日,可选择邮寄或现场领取。需要注意的是,在提交申请前要仔细查看申请条件和办理所需材料,确保申请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蓬莱护照的办理流程主要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以下是具体步骤:

电子版蓬莱护照办理流程:

关注蓬莱文化和旅游局公众号1。

点击下方的“旅游护照”1。

选择“申请护照”1。

填写个人信息并确认1。

仙境旅游护照生成1。

纸质版蓬莱护照办理流程:

准备证件。根据个人情况准备相应的证件,如身份证、学生证、军官证、居住证等2。

办理地点。到蓬莱国际旅行社办理,地址在蓬莱市公安局对面(老便民大厅一楼)2。

办理流程。打开微信,搜索“烟台旅游官微”,选择“休闲护照”下的“护照办理”,识别二维码后填写个人信息,包括头像、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并上传个人有效证件。完成后等待审核,审核通过后缴费10元即可完成办理2。

以上是蓬莱护照的办理流程,如果是办理出境的护照,则需要按照《中国公民出境申请表》的要求进行,包括填写表格、贴相片、交表、缴费等步骤3

“籍贯”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它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籍贯是什么意思,说来话长。

1、古汉语当中“籍贯”的含义。

在古代,籍和贯是分开使用的。

单个籍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家庭对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也就是指其所从事的职业,如“盐户”(专门为朝廷煮盐以服役的)、“军户”等。

单个贯的字面意思指一个人的出生地,如“乡贯”、“里贯”。

2、“籍贯”的现代含义

在现代汉语当中,籍和贯不再单独使用,而是连在一起作为一个词语使用。籍贯,现代汉语当中是祖居地或原籍的意思,指祖辈居住地或个人的出生地。

3、“籍贯”作为一个词语,现在主要应用在户籍和相关的人事档案当中。

根据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的规定,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4、实际上,现代户籍登记资料当中,有不少项目意义已经不大,但是一直保留下来,比较明显的是“籍贯”和“成分”。对于一个人来说,祖居在哪里,上辈是农民还是工人,确实没有很重要的意义了。

说起“籍贯”,有些人对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入学、求职、贷款等日常生活中填写各种表格的时候都会被要求填写,而且翻开户口本,在个人“常住人口登记卡”一页中也有“籍贯”一栏;陌生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填写,甚至有些人将“户籍”与“出生地”混为一谈,误认为户口本中“出生地”等同于“户籍”,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籍贯”呢?为什么要填写“籍贯”?

“籍贯”其实是一个极为标准化的概念,指的是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在实践中,如果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本人籍贯随父亲籍贯;父亲籍贯也无法确定时,“籍贯”一栏填写本人出生地。“籍贯”一般随“父系”,只有在父亲是外国人或者《出生医学证明》中未记载父亲信息时,“籍贯”才随母亲籍贯。对于另外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籍贯不详的(弃婴)、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等,“籍贯”一栏或者填写收养人的籍贯,或者填写入籍前的国籍。

就“籍贯”的概念而言,情感上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根”在哪里,尤其是在如今人口流动率较大和大规模的城镇化推进中,不少三四线城市或乡镇的年轻人都在一二线城市买了房、扎了根,在取得就业所在城市户口的同时,“籍贯”更能帮助他们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自己的祖辈世世代代生活在哪个城市。

举个例子讲,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身边不少同学来自祖国各地的乡镇,比如江苏盐城、山东沂蒙、黑龙江抚远等,他们在大学毕业后都通过人才落户的方式将户口落在了北京,孩子在京出生后,户口本“出生地”一栏填写的是北京,但是“籍贯”一栏不是北京,而是他们祖父辈的居住地,也就是上文说到的盐城、沂蒙、抚远。可以这么说,“籍贯”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祖籍在哪里、世世辈辈的“根”在哪里,即便已经忘了乡音,但依然可以通过“籍贯”追根溯源。

如何填写“籍贯”?

上文说到“籍贯”是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那么我们在填写“籍贯”的时候应该如何填写呢?

事实上“籍贯”应当具体到县级行政区划,比如“山东莒县”、“山东长清区”,当然在实践中也有具体到地级市的情况,比如“江苏连云港市”、“四川成都市”,我们在填写的时候依据户口簿上登记的“籍贯”进行填写就可以了。当然大家千万不要将“籍贯”填写成“出生地”,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对于绝大部分世世代代生活在某个地区的人而言,“出生地”就是“籍贯”,但是对于部分户口有迁移的人来说,“出生地”不等于“籍贯”。

另外特别注意一点的是,一旦“籍贯”登记到户口本上,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进行更改的,除非是有明显的错误,此时才可以向户籍科提出更改申请,申请通过后才可以更改。

“籍贯”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很多人觉得“籍贯”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毕竟一个人的身份信息中,最重要的是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和身份证号,这几个信息才是认定一个人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基本信息,“籍贯”实在是可有可无。

但从情感的角度来讲,“籍贯”并非可有可无的,尤其是在人口流动较快的当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普通话的普及,年轻一代基本“无差别”,很多年轻人从小就说“普通话”,忘了乡音;还有一些人从小随父母来到大城市生活,对乡土的印象很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更是知之甚少;那些出生在大城市的孩子就更不用提了,可能半辈子都没有回到过祖父辈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早已忘了乡音、忘了乡情、忘了故土。

但中国人自古就有“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说法,“籍贯”一种烙印,让我们时刻记住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根”在哪里,就像“国籍”一样,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中国籍”让我们时刻都能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所以,“籍贯”即便在当下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借用杨沫在《乡思的朝和暮》中所写的一句话:多少年来,每当有人问到我的籍贯时,我总是这样自豪地告诉对方。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社会迎来了安定发展的大好局面,但人口数量极低。大片大片的土地没有人耕种,无数村庄变成废墟,可是山西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因为山西的地形都是山,易守难攻,所以很多军队都没打进来,避免了战乱,另外,由于其他地方经常闹灾荒,山西那些年竟然风调雨顺,百姓的生活相比其他省,简直是天堂。所以山西的人口不但没减少,反而还增加了。很多其他省的百姓出来逃荒,都是往山西跑。

根据明初的人口统计,当时全国的总人口不到6000万,只是一个山西省就有400多万人,是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针对当时的形势,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明初大移民,大量的人口从山西等地,移民到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地。前后一共持续了近50年,涉及人口达到了几百万人,覆盖了大半个中国,是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移。

其中移民最大的一次就是山西大槐树移民,我的祖先就是在那次移民中随着移民队伍有一路要饭移居到山东蓬莱的。在那里一直居住了上百年。

到了1896年,由于连年遭灾,农民颗粒无收,饿死的农民不计其数,可是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一些饥不裹腹的农民不顾禁令,为了能吃上一口饱饭,成千上万的农民冒着被惩罚危险,闯过“山海关,到土地肥沃的北方定居,这就是“闯关东”,我的太爷就是在那时和“闯关东”的大队伍来到辽宁黑山,到了黑山,太爷搭起了土坯房,开垦了10几亩良田,娶妻生子,并且有了三男两女包括我的爷爷在内五个孩子。

1922年,太爷为了让孩子学上一门技术,有吃饭的本领,把爷爷送到了吉林扶余县学木匠,利用三年时间,爷爷学会了做桌椅板凳衣柜、衣柜、家具、农具等等,并且娶妻生子,在这里定居下来,由于爷爷有手艺,经常到附近的四乡八镇给人家打家具,所以,即使爷爷有包括父亲在内的5个孩子,吃饱饭也不成问题。

我的父亲在18岁时参军了,成为一名军人,退伍后被安置在长春市工作 ,并且在长春娶妻生子安了家。而且相继有了我们兄弟姐妹四人。

因此,我在上户口时,籍贯问题一直不知道怎么写,有的说写山西、有的说写山东、有的说写辽宁黑山、有的说写吉林扶余、还有的说写吉林长春 ,为此,我咨询了属地p出所户籍员,她说应该写吉林扶余,并且解释到:籍贯就是你出生时,你祖父的户口所在地 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的,随父亲籍贯;不能确定父亲籍贯的,登记本人的出生地。因此,我的籍贯应该算是吉林扶余县,山西、山东、辽宁只算我的是祖籍,不能算籍贯。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呢,户籍员解释,其实,填写籍贯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人口流动变的越来越快,愈来愈多。换句话说对下一代、更下一代人而言,他的籍贯、户口和他祖辈出生地的已沒有很大关联了,但是在考公务员和事业编制是还是要考察这一项的。

我觉得,在多年以后,户口上的籍贯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但是,看到户口上的籍贯,可以勾起我们对家乡的想念,和对自已祖上先人的心怀感恩,这类“根”是流动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我们从哪里来,根在哪里 ,另外,如果大家都正确填写籍贯,更能让我们容易找到一脉传承的同一家族亲人。从这两点上看,还是有这一定的意义。

在我国,对籍贯的定义并不是祖籍,而是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因为近三四十年来我国的人口大范围流动非常普遍,所以在实际操作一般会以祖父的户籍所在地或祖父的籍贯作为参照。如因特殊原因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的,随父亲籍贯;如因特殊原因不能确定父亲籍贯的,登记本人出生地为籍贯。

比如本人的一位同学,他的祖父是当年跟着王震将军进军新疆的老兵,后来在乌鲁木齐市附近的昌吉市定居了下来。我同学和他的父亲都是在新疆出生的,但他和他父亲的籍贯却都是山西省稷山县,也就是他祖父的籍贯。

再比如本人,本人的女儿是在江苏省扬州市出生的。她出生时我父亲在居住在苏州,但只是因为做生意而暂住、并没有苏州户口。所以,在给我女儿登记户口时,籍贯一栏填写了我父亲的户籍所在地江苏省兴化市。当然,我父亲的户籍所在地和籍贯是一致的,所以不存在“到底该填报哪个”的问题。如果祖父的户籍所在地和籍贯不在同一个地方,这个要具体来看了——有的地方会要求按照祖父的户籍所在地来填报、有的地方则会要求按照祖父的籍贯来填报,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中国人最讲究“根”、讲究“认祖归宗”,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填报籍贯时,如果祖父的户籍所在地与籍贯不一致,通常会以祖父的籍贯为准、但也并不绝对,以祖父户籍所在地为准的情况也是事实存在的。本人认为,填报祖父的籍贯为自己的籍贯似乎更加符合咱们中国人的“祖先认同”观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父系的籍贯一直保持不变,从而达到“不忘根本”的效果。无论传承多少代,籍贯永远都是祖先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地方。

平心而论,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口大范围流动越来越普遍,本人的户籍就几乎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因为读书,先从江苏省兴化市迁到了四川省成都市;因为工作,再从四川省成都市迁到了江苏省扬州市。至于扬州市下面的市辖区,后来因为换房、本人的户籍几乎迁了个遍……但本人的籍贯却一直都是江苏省兴化市。因此,籍贯对于确定人口的居住地,其实并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籍贯似乎真的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境地。那么,为何还要填写籍贯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咱们中国人的“祖先认同”。随着人口大范围流动的普及,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大量外地人定居,本人也是其中的一员。因为人口组成复杂、外地迁居定居人口众多,在很多地方,方言等等已经沦为了小众。比如深圳,虽然是广东省深圳市,但广东话在深圳并不普及,很大一部分“新深圳人”在日常交流中说的都是普通话。如此一来,很多古老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包括方言等等。久而久之,将来的孩子们很可能叫自己的“根”在哪里都不知道了!

别说是深圳那样的大城市了,就连本人的女儿都不会说方言,无论是本人家长的兴化方言还是我的夫人说的扬州方言,都不会说……唯一能让她记住自己是“兴化人”的,就只剩户口本上的籍贯——江苏省兴化市!即便如此,我女儿都不愿承认她是“兴化市”并一再强调:“我是在扬州出生的,我是扬州人!”可想而知,如果没有籍贯,谁还会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自己的老家在哪里?

从概念上来理解,籍贯一般是指自己的爷爷所在地,也就是说爷爷的籍贯是哪里就可以确定你的籍贯在哪里。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填籍贯?我觉得从我国传统来讲,这是一种文化所致。因为我们中国很注重乡土概念,或者是说很注重一个人的出生地,那么一个人的籍贯,实际是表明一个人的来源,你自己的根在什么地方。所以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讲,籍贯保留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因为在我们现实当中经常讲自己的老乡,那么老乡的依据是什么?当然标准也可以很不同,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你的籍贯。就比如说我现在在武汉生活了20多年,但是我的籍贯是江西,所以我还是认为江西是我的老家,江西人是我的老乡,当然户籍贯在填写的时候不仅仅到省,还要填写到所在市和县。

但是在实际的我们的现实当中,籍贯实际上已经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了。因为现在不管你是在找工作还是在你的各种现实生活当中,籍贯对一个人的影响已经不是很大了。比如说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别人要找当地人,那么实际上当地人指的是你户口所在地,而不一定是你的籍贯。

按照中国的户籍法律,籍贯,是指公民出生时,其祖父的户口所在地。

根据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爷爷)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爷爷)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爷爷)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爷爷)应落常住户口的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换成大白话,就是,你的籍贯=你出生的时候,你爷爷的户口所在地(精确到地级市或者县)。

比如说:爷爷原本户口在山东济南,爷爷的籍贯是湖北武汉。

大孙子出生了,大孙子的籍贯就是济南。后来爷爷把户口迁广东深圳了,爷爷的籍贯还是湖北武汉,大孙子的籍贯也还是济南,然后小孙子才出生,那么小孙子的籍贯就是深圳。

您知道老家的村名历史来历吗

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一直以来,农村的村庄名字都让人非常好奇,因为这些名字千奇百怪,叫什么的都有。很多人想当然的以为农村的村民都是由村名的姓而形成的,其实这个说法不太准确,的确有以姓命名的村庄,但以姓命名村庄其实是很少的一部分。比如“马固”村里的人并不姓马,甚至连一个姓马的都没有。“杨村”村里的人并不姓杨,还是一个姓杨的也没有。

所以,说村庄名是以姓而来其实是想当然。事实上,农村村庄的名字由来有很多原因,但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以历史事件命名、以地貌和古迹传说命名、以历史人物命名、以姓氏来命名。

这几类命名方式涵盖了我们农村村庄命名的主要方面。

有人说你不能信口开河啊,你得说出例子和原因来。

黑嫂一直生活在农村,对于这类的民俗文化很有兴趣,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命名

在豫北靠近冀南边界处,有个镇子叫“楚旺”,这是个不小的镇子,但以前也只是一个村庄。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时会茫然,为啥叫楚旺?

其实这个村以前不叫楚旺,而是叫"楚王",这么一说,很多人可能马上就想到了西楚霸王项羽,事实上也的确是,这个名字还真是以他给命名的。当年他在此地杀宋义而救赵,因此有了这个村庄的名字,只不过后来把楚王改成了楚旺。

这就是典型的以历史事件命名。

历史人物命名也是由来已久,像是有个叫“豆公”的村子,以前其实不是这么个字,而是“窦公”,主要是纪念当年隋末农民起义军窦建德,当年他在这里屯过兵,离开后,人们给村子取了这么个名字。

这是典型的以历史人物命名。

还有诸如“石瓮”村,是为了纪念岳飞当年坐着一口大瓮飘到过这个村里,所以取名叫“石瓮”。还有叫“善村”的,以前其实是“单村”,目的是为了纪念当年的单雄信。

这类事件和人的命名的村庄非常多,举例是举不完的。

二、地貌和古迹传说命名

其实在农村村庄命名叫,属这个以地貌地势命名为最,像是“某堤”、“某固”、“某屯”、“某湾”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以地形地势命名。

比如那些叫某固的村子,以前其实是叫“堌”,意思是高处,就是住在高处。

而那些某堤的意思也是同样,像是我们这边有个叫“高堤”的村,以前黄河没改道时从这里过,人们有时候会受灾,于是把村子建在了高处如同堤坝的地方,地势高,有河堤,于是就有了高堤的村名。

一些在古迹和传说命名的村庄也非常多,像是“麒麟”村,村里有麒麟吗?当然是没有的,就是传说中当年村里出现过祥瑞,有麒麟出现,所以叫了这么个名字。其实不过是某家的牛生过一个基因突变的怪胎罢了。

还有一些诸如以“颛顼”、“帝喾”命名的地方,像是“二帝陵”这些,这些就是以古迹和传说来命名的,这类的也太多太多。

至于以姓氏命名,其实这样的村庄大多来历不久,因为凡以姓氏命名,必定牵涉到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共同商议取村名,以前发生过几次大的逃荒潮和搬迁潮,比如从山西大槐树为出发点的几次迁徙潮,当时的人们分布到了全国各地。

这些人到了这些地方后,他们自己建了村子,叫什么名字?也许当时建村时就是弟兄几个,也可能是本家几家,他们都是一个姓,于是就给村子取了这样的名字,叫某庄,或者某村,以他们的姓命名。

那些历史悠久的村子,其实很少有以姓命名的。

最后:当然了,村庄命名还有很多方式,但大致的方向逃不开前面咱们说的几种,至于那些以偶然事件和临时起意取的名字,那毕竟不是大多数,极少数的取名方法在概率面前其实不值一提。村庄名字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儿,冷不丁听见,大多会误解其真实的含义。黑嫂想来,这其实也是农村文化有意思的地方吧?您认为呢?

我是黑嫂,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再见!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