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的来源是什么-河南省淇县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

访客42024-04-19 06:26:26

鹤壁市的来源是什么

鹤壁名字名副其实,可鹤壁有个大湖的地方更出名,方圆百里都知道大湖这个地方,很多人来鹤壁,都说是去大湖。其实也是鹤壁的中心地方,可不知道人人都喜欢说是去大湖游玩。大湖,也是一个村的名字,村里面有鹤壁第一有记载的古楼(乾隆年间古楼)。有皇帝御赐银牌。欢迎参观。

鹤壁市的来源是什么-河南省淇县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

我的老家,就在那个村。那村可是商纣王议事朝堂,位于美丽的鹤壁之市,《诗经》的淇河之畔。说起来,要解答鹤壁市的来源一题,我不说是非我莫属,那也是当仁不让。

鹤壁是一座朝气蓬勃,年轻奋进的城市,鹤壁地名却是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说起来就有两千多年,就是得名也有1300多年呢!

第一、要想鹤壁市的来源,得先了解鹤壁来源的典故。

鹤壁,不是鹤要面壁思过鹤。鹤壁鹤壁,鹤是仙鹤,壁乃峭壁。仙鹤展翅在峭壁之巅,展翅俯视山川,看淇河一泓碧水宛如游龙蜿蜒。鹤壁今天还有仙鹤吗?当然,叫鹤壁真是名副其实,至今还有仙鹤在美丽的山川里飞翔和嬉戏。鹤壁的意思就是仙鹤栖于南山峭壁之意嘛!

如果牵强附会的话,鹤壁还跟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管鲍之交的管仲有关系呢!我牵强附会为的就是强化朋友们对鹤壁的理解。我们都知道害死齐桓公的有三个人——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人的异常行为受到管仲的质疑,可齐桓公却是非不分,最终深受其害,可怜吃惯山珍海味一代霸主,却在内乱中活活饿死。参照赵雍的谥号赵武灵王,齐桓公也应该被称为齐桓灵公吧。

害死齐桓公的三人中的开方就和鹤壁有更进一步关系了。当初开方为了讨好齐桓公,不仅工作兢兢业业,而且连过年都不回家。他可不是一年不回家而是多年不回家,十五年了,连他老妈去世也不回家。齐桓公感动毁了,把他都树立为典型,不断在管仲面前夸他。

齐桓公不知道开方有多么恨他,他之所以这样是报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心态。其实他是卫国公子,他的报仇也远远超过了十年。公子开方之所以恨他,是因为齐桓公于前666年讨伐卫国。卫小齐大,卫弱齐强,他老爸卫懿公,被逼的没办法,只好派着他拉着5车金子,到齐国请罪。

他是卫懿公的庶长子,在齐国他好话说尽,态度极为谦卑,为的就是让卫国能够不被消灭。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和对齐桓公的敬重以及对齐国的热爱,他决定在齐国工作,其实就是做了齐国的人质。

不过他老爸太对不起他这个卫懿公的“懿”字了。“懿”就是道德高尚的意思。可卫懿公除了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外,还特别爱好养宠物。泰国国王曾把一条他喜欢的狗封为将军,引人议论,传为笑谈。而卫懿公玩得更花,给他写的仙鹤门配有车子发有厚禄并封以高官。

这卫懿公也真是记吃不记打。几年前,刚挨了齐国的打,花了那么多钱还赔上了儿子不能回家。既然不能吃一堑长一智,那就让他吃死堑吧。前660年,赤狄入侵卫国,将士们有的投降带路,有的拒绝作战,他们的理由就是,你对仙鹤那么好,让仙鹤给你保家卫国啊!

卫懿公只好动员重臣良将,并且御驾亲征,毕竟卫军心不齐,军备废弛,渐渐不支。就这样卫懿公还死要面子,不能去掉自己的旗子,最终被杀。有趣的是,卫懿公就叫赤,他的仙鹤也没能救了他。

第二、鹤壁得名源远流长,已有千年之多。

鹤壁这个地名距今至少1300多年了。那时候的鹤壁还不是市而是村,这个有唐墓墓志铭为证。唐玄宗开元廿六年,籍贯并州(山西太原)83岁王仁波去世,并在今天的鹤壁市鹤壁集六中安葬。

墓志铭明确写到这位老先生安息之地就在“相州(今安阳市)西南五十里鹤壁村西北二百步”,这是1985年出土的成果。故而有“其山曰鹤山,其村曰鹤壁”的记载。

后来鹤壁越来越大形成集镇,鹤壁村就又升级为鹤壁集。金人南下夺取中原后,鹤壁集又进一步发展成鹤壁镇。在金朝鹤壁镇可是重镇名列彰德府五镇之一。

第三、鹤壁市的来源,从县下的镇到县上的市。

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成立,鹤壁镇(或者称之为鹤壁集镇)是该省安阳专区汤阴县的一个镇。1952年十月撤销平原省,设立河南省,但鹤壁的建制没变,鹤壁人民还可以说是岳飞的老乡。

不过,鹤壁产煤从1949年10月22日鹤壁煤矿就归平原省农业厅管,到了1954年3月16日就归属于中央燃料工业部中南煤矿管理局管辖。这一步很重要,鹤壁产煤是从镇到市的催化剂。1956年9月3日,鹤壁由企业向县级工业区转化,摆脱了汤阴直属于安阳地区,鹤壁的建制是鹤壁矿区委员会。1957年3月26日,国家设立鹤壁市,为省辖市,代书记郝明甫(5月10日上任)、代市长(4月3日赴任),由安阳公署代管。她辖有七乡三村,驻鹤壁集乡。

七乡:鹤壁集、鹿楼、东头、罗村、石门、施家沟、西项。

三村:东柴厂、西柴厂、西扒厂。

1957年12月22日,汤阴县鹿楼区和宜沟区其中的4乡67村划归鹤壁管辖,这样鹤壁市达到了11乡、70个村。1958年1月24日,汤阴县的大河涧、盘石头、桑园还有安阳县的闾寨、马庄等5乡以及庞村、下庞、辛村、扈堂、杨小屯、刘庄、许沟划归鹤壁市。

1958年12月8日,新乡专区和安阳专区合并为新乡专区,安阳代管的鹤壁市自然而然也就归新乡专区了。1961年12月19日,国家恢复安阳专区(专员公署区),安阳市、鹤壁市重归安阳专区。

在1960年10月13日(一说14日)到1961年11月(一说12月),我可以自豪地说,岳飞是鹤壁市汤阴县人。因为这时候汤阴划归鹤壁管辖,这时候的汤阴是大汤阴包括今天的淇县。淇县在1954年成为汤阴县的一部分,只到1962年才再次独立建县。

1961年的11月18日,山城人民公社、鹤山人民公社分别设立为山城区、鹿楼人民公社和鹤山区、陈家庄人民公社。1966年1月27日,鹤壁市成立郊区,辖三个公社鹿楼、石林、陈家庄。这个郊区就是今天鹤壁市的行政中心淇滨区,那是在2001年12月26日批准改名并搬迁行政驻地的。

1986年1月18日,安阳市的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

这就是鹤壁市的由来,对此您怎么看?

鹤壁市,不错的一个城市,我有一个特别好的挚友,嫁到鹤壁了,坎坎坷坷的爱情,终得圆满,爱的结晶,现已两岁,其实以前对鹤壁并不了解,没去过,具体发展怎样,等等一些信息无从而知,只知道是河南的一个地级市,在河南北部,这样的常识是知道的。

鹤壁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中国周朝最大的诸侯国卫国的首都仍建在朝歌,卫国第18代国君卫懿公嗜好养鹤,在宫廷朝歌西北等处大规模的养鹤,鹤壁因“鹤栖南山峭壁”而得名。

鹤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独具特色。鹤壁老市区曾经为商代首都"中牟",战国七雄之赵国首都迁邯郸前曾定都于此约40年。所辖淇县曾经是殷商首都“朝歌”,春秋时期最大诸侯国卫国首都“沫”。境内淇河风景迤逦,被誉为“北方漓江”,据说《诗经》中有19篇专门描写鹤壁淇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具体是不是也就不知道了,不过既然说是的,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药王孙思邈、一代文豪罗贯中曾隐居于此。所辖浚县古称黎阳,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文物古迹荟萃。淇县古称朝歌,是殷商文化发源地,境内云梦山有“云梦仙境”之称,战国时期鬼谷子王禅曾在此授徒讲学,培育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等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纵横家,被誉为“中华第一古军校”。

与好友有约,近期要去鹤壁玩几天,据说这几年变化特别大,希望能玩的开心😊

这里是熊二读史,一起来读河南历史。(本文约500字,阅读需时2分)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的北部,位于太行山麓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矿资源储量大。

1956年,基于政府对此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在鹤壁集镇设置鹤壁矿区办事处。1957年,正式从汤阴县分出鹤壁市,属于经济因素而特设的省辖市。

当时的市区,就是选在鹤壁集镇这个矿区。

鹤壁集镇位于鹤壁的鹤山区,鹤山区是位于鹤壁西北部的一个区,也是与“鹤壁”这个名字息息相关的一个区名。

鹤壁这个地名,历史很悠久。
唐代就有鹤壁村这个名字出现。
金代鹤壁为相州彰德府“五镇”之一。
在《清史稿 地理志》中,记河南彰德府下汤阴县有镇二:一为鹤壁,二为宜沟。

因为古书有记载“古有双鹤栖于南山峭壁,其山曰鹤山”而得名,这也是公认的“鹤壁”这个地名的由来。

“鹤壁”这个名字反映了鹤壁集镇所在区域的优良生态环境。

鹤壁地名发源地

一、“鹤”的历史。

早在春秋之时,卫懿公“好鹤失国”的历史就发生在这里。

此地以鹤而闻名,并且流传下很多与鹤有关的历史传说,如“陶老汉得鹤

”等。

二、“壁”的地理内涵。

鹤壁集镇这个地名所在之地,山地,丘陵,河流三种地形最多,生态环境至今还是非常好的地方。“壁”这个名称,很大可能就是与此地的山地地貌有关。

综上所述:鹤壁地名由来于历史上的鹤壁村、鹤壁集、鹤壁镇,而“鹤壁”这两个字,是由当地的名禽仙鹤和山地地貌而来的。

更多河南历史地理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鹤壁市因储藏大量的煤炭资源,而设市建市。1958年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父亲转业后,来到当时的鹤壁矿务局一矿参加煤矿工作。我是1959年出生在矿区。从小伴随着煤矿建设的发展而长大。我耳闻目睹了特别能战斗的煤矿职工队伍,一年里煤矿工人几乎没有休息日,特别是过年过节,搞高产多出煤出好煤做贡献。大爷大叔们,为煤矿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心血,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煤矿职工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刻记在我的脑海里。

我是安阳县人,今年六十六岁。一九五七年春,三岁的我,随着从部队复员的父亲来到鹤壁,起初在鹤壁集,那时一矿、二矿都还在建设,鹤壁矿区也被国务院批转为鹤壁市,暂时还在鹤壁集东券门北的教堂大院办公。直至一九七一年上山下乡离开鹤壁集一一我的童年、少年时期生活地。我的一生,伴随着共和国的坎坷不定,也伴随着鹤壁市建设的发展,对鹤壁市有着深深的爱恨情仇。

至于鹤壁市的来源,其实就是从工矿区到建市,办公地点都选设在鹤壁集这个当时较大的居民点而得名。那些鹤栖南山峭壁的说法是鹤壁集的地名来源。如果建市初址选在大湖,说不定就叫大湖市了。

附图:1)鹤壁集南塔坡上这几年树的一块碑:鹤壁市地名发源地;2)鹤壁集东券门北的教堂,鹤壁市政府成立之初的办公地;3)现在的鹤壁集东券门;4)鹤壁集南的九孔桥旧址上的新桥;5)现在的一矿大门;6)现在仍矗立在一矿俱乐部门前的毛主席像;7)原一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工农兵电影院;8)正被夷为平地的一完小学校旧址;9)鹤壁集南街的关帝庙。

以上图片,以餐怀旧的读者。


为什么邯郸、洛阳、咸阳、襄阳这些古地名全部保留下来了而且几千年未更名,朝歌却消失了呢

朝歌是商代帝乙建立的都城,位于今天河南省淇县。公元前1101年,帝乙即位后改沬邑为朝歌,后来商纣王帝辛即位后仍袭朝歌为都。

武王伐纣时,牧野一战,商朝落败。但战争并未波及朝歌城。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为诸侯,就在朝歌,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宫室里。但没多久,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周军干脆这次直接放火烧了朝歌城,并将朝歌百姓强制迁走,避免在一起多生事端。

后来,毕竟要有人管理这片土地。周朝封封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朝歌故地成了卫国都城。后来卫国灭亡后,秦汉时期朝歌仍然出现在地名录中。但这个地方再也没有出现过繁华都市。直至后来淇州(县)设立。解放后,淇县设立朝歌镇。

朝歌作为商王朝的都城,曾经是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却没有能传承他的辉煌过去。主要原因有几点认识,跟大家讨论:

一、周朝焚毁朝歌城后,迁走了商朝遗民。彻底改变了商朝百姓在此地建立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网络。之后,周朝的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到了镐京、洛浥等地。朝歌走向沦落。

二、卫国曾都于此,但在各诸侯国中,卫国不属于大国。直至灭亡,都没能建立起较为繁华的都市。而春秋战国时期,洛阳、咸阳、邯郸等城市成为中心,要么是周王城,要么是大国都城。但朝歌没有机会了。

三、也有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朝歌所处地理位置对成为重要城市是非常不利的。朝歌位于豫北平原。周边无天然屏障,属于易攻难守之地。但由于处于南北交通要道上,经历战乱无数,历代统治者很难选择这里作为重镇建设。

四、同时朝歌作为纣王的都城,黑纣王,才能显出周武王的正统性。偏偏周朝又有八百年的历史。中国的宗法制度、传统哲学、伦理法则都是在这时形成的。所以朝歌不能成为后人引以为傲的名字。

以上共探讨!

(原创)

襄阳古城,洛阳古城,咸阳古城,邯郸古城都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杰地灵!襄阳古城是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美丽的汉江穿城而过!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借得一江春水,赢来十里风光!

地名的保留其实要有一定的传承和物质载体的,尤其是现在中国城市地名的确定历史传承的影响很大。像邯郸城建成后几千年没有更改过地名。

个人认为朝歌这个地名没有保留很大原因是缺乏物质载体。朝歌城建于帝乙时代,年代久远,其中该经历过迁都,在纣王是恢复都城地位,但是商纣王没多久统治被推翻,西周定都镐京,朝歌城地位被边缘化。

西周建立后,在朝歌城继续了商朝的宗室祭祀,但是商地诸侯武庚发动叛乱,周兵攻入朝歌后,焚毁了朝歌城,朝歌城沦为废墟,此后没有重建。

综上所述,朝歌城一是历史传承比较短,二是缺乏物质载体,虽然说年代久远,但是和洛阳、邯郸、襄阳相比,历史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都相对减少,而且商朝直到新中国成立发掘殷墟前,其存在性都难以证伪,所以朝歌地名没有保留比较容易理解。

先统计一下近一百多年以来以各大英雄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改名的城市有多少?建国后有多少城市合并后改名字的有多少?这样也就知道为什么出现经久不衰的城市名字。 朝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任何历史都有统治者书写。朝歌建都史才有多少年?岂敢和周王朝对比。800年的历史,说白的是黑的也是黑的了。 大汉王朝以后儒家思想更不允许更改先祖的留下来的称谓了。 历史是向前看的,想想“那十年”,你敢提以前的人和事吗?朝歌城不存在了,殷人也流离失所,成为了印(殷)第安人,800年后还有人记得自己的都城叫朝歌吗? 个人见解,说说而已。

朝歌,商朝都城,历史上不少著名的城市现如今都还在,但是朝歌却是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先看看现在的朝歌如何

朝歌位于今河南鹤壁市淇县,具有3000多年的古都史,是《封神榜》故事发生地,中国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纣王帝辛,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暴君,而朝歌作为商朝都城,其实还要从帝乙开始,而在周灭商朝以后,朝歌也就从历史中彻底失去了踪迹。

当年的商王朝,虽然毁在了姬发的强军之下,但是商却还存在着

因为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度,虽然商王朝已经失败,但周王朝仍旧给了商朝遗孤一个封地,朝歌正是其中都城。

虽然商王朝并没有绝种,但是商朝后人却并不满意自己的地位,竟然在周王朝势力正值巅峰的时候对周王朝发动了叛乱,这一战,结果不言而喻,商王朝已经输了一次,第二次还是要输的。

这一输,周王朝恼羞成怒,直接派人烧了商都朝歌,并且将朝歌的原居民全部移居到了不同的地方,算是彻底断绝了朝歌的未来。

再看一下另外几个城市

首先是邯郸,邯郸曾经是赵国国都,邯郸之地有着不少著名的历史典故,当年决定赵国存亡的邯郸保卫战就是在这里打响,而赵国灭亡以后,邯郸也并没有遭受到朝歌那样的特殊待遇。现在的邯郸,经济发展的也很是不错,是一个文化名城,也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

再看看洛阳,洛阳为什么至今仍旧存在其实并不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洛阳是一个十三朝古都,其中地位不言而喻,虽然现在的洛阳只能算一个三线城市,但是洛阳的潜力是无穷的,洛阳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有着重工业的基础,流传至今并不是一个怪事。

相比之下,咸阳的名气看起来就差了一些,咸阳是秦国都城,至今位于陕西境内,而咸阳与“长安”又极为接近,虽然跟长安无法相比,但却仍旧发展的不错。

说起襄阳,不少人或许会想起来郭靖,郭靖就是在襄阳城防卫了蒙古军数年,如今的襄阳,也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襄阳的素来都有华夏第一城池的美誉,到了现在,襄阳的经济发展的也很是不错。

其实说到底为什么那么多古老城市,很多都保留下来,但朝歌却消失了,主要还是因为当初朝歌被周王朝彻底的颠覆了,不仅是城池被攻破,都城被烧毁,人口这一重要根基都被迁往了世界各地。

如今的朝歌几乎消失,可以说是一个偶然,也能说是一个必然,毕竟在周之前的众多古老城池,几乎没有一个留到现在。

是的!朝歌留下很少。邯郸、洛阳、咸阳、襄阳(后改为现在名襄樊)都是三千多年历史了,古迹还在,保护也较好。

说到朝歌,一是时过境迁,帝王将相己不复存在,没有留下多少传世佳作。二是朝歌,是当时的朝中欢乐庆典的诗、词、赋等形式,而流传到民间之歌,如不是名诗佳作,则难以传承下来。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雅、颂篇章,其中不少是“朝歌”“乐府词”。如李白的乐府诗“蜀道难”、白居“琵琶行”、王勃、苏轼等等杰出诗人,都在朝中作歌词曲赋,现在仍留下许多传颂不衰的诗篇。不过,上述4处至今没发现有著名“朝歌”流到民间而矣。

纣王的都城在朝歌,而朝歌在河南淇县,怎么殷墟遗址在安阳

商纣王是商王最后一位人皇,都城再朝歌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淇县,要说为什么殷墟再安阳。

那就要回到商汤时期,商朝祖先是契,契是唐尧的弟弟。

殷汤子姓其先契,母曰简狄,有氏之女(有在不周之北)。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就契封於商,一云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相土生昌若(一云景若),昌若生曹圉

而契则受封于商,而契的受封地就是今天的商丘,史料中记载自契到商汤八迁,商汤所在的商地是夏朝的方国,因夏桀残暴,商汤所在的商国开始崛起,再鸣条之战后打败了夏朝将夏桀流放到了南巢。

商汤因建立了商朝,再他去世后得到了商太祖的庙号,不过商汤的儿子由于早逝没能登基,故而商汤的孙子外丙即位,居住再商丘,外丙死后仲壬即位居住再商丘。

外丙死后太甲即位,不过也有伊尹放太甲于桐的说法,太甲即位二十年后去世,太甲去世沃丁即位,沃丁居住再毫。

沃丁去世后小庚即位,居住再毫(今商丘),小甲、雍已、大戊都在毫即位,大戊时期因商道复兴,太戊因此也被后人称之为商中宗。

太戊之后仲丁由毫(商丘)迁至嚣(郑州西北地区)仲丁之后外壬也在嚣即位,河亶即位后将都城由嚣迁至相(今河南安阳西部)。

河亶甲去世祖乙即位,将都城由相(安阳西部)迁至耿,(耿另一说为邢,邢的地名为今天的河北邢台),还有两种说法是一个是山西,一个是河南温县,存在争议,祖乙又将都城从耿迁至庇(山东郓城,范县东南部)。

祖幸、沃甲、祖丁、南庚国都都在庇,南庚三年由庇迁于奄(山东曲皋),盘庚再奄即位,十四年将国都迁于北蒙(今安阳小屯村)

盘庚之后的小辛、小丁、武丁、祖庚、祖甲、冯辛、庚丁、武乙国都都是在殷(安阳),武乙三年将国都迁至于河北。

文丁即位后将国都沬(河南朝歌)归于殷都,文丁死后帝乙即位国都再安阳,帝乙死后帝辛即位(就是商纣王)纣王将国都迁至朝歌,朝歌也称了商朝最后的国都。

安阳殷墟则是盘庚、武丁在这里定都,武丁的王后就是妇好,妇好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将军,这就是安阳殷墟妇好墓的由来。

商朝一直在来回迁都直到盘庚在位时才将国都稳定下来。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