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有那些普通高中,在古代,外国人是怎样称呼中国的

访客62024-03-27 16:40:03

景德镇有那些普通高中

景德镇市目前有多所普通高中,包括景德镇一中、景德镇二中、景德镇三中、景德镇四中、景德镇五中、景德镇六中等。其中,景德镇一中作为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拥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优质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课程设置,是景德镇市内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高中之一。景德镇其他中学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通过教学改革和特色办学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在古代,外国人是怎样称呼中国的

景德镇有那些普通高中,在古代,外国人是怎样称呼中国的

实际上,中国这个概念形成很晚。历史上的中国一词,也多指代中原文明或中原国家。

最早是中央之国的意思,正所谓处中国以治万方。

后来的各个王朝,一般会自称大汉,大明,大清,汉代也会自称汉家。在古代世界,秦人,汉人,唐人都可以是中国的别称。由于秦汉唐三代比较强大,名称就延续下来。经过中亚与海上的通道,传播到当时的世界各地。中国古代部族的分野,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主要由炎帝和黄帝所代表的部落组成 。正如《国语·晋语》记载:

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炎黄子孙一词就成为华人的自称。实际上,明清时期,藩属国都会称呼中国为“中央之国”,有掌柜的意思包含在里面。古代朝鲜称呼中国为中华,自称小中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著作中,中国为Serica,意思是“丝国”,缯绢国,衣冠文物之地,称中国人是Seres,中国的首都是Sera,现代的汉译“赛里斯”“赛拉”。

古代俄罗斯,由于距离北部较近,称中国为为“契丹”。在俄语中为Китай,读音与“契丹”的古音十分相近。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它的叙利亚文版本中,称呼中国为秦那斯坦。

大约在公元十世纪的拜占庭文献和伊斯兰文献中,中国的称呼有“唐格斯”、“唐格马”,说明了大唐的辐射与强盛。古印度和中国文化交流很频繁,对于中国的称呼很多,古梵文中的Cīna一词,就是中国的意思,与陶瓷有关,被音译作“至那”“脂那”或者“支那”。而梵文Cīna一词,衍生出了很多中国的其他语种:

波斯文的Chīn,阿拉伯文的Sīn,拉丁文的Sinae,英文的China,法文的Chine,德文的China,意大利文的Cina。

近代中国,日本的支那一词,来源就是借用古印度语,我们必须给予驳斥这种蔑称。随着唐代的强盛,印度向往中华文明,在Cīna一词前再加上前缀mahā一词,成为Mahācīna,音译“摩诃至那”,意思是“大至那”或者“伟大的至那”,非常尊崇的意思。

除此之外,印度语也有在Cīna后面加上sthāna一词,成为Cīnasthāna,一般翻译为“真旦”“振旦”“震旦”或者“摩诃震旦”,意思是伟大的中国。在《佛说灌顶经》卷六中写道:阎浮界内有震旦国。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后,见到了戒日王,问到了“摩诃至那国”,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玄奘说:

至那者,前王之国号;大唐者,我君之国称。

根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同样去过印度的和尚义净,记载说印度称呼中国为Devaputra的,音译是“提婆弗呾罗”,意思是“天子”。 在印度著名的文献《罗摩衍那》中,中国也被称为Paramacīna,意思就是“更远的”或“极东”的至那。 在《旧唐书》记载:

太宗降玺书慰问,尸罗逸多大惊,问诸国人曰:自古曾有摩诃震旦使人至吾国乎?皆曰:未之有也。

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华严音义翻为汉地。


大概到了中世纪,欧洲拜占庭把中国称作Taugas,伊斯兰的文献著作则写作Tamghaj,Tomghaj或Tohgaj,大概意思是唐家子。在13世纪初,《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西方称呼中国为“桃花石”,就是上面文字的音译。

古代中国,也把现代欧洲人叫欧罗巴人,阿拉伯人叫大食人,非洲人叫昆仑奴,法国人叫高卢人,英国叫撒克逊人,泰国叫暹罗,越南叫安南人,意大利叫大秦人,俄罗斯叫罗刹人,阿富汗叫贵霜。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目前也有把中国称为龙国,功夫等各类说法的,相对比较罕见了。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在历史上,不知道本民族在国际称谓是正常的。那么今天就介绍一下这些称谓的由来,也许这些名词现已都不再运用。

一、丝国

一些国家对我们的称谓,据西方史书记载,当年罗马的凯撒大帝穿戴我国的丝绸制造的袍子曾去看戏时,华美的服饰马上引起了惊叹,被称为最美的衣服,也受到了贵族一时的热捧,而丝绸也逐渐成了我国的代名词,就有了丝国这个称谓,意思就是有丝绸的国家。

二、至那

那时候的中国还是比较牛掰的,而是加上各种前缀或者后缀,变成“摩诃至那”或者“震旦”两者的意思是——伟大的至那。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至那”没有任何歧视之意,与甲午战争之后的“至那”寓意完全不同。

三、契丹

受到辽国的影响,古代的突厥人和斯拉夫人以为契丹就是中国,直到现在,东欧和中西亚的许多地区依然称中国为契丹。

四、陶瓷

18世纪以前,中国的昌南镇(今景德镇)的精美瓷器在欧洲很受欢迎,人们以能获得昌南瓷器为荣。欧洲人因此把“昌南”作为瓷器和生产瓷器的“中国”代称

五、秦那斯坦,是秦的意思

外国最早认识中国是在秦国时期,秦就是指秦朝,秦朝首次开创中国统一,影响深远,一些外国人称中国为秦是不稀奇的。

前面几位老师已经答得很丰富,我做一点补充。

公元前400~300年左右,希腊的克特夏斯(Ktesias)称中国为“赛里丝”(Seres),意即丝国。之后希腊人称中国为“秦尼”( Thinae ) 。此后,欧洲人对中国的称呼大多是上面两种称呼的衍生:赛里丝”(Seres)、赛里加”(Serica)、秦(Sin)、秦尼”( Sina)等。托勒密(Ptolemy)将中国分为“赛里丝”和“秦尼”两国。

辽朝兴起后,欧洲人开始以契丹(Cathay、Khitai、Xathai)来称呼中国北部,进而又以“契丹”称呼整个中国。1245年,意大利教士柏朗嘉宾出使蒙古汗廷,给教宗的报告内称:“契丹国之一部,以在海中,负险自守,今尚未为鞑靼所征服……地极富饶,丰产五谷、酒、金、丝及各种养生之物。”这里的“契丹国之一部”,当是指南宋。马可波罗书中也称中国为契丹,但多指中国北部,南部则称之为“蛮子省”( Manji)。到现在,俄语中称呼中国,还是契丹。

上图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文物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二字。

利玛窦先生认为China是葡萄牙人取的,然后又被意大利人和其他欧洲国家稍加改变,而葡萄牙人是从交趾和暹罗人那里听说了中国的称呼是Cin,才学会了称呼中国为China。

利玛窦的著作《中国札记》中提到,Seres、Serica、Sin、Thinae、Sina、Cathay、Khitai、Xathai、China等诸多名称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是外国人给自己取的各种名称,而且中国人未必觉察到那些国家的存在。中国自己对自己的称呼,在不同时期是虞、夏、商、周、汉等,都有美好的含义。“现在的朱氏王朝,国号叫大明”。日本人之为唐,鞑靼称之为汉。

上图利玛窦

利玛窦也清晰的认识到:除了每一个新王朝都会取一个名字外,这个国家还有一个各个时代都一直沿用到称号,有时候别的名字就和这个称号连用,这个称号是中国(Ciumquo)或中华(Ciumhoa)。

对中国的称呼非常多,今天的这些称呼,其实古代已经就有了。

第一、最容易解构的称呼是西域称呼中国为桃花石

桃花石其实很简单,比如探花是第三名,而包括汉族人在内的大多数中国人确实黄种老三支系的后裔。桃花石其实是陶唐氏与华婿氏两个名称合二为一的称呼陶华氏,正如《诗经》有言,桃之夭夭,烁烁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之子于归就是指从中东返回,又从西域返回中原。古代曾经是知道源流的,我们现在不知道源流是满清过后才导致的。

第二、与china相关的称呼,这个称呼主要是印欧白种当中比较多。比如日耳曼的china搋娜,比如拉丁系包括印度的七娜。还有C娜,以及希腊芬兰的K娜。

这个名称来源确实是一个,七娜最明显就是指七仙女后人,因为七仙女母系是白人。所以有这个称呼。而日耳曼德意志就是七仙女族群的父系后代,我们是母系后代。所以他们称搋娜,搋是使用三叉戟叉鱼的动作,比如三叉戟英语读搋扽特,就是叉鱼的动作。当年最早就在沿海长江流域捕鱼过活。C和K目前分析看,也指中国。有很多语音例子。

支那就是取自七娜,只要改成七娜或告诉对方是七娜就没问题了。

第三、东南亚以及孟加拉等称中国为京,我曾经单独写过一篇的解读就是京城的意思,也是代表汉民族等北三苗的晋、秦、青。有人说这个语音源自秦,其实秦也是源自青这个语音。代表太昊青帝伏羲

这些年把某几个有头衔的人的揣测当正解传播,导致连七娜也被说成是源自秦。但事实是错误的。

第四、阿拉伯称中国为奥支。熟悉文化的人一听就知道指的中国沿海,比如龙王家族就姓敖,澳洲其实也是这个文化散播结果。

土耳其的奥斯曼以及日耳曼的奥地利等等都有类似,因为突厥就是日耳曼人和中国夏人带领下的众多跟随民族,日耳曼大部队进欧洲,留下一部分带领跟随民族就是今天的土耳其。所以是这个渊源。欧是叫狗的声音,其实还与我们有关,因为我们是养狼人后代,叫狗就是欧。

第四、还有就是俄语类似契丹的那个称呼,但是这个是有巧合的。因为拉丁系的七娜和契丹本身就很像。契丹取名的时候可能就已经知道七娜这个名字了,所以才这么使用。俄语与拉丁系是一个语系,包括阿尔泰语系。因为白匈奴就是斯拉夫人、印度白种和古罗马人。契丹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源自七娜。

古代没有没有现代国家概念,也没有“中国”之说,因此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中国的称呼都不一样,基本上都跟中国历史上几个强大的政权有关。

1,秦/China

China是现代英语国家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正式称呼,但这个称呼来源已久。

一种说法是跟秦朝有关。因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政权,国力强大,影响远播海外,欧洲在称呼秦时,发音就是“China”,以后遂成为中国的代称。

另一种说法是跟瓷器有关。大概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丝绸之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特别发达,丝绸、瓷器、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特别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达到巅峰,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并逐渐成为最受西方上流社会欢迎的奢侈品,当时欧洲称呼瓷器就是China,因为瓷器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特产,后来就用瓷器代指中国,并正式写入英语词汇库,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统一称呼。

2,契丹/Kitan

Kitan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斯拉夫语族国家对中国的称呼,跟历史上的契丹政权有关。

唐末五代,北方的契丹强势崛起,控制了蒙古高原大漠,建立了一个疆域广阔的国家,国号契丹。契丹一度十分强大,与俄国、中亚、西亚、中东等国家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后来虽被金所灭,但残余势力建立的西辽,又阻断了河西走廊,控制丝绸之路,继续与上述国家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在这数百年时间里,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就是契丹,因此他们就用契丹代指中国,直至如今俄语、希腊语的中国一词就是“Kitan”。

3,支那/Shina

同为古代文明古国的印度,在古代对中国的称呼有震旦(意为光明)、支那(很可能由秦的梵语发音cina演变而来)。

我们最熟悉的支那一开始并没有侮辱性,只是印度佛教徒在佛经中对中国的一种普通称呼,后来佛教传入日本,日本受佛经影响,开始称呼中国“支那”,但当时只是音译,没有感情色彩,就连在日本留学的孙中山、章太炎、宋教仁等革命志士也自称是支那人(中国人)。

在此之前,日本一般根据朝代尊称中国为汉土、大唐、隋、清国,但后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坏事做绝,他们使用支那人称呼中国人,屡屡宣传报道,让人听了十分刺耳,支那就变成了侮辱性称呼,所以说真正让人感到侮辱的不是支那这个词,而是侵华历史。

抗战结束后,中国政府向日本提出抗议,战败的日本也发表声明不再使用支那称呼中国,但现在民间仍有右翼分子使用“支那”称呼中国,这明显就是挑衅了。

4,丝国

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古罗马时期,中国的丝绸受到西方热烈欢迎,他们对这种神奇织品的生产地中国充满向往,称呼中国就叫“丝国”(音译),意思是盛产丝绸的国家。不过,这个称呼年代比较久远,随China、Kitan的称呼出现,丝国的使用就很少了。

除了这些延续至今的称呼,在秦、汉、隋、唐、明、清等大统一时期,外国人一般直接称呼这些政权的国号,对中国人的称呼也是“秦人”、“汉人“、“唐人”等。

从外国对古代中国五花八门的称呼可以看出,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地位和尊严的根本因素,只要我们真正强大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对我们尊敬有加。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我们中国人今天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中国一名,在古代虽然常常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含义,但它是中国人自己创设的一个名字,这一点却很明白。确定把它作为我们国家的专名,实际上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古代的中国人不常使用中国这个专名来称中国,有时只是用作一般的泛称。外国人称中国则有他们自己的叫法。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和我们发生接触、文化交流最频繁、文献记载保留最多的国家,莫过于印度。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就是古梵文中的Cīna一词。整个词在汉译佛经中很常见,音译作“至那”“脂那”或者“支那”。这些佛经的原文,当然多数是当时或更早时在印度写成的。除此之外,在现在所能看到的印度其他古文献中,如两部著名的大型史诗《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和《罗摩衍那》(Rāmāyana),还有著名的政治及社会伦理著作《摩奴法论》(Manusmrti)以及《利论》(Arthaāstra)中,都提到了Cīna这个名字。这些文献的成书年代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此处无法细论,但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大致可以肯定是在公元前4至3世纪。

  从梵文的Cīna一词,便衍生出今天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称呼中国的专名:波斯文的Chīn,阿拉伯文的Sīn,拉丁文的Sinae,英文的China,法文的Chine,德文的China,意大利文的Cina,以及其他等等。日文因为能够借用汉字,有时就直接使用“支那”这个译音字。

  古代印度人,又常在Cīna一词前再加上mahā一词,成为Mahācīna,音译“摩诃至那”,意思是“大至那”或者“伟大的至那”,其中往往也有表示对中国尊崇的意思。也有的在Cīna后面加上sthāna一词,成为Cīnasthāna,佛经与中国史书里译作“真旦”“振旦”“震旦”或者“摩诃震旦”,意思是“支那国”或“伟大的支那国”。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中国访问,梁启超为他取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汉名“竺震旦”,就取义于此。

  Cīna一词的来源,近代的学者做了许多探究和讨论,有的说这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即后来统一中国的秦朝的“秦”字的译音,也有的说是“荆”字的译音,又有的说是“锦”字的译音,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现在多数人比较接受“秦”字的说法。综合印度及中国的史籍、汉译佛经中的材料来看,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唐代初年,中国和尚玄奘到印度,见到印度的一位国王戒日王。戒日王问到玄奘“摩诃至那国”,玄奘回答说:“至那者,前王之国号;大唐者,我君之国称。”(《大唐西域记》卷五)可谓正中鹄的。至于说Cīna是“思维”义,只是古代个别中国和尚提出的说法,虽然事出有因,但完全不对。那是因为他们对梵文半通不通而导致的误解。

 据另一位也是在唐代去印度求法的中国和尚义净的记载,当时在印度似乎还有把中国或中国的首都称作Devaputra的,音译是“提婆弗呾罗”,意思是“天子”(《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但在印度方面,还没有找到直接的对应材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在古代以精美的丝织品闻名于西方。因此,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著作中有的就把中国称作 Serica,意思是“丝国”,称中国人是Seres,中国的首都是Sera,现代的汉译“赛里斯”“赛拉”。但这没有像Cīna这个词一样成为通名。

  应该说明的是,在古代,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接触、交流是依地域的远近、时代的先后而由近及远,由少渐多,由模糊的传闻而逐渐成为比较详实的知识的。这个特点也反映在他们对中国的称呼及其实际定义的变化上。比如Cīna一名,一般来说就是指中国,但从古梵文文献(佛教的和非佛教的)中使用这一名词的上下文看,有时可能只是指今天中国西北的某一地区。如在《罗摩衍那》中,除了Cīna以外,还有Paramacīna,意思是“更远的”或“极东”的至那。有人认为,后者才算是中国本部。其他文献里也有类似的例子。

  中国陆上的边界主要在西方与北方,古代西方与北方的邻国对中国的了解,往往最初通过当时活动在中国西北边境地区的某些民族或部族或他们所组织的国家。俄罗斯民族形成的时间比较晚,俄语中称中国为Китай,读音与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的古音十分相近。因此,俄罗斯人最早所说的中国其实是指契丹,契丹在我国北方曾建立辽朝,后来,契丹一部分西迁中亚地区,又建立西辽。契丹一名因而从中亚传到俄罗斯及东欧一带,于是“契丹”一名扩大而指整个中国。

  中世纪时,拜占庭的历史学家曾把中国称作Taugas,伊斯兰的文献著作则写作Tamghaj,Tomghaj或Tohgaj。学者们考证这几个字的来源,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唐家子”一词的对音,“唐家子”的“唐”,当然是中国唐朝的“唐”。另一种看法认为它们的语源应该是公元4至6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建立政权的鲜卑拓跋氏贵族的“拓跋”(构拟古音作takh’uat)一名。这一名称在8世纪时鄂尔浑的突厥碑铭中已经出现,后来又见于吐鲁番文书。突厥部落西迁,于是传播到中亚,进而被阿拉伯伊斯兰作家采用,流传于西方。公元11世纪时,由我国新疆的一位学者马合木德·喀什噶尔编定的《突厥语辞典》一书中曾记下了这个词,而且还有颇为详细的解释。13世纪初,道士丘处机奉成吉思汗命西行,在伊犁时听到当地居民也是这样称呼中国。他的弟子李志常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的“桃花石”,便是这一名称的汉译。

  上面只讲了古代外国人对中国的几种最主要的称呼,最后还可以提一下的是“秦人”“汉人”“唐人”这几种称谓。严格说,它们只是指中国人,但和中国这个概念有关。古代外国人也先后用他们来称中国人,它们在中国自己的史籍中也很常见,其来源当然就不用解释。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