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高中毕业证是什么样的(八十年代高中毕业证是什么样的图片)

访客02024-04-22 16:51:51

八九十年代技工学校的学生相当于现代什么学历水平

相当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阶级的文凭。为了招生好听,改成高技,又改成技师学院。

八十年代高中毕业证是什么样的(八十年代高中毕业证是什么样的图片)

没有相当于,只有尴尬。

现在人们都关心大学,或者是高职院校,其实技校不是学历教育,没有可比性。

有人回答中专,又是一个弃儿,数量更少了。

四个系统:

一:学历教育系统(由低到高)

。。。普通高校:专科——本科——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博士后。

二:职业教育系统(由低到高)

。。。初级职业中学——高级职业中学——高等职业学院——职业大学。

三:技术教育系统(由低到高)

。。。技工学校(初级)——高级技工学校——

技师学院——技术大学。

四:专业技术教育系统(由低到高)

。。。中等专业学校(中专)——高等专业技术学院(高专)

几十年前,除了技校生,其他的都可以当干部。

享受干部职级待遇。评职称。

近年来才允许技师进入职称序列,高级技师相当于中级职称。

大学扩张近20年,绝大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这个龙就是从大学生开始的。

实在不行才考虑职业技术学校,技校成了最后的选择。

八九十年代,只有城市户口才能考技校,后来农村户口也可以考,再后来大学生也可以考,再后来年龄放宽到三十多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人们把技校和高职院校搞混了,其实这是两个概念,高职院校有文凭,大专本科都有。

以前有个说法,五十年代的中专生顶90年代的大学生,其实是顶不了的。学的课程就少的多,科学发展也是越来越先进。主要是说现在的大学生混文凭的人不如以前的中专生。

。。。国家的教育体系是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需求。现在异化成唯学历论,一个门房的也要大学学历。

。。。不要比来比去的了,高学历永远吃香。

90年代的技校生一部分考上了大专,继续深造,大部分分到工厂就赶上下岗,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命苦不能怨政府。

。。如果你考大学没有把握,可以先看看技校,就是技师学院有没有你喜欢的专业,先上个技校以后可以再深造。

。如果你要下定决心学技术,那就好好学,要

静下心来,不要受外界干扰。

不断地提升自己,一定能有所作为。总要有干活的,不可能全是领导。

争取考上技师,当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八九十年代的技工学校的学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职业学院的专科或本科。

八九十年代的技工学校的学生有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的学生,初中毕业生入技校一般读3年,高中毕业生一般读2年。

那是能考上技校的学生,在现在至少可以考上二本以上。

八十年代的技校有大型国企的技校和社会技校,如XX公司技工学校,XX市技工学校。大型国企职工子弟考本公司技校相对容易。社会考生考技校(包括部分国企技校向社会招生)比较难,其难度超过现在考二本。

八九十年代的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是包分配的,工作不用担心。除了家里有背景外,想要在岗位上得到晋升,那必须要技术过硬。所以,大部分技校学生特别是社会考生在技校学习特别努力,很多技校学生毕业在工作岗位都干得很出色。那个年代的技校培养了大批技能型工人。

八九十年代的技工学校好像不要学费,能否上技校是通过考试,成绩不好是考不上的。所以那是的技校生源素质相对比较高。

现在的职业技术学院很容易考,学费也贵。尽管现在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好很多,培养的学生综合水平可能比八九十年代的技工学校的学生要高,但真正能超过八九十年代的技校生的不多。

八九十年代的技校生毕业分配在国营单位,大部分在同一单位同一岗位干一辈子。那一辈人的技术素质相当过硬,有很多工匠。

现在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很多改行的。能不改行在同一单位同一岗位上工作10年就相当不错了。

八九十年代的技校生能在同一岗位专心干一辈子,是因为单位有房分,不要买房子,不用担心失业去找工作,所以能安心工作。

现在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找一份工作也不容易,工资不高,能养家糊口就不错了,想要靠工资来买房,对于普通岗位,几乎不可能。因生存的压力使得现在的技术工人难以在同一单位同一岗位长久的工作。因此,现在的工匠和八级工没有以前多。

因此,培养工匠需要有工匠的土壤。现在,只有央企可能有这样的土壤。私企是培养不出工匠和八级工的。

希望央企好好用好这块沃土,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我89年初中毕业的,那时候的技工可不容易读

一是分数高,在乡镇先录取中师,然后才到技工,录取分数都是很高的,按照比例来讲,要放到现在,那是妥妥的读重点本科的底子。

二是要有钱,还要居民户口。农村人还读不了。

三是大部分都包分配,还很吃香,那时赶上开放太需要人才了,人才太少了。

所以,综合以上几条,那时候的技工,当时叫中专,还是很抢手的,学生本人基础也好,又赶上人才缺口,大部份人都成了技术骨干,成绩斐然。相当于什么学历不好说,只能说方向不同吧。从作用和能力方面讲和大学生差不多。

反观现在,是最差的学生读技工,我做为电子技术老师,真的很难,很多学生电学一点都不知道,怎么学电子技术。结果可想而知。当然,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个期待慢慢会改变吧。

八九年年代技术毕业的学生,由于是吃国家补贴的中等专科学校,学生有补助费,每月几十元,学费象征性交一点,微不足道的。包分配,吃皇粮,农村学生初高中考上地区或省城技校,就是鲤鱼跳龙门,咸鱼翻身。一跃而成城里人。在八九十年代好处太多太多了,如果是农村学生,都是成绩很优秀的好学生,高出本地高中五六十分或更高分数。就是城里学生也是中等生或中等偏上分数。从学历上看,现在还是中专学历,从综合考量优于现在的大专或三本学校。我可以肯答地给提主说。

时代不同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校没有扩招,能够考上大学本科、专科寥寥无几,考上中专的也是屈指可数。当时选拔十分严格,生源用百里挑一一点也不过分,不仅严进而且严出,不象现在上了大学就成了自由兵,混上几年,拿到招牌就算有成就了。当时中专生为什么优秀?可以用三点来概括:一是生源质量高,百里挑一;二是学生的刻苦学习,学校的严抓重管,同时学生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进了中专校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三是社会大环境,好的社会风气,知识改变一切的氛围,中专生成了用人单位的香悖悖。真才实学不比现在的二本院校差。仅为本人见地,不代表他人观点。


我是86届技校生,我回顾技校生活非常美好,当时也感觉成为一个技校生很自豪,我学习有偏科,就是英语差。家庭条件是普通工人家庭,家庭当时不算富足,我当时的心愿,就是早点有个稳定工作。自己能独立,家庭生活能改善。当时技校每月给16元助学金,学期考试有奖学金,学期三年,文化理论和实习课是一星期轮换,当时的技校的课程是很系统很全面的,学校不为盈利,尽心尽力倾囊向受,学生也是知道认真学习,我到现在都永记当时的学习生活。别小看16元,当时一个工人一个月也就30~50元,三年技校生活,没让家里花一分钱,反而是略微贴补家用。

1986年考取了技校的学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水平,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似是而非。1986年考取了技校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生,只能相当于初中学历。就学业水平来说,不如现在的初中毕业生。为什么这样说?现在的教材比原来深了,那时的初中生知识老化了。当技校毕业以后,只能是中等技校学历,不能相当于现在更高的学历。说句实话,当时的技校毕业生,不如现在的技校毕业生技术高,原因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技术比以前先进多了。

异代不同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可比性的。在这一点上,我相信高晓松说的话,每一个时代杰出人才的比例都是一定的。1986年考取了技校,那也是当时初中升高中被淘汰出来的学生跟现在上技校没有什么两样。不能因为年份越久,那个学历的含金量就越高。

有许多人总是拿80年代的中师生说事,说那个年代的中师生如果上大学相当于现在的985, 211。他是按考上学校的比例来算的。看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能把或然性理解为必然性。就好像有人说我没有王健林那个机会,如果给我机会,我也能当中国首富。认为当年上了中师,就相当于现在上高中能考上985一样的高校。两种说法是一样的不靠谱。

因为影响成才的因素很多,在学习上往往有太多这样的例子,资质平平而靠自己的努力,最后考取名校改变命运。反过来那些天资聪颖,可是中途放弃或者说学习不踏实,成绩每况愈下,最后“泯然众人矣”的也不少。

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做出明确的回答,因为真的没有什么可比性。我只能说,不管在哪一个时代,那些专心于学业,刻苦努力的学生,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他们并不以为整体教育环境的差,就和自己的前辈们相差十万八千里。

当然这只不过是个人的一家之言,欢迎您在评论区争论。

用两个比方来说一说我的看法。

1.1986年的100元跟现在的100元相比,谁的含金量大?答案不言而喻。

2.1986年的100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元?除了通胀因素,还有投资、升值、购买力等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怕是谁也给不出准确答案。就算经济专家能综合所有因素计算出最准确的数字,也肯定不能让大多数人信服。

大家各按各的标准,心里自有一杆秤,谁也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判断。1986年的中专于现在相当于什么学历?与上述两个问题差不多。

1.1986年的中专含金量远高于现在。

在小学、初中都有留级制和预选制的当时,能顺利升级通过层层预选参加中考的学生都比较优秀了。

记得我读小学那阵,“双排座”(每一个年级念两年才能考及格升上一级)的学生可真不在少数。我们同村的跟我一年上小学的R,一到三年级全读两年,小学五年制他读了8年!

小升初预选考试刷掉大批,参考未能升上初中的又有一小批。我87年读初一,全乡一所中学,经筛选后读初一的仅三个班,150人左右。

由于辍学较多、留级普遍,到初三时应届生已经不到100人。但初三留级生多,为了考上中专,复读生也多,有的甚至复读了6、7年!我读初三时15岁,班上年龄最大的复读生已经20开外了。

经过预选考试,只留下50人的一个中考班。这时候,中师先提前招考,3-5名成绩好的就先考走了。中考考上国家中专的凤毛麟角(我校当年仅1人),考上省中专的也寥寥无几(我校有3人),6-7个考上重点高中的,10来个考上普通高中的(我就在此列),有一半同学什么都没考上。可以说竞争相当激烈!

结果当然是考上中专的都是楷模,全乡人称羡的榜样!因为他们从此成了公家人啦!

2.1986年的中专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我给不了答案。

从学历证书上来看,单以冰冷的文字计,中专就是中专,包括现在填写履历,也不可能把中专填写成相当于现在的本科,对吧?

但以能力水平计,当年的中专甩现在的中专不可以道里计。与本科生不大好比较,避谈了。

当年中师提前录取的同学,现在仍在小学当老师的有之;自考取得本科学历到初、高中任教的有之;转行成了公务员的也有之,有些还当上了领导。

当年考取中专的同学,在下岗潮中分流的有之,在原单位混温饱的有之,主动跳槽、自主创业混得风生水起的亦有之。

所以说,英雄不问出处,学历不代表能力。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本来不是什么问题,有点低级,根本不需要回答,但由于1986年与现在相隔三十多年的时间关系,也许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听说过,也不知道具体情况,所以姑且说上两句。

首先,1986年考取了技校的学生学历是初中学历。从文凭的角度讲,与现在的初中学历是同等学历。从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水平来看,那时的教材比较简单,没有现在的初中教材深,知识内容也没有现在的初中多,又且那时的初中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都不如现在,因此那时的初中毕业生知识水平比现在同样的初中生要差一些。

其次,那时的初中毕业生升学主要有普通中专(师范)、普通高中和技工学校(简称技校)。中专毕业国家分配工作,为首选,考上者多为尖子生,竞争较大。升入高中者只有考上大学,毕业后才能分配工作,成为国家干部,但难度大,几率小。考上技校者(市民才能报考)相对于中专、高中来说难度要小,因为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少,招生计划相对多一些,有的技校未纳入省级统一录取,属于县市办学、县市录取,相对容易一些。毕业后多数安排为技术工人。

最后,1986年考入技校的初中毕业生应该说是当时的优秀学生,大概相当于现在能考上示范(重点)高中的初中生水平吧。至于为什么,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招生模式、升学渠道、学校规模等各方面的条件限制造成的,严格来说二者没有可比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